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树栽培简史
我国古代茶树栽培各项技术的具体发展

我国古代茶树栽培各项技术的具体发展茶树的种植在中国的历史上有许多相关的记载,我国也是世界上种植茶叶的大国。
作为茶叶的种植者是应该了解我国茶树种植的发展史的。
严格说,我国茶树栽培技术,也确实是从陆羽《茶经》,始有记载的。
但《茶经》及其后《四时纂要》关于种茶的记载,出现虽迟,但面对的是一个技术成熟的现实,所以是一个高起点。
因为这样,在我国唐和五代以后的茶书、农书和有关文献中,对于茶树栽培技术的记载,一般都是抄引《茶经》和《四时纂要》的内容,除个别技术的补充发展外,很少有全面超出和高于上述二书者。
基于这一实际,在唐以后的文献中,既然在总体上很难一代代阐说清茶树栽培技术水平的差异,下面,我们不妨就唐以后茶树栽培的各项具体技术,分别谈谈它们的发展。
1。
茶树生物学特性。
从我国古籍记载的情况来看,我国古代对茶树生物学特性的认识,主要也就是讲茶树对外界环境条件的要求。
而这方面的记载,最早也是从唐朝开始的。
如《茶经》说:“茶者,南方之嘉木也”;“其地,上者生烂石,中者生砾壤,下者生黄土”;“野者上,园者次。
阳崖阴林,紫者上,绿者次,……阴山坡谷者,不堪采掇。
”这些,明确指出了茶的品质与外界环境条件有较大关系。
《四时纂要》载:种茶开坑以后,要“熟”保,两年以后“耘治”,要用小便、稀粪和蚕沙浇壅;茶宜种在一定坡度的山坡,平地“须于两畔开沟垄泄水”,等等。
综合上面记载,我们不难看出,关于茶树对外界环境条件的要求,至少在唐朝时就认识到这样几点:①茶树是一种喜温湿的作物,寒冷干旱的北方不宜种植;②茶树不喜阳光直射,具有耐阴的特性;③茶宜种于土质疏松、肥沃的地方,粘重的黄土不利茶树生长;④茶树根系对土壤的通透性有一定的要求,耘治能促进茶树生长;⑤茶地要求排水良好,地下水位不能过高,更不能积水。
宋朝关于茶树对外界环境条件要求的记载,既多又具体,如苏东坡诗句:“细雨足时茶户喜。
”《东溪试茶录》载:“茶宜高山之阴,而喜日阳之早。
”宋徽宗《大观茶论》说:“植茶之地,崖必阳,圃必阴”,“今圃家皆植木以资茶之阴。
第一章茶树栽培简史与茶区概况

•茶树品种:以灌木型(中叶种和小叶种)居多,品种资源丰富
•生产茶类:绿茶,红茶,乌龙茶,白茶,黑茶以及各种特种名
茶。如:西湖龙井,君山银针,洞庭碧螺春,黄山毛峰,太平猴
2013-8-4 魁,武夷岩茶和庐山云雾等。
江北茶区:
•位于长江以北,南起长江,北至秦岭,淮河,西起大巴
山,东至江苏东部沿海。我国最北的茶区。
•土壤类型:砖红壤和赤红壤(主要) 、黄壤。
•茶树品种:乔木型或半(小)乔木型(主要)、灌木型 •生产茶类:红茶、普洱茶、六堡茶、绿茶和乌龙茶(红茶、乌
龙茶为主),名茶有铁观音,凤凰单枞,西山茶等。 2013-8-4
西南茶区:
•位于我国西南部,米仑山,大巴山以南,红水河,南盘 江,盈江以北,神农架,方斗山,武陵山以西,大渡河 以东。茶树原产地,我国最古老的茶区。
2013-8-4
第二节 中国茶区简况
2013-8-4
我国茶区辽阔, 东自东经122°的 台湾东岸 西至东经98 云南陇川 南自北纬18
。
的
山东蓬莱
。
附
云南陇川 台湾 海南岛
近的海南榆林, 北至北纬38
。
的
山东蓬莱山。 2013-8-4
1
茶叶生产分布范围
分布在20个省区,总面积374.8万km2
700~1000
中国茶区划分简况
茶 区 范 围
主产茶 类
品 种
乔木型大 叶种, 半乔中叶 种
气 温
年均20~29℃ 最低7~12℃ 极低-3~4℃
雨量( mm)
无霜期 (天)
生长期 (天)
土 壤
砖红壤 、赤红 壤,部 分黄壤 赤红壤 ,黄壤 ,山地 红壤和 棕壤
群体种茶叶的种植历史

群体种茶叶的种植历史茶叶作为一种古老的饮品,其种植历史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
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茶叶的种植方式和文化传统各不相同。
