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级审计宏观经济学基础—第一章概论练习题

初级审计宏观经济学基础—第一章概论练习题
初级审计宏观经济学基础—第一章概论练习题

第一部分第一章概论

一、单项选择题

1、关于充分就业的说法,下列正确的是:

A、充分就业就是百分之百就业

B、大多数西方经济学家认为存在4%-6%的失业率是正常的,这时社会经济就被认为处于充分就业状态

C、充分就业是指一切生产要素(不包含劳动)都有机会以自己愿意的报酬参加生产的状态

D、西方经济学家通常不以失业情况作为衡量充分就业与否的尺度

2、下列不属于国际收支平衡特征的是指:

A、无较大的国际收支赤字,也无较大的国际收支盈余

B、汇率稳定,外汇储备有所增加

C、进出口平衡

D、有较大的国际收支盈余

3、下列属于国民收入核算方法支出法的核算内容的是:

A、购买小汽车、洗衣机

B、工作人员的酬金、津贴和福利费

C、出租土地、房屋收取的租金

D、公司的未分配利润

4、在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经济增长率的高低有着不同的评判标准,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在经济起步之初,特别在工业化初期,总量型的增长方式往往意味着经济的高速增长

B、初期的起步阶段之后,总量型的增长方式就让位于追逐效益的集约型增长

C、经济增长速度下降,人们追逐低通货膨胀条件下的经济高效增长,是经济起步之初的特征

D、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需要付出巨大的环境代价

5、下列关于“储蓄—投资”恒等式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这一恒等式是在考虑了对外贸易的情况下得出的

B、恒等式是根据储蓄和投资的定义得出的,只要遵循这些定义,储蓄一定等于投资

C、不管经济是否处于充分就业,是否处于通货膨胀,是否处于均衡状态,满足储蓄和投资的定义,该公式一定恒等

D、在实际经济生活中,储蓄和投资符合该恒等公式,进而总需求和总供给也是均衡的

6、在国民收入核算中,个人收入包括:

A、社会保险金

B、公司所得税

C、公司未分配利润

D、政府给个人的转移支付

7、下列关于GDP和GNP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在封闭的经济中,GNP和GDP完全相等

B、在一个拥有海外净财产的国家中,其GDP大于GNP

C、GDP和GNP计算的都是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D、GDP是一个地域范围的概念,而GNP是一个涉及国民范围的概念

8、在收入法核算的GDP中,不包括:

A、折旧

B、政府转移支付

C、企业净利息支付

D、租金收入

9、下列选项中,不属于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内容的是:

A、宏观经济理论

B、宏观经济政策

C、宏观经济干预手段

D、宏观经济计量模型

10、政府为增进社会经济福利而制定的解决经济问题的指导原则和具体措施,为达到一定的经济目标而对经济活动进行的有意识的干预是:

A、宏观经济政策

B、财政政策

C、货币政策

D、政府管制

11、下列有关生产法核算GDP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A、生产法核算GDP,不包含政府服务和政府企业

B、通常来说,各生产部门将使用的中间产品产值扣除,只计算新增价值

C、卫生、教育等部门按照工资收入计算其服务价值

D、生产法的本质是反映国内生产总值的来源

12、下列关于货币政策工具的表述中,错误的是:

A、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变动直接影响着商业银行的贷款规模

B、中央银行可以通过调节再贴现率来影响商业银行的借款成本,从而达到调节商业银行贷款规模,调节货币供应量的目的。

C、公开市场业务要顺经济风向行事,以调节货币供应量的活动

D、再贴现主要有两种方式:将各种票据,如国债向中央银行进行再贴现;用自己所拥有的政府债券、其他财产作担保从中央银行贷款

13、下列选项中,有关收入政策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A、收入政策是政府调节收入分配的基本方针和原则

B、收入政策包括政策目标选择和具体实施措施两个部分

C、收入结构政策目标是政府考虑收入差距的可接受程度,进而在公平和效率之间做出选择

D、如果劳动者缺乏积极性,经济效率低下,那么政府的收入结构政策侧重于缩小收入差距

14、产业政策与其他宏观经济政策相比,所具有的的特点不包括:

A、产业政策是以调控供给为主

B、产业政策时间跨度长

C、产业政策与经济的长期发展与平衡相关

D、产业政策主要通过产业活动的调控,使供给、需求在总量和结构上达到均衡

二、多项选择题

1、我国当前宏观调控的主要任务包括:

A、保持经济总量平衡

B、促进重大经济结构协调和生产力布局优化

C、减缓周期波动影响

D、防范区域性、系统性风险

E、保持物价稳定

2、下列表述中,属于总需求内容的有:

A、国内居民对产品和服务的需求

B、企业购买资本品的需求

C、国内居民购买外国产品和服务的需求

D、政府采购产品与服务的需求

E、外国购买本国产品和服务的需求

3、下列属于财政政策的作用的有:

A、平衡社会需求总量

B、合理配置资源

C、优化经济结构

D、协调收入分配,实现社会公平

E、通过对经济利益关系的调整,间接调节预期供给,最终调节总供求

答案部分

一、单项选择题

1、

【正确答案】 B

【答案解析】选项A,充分就业不是百分之百就业,充分就业并不排除像摩擦失业这样的失业情况存在;选项C,充分就业是指一切生产要素(包含劳动)都有机会以自己愿意的报酬参加生产的状态;选项D,西方经济学家通常以失业情况作为衡量充分就业与否的尺度。

【该题针对“充分就业”知识点进行考核】

2、

【正确答案】 D

【答案解析】国际收支平衡是指无较大的国际收支赤字,也无较大的国际收支盈余,做到汇率稳定,外汇储备有所增加,进出口平衡。

【该题针对“国际收支平衡”知识点进行考核】

3、

【正确答案】 A

【答案解析】选项BCD均属于国民收入核算方法收入法的内容。

【该题针对“国民收入核算方法——支出法”知识点进行考核】

4、

【正确答案】 C

【答案解析】经济增长速度下降,人们追逐低通货膨胀条件下的经济高效增长,是经济走过初期的起步阶段后的表现。

【该题针对“经济增长”知识点进行考核】

5、

【正确答案】 D

【答案解析】在实际经济生活中,储蓄和投资难以一致,造成供需求和总供给不均衡,引起经济的收缩和扩张,这就需要政府对经济活动进行干预。

【该题针对“储蓄与投资恒等式”知识点进行考核】

6、

【正确答案】 D

【答案解析】从国民收入中减去公司未分配利润、公司所得税及社会保险税(费),加上政府给个人的转移支付,大体上就得到了个人收入。

【该题针对“关于国民收入的几个重要概念及其相互关系”知识点进行考核】

7、

【正确答案】 B

【答案解析】在一个拥有海外净财产的国家中,GNP是大于GDP的。

【该题针对“关于国民收入的几个重要概念及其相互关系”知识点进行考核】

8、

【正确答案】 B

【答案解析】按收入法计算的GDP=工资+利息+利润+租金+间接税和企业转移支付+折旧

【该题针对“国民收入核算方法——收入法”知识点进行考核】

9、

【正确答案】 C

【答案解析】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内容,包括宏观经济理论、宏观经济政策、宏观经济计量模型。

