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眼中的马克思

合集下载

我眼中的马克思

我眼中的马克思

我眼中的马克思马克思是共产主义理念的奠基人。

他受反动政府的迫害,长期流亡在外,生活很穷苦。

但他毫不在意,仍然坚强地进行研究工作和革命活动。

虽然一个人的力量是微薄的,但他有一位可以称之为亲人的革命战友——恩格斯。

恩格斯把马克思的生活困难看做自己的困难,省吃俭用,把节省下来的钱不断地寄给马克思。

1863年初,马克思一家到了一贫如洗的地步。

马克思打算让大女儿和二女儿停学,找个地方做工去,自己和燕妮、小女儿搬到贫民窟去住。

恩格斯得知这个消息后,连忙打电报劝说马克思别这么做,又迅速筹集又一笔钱,汇给了马克思,使马克思一家暂时渡过了难关。

马克思在给恩格斯的信中写道:“亲爱的恩格斯,你寄来的100英镑我收到了。

我简直没法表达我们全家人对你的感激之情。

”当碰到恩格斯需要帮助的时候,马克思同样竭尽全力,毫不犹豫。

1848年11月,恩格斯逃亡到瑞士,因为走时匆忙,身边没带多少钱。

马克思知道了,连忙从病床上挣扎起来,到银行将自己仅有的钱取出,全部寄给了恩格斯。

就这样马克思和恩格斯在生活上互相关心,互相帮助,铸造了一段不朽的友谊。

君子坦荡荡,马克思就是这样一位坦荡的君子,这也为他赢得了友谊。

1880年,马克思斩钉截铁宣布:“有一点可以肯定,我不是马克思主义者。

”这不是说他没有自己的信念和理论,不是不愿意看到自己的信念和理论为人所知并得到认同,而是不愿意抬高为“主义”让他人盲目听从。

这一点在他的两个严格区别的概念中可以看出。

这就是“武器的批判”与“批判的武器”。

所谓“武器的批判”,是指用暴力和以暴力为后盾的强制手段,摧毁或压服对立的势力和个人,包括对自己不能“说一不二”的思想和行为。

所谓“批判的武器”,是指一种正确的思想要为他人接受,划清真理和谬误的界线,只能论理和说服,这论理和说服就是“批判的武器”;这是不能用“武器的批判”来替代的。

而要使“批判的武器”不被“武器的批判”所替代,有两个必不可少的条件:一个是重要的不可或缺的客观的条件,这就是制度化、法律化的言论自由。

我眼中的马克思

我眼中的马克思

我眼中的马克思X X X 我眼中的马克思是一位命运多舛的思想家,并且他是完全清醒地走向他生存困境道路的。

马克思1818年公历5月5日生于德意志邦联普鲁士王国莱茵省(现属于德国莱茵兰-普法尔茨州)特里尔城一个普通的律师家庭。

作为地位最低的犹太人,他并没有选择放弃,而是用尽毕生的心血写成流传万古的惊天诗篇。

1830年10月,马克思进入特里尔中学。

中学毕业后,进入波恩大学,18岁后转学到柏林大学学习法律,但他大部分的学习焦点却摆在哲学上。

对于我们来说,马克思既是熟悉的也是陌生的。

熟悉于少年时代便耳熟明祥他的共产主义,陌生在他的品格人性和生平细节。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角度观点,就像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在我的心中、马克思不只有单调的只有冰冷的逻辑,他是多姿的,他是彩色的。

他是热烈的红色,浪漫的紫色,纯洁的绿色,暗调的灰色。

马克思没有上过小学,他的小学功课完全是在家里完成的,老师就是他博学多闻的父亲。

父亲除了教他学德语、算术、图画等小学课程外,还常带他去实地参观本城的文化古迹,给他讲历史故事、各地的风俗习惯和最新的科学发明。

马克思聚精会神地听讲,常常提出许多稀奇古怪的问题。

日积月累,童年时代的马克思知识水平已远远超过许多同龄的孩子。

他家的近邻、父亲的朋友威斯特华伦,是一位有民主思想的政府官员.非常喜欢马克思,常给孩子们讲希腊神话故事,背诵莎士比亚的剧本。

他的女儿燕妮、儿子埃德加尔同马克思结成了好朋友。

马克思的童年生活是在紧张和愉快的学习中度过的。

少年的马克思不知抽象是指从复杂的事物中排除非本质属性,透过现象抽出其本质特征的思维过程,便问当老师的妈妈:“妈妈!什么叫‘具体”什么叫‘抽象’?”妈妈说:“‘具体’就是看得见的,摸得到的;‘抽象’就是看不见的,摸不到的……”马克思心领神会地“唰唰唰”在作文簿上写了:“今天早上我起来,看见我具体的妈妈,在烧具体的早饭。

