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新媒体环境下碎片化阅读的利与弊

合集下载

新媒体对人们阅读习惯的影响

新媒体对人们阅读习惯的影响

新媒体对人们阅读习惯的影响随着新媒体的迅猛发展,人们的阅读习惯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传统的纸质书籍逐渐被电子书、手机阅读等新媒体形式所取代。

本文将探讨新媒体对人们阅读习惯的影响,并分析其中的利与弊。

一、便捷性的提升新媒体的出现使得人们可以随时随地进行阅读。

无论是在公交车上、地铁里,还是在家中、办公室,只要有手机或电子设备,就可以轻松阅读。

相比之下,传统纸质书籍需要携带,不便于携带和存储。

新媒体的便捷性使得人们更加愿意利用碎片化的时间进行阅读,提高了阅读的频率和效率。

二、阅读方式的多样化新媒体为人们提供了多种阅读方式。

除了传统的文字阅读,还可以通过音频、视频等形式进行阅读。

例如,人们可以通过听书、看视频等方式获取信息和知识。

这种多样化的阅读方式满足了不同人群的需求,提高了阅读的趣味性和吸引力。

三、信息获取的速度加快新媒体的快速传播使得人们可以更快地获取信息。

通过社交媒体、新闻客户端等平台,人们可以实时了解到最新的新闻、热点话题和知识。

相比之下,传统纸质媒体的信息更新速度较慢,无法满足人们对即时信息的需求。

新媒体的快速传播提高了人们获取信息的效率,使得阅读更加及时和便利。

四、阅读体验的改变新媒体的出现改变了人们的阅读体验。

传统纸质书籍给人们带来的是纸张的质感、书页的翻动声和书香味等感官体验。

而新媒体则通过屏幕的亮度、字体的调整、背景音乐等方式提供了全新的阅读体验。

例如,电子书可以根据个人喜好调整字体大小、背景颜色等,满足不同人群的阅读需求。

虽然新媒体的阅读体验与传统纸质书籍不同,但也给人们带来了新的享受和乐趣。

然而,新媒体对人们阅读习惯的影响也存在一些负面影响。

一、碎片化阅读的增加新媒体的碎片化特点使得人们更容易陷入浅阅读的陷阱。

人们往往只是浏览标题、摘要或者短篇文章,而不愿意花费时间深入阅读长篇文章或书籍。

这种碎片化的阅读习惯使得人们对于深度思考和理解能力的培养不足,影响了阅读的质量。

二、注意力分散的增加新媒体的多样化内容和丰富的娱乐元素容易分散人们的注意力。

碎片化阅读的利与弊

碎片化阅读的利与弊

碎片化阅读的利与弊:任何事物都有其两面性,“碎片化”阅读同样也是利弊共存:利:1.“碎片化”阅读有利于实现阅读全民化、普及化,无论是教授、学生还是农民,都可以随时随地可以查阅信息,阅读变得轻而易举,所有的知识与理论都可以共享,都可以平等的分享人类社会的智慧,甚至令人足不出户就可知晓天下事。

2. “碎片化”阅读令原先厚重的阅读变得简易、轻松。

阅读不再需要专程前往图书馆借阅书籍,也不再需要苦苦背诵经典,只需轻轻一点,就可以获得需要的资讯。

3.不断更新的信息和随时随地皆可阅读的特性,是“碎片化”阅读的优点"它能够方便快捷地满足人们对海量信息和娱乐内容的低成本、即时性、互动性的获取、分享与传播之需求。

