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天的怀念导学案及答案

合集下载

七年级上册秋天的怀念导学案人教版(优秀8篇)

七年级上册秋天的怀念导学案人教版(优秀8篇)

七年级上册秋天的怀念导学案人教版(优秀8篇)《秋天的怀念》教案篇一一、导入:同学们,现在是什么季节?� 然而在作家史铁生的心里,秋天却弥漫着无限的伤感,这是为什么呢?这节课让我们跟随作家史铁生走进秋天的故事——秋天的怀念。

二、检查预习1、给加点字注音瘫痪暴怒沉寂捶打憔悴央求诀别2、简介作者:史铁生,北京人,当代作家,代表作有小说《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命若琴弦》《务虚笔记》,散文集《我与地坛》《病隙碎笔》出处:《史铁生作品集》文体:散文三、诵读积累,整体感知。

1、学生快速自读课文,概述课文内容。

2、课文标题是“秋天的怀念”,请问文中怀念的是谁?文中有几次写到秋天?为什么是秋天的怀念?明确:文中怀念的是“母亲”。

两次写到秋天。

之所以是“秋天的怀念”,一是因为母亲是秋天病逝的,秋天是故事发生的背景和引子,文中写景、叙事、记人,都与秋天有关;二是因为秋天是“我”不幸遭遇、暗淡心情的写照,具有象征性;三是因为秋天是“我”走出低谷、乐观生活的象征。

课文以此为题,是为了更好地抒情对母亲的怀念之情。

3、默读全文,思考课文里写了几次秋天里看菊花?母亲“我”。

一次听说北海的花都开了,我推你去走走不,我不去。

第二次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你去看看吧什么时候。

第三次又是秋天,妹妹推我去北海看了菊花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4、从上面的表格中可以看出,“我”对生活的态度前后有什么变化?请结合相关语句说明。

明确:“我活着有什么劲”(绝望)→“要好好儿活”(再生)。

5、是谁促使作者对生活的态度发生了巨大的转变,并影响了作者的人生观?明确:是母亲促使作者对生活的态度发生了巨大的转变,并影响了作者的人生观。

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师引导,追问,学生圈点勾画,思考回答秋天的怀念教案篇二一、学习目标:1.在写法欣赏中体会伟大、无私的母爱。

2.研读文本,联系生活实际,激发感恩情怀。

3.积极思考,探寻“好好儿活”的含义。

二、学习重难点1.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第5课《秋天的怀念》导学案 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第5课《秋天的怀念》导学案     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七年级语文《秋天的怀念》导学案二、学习任务:(一)【潜伏训练】1.大声朗读课文三遍,选你喜欢的句子或段落仔细读。

2.检查预习,根据拼音写词语。

①tān huàn()②chén jì()③shì nòng()④chuí dǎ()⑤qiáo cuì()⑥xù dāo()⑦jué bié()⑧dàn yǎn()⑨làn màn()⑩fān lái fù qù()⑪ xǐ chū wàng wài()(二)【分层操练】3.读出韵味,同学们齐读、分角色读,在朗读中揣摩合适的语气,把握本文的感情基调的变化。

(三)【小组讨论】4.以小组为单位研读课文,找找文中还有哪些细节体现母亲出对“我”的关怀的?(1)请同学们画出描写母亲语言、动作、神态的句子,并说说从这些句子中可以感受到母亲怎样的内心活动?(提示:可从动作、语言、神态等细节描写处分析。

)提示:先自主学习,然后小组长带领小组同学讨论,分享并交流各自的观点!知识小卡片:1.人物描写的基本方法:(1)肖像描写(外貌描写):指把人的容貌(脸型、五官)、神情、身体形态、衣饰、姿势、风度等方面的某一部分或几个部分,用生动具体的语言描述出来。

(2)语言描写:包括人物的独白和对话。

(3)动作描写:指对人物举止、动作、行为的描写。

(4)心理描写:指对人物思想情感活动进行描写。

(5)神态描写:专指脸部表情,描写时要用表示表情、神态的词语。

2.人物描写的作用:通过运用……描写,表现了这个人物……的性格特点/思想感情/身体状态/心理品质。

(四)【精讲释疑】(1)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

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儿红红的,看着我。

(2)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3)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

