呐喊彷徨野草坟

合集下载

高中教材关于爱国的课文

高中教材关于爱国的课文

高中教材关于爱国的课文
《呐喊》、《彷徨》,历史小说集《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南腔北调集》《三闲集》《二心集》《而已集》等16部。

1、《呐喊》:《呐喊》是现代文学家鲁迅的短篇小说集,收录鲁迅于1918年至1922年所作的14篇短篇小说,1923年由北京新潮社出版,现编入《鲁迅全集》第1卷。

小说集真实地描绘了从辛亥革命到五四运动时期的社会生活,从革命民主主义出发,抱着启蒙主义目的和人道主义精神,揭示了种种深层次的社会矛盾,对旧时中国的制度及部分陈腐的传统观念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和比较彻底的否定,表现出对民族生存浓重的忧患意识和对社会变革的强烈希望。

2、《彷徨》:《彷徨》是近代文学家鲁迅创作的小说集,于1926年8月由北京北新书局初版,列为作者所编的《乌合丛书》之一,后编入《鲁迅全集》。

《彷徨》中共收了《祝福》、《在酒楼上》、《伤逝》等11篇小说。

作品表达了作者彻底的不妥协地反对封建主义的精神,是中国革命思想的镜子。

作品主要包括农民和知识分子两类题材。

前者以《祝福》和《示众》为代表;后者以《在酒楼上》和《孤独者》为代表。

3、历史小说集《故事新编》:《故事新编》是2014年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鲁迅。

本书为鲁迅的一本历史小说集,共8篇,其中有5篇
写于鲁迅生命的最后时期,本书整体的风格显示出前所未有的从容、充裕、幽默和洒脱。

鲁迅《野草·墓碣文》赏析

鲁迅《野草·墓碣文》赏析

鲁迅《野草·墓碣文》赏析《墓碣文》写于1925年6月19日,发表在同年6月22日《语丝》第32期上。

这一时期的背景是“五卅”惨案发生,“女师大风潮”骤起。

“五四”落潮了,鲁迅思想上却又一次陷于彷徨,但跟十多年前的那次抄古碑却截然不同。

从鲁迅这时的行为来看,他关注“五卅”,支持女师大学生的斗争,特别明显的是敢于跟许广平这样的女弟子交往通信。

语言和行为中,都表现出一种积极主动:情绪上苦闷较之十多年前的那一次似乎也减少了很多。

即使是造坟造塔借以埋葬自己的过去,也可以看出其中闪着几分灵动和鲜亮,这是一种积极的思考。

《墓碣文》全文共十二小段,连题目带落款不足350个字。

可分为三节:一至四段为第一节,五至九为第二节,后三段为第三节。

全文是写梦中的奇遇。

这个梦境让人感到惊奇、阴森、诡秘。

是鲁迅思想上的困惑在百思难解的情况下,思想游离于身体之外,幻想解脱现有苦厄而产生的超现实的解析。

梦中的“我”正对着墓碑,读着上面的碑文。

这里有个问题,这是谁的墓碑?这个祭文又是写给谁的?如果没有人能说出一个很肯定的答案,笔者的设想是这墓碣是鲁迅为自己设的,这碑文也是写给自己的祭文。

墓碑乃沙石所制,说明无异于其他的墓碑,似乎质地要疏松,易于分化:“剥落很多,又有苔藓丛生”,说明年代似乎不短。

这是鲁迅先生的假想,墓中的“我”死后多年,尚存留于人世间的“我”给死去的“我”写墓志铭。

从仅存残留的碑文来看,这还是一个追述往事、剖析思想沿革的过程。

所以我们说,鲁迅先生以此种方式来对自己的过去思想进行反躬叩问。

按常理来说,碑文的正面要概述死者的生平,交代死者一生的主要成就或事件。

鲁迅先生用这么隐晦的语言要交代什么呢?于此,诸多的研究者确实已经达成共识:鲁迅是在交代自己思想的变化和发展。

碑文的第一段有两句话,四个主题词,属于正反相对。

“浩歌狂热”对“中寒”,“天上”对“深渊”,“一切眼中”对“虚无”,“无希望”对“得救”,一般的研究者也把这对立的思想作了区分,前者非鲁迅所有,后者属于鲁迅自我陈述。