4. 碎片化阅读在大多数情况下是免费的或者总能够以某种免费的手段去间接获得。

碎片化阅读让读者能够最大程度地减低其时间、经济、脑力成本,以相对快捷的方式找到其所需信息,这无疑是纸质图书难以克服的缺陷所在。

而且碎片化阅读最大的优势在于,具有较强的时间性,克服了读者与创作者在时间与空间上的距离感。

弊:“碎片化阅读”虽然有较为快速、及时等优点,但存在容易令人产生思维惰性、缺乏系统思考和判断能力等弊端。

1.正是由于“碎片化”阅读的全民化、普及化、简易化、轻松化,让读者产生了惰性阅读思维。

用电子设备阅读,人们更易摘选式阅读。

由于充斥大量信息,读者往往花费大量时间进行浅而广的阅读,而没有时间进行深入的思考。

网络时代的“碎片化”信息需要读者以理性的力量进行甄别真假优劣、整理和理解归纳。

而纸质书籍则不同于网络信息,其有相对严谨的内容、逻辑和观点,适于静心学习。

4.碎片化阅读降低了思维的线性发展与连续性:读纸质书时,读者常有这样的感觉:一本书先由厚到薄,内容一页页地浮现在你的眼前,但思维会顺着书中所述内容去做线性的深入思考,长期碎片化阅读使读者对于纸质的长文章,甚至长句都会产生一种畏惧感,不想读,害怕看,看了也很难用心去剖析长文、长句中的内涵,懒于拓展发散性的思维,造成了思考方式的简单化、表面化。

关注碎片化阅读利弊

关注碎片化阅读利弊

关注碎片化阅读利弊碎片化阅读就是指通过手机短信、电子书、网络等电子终端接收器进行的不完整的、断断续续的阅读模式。

毫无疑问,我们现在已经进入了碎片化阅读的时代。

每天从手机、网络等电子终端接收器上,我们能接触到海量信息,似乎一切信息、知识唾手可得,阅读显得如此轻松、容易。

在自媒体时代进行碎片化阅读有其利,也有其弊,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分析分析。

摘要:随着微博、微信等自媒体的迅速发展,我们已经悄然进入碎片化阅读时代。

碎片化阅读有利也有弊,有关部门要加以正确引导,加强对网络的监管,给读者创造一个更好的阅读环境,而不是让各种垃圾信息泛滥。

在我们关注碎片化阅读利弊的同时,更应该关注怎样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重点是阅读本身而不是如何阅读。

一、自媒体的特点自媒体(We Media)又称“公民媒体”或“个人媒体”,是指私人化、平民化、普泛化、自主化的传播者,以现代化、电子化的手段,向不特定的大多数或者特定的单个人传递规范性及非规范性信息的新媒体的总称。

自媒体平台包括博客、微博、微信、百度官方贴吧、论坛/BBS等网络社区。

随着自媒体时代的到来,人们更喜欢分享。

依托互联网尤其是移动互联网的迅猛发展,阅读的介质已不仅限于传统纸张,而是更多样化。

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调查数据显示,我国成年公民数字化阅读方式接触率呈持续增长趋势,其中在线阅读包括手机阅读、平板阅读、电子阅读器阅读等。

人们选择数字阅读的主要原因是其方便检索、信息充分、可随时随地进行。

二、碎片化阅读的利弊分析对碎片化阅读的争论似乎从未停止,人们对这种新兴的阅读方式各执己见。

许多上年纪的读者认为,网络时代的碎片化阅读,导致无用垃圾信息泛滥成灾,是精髓文化的一种倒退,同时也对传统纸质书阅读方式造成了极大的冲击与损害。

但是,很多年轻读者表示,碎片化阅读带来的是信息更加丰富多元,这在一定程度上拓宽了大家的知识领域,使阅读变得更加轻松、随意。

碎片化阅读兴起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媒介传播的提速,人们处理信息的习惯也发生了变化。