【该题针对“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知识点进行考核】

10、

【正确答案】 A

【答案解析】宏观经济政策是政府为增进社会经济福利而制定的解决经济问题的指导原则和具体措施,为达到一定的经济目标而对经济活动进行的有意识的干预。

【该题针对“物价稳定”知识点进行考核】

11、

【正确答案】 A

【答案解析】生产法核算GDP,可以分为下列部门:农林渔业,矿业,建筑业,制造业,运输业,邮电和公用事业,电、煤气、自来水业,批发、零售商业,金融、保险、不动产,服务业,政府服务和政府企业。

【该题针对“国民收入核算方法——生产法”知识点进行考核】

12、

【正确答案】 C

【答案解析】公开市场业务要逆经济风向行事。当总需求不足,失业增加,经济走向衰退时,中央银行在金融市场上买进政府债券,放出货币,扩大货币供应量,迫使利率下降,进而引起投资增加和需求扩张,推动经济增长和就业增加。

【该题针对“货币政策”知识点进行考核】

13、

【正确答案】 D

【答案解析】当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差距过分悬殊、影响社会稳定时,政府的收入结构政策就侧重于缩小收入差距,增进公平;反之,如果劳动者缺乏积极性,经济效率低下,政府的收入结构政策则侧重于提高经济效率。

【该题针对“收入政策”知识点进行考核】

14、

【正确答案】 D

【答案解析】同其他宏观经济政策相比,产业政策以调控供给为主。产业政策主要通过对供给的源泉和基础即产业活动的调控,使供给在总量和结构上都能满足社会需求。同时,产业政策的时间跨度长,主要涉及经济的长期发展与平衡。选项D错误,使得供给在总量和结构上满足社会需求,并非使供给、需求在总量和结构上达到均衡。

【该题针对“产业政策”知识点进行考核】

二、多项选择题

1、

【正确答案】 ABCD

【答案解析】我国当前宏观调控的主要任务包括:保持经济总量平衡,促进重大经济结构协调和生产力布局优化,减缓周期波动影响,防范区域性、系统性风险,稳定市场预期,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该题针对“物价稳定”知识点进行考核】

2、

【正确答案】 ABDE

【答案解析】总需求包括国内居民对产品和服务的需求、企业购买资本品的需求、政府采购产品与服务的需求以及外国购买本国产品和服务的需求。

【该题针对“总供给与总需求”知识点进行考核】

3、

【正确答案】 ABCD

【答案解析】选项E,是收入分配政策的宏观调控作用:通过对经济利益关系的调整,影响劳动者在生产中的作用,对预期供给发生间接调节作用,最终通过供给方面来调节总供求的关系。

【该题针对“财政政策”知识点进行考核】

审计基础知识综合练习

审计基础知识综合练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 )就是审计得本质属性与重要特征,也就是审计得精髓。 A.权威性 B.独立性 C.客观性 D.合法性 2.注册会计师在第三者面前呈现出一种独立于委托单位得身份,在她人瞧来,注册会计师就是独立得,这种独立称之为:( )。 A.经济独立 B.思想独立 C.实质上得独立 D.形式上得独立 3.审计责任就是指注册会计师应对其依照审计准则所出具得审计报告得( )、合法性负责。 A.实用性 B.完整性 C.重要性更新 D.真实性 4.审计证据得相关性就是指审计证据应当与( )相关。 A.审计目标 B.总体目标 C.具体目标 D.最终目标 5.对当期档案,审计机构应当自审计报告签发之日起,至少保存( )年以上。 A.5 B.8 C.10 D.15 6.对库存现金实有数额得审计,应就是通过对库存现金实施( )来进行得。 A.审阅 B.核对 C.分析 D.盘点 7.一般而言,在会计期末短期借款()得情况下,或审计人员认为必要时可向银行或其她债权人进行函证。 A.余额正常 B.余额较大 C.余额较小 D.没有余额 8.某注册会计师在编写报告时,在“意见段”中使用“除存在上述问题外”术语,这种类型得术语常见于( )。 A.无保留意见得审计报告 B.保留意见得审计报告 C.否定意见得审计报告 D.无法表示意见得审计报告 9.审计第二关系人就是指( )。 A.审计人 B.被审计人 C.审计委托人 D.审计机构 10.各种审计依据都有一定得( ),不就是任何时期与任何条件下都能适用得。。 A.局限性 B.地域性 C.层次性 D.时效性 11.注册会计师执行会计报表审计业务获取得下列审计证据中,可靠性最强得就是( )。 A.购货发票 B.销货发票 C.应收账款函证回函 D.采购订货单副本 12.下列不适合于会计报表审计得方法就是( ) A.审阅法 B.核对法 C.复核法 D.调查法 13.下列各类证据中,最不可靠得就是( ) A.实物证据 B.书面证据 C.口头证据 D.环境证据 14.“生产与销售得产品必须符合质量要求,不许以次充优或生产销售伪劣产品”属于( ) A.合规、合法性控制 B.授权批准控制 C.业务程序控制 D.内部审计控制 15.与内部控制制度风险水平高低相对得就是内部控制制度得( ) A.固有风险 B.控制风险 C.检查风险 D.可信赖程度

第一章 导论 综合练习题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题 1.经济学:是指关于选择的科学,是对稀缺性资源合理配置进行选择的科学。(参见教材P3) 2.微观经济学:是指研究个别经济单位的经济行为。(参见教材P4) 3.宏观经济学:是指从国民经济角度研究和分析市场经济整体经济活动的行为。(参见教材P4) 4.《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简称《国富论》,亚当?斯密著,1776年出版。批判了重商主义的错误观点,提出了劳动是国民财富的源泉,明确了劳动价值和利润来自于剩余劳动的观点;强调经济自由的思想,主张自由放任和充分发挥市场自由竟争的调节作用;强调国家不干预经济。《国富论》第一次创立了比较完备的古典政治经济学的理论体系,剩余价值理论的提出,为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的形成奠定了基础,是经济学说史上的第一次革命。(参见教材P8) 5.《就业、利息和货币统论》:简称《通论》,凯恩斯著,1936年出版。在理论上批判了萨伊的“供给能自动创造需求”和资本主义不存在非自愿失业的错误观点,提出了供给是需求的函数和资本主义不可能充分就业的理论;在方法上开创了以总量指标为核心的宏观经济分析方法;在政策上反对自由放任,强调国家干预经济,并提出财政赤字政策、收入政策、货币政策等三项重要的经济政策。 《通论》创建了宏观经济学,并使凯恩斯经济学开始成为正统经济学,其干预经济的政策主张为资本主义各国所采用,被经济学界称为经济学说史上的第三次革命。(参见教材 P11) 6.规范分析:是指以一定的价值判断为基础,提出一些分析和处理问题的标准,作为决策和制定政策的依据。(参见教材P16) 7.实证分析:是指只对经济现象、经济行为或经济活动及其发展趋势进行客观分析,得出一些规律性的结论。(参见教材P16)