鲁迅经典文学作品

鲁迅经典文学作品

鲁迅经典文学作品都说学生有三怕:一怕周树人,二怕文言文,三怕写作文,这确实是语文学习道路上的“三座大山”。

尤其是鲁迅先生的文章,虽然能读懂文章的表面意思,却始终没有办法理解语文老师所说的“内涵深刻,寓意深远”究竟是什么。

1.《呐喊》内容简介:《呐喊》是鲁迅1918-1922年所作的短篇小说的结集,收有《狂人日记》、《孔乙己》、《药》、《明天》、《一件小事》、《头发的故事》等14篇作品。

当时正值五四革命精神高扬时期。

作者创作小说意在描写“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并为新文化运动“呐喊”。

作品真实地描绘了从辛亥革命到五四时期的社会生活,揭示了种种深层次的社会矛盾,对封建制度及陈腐的传统观念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和彻底的否定,表现出对民族生存的浓重的忧患意识和对社会变革的强烈渴望。

2.《彷徨》《彷徨》鲁迅先生写作于“五·四”运动后新文化阵营分化的时期。

原来参加过新文化运动的人,“有的退隐,有的高升,有的前进”,鲁迅当时象布不成阵的游勇那样“孤独”和“彷徨”。

《彷徨》表现了他在这一时期在革命征途上探索的心情。

3.《故事新编》《故事新编》是鲁迅的一部短篇小说集,收录了鲁迅在1922年~1935年间创作的短篇小说八篇。

这八篇小说分别是:《补天》、《奔月》、《理水》、《采薇》、《铸剑》、《出关》、《非攻》、《起死》。

外加一篇《序言》。

此书主要以神话为题材,多数是在“博考文献”的基础上,“取一点因由,随意点染。

”4.《朝花夕拾》《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是现代文学家鲁迅的散文集,收录鲁迅于1926年创作的10篇回忆性散文。

此文集作为“回忆的记事”,多侧面地反映了作者鲁迅青少年时期的生活,形象地反映了他的性格和志趣的形成经过。

前七篇反映他童年时代在绍兴的家庭和私塾中的生活情景,后三篇叙述他从家乡到南京,又到日本留学,然后回国教书的经历;揭露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种种丑恶的不合理现象,同时反映了有抱负的青年知识分子在旧中国茫茫黑夜中,不畏艰险,寻找光明的困难历程,以及抒发了作者对往日亲友、师长的怀念之情。

论鲁迅的《呐喊》和《彷徨》(可编辑)

论鲁迅的《呐喊》和《彷徨》(可编辑)

本科毕业论文题目:论鲁迅的《呐喊》和《彷徨》姓名:张静丽学号: 0903专业: 汉语言文学教学站点: 山西省电大朔州分校入学时间: _______200903____________指导教师:王卯根兰州大学网络教育学院制2011年3月16日提纲一序论1.中心论题;论鲁迅的《呐喊》和《彷徨》2,写作意图:《呐喊》与《彷徨》在艺术特色和思想内容上,与以往传统小说对比,鲁迅的作品“多采自病态社会中的不幸人们中,意思是在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

思想的深刻,眼光的独到:重在揭示中国人病态的灵魂。

二、本论对鲁迅作品的简要概述:对呐喊彷徨的剖析1 具有较高的思想性和强烈的概括性及战斗性;2 对辛亥革命进行了深刻的总结。

3 对封建制度,封建礼教和封建思想进行了猛烈的抨击;4 表现了农民的苦难生活和精神上遭受的迫害;5 对知识分子道路的探索;6 对妇女命运的关注;(四)鲁迅的呐喊,彷徨不仅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而且还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为中国小说的现代化作出宝贵的贡献。

1 更新小说的观念,奠定了中国现代小说创作的理论基础。

2 选取新题材,塑造新人物。

三、结论《呐喊》与《彷徨》,继承中国古代文学精华,借鉴外国文学艺术形式、致力于中国现代小说形式的革新。

突破中国传统小说的格局,建立中国现代小说新形式。

融个、散文、戏剧、音乐、美术等多种艺术手法于一炉,进行小说文体实验。

以出色的细节描写表现人物心理,表现时代特征。

摘要分析鲁迅作品的部分背景对《呐喊》、《彷徨》的剖析,鲁迅的《呐喊》,《彷徨》不仅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而且还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为中国小说的现代化作出宝贵的贡献。