我打开具体的窗户,深深地呼吸了一口抽象的新鲜空气……”这样,马克思长大后便发明抽象劳动和具体劳动。

我心目中的马克思

我心目中的马克思

我心目中的马克思
第一次接触马克思,是在高中的政治课上,当时对于哲学可以说是一无所知,只知道马克思是一个留着络腮胡子且具有思想的德国人,其次就是他与恩格斯真切的友情和与燕妮的甜美爱情。

在工作中,他认真努力,一丝不苟;在生活中,他严谨朴素,始终如一。

提到马克思,所有人都会想到马克思主义,这是每个接触到哲学的人都必须了解和掌握的,当然除此之外,还有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但最令人震撼的非马克思莫属。

他不仅创造了马克思主义,更为整个世界处于水深火热的社会主义国家带来了希望和光明。

他是资本论的作者,是一位面孔严峻,目光尖锐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家,更是一位风尘仆仆,满怀热忱的革命家,他的一生都在为社会主义事业奋斗。

他与恩格斯的友情是令人羡慕与钦佩的,可以说,没有恩格斯,就没有马克思主义,恩格斯跟他一起,为他伟大的哲学事业倾尽毕生心血,有人说,恩格斯就是为马克思而生的,他们之间的友谊,是世界上任何人都无法比拟的,他们的共同努力才造就了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而在我们国家处于危难之时,正是马克思主义救了中国,救了中国人民。

也许我对马克思的理解还处于非常肤浅的层面,但在我的眼中,他的精神和热血是令人敬仰与膜拜的,并且极大的激发了我去探索去学习的热情。

但他又是孤独的,他为共产主义事业默默奋斗了一生,因此也注定了他的不平凡。

时至今日,马克思主义仍是社会主义国家的主流思想,而我们也将继续沿袭马克思主义的核心思想,为共产主义事业尽自己的一份力!。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我眼中的马克思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我眼中的马克思

我眼中的马克思201213041302 周浩森我眼中的马克思是非常具有人格魅力的人。

马克思不仅以他的科学理论对全人类作出了巨大的贡献,而且还以他们的伟大的人格为全人类树立了光辉的榜样。

在这个新世纪,人类社会不仅需要学习马克思恩格斯的理论,而且更需要学习他的伟大的人格。

对每一个想实现自己生命的意义、成为全面发展的人来说,马克思恩格斯的理论和人格是不可缺少的动力。

人格是一个抽象的概念,但它又是具体的。

马克思的人格之所以具有如此巨大的魅力,正是因为他的人格是在创立革命的理论和从事革命实践活动的长期过程中形成和得到发展的。

1999年,英国剑桥大学发起“千年第一思想家”的评选,结果马克思位居第一。

同年,英国广播公司也进行了同一命题的全球网上投票,结果仍是马克思位居第一。

2002年,英国路透社搞了一次“千年伟人”评选,马克思以一分之差略逊于爱因斯坦。

2005年,英国广播公司又进行了“最伟大哲学家”的评选,马克思以近28%的得票率位居第一,位居第二的休谟得票率仅为12%多。

英国是当代资本主义的发祥地,马克思则是资本主义体制的尖锐批判者。

马克思《资本论》的写作,也主要是在英国完成的。

然而,在资本主义历史最悠久的英国,在资本主义发展最充分的欧洲,这位资本主义体制的批判者却获得精神和思想上的极高认可。

马克思是全面研究资本运动规律的第一人,他肯定了资本的力量,也发现了资本的痼疾。

只要有资本运动的现实存在,马克思思想中的科学分析和价值力量就会不时造访人们的头脑。

在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中,早在100多年前,马克思就把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研究,作为他创立的经济学的主要关注对象和核心之一,提出了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并对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从概念、内容,从经济学的层面上做了科学系统的界定和论述。