审计学基础复习资料

. 《审计学基础》课程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 1.审计主体 2.审计对象 3.审计客体 4.审计性质 5.审计利害关系人 6.政府审计 7.内部审计 8.注册会计师 审计 9.合法合规审计 10.绩效审计 11.财务报表审计 12.审计业务约 定书 13.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 14.审计计划 15.审计方法 16.审计抽查 法 17.审计判断抽样法 18.审计统计抽样法 19.审计审阅法 20.审计验算 法 21.审计核对法 22.审计调整法 23.审计调节法 24.审计比较 分析法 25.审计比率分析法 26.审计平衡分析法 27.审计因素分析法 28.审计账户 分析法 审计询问审计质量鉴定法 31.审计函证 32.29.存货监盘 30. 审计证据 36. 33.审计观察法 34.审计抽样 35.审计电子商务 分部报告生产循环 38.投资 39.审计期后事项 40. 37. 关联方交易41. 二、不定项选择题: [ ] )是审计的本质特征,也是保证审计工作 顺利进行的必要条件。1.( 合理性 C.合法性 D.A.权威性 B.独立性 [ ] )查起。2.逆查法应先从( 会计报表 A.原始凭证 B.记账凭证 C.会计账簿 D. [ ] )的可信性。3.国家出台审计准则的主要原因是增强的( 会计凭证会计账簿 D. A.会计档案 B.会计报表 C. [ ] )下达。4.审计通知书应由( 审计小组国家审计机关 B. C.内部审计机构 D. A.会计师事务所 [ ] ()是证明力最差的证据。5.环境证据 D. A.实物证据 B. 书面证据 C.口头证据 [ ] 属于内部证据的有6.材料出库单 D. 银行对账单A.购货发票 B.销货发票 C. [ ] 7.被审单位的内部控 制未能发现或防止重大差错的风险是经营风险检查风险 D.控制风险A.固有风险 B. C. [ ] 8.现代审计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在评审 内部控制的基础上进行的事前审计A. D. 抽样审计详细审计 B.局部 审计 C. [ ] 9. ()业务属于不相容职务。 记录日记账和记录总账保管员和车间主任经理和董事长A. B.采购员和购销科长 C.

宏观经济学复习重点(第五版)

宏观经济学复习重点(第五版) 一、复习内容 1、基本知识 2、基本概念 3、基本理论 4、联系实际 二、习题类型 1、名词解释(五个,共15分) 2、单选题(十五个,共15分) 3、判断题(十个,共10分) 4、简答题(五个,共30分) 5、计算题(两个,共15分) 6、论述题(一个,15分,包括理论联系实际题) 三、各章应当掌握的内容 第十二章国民收入核算 国内生产总值国民收入国内生产净值总投资重置投资GDP的平减指数实际GDP 简答:如何理解国内生产总值的内涵 简述核算国民收入的支出法和收入法。 政府转移支付和购买普通股票的价值是否可计入GDP,为什么? 为什么间接税要计入GDP 两个国家合并为一国,对GDP总和有什么影响。 写出五个基本的国民收入总量,并说明它们之间的关系? 为什么投资储蓄恒等式不意味着计划投资等于计划储蓄 简述税收、政府购买和转移支付对总支出影响有什么不同 什么是名义GDP和实际GDP ? 计算支出法计算GDP;计算政府预算赤字;计算进出口盈余; 计算储蓄额;课后计算13、14 论述什么是支出法,如何用支出法计算四部门经济的国内生产总值 十三章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理论 均衡产出边际消费倾向边际储蓄倾向消费函数储蓄函数转移支付成乘数平衡预算乘数 简答:简述凯恩斯定律及其内容。 能否说边际消费倾向和平均消费倾向都总是大于零而小于1? 消费函数与储蓄函数的关系 如何理解“节俭的悖论”。 什么是投资乘数?简述投资乘数的决定因素并写出其公式。 课后计算13、14 论述:按照凯恩斯的观点,增加储蓄与增加消费各对均衡收入有什么影响;结合中国的实际谈谈你的消费观。 十四章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一般均衡 资本边际效率IS曲线流动偏好货币需求函数流动偏好陷阱LM曲线 简答:影响IS平移的因素有哪些 简述凯恩斯的货币需求理论 简述货币需求三种动机及货币需求函数? 什么是流动偏好陷阱? 简述满足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均衡的条件?

经济学原理-宏观经济学习题(按章节)

宏观经济学习题 第一章导论 一、选择题 2.下列变量都是流量,除了( C ) A.个人可支配收入 B.消费支出 C.个人财富 D.国内生产总值 3.下面各种现象都会降低失业率,除了:C A.失业人口数减少。B.就业人口数增加。 C.劳动力减少,而失业人口数没有任何变化。D.放弃找工作的人数增加。4.奥肯定律描述了哪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A A.实际GDP变化的百分比与失业率的变化。 B.名义GDP变化的百分比与劳动力的变化。 C.实际GDP的绝对变化量与失业率变化的百分比。 D.实际GDP的绝对变化量与GDP平减指数变化的百分比。 5.假设年初的失业率为5%。根据奥肯定律,下面哪项陈述是错误的:D A.如果这一年的失业率不变,实际GDP将会升高3%。 B.如果这一年的平均失业率上升到7%,实际GDP将会下降1%。 C.如果这一年的平均失业率下降到3%,实际GDP将会上升7%。 D.如果这一年的平均失业率保持在5%,实际GDP将保持不变。 6.如果一个美国公民被一家在巴西经营的美国公司雇用,那么她的收入:D A.是美国GDP的一部分,巴西GNP的一部分。 B.是美国GDP的一部分,巴西GDP的一部分。 C.是美国GNP的一部分,巴西GNP的一部分。

D.是美国GNP的一部分,巴西GDP的一部分。 C C C A D D 二、名词解释 1.经济周期2.失业3.失业率4.结构性失业5.摩擦性失业6.周期性失业7.充分就业8.自然失业率9.经济增长10.流量11.存量 1.经济周期:经济周期指的是经济运行过程中出现的阶段性的不规则的上下波动。 2.失业:指在当前工资水平下愿意工作的人无法找到工作。 3.失业率:失业人口与劳动人口的比率。 4.结构性失业:来自于经济结构的变动导致的特定地区或行业就业机会的减少。 5.摩擦性失业:来自于劳动力市场正常变动的失业。 6.周期性失业:由于经济扩张步伐变慢或者经济周期而产生的失业。 7.充分就业:指的是工作机会与失业人口数量相同的状态。 8.自然失业率:是劳动和产品市场都平衡时的失业率。 9.经济增长:是指一个国家产出水平的提高。 10.流量:特定的时间段中发生的经济量值。 11.存量:特定时点上现存的经济量值。 三、简答题 1.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 经济增长、经济周期、失业、通货膨胀、开放经济、宏观经济政策。(每个1分) 2.宏观经济学的研究方法是什么? 三个市场的划分:金融市场、产品和服务市场及要素市场。(2分)

