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茶树栽培学》教学大纲1

合集下载

茶树栽培与制茶实验教学大纲

茶树栽培与制茶实验教学大纲

茶树栽培与制茶实验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茶树栽培与制茶
课程编号:0901509503
课程总学时:32
实验学时数:16
课程总学分:2
实验学分:1
开设实验项目数:5
一、实验教学目的
通过实验,要求学生掌握茶树的形态特征、茶类外形特点、茶树繁殖方法、茶叶加工和审评方法。

二、实验项目内容、基本要求与学时分配
注:1、实验类型:演示、验证、操作、综合、设计、研究。

2、实验要求:指必做、选做。

3、8学时以上(不含8学时)实践环节需单独设置大纲。

三、实验考核方式与标准
以实验报告为主,结合课堂提问。

四、实验教材与参考书。

【课程大纲】《园林树木栽培学》

【课程大纲】《园林树木栽培学》

《园林树木栽培学》课程大纲一、课程简介课程名称(中文):园林树木栽培学(英文):Aboriculture课程编号:14351067课程学分:5 学分课程总学时:50学时课程性质:专业课二、课程内容简介园林树木栽培学是论述园林树木栽培、养护与管理的理论和技术的学科。

课程内容系统,含盖面大,实践性强,是园林专业核心课程之一。

主要内容包括园林树木的生长发育规律、苗木培育、观赏树种引种驯化、树木栽植及移植技术、园林树木养护管理、树木整形修剪、园林垂直绿化的理论及技术、古树名木养护与保护、园林树木调查与功能效益评价。

三、教学目标与要求通过理论教学,使学生全面掌握园林树木栽培的生理生态学原理、栽培与养护的技术体系,结合实践教学能够灵活应用理论教学知识,解决生产实际问题。

教学要求: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课堂讲授、课堂讨论与实践教学并重,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活动,开展合肥地区园林树木栽培与养护的调查分析,通过亲自动手操作,熟练掌握园林树木栽培与养护技能,培养学生独立分析和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内容与学时安排根据专业培养计划和课程教学目标要求,本课程教学内容具体如下。

绪论(2学时)一、教学目的与内容:了解园林树木栽培学的概念、发展简史、主要研究内容以及与其它学科的关系,园林树木栽培的发展展望。

重点掌握园林树木栽培学概念及学科主要研究内容。

二、具体课时安排:第一节:园林树木栽培学的概念、发展简史及其研究内容(0.5学时)第二节:园林树木栽培的发展展望(0.5学时)第三节:园林树木栽培学的理论基础及其栽培技术体系(1学时)第一章:园林树木的生长发育规律及其调控(4学时)1、教学目的与要求:树木生长发育周期的概念、生长发育的年周期与生命周期的特点与培育措施;树木各部分间的相互关系与调节;生长的物质基础及其影响与调控。

2、教学重点与难点:树木不同发育阶段培育目标与技术措施,生长调控理论与技术。

第一节:树木生长环境特点及其影响分析(1学时)第二节:园林树木生长发育规律(1学时)第三节:园林树木各部分间的相互关系及其调节(1学时)第四节:园林树木物质生产和分配及其对生长的调控(1学时)第二章:园林树木的生长发育环境(5学时)1、教学目的与要求:掌握园林立地特点及其对树种选择的要求;园林绿地分析与评价方法、途径;园林绿地土壤改良技术。