更新小说的观念,奠定了中国现代小说创作的理论基础。

选取新题材,塑造新人物。

关键词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封建制度封建礼教封建思想麻木愚昧封建伦理冷漠剥削阶级论鲁迅的《呐喊》和《《彷徨》对鲁迅作品的简要概述:鲁迅在1918年5月,首次以“鲁迅”作笔名,发表了中国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

鲁迅的辉煌成就

鲁迅的辉煌成就

鲁迅的辉煌成就鲁迅以笔代戈、奋笔疾书,战斗一生,被誉为“民族魂”。

1、辛亥革命后,曾任南京临时政府和北京政府教育部部员等职,兼在北京大学、女子师范大学等校授课。

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的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

五四运动前后,参加《新青年》杂志工作,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将。

2、1918年到1926年间,陆续创作出版了小说集《呐喊》、《彷徨》、论文集《坟》、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杂文集《热风》、《华盖集》等专集。

其中,1921年12月发表的中篇小说《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不朽杰作。

鲁迅先生有以下伟大成就:第一,鲁迅先生是第一个把白话文运用于文学实践的伟大作家。

五四新文化运动肇始于陈独秀所办杂志《新青年》,虽然胡适钱玄同陈独秀等人极力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但是他们并没有什么文学实绩,而真正能称为第一篇白话文的小说的就是鲁迅先生于1918年发表的《狂人日记》,这篇小说以犀利的笔锋癫狂的语言揭露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

从此鲁迅先生一发不可收拾,先后写了《呐喊》和《彷徨》两个中短篇小说小说集,这样一个新的文学样式就诞生了,从而也就奠定了鲁迅先生在中国文学史上白话文开山祖师爷的地位。

第二,鲁迅先生的文学作品非常深刻,揭露了封建礼教以及封建统治者吃人以及愚民政策是近代中国落后的根本原因。

这与鲁迅先生独特的个人人生经历以及他的学识渊博有关。

本来鲁迅先生到日本留学是要学医的,其目的就是为了拯救像他父亲一样的重病号。

但是在日本仙台学医时的幻灯片事件彻底改变了他的认知,他沉痛的写到:凡愚弱的国民无论体格如何健壮,都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看客的材料。

于是鲁迅先生愤而弃医从文,从此走上了唤醒民众的文学创作道路。

同时他在学习期间接受了达尔文的进化论以及弗洛伊德尼采的非理性哲学思想,这也为他揭露中国封建礼教的虚伪性提供了有力的帮助。

因此鲁迅先生的文学作品非常深刻,他的小说就像一把锋利的手术刀无情的刮掉了披在人们身上的虚伪的封建礼教外衣。

鲁迅写过的文章集

鲁迅写过的文章集

鲁迅的作品集包括短篇小说集《呐喊》、《彷徨》,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以及大量的杂文集,如《坟》、《热风》、《华盖集》、《而已集》、《二心集》、《南腔北调集》、《伪自由书》、《准风月谈》、《花边文学》、《且介亭杂文》、《且介亭杂文二编》、《且介亭杂文末编》、《集外集》、《集外集拾遗》等。

《呐喊》是鲁迅的短篇小说集,是中国现代小说的开端与成熟的标志。

它收录了《狂人日记》、《孔乙己》、《药》、《阿Q正传》、《故乡》等14篇小说。

作品真实地描绘了从辛亥革命到五四运动时期的社会生活,对旧时中国的制度及陈腐的传统观念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和彻底的否定,表现出对民族生存的浓重的忧患意识。

《彷徨》收录了《祝福》、《在酒楼上》、《伤逝》等11篇小说。

其中,《伤逝》通过主人公涓生哀婉悲愤的内心独白,表现了对婚姻自主的追求和对未来生活的向往,但最终以一“伤”一“逝”结局,暗示了当时知识分子追求自由和理想生活的困难和挫折。

《故事新编》则是由8篇历史小说组成,包括《补天》、《奔月》、《出关》、《理水》、《采薇》、《铸剑》、《非攻》和《起死》。

这些作品在忠于史实的基础上,对历史人物和事件进行了不同程度的加工和改造,通过幽默、讽刺、夸张和想象等手法,来批判当时的黑暗社会和丑恶现象,表达了作者对现实社会的关注和思考。

