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O化学沉淀法,水热法

合集下载

三元正极材料制备工艺

三元正极材料制备工艺

三元正极材料制备工艺
三元正极材料是锂离子电池中最常用的正极材料之一,其主要成分为锂镍钴锰氧化物(LiNiCoMnO2)。

三元正极材料具有高能量密度、高安全性、长循环寿命等优点,因此在电动汽车、储能系统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三元正极材料的制备工艺主要包括化学共沉淀法、水热法、溶胶-凝胶法等。

其中,化学共沉淀法是最常用的制备方法之一。

该方法的主要步骤包括:将金属盐溶液和碱溶液混合,生成沉淀;将沉淀洗涤、干燥、煅烧,得到三元正极材料。

化学共沉淀法制备三元正极材料的优点在于制备工艺简单、成本低廉、生产效率高。

但是,该方法也存在一些缺点,如沉淀的均匀性不易控制、煅烧过程中易产生氧化物等。

水热法是一种新型的制备三元正极材料的方法。

该方法的主要步骤包括:将金属盐溶液和有机物混合,加入水,进行水热反应;将反应产物洗涤、干燥、煅烧,得到三元正极材料。

水热法制备的三元正极材料具有颗粒均匀、结晶度高、电化学性能优良等优点。

溶胶-凝胶法是一种制备高纯度、高结晶度的三元正极材料的方法。

该方法的主要步骤包括:将金属盐溶液和有机物混合,形成溶胶;将溶胶凝胶化,得到凝胶;将凝胶干燥、煅烧,得到三元正极材料。

溶胶-凝胶法制备的三元正极材料具有颗粒均匀、结晶度高、电化学
性能优良等优点。

三元正极材料的制备工艺多种多样,不同的制备方法具有各自的优缺点。

在实际应用中,需要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制备方法,以获得最佳的电化学性能和经济效益。

稳态氢氧化镁胶体的制备与表征

稳态氢氧化镁胶体的制备与表征

稳态氢氧化镁胶体的制备与表征稳态氢氧化镁胶体是一种具有广泛应用前景的新型无机胶体,可以在医药、化工、环保等领域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在本文中,将介绍稳态氢氧化镁胶体的制备过程和表征方法,以便更好地了解其性质和应用。

制备方法稳态氢氧化镁胶体的制备可采用两种方法:化学共沉淀法和水热法。

下面将分别介绍这两种方法的制备过程。

化学共沉淀法该方法通过将镁盐和碱金属碱的水溶液缓慢滴加到一起,反应后,进行过滤和洗涤,得到稳态氢氧化镁胶体。

具体制备方法如下:将适量的镁盐和碱金属碱(如氢氧化钠)分别溶于去离子水中,制备成两个质量浓度相同的水溶液。

将碱金属碱的水溶液缓慢滴入镁盐的水溶液中,同时用搅拌器搅拌。

反应完成后,将胶体用无菌水洗涤干净,过滤获颗粒,洗净的颗粒干燥后即可得到稳态氢氧化镁胶体。

水热法主要通过在高温高压下合成氢氧化镁纳米晶体,再通过超声波辅助剥离纳米晶体,制备成稳态氢氧化镁胶体。

具体制备方法如下:将适量的镁盐和碱金属碱(如氢氧化钠)分别溶于去离子水中,制备成两个质量浓度相同的水溶液。

将镁盐的水溶液加入碱金属碱的水溶液中,同时加入表面活性剂(如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在室温下充分搅拌,并置于水浴中加热到150℃进行反应。

反应完成后,将混合物冷却至室温,并用超声波的方式辅助剥离氢氧化镁纳米晶体,最后可得到稳态氢氧化镁胶体。

表征方法稳态氢氧化镁胶体的性质如粒径、表面电荷、分散性等都需要通过一系列的表征方法来进行检测和分析。

粒度分布可选用激光粒度分析仪或动态光散射仪对稳态氢氧化镁胶体的粒径分布进行测量。

用激光粒度分析仪测量可以得到粒径分布的图谱,反映胶体颗粒的数量和大小分布。

动态光散射仪可直接测量胶体颗粒的体积平均粒径和分布系数等参数。

稳态氢氧化镁胶体的表面电荷可以通过电位滴定仪和Zeta电位仪等设备进行测量。

使用电位滴定仪可以测量胶体悬浮液的电导度和pH值,进一步计算出颗粒表面的电荷密度。

Zeta电位仪可以直接测量颗粒表面的电势差,进而计算出颗粒的电荷量。

层状双金属氢氧化物的主要制备方法

层状双金属氢氧化物的主要制备方法

层状双金属氢氧化物的主要制备方法
层状双金属氢氧化物是一种重要的功能材料,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其制备方法有许多种,常见的主要包括化学共沉淀法、水热法、氢氧化物堆积法等。