可以说,马克思当之无愧地是以人的发展为目的可持续发展理论学说的奠基人和最伟大的贡献者。

学习,这是马克思一再向他的战友们提出的口号,而他自己就是这方面的光辉榜样。

我眼中的马克思

我眼中的马克思
生活上,除去其与恩格斯的真挚友情,他与妻子燕妮的爱情也同样让人感动,同样不自禁的为这对夫妇祝福。
马克思与燕妮的爱情,让我看到一位为爱痴狂的男子,他的执着能让所有星光为他灿烂。他不再高高在上难以触摸,他也是有血有肉的人,真实的存在。作为大学生我们或许可以不知道,不了解马克思思想的深刻的精髓,但决不能不去学习马克思优秀的品质,那样坚毅的志向,不屈的斗志,为他的信念奋斗终身!我们也要为自己的志向、梦想而奋斗,但我们不能放弃我们的原则以及应有的品质,在实现自己的梦想的同时也要完善自己的人格。
马克思勇于创新,不迷信理论权威。他的座右铭就是怀疑一切,他具有伟大的创新精神,而这种创新精神同他对人类文化遗产的批判继承紧密结合在一起。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都是批判继承与理论创新相结合的典范。马克思在青年时期曾经是狂热的黑格尔的信徒,在他发现黑格尔哲学体系中的矛盾之后,勇敢地提出质疑,并深入研究,最终马克思批判了黑格尔哲学中的唯心主义体系,吸取了他的辩证法的“合理内核”,以及批判了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唯心史观,吸收了他的唯物主义“基本内核”,创立了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的另外两个组成部分(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也都是在批判地继承前人优秀成果的基础上创立。黑格尔、费尔巴哈、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圣西门、傅立叶、欧文等人都是思想理论界的权威,如果马克思迷信理论权威,没有敢于“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的勇气,没有敢于创新的意识,他就不可能创立马克思主义。作为现在以创新人才为培养目标的社会,我们更要学习这种勇于创新的精神,无论做什么事,我们都要保持怀疑,以及勇于创新。
不可否认的,马克思的一生充满了崎岖和坎坷,虽然后世我们知道了有这样的事但毕竟没有亲身经历,我们无法体会他的绝望,苦恼。现在的我们只能凭借文字,以及他留下来的著作来回忆马克思。事实上那些晦涩的学术词语让我对马克思的著作似懂非懂,我只能说现在的我还不能看懂那些有着高深哲学思想的书籍。但这不影响我了解与认识马克思,他有严谨治学的态度。他曾四次被反动政府驱逐,最后在英国伦敦定居。他在伦敦最初十年间,度过了一生中生活最艰难的时期。然而马克思没有被苦难所压倒,仍旧勤奋学习和研究,并积累了非常渊博的知识,他的知识领域包括哲学、经济学、法学、宗教学、逻辑学、美学、政治学、文学,甚至还触及数学、自然科学等。他能阅读欧洲许多国家的文字,能用德、法、英三种文字写作。马克思著作之丰,充分表现了他的勤奋精神和渊博学识。