其中,《呐喊》真实地描绘了从辛亥革命到五四运动时期的社会生活,对旧时中国的制度及陈腐的传统观念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和彻底的否定,表现出对民族生存浓重的忧患意识。

《阿Q正传》有力地批判了当时中国社会的封建、保守、庸俗、腐败等社会特点,通过阿Q这个典型,揭示了辛亥革命时期中国社会的基本矛盾。

《故乡》以农村生活为题材,通过描绘故乡环境、闰土与杨二嫂的变化,来反映中国农村经济日益破败、中国农民日益贫困的现实。

《药》则通过揭示长期的封建统治给人民造成的麻木和愚昧,暗中颂扬了革命者夏瑜英勇不屈的精神,指出了辛亥革命未能贴近群众的局限性。

鲁迅作品文学常识

鲁迅作品文学常识

鲁迅作品文学常识鲁迅作品文学常识1.关于鲁迅的文学常识(包括原名、出生地、职务、代表作)答案:1、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

是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国无产阶级现代文化的奠基人。

1918年5月在《新青年》上发表《狂人日记》,著名短篇小说《呐喊》、《彷徨》,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记《而已集》、《二心集》、《三闲集》等。

2、请背《渔歌子》、《己亥杂诗》答案:1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2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3、关于巴金的文学常识(包括原名、出生地、职务、代表作)答案:巴金:1904年生,原名李尧棠,字芾甘,男,四川成都人。

主要代表作有长篇小说《灭亡》和激流三部曲《家》、《春》、《秋》,爱情三部曲《雾》、《雨》、《电》,还有短、中、长篇小说。

《短文两篇》选自《龙.虎.狗》。

4、关于郭沫若的文学常识(包括原名、出生地、职务、代表作)答案:郭沫若(1892--1978)原名郭开贞,沫若为笔名。

四川乐山人。

现代诗人、剧作家、历史学家、考古学家、古文学家、社会活动家。

主要文学作品有“诗集《女神》、《星空》、《蔡文姬》等。

《天上的街市》《净夜》选自《郭沫若全集》。

5、请问唐宋八大家都是谁?答案::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6. 一门父子三词客是谁?答案:苏洵(老苏)、苏轼(大苏)、苏辙(小苏)。

7.四史都是什么?《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

8. 南宋四大家都是谁?答案:陆游、杨万里、范成大、尤袤9. 边塞诗人都有谁?答案:高适、岑参、王昌龄10. 唐宗、宋祖、秦皇、汉武都是谁?答案:唐宗:唐太宗李世民宋祖:宋太祖赵匡胤秦皇:秦始皇嬴政汉武:汉武帝刘彻11. 谁是中国吝啬鬼的典型?答案:严监生12. 元曲四大家都是谁?答案:关汉卿、郑光祖、白朴、马致远。

鲁迅的代表作品

鲁迅的代表作品

鲁迅的代表作品一、鲁迅代表作品有:《呐喊》《彷徨》《朝花夕拾》《野草》《华盖集》《中国小说史略》等。

1、小说集:《呐喊》1923年8月,北京新潮社出版。

《彷徨》1926年8月,北京北新书局。

《故事新编》1936年,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

2、鲁迅杂文合集:《坟》1927年3月,未名社,《热风》1925年11月,北京北新书局。

《华盖集》1926年8月,北京北新书局,《华盖集续编》1927年5月,北京北新书局。

《续编的续编》1948年,上海出版公司。

《而已集》1928年10月,上海北新书局。

《三闲集》1932年9月,上海北新书局。

《南腔北调集》1934年4月,上海同文书店。

《二心集》1932年,上海合众书店。

《花边文学》1936年6月,上海联华书店。

《伪自由书》1933年10月,上海青光书局。

《准风月谈》1934年12月,上海联华书店。

《且介亭杂文》1937年7月,上海三闲书屋。

《且介亭杂文二集》1937年7月,上海三闲书屋。

《且介亭杂文末编》1937年7月,上海三闲书屋。

《集外集》1935年5月,上海群众图书公司。

《集外集拾遗》1938年,鲁迅全集出版社。

《集外集拾遗补编》1952年,上海出版公司。

3、鲁迅学术专著:《中国小说史略》、《汉文学史纲要》、《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