新媒体环境下碎片化阅读对图书馆信息服务的影响研究

新媒体环境下碎片化阅读对图书馆信息服务的影响研究

新媒体环境下碎片化阅读对图书馆信息服务的影响研究引言随着新媒体的快速发展和普及,人们获取知识的方式也发生了巨大变化。

传统的线性阅读模式正在被碎片化阅读所替代,这种阅读方式不再依赖于纸质书籍,而是借助于互联网和移动设备,人们可以随时随地获取各种信息并进行碎片化的阅读。

这种新的阅读模式给图书馆的信息服务带来了挑战,也带来了一些新的机遇。

本文将对新媒体环境下碎片化阅读对图书馆信息服务的影响进行研究,以期为图书馆未来的发展提供一些借鉴和参考。

一、新媒体环境下的碎片化阅读1.1 碎片化阅读的概念和特点碎片化阅读是指人们在收集信息时,主要依赖于碎片化信息或碎片化时间进行的阅读方式。

与传统的线性阅读模式不同,碎片化阅读更加注重信息的快速获取和使用,通常是一种快餐式的阅读模式。

这种阅读模式通常可以在各种新媒体平台上进行,如微信、微博、新闻客户端等。

碎片化阅读的内容丰富多样。

人们可以通过新媒体平台获取到各种类型的信息,包括新闻资讯、学术论文、网站文章、微博微信等,内容种类繁多,满足了人们多样化的阅读需求。

碎片化阅读的时间灵活。

人们可以随时随地进行碎片化阅读,不再局限于传统的阅读时间和场所,这极大地方便了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

碎片化阅读的快节奏。

由于新媒体平台信息的更新速度快,碎片化阅读的内容也时常发生变化,这要求读者可以迅速抓住信息的关键点,快速获取所需信息。

碎片化阅读的社交性。

在新媒体平台上,人们不仅可以获取信息,还可以进行信息的交流和分享,增加了碎片化阅读的社交属性。

2.1 对图书馆阅读空间的挑战传统图书馆通常提供安静、整洁的阅读环境,让读者可以集中精力进行深度阅读。

碎片化阅读的兴起使得一些读者更加倾向于在咖啡馆、公共交通工具、家中等各种场所进行阅读,图书馆的阅读空间正在受到挑战。

一些读者更愿意在与朋友闲聊时进行碎片化阅读,使得传统的安静阅读环境变得不再适用。

这给图书馆提出了如何调整阅读空间的挑战。

2.2 对图书馆信息资源的调整传统的图书馆信息资源主要集中在纸质图书、学术期刊等书刊上,但在新媒体环境下,碎片化阅读更加注重信息的快速获取和使用。

碎片化阅读四辩辩论稿2页

碎片化阅读四辩辩论稿2页

碎片化阅读四辩辩论稿2页尊敬的评委、各位辩手:我方的观点是碎片化阅读利大于弊。

接下来,我将从三个方面阐述我方观点。

首先,碎片化阅读能够拓宽我们的知识面。

在现代社会,信息呈现爆炸式的增长,人们需要获取的知识越来越多。

通过碎片化阅读,我们可以在短时间内获取大量的信息,从而拓宽我们的知识面。

比如,在社交媒体上,我们可以了解到各种新闻事件、社会热点、科技动态等等,这些都是我们平时难以接触到的。

此外,碎片化阅读还可以让我们了解到不同领域的知识,从而拓宽我们的视野,增强我们的综合素质。

其次,碎片化阅读能够提高我们的阅读效率。

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中,人们的时间越来越宝贵。

通过碎片化阅读,我们可以在短时间内获取大量的信息,从而提高我们的阅读效率。

比如,在公交车上、排队等待时,我们可以利用这些零碎的时间进行阅读,从而充分利用时间。

此外,碎片化阅读还可以让我们更好地利用碎片化的时间,从而避免时间的浪费。

最后,碎片化阅读能够增强我们的阅读能力。

阅读是一种重要的能力,它需要我们不断地练习和提高。

通过碎片化阅读,我们可以不断地锻炼我们的阅读能力,从而提高我们的阅读水平。

比如,在碎片化阅读中,我们需要快速浏览文章、抓住重点、理解文章的含义等等,这些都是锻炼我们阅读能力的好方法。

此外,碎片化阅读还可以让我们接触到不同类型的文章,从而增强我们的阅读能力和兴趣。

当然,碎片化阅读也存在一些弊端,比如信息的准确性、深度不够等等。

但是,我们不能否认碎片化阅读的优点和价值。

在现代社会中,我们需要适应信息时代的特点,充分利用碎片化的时间进行阅读,从而拓宽我们的知识面、提高我们的阅读效率、增强我们的阅读能力。

因此,我方坚持认为碎片化阅读利大于弊。

谢谢!。

新媒体视域下语文碎片化阅读的引导

新媒体视域下语文碎片化阅读的引导

新媒体视域下语文碎片化阅读的引导碎片化阅读是指利用短而不连续的时间片段进行简短而少量的文本阅读,既可以是数字阅读(通过数字媒体看视频、直播,看新闻报道,看微博、公众号、今日头条推送,看网站网页小短文等),也可以是纸质阅读(碎片化时间里读报、看杂志等纸质材料阅读)。

