第二训诂与训诂学的内容

合集下载

什么是训诂和训诂学

什么是训诂和训诂学

第一章什么是训诂和训诂学?(第一次课 1-2课时)什么是训诂和训诂学【教学目的和要求】本章讲解训诂和训诂学的基本概念,使学生能够分清训诂学与语义学、词义学的区别。

【教学难点】训诂学和语义学研究范围的异同【教学重点】训诂学的定义和训诂学的内容【作业】无【主要参考资料】郭芹纳《训诂学》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年2月第2版【基本概念】训诂训诂学语义学词义学【基本理论】训诂是什么?训诂学是什么?训诂学和语义学、词义学在研究范围和研究方法上有什么不同之处?训诂学包含哪些基本内容?训诂学有什么实际意义?【所用课时】2课时【教学内容】一引言训诂学是我国传统语言学中的一个分支。

训诂不同于训诂学。

一般所说的训诂,在古代,训诂工作相当普及。

《三字经》:“凡训蒙,须讲究;详训诂,明句读。

”但是,现代人懂得什么是“训诂”的人,除了专业人员之外,已经不多了。

但是,训诂在我们的日常学习甚至在将来的工作中,都会非常有用。

例如:拿文言文教学来说,有一部分词语,课本虽然作了注释,但一般只是讲当然而不讲所以然。

对课本的注解,一般的句式往往机械地引用,不能进行进一步的讲解,因此学生难以理解深透。

例如,《卖柑者言》:“今夫佩虎符、坐皋比者,洸洸乎干城之具也,果能授孙吴之略耶?”初中语文课本第四册注:“皋比,虎皮。

将军座位上垫着虎皮。

”但虎皮为什么叫“皋比”呢?将军的座位上为什么要垫虎皮呢?训诂材料告诉我们,古代战争中,虎皮是重要的战具,人们利用敌人畏虎的心理,披虎皮进攻以取胜。

例如,《左传·庄公十年》鲁国的公子公子偃蒙皋比而先犯宋师。

杜预注:“皋比,虎皮。

”(接《训诂学的知识和应用》2-3页。

)如果我们能读懂训诂材料,就可获得许多深层的知识;如果学会训诂方法,就能够自己进行考证,纠正前人的错误,使自己的知识更扎实,讲课也更有水平,不但能告诉学生“是什么”,还能讲明白“为什么”。