审计学基础复习题及参考答案完

中南大学网络教育课程考试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审计学基础(专科) 一、名词解释: 1.实质上的独立:注册会计师与委托单位之间不存在任何利害关系。 2.审计职业道德:是审计人员的职业品德,职业纪律,专业胜任能力及职业责任等的总称。 3.审计证据:是指在审计过程中,采用各种方法和技术所取得的反映被审计事项的各种证明文件和资 料。 4.经济评价职能:通过审核检查,评价被审单位的经营决策、计划和方案等是否先进,内部控制系统 是否健全,是否切实执行,财政财务收支是否按照计划、预算和有关规定执行,各项资金的使用是否合理、有效,经济效益是否较优,会计资料是否真实、正确等。 5.经济效益审计:是指审计机构对被审单位或项目的经济活动包括财政、财务收支活动的效益性进行 审查。 6.实物证据:是指通过实际观察或盘点所取得的,用以证实实物资产的真实性和完整性的证据。 7.审计准则:是由国家审计部门或会计师职业团体组织制定的,用以规定审计人员应有的素质和专业资 格,规范和指导其执业行为,衡量和评价其工作质量的权威性标准。 8.审计证据:是指审计人员在执行审计业务的过程中,按照规定的程序,采用一定的方法,获取的用以 证明审计事项真相或性质并作为形成审计意见的一切凭据或证明材料。 9.重要性::是指被审计单位会计报表中包含错报或错报的严重程度,这一程度在特定环境下可能影响 会计报表使用者的判断或决策。 10.审计工作底稿:是审计人员将在审计过程中所采用的方法,步骤和收集的用来证明审计事项真实情况 的经济事实和资料,按照一定的格式编制的档案性原始文件。 11.实质性测试:也叫真实性测试,其基本思想就是通过测试来验证被审计单位财务报告中各项认定是否 公允,同时揭露财务会计报告中存在的重要舞弊行为和工作差错。 12.审计依据:是对所查明的事实与现行的各种规定进行比较,分析,判断和评价,据以提出审计意见和建 议,做出审计结论的客观标准。 13.审计业务约定书:是指会计师事务所与委托人共同签署的,据以确认审计业务委托与受托关系,明确 委托目的,审计范围及双方应负责任与义务等事项的书面合同。 14.审计风险:是指会计报表存在重大错报或漏报,而审计人员审计后发表不恰当审计意见的可能性。 15.分析性复核:是指审计人员对被审计单位重要的财务比率或趋势所作的分析,包括调查异常变动以及 这些重要财务比率或趋势与预期数额和相关信息的差异。 16.内部控制:是指被审计单位为了保证业务活动的有效进行,保护资产的安全和完整,防止发现纠正错 误与舞弊,保证会计资料的真实,合法,完整而制定和实施的政策与程序。 17.属性抽样:是指在精确度界限和可靠程度一定的条件下,为了测定总体特征的发生频率而采用的方法, 是用于符合性测试方面的统计抽样法。 18.简式审计报告:是指审计人员对应公布的会计报表进行审计后所编制的简明扼要的审计报告,具有记 载事项为法令或审计准则所规定的特征,一般适用于公布目的。 二、单项选择题: 1. 审计人员不得参与被审计单位的经营管理活动,其体现了审计的( A ) A. 独立性 B. 权威性 C. 公正性 D. 依法性 2.( A )用来衡量被审计事项是否优劣的准绳。 A. 审计依据 B. 审计证据 C. 审计准则 D. 审计标准 3. 审计的基本职能是( D ) A. 经济公证 B. 经济鉴证 C. 经济评价 D. 经济监督

2018考研宏观经济学基础知识:四大目标关系

2018考研宏观经济学基础知识:四大目 标关系 1.充分就业与物价稳定之间的矛盾 根据宏观经济学的基本理论,要实现充分就业,必须运用扩张性的经济政策,而这些政策会增加财政赤字和货币供给量,从而引起物价上涨和通货膨胀。反之,要实现物价稳定,就必须运用紧缩性经济政策,但这些政策会减少货币供给量和总需求,从而导致较高的失业率。著名经济学家萨缪尔森曾经说过:“在价格和工资由自由市场决定的经济社会中,减少通货膨胀的政策必然要在高失业和大的GNP缺口方面付出沉重的代价。” 2.充分就业与经济增长之间的矛盾 充分就业与经济增长具有一致性的一面。这是因为,充分就业有利于经济资源的充分利用,有利于促进经济增长;经济增长反过来又会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从而有利于实现充分就业。但是,充分就业与经济增长之间也存在矛盾的一面。要提高潜在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率,需要向知识和资本投资,以提高生产技术水平。这会导致资本特别是机器对劳动的替代,从而相对减少对劳动的需求,使部分工人,尤其是技术水平低的工人失业。 3.充分就业与国际收支平衡之间的矛盾 西方经济学家认为,充分就业的实现会引起国民收入的增加。在边际进口倾向既定的条件下,国民收入增加会引起进口增加,从而导致国际收支状况恶化。此外,为了实现充分就业,往往需要扩大出口、限制进口,这也会妨碍国际收支平衡和对国外质优价廉商品的进口,降低本国居民的效用水平。为了享受国外的低价商品和维持国际收支平衡,需要增加进口,往往引起相关行业的工人失业。 4.物价稳定与经济增长之间的矛盾 根据宏观经济理论,一个国家要抑制通货膨胀、维护物价稳定,需要实行紧缩性经济政策,必要时,还要实行工资和价格管制。这势必会恶化投资环境,造成价格扭曲,滞缓经济增长,降低经济效率。反之,为了促进经济增长,需要实行扩张性经济政策,这样,出现通货膨胀也就在所难免。 以上四大目标的关系如表16.1所示。 表4-1 各目标之间的关系 稳定物价充分就业经济增长国际收支平衡 稳定物价0 - * + 充分就业- 0 + - 经济增长* + 0 - 国际收支平衡+ - - 0 注:表中“+”表示目标关系一致;“-”表示目标

审计基础知识

第一章总论 一、审计的定义 审计是由专职机构和人员,依法对被审计单位的财政、财务收支及有关经济活动的真实性、合法性、效益性进行审查,评价经济责任,用于维护财经法纪,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促进宏观调控的独立性的经济监督活动。 (一)审计定义的相关问题 1 审计的主体是审计人,是指国家审计机关、内部审计机构和民间审计组织,统称为专职机构和人员。 只有专职机构和人员所从事的审查活动才称为审计。 2 审计的客体是被审计人,包括各级政府机关、金融机构和企事业单位等。 3 审计的对象是被审计单位的财政、财务收支及有关的经济活动。 4 从事审计活动必须依据有关法律、法规,包括宪法、审计法、财政法规、经济法规、审计法规及其他有关的方针政策、规章制度。 5 审计的总目标是评价受托经济责任。审计的预期目标是审查、确认审计对象的真实性、合法性、效益性。 6 审计的职能对审计客体和审计对象的监督、评价和鉴证。 7 审计的目的是维护财经法纪,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加强宏观调控。 8 审计的性质是一项具有独立性的经济监督活动。 (二)审计的三方关系人 审计关系人是指构成一项审计活动的相互有责任关系的三方面的当事人,即审计人、被审计人和审计委托(或授权)人。 况,并提出审计报告或管理建议书。