随着信息终端的普及、新媒体的出现,数字阅读已呈燎原之势,逐步替代纸质阅读,成为碎片化阅读的主要形式。

新媒体视域下,小学生数字阅读形式的碎片化阅读也急剧增加,且难以拒绝。

我们只能勇敢面对并因势利导,化被动为主动,使碎片化阅读为语文系统化知识教学服务。

本文在分析新媒体视域下碎片化阅读的利与弊,及其对小学语文教学影响的基础上,探讨了引导小学生有益碎片化阅读的路径,以及如何内化语文知识,引导知识集成,构建知识体系。

一、新媒体视域下碎片化阅读的利弊“云大物智移”新技术的发展,深刻影响我们的生活、工作,也促进了我们阅读习惯的改变。

我们可以随时上网冲浪,随时编辑几段文字、录制几分钟影像上传(人人都是编辑,是写手,人人都可以上网表达自己的观点、见解),这改变了传统媒体的地位,大V、网红层出不穷。

数字化网络是时代发展的需要,新媒体现象是网络时代的发展必然。

新媒体时代的碎片化阅读,有利有弊。

1.优点。

信息量巨大,大幅度提高了阅读广度。

随着大量古典文学作品、刊物数字化,图书馆数字化并进入网络,大量网络文学作品横空出世,汇聚形成了浩渺的知识海洋,各类知识应有尽有,大幅度提高了阅读广度,有利于学生广泛涉猎各类知识,开拓知识面。

阅读机会增多,大幅度提高了阅读频度。

3G、4G网络,以及即将普及的5G网络技术,不断构建、升级高速信息通道,使人们可以随时随地利用随身携带的智能手机、电脑等信息终端,充分利用碎片时间阅读,在轻松便捷的阅读中快速获取知识、信息。

良好的阅读体验,大幅度提高阅读普及度。

碎片化阅读,不再停留在人与书本文字的无声交流上,而是可以参与讨论、评论,各抒己见,改善了阅读体验,提高了阅读兴趣。

碎片化阅读利大于弊辩论赛作文

碎片化阅读利大于弊辩论赛作文

碎片化阅读利大于弊辩论赛作文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碎片化阅读成为了人们获取知识和信息的重要方式之一。

关于碎片化阅读到底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那可是一场激烈的辩论赛呀!正方观点认为,碎片化阅读利大于弊。

他们觉得,碎片化阅读就像一场及时雨,在我们忙碌的生活中,随时随地为我们解渴。

比如说,在等公交、坐地铁的那几分钟,掏出手机就能读上几篇短文,了解一下时事新闻、有趣的知识,这不是充分利用了零碎时间嘛!而且,现在的碎片化阅读内容丰富多样,天文地理、娱乐八卦,啥都有,满足了大家不同的兴趣爱好,就像一个知识大超市,任你挑选。

反方呢,可不同意啦!他们觉得碎片化阅读就像零食,吃多了没营养。

因为这些零碎的信息往往缺乏深度和系统性,读了半天可能只是知道个皮毛,没法真正掌握知识的精髓。

而且,碎片化阅读容易让人分心,一会儿看这个,一会儿看那个,最后啥也没记住。

正方一听,立刻反驳。

他们说,虽然碎片化阅读可能不够深入,但它能激发我们对某些领域的兴趣呀。

比如说,你偶然看到一篇关于宇宙探索的短文,觉得很有意思,说不定就会去深入研究相关的书籍和资料呢。

而且,谁说零碎时间就不能积累知识啦?积少成多,水滴还能石穿呢!反方也不甘示弱,指出碎片化阅读容易让人养成浮躁的阅读习惯,难以静下心来读一本完整的书,思考能力也会下降。