先介绍训诂学是传统小学的三大组成部分之一,也就是简单说明训诂学的学术位置,再从三个故事引出训诂学是什么的讨论。

第一节 训诂与训诂学

第一节   训诂与训诂学

第一节训诂与训诂学一、什么是训诂1.“训”、“诂”、“训诂”之由来1)《尔雅》是我国现存的最早的一部词典,也是我国最早的训诂学专著,一向被认为是“训诂之鼻祖”。

前三篇篇名叫《释诂》《释言》《释训》。

“训”和“诂”就是来自于这里。

⏹《释言》和《释诂》属于一类,以词释词。

⏹《释训》是对文献语言的具体含义进行形象的描绘。

用较多的文字来解释,达到疏通文意的目的。

它包括对词的具体含义和色彩的说明,对句子结构的分析,对修辞手法的阐释以及对古人思想观点和情感心理的发掘,内容十分丰富。

⏹由《尔雅》得出:“训”和“诂”一开始都是单音词,且都是名词。

2)汉代的《毛诗诂训传》。

⏹《毛诗故训传》是汉代毛亨为《诗经》作的注解。

30卷。

这是古人最早的训诂实践成果。

是现存最早的完整的《诗经》注本,全书以解释字义为主,其章句解释大抵取自先秦群籍,保存了许多古义。

东汉末年,郑玄为之作《笺》,唐代孔颖达又进一步疏解《毛传》、《郑笺》而作《毛诗正义》,遂使《毛传》在经学研究领域地位不断提高。

⏹“训”“诂”二字在《尔雅》中是分开的,两字连用在一起且成为一个术语,最早见于汉代的《毛诗诂训传》。

⏹诂训或训诂从意义上看:训是解释疏通,诂是解释古代语言,意义基本相同,都有注释、解说义。

⏹从结构看,训、诂都是是动词,是并列结构,不可误认为是动宾结构。

2、前人对“训诂”的解释⏹1)唐·孔颖达:“诂者,古也。

古今异言,通之使人知也。

训者,道也,道物之形貌以告人也。

……诂训者,通古今之异辞,辨物之形貌,则解释之义尽于此。

”诂和训是当时解释语言的两个不同的法则:⏹(一) “诂”是解释“异言”的。

所谓“异言”,就是同一事物因时代不同或地域不同而有不同的称呼。

因时而产生的异言,也就是古语。

如《尔雅·释天》:“夏曰岁,商曰祀,周曰年,唐曰载。

” 因地而产生的异言,也就是方言。

如《方言》卷一:“嫁,逝,徂,适,往也。

自家而出谓之嫁,由女而出为嫁也。

许威汉版《训诂学》笔记

许威汉版《训诂学》笔记

总论一、训诂与训诂学什么是训诂1:前人对“训”与“诂”的解说“训诂”合称始于汉代的《毛诗诂训传》(简称《毛传》),是毛亨为《诗经》所作的传注)(2015.10)。

“训”字《说文》解释为“说教”,段玉裁注:“说教者,说释而教之,必顺其理。

”“诂”字《说文》解释为“训故言”,段玉裁注:“故言者,旧言也,十口所识前言也。

训故言者,说释故言以教人,是之谓诂。

”总之:训诂是顺其条理解说故旧之言以教人。

大家共同的观点是,“训诂”为“解释”的别名。

唐代孔颖达综合许多人的说法,给训诂下了定义:“训诂者,通古今之异词,辨物之形貌(按:“形貌”指词的含义),则解释之义尽归于此。

”(2016.10)2:从古人的训诂实践考察两汉是训诂学广泛运用的时期,一般分两类:(1)根据书面语言的实际材料,随文逐字作出具体的语义分析,以毛亨注释《诗经》的《毛诗诂训传》为最早。

(2)从实际的语言材料里把“语言单位”抽出来,分门别类来说明意义的体系,以《尔雅》(它是按语义分类编集的字典)为最早。

《毛诗诂训传》和《尔雅》是古人最初的训诂实践的成果。

3:黄侃的论述黄侃说“诂”就是“故”,“本来”的意思;“训”就是“顺”,“引申”的意思。

黄侃对“训诂”的总的解释是:训诂者,以语言解释语言之谓也。

释例:挚仲氏任,自彼殷商,来嫁于周,曰嫔于京。

毛亨,认为“京”是“大”的意思,“大”是“京”的本义。

“京师”是“京”引申义。

4:新版《辞海》的定义用语言解释语言(包括方俗词语)是训诂的一般含义,对古文献语言作解释是训诂的特定含义。

什么是训诂学我国传统语言学有文字学、声韵学、训诂学等,曾统称为“小学”。

训诂学和词义学有密切的联系,而不等于词义学。

训诂学是这样一门学科:它是以古代文献的训诂为研究对象,以语义为主要研究内容的一门独立学科,是语言学里具有综合性和实用性特征的人文性很强的技术科学。

(2015.10)释例1:谁之西归?怀之好音。

(《诗经·桧风·匪风》)“西”是“栖”的古字,“栖”是“西”的本义。

训诂学的内容

训诂学的内容
旳语言,总结出“离词”、“辨言”、“闻道” 这么一种治学旳公式,他说:“凡学始乎离词,
中乎辨言,终乎闻道。”(《戴震集》卷十一)
4
乾嘉学派旳另一位著名学者钱大昕
,在《經籍籑詁序》一文中,也提出了
跟戴震一样旳观点,他说:“有文字而
後有诂训,有诂训而後有义理。诂训者
,义理之所由出,非别有义理出乎诂训
之外者也。”从上引戴震和钱大昕旳话
2
戴氏在《古经解钩沈序》
中又说:“经之至者,道也。
所以明道者,其词也。所以成
词者,未有能外小学文字者也。
由文字以通乎语言,由语言以
通乎古圣贤之心志,譬之适堂
坛之必循其阶而不躐等。”
(《戴震集》卷十)
3
戴氏最反对那种离开字、词、句旳
详细分析而空谈圣贤之道旳浮誇旳学风。 在《尔雅注疏笺补序》中,他说:“其 究也,文字之鲜能通,妄谓通其语言, 语言之鲜能通,妄谓通其心志,而曰傅 合不谬,吾不敢知也。”(《戴震集》卷 三)在《沈学子文集序》中,戴氏以极其精粹
下列试举四例,看一看训诂学家们是怎样 处理古书中旳疑难词语旳。
例一,《庄辛谓楚襄王》(《战国策·楚
策》): “(黄雀)俯噣白粒,仰栖茂樹, 鼓翅奮翼,自以為無患,與人無爭也。 不知夫公子王孫,左挾彈,右攝丸,將 加己乎十仞之上,以其類為招,晝游乎 茂樹,夕調乎酸醎,倏忽之間,墜于公 子之手。”(按:这段话有错简。据金正炜《战
有旳选本注释这句话道:“虽有舜、禹那
样智慧旳人,若光是呻吟而不讲话,竟不
如哑吧、聋子能指挥调度了。”(王伯祥
《史记选》页372,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
年版)这是以呻吟解释文字中旳吟字,殊觉
别扭。段玉裁指出,这个吟字乃是噤字旳