本文将重点介绍中国茶叶的种植历史。
中国是茶叶的发源地,早在公元前3000年左右的西周时期,中国人民就开始种植和饮用茶叶。
据传,中国的一位神农氏发现了茶树,并将其叶子加烹饪后喝下,发现可以提神醒脑,因而推崇为神农之草。
从此,茶叶作为一种饮品在中国广为流传。
最早种植茶叶的地区主要集中在中国南部的两个地方,一个是今天的湖南省、四川省和云南省一带,另一个是今天的福建省一带。
由于地理环境的差异,这两个地区的茶叶种植方式也各有不同。
湖南、四川和云南地区的茶树种植通常以山地为主,因为这些地区地势较高,气候凉爽,土壤肥沃。
茶叶种植者常常选择山坡地,种植茶树。
他们通常会采取陡坡种植法,即在山坡上挖掘出一块块小平台,用来种植茶树。
这种种植方式可以有效防止水土流失,提高茶树生长的稳定性。
福建地区的茶叶种植方式则较为独特。
由于地势较为平坦,气候温和,福建地区的茶树种植更加依赖于人工照料。
传统的福建茶叶种植被称为“阶梯式种植法”,即种植者在茶园中修建一组组石头或木板,形成多层平台,用来种植茶树。
这种种植方式可以增加茶树的阳光照射量,提高茶叶的品质。
随着时间的推移,茶叶的种植传播到了中国的其他地区。
在唐宋时期,茶叶的种植已经非常普及。
当时,中国的茶叶以砖茶、压缩茶等形式储存和运输,茶叶在中国社会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到了宋朝时期,茶叶的贸易活动达到了顶峰。
茶叶成为中国的主要商品之一,不仅在国内畅销,而且还通过海上丝绸之路传播到了世界各地,包括日本、韩国、东南亚和中亚等地区。
茶叶的出口贸易对于中国的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明清时期,茶叶的种植以及贸易进一步发展。
东北地区的黑龙江、吉林和辽宁等地开始种植茶叶,茶叶的种植地点逐渐向北移动。
同时,随着近代交通技术的发展,茶叶贸易更加便捷,茶叶的种植规模也不断扩大。
茶树栽植历史

茶树栽植历史
我国是种植茶树的大国,并且我国种植茶树的历史也是悠久的,在许多书籍中都有记载。
现在我们就来简单回顾一下我国茶树的发展历史。
自明代起,茶农逐渐讲究茶树栽植技艺,并积累了“土壤气候之适宜,种籽之选育,栽植施肥之得法。
三者齐备,茶树之生长,无不欣欣向荣”的栽种经验。
民国时期,境内茶树栽种仍沿袭传统旧法:栽种前先清理山地,砍去乔木,烧垦后挖穴将种籽直播,每亩100―400丛不等,茶地普遍间套杂粮、油桐等。
这种方法,广种薄收投产期长,栽种6年后才能开园采摘。
只有龙井茶区,采取等高丛植和条植,筑梯砌坎,茶园整齐成片。
解放后,茶树种植方法有较大的变革,茶园面貌大有改观。
50年代中期,改传统丛栽为条栽,产量增两倍以上。
60年代,改间作为专业茶园,全市建设集中连片的专业化茶园55,720亩。
70年代,改粗放经营为集约经营,重点建设茶叶商品基地。
按照“集中连片,等高种植;深翻土壤,施足底肥;修筑梯地,路渠相通;采用良种,合理密植”的规范发展茶园,标准高,质量好,成为杭州茶叶增产主要基地。
1973年,杭州开始建设“矮化密植速生茶园”试验,改变了种茶稀植低产的传统习惯,使茶树一年种,两年采,三年亩产超双百,四年五年夺高产,经济效益好。
1975年后,向全市茶区逐步推广,到1985年,全市共发展密植速成茶园46,206亩,占全市总面积的7.1%。
茶树栽培发展简史(上)

茶树栽培发展简史(上)中国是茶树的原产地,又是世界上最早发现、栽培茶树和利用茶叶的国家。
中国茶树栽培的发展历史与世界茶树栽培历史密切相关,长期的不断传播和交流,中国的茶籽、茶苗、栽培技术等直接或间接地传入世界主要产茶国,中国是茶树的原产地,又是世界上最早发现、栽培茶树和利用茶叶的国家。
中国茶树栽培的发展历史与世界茶树栽培历史密切相关,长期的不断传播和交流,中国的茶籽、茶苗、栽培技术等直接或间接地传入世界主要产茶国,并逐渐发展而形成现今的世界茶产地。
茶树的栽培与茶的发现、利用密切相关,消费是生产的推动力,考证茶树栽培历史,就必然涉及人类发现利用茶树的历史。
由于其历史悠久,可追溯到远古时代,最早的有关茶树发现、利用、栽培等活动,往往只能凭借历史上的一些文化遗迹和史料对古代的史实进行推论。