部编七年级上册5《秋天的怀念》导学案附答案

部编七年级上册5《秋天的怀念》导学案附答案

部编七年级上册5《秋天的怀念》导学案附答案5《秋天的怀念》导学案【学习⽬标】1.积累⽂中的重点字词。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理解课⽂内容,掌握⽂章线索。

2.从对母亲的动作、语⾔、神态的细节中感悟母爱⽆私、博⼤、宽容的特点,感受母亲的伟⼤形象。

3.领会朴实的语句中蕴含的丰富的情感,感受⼉⼦对于母亲的思念、忏悔、⾃责。

4.学习作者运⽤细节描写刻画⼈物和借景烘托情感的写作⼿法。

【学习重点】1.从母亲的动作、语⾔、神态这些细节来感悟母爱⽆私、博⼤、宽容的特点,感受母亲的伟⼤形象。

2.领会朴实的语句中蕴含的丰富的情感,感受⼉⼦对于母亲的思念、忏悔、⾃责。

【学习难点】1.学习作者运⽤细节描写刻画⼈物和借景烘托情感的写作⼿法。

2.通过品悟菊花的描写深刻理解母亲“好好⼉活”的含义。

第⼀课时【导学过程】⼀、导⼊⽣命是美丽的,当我们在教室⾥快乐地学习,在操场上欢快地游戏时;当我们在⼭野间奔跑,在⽥地⾥和爸妈⼀起劳作时,我们⽆不在享受⽣命的恩赐。

但是对于因疾病⽽不能⾛动的作家史铁⽣来说,⽣命⼜是那样的残酷。

然⽽就在这不幸的境遇中,却有⼀个⼈以她博⼤的胸襟给了他⽣活的勇⽓和希望!此刻,就让我们跟着史铁⽣⼀起⾛进那充满怀念的秋天。

⼆、⾃主学习1、朗读课⽂,圈画出⽂中⽣字词。

瘫痪(tān huàn)憔悴(qiáo cuì)仿膳(shàn)侍弄(shì)诀别(jué)整宿(xiǔ)2、解释词义。

瘫痪:⾝体的某⼀部分完全或不完全丧失活动能⼒。

憔悴:形容⼈脸⾊不好看。

诀别:不再相见的分别。

翻来覆去:来回翻⾝。

3、⾛进⽂本和作者史铁⽣:(1951年1⽉4⽇—2010年12⽉31⽇),原籍河北涿县,当代作家。

代表作品有⼩说《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命若琴弦》、《务虚笔记》,散⽂集《我与地坛》等。

三、合作探究(⼀)朗读课⽂1.教师范读,学⽣听读,欣赏。

2.学⽣诵读:调动情绪,纠正⾳准,品读语⽓、语调,把握韵律、节奏。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5课《秋天的怀念》导学案(含答案)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5课《秋天的怀念》导学案(含答案)

《秋天的怀念》导学案课题秋天的怀念第1课时课型:新授课学习目标1、会认会写会用:瘫痪、暴怒、捶打、憔悴、诀别、淡雅、烂漫、喜出望外、絮絮叨叨2、认识作者,熟读课文,复述文章主要内容,梳理文章思路。

3、初步体会文章表达的情感与主旨。

学习重点难点重点:见目标2 、3难点:见目标3点学习方法导学、自学、合作探究学法提示亲爱的同学们,想完成以上学习目标,我们要多读几遍课文,借助书上的插图、课后习题,学会整体感知(主要写了什么内容、行文思路怎样、表达了怎样的情感与主旨)。

知识链接1.文学常识:史铁生(1951.1—2010.12)男,北京人,著名小说家,散文家。

代表作有:中短篇小说集《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命若琴弦》等;散文随笔集《我与地坛》《病隙碎笔》等;长篇小说《务虚笔记》。

曾先后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鲁迅文学奖,2002年获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年度杰出成就奖。