马克思主义哲学论文——我眼中的马克思

马克思主义哲学论文——我眼中的马克思
——马克思
联想到自己这次暑假实践去陕西华县支教的经历,当我读到一个高三学生写的理想“为社会多做一些贡献”时,全班同学竟然爆发出一阵不屑的嘲笑,说这个同学虚伪。我当时非常震惊,在我的心中,如果一个人无法为自己树立高尚的理想,那他有什么资格敢嘲笑别人比自己站得更高的希望与目标。我很认真的将马克思的这段话抄在了黑板上,当时全班鸦雀无声,我想,虽然高三的学生面对考学的巨大压力,但从思想如果只为自己着想,那么即使得到了再高的学位,于人于己又有何益?
为了大二的马哲课程,还有我个人的对于这样一位伟人的崇敬,我找来了梅林的马克思传,以及一本上海书店出版社的《马克思画传》。书不长,有很多图片资料,然而,却从马克思小时候娓娓道来,一直到他逝世。全书的语言和黑白的图片资料渗透出一种淡淡的回忆忧伤。在作者的眼中,马克思不仅是一位全人类进步事业的伟大导师,更是一位就在我们身边的朋友,有着我们普通人的快乐与痛苦。
回首历史,我一直认为,对于一个出生望族的子弟,把关怀劳苦民众当作生命中一项应尽的义务,本是如此困难。但我忽视了,马克思身上从小就带有一种悲天悯人的独特情怀,这不仅与他的教育和环境有关,更重要的是,他关心全人类的疾苦,希望能带领他们走出水深火热,。尽管这条人生之路充满了艰辛甚至痛苦,这种伟大的信念从来没有从他的心头抹去,终身义无反顾,投身于伟大的革命事业。
马克思一生从来没有放弃过自己改造社会,造福人类的伟大理想。当他学业结束回到家乡时受到母亲的不理解(研究“对生计毫无益处”的哲学),一气之下的母亲竟然没有分给马克思的那份他父亲留下的遗产,马克思不得不推迟婚期,这时他前往波恩教学的愿望也因为反动势力的猖獗而搁浅。但是马克思并没有因此退缩,他继续发表思维锐利的文章,作为犀利的武器攻击专制政府,年仅二十四岁的他就接管了《莱茵报》的主编。这段日子他的妻子燕妮一直在默默支持着她。“马克思一生遭到无数次专制政府或者共和政府的无情驱逐,……他对此都毫不在意,只有在万不得已才给予回敬……而我敢大胆的说:他可能有过许多敌人,但未必有过一个私敌”。这句出自马克思一生最忠实的朋友恩格斯的中肯评价概括了他这忙碌而充满意义的一生的憎恶观。

我眼中的马克思【精品范文】

我眼中的马克思【精品范文】

我眼中的马克思我眼中的马克思卡尔·马克思,1818年出生在德国的一个小镇上,有着一把大胡子,身材高大魁梧,一生奔走四方,著作无数。

对我来说,马克思就像是一个最熟悉的陌生人。

说熟悉,在我的记忆里,马克思是学校楼道墙上挂着的严肃画像;是从小到大政治课本里的“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是天天回响在耳边的“高举马克思主义的伟大旗帜,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

说陌生,有多少人真正的去理解他的理论?更无法理解它会对我们的生活产生如何深远影响。

但其实,马克思离我们并不遥远,马克思主义也就在我们身边。

马克思提倡自由,且具有敢于批判的精神,他希望人们能够努力突破旧思想的束缚,不断追求理论创新,而这些,恰巧和我们年轻一代追求自由、勇于拼搏是有共同之处的。

我眼中的马克思是重情重义的。

无论生活遇到多大的困难,他与妻子患难与共,相濡以沫,正如结婚誓词里所说的“直到死亡将我们分开”。

同时他与恩格斯之间也是情同手足。

合作了40年之久,共同创造了伟大的马克思主义。

相互之间亲密无间,他们所有的一切,无论是金钱或是学问,都是不分彼此的。

我眼中的马克思是善憎分明的。

马克思的一生始终表现出是非曲直、爱憎分明的立场和态度。

他的不少著作,是为批判错误观点而作的。

不仅文笔犀利流畅,而且旁征博引、逻辑论证层层深入,读来令人倍感爽快和“解气”。

他一生坚持真理,始终站在广大无产阶级的立场上批驳种种错误思想观点。

我眼中的马克思是无私奉献的。

马克思主义的宗旨只有一个,就是实现无产阶级的真正解放,建立一个没有压迫、没有剥削、人人平等、人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理想社会。

在马克思眼里,他的毕生使命就是为人民解放而奋斗。

为此,他不断投入革命实践,即使面对残酷的斗争环境也不退缩。

马克思用他这一生的经历与智慧引领着我们一代又一代的共产党人。

马克思为人类思想文明的进步打开了一扇门,作为年轻党员的我更要走进这扇门,带着“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信仰在自己的岗位上努力奋斗!。