而古籍记载总是迟于当时的事实,且许多古代记载辗转流传、有遗漏甚至有以讹传讹,因此去伪存真,还历史以本来面目,一直是科学研究所极力探求。
综合目前的研究成果,茶树栽培发展历史可以规划分为以下几个发展时期。
1、茶树栽培的起始时期秦以前(公元前220年以前)是发现、利用茶和茶树栽培的起始时期。
在漫长的上古原始社会中,先民们结绳记事,由于没有文字,故当时的史情无法记载,只能靠人们一代代相传下来,有些则被后人补记,并且从局部地区渐渐流传开来;更多的是人们通过一些神话和传说,作为残索去研究、了解和推测当时的人类活动。
唐朝陆羽在《诗经》中指出:“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
由于将炎帝传说成是神农,因此将公元前2737-前2697年作为发现茶的时代,距今已4000~5000年历史。
《神农本草经》载:“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
这里的荼即为茶,即在公元前的神农时代就发现了茶。
这样,茶的发现利用,距今已有六七千年甚至上万年历史。
伴随着原始农业的发展,人们便开始对野生茶树进行驯化、人工栽培以满足需要。
东晋常璩于公元347年著《华阳国志》记载,“园有芳蒻、香茗”,“涪陵郡……惟出茶、丹、漆、蜜、蜡”,“南安、武阳皆出名茶”等,都证当时巴蜀诸郡县都有种茶之举。
茶树的原产地和栽培简史

茶树的原产地和栽培简史茶树原产我国的西南地区,已为世界多数学者所公认。
这不仅由于我国西南地区是最早知道饮茶与生产茶叶的地区,而且还为近代的科学研究所证实。
茶树为山茶科茶属中一个种。
山茶科各属大部分起源于地质史上和第三纪多颁于热带与亚热带,距今已有六千多万年的历史。
第四纪以来,由于地壳变动,大地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很多原属亚热带地区,遭到冰或洪积覆盖,茶属植物不能保存。
但在我国处于较低纬度的西南地区,以山岳冰川为主,大部分地区并未被冰川洪积覆盖,因此保存了较多的古代植物。
如在已发现的山茶科二十三属三百八十多种中,就有十五属二百六十多种原产我国。
茶属中的一百多种,其中有半数以上是我国西南地区(特别是云南省)发现的。
直到最近,我们还不断地在四川、云南、贵州的原始森林中发现了许多在自然生长状态中的乔木型大茶树。
多年来人们认为茶属中作为饮料用的茶树都属于一个种,它就是1753年由瑞典的植物分类学家林奈氏命名的茶种(C.sinensis,L.),原产中国。
其后国为在印度的阿萨姆发现了乔木型大叶茶,有人曾企图将印度阿萨姆说成是茶的原产地,或者将印度与中国说成是两个不同茶种的起源中心,我们现在明了阿联系姆大叶茶种(Var.assamica)不仅在印度的北部茶区有分布,而且在缅甸、越南以及我国的云南、广西、广东的海南岛等地,也都有分布。
它们的染色数目都是相同的(2n=30),在外部形态方面,则因生态条件不同而引起连续性的变异。
而且根据资料记载,印度阿萨姆等最早发现的茶树,也并非当地原产,而是从缅甸北部逐步引种过去的。
茶树从原产产向外地传播,不外乎两个途径:一是天然,一是人为。
我国西南地区,多为横断山脉,我国云南、四川、西藏等省区是印度、缅甸、泰国、老挝及越南等国各大河流的上游及发源地,茶种由起源中心在漫长的年月中,经过大河流以天然及人为的方法传播到下游各地,这是完全可以想象的。
近代的英国植物学家席勒在他所著《山茶属的修订》一书中认为可以作为饮料的茶种不只是一个种,他所迄今休集到的标本,按照植物分类的方法,划分为亲缘相近的三个种,它们是:中国茶种(C.sinensis),大理茶种(C.talien-sis)和伊洛瓦底茶种(C.irrawadiensis);而在中国茶种中,又可分为中国变种(Var.sinensis)与阿萨姆变种(Var.assamica)。
种茶的历史和传统种植技术

种茶的历史和传统种植技术茶叶作为一种受人喜爱的饮品,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在中国,茶叶种植技术源远流长,积累了丰富的传统经验。