《训诂学》课程教学大纲

《训诂学》课程教学大纲

《训诂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训诂学课程类别:专业选修课适用专业:编辑出版考核方式:考查总学时、学分: 32学时 2 学分一、课程教学目的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熟悉掌握训诂学的发生、发展以及训诂学的方法、训诂术语等内容,并能运用所学到的知识来理解、分析一些现象。

本课程的目的旨在:了解训诂学相关的知识;运用所学到的知识独立解决一些问题。

二、课程教学要求本课程要达到的要求是: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了解这门课程相关的知识,并能运用知识去解决一些问题。

三、先修课程古代汉语、现代汉语、音韵学、汉字学。

四、课程教学重、难点课程教学重点:训释词义的方法;训诂典籍的阅读与理解。

课程教学难点:利用训诂理论知识去分析、解决典籍阅读中的障碍。

五、课程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教师讲解分析为主,同时让学生自己分析、思考一些问题;另外,还要利用多媒体。

六、课程教学内容第一章绪论(4学时)1.教学内容(1)训诂与训诂学:训与诂;训诂;训诂学;训诂与训诂学的区别;(2)学习训诂学的必要性:要知其然且知其所以然。

2.重、难点提示(1)训诂的概念;(2)学习训诂学的必要性。

第二章训诂的内容(8学时)1.教学内容(1)第一节释词与解句:释词、释词形式、释词内容;解句、释篇题、释章旨;(2)第二节解释语法现象;辨析名词动用、辨明使动与意动用法、说明特殊的词序、说明主动被动的关系、说明句子成分的省略、辨明偏义复词、分析句读、分析语法结构;(3)第三节说明修辞方法:说明兴的修辞、说明借代、点出双关、说明隐语、互文;(4)第四节发凡起例、注音、校勘及其他。

2.重、难点提示(1)重点:第一节释词与解句。

(2)难点:对所释词语意义的辨析。

第三章训释词义的方法(10学时)1.教学内容(1)第一节因形求义:概念;起源;原理;利用形训应注意的问题;(2)第二节因声求义:概念;原理;声训的历史;声训的作用;(3)第三节因文求义:概念;因文求义使用方法。

2.重、难点提示(1)重点:因形求义;因声求义;(2)难点:利用形训应注意的问题与声训方法的运用。

训诂学的内容

训诂学的内容

• • • • • • • • • • • •
《国语》汉韦昭注。 《史记》宋裴骃集解、唐司马贞索隐、唐张守节正义。 《汉书》唐颜师古注。 《后汉书》唐章怀太子(李贤)注。 《三国志》宋裴松之注。 《老子》汉河上公注。 《庄子》晋郭象注。 《战国策》汉高诱注。 《荀子》唐杨倞注。 《淮南子》汉高诱注。 《楚辞》汉王逸注,宋洪兴祖补注。 《文选》唐李善注,五臣注。
• (二)疏通文意 • 除了解释字词的意义以外,还有大部分不属于解释 词义的范围,而是疏通句意的。 • 如《诗经· 周南· 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 窕淑女,君子好逑。”毛传:“窈窕,幽闲也。淑, 善也。逑,匹也。言后妃有关雎之德,是幽闲专贞 之善女,宜为君子之好匹。”
• (三)分析篇章 • 训诂学既要研究怎样解释词义、阐述内容,也要做 解释篇题、点明章旨、串讲大意的同时,分析文章 的篇章结构。汉代人的章句,弊端在于言辞繁碎, 但于明章旨、析段落、理线索、揭大意等方面有可 取之处。 • 除了释句之外,训诂学家常常还对篇题或者章旨予 以说明。章句是离章辨句的意思。以句子为基本训 释单位,把字词的注释融嵌进句子的直译之中,进 而达到对章旨的探讨。代表:王逸《楚辞章句》、 赵岐《孟子章句》、朱熹《大学章句》、《中庸章 句》。
二、解释语法现象
• (二)传注体 • 通常将见于注释中的训诂称为“传注体”,又 成为“注疏体”。这种训诂体式以解释字词、句为 主,它成熟于西汉末年,以毛亨的《诗故训传》为 代表。 • 注疏的名称很多,最初叫做“传”,“解”、 “诂”、“训”等,后来又有“传”、“注”、 “释”、“诠”、“述”、“订”、“校”、 “考”、“证”、“微”、“隐”、“疑”、“义 疏”、“音义”、“章句”等别名。
阜陽師範學院
Fuyang Normal College