化学共沉淀法是一种较为简单、易操作的制备方法。

该方法通常是将两种金属的盐溶液混合,并加入碱性溶液,形成双金属氢氧化物沉淀。

控制沉淀反应条件可以得到不同形貌和尺寸的层状双金属氢氧化物。

水热法则是在高温高压的条件下进行合成。

该方法通常是将两种金属的盐溶液混合后加入氢氧化钠溶液,形成混合物。

然后在高温高压环境下反应,形成层状双金属氢氧化物。

此法制备的产物具有较高的结晶度和均匀的颗粒分布。

氢氧化物堆积法是一种基于层状双金属氢氧化物的自组装制备
方法。

该方法通常是将金属离子通过离子交换与层状阳离子交换树脂相互作用,形成金属离子层状沉积。

然后通过控制pH值和温度等条件,使金属离子在树脂上自组装形成层状双金属氢氧化物。

以上三种方法各有优缺点,选择适合的制备方法对于获得高品质、高性能的层状双金属氢氧化物具有重要意义。

- 1 -。

化学共沉淀法ITO纳米粉末的制备与表征

化学共沉淀法ITO纳米粉末的制备与表征
4 8
湖 南有 色金 属
HUN AN NONF ERR OUS ME T AL S
第2 9卷第 5期 2 0 1 3年 1 0月
化学共沉淀法 I T O纳米粉末 的制备与表征
段雨露 , 周 丽旗 , 肖 丹 , 徐 国富
( 1 .中南大学材料 科学与工程学院 , 湖 南 长沙 4 1 0 0 8 3 ; 4 1 0 0 8 3 ) 2 .中南大学粉 末冶金 国家重 点实验 室, 湖南 长沙 4 1 0 0 8 3 ; 3 .中南大 学有 色金属材料科学与工程教 育部重点实验 室 , 湖 南 长沙
I T O纳米粉不含 S n O 相 , 呈显著的单相结构 , 是一种立方结构 的 I n : O 固溶体 ; 粉体粒径在 3 0—6 0 n m之 间, 比表面积 为 3 4 . 2 6 1 1 1 / g , 形貌为 近球 形 , 颗粒均 匀 , 且 分散性能 良好 , 在波数 8 4 0—3 1 6 4 c m 范 围内对红外光 的反射率高达 6 6 %~ 9 4 % 。 关键词 : 纳米粉 末 ; 化 学共沉淀 ; 前驱体 ; I T O 中图分类号 : T G 1 5 6 . 8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 号 : 1 0 0 3 —5 5 4 0 ( 2 0 1 3 ) 0 5— 0 0 4 8— 0 7
杂、 高简并 的 n型半 导 体材 料 ¨ J , 其I T O膜具 有 导 电性好 ( 电阻率 1 0 n・ c m) 、 对 可见光 透 明 ( 透 过 率
> 8 5 %) 、 对红外光具有高反射性 ( 反射率 > 8 0 %) 、 对紫外光具有吸收性 ( 吸收率 > 8 5 %) 等一系列独特 的光学 电学 性 能 , 广 泛 应 用 于 电子 计 算 机 、 能源、 电