第一章茶树栽培学

第一章茶树栽培学

三、茶树栽培的扩大时期
时 间:公元前221年至公元580年(秦汉到南北 朝) 意 义:是茶树栽培在巴蜀地发展,并向长江中下
游扩展的时期。 发展原因:政治-秦始皇统一中国;
宗教-佛教、道教的兴起; 道教视茶为养生之“仙药”。
佐 证:四川通志、尔雅等
四、茶树栽培的兴盛时期
时间:公元581-1911年(隋唐至清代 ) 意义:中国茶叶生产的兴盛时期,饮茶风盛行 发展原因: 1、隋唐
我国是茶树原产地的证据:
(1)中国存在大量古茶树 以20世纪20年代至90年代在中国滇南思茅
和西双版纳地区发现了很多野生大茶树
1700年的巴达大茶树、 1000年的邦崴大茶树 800年的南糯山大茶树 ……
千家寨2700余年野生古茶树
普洱县困卢山千余年野生古茶树
香竹箐大茶树
(唐一春拍摄)
云南永德县发现一株栽培茶树,树冠非常大(5.2M×5.3M)约20平方米, 可能是目前栽 培茶----树冠之王,简介:茶树位于永德县乌木龙乡银珠茶厂,海拔2160米,北纬:24°12′, 东经99°40′,1973年种植,树势生长旺盛(云南省茶叶研究所 唐一春 摄)
学时:40个
学分:2.5
认识和了解茶学专业 认识和了解茶树栽培学
与茶相关:
营销
消费
干茶

茶园
嫩梢
茶学专业需要回答的核心问题:
营销 如何销售茶叶? 消费 如何鉴定和评价茶叶的优劣? 干茶 怎样加工出优质的茶叶? 嫩梢 如何培育和选取茶树鲜叶? 茶园 如何建设和管理茶园?
茶学专业所涉及的学科领域
国内战乱频起,苛捐杂税,经济萧条,民不聊 生,茶园荒芜,植茶面积锐减,茶叶产量剧降,到 解放前夕,全国仅有15.4万公顷,产茶4.1万砘, 出口茶0.89万吨。

茶树栽培技术教学大纲

茶树栽培技术教学大纲

茶树栽培技术教学大纲一、课程名称:茶树栽培技术二、课程基本情况:(一)课程性质:职业核心能力培养课程(二)适用专业:茶叶生产加工技术专业(三)适用对象:专科(四)学时:32(五)教材:茶树栽培学(第四版),骆耀平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2007年10月(六)考核形式:闭卷考试三、课程教学目的和要求要求学生了解茶树栽培、茶区分布及其自然条件,掌握茶树栽培学基本理论和实践技能。

其内容包括茶树生物学特性、茶树繁殖、•新茶园建立和低产茶茶园改造以及栽培管理技术。

教学基本方法:采取课堂讲授、电化教学、实训、教学实习相结合。

讲课32学时侧重讲授茶树选种和良种繁育、新茶园建设、茶园土壤管理与施肥、茶园灌溉、茶树修剪、茶叶采摘、茶树病虫害防治、低产茶园改造技术。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方面:了解目前我国茶树栽培的发展简史与概况,掌握茶树生物学基础与适生环境、品种与繁育、茶园建设与土壤管理、树冠培养、茶园安全生产、茶叶采摘与茶叶可持续发展等教学理论。

能力目标方面:通过实践掌握茶树繁殖、除草、施肥、土壤管理、修剪、采摘等技能。

道德目标方面:树立学生学农、爱农、务农的良好专业思想;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大胆质疑与勤奋实践的科学精神。

四、学时分配和课程内容第一章茶树栽培发展简史与茶区概况本章计划课时为2教学目标:1、了解茶树栽培发展简史。

2、了解中国茶区分布。

3、了解世界茶区分布及主要产茶国的生产概况。

4、通过本节课学习了解我国茶树栽培的发展前景,激发学生对茶树栽培技术的兴趣,开阔学生的思路,培养学生学农热情,树立努力学习的决心。

教学重点:茶树栽培发展简史:1、茶树发现、利用起始时期;2、茶树栽培的扩大时期;3、茶树栽培的兴盛时期;4、茶树栽培的恢复和再发展时期。

教学难点:国内茶区如何借鉴国外茶树栽培成功经验。

教学内容:第一章茶树栽培发展简史与茶区概况第一节茶树栽培发展简史一、茶树栽培的起始时期;二、茶树栽培的扩大时期;三、茶树栽培的兴盛时期;四、茶树栽培的恢复和再发展时期。

