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重金属铬污染分析及修复技术

合集下载

重金属污染与土壤修复研究报告

重金属污染与土壤修复研究报告

重金属污染与土壤修复研究报告摘要:本研究报告综述了重金属污染的原因及其对土壤和生态环境的危害,提出了针对重金属污染的土壤修复技术,并介绍了目前在土壤修复领域的研究进展和应用案例。

通过对比分析不同修复技术的优缺点和适用范围,本文指出了进一步研究的方向和发展趋势。

1. 引言重金属元素是指在自然界中普遍存在的某些元素,如铅、汞、铬等。

然而,人类活动导致了大量重金属元素的释放,并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

重金属污染对土壤和生态环境产生了巨大的危害,因此,研究重金属污染与土壤修复对于环境保护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2. 重金属污染的原因及危害重金属污染主要由于工业生产、燃煤、农药施用、废水排放等人类活动引起。

重金属在土壤中积累,对作物和水体产生毒害,甚至危及人类健康。

此外,重金属的生物富集和迁移还会破坏土壤的生态系统平衡,威胁到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稳定性。

3. 土壤修复技术针对重金属污染土壤的修复技术主要包括物理方法、化学方法和生物方法。

物理方法包括挖掘、覆盖和固化等措施,化学方法主要采用络合剂、沉淀剂和还原剂等,生物方法则利用植物吸收和菌根菌修复来清除和修复重金属污染。

4. 研究进展和应用案例目前,许多研究已经探索了各种土壤修复技术,并在实际应用中取得了显著成效。

例如,一些植物在重金属污染土壤中具有良好的生物累积性能,如拟南芥、石蒜等;同时,一些生物技术也被应用于土壤修复,如菌根菌和微生物修复等。

这些研究与应用案例为重金属污染土壤的修复提供了有益的参考和经验。

5. 技术比较和发展趋势各种土壤修复技术在实际应用中都有其优劣势,选择合适的修复技术需要充分考虑重金属种类、土壤性质、修复成本等因素。

此外,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改进土壤修复技术,提高修复效率和降低成本,并探索新型修复材料和修复机制,以适应不同程度的重金属污染。

结论:重金属污染对土壤和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危害,因此,针对重金属污染的土壤修复技术的研究至关重要。

土壤中铬的危害及分析方法的改进

土壤中铬的危害及分析方法的改进

土壤中铬的危害及分析方法的改进土壤是人类重要的自然资源之一,是生命的源泉和物质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农业生产和生态系统的基础。

但是,随着工业化、城市化、农业化等人类活动的不断发展,土壤受到了严重的污染与破坏。

其中,含有大量的铬元素的土壤已经成为一个严重的环境问题。

铬的危害在土壤中铬的主要存在形式为三价铬和六价铬,其中六价铬具有较强的毒性和致癌性。

六价铬容易吸附于土壤中的胶体、有机质和矿物质表面,因此,土壤中的六价铬含量较高时会对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带来一定的危害。

土壤中的六价铬可能会污染水源、影响人体健康以及打乱自然系统的生态平衡。

它会直接影响植物的生长和发育,破坏土壤微生物的生态平衡,使土壤的肥力下降。

由于六价铬具有很强的细胞毒性和致突变性,会对人体造成致命的危害。

长期接触土壤中含有铬的农作物和水源,会导致癌症和其他健康问题,如骨质疏松和肝肾功能障碍等。

分析方法的改进为了减少铬对土壤和人体的危害,需要对土壤中的铬进行监测、分析和治理。

目前,主要的方法是先采集土壤样品,然后使用化学分析、光谱分析和电化学分析等技术手段进行铬的定量检测。

然而,这些传统的分析方法存在着许多局限性和不足之处。

传统的分析方法需要使用耗费大量时间和资源的化学药品,会破坏土壤的固有结构和化学性质,同时也可能会在过程中造成水源污染,影响生态平衡。

此外,这些传统的分析方法还面临着低灵敏度、低特异性、高误差和缺乏针对性等问题。

为了克服这些问题,近年来,一些新的技术被引入到土壤铬污染的分析中,如流动注射分析、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等先进的分析技术。