本文将探讨种茶的历史以及传统的种植技术。
一、种茶的历史种茶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早在公元前三千年左右,人们就开始采摘茶叶煮水饮用。
这种茶叶叫做草茶,主要用于药用。
到了公元前四世纪,人们开始将茶叶磨成粉末,与盐混合后制成茶饼,普遍用于日常饮食。
随着时间的推移,种茶的技术逐渐改进。
在唐代(公元618年-907年),茶叶由饮品逐渐发展为一种功效性的草药,人们开始将其作为一种保健品使用。
宋代(公元960年-1279年)时,茶叶的种植和制作技术进一步提高,普洱茶、龙井茶等名茶开始出现。
到了明代(公元1368年-1644年),茶叶成为了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明代的茶文化达到了高峰,人们开始追求茶的品质和制作工艺。
清代(公元1644年-1912年)时,茶叶的种植技术逐渐推广到全国各地,茶叶的品种也更加丰富多样。
二、传统种植技术1. 地理环境选择茶叶的种植需要选择适宜的地理环境。
一般来说,茶树偏爱山区和丘陵地带,海拔高度在500米至1500米之间。
这样的地理环境有助于茶树的生长和茶叶的品质。
2. 品种选择茶叶的种植需要选择适合当地气候和土壤条件的品种。
中国的茶叶品种繁多,如龙井茶、普洱茶、铁观音等。
每个品种都有自己的特点和适应能力,种植者需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的茶叶品种。
3. 栽培管理茶叶的栽培过程中需要注意一些管理技巧。
首先是土壤管理,茶树需要适宜的土壤条件才能生长得更好。
其次是修剪管理,茶树的修剪有助于促进植株的生长和茶叶的产量。
此外,还需要进行定植、施肥、冬季覆盖等工作。
4. 采摘和加工茶叶的采摘需要掌握一定的技巧。
一般来说,采摘时应选取嫩芽,将其拨下并放入篮筐中。
采摘的茶叶需要及时加工,一般分为杀青、揉捻、发酵等步骤。
加工的过程中需要注意时间和温度的掌控,以保证茶叶的质量。
中国茶树栽培技术史

中国茶树栽培技术史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兴起时期:四川地区在上古时代为茶叶生产中心,汉末《桐君
录》记述东汉有五六个产茶地。
2.扩大时期:隋唐至清(581-1911年),茶树不仅在国内传播,而
且向国外传播。
3.兴盛时期:唐代是茶叶生产兴盛期,饮茶普及,有八大茶区,
出现专营大茶园,陆羽写成专著《茶经》,成为茶科技史上的里程碑。
4.衰落时期:清末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迁徙,鸦片战争以后,
中国国内战祸频起,苛捐杂税,经济萧条,名不聊生,茶园荒芜,植茶面积锐减,茶叶产量剧降。
5.恢复和再发展时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开始垦复荒芜茶
园、改造丛式老茶园、建立条栽密植专业茶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茶树栽培简史
一、茶树栽培简史
中国是茶树的原产地,世界上最早发现、栽培茶树和利用茶叶最早的国家。
世界上的产茶国,都是直接或间接将我国的茶子、茶苗传入,逐渐发展而形成产茶地。
(1)茶的发现、利用起始时期
秦以前(公元前220年以前)是发现、利用茶和茶树栽培的起始时期。
陆羽《茶经》记载:“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
《神农本草经》载:“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
相传在公元前2700多年以前的神农时代,神农为普济众生,尝百草,采草药,虽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
自茶在神农时代发现以后,并逐步加以利