茶树栽培技术教学大纲

茶树栽培技术教学大纲

茶树栽培技术教学大纲第一篇:茶树栽培技术教学大纲茶树栽培技术教学大纲一、课程名称: 茶树栽培技术二、课程基本情况:(一)课程性质:职业核心能力培养课程(二)适用专业:茶叶生产加工技术专业(三)适用对象:专科(四)学时:32(五)教材:茶树栽培学(第四版),骆耀平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2007年10月(六)考核形式:闭卷考试三、课程教学目的和要求要求学生了解茶树栽培、茶区分布及其自然条件,掌握茶树栽培学基本理论和实践技能。

其内容包括茶树生物学特性、茶树繁殖、•新茶园建立和低产茶茶园改造以及栽培管理技术。

教学基本方法:采取课堂讲授、电化教学、实训、教学实习相结合。

讲课32学时侧重讲授茶树选种和良种繁育、新茶园建设、茶园土壤管理与施肥、茶园灌溉、茶树修剪、茶叶采摘、茶树病虫害防治、低产茶园改造技术。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方面:了解目前我国茶树栽培的发展简史与概况,掌握茶树生物学基础与适生环境、品种与繁育、茶园建设与土壤管理、树冠培养、茶园安全生产、茶叶采摘与茶叶可持续发展等教学理论。

能力目标方面:通过实践掌握茶树繁殖、除草、施肥、土壤管理、修剪、采摘等技能。

道德目标方面:树立学生学农、爱农、务农的良好专业思想;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大胆质疑与勤奋实践的科学精神。

四、学时分配和课程内容第一章茶树栽培发展简史与茶区概况本章计划课时为2 教学目标:1、了解茶树栽培发展简史。

2、了解中国茶区分布。

3、了解世界茶区分布及主要产茶国的生产概况。

4、通过本节课学习了解我国茶树栽培的发展前景,激发学生对茶树栽培技术的兴趣,开阔学生的思路,培养学生学农热情,树立努力学习的决心。

教学重点:茶树栽培发展简史:1、茶树发现、利用起始时期;2、茶树栽培的扩大时期;3、茶树栽培的兴盛时期;4、茶树栽培的恢复和再发展时期。

教学难点:国内茶区如何借鉴国外茶树栽培成功经验。

教学内容:第一章茶树栽培发展简史与茶区概况第一节茶树栽培发展简史一、茶树栽培的起始时期;二、茶树栽培的扩大时期;三、茶树栽培的兴盛时期;四、茶树栽培的恢复和再发展时期。

茶树栽培学

茶树栽培学
2020/8/9
1.3 茶树栽培的兴盛时期
(3)元代:茶区又有新的拓展,主要分布在长 江流域、淮南及广东、广西一带,全国茶叶产 量约10万吨。
(4)明代:茶树栽培面积继续扩大。公元14051433年,郑和把茶子带到台湾栽种,开辟了我 国台湾茶区。从云南向北绵延一直到了山东的 莱阳。种茶技术有了新的发展,如:茶树繁殖 除用种子直播外,还采用育苗移栽法;提出了 茶园间作。基本上各个地区都形成了主要的茶 叶产地和代表名茶。
我国西南部及南部,以云南、广西及广东横跨北回归 线前后为中心,向南北扩散面逐渐减少。张宏达认为 ,山茶属植物在系统发育上的完整性和分布方面的集 中性,足以说明我国西南部及南部不仅是山茶属的现 代中心,也是它的起源中心。
2020/8/9
• 伴随原始农业的发展,开始对野生茶树 驯化,人工栽培以满足需要。
2020/8/9
1.5 茶树栽培的恢复和再发展时期
• 1949-现在 有效政策和措施,大力扶持和发展 对荒芜茶园垦复,并对旧茶园进行改造 山东、西藏和新疆试种茶树获得成功,茶叶产地由原来的 14个省(自治区),扩大到遍布20个省,近1000个县。 1970年茶园面积达48.7万公顷,居世界第一;13.6万吨 1980年增至104.1万公顷/30万吨 1990年为106.1万公顷/54万吨 1997年为107.6万公顷/73万吨
2020/8/9
2 茶区概况
2.1 茶树种植区域 2.2 主要产茶国茶叶生产概况
2020/8/9
世界茶区分布
欧洲 美
亚洲
北纬49 外喀尔巴阡

南纬22 纳塔尔
非洲
大洋洲
8/9
世界茶叶生产概况
• 世界种茶国家58个,其中:

茶树栽培课程设计

茶树栽培课程设计

茶树栽培 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茶树的基本生长习性和对环境的要求。

2. 学生能够掌握茶树栽培的基本技术和注意事项。

3. 学生能够了解我国茶叶的种类及对应的茶树栽培特点。

技能目标:1.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简单的茶树栽培实践操作。

2. 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和分析,判断茶树生长状况,并提出相应的管理措施。

3. 学生能够收集和整理茶树栽培的相关资料,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热爱自然、尊重劳动、关注生态环境的情感。

2. 增强学生对我国茶文化的自豪感,激发他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3. 培养学生团结协作、勇于实践、积极探索的精神。

本课程针对的是具有一定生物学基础知识的初中生,课程性质为实践性、探究性。

在分析学生特点和教学要求的基础上,将课程目标分解为具体的学习成果,以便后续的教学设计和评估。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不仅掌握茶树栽培的知识和技能,还能够培养他们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为我国茶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做出贡献。

二、教学内容1. 茶树的生长习性与环境要求- 茶树的生物学特性- 茶树对光照、温度、水分、土壤的要求2. 茶树栽培技术- 茶树的繁殖方法- 茶树的种植与管理- 病虫害防治与茶园生态环境保护3. 茶叶的种类及栽培特点- 绿茶、红茶、乌龙茶等茶叶的种类- 不同茶叶对茶树栽培的要求和特点4. 茶树栽培实践操作- 茶树的种植实践- 茶园管理与茶叶采摘实践- 茶叶制作过程的简单了解5. 茶文化与生态环境保护- 我国茶文化的起源与发展- 茶树栽培与生态环境的关系- 茶文化的传承与现代茶园建设教学内容依据课程目标进行选择和组织,确保科学性和系统性。

本教学大纲明确教学内容安排和进度,与教材章节相对应。

通过以上教学内容的学习,使学生全面掌握茶树栽培的知识和技能,同时关注茶文化与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三、教学方法本课程将采用以下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1. 讲授法:教师通过生动的语言和形象的表达,向学生传授茶树栽培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茶 树 栽 培 学

茶 树 栽 培 学

茶树栽培学绪论茶文化:有关茶的物质文化(茶树品种、茶的栽培、茶叶加工、营销)和精神文化(茶的历史、人文、茶俗、茶道茶艺、茶的文学作品等)的总和。

一般人们所说的茶文化,主要是指茶的人文历史等精神文化。

茶商文化:是在一切茶事活动(茶的栽培、加工、营销)中,为了某种政治利益(对政府)和经济利益(对茶商)而进行宣传的所有文化和茶文化第一章:茶的生物学基础第一节:茶树的分类一:茶树的分类地位:在植物分类学中,茶树属于种子植物门,被子植物亚门,双子植物纲,山茶目,山茶科,山茶属,茶种。

(云南大叶种)二:茶树的种类:山茶属:全世界共347种,分为20个组,其中一个组为茶组,茶组共发现53种,这53种都可以做成商品茶,但许多种成品茶品质不好。

在茶组53种中,全世界60多个栽培茶树的国家中,栽培只有两种,叫栽培种,其余的属于野生或半野生种。

两种栽培种是:1:云南大叶种(也叫普洱茶):大叶类,原产云南,主要分布在云南、广西、广东、海南、四川和贵州的部分地区,以及印度、斯里兰卡、肯尼亚等热带气候的国家和地区。

2:中国小叶种(简称小叶种):几千万年前由云南大叶种进化而来,主要分布在湖南、江西、福建、安徽、浙江、江苏、山东、河南、西藏,以及日本、前苏联的格鲁吉亚等温带气候的国家及地区。