这些新的技术具有更高的分析效率和更高的分析精度,能够更准确地检测土壤中的铬含量,同时使分析过程更加安全和环保。

此外,一些新的治理方法也在尝试中,如利用植物修复法、海绵城市建设、农田间作等多种治理方式结合使用,慢慢地改善了土壤污染和土壤生态平衡问题。

总结铬在土壤中的过度积累和污染对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产生了严重的危害。

土壤重金属污染治理与修复方法

土壤重金属污染治理与修复方法

土壤重金属污染治理与修复方法1. 引言1.1 土壤重金属污染治理与修复方法的重要性土壤是生态系统的基础,对其进行重金属污染治理与修复可以有效保护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健康,维护生物多样性。

土壤重金属污染会对农作物生长和土壤微生物活动产生负面影响,影响农业生产和食品安全。

治理与修复土壤重金属污染对保障粮食安全至关重要。

土壤重金属污染还会对人类健康造成潜在危害,长期接触受重金属污染的农产品或土壤可能导致各种健康问题,如中毒、癌症等。

重金属污染治理与修复也是保护人类健康的重要举措。

土壤重金属污染治理与修复方法的重要性在于维护生态平衡、保障粮食安全和人类健康,对于促进可持续发展和建设美丽中国具有重要意义。

1.2 土壤重金属污染的来源与危害土壤重金属污染是指土壤中镉、铬、铜、镍、铅、锌等元素超标的现象,主要来源于工业排放、农药、化肥、废弃电池等。

这些重金属元素对于土壤和生态系统具有严重的危害。

土壤重金属污染会导致土壤结构破坏,降低土壤的肥力和生物多样性,影响土壤生态系统的正常功能。

重金属会在食物链中富集,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危害人体健康,引发多种疾病,如肝肾毒性、免疫系统紊乱等。

重金属还对水体和大气造成污染,使得环境问题更加严重。

土壤重金属污染的来源与危害需要引起社会的高度重视,积极采取措施加以治理与修复。

1.3 研究现状和存在问题当前,土壤重金属污染治理与修复方法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包括化学修复方法、生物修复方法、物理修复方法、植物修复方法和综合修复方法等。

在研究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

目前土壤重金属污染治理与修复方法的研究仍然相对分散,缺乏整体性的研究框架和系统性的研究方法。

不同研究机构和团队之间缺乏有效的合作与共享,导致研究成果难以得到有效整合和推广应用。

现有研究大多集中在单一修复方法的研究,缺乏多种修复方法综合应用的研究,使得针对不同污染情况的修复方案缺乏系统性和综合性。

土壤重金属污染的修复过程中存在着一定的技术难题和局限性。

土壤重金属铬污染分析及修复技术论文

土壤重金属铬污染分析及修复技术论文

土壤重金属铬污染分析及修复技术【摘要】随着工业、农业的迅猛发展和人口的剧增,环境污染日益严重,土壤也不可避免的受到了重金属的污染。

土壤重金属污染的治理不仅是重要的环境问题,也是重要的社会经济问题,本文就土壤受到重金属铬污染的危害进行分析,并提出了几点关于修复土壤重金属铬污染的技术方法。

【关键词】土壤;铬污染;来源;修复技术土壤是人类赖以生存的主要自然资源之一,也是人类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

但是随着工矿业的迅速发展,土壤重金属污染已日益严重,污染土壤中的重金属主要有汞、镉、铅、铜、铬、砷、镍、铁、锰、锌等,本文将以重金属铬污染为例来介绍土壤重金属污染的危害和修复技术。

1.土壤中重金属铬的来源铬和铬盐作为重要的工业原料,主要用于化工、冶金、制革、电镀等行业,在国民经济的建设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这些工业部门分布点多而广,每天排出大量含铬废水和废气,因此污染环境的铬主要来自于含铬金属工业部门排放的“三废”,其中,大气和水是污染土壤的媒介,大气污染物通过降水、沉降、溶解进人土壤,水中的污染物通过排污、灌溉及地下水污染土壤。

土壤中重金属铬的污染来源主要有以下几种:1.1大气中重金属格的沉降从工业区吹来的大气中含铬颗粒的沉降或被含铬污染物被雨水冲刷到土壤中是土壤中铬污染的主要来源之一。

1.2农药、化肥和塑料薄膜的使用由于传统无机磷肥的使用,进而导致土壤重金属cd、cu、cr、zn、ni的污染。

此外,重金属元素是肥料中报道最多的污染物,我国磷肥中含有较多的有害重金属,肥料中cr、pb、as元素的含量较高,而土壤的环境容量(cr、as)又较低,因而使用这些废料可能会引起土壤中cr、as的较快积累,引起土壤中重金属铬的污染。