二、鲁迅作品详细介绍01、《阿Q正传》《阿Q正传》是鲁迅写的一篇精彩的长篇小说,阿Q被人们看为是“反应人民弱点的一面镜子”。

阿Q精神指的是自轻自贱、欺软怕硬和妄自尊大的精神,鲁迅在文中对阿Q精神胜利法描绘得栩栩如生。

02、《野草》《野草》的文笔非常尖锐,抨击了世俗社会的黑暗,在《野草》一文中,鲁迅剖析了自己的思想,《野草》是鲁迅唯一的一本散文集,文中表达了鲁迅对现实社会的抗争,展示了他的苦闷和彷徨。

03、《朝花夕拾》《朝花夕拾》可以说是鲁迅提供了读者看懂他小说的重要资料,所以想要了解鲁迅的话,一定要看看《朝花夕拾》。

04、《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采用夹叙夹议的方法,讲述了鲁迅家的百草园非常丰富,就像是一个大世界,这一篇文章在小学的时候就学到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呐喊·彷徨·野草·坟——魏晋文人之生命悲歌■周蓉开放教育学院 2001级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指导教师:陈 颍)【摘要】本文借鲁迅的四本文集《呐喊》、《彷徨》、《野草》、《坟》的书名来阐述作者颇为欣赏的魏晋文人的生命意识和生命历程,并以这四个书名来代表魏晋四个时期不同的生命历程和不同的生命抉择。

以“呐喊”象征着建安士人生命历程中的执著,他们在白骨上呐喊,求生;“彷徨”象征着竹林士人生命抉择中徘徊,他们在屠刀下彷徨,恋生;“野草”象征着中朝士人那无奈的生命,他们是漩涡中的野草,苦苦乞生;“坟”象征着江左士人生命的最终升华,他们以山水为丘坟,同生死而乐生。

他们以各自不同的生命方式向世人展示了其特有的生命风采,谱写了那首永恒的生命悲歌!【关键词】魏晋文人;心态;生命历程;生命抉择中国传统历来讲究“天人合一”,文人们总爱站在宇宙的高度来看待生命与人生。

在茫茫宇宙中,他们寻找着自己的生命归宿,追求着自己的理想价值。

面对飞逝的时间,飘零的生活,身处乱世的魏晋文人对生命产生了一种更深沉的眷恋,他们害怕在生命结束之后,便会从此消失得一干二净,不再存留一点痕迹。

因为他们恐惧自己无法实现自我的最大价值,所以对生命的追求也就更加执著。

在这份执著中,魏晋文人体现出的是一种个性的张扬及对生命质量的注重。

朝不保夕的生命状态,思想解放的生活环境,都让他们的生命抉择多彩多姿,并带有强烈的个性色彩,从而飞扬出那个与众不同的“宁作我”。

一、生的呐喊——建安士人在白骨上求生汉末,帝国崩溃,战乱连连,瘟疫肆行,其间最醒目的就是白骨。

但在这白骨上迎来的不是伤感的哭泣,却是略带滑稽的驴鸣。

这是建安士人用其怪诞的方式来寄托对死者的哀思,更是对生命的一种召唤,是对生的渴望,生的呐喊。

建安时期,经学败坏,中野萧条,那是个呼唤英雄的时代。

“戮力上国,流惠下民,建永世之业,留金石之功”。

这是曹植的追求,也是整个建安的追求。

建安士人不乏建功立业的豪情壮语,慷慨直言,但与此高亢相随的却是一抹挥之不去的悲凉,这些对于岁月的感叹,漂泊的无奈,充满着浓郁的伤感,悲凉有余哀。

为何会有如此多对生命短暂的反复吟咏,这并不是他们英雄气短,而是死亡烙在他们身上的印记实在太深。

“昔年疾疫,亲故多离其灾,徐、陈、应、刘,一时俱逝,痛可言邪”;“疠气流行。

家家有僵尸之痛,室室有号泣之哀”。

这仅仅是建安二十二年的瘟疫留给他们的一个小小的死亡印痕。

“随没无所益,身死名不书”;这是吴质的恐惧,也是整个建安的恐惧。

面对难以磨灭的死亡的阴影,直面生死,在生的瞬间,完成“我”的不朽。

一方面,他们因袭了儒家的“三不朽”。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立功”、“立德”;“闲居非吾志,甘心赴国忧”——“立功”;“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聘我径寸翰,流藻垂华芬”——“立言”。