野生种在云南利用的很多,主要有大理茶(云南第三大茶种)、大苞茶、滇缅茶、哈尼茶、勐腊茶、德宏茶、底纡茶、广南茶、马关茶、毛叶茶、多脉茶、圆基茶等。

野生种:是植物形态有别于栽培种的,自生自灭,化学成分和植物形态特征与栽培种相似的茶组植物。

栽培种:是人们千百年来栽培利用,经过人工和自然选择而形成的。

第二节:茶树的植物形态特征茶树的形态由根、茎、叶、花、果组成一:茎的特征:1:树形:茶树树形分乔木,半(小)乔木、灌木三种。

乔木:主干明显,最底分枝高度在1.5米以上的茶树。

灌木:无主干,分枝从地面开始,丛生的茶树。

半乔木:介于乔木和灌木之间。

2:树枝:分直立,半披张和披张三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茶叶生产与加工专业课程教学大纲2009年6月《茶树栽培学》教学大纲一、课程性质和任务茶树栽培学是研究茶树生长发育规律、高产优质高效栽培茶树综合技术的应用科学,是茶学专业的主干专业课程之一。

茶树栽培学的任务是:简要介绍我国茶叶生产发展史、茶树栽培科学发展史及其现状;系统阐述茶树生物学特征特性和栽培原理;分述基本栽培技术措施的作用、依据、要领及操作方法;系统介绍茶叶无公害栽培的要点与注意事项;综合阐述茶叶生产可持续发展实现的基本条件和途径。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具备阐述、指导和推广茶树栽培种植技术和从事其相应科学研究的能力。

二、课程教学目标(一)知识教学目标1、掌握茶树的根、茎、叶、花、果和种子的基本形态。

2、掌握茶树生长发育的基本规律(或习性)及其影响因素。

3、了解它们在茶树不同类型(或变种)、不同生育时期、不同栽培条件下的某些差异性。

4、掌握茶树正常生育和高产优质所需的主要生态条件,认识茶树与环境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

5、了解茶叶生产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理论和实现条件与途径。

(二)能力培养目标1、掌握茶树常规栽培技术即茶树繁殖技术、新茶园规划与建设技术、茶园耕锄技术、茶园施肥技术、茶园灌溉技术、茶园保水技术、茶树修剪技术、低产茶园改造技术、茶树保护技术和茶叶采收技术等的制定依据、适度的标志(或标准)和执行的技术要点。

2、掌握茶园测产技术。

3、掌握茶树短穗扦插繁殖、茶树修剪、茶园耕作、施肥和茶叶采收等具体操作技术。

4、初步具有利用掌握的茶树栽培原理及各种栽培技术,实现以及发展茶树的无公害生产。

三、教学时数分配建议表四、教学内容绪论(一)基本内容茶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茶叶的功能、茶树栽培的历史经验;传播史;茶业现状、特点;茶树栽培学的性质、任务和学习要求。

(二)基本要求掌握茶叶生产的地位、特点和茶树栽培学的任务。

(三)重点、难点茶业的地位、特点和茶树栽培学的任务。

(四)教学建议及时搜集茶叶生产经营和科学研究的最新发展情况的信息,以丰富教学内容,增进学生对茶业现状和发展趋势的了解,树立正确的专业思想。

(五)思考题当前茶产业有何特点,其发展趋势如何。

第一章茶区分布(一)基本内容中国茶区分布及自然条件,中国主要产茶省及福建省的生产概状及栽培特点;世界茶区分布及自然条件,世界主要产茶国的生产概况。

(二)基本要求了解我国各茶区特点的基础上认识茶叶生产因地制宜、实行划区生产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如何发挥本地茶叶生产的优势。

(三)重点、难点各茶区的气候特点、主产茶类和栽培特点。

(四)教学建议在介绍国内外茶区生产经营现状、特点的基础上,明确有关茶区特别是福建省的优势和潜力之所在,以及相应的对策、措施。

(五)思考题我国各茶区各有何特点。

第二章茶树栽培生物学基础(一)基本内容茶树在植物分类上的地位;茶树变种与栽培品种;茶树的形态特征;茶树的总发育周期;茶树年生育特点。

(二)基本要求1.掌握茶树的基本形态。

2.茶树的总发育周期及各年龄时期的特点和农技任务。

3.茶树各器官的年内活动特点。

4.把握茶树的主要经济性状。

5.了解国内现有茶树良种及其特点。

(三)重点、难点茶树的经济性状和生长发育基本规律。

(四)教学建议结合运用有关图表、照片及实物标本等进行教学,进行田间调查、观测等现场教学实践,培养学生对茶树形态、性状的识别能力,树立对茶树高产优质经济性状的整体概念。