训诂常识——精选推荐

训诂常识——精选推荐

训诂常识训诂常识要点:⼀、什么是训诂⼆、训诂的内容三、训诂的⽅法四、训诂著作形式五、训诂的术语第⼀节什么是训诂⼀、训诂就是对古代⽂献中的各种语⾔现象进⾏解释。

中国传统语⾔学称为“⼩学”(汉代指⽂字学,隋唐以后成为⽂字学、⾳韵学、训诂学的总称)。

“训诂”也叫“训故、诂训、故训”,从语源学的⾓度看,“训、驯、顺”,“古、故、诂”分别同源(⾳近、同,义通)。

训诂⼆字分开说,“训”是以通俗的话来解释词义,⽐如《尔雅·释⽔》:“⼤波为澜,⼩波为沦”。

“诂”是以当代语解释古语或以通⾏语解释⽅⾔。

⽐如《尔雅·释诂》:“乔、嵩、崇,⾼也。

”《⽅⾔》:“党、晓、哲,知也。

楚谓之党,或⽈晓,齐宋之间谓之哲。

”以上是“对⾔”,“散⾔”、“浑⾔”则⽆别。

唐孔颖达《周南·关雎诂训传》正义:“詁訓傳者,注解之別名。

⽑以《爾雅》之作多為釋詩,⽽篇有釋詁、釋訓,故依《爾雅》訓⽽為詩⽴傳。

傳者,傳通其義也。

《爾雅》所釋⼗有九篇,獨云詁訓者,詁者,古也。

古今異⾔,通之使⼈知也。

訓者,道也。

道物之貌以告⼈也。

釋⾔則釋詁之別,故《爾雅》序篇云:釋詁、釋⾔通古今之字,古與今異⾔也。

釋訓⾔形貌也。

然則詁訓者,通古今之異辭,辨物之形貌,則解釋之義盡歸於此。

”⼆、学习训诂学的功⽤1、阅读、教学古⽂△《曹刿论战》:“齐师败绩”。

△《离骚》:“岂予⾝之惮殃兮,恐皇舆之败绩。

”训释:《左传·庄公11年》:“凡师,敌未陈⽈败某师,皆陈⽈战,⼤崩⽈败绩,得俊⽈克,覆(伏兵⽽袭)⽽败之⽈取某师,京师败⽈王师败绩于某。

”《说⽂》:“败,毁也。

从⽁贝。

”⼜“bai,坏也(段注:坏,毁也。

bai与败⾳义同)。

从⾡贝声。

”三国魏正始2年《三体⽯经·左传·僖公28年》:“楚师败ji(从⾡朿声)”《说⽂》:“迹,步处也。

从⾡亦声。

蹟,或从⾜責。

籀⽂迹从朿。

”《说⽂》:“绩,缉也。

从⽷責声。

”《诗·七⽉》:七⽉鸣鴂,⼋⽉载绩。

第二章 训诂的内容

第二章     训诂的内容
公曰:“章谏吾曰:‘愿君之废酒也!不然,章赐死。’如 是而听之,则臣为制也,不听,又爱其死。” 《晏子春秋内 篇·谏上》
苏与云:“臣为制,言制于臣也。下文云:‘则是妇人 为制也’义同。
五、说明句子成分省略
古代汉语省略常见。俞樾列为古人行文之例: “夫两文相录,蒙上而省,此行文之恒也。 乃有探下文而预省上字,此则为例变更,而 古书亦往往有之。”这里有语法问题,也是 修辞。
《汉书·司马相如传》:“搏豺狼,手熊罴,足野羊。” 颜师古注:手,手击杀之;足,蹴蹈而获之。
二、辨明使动,意动用法
《左传·昭公二十年》:“(伍)员曰:‘彼将有他 志,余姑为之求士,而鄙以待之’。乃见鱄设诸 焉。”疏云:“见谓之绍介,使之见光。下文‘齐 豹见宗鲁于公孟’亦然。犹《论语》云‘门人见之’ 也。”见,使动用法。
2、传注体
注释中的训诂称“传注体”,又“注疏体”。 释字、词、句为主,两汉初年已成型,毛亨 《诗故训传 》为代表,随文作释,灵活、具 体、实用。例如:
《礼记·曲礼上》:“长者举未釂,少者不敢 饮。”孔颖达疏:“举,犹饮也。”(釂, jiào,饮完。)
《孟子·梁惠王上》:“上下交征利而国危 矣。”赵注:“征,取也。”
《昭公十三年》:“邾人、莒人诉于晋曰:‘鲁朝 夕伐我,几亡矣。我之不共,鲁故之以。”杜欲注: “不共(供)晋贡,以鲁故也。”“之”提宾。
《诗经·邶风·燕燕》末章:“先君之恩,以勖寡 人。”郑笺:“戴妫思先君庄公之故,劝勉寡人以 礼义。”孔疏:“……又于将归之时思先君之故, 劝勉寡人以礼义也。”“思先君”,“之”复指前 置。
3.说明假借义
《诗·大雅·棫朴》:“济济辟王,左右趣之。”毛传: “趣,趋也。”今按:趣、趋上古同属清母侯部, 同音通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荀子·天論》
• 夫日月之有蝕,風 雨之不時,怪星之 黨見*,是無世而不 常有之。
※※
賈誼《過秦論》
• 於是廢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 黔首。隳名城,殺豪傑,收天下之兵, 聚之咸陽,銷鋒鑄鐻,以為金人十二, 以弱黔首之民。然後斬華為城,因河 為池,據億丈之城,臨不測之淵以為 固。良將勁弩,守要害之處,信臣精 卒,陳利兵而誰何●。
《山海經·西山经》
• 又西三百五十里,曰英鞮(dī) 之山,上多漆木,下多金玉, 鸟兽尽白。涴(yuan1)水出焉, 而北流注于陵羊之泽。是多 冉遗(yi2)之鱼,鱼身蛇首六 足,其目如观耳,食之使人 不眯*,可以御凶。
二、辨析古書異(特殊,不平常)例
※※
• 指古书中一些特殊的语法修
辞现象以及古人行中一些
六.總結(訓詁學的幾個重要原則)
王宁《训诂学》2004
一.緒論(訓詁工作和訓詁材料、訓詁體例和訓詁原理、訓詁學、訓詁
學的學習方法)
二.訓詁學的產生和發展 三.隨文釋義的訓詁材料(體式、註釋書中的訓詁内容) 四.訓詁纂集專書(性質和意義、類型、應用) 五.註釋原理(字與詞的關係、義與訓的關係、三种不同性
参考论文题目举例1:倒文
1. “句中倒字”例汇 2. “倒字叶韵”例汇 3. “倒句”例汇 4. “倒序”例汇
参考论文题目举例2:省文
1. “蒙上省”的类型 2. “因下省”例汇 3. “語急省”例汇 4. “以疏略而省”与“连及”
二.訓詁體式上(文獻正文裏的訓詁、隨文釋義的註疏)
三.訓詁體式下(通釋語義的專著、形音義結合的專著、雜考筆記
中的訓詁)
四.訓詁條例(釋義的方法、行文的格式、常用的術語)
五.訓詁的運用(閲讀古書、整理古籍、編纂辭書、其他)
六.讀注和作注
七.訓詁源流
郭在贻《训诂学》(修订本)2005
一.訓詁與訓詁學(訓詁、訓詁學) 二.訓詁學的内容(釋詞和解句,辨析古書異例) 三.訓詁學的作用(指導語文教學、古籍整理、辭書編纂) 四.訓詁的條例、方式和術語(釋義的方法、行文的格式、常用
特殊的习惯。
• 这些特殊点的语法修辞现象 和行文习惯,是不能用现代 汉语的语法修辞现象和行文 习惯来约束的。
※※
教 材 所 依 据