为此,他们不惜“虽无铅刀用,庶几奋薄身”。

一方面,他们慕名道家之“神人”。

“愿登泰华山,神人共远游”;“飘遥八极,与神人俱”;“意欲奋六翮,排雾凌紫虚”——“求仙”;“服食享遐纪,延寿保无疆”;“寿同金石,永世难老”——“延寿”。

其实,他们并不真信神仙,“寿命非松乔,谁能得神仙”;“虚无求列仙,松子久吾欺”。

无论是建功立言,在青史中求永存,还是求仙延寿,在幻境中求不老,都是建安士人对生的一种炽热,一种执著。

面对无垠的宇宙,无情的岁月,冰冷的死亡,生是建安士人最强烈的愿望。

在浩宇间,求一生之地,在广宙中,求一生之时,在必死之前,完成“我”的精彩。

一方面,累累白骨给了他们生的紧迫,死的威胁让他们战战兢兢。

他们与时间赛跑,展其才华,扬其生命,尽其所能,或建功立业,或缀笔不止,让“我”留下一个“不朽”的精彩。

一方面,经学衰败给了他们思的自由,思的随意让他们随心所欲。

他们与无垠追逐,标新立异,与众不同,惊世骇俗,或奇言怪论,或行为出格,让“我”留下一种“另类”的精彩。

曹操“唯才是举”兴通脱;祢衡扬桴《渔阳》愧魏武;孔融“狂言”招杀身;杨修“逞才”埋祸根;刘桢失敬反罪子恒纲目不疏;曹丕学驴鸣为仲宣送葬;曹植更是“任性而行,不自雕励,饮酒不节”。

这是那个“不羁”的我,真实的我,也是在死亡的重压下,在自由放纵下,反叛生命的我。

无论是对生命的珍惜,还是对生命的反叛,都是建安士人对生的一种真诚,一种求索。

面对动荡的乱世,漂泊的生命,迷茫的未来,情是建安士人最为依赖之物,亲情、友情是他们吟咏最多的主题,三曹七子都有这类作品传世。

这是建安士人的真情,朋友之谊,亲情之爱,尽在这诗文之中,至今我们仍能感受这份友谊的浓烈,亲情的深厚。

这份情甚至跨越了生死界限,飞越了时空隔阂,成为生命呐喊的最强音。

“昔时游处,行则连舆,止则连席,何曾须臾相失!每至觞酌流行,丝竹并奏,酒酣耳热,仰而赋诗。

当此之时,忽然不自知乐也。

谓百年已分,可长共相保,何图数年之间,零落略尽,言之伤心。

顷撰其遗文,都为一集。

观其姓名,以为鬼录,追思昔时,犹在心目,而此诸子化为粪壤,可复道哉。

”一段死别,虽阴阳两隔,朋友之声,犹在耳畔,朋友之笑,犹在眼前,抚摸着冰冷的书稿,念叨着朋友的名字,追忆着昔时的一颦一笑,此情何等的深!“郁纡将何念,亲爱在离居。

本图相与偕,中更不克俱。

鸱枭鸣衡轭,豺狼当路衢;苍蝇兼白黑,谗巧令亲疏。

欲还绝无蹊,揽辔止踟蹰。

蜘蹰亦何留?相思无终极!秋风发微凉,寒蝉鸣无侧。

原野何萧条,白日忽西匿。

归鸟赴乔林,翩翩厉羽翼。

孤兽走索群,衔草不遑食。

感物伤我怀,抚心长太息。

太息将何为?天命与我违!奈何念同生,一往形不归。

孤魂翔故域,灵柩寄京师。

存者忽复过,亡没身自衰。

人生处一世,忽若朝露晞。

年在桑榆间,影响不能追。

自顾非金石,咄咄令心悲。

心悲动我神,弃置莫复陈。

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

恩爱苟不亏,在远分日亲。

何必同衾帱,然后展殷勤。

忧思成疾疢,无乃儿女仁。

仓卒骨肉情,能不怀苦辛?苦辛何虑思?天命信可疑!虚无求列仙,松子久吾欺。

变故在斯须,百年谁能持。

离别永无会,执手将何时。

”一段生离,渐渐拉开的距离,心也随之同去,再也望不见的身影,魂也随之同飞,“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