(五)思考题1.茶树在植物分类上的地位如何。

2.茶树年生育有哪些特点。

第三章茶树繁殖(一)基本内容茶树良种繁育的特点和任务;茶树繁殖的常用方式;苗圃地址的选择与准备;种子繁殖技术;短穗扦插繁殖技术;压条等其他繁殖技术;茶树育苗技术的进展。

(二)基本要求1.掌握茶树短穗扦插和茶子直播技术。

2.了解茶子和茶苗检验标准及其检验技术。

(三)重点、难点茶树短穗扦插繁殖技术。

(四)教学建议结合有关的实验数据测试和繁殖技术实践等进行理论讲授。

(五)思考题茶树繁殖主要有哪些方式。

第四章茶树生态条件与生态茶园(一)基本内容气象要素与茶树生育、生存及其产量、品质的关系;土壤环境与茶树生育、生存及其产量、品质的关系;地形条件与茶树生育、茶叶产量、品质等的关系;生态茶园的概念、建立和调控。

(二)基本要求1.把握宜茶的生态特征,加深对我国主要茶区宜茶性的了解。

2.了解因地制宜贯彻栽培措施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3.建立生态茶园的客观必然性和建立的原则与方法。

(三)重点、难点茶树对气象要素和土壤因子所要求的临界值、适宜值;生态茶园的规划与建立。

(四)教学建议1.简要介绍生态、生态因子和生态系统的有关知识。

2.用辩证的观点分析、评价茶树与环境的关系。

3.结合对现有典型茶园的生态合理性评价,加深对生态茶园的认识。

(五)思考题生态茶园的建立对各生态因子有何要求,如何运用栽培措施改进。

第五章茶树矮化密植速成栽培(一)基本内容我国茶树矮化密植速成茶园的发展概况;茶树矮化密植速成的理论基础;茶树矮化密植速成的栽培技术。

(二)基本要求1.掌握矮化密植茶园的基本特点和系统技术。

2.正确认识茶树种植密度对处理个体与群体关系及经济年龄等的影响。

(三)重点、难点矮化密植速成栽培法对茶树生长发育、产量品质和生理生态的深刻影响。

(四)教学建议对不同种植密度茶园的效应进行现场观测,进行有关生理生化测定,以加深其认识。

(五)思考题福建茶区为什么选择茶树矮化密植速成栽培。

第六章茶树水分代谢与茶园耕作(一)基本内容水分与茶树生育的关系;茶树需水规律与茶园水分动态;茶园保水与供水技术;茶园耕作的内涵和合理耕作的必要性;茶园耕锄技术;茶园化学除草技术;茶园间作技术;茶园免耕技术。

(二)基本要求1.掌握茶树水分生理特征,茶园保水、供水的基本途径与措施。

2.掌握茶园各项耕锄技术要点。

3.熟悉茶园间作与免耕栽培法的基本原理和技术途径。

(三)重点、难点茶园保水与合理耕锄的技术要点。

(四)教学建议讲授时适当引导学生回顾生理学、土壤学中有关水分代谢、动态和土壤管理的知识,系统认识茶园建立保蓄水体系和合理耕作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五)思考题哪些茶园可实行免耕技术,其原理是什么。

第七章茶树营养代谢与施肥(一)基本内容营养元素对茶树生育、茶叶产量、品质的关系;茶树营养的特点;茶树对营养元素吸收利用的特点;茶树营养诊断;茶园合理施肥的效应、依据和原则;茶园施肥技术;茶树叶面营养剂的使用。

(二)基本要求掌握茶园合理施肥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术。

(三)重点、难点茶树营养特点及主要营养元素对茶叶产量、品质的影响,合理施肥的技术要点。

(四)教学建议讲授时适当引导学生复习土壤营养学的知识,系统认识茶园合理施肥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五)思考题茶树的无公害栽培对施肥有何要求。