辨析古書異例的代表作
書 疑

• 清·俞樾,古书疑义举例
舉 例
• 刘师培,古书疑义举例补
五 种
• 杨树达,古书疑义举例续补 》

• 马叙伦,古书疑义举例校录 中
• 姚维锐,古书疑义举例增补
義的單位和演變、字義的種類) 三.訓詁的施用方術(音訓、義訓、術
語) 四.訓詁的源淵流派(實用的訓詁學、
理論的訓詁學、訓詁學的中衰和復 興)
洪誠《训诂学》(1984)
一.緒論(訓詁、訓詁和訓詁學的任務、起因與 發展)
二.與訓詁有關的書面上的基本情況(文字多假借、字
體字式多變遷、傳寫有訛誤、音義情況複雜須掌握條理、分析問題須區 別主次、如何斷句)
三.閲讀必須掌握的基本規律(形音義關係、文字假借與詞
義引申、單音詞和複音詞、用歷史觀點解釋語義、語音的歷史法則、通 假略例、句法規律、辨疑似)
四.讀注(剔除封建糟粕、幾種常見的訓詁方式、怎樣讀注)
五.作註(準確利用古注古辭書的釋義、字義與句義相聯係、
句與章相聯係,註文宜簡要,注意字形、字義的辨析,註釋 人物、事件、地名,關於引用資料)
華 書
• 黄侃,约论古书文句异例(见 局
于《文心雕龙札记》)
1956
※※
古書異例
(一)倒文…… (二)省文…… (三)复文…… (四)变文……
课堂作业:
• 《论语·微子篇》:“齐景公待 孔子曰若季氏则吾不能以季孟 之间待之曰吾老矣不能用也孔 子行”。其中“吾老矣不能用 也”这句话是__________说的。
的術語)
五.訓詁的方法 六.學習和研究訓詁所應掌握的基本觀點(歷史的觀點、
辯證的觀點、唯物的觀點)
七.學習和研究訓詁所應採取的正確態度 八.訓詁中常見的幾種弊病 九.訓詁學的新領域(漢魏六朝以來方俗語詞的研究) 一○.訓詁源流述略 附錄(訓詁學參考文獻要目、俗語詞研究參考文獻要目)
訓詁的内容
陸宗達《訓詁簡論》”訓詁的内容“: 甲、保存在註釋書和訓詁專書中的訓詁内容 1. 解釋詞義 2. 分析句讀 3. 闡述語法 4. 說明修辭手段 5. 闡明表達方法 6. 串講大意 7. 分析篇章結構 乙、保存在文獻正文中的訓詁内容 1. 以訓詁形式出現的正文 2. 以正文形式出現的訓詁
訓詁(古书注解)的主要内容
一、释词
七、說明修辭
二、注音
八、诠释用典
三、串讲文意(句、节、章意) 九、叙事考史
四、分析句读
十、记述地理
五、校勘文字
十一、发凡起例
六、阐述语法
十二、阐发思想
周大璞《训诂学初稿》
訓詁的内容
※※
一.釋詞和解句
二.辨析古書異例
※※
一、釋詞和解句
1.解釋詞義 2.分析語法 3.注意修辭
釋詞 ★ ★ 解句 ◆◆
解釋詞義、分析語法、注意修辭
三者之中,釋詞是最重要的,也是 最困難的。多數可以查舊注和工具 書了解詞義,但找不到時,就要求 用訓詁學的知識、原理和方法進行 獨立研究,解決疑難詞語,訓詁學 的妙用正在于此。
※※
戰國策·莊辛說楚襄王
• 夫蜻蛉其小者也,黃雀因是以。俯 噣白粒,仰棲茂樹,鼓翅奮翼,自 以為無患,與人無爭也。不知夫公 子王孫,左挾彈,右攝丸,將加己 乎十仞之上,以其類為招★。晝遊 乎茂樹,夕調乎酸醎,倏忽之間, 墜于公子之手。
訓詁學的内容
• 訓詁學是研究訓詁的學問。 它是漢語言文字學的一個分 支,其任務是對零散的、感 性的訓詁現象作理論上的歸 納和總結,揭示規律,闡述 義例,總結方法和手段,用 以指導訓詁實踐。
• 各家觀點也有分歧。
齊佩瑢《訓詁學概論》1943
一.緒說(訓詁、起因、效用、工具) 二.訓詁的基本概念(語義、語音、語
質的訓釋)
六.訓詁考證的工作與材料(考釋與證明綜述、考證的
兩大類型、考證的結構、考音與考義)
七.訓詁考證的方法(以形索義、因聲求義、比較互証) 八.訓詁學的應用(文言教學、古籍整理、辭書編纂)
周大璞等《训诂学初稿(第三版)》2007
一.緒論(訓詁與訓詁學、訓詁學的任務及目的、訓詁學在語言學中地
位和其他學科關係、信息時代訓詁學存在的理論依據和實踐意義、研究 訓詁學的方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