济责任进行审计。 人去经营管理时,为了维护其利益,就要委托(或授权)审计人对被审计人受托经济责任的履行情况加以审计监督。 (三)审计的基本特征 其中独立性是审计的本质特征,包括机构独立、人员独立、工作独立、经济 独立。 二、审计的对象和目的 (一)审计对象 所有制企业、事业单位和基本建设单位;中国人民解放军、人民团体;有国 有资产的中外合资经营企业、中外合作经营企业、全民所有制与其他所有制 联营企业等;在接受委托的条件下,被指定的集体所有制企业、外资企业等。 审计对象的具体内容包括三项: 一是被审计单位的财政、财务收支及其有关的经营管理活动; 二是被审计单位的各种作为提供财政、财务收支状况及其有关经营活动信息载体的会计资料和其他资料; 三是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 (二)审计的目的 设,保障国民经济健康发展。 (三)审计的职能 审计的职能是随着经济的发展而发展变化的。 1经济监督是存在于各种审计形式之中的一种固有职能,也是审计 最基本的职能,国家审计的经济监督是对社会再生过程中生产、交 换、分配和消费等宏观和微观经济活动的全面监察与督促。内部审 计的经济监督是对本部门、本单位的会计记录和财务事项进行监 督。民间审计的经济监督是代审计委托者对被审计单位的经济活动 实行监督。 2经济评价是通过审核检查,评定被审单位的计划、预算、预测、决策、方案是否先进可行,经济活动是否按照既定的决策和目

任保平《微观经济学》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第一章 宏观经济学概论【圣才出品】

第一章 宏观经济学概论 1.1 复习笔记 宏观经济学是现代西方经济学的一个分支,它以整个国民经济为研究对象,研究经济中各有关总量的决定及其变动,以解决失业、通货膨胀、经济波动、国际收支等宏观问题,实现经济长期稳定的发展。 一、宏观经济学的基本问题 1.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宏观经济学主要研究整体经济,以产出、失业、通货膨胀这些大范围内的经济现象为研究对象,通过对经济中各有关总量的决定和变化的研究来说明一国经济如何实现持续增长、充分就业、价格稳定和国际收支平衡等目标。 宏观经济学围绕经济运行的四大目标展开:①提高经济增长;②降低失业率;③降低通货膨胀率;④平衡国际收支。四大目标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区别,在四大目标中,经济增长是主要的基础性目标。 2.宏观经济学的内容 宏观经济学一般研究四个层次的内容: (1)宏观经济学的基本理论 包括国民收入决定理论、总供给理论、总需求理论、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均衡理论、消费理论、投资理论、货币理论、经济增长理论、开放经济理论等。 (2)宏观经济模型 主要包括各个流派建立的基本模型及其数理形式,如长期模型、短期模型、模型的扩

(3)宏观经济问题 包括在总量模型的基础上研究宏观经济运行中资源不能被充分利用的三大宏观经济问题:通货问题、经济周期问题、失业问题。 (4)宏观经济政策 包括经济政策目标、经济政策工具、经济政策机制、经济政策效应、宏观经济政策运用。 3.宏观经济学研究的基本范式 (1)宏观经济学研究的三个角度 ①如何衡量宏观经济——衡量是认识的基础。通常用国内生产总值(GDP)、通货膨胀率和失业率等经济指标来衡量。 ②如何认识宏观经济——认识宏观经济的运行状态和规律。 ③如何发展经济一一如何有效地利用资源、政府的作用和政策。 (2)表达理论的四种方式 ①语言描述。这是宏观经济学的基本表达方式。 ②图表。用一些图表来反映一些宏观经济变量之间的关系。 ③图形。在语言描述的基础上,用向位图来表示宏观经济变量之间的关系。 ④数理模型。宏观经济模型是代表经济运行行为的一组方程式,各方程式代表经济总量的经济行为。 (3)宏观经济学分析三大市场 宏观经济学把一个经济体系中所有的市场综合为三个市场:产品市场、金融市场和劳动力市场。整个宏观经济学围绕宏观经济的三大市场来建立分析框架,分析产品市场、金

宏观经济学习题及参考答案

第一章宏观经济学导论习题及参考答案 一、习题 1.简释下列概念: 宏观经济学、经济增长、经济周期、失业、充分就业、通货膨胀、GDP、GNP、名义价值、实际价值、流量、存量、萨伊定律、古典宏观经济模型、凯恩斯革命。 2.宏观经济学的创始人是()。 A.斯密;B.李嘉图; C.凯恩斯;D.萨缪尔森。 3.宏观经济学的中心理论是()。 A.价格决定理论;B.工资决定理论; C.国民收入决定理论;D.汇率决定理论。 4.下列各项中除哪一项外,均被认为是宏观经济的“疾病”()。 A.高失业;B.滞胀; C.通货膨胀;D.价格稳定。 5.表示一国居民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所有最终产品和劳务 的市场价值的总量指标是()。 A.国民生产总值;B.国内生产总值; C.名义国内生产总值;D.实际国内生产总值。 6.一国国内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所有最终产品和劳务的市 场价值根据价格变化调整后的数值被称为()。 A.国民生产总值;B.实际国内生产总值; C.名义国内生产总值;D.潜在国内生产总值。 7.实际GDP等于()。 A.价格水平/名义GDP;B.名义GDP/价格水平×100; C.名义GDP乘以价格水平;D.价格水平乘以潜在GDP。 8.下列各项中哪一个属于流量?()。 A.国内生产总值;B.国民债务; C.现有住房数量;D.失业人数。 9.存量是()。 A.某个时点现存的经济量值;B.某个时点上的流动价值; C.流量的固体等价物;D.某个时期内发生的经济量值。 10. 下列各项中哪一个属于存量?()。 A. 国内生产总值; B. 投资; C. 失业人数; D. 人均收入。 11.古典宏观经济理论认为,利息率的灵活性使得()。 A.储蓄大于投资;B.储蓄等于投资; C.储蓄小于投资;D.上述情况均可能存在。 12.古典宏观经济理论认为,实现充分就业的原因是()。 A.政府管制;B.名义工资刚性; C.名义工资灵活性;D.货币供给适度。 13.根据古典宏观经济理论,价格水平降低导致下述哪一变量减少()。 A.产出;C.就业; C.名义工资;D.实际工资。 14.在凯恩斯看来,造成资本主义经济萧条的根源是()。 A.有效需求不足;B.资源短缺; C.技术落后;C.微观效率低下。