他是当代中国最令人敬佩的作家之一。

他的写作与他的生命完全连在了一起,用残缺的身体,思考着生与死、残缺与爱情、苦难与信仰、写作与艺术等重大问题,说出了最为健全而丰满的思想,并解答了“我”如何在场、如何活出意义这些人们普遍性的精神难题,充满了正能量。

2. 摘要复述法:(1)用抓中心句的方法概括自然段的主要意思,再把概括出的意思连缀起来。

(2)没有明显中心句的段落则先用“抓关键词语”的方法,明确每一段的段意,然后将段意连贯起来。

自主学习案学生活动1.读一读,认识作者:A.幸福是要自己去寻找的……哪怕是你现在正在经历着一场大的浩劫,你也应该幸福,因为你可以在浩劫中看到曙光,能从浩劫中学到很多别人可能一辈子都学不到的东西,当你拥有了别人所不曾拥有的东西那你就是唯一。

左边四段话是同一个人写的,你觉得他应该是怎样的人?答案:史铁生是当代中国最B.不能决定生命的长度,但你可以扩展它的宽度;不能改变天生的容貌,但你可以时时展现笑容;不能企望控制他人,但你可以好好把握自己;不能全然预知明天,但你可以充分利用今天;不能要求事事顺利,但你可以做到事事尽心。

秋天的怀念导学案及练习答案

秋天的怀念导学案及练习答案

秋天的怀念导学案及练习答案篇一:秋天的怀念导学案及答案教(学)反思:探究答案】1、①“秋天”是背景和“引子”,文中写景、叙事、记人,都与“秋天”有关。

②“秋天”是“我”不幸遭遇、暗淡心情的写照,具有象征性。

③“秋天”是“我”走出低谷、乐观生活的象征。

2、“看花”是全文围绕的中心事件。

②“看花”是母爱的集中体现。

③“看花”是“我”新生活的象征,是母亲愿望的达成。

3、第一处:“母亲喜欢花??”。

①母亲是一个非常热爱生活的人。

②母亲为儿子放弃了对生活的享受。

第二处:“后来妹妹告诉我母亲常常肝痛??”①补充说明母亲的病具体到了哪步田地。

②母亲做出的超常努力。

第三处:“别人告诉我??”。

说明母亲心里只为儿女的幸福着想,从未把自己放在心上。

4、①“央求”反映出母亲既盼望儿子早日摆脱阴影,又怕自己支撑不到那一天的复杂心理,若换成“期待”则不能突出母亲忍着巨大病痛仍一心为儿子着想这一特点。

②从词义看,“央求”含有最低要求的意思,“期待”则指较高要求。

母亲时刻为儿子着想,细节描写使人物性格刻画鲜明,感人至深。

5、她怕我看到落叶凋零的萧条景象,而触景伤情,伤感痛苦对生活逃避,丧失信心。

6、.这些使人联想到母爱的崇高、圣洁;生活是美好的,对生活永远要有信心。

检测答案:1、A2、C3、A4理解:母亲心疼我,很爱我。

她知道我因病而烦躁,因此行动都变得小心翼翼,可她又放不下我,只能悄悄地躲出去看我的动静。

她很怕因为自己的情绪或者措辞而刺激到我,所以尽力的压抑自己的难过,而变得小心翼翼,变得敏感。

5、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个还未成年的女儿,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重新扬起生活的希望,坚强的活下去――这是母亲最后的,也是最大的心愿。

篇二:秋天的怀念导学案答案《秋天的怀念》答案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4、一句话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4、(1)内容:描写双腿瘫痪的儿子在母爱的精神感召下,终于从消沉绝望中重新振作起来。

(2)歌颂了母爱的伟大。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秋天的怀念》导学案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秋天的怀念》导学案

《秋天的怀念》导学案(含答案)【学习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

2、抓住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等描写体会人物形象。

3、领悟文章蕴涵的深沉无私的母爱,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学生的感恩情怀。

【学习重点】品味文中描写母亲的动作、神态、语言等语句,领悟文中蕴涵的深沉无私的母爱。

【学习难点】仔细朗读体会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了解作者是如何借景抒情的。

【学习时间】2课时【学习进程】第一课时一、导入课文生命是美丽的,当我们在教室里快乐地学习、在操场上欢快地游戏时,或者当我们在山野间奔跑、在田地里和爸妈一起劳作时,我们无不在享受生命的恩赐。