第八章茶树修剪(一)基本内容茶树修剪的生理基础;修剪对茶树生育、代谢、茶叶产量、品质等的效应;不同类型修剪方法的作用和技术要点;修剪后茶园的管理。

(二)基本要求1.掌握茶树修剪的基本原理。

2.掌握各种类型修剪方法的技术目的和操作标准及因树制宜的原则。

(三)重点、难点各种类型修剪方法的技术要点。

(四)教学建议结合有关实习实验引导学生对因树施剪问题增加感性认识,提高判断力。

(五)思考题茶树的修剪有哪些类型,各有何应用。

第九章茶叶采收(一)基本内容采收茶叶对茶树生育、产量、品质等的影响;合理采收茶叶的基本概念与一般要求;茶叶采收制度、形式、标准和方法;机械采茶的特点与配套技术;采摘管理。

(二)基本要求1.掌握合理采茶的基本要求和技术环节。

2.了解机械采茶的特点和机采茶园配套技术。

(三)重点、难点合理采摘的技术环节。

(四)教学建议补充有关机械采茶的技术资料和实例;引导学生通过实习实践加深对合理采收茶叶的必要性和技术性的认识。

(五)思考题如何在福建茶区实现茶叶的机械采收。

第十章茶园气象性灾害的防御与补救(一)基本内容茶树保护的任务与对策;茶树寒冻害及其预防与补救;茶树旱、热害及其预防与补救;茶树湿害及其预防与补救;茶树风、雹害及其预防和补救。

(二)基本要求1.掌握茶树保护的基本任务及其对策。

2.了解茶树因各类灾害性气象因子而受害的规律、特征,进而把握相应的防护技术。

(三)重点、难点茶树防寒冻和抗旱热的综合技术。

(四)教学建议引导学生联系有关专业基础课程知识,如农业气象学知识和植物生理学知识等进行学习。

(五)思考题福建茶区应如何注意哪些气象性灾害的防御。

第十一章低产茶园改造(一)基本内容低产茶园的概念与现状;茶园低产的成因;茶树修剪更新及其配套技术;茶园换种改造技术。

(二)基本要求1.茶园低产的多种致因。

2.低产茶园改造的技术途径。

3.改造效果的维护。

(三)重点、难点茶园低产成因和因园施改的最佳技术体系。

(四)教学建议引导学生利用校内外基地或实习单位的低产茶园现场,通过调查、观测等加深对低产茶园类型、成因和改造效果的认识。

(五)思考题低产茶园的成因有哪些,怎样进行低产茶园的改造工作。

第十二章茶树设施栽培(一)基本内容设施栽培的意义与种类;大棚栽培的立地条件、设施建立及管理技术;水培的设施、种植、营养液的配制及应用;水培环境的调控。

(二)基本要求1.茶树设施栽培的适用类型。

2.茶园设施建立与调控。

(三)重点、难点大棚栽培技术。

(四)教学建议在校内基地建立不同类型的设施载培样板,以方便现场教学和实习实验。

(五)思考题茶树的设施栽培主要有哪些,其应用前景如何。

第十三章茶叶无公害及高产优质的生产技术(一)基本内容茶叶的无公害生产的概念与内涵;世界及我国茶叶无公害生产的现状;利用茶叶栽培的各种原理和栽培技术,实现茶叶的无公害生产的要点。

(二)基本要求1.了解茶叶无公害生产的必然趋势。

2.掌握茶叶无公害生产的技术。

3.将茶叶无公害生产和茶叶高产优质的栽培技术相结合。

(三)重点、难点-------------因时因地利用茶叶栽培的各种原理和栽培技术,实现茶叶的无公害生产。

(四)教学建议利用对各地茶叶无公害生产的介绍,结合福建的实际情况,引导学生对本省茶叶无公害生产及高效栽培的思考。

(五)思考题茶叶的无公害生产包括哪些技术环节。

五、本课程考核方式、方法1、学生必须认真听课和参加各项课堂活动,无故不听课者按旷课处理,如果累计时间达到总学时的1/3,不能参加本课程的考试。

2、本课程的学生成绩包括期终闭卷考试成绩、课程论文成绩及平时成绩。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