第一章 导论

第一章导论 一、单项选择题 1、经济学产生的原因是() A、生产的需要。 B、欲望满足的需要。 C、稀缺性的存在与选择的必要。 D、选择的需要。 E、社会发展的需要。 2、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 A、资源配置。 B、资源配置和资源利用。 C、经济体制。 D、资源的稀缺性。 E、资源利用。 3、微观经济学的内容包括() A、价格决定。 B、产量决定。 C、成本决定。 D、利润决定。 E、A、B、C、D。 4、()不是宏观经济学的内容。 (原因:D项厂商是微观经济主体。BCE都是一国的经济问题。A项可以是微观,也可以是宏观的,所以D最准确) A、收入决定。 B、物价水平。 C、经济增长。 D、厂商均衡。 E、国际收支。 5、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包括() A、经济模型。 B、静态分析、比较静态和动态分析。 C、局部均衡分析与一 般均衡分析。D、个量分析与总量分析。E、A、B、C、D。 二、名词解释 1、稀缺性 2、选择 3、微观经济学 4、宏观经济学 5、经济学 6、实证经济学7规范经济学8、经济模型。 三、简答题 1、为什么说稀缺性的存在与选择的必要引起了经济学的产生? 2、为什么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经济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充分利用问题? 3、微观经济学的研究内容有哪些? 4、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内容有哪些? 5、西方经济学的假定前提有哪些? 四、论述题

1、用生产可能性边界说明经济学既要研究资源配置问题又要研究资源利用问题。 习题解答: 一、单项选择题 1、C 2、B 3、E 4、D 5、E 二、名词解释 1、稀缺性是指,相对于人的无穷无尽的欲望而言,“经济物品”,或者说生产这些物品的资源总是不足的。稀缺性是相对的,又是绝对的。 2、选择就是研究如何利用现有的资源去生产“经济物品”来更有效地满足人类的欲望。 3、微观经济学以单个经济单位(居民户、厂商)为考察对象,研究单个经济单位的经济行为,以及相应的经济变量的单项数值如何决定。 4、宏观经济学以整个国民经济活动作为考察对象,研究社会总体问题以及相应的经济变量的总量如何决定及其相互关系。 5、经济学是研究人们和社会如何做出选择,来使用可以有其他用途的稀缺的经济资源,在现在或将来生产各种商品,并把商品分配给社会的各个成员或集团以供消费之用的一门社会科学。 6、实证经济学是在做出与经济行为有关的假定前提下,来分析和预测人们的经济行为。它力求说明和回答这样的问题:经济现象“是什么”?即经济现象的现状如何?有几种可供选择的方案,后果如何? 7、规范经济学是以一定的价值判断作为出发点,提出行为的标准,并研究如何才能符合这些标准。它力求回答:“应该是什么”的问题,即为什么要做出这样的选择,而不作另外的选择?它涉及到是非善恶、应该与否、合理与否的问题。 8、经济模型是用来描述与研究对象有关的经济变量之间的依存关系的一种理论结构。简单地说,是把经济理论用变量的函数关系来表示。一个经济模型可用文字来说明(叙述法、散文法),也可用数学方程式来表达(代数法),还可用 几何图形来显示(几何法、画图法)。 三、简答题 1、答:(1)稀缺性是指,相对于人的无穷无尽的欲望而言,“经济物品”,或者说生产这些物品的资源总是不足的。稀缺性是相对的,又是绝对的。 (2)由于稀缺性的存在,如何用有限的物品和劳务在有限的时间内去满足最重要最迫

审计学知识点整理

审计方法演进:账项基础审计、制度基础审计、风险导向审计 审计要素:审计业务的三方关系、财务报表(鉴证对象)、财务报表编制基础(标准)、审计证据和审计报告 财务报表审计的总体目标:1.对财务报表整体是否不存在由于舞弊或错误导致的重大错报获取合理保证,使得注册会计师能够对财务报表是否在所有重大方面按照适用的财务报告编制基础编制发表审计意见2.按照审计准则的规定,根据审计结果对财务报表出具审计报告,并与管理层和治理层沟通 与各类交易和事项相关的审计目标:1.发生:确认已记录的交易是真实的2.完整性:确认已发生的交易确实已经记录3.准确性:确认已记录的交易是按正确金额反映的4.截止:确认接近于资产负债表日的交易记录于恰当的期间5.分类:确认被审计单位记录的交易经过适当分类 与期末账户余额相关的审计目标:1.存在:确认记录的金额确实存在2.权利和义务:确认资产归属于被审计单位,负债属于被审计单位的义务3.完整性:确认已存在的金额均已记录4.计价和分摊: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以恰当的金额包括在财务报表中,与之相关的计价或分摊调整已恰当记录 与列报和披露相关的审计目标:1.发生及权利和义务:将没有发生的交易、事项,或与被审计单位无关的交易和事项包括在财务报表中,则违反该目标2完整性:如果应当披露的事项没有包括在财务报表中,则违反该目标3.分类和可理解性:财务信息已被恰当地列报和描述,且披露内容表述清楚4.准确性和计价:财务信息和其他信息已公允披露,且金额恰当 认定的含义:认定是指管理层在财务报表中作出的明确或隐含的表达。注册会计师的基本职责就是确定被审计单位管理层对其财务报表的认定是否恰当 管理层的认定:管理层在财务报表上的认定有些是明确表达的,有些则是隐含表达的。明确的认定:1.记录的存货是存在的2.存货以恰当的金额包括在财务报表中,与之相关的计价或分摊调整已恰当记录。隐含的认定:1.所有应当记录的存货均已记录2.记录的存货都由被审计单位拥有 与所审计期间各类交易和事项相关的认定:1.发生:记录的交易和事项已发生且与被审计单位有关2.完整性:所有应当记录的交易和事项均已记录3.准确性:与交易和事项有关的金额及其他数据已恰当记录4.截止:交易和事项已记录于正确的会计期间5.分类:交易和事项已记录于恰当的账户 与期末账户余额相关的认定:1.存在:记录的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是存在的2.权利和义务:记录的资产由被审计单位拥有或控制,记录的负债是被审计单位应当履行的偿还义务3.完整性:所有应当记录的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均已记录4.计价和分摊: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以恰当的金额包括在财务报表中,与之相关的计价或分摊调整已恰当记录 与列报和披露相关的认定:1.发生以及权利和义务:披露的交易、事项和其他情况已发生,且与被审计单位有关2.完整性:所有应当包括在财务报表中的披露均已包括3.分类和可理解性:财务信息已被恰当地列报和描述,且披露内容表述清楚4.准确性和计价:财务信息和其他信息已公允披露,且金额恰当 审计风险:审计风险是指财务报表存在重大错报而注册会计师发表不恰当审计意见的可能性。审计风险取决于重大错报风险和检查风险 重大错报风险:指财务报表在审计前存在重大错报的可能性。重大错报风险与被审计单位的风险相关,且独立存在于财务报表的审计。1.财务报表层次重大错报风险与财务报表整体存在广泛联系,可能影响多项认定。此类风险通常与控制环境有关,但也可能与其他因索有关.如经济萧条。2.各类交易、账户余额、列报认定层次的重大错报风险,考虑的结果直接有助于注册会计师确定认定层次上实施的进一步审计程序的性质、时间和范围。