但是对于因疾病而瘫痪的作家史铁生来说,生命又是那样的残酷,他甚至一度产生厌世的情绪,然而就在这不幸的境遇中,却有一个人以她博大的胸襟给了他生活的勇气和希望!这个人就是史铁生的母亲。

此刻,就让我们跟着史铁生一起走进那充满怀念的秋天,去感受博大无私的母爱吧!二、有关资料1.作者简介史铁生(1951—2010), 1951年出生于北京,当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

1969年去延安插队,因双腿瘫痪,于1972年回到北京。

后来又患肾病并发展到尿毒症,需要靠透析维持生命。

自称“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

史铁生创作的散文《我与地坛》鼓励了无数的人,他是当代中国最令人敬佩的作家之一。

他的写作与他的生命完全连在了一起,在自己的“写作之夜”,史铁生用残缺的身体,说出了最为健全而丰满的思想。

他体验到的是生命的苦难,表达出的却是存在的明朗和欢乐,他睿智的言辞,照亮的反而是我们日益幽暗的内心。

代表作品有小说《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命若琴弦》《务虚笔记》,散文《我与地坛》《合欢树》《病隙碎笔》等。

2、背景资料本文选自《史铁生散文选》(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

史铁生的母亲是一位活得很苦的母亲。

史铁生26岁时,也就是史铁生双腿瘫痪的第六个年头,她便因肝病去世,当时才49岁。

母亲的早逝,让史铁生感到了母爱的珍贵与厚重。

2024新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5课《秋天的怀念》导学案

2024新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5课《秋天的怀念》导学案

感念慈母心矢志好好活——《秋天的怀念》导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本文深沉含蓄的抒情特点,深入理解作者复杂的情感。

2.学习朗读,把握本文感情基调的变化,注意语气、节奏。

3.理解本文主题,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感悟母爱和生命。

【重点难点】1.学习朗读,把握本文感情基调的变化,注意语气、节奏。

2.深入理解作者复杂的情感,理解本文主题,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感悟母爱和生命。

【任务群】任务一:积累·字词常识闯关任务二:诵读·把握基调节奏任务三:研读·品析“好好儿活”任务四:悟读·理解“好好儿活”【学习过程】我校“春蕾”文学社准备把《秋天的怀念》拍成微电影,并进行演员遴选,请你参与,并积极完成相应的任务,获得演员遴选资格。

[课前学习任务]★任务一:积累·字词常识闯关由于名额有限,本次演员遴选采取“字词常识积累”闯关的形式领取门票,闯关成功的同学才能获得入场券。

请同学们闯关。

第一关:请给下列标红字注音,并大声朗读下列词语。

瘫痪.()暴.怒()沉寂.()侍.弄()捶.打()憔.悴()央.求()絮.叨()诀.别()淡雅.()高洁.()烂.漫()翻来覆.去()喜出望外仿膳.()豌.豆()第二关:请根据释义写出课文中相应的词语。

(1)形容人瘦弱,面色不好。

()(2)分别(多指不易再见的离别)。

()(3)颜色鲜艳而美丽。

()(4)遇到出乎意料的喜事而特别高兴。

()(5)形容说话啰唆()第三关:请根据你课前查阅资料所得补全下列空缺。

史铁生(1951-2010),人,作家。

他的早期创作富有想象力、精致绵密,中后期创作偏重于精神探索。

代表作有小说《》《命若琴弦》《务虚笔记》,散文《》《》《病隙碎笔》等。

本文选自《》(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

史铁生二十一岁的时候,突然得了一场重病,导致双腿瘫痪。

在精心照顾他的第六个年头,年仅四十九岁的母亲因肝病早逝。

他在许多作品里都写到了他的母亲,可以说,他的成长之路,是母亲以生命为代价铺就的。

《秋天的怀念》导学案(附答案)

《秋天的怀念》导学案(附答案)