正方又回应道,这可不能怪碎片化阅读呀。

就像刀可以用来切菜,也能用来伤人,但不能说刀不好呀。

关键在于我们怎么去利用它。

如果能合理安排,把碎片化阅读作为获取信息的一个补充渠道,不是很好吗?这场辩论赛真是精彩绝伦,双方都有自己的道理。

在我看来呢,碎片化阅读确实给我们带来了很多便利,让我们能在短时间内获取大量信息。

但同时,我们也不能完全依赖它,还是要静下心来,读一些有深度的书籍,这样才能真正提升自己的知识水平和思考能力。

所以呀,不管是碎片化阅读还是传统的深度阅读,都有它们的价值,就看我们怎么去把握和平衡啦!。

碎片化阅读弊大于利的辩论词

碎片化阅读弊大于利的辩论词

碎片化阅读弊大于利的辩论词碎片化阅读指的是在碎片化的时间和空间中,进行短时间、零碎的阅读活动。

现代社会节奏快,人们的时间被分散在各种事务中,碎片化阅读成为许多人获取信息的主要手段。

然而,碎片化阅读带来了一系列的弊端,这些弊端远远大于其可能带来的一些好处。

首先,碎片化阅读导致了信息浅尝辄止。

当人们只能抽出零星的时间来进行阅读,很难深入地理解内容,不能对一个主题进行全面、系统的了解。

由于碎片化阅读,人们更倾向于阅读一些简短、轻松的文章或快速浏览新闻头条,无法消化和吸收深入的知识。

这样,人们只能停留在信息的表面,缺乏对问题深入探究的能力。

其次,碎片化阅读破坏了人们的专注力和思考能力。

当碎片化阅读成为日常生活的主要方式时,人们习惯于短时间内快速浏览大量信息,而不再具备长时间专注于一个主题的能力。

这种阅读方式容易导致信息过载,造成注意力分散,难以认真思考和理解内容。

人们变得急躁,追求速度而不是品质,这对于严肃的学术研究和深入思考是极为不利的。

此外,碎片化阅读也影响了人们的记忆和思维方式。

由于碎片化阅读的特点,人们更多地依赖于外部媒介(如搜索引擎)来获取信息,而不是自己的内存和思考能力。

这样,人们的记忆力日益退化,对于知识的积累和应用能力下降。

此外,碎片化阅读使人们习惯于片段的、零散的信息获取,而不是思考问题的整体性和综合性,容易导致思维的片面和局限。

最后,碎片化阅读也给人们的心理健康带来了负面影响。

因为人们在碎片化阅读的过程中,往往处于一种焦虑和急躁的状态中,容易受到信息的刺激而产生紧张和压力。

长期以来,这可能会引发一系列心理问题,如焦虑症、注意力不集中和疲劳等。

综上所述,碎片化阅读带来的弊端远远大于其可能带来的一些好处。

碎片化阅读导致信息浅尝辄止,破坏了专注力和思考能力,影响了记忆和思维方式,对心理健康产生负面影响。

因此,我们应该注意避免过多依赖碎片化阅读,而是重视深入阅读,培养扎实的知识储备和深度思考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最新)新媒体环境下碎片化阅读的利与弊————————————————————————————————作者:————————————————————————————————日期:学院:中药学院年级:2013级中药制药姓名:蔡家乐、曾家欢、陈朝辉、陈锦帆学号:2013039001、2013039002、2013039003、2013039004新媒体环境下“碎片化”阅读的利与弊【摘要】“碎片化”阅读是在数字化、新媒体环境下技术飞速发展而催生的一种新阅读方式,也是人们日常生活改观之后的一种新常态。

论文主要通过描述碎片化阅读的利与弊:“碎片化”阅读具有信息更新速度快、阅读便捷以及有利于实现阅读全民化、普及化的优点,甚至可成为经典导读的有效途径;也具有让人形成惰性阅读习惯、降低人们的思维发展与连续性以及辨识内容真伪性能力的副作用。

从而探讨出:面对已盛行的“碎片化”阅读,人们应该根据个人情况理性对待,无论是碎片化阅读还是传统纸本阅读,都有可能提高阅读能力、提高欣赏水平、提高知识水平,不应一概而论地将碎片化阅读与传统纸本阅读割裂和对立起来。

【关键词】碎片化阅读;新媒体;传统纸本阅读;阅读方式;碎片化阅读,作为新媒体融合语境下比较突出的一种阅读形式,这个概念近年来不断见于各类媒体,本质而言,它属于数字化的一个部分。