审计学基础复习题及答案(1)学习资料

中南大学现代远程教育课程考试(专科)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审计学基础》 一、专业名词解释题: 1. 审计主体:审计主体,具有专职资格和能力的人员。审计人员必须有确定的能力熟知既定 的标准,并且能够确定为得出适当结论所需审计证据的类型和数量。就外部审计而言,是指那些具有注册会计师资格或审计师资格的人员;就内部审计而言,是指独立于单位会计机构而又详知单位会计制度及监督制度的被赋予监督权、审计权的人员。 2.审计对象:是特定经济实体或特定事项的可计量的信息证据。可计量的信息有很多形式, 但共同特点是有可确认、证实的形式。 3. 审计客体:即审计谁的可计量的信息证据,解决审计“谁”的问题。在大多数情况下,经 济实体与法人实体一致,比如股份有限公司、政府单位、合伙公司等。但在某些情况下,经济实体有可能是企业中的一个部门、车间,有时甚至是个人。 4. 审计性质:审计是一项具有独立性的经济监督活动,是在独立基础上的客观计量和评价。 5.审计利害关系人:是指所有使用和依赖审计报告的个体。对一个企业来说,审计利害关系 人通常包括股东、管理当局、债权人、政府机构和一般社会公众。 6. 政府审计:政府审计是国家审计机关代表国家依法对政府机构及国有企业进行的审计。政 府审计的主要特点是具有强制性。 7. 内部审计:内部审计是由各单位自身设置的相对独立的审计部门对单位内部进行的审计。 内部审计有利于单位内部控制、管理的实施与改进,但由于内部审计是由单位内部人员所完成,其独立性相对较弱。 8.注册会计师审计:是由政府有关部门审核批准的注册会计师组成的会计师事务所所进行的审计。会计师事务所不附属于任何机构,自收自支、独立核算、自负盈亏、依法纳税,具有法人资格,因此在业务上具有较强的独立性、客观性和公正性。 9. 合法合规审计:合法、合规审计是指对一个单位的某些财务或经营活动收集并评价证据, 以确定其是否按照特定的标准来执行。 10. 绩效审计:绩效审计是指检查一个企业或组织经营的程序和方法以确定经营效率、效果 和经济性。 11. 财务报表审计:财务报表审计是指审查企业编制的一套完整的财务报表(资产负责表、损 益表、现金流量表和附表),以确定这些可计量的信息是否符合既定的标准的过程。 12. 审计业务约定书:是指审计机构与委托人共同签署的,据以确认审计业务的委托和受托 关系,明确委托目的、审计范围及双方应负责任与义务等事项的书面合同。具有法定约束力。 13. 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是指注册会计师职业品德、职业纪律、专业胜任能力及职业责任 等的总称。 14. 审计计划:是指审计人员为了完成各项审计业务,达到预期的审计目标,在具体执行审 计程序之前编制的工作计划。审计计划包括总体审计计划和具体审计计划。 15. 审计方法:是指审计人员为完成审计工作、实现审计目标而采取的各种方式、手段和技 术的总称。 16. 审计抽查法:是指在审计单位一定时期内的全部经济活动和会计资料中,按照一定抽样 方式抽取部分经济活动和会计资料作为样本进行审计,并根据样本审计结果来推断总体

初级审计宏观经济学基础—第一章概论练习题

第一部分第一章概论 一、单项选择题 1、关于充分就业的说法,下列正确的是: A、充分就业就是百分之百就业 B、大多数西方经济学家认为存在4%-6%的失业率是正常的,这时社会经济就被认为处于充分就业状态 C、充分就业是指一切生产要素(不包含劳动)都有机会以自己愿意的报酬参加生产的状态 D、西方经济学家通常不以失业情况作为衡量充分就业与否的尺度 2、下列不属于国际收支平衡特征的是指: A、无较大的国际收支赤字,也无较大的国际收支盈余 B、汇率稳定,外汇储备有所增加 C、进出口平衡 D、有较大的国际收支盈余 3、下列属于国民收入核算方法支出法的核算内容的是: A、购买小汽车、洗衣机 B、工作人员的酬金、津贴和福利费 C、出租土地、房屋收取的租金 D、公司的未分配利润 4、在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经济增长率的高低有着不同的评判标准,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在经济起步之初,特别在工业化初期,总量型的增长方式往往意味着经济的高速增长 B、初期的起步阶段之后,总量型的增长方式就让位于追逐效益的集约型增长 C、经济增长速度下降,人们追逐低通货膨胀条件下的经济高效增长,是经济起步之初的特征 D、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需要付出巨大的环境代价 5、下列关于“储蓄—投资”恒等式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这一恒等式是在考虑了对外贸易的情况下得出的 B、恒等式是根据储蓄和投资的定义得出的,只要遵循这些定义,储蓄一定等于投资

C、不管经济是否处于充分就业,是否处于通货膨胀,是否处于均衡状态,满足储蓄和投资的定义,该公式一定恒等 D、在实际经济生活中,储蓄和投资符合该恒等公式,进而总需求和总供给也是均衡的 6、在国民收入核算中,个人收入包括: A、社会保险金 B、公司所得税 C、公司未分配利润 D、政府给个人的转移支付 7、下列关于GDP和GNP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在封闭的经济中,GNP和GDP完全相等 B、在一个拥有海外净财产的国家中,其GDP大于GNP C、GDP和GNP计算的都是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D、GDP是一个地域范围的概念,而GNP是一个涉及国民范围的概念 8、在收入法核算的GDP中,不包括: A、折旧 B、政府转移支付 C、企业净利息支付 D、租金收入 9、下列选项中,不属于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内容的是: A、宏观经济理论 B、宏观经济政策 C、宏观经济干预手段 D、宏观经济计量模型 10、政府为增进社会经济福利而制定的解决经济问题的指导原则和具体措施,为达到一定的经济目标而对经济活动进行的有意识的干预是: A、宏观经济政策 B、财政政策 C、货币政策 D、政府管制 11、下列有关生产法核算GDP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A、生产法核算GDP,不包含政府服务和政府企业