《秋天的怀念》主备*** 审核语文组班级:姓名:小组:【学习目标】1、知识目标:理解人物性格,感知人物形象。

2、学习阅读的方法,提高现代文阅读的能力。

3、理解父母的关爱,学习作者的坚强。

【学习过程】1、导入:秋天是迷人的,天高云淡,大雁南归,枫叶似火,硕果累累,秋天的美别具一格,秋天的美实实在在,秋天的许多事物都会引起我们无限的遐想,也会让我们产生某种怀念的情绪。

著名作家史铁生就在秋天里产生了怀念之情,让我们一起来欣赏课文《秋天的怀念》。

(板书课题)2、齐读学习目标。

3、展示字音、词义。

4、展示课文结构。

5、读课文第1段,思考:“我”是个什么样的人?(人物性格)从哪些语句可以看出来?性情暴躁、脾气暴怒①望着望着窗外天上北归的雁阵,我会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②听着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

③“不,我不去!”我狠命地捶打这两条可恨的腿,喊着,“我可活什么劲儿!”6、面对这样的儿子,母亲又是怎么做的?你觉得母亲是一个怎样的人?①母亲这时就会悄悄地......躲出去,(理解、体贴)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

(牵挂、关切)②当一切恢复沉寂时,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红红的,看着我。

③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说:(坚强、坚韧)“咱娘儿俩在一........,忍住哭声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执着)母亲:不幸而又刚强、对子女充满了深沉的爱。

7、读第2段,母亲此时自己的身体状况怎样?(身患绝症)8、读3-6段,还有哪些地方写到母亲对儿子深沉的爱?挡在窗前---怕儿子触景生情央求般的神色---母亲的执着一会儿坐下,一会儿站起---为儿子愿意看花而产生难以抑制的喜悦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她比我还敏感---细心、体贴9、读第7段,写菊花的品质有何用意?淡雅、高洁---母亲的写照热烈而深沉---母爱的写照10、主旨探究①文中多次提到菊花,有何用意?母亲带我看花---对生命的热爱菊花淡雅高洁---母亲的品质菊花热烈深沉---母爱的写照②课文题目的内涵怀念母亲博大无私的爱怀念母亲坚韧的性格以勇敢面对人生的决心,告慰母亲在天之灵11、总结课文主要内容及中心思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 秋天的怀念
(一)基础知识,学习积累
1、字词注音:
瘫痪
..(qiáo cuì)..(tān huàn )侍.(shì)弄整宿.(xiǔ)憔悴
仿膳.(shàn)豌.(wān)豆诀.(jué)别烂漫.(màn)
翻来覆.去(fù)焦躁.(zào)憎.(zēng)恨絮.(xù)絮叨.(dāo)叨
2、词语解释
憔悴:形容人脸色不好。

诀别:指不再相见的分别。

烂漫:颜色绚丽多彩,十分美丽。

喜出望外:由于没有想到的好事而非常高兴。

絮絮叨叨:形容说话连续不断且啰嗦。

(二)学海导航,要点探究
1、课文两次写到了秋天,一次在母亲即将去世前,一次在母亲去世后多年,“我”和妹妹去北海公园看花。

题目为“秋天的怀念”,其主要寓意为在秋天怀念同样是在秋天去世的母亲,也表明经过人生的“秋天”,母亲牵挂的儿女都已经长大,懂得了怎样面对生活的困境。

2、望着望着北归的雁阵,他会——把眼前的玻璃砸碎;
听着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他会——猛地把东西摔向前面的墙壁.
妈妈要他去北海看菊花,他喊着——不,我不去,我活着有什么劲!
“哎呀,烦不烦?几步路,有什么好准备的!”
“不,我不去!”我狠命地捶打这两条可恨的腿,喊着:“我活着有什么劲!”
3、(悄悄地扑叫我去看菊花好好活)(提示:母亲没有像病中的儿子一样自暴自弃。

母亲这样做,是她要做个坚强的母亲,让儿子也成为坚强的儿子。


合作探究
1、慈爱,坚强
(①“她忽然不说了,对于‘踩’和‘跑’一类的字眼,她比我还敏感”——母亲担心这样的话勾起儿
子更大的痛苦。

母亲的爱多么细心
..!
②“什么时候?你要是愿意就明天。

”——母亲的爱多么急切
..。

③“她高兴得一会坐下,一会站起:‘那就赶紧准备。

’”——母亲的爱多么热烈
..。

④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俩儿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A、母亲“扑”过来。