1.3污水灌溉河水和灌溉用水中铬的沉淀被土壤吸附是土壤中铬的来源之一,含铬灌溉用水中的铬只有0.28%~15%为作为吸收,而85%~95%累积在土壤中,并肌肤全部集中于表土中。

1.4其他来源污泥及城市垃圾中含有大量的有机质和氮、磷、钾等营养元素,但同时也含有大量的重金属,随着市政污泥进人农田,使得农田中的重金属的含量在不断提高;此外,金属矿山的开采、冶炼、重金属尾矿、冶炼废渣和矿渣堆放等,都有可能被溶出,形成含重金属离子的废水,随着废水的排放或降雨而使其带人到水环境(如河流等)中或直接进人土壤,这些都可以直接或间接地造成土壤重金属污染。

铬在土壤中环境行为及修复研究进展

铬在土壤中环境行为及修复研究进展

铬在土壤中环境行为及修复研究进展铬是一种常见的土壤污染物,其对环境和人类健康都具有一定的风险。

因此,研究铬在土壤中的环境行为及修复方法对于保护土壤和人类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对于铬的环境行为和修复方法的研究取得了一些进展。

本文将对铬在土壤中的环境行为和修复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首先,六价铬是土壤中的主要污染形态。

它具有较高的可溶性和毒性,易迁移和积累。

大量的研究表明,土壤pH、有机质含量、还原剂和氧化剂等环境因素都能影响六价铬的转化和迁移。

此外,微生物也参与了六价铬的还原过程,通过还原六价铬为三价铬来减轻铬的毒性。

因此,研究土壤pH、有机质含量、微生物等因素对六价铬还原和迁移的影响,有助于理解和控制铬在土壤中的环境行为。

其次,三价铬是土壤中的相对稳定形态。

相比于六价铬,三价铬具有较低的溶解度和毒性。

然而,一些研究表明,在一些特定的环境条件下,三价铬仍可能发生氧化并形成六价铬,从而增加土壤中铬的毒性。

因此,研究土壤中三价铬的稳定性和影响因素有助于评估土壤铬污染的风险和制定相应的修复策略。

针对铬在土壤中的环境行为,目前已经提出了多种修复方法。

常见的修复方法包括化学修复、生物修复和物理修复。

化学修复是利用添加化学试剂来改变土壤环境条件,以促进铬的转化和固定。

常用的化学修复方法包括添加硫、铁、钙等还原剂来还原六价铬为三价铬,并与土壤中的矿物质发生反应形成难溶性的铬盐矿物。

此外,添加吸附性材料如活性炭、氧化铁等也可以促进铬的吸附和固定。

化学修复方法具有操作简单、效果明显的优点,但也存在着添加试剂浪费和环境风险大等问题。

生物修复是利用植物和微生物代谢活动来修复铬污染土壤。

植物吸收铬并将其富集在根系和地上部分,同时通过激活土壤中的微生物来降低土壤中铬的毒性。

常用的生物修复方法包括植物搜集、植物修复和微生物修复。

其中,植物修复是最常见的生物修复方法,如铬富集植物和植物-微生物共生系统。

生物修复方法具有环境友好、持久性强的优点,但修复速度较慢,并且在实施过程中需要考虑植物选择、适应性和毒性等问题。

土壤中重金属铬的污染特性分析以及修复措施

土壤中重金属铬的污染特性分析以及修复措施

土壤中重金属铬的污染特性分析以及修复措施【摘要】铬污染土壤对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带来巨大威胁,对其进行经济、高效的修复迫在眉睫。

本文以含铬污染场地土壤为研究对象,以改性后的颗粒活性炭GAC/Fe3O4 粒子电极为基础,从污染土壤中铬的全量分析、形态分析、浸出毒性分析角度出发,给与污染土地修复措施建议。