用。
利用茶叶的历史年限:2700+2000=4700年。
(2)茶树原产地
茶树原产地位于我国西南地区。
证据一:野生大茶树的发现
四川南部及东南部、贵州
云南:是发现野生大茶树最多的地方。
其中有历史达
1700多年的野生茶树王。
最高的野生茶树达31.2m,是
目前世界上保存下来的最高茶树。
证据二:山茶属植物的地理分布
山茶属植物现有200余种,其中90%以上集中分布于我国西南部及南部,以云南、广西及广东横跨北回归线
前后为中心,向南北扩散面逐渐减少。
张宏达认为,山茶属植物在系统发育上的完整性和分布方面的集中性,足以说明我国西南部及南部不仅是山茶属的现代中心,也是它的起源中心。
(3)茶树栽培的扩大时期
公元前221年至公元589年,即秦汉到南北朝时期,这一阶段是茶树栽培在巴蜀地发展,并向长江中下游扩展
的时期。
陕西南部和河南南部是最古老的北方茶区
长江中下游扩展,传至南方各省
发展的原因:政治—秦始皇统一中国;宗教—佛教、道教的兴起。
道教视茶为养生之“仙药”。
(4)茶树栽培的兴盛时期
公元581-1911年,即隋唐至清代。
历史上茶叶生产的
兴盛时期。
南方—中原—边疆举国之饮。
(1)唐代:大茶园纷纷出现,种茶已成专业经营;
饮茶之风盛行。
在浙江盛产紫笋茶的顾诸山建立了首座
“贡茶院”。
公元780年世界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问
世。
唐代的茶叶产地达到了我国近代茶区相当的局面。
(2)宋代:饮茶风俗相当普及,“茶会”、“茶宴”、“斗茶”之风盛行,促进了茶叶生产的发展,许多产地竞相选好的茶树品种,加工好茶以作斗茶用,促进了茶树品种的研究和选择,推动了茶树良种的种植。
有关茶叶方面的著作增多,如:《大观茶论》(宋徽宗赵佶)、《东溪试茶录》、《北苑别录》。
茶园管理:精细耕作;茶园间作。
(3)元代:茶区又有新的拓展,主要分布在长江流域、淮南及广东、广西一带,全国茶叶产量约10万吨。
(4)明代:茶树栽培面积继续扩大。
公元1405-1433年,郑和把茶子带到台湾栽种,开辟了我国台湾茶区。
从云南向北绵延一直到了山东的莱阳。
种茶技术有了新的发展,如:茶树繁殖除用种子直播外,还采用育苗移栽法;提出了茶园间作。
基本上各个地区都形成了主要的茶叶产地和代表名茶。
(5)清代:茶叶产区更加扩大,茶园面积达40-46.7万公顷,1886年产量达22.5万吨,出口量13.4万吨。
并形成了以茶类为中心的栽培区域。
茶树种植技术有了新的发展,在茶树繁殖上,发明了用茶枝扦插和压条进行茶树无性繁殖;在茶园覆盖干草以抑制杂草滋生;对茶树进行修剪以促其更新复壮。
(5)茶树栽培的衰落期
公元1911-1949年,即清末至解放前
国外植茶业兴起,印度、斯里兰卡等国引入我国先进栽
培技术,并相继用机械大量生产红碎茶竞相出口,致使
世界茶价下降,我国的植茶业受到很大影响。
国内战乱频起,苛捐杂税,经济萧条,民不聊生,茶园荒芜,植茶面积锐减,茶叶产量剧降,到解放前夕,全国仅有
15.4万公顷,产茶4.1万砘,出口茶0.89万吨。
(六)茶树栽培的恢复和再发展时期
1949-现在:效政策和措施,大力扶持和发展,芜茶园垦复,并对旧茶园进行改造,东、西藏和新疆试种茶树获得成功,茶叶产地由原来的14个省(自治区),扩大到遍布20个省,近1000个县。
1970年茶园面积达48.7万公顷,居世界第一;13.6万吨;980年增至104.1万公顷/30万吨;990年为106.1万公顷/54万吨;97年为107.6万公顷/73万吨。
2006年:我国茶园面积世界第一(145万公顷),产量第一(102万吨),出口量第二(28.7万吨,2006),我国茶叶出口历史上首次突破5亿美元大关。
建立了茶学研究和技术推广机构体系。
建立国家、省、地(市)各级茶叶研究所,茶叶示范场,茶树良种繁育
基地,茶树种质资源圃。
设立了茶学学科,专门从事茶
学专业人才的培养。
设有博士、硕士、本科、专科学历教育,茶艺师、评茶员、茶叶加工工等职业技能培训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