——亲的爱好坚定
..!
B、母亲抓住我的手。

——母亲的爱多么执着.!
C、母亲忍住哭声。

——母亲的爱多么深沉
..!
⑤“……母亲就悄悄儿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

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儿地进来,眼边红红的,看着我。

……她比我还敏感。

她又悄悄儿地出去了。

她出去了。

就再也没有回来。

”(a.可是我却一直都不知道,她的病已经到了那步田地。

后来妹妹告诉我,她常常肝疼得整宿整宿翻来覆去地睡不了觉。

b.她出去了。

就再也没有回来。

邻居的小伙子背着我去看她的时候,她正艰难地呼吸着,大口大口吐血……)
2、课文最后一段详写在“秋风中正开得烂漫”的菊花,象征了母亲菊花一样的精神品格,也表明“我”和妹妹实现了母亲生前的遗愿,感受到生活的美好。

结尾重复母亲“好好活儿”的话,表明成熟的“我们”现在已经懂得生命的意义和生活的真谛,不会再徒叹命运的无情,会勇敢地面对生活中的磨难。

3、从结尾的描写内容看,“我”不仅懂了,而且已经像母亲期待的那样不再消沉了,和“妹妹”一起相互扶持着积极地去面对生活了。

4、不能去掉。

①“秋天”是背景和“引子”,文中写景、叙事、记人,都与“秋天”有关。

②“秋天”是“我”不幸遭遇、暗淡心情的写照,具有象征性。

③“秋天”是“我”走出低谷、乐观生活的象征。

练练测测
1、阅读文章,填写下面的表格。

2、第一个“才明白”指五年里,母亲每天站在窗前是对我们的期盼和牵挂,让我感到珍贵和温馨。

“第二个“才明白”指母亲站在窗前,能引发母亲对农村生活的回忆;明白了窗前也有我们对母亲在世时那温馨画面的回忆。

表达了作者当年对母亲不曾理解的遗憾以及对母亲的怀念之情。

3、此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作者把窗前母亲的身影比喻成“无声动人的一幅画”,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母亲生前站在窗前看景物、等儿归、看“新闻”都已成为留在儿女心中最温馨、难忘的记忆。

这样的画面在每个家庭里,天下母爱“无声”但无处不在,母爱最平凡但最“动人”。

此句赞美了母爱的伟大,表达了子女对母爱的理解与感动。

细节品读:
(1)这篇文章反复写“看花”这一内容的原因是什么?
①“看花”是全文围绕的中心事件。

②“看花”是母爱的集中体现。

③“看花”是“我”新生活的象征,是母亲愿望的达成。

(2)文中第1段“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悄悄地”所要强调说明的是什么?
①母亲十分体谅儿子的苦衷。

②母亲周到细心,尽可能不去惊扰儿子。

③母亲的心里更难受。

(3)文中有几处插叙的内容,请找出一处,用横线标出来,然后说说它在文中的具体作用。

第一处:(第1段)“母亲喜欢花……”。

①母亲是一个非常热爱生活的人。

②母亲为儿子放弃了对生活的享受。

第二处:(第1段)“后来妹妹告诉我母亲常常肝痛……”①补充说明母亲的病具体到了哪步田地。

②母亲做出的超常努力。

第三处:(第5段)“别人告诉我……”。

说明母亲心里只为儿女的幸福着想,从未把自己放在心上。

(4)结合全文内容说说,第1段“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和第2段“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两句中“扑”和“挡”为什么用得好。

母亲时刻为儿子着想,细节描写使人物性格刻画鲜明,感人至深。

(5)将第2段中的“央求”换成”期待”好吗?为什么?
①“央求”反映出母亲既盼望儿子早日摆脱阴影,又怕自己支撑不到那一天的复杂心理,若换成“期待”则不能突出母亲忍着巨大病痛仍一心为儿子着想这一特点。

②从词义看,“央求”含有最低要求的意思,“期待”则指较高要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