化学合成氢氧化铜及其性质研究

化学合成氢氧化铜及其性质研究

化学合成氢氧化铜及其性质研究氢氧化铜是一种重要的无机化合物,因其具有优异的催化性能,被广泛应用于化学反应、电化学、光催化等领域中。

本文就氢氧
化铜的化学合成及其性质进行探讨。

一、氢氧化铜的化学合成
目前,氢氧化铜的化学合成法有多种,常用的包括:水热法、
沉淀法、化学共沉淀法等。

其中,水热法合成氢氧化铜是最常用
的方法之一,它通过水热反应来将铜离子与氢氧根结合形成氢氧
化铜。

以水热法为例,其合成过程如下:首先将氢氧化钠、硫酸铜等
试剂溶于水中,同时搅拌使其充分混合。

接着,在高温高压条件
下进行水热反应,将反应体系放置一段时间后,得到产物氢氧化铜。

二、氢氧化铜的性质研究
1. 物理性质
氢氧化铜是一种蓝色晶体,具有多种晶型,常见的有α型和β型。

其中,α型氢氧化铜的晶体结构为菱面体型,呈深蓝色,比表面积大,易于催化反应。

而β型氢氧化铜的晶体结构为正交晶系,呈浅蓝色,而且比表面积小,对化学反应的催化性能相对较差。

2. 化学性质
氢氧化铜具有一些特殊的化学性质,例如在强酸和强碱中,可
以形成水溶性的铜离子和氢氧根离子;在空气中,可以被氧化成CuO。

另外,氢氧化铜还可以与其他化合物发生化学反应。

3. 催化性能
氢氧化铜具有催化反应的优秀性能,因此被广泛应用于化学反应、光催化等领域中。

其中,最常见的例子就是氧化还原反应中
对电子的传递行为。

总的来说,氢氧化铜的化学合成及其性质研究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课题。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人们对氢氧化铜的研究越来越深入,对其催化性质的研究有望进一步应用于生产实践中。

磁性催化剂的制备及其应用

磁性催化剂的制备及其应用

磁性催化剂的制备及其应用磁性催化剂是一种同时具有磁性和催化性的材料,它在化学反应中能够发挥出催化剂的作用,并且具有磁场响应能力,在反应过程中也可以被磁场控制,是现代催化领域中研究的重点。

本文将介绍磁性催化剂的制备方法,以及其在化学反应中的应用。

一、磁性催化剂的制备方法目前,磁性催化剂的制备方法主要有化学共沉淀法、水热法、溶胶凝胶法等。

其中,化学共沉淀法是最常见的制备方法之一,其步骤如下:1. 选择合适的金属盐和磁性基底,将金属盐溶解在水中,并添加表面活性剂,调整溶液pH值;2. 将磁性基底加入溶液中,搅拌一段时间,使溶液中的金属离子和磁性基底均匀地沉淀在一起;3. 将沉淀物洗涤至中性,然后干燥或煅烧,制备出磁性催化剂。

此外,水热法和溶胶凝胶法也是常用的制备方法。

水热法是将金属离子和磁性基底直接在高温高压的水环境中反应,溶胶凝胶法是将金属离子和磁性基底在溶液中形成凝胶,再通过煅烧制备出磁性催化剂。

二、磁性催化剂的应用磁性催化剂在化学反应中具有优异的性能,其应用也越来越广泛。

下面将分别介绍其在催化反应、环境污染治理、药物分离制备等方面的应用。

1. 催化反应磁性催化剂在有机化学合成中广泛应用,能够提高反应速率和选择性,并且可以通过磁场控制反应的进程和方向。

例如,在偶氮苯和多烯之间的[2+2]环加成反应中,磁性催化剂Fe3O4/TEMPO能够显著提高反应速率和产率。

2. 环境污染治理磁性催化剂也可以在环境污染治理中发挥重要作用。

例如,磁性催化剂Fe3O4/Ni具有很好的降解亚甲基橙染料的效果。

磁性催化剂通过磁分离后可以重复使用,从而降低了治理成本。

3. 药物分离制备磁性催化剂还可以应用于药物分离制备中。

例如,Fe3O4粒子可以用于分离纯化蛋白质、肽等生物大分子。

利用磁性催化剂的磁特性,可以通过磁分离实现对目标分子的准确分离。

总之,磁性催化剂的制备方法和应用十分广泛,其中涉及的化学知识和技术也十分复杂和精细。

ITO薄膜基础知识分析

ITO薄膜基础知识分析

ITO 薄膜基础知识、ITO 薄膜的概念ITO 薄膜是Indium Tin Oxides 的缩写。

作为纳米铟锡金属氧化物,具有很好的导电性和透明性,可以切断对人体有害的电子辐射,紫外线及远红外线。

因此,喷涂在玻璃,塑料及电子显示屏上后,在增强导电性和透明性的同时切断对人体有害的电子辐射及紫外、红外。

ITO 是一种N 型氧化物半导体-氧化铟锡,ITO 薄膜即铟锡氧化物半导体透明导电膜,通常有两个性能指标:电阻率和透光率.二、IT0薄膜的应用ITO 薄膜具有优良的光电性能,对可见光的透过率达95% 以上,对红外光的反射率70%,对紫外线的吸收率》85%,对微波的衰减率》85%,导电性和加工性能极好,硬度高且耐磨耐蚀,因而在工业上应用广泛,在高技术领域中起着重要作用。