我眼中的马克思

我眼中的马克思

我眼中的马克思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是改变世界。

——卡尔·马克思开卷有益,从翻开戴维·麦克莱伦的《马克思传》时起,我渐渐意识到,这本书我今后肯定会一读再读的。

首先,我被年轻时的马克思迷住了。

浪漫痴情,才华横溢,对生活如此热爱,充满激情,求知若渴。

他和燕妮一生的缠绵爱情也让人唏嘘不已.据他们的女儿艾琳娜回忆:“我永远也忘不了那一天早晨,他感到有了气力,可以走到妈妈的房间去。

当他们在一起的时候,他们又年轻了——她是一位年轻女孩,而他是一位恋爱中的青年,都刚迈进生活的门槛,而不是即将永别的病魔缠身的老头和即将离世的老妪"。

在一起经历过流亡生涯的风风雨雨后,他们已经俨然是彼此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了。

难怪燕妮死后,恩格斯对艾琳娜说:“摩尔也死了”。

不禁让人想起诗经里“葛生蒙楚,蔹蔓于野.冬之雪,夏之夜,百岁之后,归于其居"那样哀伤的诗句。

如果说这些都还是对马克思偶像般的迷恋,那么当我读到下面这一节时,从心底里肃然起敬:马克思(对魏特林)嘲讽的发言摘要如下:为了不给人们的行动以任何坚定的、深思熟虑的理由而唤醒他们,就要完全的欺骗他们……无法实现的希望的发生只会导致受苦者最终的毁灭,而不是他们的得救。

唤醒工人如果没有一种严格科学的思想或建设性的学说(尤其是在德国),那么这就等于宣传空洞的、骗人的游戏……一听到上面这些话,马克思终于失去了控制,“砰”地一声把拳头砸在了桌子上,桌上的灯剧烈的摇动起来。

他“呼”地站起来,说道:“无知还从来没有帮助过任何人!"这是怎样的一种责任心哪!这才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典范。

真真切切地为工人们考虑,在自己没有完全准备好之前,绝不能利用工人们的信任,煽动他们的感情,让他们为自己的利益而革命。

看看这些发自内心的最真实的表现,让那些说马克思是个大野心家,为阻止贵族的统治从工人阶级身上找到力量并作为自己力量的谣言不攻自破.不过,从这个例子及整本书来看,说马克思常常蔑视、讽刺嘲笑他人倒也不是空穴来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眼中的马克思
08071515
王珊
马克思是伟大的历史人物,他到底伟大在哪里?他是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之一,是谈论马克思主义哲学无法绕开的人物。

德国人威廉•魏施德在《通向哲学的后楼梯》一书中,曾就马克思的话题提出了一个极为有趣的问题。

他说,假如马克思实现了自己原来的抱负(理想)成为了一个诗人,而不是哲学家的话,那么今天的世界将会是什么样子?因为大家知道,马克思年轻的时候,曾认为自己是个天才的诗人,并常常沉迷于写诗(尤其是爱情诗)。

以至于马克思的父亲,一个很有名望的律师,曾在一封写给马克思的信中语重心长地对马克思说:“如果看到你将来成为了一个平庸的小诗人,我会非常痛心的。

”尽管非常痛苦,马克思最终还是放弃了成为一名诗人的梦想。

德国文学史上因此少了一个平庸的诗人(读一读马克思全集第一卷上马克思所写的诗就知道了),但世界上却多了一个伟大的思想家。

1999年德国柏林墙倒塌十周年之际,英国广播公司(BBC)曾经在英国民众中作了一个民意测验,让民众选出二十世纪最伟大的思想家,结果英国民众选出的二十世纪最伟大的思想家不是别人,正是马克思,而物理学家爱因斯坦,牛顿则分别排名第二,第三。

另外需要指出的是,尽管马克思后来穷困潦倒,他所生的六个孩子也只有三个活下来了,大部分时间生活上都要靠恩格斯来帮助和接济,但我们不要忘记了这样一个基本事实:马克思出身于安逸的中产阶级家庭,他的父亲是一个很有名望的律师;马克思的夫人,燕妮则出身贵族之家(她的父亲威斯特华伦是个男爵)。