关键词:重金属铬;污染特性分析;土壤修复、措施一、污染土壤中铬的全量分析土壤中重金属铬的稳定价态主要有两种:Cr(III)和 Cr(VI)。

不同铬渣堆放场地中的铬的污染特性有所不同,其环境危害性和分布规律也各有差异。

因此开展土壤中六价铬及总铬的具体含量分析是本文三维电极法电动修复的基础。

铬土样品中六价铬的全量分析采用碱消解法,将土壤中的六价铬提取到浸提液中,随后利用火焰石墨炉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测定六价铬浓度;土壤中总铬的全量分析则按照国标 HJ 491-2009《土壤总铬的测定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将土壤酸消解后,用火焰石墨炉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测定浓度。

铬污染土壤中六价铬和总铬的全量土壤样品中六价铬和总铬的含量均较高,平均值分别为 520.79 mg/kg 和 14298.68 mg/kg,六价铬的含量仅占总铬含量的 3.60 %,表明铬在该土壤样品主要以三价形式存在。

样品中六价铬的含量远大于 GB36600-2018《土壤环境质量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中规定的工业用地污染物六价铬的管制值78mg/kg,这一结果表明土壤中六价铬的含量已严重超标,对人体健康构成不可接受的风险,应当采取相应的措施对其进行修复。

二、污染土壤中铬的形态分析铬的价态是评价铬元素是否为有害元素的决定性指标,而不同的价态其存在的形态也有所不同,单从价态及对应的含量上并不能反映出土壤中铬真实的存在形态、毒理毒性及生态环境效应。

因此在六价铬和总铬全量分析的基础上,对铬在土壤中的存在形态进行分析和鉴定,有利于了解该铬土样品中铬的吸附和沉淀机制,为进一步分析电动修复机理提供理论依据。

土壤重金属污染治理与修复方法

土壤重金属污染治理与修复方法

土壤重金属污染治理与修复方法土壤重金属污染是指土壤中铅、镉、汞、铬、镍等金属元素超出环境质量标准或对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造成危害的现象。

土壤重金属污染给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带来严重危害,对土壤重金属污染的治理与修复成为当前环境保护领域至关重要的工作之一。

本文将介绍土壤重金属污染治理与修复的相关方法,以期为相关工作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一、土壤重金属污染的成因1. 工业活动:工业生产中排放的废水和废气中含有重金属元素,并在降雨的作用下,通过气态、颗粒态等形式沉降到土壤中,导致土壤重金属污染。

2. 农业活动:农业生产中使用的化肥和农药中含有部分重金属元素,过量施用或者不当使用会导致重金属在土壤中积累,引发土壤重金属污染。

3. 城市化进程: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建设和交通发展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尾矿渣、城市垃圾等排放到土壤中,也会导致土壤重金属污染。

1. 原位稳定化治理:采用添加剂固定化重金属,促进重金属形成不溶性或难溶性的稳定化物质,在一定程度上降低重金属的活性,减小其生物有效性和毒性。

常用的原位稳定化剂包括磷酸盐、氧化铁等物质。

2. 清除和修复:采用物理或化学方法将含重金属的表层土壤剥离、清除或者在土壤中加入吸附剂、离子交换树脂等材料,使得土壤中的重金属得到有效去除。

通过植物修复和生物修复等手段,修复土壤的物理结构与肥力,减少土壤中重金属的生物有效性。

3. 植物修复:利用植物对重金属的超量吸收、转运与富集作用,通过种植金属超富集植物(如铜绿微姜、拟南芥等),促进土壤中重金属的生物去除和修复,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土壤中重金属的污染程度。