主要用途有:(一)用于平面显示IT0薄膜的透明导电性及其良好的电极加工性能,所以它作为液晶显示器用的透明电极获得高速发展,约占功能膜的50%以上,例如液晶显示(LCD)、LED、电致发光显示(ELD)、电致彩电显示(ECD)等。

随着液晶显示器件的大面积化、高等级化和彩色化,LCD 将超过CRT 成为显示器件中的主流产品。

因而IT0 薄膜主要用于高清晰度的大型彩电、计算器、计算机显示器、液晶和电子发光屏幕于O41>I »摸屏应用最为广泛。

1、电阻式触摸屏PET 聚脂薄膜上沉积时,反应温度要 下降到150度以下,这会导致ITO 氧化不完全,之后的应用中 ITO 会暴露在空气或空气隔层里,它单位面积阻抗因为自氧 化而随时间变化。

这使得电阻式触摸屏需要经常校正。

电阻 式触摸屏的多层结构会导致很大的光损失,对于手持设备通 常需要加大背光源来弥补透光性不好的问题,但这样也会增 加电池的消耗。

电阻式触摸屏的优点是它的屏和控制系统都 比较便宜,反应灵敏度也很好。

2、电容式触摸屏电容式触摸屏也需要使用ITO 材料,而且它的功耗低寿命Ilk(二)用于触摸屏ITO 材料的电阻式触摸屏和电容式触薄的ITO 透明性好, 但是阻抗高;厚的ITO 材料阻抗低, 但是透明性会变差。

重金属离子的水处理工艺

重金属离子的水处理工艺

重金属离子的水处理工艺
重金属离子的水处理工艺主要有以下几种:
1. 化学沉淀法:将重金属离子与沉淀剂反应生成沉淀物,然后通过过滤或离心等方式将沉淀物从水中分离出来。

常用的沉淀剂包括氢氧化钙、氢氧化钠、氢氧化铝等。

2. 离子交换法:利用离子交换树脂对水中的重金属离子进行吸附交换,使其转化为无害离子,并将去除的重金属离子与树脂分离。

这种方法适用于废水处理和纯水制备等工艺。

3. 膜分离法:包括逆渗透、超滤等膜技术,通过膜的选择性透过性,将重金属离子从水中进行分离。

这种方法可以实现高效、连续、无化学添加等水处理过程。

4. 电化学方法:利用电解池中的电极对重金属离子进行电化学还原、沉积、氧化等反应,使其从水中迅速脱除。

常见的电化学方法有金属电沉积、电吸附和电氧化等。

5. 生物修复法:利用微生物、植物或其代谢产物对重金属进行吸附、还原、沉淀等作用,使其从水中去除。

这种方法具有环境友好、成本低廉等优点,适用于小型水体或工业废水处理。

需要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处理工艺,常常会结合多种方法进行处理以达到更好的效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1.2.1 段学臣课题组采用化学共沉淀法制备ITO纳米粉体
化学共沉淀法具体步骤为:量取100ml 1mol.L-1 InC13溶液,按照In2O3/SnO2=9:1(wt%)称取SnCl4.5H2O 3.5g溶于其中,配成混合溶液,置于三口烧瓶中;保持温度为70℃,并加入1g 的聚乙二醇一1000分散剂,滴加氨水进行水解,pH值在为7左右时停止滴加,继续搅拌1小时,然后静置陈化2小时;沉淀物用蒸馏水和乙醇进行抽滤洗涤,重复操作至用AgNO3检测无Cl-为止;所得白色沉淀物在烘箱自然干后在80℃干燥10h,并研磨得前驱体粉体。

所得前驱体粉体在700℃温度下锻烧2h,自然冷却后即得In2O3-SnO2纳米粉体。

水热法制备ATO纳米粉体
(2)水热法具体实验步骤:在80ml含有0.1mol.L-1氯化铟以及0.01mol.L-1氯化锡的溶液中加入0.3g聚乙烯吡咯烷酮以及过量尿素,充分溶解后再将混合溶液置于100ml聚四氟乙烯内衬的高压反应釜中于180℃反应24h,冷却至室温。

然后将所得沉淀物高速离心过滤,并用蒸馏水和乙醇洗涤多次。

将沉淀物在80℃干燥10h以上,得到所需要的前驱体粉末。

然后对样品进行700℃高温锻烧2h,自然冷却后即得城In2O3-SnO2Z纳米粉体。

透明隔热纳米复合涂层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