政治家和革命家更多地从他的革命经历,来看待他。

更多地从无产阶级的领袖,解放人类的旗手,这一角度来理解马克思。

马克思同情工人阶级的生活状况,怜悯被压迫、被剥削人民的……,马克思号召人民起来革命,马克思是正义的化身、伟大的理想主义者,高尚的人格……。

把一切人类最美好的词汇,道德的、伦理的都是用在马克思身上。

却淡化了他作为学者、科学家的身份。

马克思可以有很多地头衔,但是最本质的的头衔是科学家——是把社会当作学术对象的科学家,他一生最伟大的贡献在于它的两大发现:历史唯物主义和剩余价值学说。

把它们称作革命理论,不如把它们看作科学著作。

为什么人们给马克思许许多多的头衔以后,却忘了他的本质属性?这和几十年的宣传工作有关,这也是偏见。

它的结果就是把它看作神,看作圣物!
马克思是神?应当归入,耶稣基督、释迦牟尼、真主……
马克思是革命领袖?应当归入,列宁、斯大林、毛泽东、邓小平……
马克思是科学家?应当归入,牛顿、爱因斯坦、居里、达尔文……
第一种归类是错误的,但却有人这样看;第二种归类尚可,不是最本质的;第三种归类是本质性的。

不能从第三个角度看待马克思,就不能正确地探讨马克思理论。

不是说马克思的理论不能批判,而是怎样去批判;马克思本人就不主张不加批判地接受任何东西,总是应当经过批判,经得住批判的东西,才接受它。

应当看到,许多人批评马克思,具有相当的逆反心理,他要发泄对“神”和“经文”的不满;或者发泄对政治权威、对言论禁锢的不满。

从粗糙的“理论”,从浮躁的言论中可以透射出这种不满的根源。

马克思是怎样对待自己创立的理论的呢?
他在自己理论活动的初期就申明:“我们不想教条式地预料未来,而只是希望在批判旧世界中发现新世界。

”他十分厌恶对他的理论的“奴隶式的盲目崇拜”和“简单模仿”。

他终生站在工人阶级争取解放的最前线,但从不对自己不熟悉的斗争指手划脚。

在巴黎公社存在的日子里,尽管他对公社的事业十分关注,倾注了最大的热情,但他始终认为,身居伦敦,对巴黎事件的直接参加者发号施令是根本不行的。

他终生注视着世界历史发展的新情况,根据科学和实践的发展不断补充和完善自己的理论。

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马克思最先树起了反对教条主义的旗帜。

在中国哲学看来,系统内部关系相互协调,必然表现为系统整体功能的强化,促进系统处理系统与其他社会系统或自然系统矛盾作用能力的提高;反之,则必然表现为系统整体功能的削弱,阻碍系统处理与其他社会系统或自然系统矛盾作用能力的提高。

“人生不能无群,群而无分则争,争则乱,乱则离,离则弱,弱则不能胜物,宫室不可得而居。

”从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之日起,马克思主义就一刻也没有停止过中国化的进程。

在革命年代,马克思主义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与中国哲学强调系统内部关系的稳定协调对于系统发展的决定地位的对撞,产生了毛泽东的矛盾主、次要方面相互转化的思想,认为生产关系有些时候也反过来决定生产力,上层建筑有些时候也反过来决定经济基础。

正是在这样的思想指导下,中国开始了轰轰烈烈的改造系统内部相互关系的社会运动,建立了新中国。

在建设年代,中国哲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对撞,产生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可以说,马克思主义一刻也不能停止中国化的进程,马克思主义停止中国化进程的开始也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消亡的开始,也是我们国家建设受到挫折的开始。

所以,可以断言,中国的新思想只能是发展了的中国哲学,而不是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

西方的文艺复兴伴随了社会的剧烈动荡,但愿中国的、东方的文艺复兴能够顺利完成。

这样,马克思主义之幸,民族之幸,国家之幸。

马克思说,哲学非常懂得生活,因为哲学扎根于生活,所以非常懂得生活。

对于我们而言,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主要在于对我们的观念产生影响,以此指导我们的行动。

(经常的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有什么用?言外之意是根本不相信它有什么用)如果人生在Do right thing (做对事)和Do thing right(做事对)之间常常要作出抉择的话,我们希望马克思主义哲学能够给我们提供一些帮助,哪怕是很小的帮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