4. 微生物修复:利用某些微生物对土壤重金属的生物转化和去除作用,通过添加土壤中的有益微生物,促进土壤中重金属元素的转化和去除,实现土壤重金属的修复。

5. 热解吸收法:通过高温处理土壤,使土壤中的重金属元素被挥发或转化为无害物质,然后对土壤进行修复,减少土壤中重金属的含量。

重金属污染土壤修复原理与技术

重金属污染土壤修复原理与技术

加强跨学科合作,推动环保、化学、生物、地质等领域的协同创新,为重金 属污染土壤修复提供更强大的科技支撑。
感谢观看
在实践应用中,往往采取多种技术相结合的方式,以达到最佳修复效果。例 如,在轻度污染的地区,可采用生物修复法;在重度污染地区,物理法和化学法 结合使用可能更有效。
五、未来展望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土壤重金属污染修复技术的未来发展将更加多元化和 创新性。首先,新型技术的研发将进一步改善现有方法的效率和环保性,如基因 工程技术在微生物修复中的应用有望提高重金属的去除效率。其次,综合使用多 种技术手段将成
重金属污染土壤修复技术
重金属污染土壤修复技术主要包括物理法、化学法和生物法等。
物理法主要通过改变土壤中重金属的物理性质,如吸附、解吸、溶解等,以 达到修复污染土壤的目的。物理法的优点在于效果稳定、处理速度快,但设备成 本较高,且操作复杂。
化学法主要通过改变土壤中的化学环境,使重金属离子转化为不易被植物吸 收的形态,从而降低土壤污染程度。化学法的优点在于操作简单、适用范围广, 但处理成本较高,且容易产生二次污染。
经过修复处理后,土壤中的重金属含量明显降低,取得了良好的修复效果。
案例二:某市电子废弃物处理厂附近的土壤受到重金属污染,采用生物-化 学联合修复法进行治理。首先,通过植物提取和微生物吸附的方法,将土壤中的 重金属富集到植物和微生物体内;然后,采用化学还原剂将重金属离子还原为低 毒或无毒形态。
同时,为加快修复速度,还采用了添加有机质的方法,提高土壤微生物的活 性。经过一段时间的修复处理后,土壤中的重金属含量明显降低,且修复效果稳 定。
重金属是指密度大于5g/cm3的金属元素,如铜、铅、锌、汞等。这些金属在 工业、农业和日常生活中被广泛使用,但一旦进入土壤,便会对生态环境和人类 健康造成严重危害。因此,重金属污染土壤修复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土壤重金属铬污染分析及修复技术【摘要】随着工业、农业的迅猛发展和人口的剧增,环境污染日益严重,土壤也不可避免的受到了重金属的污染。

土壤重金属污染的治理不仅是重要的环境问题,也是重要的社会经济问题,本文就土壤受到重金属铬污染的危害进行分析,并提出了几点关于修复土壤重金属铬污染的技术方法。

【关键词】土壤;铬污染;来源;修复技术土壤是人类赖以生存的主要自然资源之一,也是人类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

但是随着工矿业的迅速发展,土壤重金属污染已日益严重,污染土壤中的重金属主要有汞、镉、铅、铜、铬、砷、镍、铁、锰、锌等,本文将以重金属铬污染为例来介绍土壤重金属污染的危害和修复技术。

1.土壤中重金属铬的来源铬和铬盐作为重要的工业原料,主要用于化工、冶金、制革、电镀等行业,在国民经济的建设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这些工业部门分布点多而广,每天排出大量含铬废水和废气,因此污染环境的铬主要来自于含铬金属工业部门排放的“三废”,其中,大气和水是污染土壤的媒介,大气污染物通过降水、沉降、溶解进人土壤,水中的污染物通过排污、灌溉及地下水污染土壤。

土壤中重金属铬的污染来源主要有以下几种:1.1大气中重金属格的沉降从工业区吹来的大气中含铬颗粒的沉降或被含铬污染物被雨水冲刷到土壤中是土壤中铬污染的主要来源之一。

1.2农药、化肥和塑料薄膜的使用由于传统无机磷肥的使用,进而导致土壤重金属Cd、Cu、Cr、Zn、Ni的污染。

此外,重金属元素是肥料中报道最多的污染物,我国磷肥中含有较多的有害重金属,肥料中Cr、Pb、As元素的含量较高,而土壤的环境容量(Cr、As)又较低,因而使用这些废料可能会引起土壤中Cr、As的较快积累,引起土壤中重金属铬的污染。

1.3污水灌溉河水和灌溉用水中铬的沉淀被土壤吸附是土壤中铬的来源之一,含铬灌溉用水中的铬只有0.28%~15%为作为吸收,而85%~95%累积在土壤中,并肌肤全部集中于表土中。

1.4其他来源污泥及城市垃圾中含有大量的有机质和氮、磷、钾等营养元素,但同时也含有大量的重金属,随着市政污泥进人农田,使得农田中的重金属的含量在不断提高;此外,金属矿山的开采、冶炼、重金属尾矿、冶炼废渣和矿渣堆放等,都有可能被溶出,形成含重金属离子的废水,随着废水的排放或降雨而使其带人到水环境(如河流等)中或直接进人土壤,这些都可以直接或间接地造成土壤重金属污染。