碎片化阅读是数字化和新媒体语境下技术飞速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人们日常生活习惯改观之后的一种新常态。

人们已经习惯于借助可移动、便携式的媒介工具进行即时即地的交流与沟通,乃至分享各种信息。

在新媒体这个大环境下,碎片化阅读以其独特的方式改变着人们的阅读习惯,让利用每一个碎片化时间进行阅读的低头一族应运而生。

当这种改变了人们文化发展节奏的阅读方式与传统的阅读方式相碰撞时,论文主要讨论它的利与弊以及对其的看法。

1.“碎片化”阅读的概念界定碎片化阅读,作为新媒体融合语境下比较突出的一种阅读形式,人们通常主要有两种理解:一方面是指阅读的内容的碎片化,相对于较完整内容的系统性阅读,碎片化阅读使读者阅读其中的一个或者数个片段性的内容,也即随时可中断的零碎化、片段化、非结构化的阅读内容;另一方面是指阅读时间的碎片化,相对于连续性阅读,碎片化阅读是读者利用工作或者其他活动的间隙和零碎时间,通过手机、电子书、网络、微博、微信等电子终端接收器进行不完整、断断续续的阅读模式。

比如人们通过手机浏览新闻信息及各种资讯,或者通过微信朋友圈中的内容分享,订阅感兴趣的公众账号话题,以及下载一些阅读类APP 应用程序和购买电子图书等所进行不完整的、断断续续的阅读模式【1=3】。

据相关资料统计,我国超九成有数字化阅读行为的公民是49 周岁以下群体,中青年群体是数字化阅读的主力,其中人均每天手机阅读时长为121.7分钟,2014年中国数字阅读方式的接触率达到38.6%,其中有27.6%的国民进行过手机阅读。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数据显示,中国微博用户在3年的时间达到近3亿,5%的用户为“微博控’,用在微博上的时间超过6小时【2】。

在现代社会的快节奏生活之下,人们只能在碎片化时间中来弥补阅读,由以往那种闲暇时还能够潜心通读完整的文本典籍的轻松阅读习惯,渐渐演变成了近乎彻底碎片化的阅读方式。

然而任何事物都有其两面性,“碎片化”阅读同样也是利弊共存的。

2.“碎片化”阅读的优势所在2.1“碎片化”阅读拥有更新信息速度快和随时随地皆可阅读的特性。

它能够方便快捷地满足人们对海量信息和娱乐内容的低成本、即时性、互动性的获取、分享与传播之需求。

可供阅读的“碎片”包罗万象,从天文地理到娱乐八卦,甚至许多冷门生僻的知识,都在“碎片”中呈现出来,能让读者在短时间内浏览大量信息。

而且“碎片化”阅读事阅读简易化、轻松化:“碎片化”阅读令原先厚重的阅读变得简易、轻松。

阅读不再需要专程前往图书馆借阅书籍,也不再需要苦苦背诵经典,只需轻轻一点,就可以获得需要的资讯【3】。

2.2“碎片化”阅读有利于实现阅读全民化、普及化。

曾几何时,阅读是士大夫阶层或知识分子的专利,古时候,厚重的竹简制造、保存、流通都不容易,极大的限制了普通民众阅读书籍的可能性。

而在数码时代,一本电子书可以储存千万数据,随时随地可以查阅信息,阅读变得轻而易举,所有的知识与理论都可以共享,无论是教授、学生还是农民,都可以平等的分享人类社会的智慧,甚至令人足不出户就可知晓天下事。

加上碎片化阅读在大多数情况下是免费的,或者总能够以某种免费的手段去间接获得,仅凭这一点就已经让明码标价的纸质图书相形见拙。

最关键的要素在于,碎片化阅读的开放性与可参与性,让使用者具有了更多的自主权,不再局限于传统垄断媒体的束缚,可以自己选择想要的相关信息,过滤自身不需要的繁冗内容,节约时间,并且通过参与讨论与传播观点,形成了一个自媒体【4】。