威廉森《宏观经济学》(第3版)配套题库 章节题库第一章 导论

第1章导论 一、名词解释 1.宏观经济学(macroeconomics) 答:宏观经济学是与“微观经济学”相对而言的,指研究整体经济现象,包括通货膨胀、失业和经济增长的经济学。宏观经济学以国民经济总体作为考察对象,研究经济生活中有关总量的决定与变动,解释失业、通货膨胀、经济增长与波动、国际收支与汇率的决定与变动等经济中的宏观整体问题,所以又称之为总量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的中心和基础是总供给—总需求模型。具体来说,宏观经济学主要包括总需求理论、总供给理论、失业与通货膨胀理论、经济周期与经济增长理论、开放经济理论、宏观经济政策等内容。对宏观经济问题进行分析与研究的历史十分悠久,但现代意义上的宏观经济学直到20世纪30年代才得以形成和发展起来。宏观经济学诞生的标志是凯恩斯于1936年出版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宏观经济学在20世纪30年代奠定基础,二战后逐步走向成熟并得到广泛应用,20世纪60年代后的“滞胀”问题使凯恩斯主义的统治地位受到严重挑战并形成了货币主义、供给学派、理性预期学派对立争论的局面,20世纪90年代新凯恩斯主义的形成又使国家干预思想占据主流。宏观经济学是当代发展最为迅猛,应用最为广泛,因而也是最为重要的经济学学科之一。 2.国内生产总值(gross domestic product,GDP) 答:国内生产总值指一个国家(地区)领土范围内,本国(地区)居民和外国居民在一定时期内所生产和提供的最终物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GDP一般通过支出法和收入法两种方法进行核算。用支出法计算的国内生产总值等于消费、投资、政府支出和净出口之和;用

收入法计算的国内生产总值等于工资、利息、租金、利润、间接税和企业转移支付和折旧之和。GDP 是一国范围内生产的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因此是一个地域概念,而与此相联系的国民生产总值(GNP)则是一个国民概念,乃指某国国民所拥有的全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3.经济增长 答:在宏观经济学中,经济增长通常被定义为产量的增加。具体理解,经济增长有以下两层含义: (1)经济增长是指一个经济体所生产的物质产品和劳务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持续增加,即实际总产出的持续增长; (2)经济增长可以从两个层面来理解,一是指实际国民经济总产出的持续增长,还可以指按人口平均计算的实际产出(人均实际产出)的持续增加。 若用t Y 表示t 时期的总产量,1t Y -表示(1t -)期的总产量,则总产量意义下的增长率可表示为: 1 1 t t t t Y Y G Y ---=若用t y 表示t 时期的人均产量,1t y -表示(1t -)期的人均产量,则人均产量意义下的增长率可表示为: 1 1 t t t t y y g y ---=经济增长率的高低体现了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在一定时期内产出的增长速度,也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总体经济实力增长速度的标志。人均总产出增长率的高低则体现了经济效率的高低。

审计学基础

审计学基础 教学大纲 《审计学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一、使用说明 (一)课程性质 《审计学基础》课程是审计学专业的一门主要专业基础课程。它主要是研究审计学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与基本方法,培养学习者的基本技能。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使学生能够明确审计的目标和作用,认识做好审计工作的重要性,掌握审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为日后学习专业审计打下良好的专业基础。 (二)教学目的 通过《审计学基础》这门课程的学习,要使审计学专业的学生了解审计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了解审计的概念、对象和审计规范,了解在实务中怎样干审计工作,在特定场合审查什么、如何进行审查;了解现代审计发展的现状及其趋势;使学生对审计学这一学科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和认识,明确做好审计工作对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性,以使他们在未来的工作中更好地发挥审计的作用。 第一章总论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应能了解审计产生的客观基础,发展的历史过程及其规律;掌握学科的理论要素;理解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实行审计制度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使学生对审计的基本理论问题有一个初步认识。 (二)教学内容

本章主要介绍审计的产生与发展,审计的概念、对象、职能和作用等基本理论与基本知识。审计的概念、对象、职能是本章的重点。审计产生和发展的客观基础是本章的难点。 第一节审计的产生与发展 一、审计产生和发展的客观基础 1、受托经济责任是审计产生的基础 2、审计的产生奠定了审计关系理论 3、加强经济管理和控制是审计发展的动力 二、我国审计的产生和发展 1、我国国家审计的产生与发展 2、我国民间审计的产生和发展 三、西方审计的起源和演进 第二节审计的概念与分类 一、审计的概念 1、美国会计学会 2、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 3、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

宏观经济学基础知识总结

一、 国民生产总值(GNP ):是指某一国家在某一时期(通常为一年)所有生产要素所生产出来的产品与劳务的市场价格的总和。<注意:①指最终产品与劳务的价值,不包括中间产品的价值。②是指当年生产出来的产品与劳务价值,不包括已有价值的转让。③是指通过市场在市场上交换的产品与劳务的价值,不包括非市场交易的价值。④是按当年价格计算的。⑤流量,是时期指标⑥不仅包括产品而且包括劳务的价值。> C.f. GNP 是按“国民原则”核算的,GDP 是按“国土原则”核算的。 国民收入核算的基本方法:(1)支出法:GNP=C+I+G+(X-M )(2)收入法:GNP=雇员收入+业主收入+个人租赁收入+公司利润+净利息+企业间接税+折旧+净要素支付(3)生产法 二、五个经济总量之间的关系: ①GNP=C+I+G+(X-M) ②NNP (国民生产净值:一国在一定时期内新创造的价值)=C+nI (净投资)+G+(X-M) ③NI (国民收入:一国生产要素在一定时期内提供服务所获得的报酬总和)=GNP-折旧-间接税+净要素支付 ④PI (个人收入:一国在一定时期内个人所得的收入的总和)=NI-未分配利润-社会保障交纳-社会所得税+转移支付+利润调整+红利 ⑤PDI (个人可支配收入:一国在一定时期内个人可以支配的全部收入)=个人收入-个人所得税-非税收性支付 c.f.名义GNP 与实际GNP :实际 价格指数与GDP 平减指数( 可变权数价格指数是GDP 平减指数= 固定(不变)权数价格指数= 三、国民收入指标的缺陷与弥补 1.GNP 统计的产出是以市场价格为准的,许多非市场的经济活动无法统计。2.是统计的当年生产出来的产品子劳务的价值,不能反映人类从生产增中所获得的福利变化。3.不能反映产品质量的改进。4.不能反映一个人收入分配状况。5 .不能反映一国自然资源的拥有情况及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工作。6.国际统计口径差异 四、①古典宏观模型(1)商品市场的均衡由价格机制进行调节.(2)总供给是生产要素投入量函数(3)劳动市场的均衡由工资机制实现.(4)资本市场均衡由利率实现.(5)货币只起交换媒介作用MV=PY .(萨伊法则:供给本身能创造自己的需求(无危机论)) ②凯恩斯宏观经济模型:(1)工资不一定调节就业.(2)均衡不一定充分就业的均衡.(3)货币在经济运行中起积极作用.(4)投资和储蓄动机不同,利率机制不一定使资本市场达到均衡. 五、①消费函数与储蓄函数 消费函数表示消费与收入之间的相应依存关系,用公式表示为: 储蓄函数表示储蓄和收入之间依存关系,用公式表示为: ②消费倾向与储蓄倾向 消费倾向分为边际 平均消费倾向(APC :消费支出在收入中所占的比例)和消费倾向(MPC : 收入每增加一个单位所引起的消费的增加量),APC=C/Y )(y f C =) (y f S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