2.壤重金属铬污染的危害2.1 对人体健康的危害铬在土壤中主要有两种价态:Cr6+和Cr3+。

两种价态的行为极为不同,前者活性低而毒性高,后者恰恰相反。

Cr3+主要存在于土壤与沉积物中,Cr6+主要存在于水中,但易被Fe2+和有机物等还原。

铬的毒性与其赋存形态有极大关系,环境中Cr (III )由于不易进人细胞,被认为是基本无毒的,因此铬的毒性及危害主要来自于Cr (VI ),Cr (VI )化合物毒性比Cr (III )高10 倍左右,水溶性Cr (VI )被列为对人体危害最大的八种化学物质之一,是美国EPA 公认的129 种重点污染物之一,同时也是国际公认的三种致癌金属物之一。

工人在接触、吸人或摄人Cr (VI )或其化合物后,会出现以下毒性危害:如皮炎、过敏性和湿疹性皮肤反应、皮肤和粘膜溃疡、鼻中隔穿孔、过敏性哮喘、支气管癌、肺癌、胃肠炎、咽炎及肝、肾的损害。

实验表明,六价铬化合物具有免疫毒性、神经毒性、生殖毒性、肾脏毒性及致癌性等。

2.2 对植物的影响铬在植物中的存在具有普遍性。

微量元素Cr 是植物生长发育所必需的,缺乏Cr 元素会影响植物的正常发育,但体内积累过量又会引起毒害作用。

通过对叶绿蛋白、叶绿素中铬的研究发现一定形式、一定数量的铬对植物生长可起到促进作用,能增强光合作用并提高产量;但过量的铬将引起花叶症、黄瓜癌、雍菜瘤、菠萝瘤等,此外,过量的铬会抑制水稻、玉米、油菜、棉花、萝卜等作物的生长。

在铬污染条件下,小白菜的叶绿素值的下降趋势最为明显,如图1所示,随着土壤中铬浓度的升高,小白菜叶绿素的合成逐渐受抑制。

3.土壤中重金属铬污染修复技术目前土壤中重金属铬的污染治理主要有两条思路:一是改变铬在土壤或沉积物中的存在形态,将Cr(Ⅵ)还原为毒性相对较小的Cr(Ⅲ),降低其在土壤环境中的生物可利用性;二是将铬从土壤或沉积物中清除。

围绕这两条思路,国内外发展出一系列修复技术,如固定化/稳定化、淋洗法、洗土法、电动力学修复法、化学还原法、植物修复、微生物修复。

3.1固定化/稳定化固定/稳定化是向铬污染的土壤中加人固化/稳定化剂(也可以辅以一定的还原剂,用于还原Cr(Ⅵ)),通过吸附、离子交换、络合以及氧化还原等作用等Cr(Ⅵ)转化为难溶、低毒性的物质,使其不再向周围环境迁移。

如Poletini等将Cr(Ⅲ)含量为500mg/kg的土壤与水泥、Ca(OH)2混合,7d后Cr(Ⅲ)被有效固定。

但该方法需将土壤挖掘出来,成本较高,处理效果有待进一步提高。

3.2 淋洗法一般污染土壤所含铬为水溶Cr(Ⅵ),是被土壤颗粒表面吸附的水溶性铬酸盐,或溶解在土壤(毛细管)孔隙水中的铬酸盐。

当没有新的铬酸盐进人土壤时,随着雨水、地下水或人工回灌水的不断溶解淋洗,加上人为泵出处理,土壤中水溶性铬酸盐将逐渐洗脱离开土壤,最终使土壤中的Cr(Ⅵ)含量符合无害化要求,其中,泵出处理主要是将洗脱水抽送至地面装置,利用吸附法或氧化还原沉淀法去除洗脱水中的Cr(Ⅵ),净化后的水可继续回灌淋洗土壤。

虽然淋洗法已在去除土壤/沉积物中有机物的污染方面已有大规模的应用,但在重金属污染修复方面的应用仍有限,而且淋洗法仅适用于高渗透性土壤/沉积物,对含水率达到20%-30%以上的粘质土/壤土效果不佳。

化学清洗法虽然费用较低,且操作人员不直接接触污染物,但仅适用于砂壤等渗透系数大的土壤,而且引人的清洗剂易造成二次污染。

3.3 化学还原法化学还原法是利用还原剂如铁屑、硫酸亚铁或其他一些价格便宜、容易得到的化学还原剂将污染土壤/沉积物中的Cr(Ⅵ)还原成Cr(Ⅲ),形成难溶的化合物,从而降低铬在土壤环境中的迁移性和生物可利用性,包括原位和异位修复两种。