因此,碎片化阅读让读者能够最大程度地减低其时间、经济、脑力成本,以相对快捷的方式找到其所需信息,具有较强的时间性,克服了读者与创作者在时间与空间上的距离感。

以上种种优势都利于实现阅读的全民化、普及化。

2.3“碎片化”阅读可成为经典导读的有效途径当下在碎片化阅读盛行之际,有人因其对经典文学作品支离破碎的阅读表示不满,其实不然,恰恰因碎片化阅读往往使经典的影响力得以广泛普及与提升,甚至成为经典导读的有效途径。

传统文化经典因其内涵丰盈、博大精深,除了学者与专家能够潜心大量阅读原著之外,一般读者往往碍于学识、阅历、时间的限制等,只能对传统经典敬而远之,但内心又渴望了解老祖宗留下的宝贵文化遗产和各种典籍,哪怕是其中的一部分精髓。

于是,他们借助互联网、手机微信的朋友圈分享以及订阅感兴趣的微信公众账号,通过阅读专业人员对各种经典进行观点摘要深入浅出的诠释,这种类似导读的形式满足了一些文化层次相对不高的人群对国学经典的仰慕与求知欲望,更让传统经典以图文并茂、通俗易懂的形式接近读者,即传统经典以碎片化阅读的方式走进了人们的生活【5-6】。

3.“碎片化”阅读带给我们的副作用有学者认为,王路平教授:“碎片化阅读最大的弊端在于:“不利于学术研究,构建精神高地。

”【5】另外,复旦大学中文系严锋教授曾说:“如果朱自清活在21世纪,走到荷塘边,拿出手机拍下照片,在朋友圈或微博中写下‘今天的荷塘很美’就结束了,那么《荷塘月色》就没了,散文就没了,‘技术就是这样把文学干掉的’【7】。

”此说法虽未免有些夸大和言辞过激,但现实就是如此“残酷”,容不得也等不及理性的思考。

有专家指出,“碎片化阅读”虽然有较为快速、及时等优点,但存在容易令人产生思维惰性、缺乏系统思考和判断能力等弊端【8】。

3.1碎片化会让读者产生惰性阅读思维长期热衷或是偏好甚至是习惯于“碎片化”阅读,必然导致读者头脑浅薄化和思维碎片化。

它会使读者形成一种惰性化的依赖,习惯于通过搜索、提问或者交互来获得知识碎片,不容易形成深度的、批判性的、理性化的、系统的知识体系。

它对人们的知识体系、思维方式、以及理性思考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判断能力都构成挑战【9】。

有学者认为,在数字化时代,纸本阅读的长处在于有利于进行反刍性思考和记忆,更能与作者形成思想“互动”;而“碎片化”阅读方式更适合查阅式和检索式的实用性阅读【3】。

3.2“碎片化”阅读降低了思维的线性发展与连续性读纸质书时,书中所述观点常能与读者产生共鸣,激发思想的碰撞,进而让读者自发地开展对书中所述议题真伪的探索。

而碎片化阅读时由于大都是借助于电子媒体,其表现形式较为丰富,导致人在阅读时思维容易受到干扰,信息从四面八方汇于眼前,降低了对核心内容的专注性。

并且电子媒体目前始终无法从根本上解决一个核心的“视觉疲劳”问题,即任何一种电子阅读器,长时间观看后视觉神经远比阅读纸书觉得疲倦,因而篇幅一般都不会太长。

这导致对一些大的问题难以用更详实的论据、更精密严谨的推理去论述得更加深入,却多了武断的成分,甚至走向偏激,这绝非思维价值观尚在形成中的年轻读者所福【10】。

显然,在狭小的电子设备上阅读长文稿,终究不方便,读者反而对这类文稿会起抗拒心理,即使论述得很清晰,读者也潜意识抗拒去仔细看。

久而久之,读者对于纸质的长文章,甚至长句都会产生一种畏惧感,不想读,害怕看,看了也很难用心去剖析长文、长句中的内涵,懒于拓展发散性的思维,造成了思考方式的简单化、表面化。