常用的还原剂有硫酸亚铁(FeSO4)、多硫化钙CaS5、焦亚硫酸钠/亚硫酸氢钠(Na2S04/NaHSO3)、石灰等。

可渗透反应栅技术(Permeable reactive barrier,PRB)是一类原位修复污染土壤/沉积物及地下水的新型技术,其中,胶态FeO-PRB技术可以有效地修复铬污染土壤和地下水。

研究表明,在铬污染土壤地区的水流走向下方处挖井或横沟,然后注人胶态状零价铁粉形成FeO应栅,当Cr(Ⅵ)污染物顺着水流经过该反应栅时,Cr(Ⅵ)即被还原为沉淀态的Cr(Ⅲ)。

在用PRB修复的重金属污染物中,以铬的研究最多,目前已有5个工程完成。

化学还原法成本较低,可实现工业化应用,但是当Cr(Ⅵ)存在于土壤/沉积物颗粒内部时,退难与还原剂接触并发生氧化颊原反应,因而要把这部分六价铬从土壤中浸出,就需要额外的超量还原剂来还原它。

在这个过程中,还原剂有可能被冲走,也可能被其他物质氧化。

另外,向土壤中添加的还原剂有可能造成二次污染。

因此,土壤颗粒内部的六价铬的去除是化学还原法的难点。

3.4 有机物还原法铬酸盐是多种有机合成的氧化剂,许多有机物如柠檬酸、酒石酸、草酸是常用的Cr(Ⅵ)还原剂。

动物排泄物和动植物遗骸常年累积形成的腐植土、泥炭,含有大量具有强还原性的多种有机酸,它能将土壤中的Cr(Ⅵ)还原为Cr(Ⅲ),且部分有机物还能与Cr(Ⅲ)形成稳定的赘合物,从而促进Cr(Ⅵ)的快速还原。

3.5 电动修复法电动力学修复法是在铬污染土壤两端加上低压直流电场,在各种电动效应(电渗析、电迁移和电泳等)的作用下将铬迁移到阴极室(Cr3+)或阳极室(Cr6+),最终在电极区富集,然后再进行回收处理。

目前已有大量研究结果表明该技术可用于修复处理重金属铬、铅、锌等以及酚、甲苯等有机物,但工程应用实例不多。

电动修复法主要适用于低渗透性的土壤、大颗粒和小颗粒土壤介质、多相不均匀土壤介质。

3.6 植物修复植物修复是通过绿色植物来固定、吸收、转移、转化和降解有机物,使之转变为对环境无害的物质或者对污染物加以回收利用的一种技术。

广义的植物修复是指利用植物来净化空气,或者利用植物及其根际圈微生物体系来净化污水和治理的污染土壤。

狭义的植物修复是指利用植物及其根际微生物体系治理污染的土壤。

植物稳定、植物提取和植物挥发是重金属污染土壤植物修复的三种主要类型。

植物修复的运行成本较低,回收和处理富集重金属的植物比较容易,因此近年来植物修复重金属污染土壤逐渐得到了重视和发展。

3.7 微生物修复微生物修复Cr(Ⅵ)污染土壤主要有吸附和还原两种方式,但利用微生物吸附法去除土壤中Cr(Ⅵ)的研究较少。

微生物还原法即利用土壤中的土著微生物或向污染土壤中补充经驯化的高效微生物,通过微生物还原反应,将Cr(Ⅵ)还原为Cr(Ⅲ),从而达到修复铬污染土壤的目的。

微生物修复的优点是不需要输人多的能量,不引人有毒试剂,不会破坏植物生长所需的土壤环境,而且可以使用没有生态风险的生物菌株,是一个很有潜力的技术。

4.结束语综上所述,土壤受到重金属污染的原因复杂多样。

因此,我们详细分析污染的来源,了解它的危害,不仅要采用多种修复方法对土壤重金属污染进行防治,更要不断探索,从实践中找到新的修复方法,确保我们生活土地的环境状况。

参考文献[1] 张贺.土壤中重金属污染的来源/危害与治理[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2(02).[2] 王向建;郑玉峰;赫冬青.重金属污染土壤修复技术现状与展望[J].环境保护科学.2004(0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