3.3 碎片化让阅读降低人们对内容真伪性的辨识能力碎片化阅读流行后,由于理论上人人都可以成为一个自媒体,因而信息的传输变得更为快捷,也更加缺乏管理措施。

思辨能力不高的人,很容易被蛊惑性的标题,煽动性的语句,夸大的事实,PS合成后的相片所蒙蔽。

而一些粉丝数直接超过百万以上,VI P级的知名自媒体用户,他们一旦发布转载了包含虚假内容的碎片化信息,经过被粉丝关联化转播后,有可能被数倍的人员所阅读到,造成更大的困惑与混乱。

倘若过度地依赖碎片化阅读,不仅不利于将知识真实、准确地传播,反而降低了人的自我辨识能力,有可能带来意识的浅层化、简单化、民粹化,这与社会主义精神文化事业发展的初衷是相冲突的【10】。

4.面对“碎片化”阅读,我们该何去何从?纵观碎片化阅读的利与弊,难以判定其是“弊多利少”还是“利多弊少”。

比如,有的人认为:碎片化阅读不易形成有深度的,系统的,理性的知识体系,还有使人容易形成惰性的阅读习惯等等缺点;有的人则认为碎片化阅读让阅读变得轻盈而丰富,由捧着书籍摇头晃脑的“苦读”到“指尖阅读”(手指一动,信息就纷至沓来,好比随时随地都携带着一座“图书馆”),还有让人充分利用了零碎时间来阅读等等优点【11】。

然而作为读者,应根据个人的情况,多读书,读好书,兼收并蓄传统纸本阅读和碎片化阅读的不同特点,吸取不同阅读方式的优点,有计划地合理安排阅读。

一方面不能小觑碎片化阅读的优点并能好好利用,另一方面不可盲目地认为传统纸本阅读已经过时并可辨证地传承传统阅读。

另外,阅读的内容比阅读的方式更值得关注。

无论是碎片化阅读还是纸质阅读,关键是看其阅读的内容是什么。

在如今庞大的内容当中,不乏精品也不乏糟粕,更多的可能是平庸之作。

“亲近精品,远离平庸,拒绝糟粕”才是更值得特别关注的。

倘若阅读内容属精品,那么无论是碎片化阅读还是传统纸本阅读,都可以提高阅读能力、提高欣赏水平、提高知识水平。

故不应一概而论地将碎片化阅读与深度阅读割裂和对立起来。

总而言之,不管是碎片化阅读还是传统纸本阅读,都是阅读的工具或者说是阅读方式,而因噎废食是愚蠢的,不能因为“碎片化阅读”有可能影响到传统纸本阅读,就盲目加以排斥,而是应该尊重多元选择的阅读方式【11-12】。

参考文献【1】佟丽红.2012年高考作文试题猜想: 碎片化阅读,让人欢喜让人忧[J].作文素材,2011,(24):58-61.【2】李旭静. 初中生阅读渐进“碎片”时代——浅谈初中生碎片化阅读之现状[J]. 青年文学家,2013,15:70.【3】李伶俐.微博热的冷思考—兼论微博碎片化的特征及影响[J].新闻爱好者,2011(5):82一83.【3】吴海珍.“碎片化”阅读的时代审视与理性应对[J].河南图书馆学刊,2014,(03):95-97+103.【4】毛忠昕.“碎片化”阅读时代的图书价值[J]. 魅力中国.2014(25):274.【5】王艳玲.碎片化阅读:或可成为经典导读的有效途径之一[J].名作欣赏,2015,07:140-143.【6】毕冉.网络时代大学生碎片化阅读的影响[J].剑南文学:经典教苑(下),2013(6):286-286.【7】陈熙涵,郑文丰.碎片化阅读:文字变“轻”内涵变“浅”[N]. 民主与法制报,2013-03-04(08).【8】卜源.碎片化阅读的“深”与“浅”[N].中国新闻出版报,2014-10-16(08). 【9】王志,明慧.新阅读时代你怎么读书[N].中国改革报,2012-04-29(01). 【10】林茂.碎片化阅读风尚下的“全民阅读”文化建设探析[J].大众文艺,2013,(18):271-273.【11】魏玉山.不要轻易否定微阅读、浅阅读、碎片化阅读[J].出版参考,2013,(34):1. 【12】张永谊.“碎片化阅读”可怕么[J].中国政协,2014.(20):2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