千言万语都寄于“王其爱玉体,俱享黄发期”,言愈平,情愈切,手足亲情岂可用言代。

建安的生命悲歌在情感中升华,在面对一次又一次挥之不去的死亡烙印后,在面对不知何时就会降临的死亡威胁后,建安士人用其充沛的情感,执著的信念去追逐生命的步伐,用其慷慨的气度,豪迈的情怀去完成生命的精彩。

建安的生命悲歌是最激昂有力的,在面对无法逃避的死亡时,“生有七尺之形,死惟一棺之土”,建安士人喊出了“天地间,人为贵”的生的呐喊!二、生死彷徨——正始士人在屠刀下恋生正始时期,一群浮华客,一族阴谋家,给刚刚平抚的士人带来了新的动荡。

改弦,杀戮搅乱了那颗本已宁静的心。

“名士少有全者”,面对屠刀的肆虐,生命竟是这样脆弱。

当强烈的死亡恐惧再次降临时,他们茫然了,在生死的边缘徘徊着,进行极其痛苦的生死彷徨。

竹林,一片休闲地,一个避风港,这里本是宁静的,自由的。

但在司马氏步步紧逼下,这片最后的人间净土,也必须作出一个极其残酷的生死抉择。

在闪亮的屠刀前,七贤分裂了,有人继续做着痛苦的盘旋,有人退缩了,有人却无畏的迎刃而上。

“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徘徊将何见,忧思独伤心”。

悲风静夜,一个孤影,“徘徊空堂上”,愁眉深锁,涕泪满裳,生命的悲风从建安吹至竹林。

对于生命的咏叹,对于生死的领悟,他们比建安时期更深沉、无奈,更透彻、通脱,却也更悲观伤感。

另外,玄风大起,“杨朱泣歧路,墨子悲染丝”,在这生死的歧路上,竹林士人对于生命的追求也比建安时期更具现实性,他们不再象建安士人那么执著,追求生命的“不朽”,世间虚名,荣华富贵,怎能为我所累?于是乎少了一份慷慨,多了份随意,更多了份雅趣,他们更注重的是生命的自由,生的适意,生的雅致。

但在司马氏高悬的屠刀下,他们的适意被压抑成放诞,他们的雅致被压抑成“至慎”或“无喜愠之色”。

一方面,他们“越名教而任自然”,争做“酒中仙子”。

竹林善饮,因喜“肆意酣畅”而相交为友,“求步兵校尉为的是酒”;“人猪同饮为的是一醉”;“天生刘伶,以酒为名,一饮一斛,五斗解酲”,更是竹林“酒仙”们引以为豪的酒中誓言。

只有在美酒的怀抱里,他们才会忘却世间的烦恼,尽情的享受生命的自由。

唯有纵情酒海,他们才会忘却死亡的存在,即使这样会更接近死亡,这就是竹林士人的生死彷徨。

在竹林中,生死抉择最痛苦的是阮籍,他一直徘徊在生死的边缘,靠酒来麻醉自己,如此才能进入那个“无思无忧,其乐陶陶”的虚幻境界。

竹林中,阮籍是最会醉的,“文帝初欲为武帝求婚于籍,籍醉六十日,不得言而止”;“钟会数以时事问之,欲因其可否而致之罪,皆以酣醉获免”。

他的醉是为了避祸、求生,他常是用醉眼提心吊胆地望着那把高悬的屠刀,为了生,连醉都如此痛苦。

在酒中他选择着生死,宁可醉死酒乡“死便埋我”,也不愿再这样无助地徘徊下去。

“酒仙”们在酒中追寻着生的快乐,生的乐趣,在酒中进行着生死彷徨,醉走向死,醒返回生。

一方面,他们“非汤武而薄周、孔”,但他们的那些任诞行为,违制举动,既是对虚伪礼教的不满,更是对生命自由的向往。

在高悬的屠刀下,在虚伪的礼教中,他们寻求着生命的最大空间。

极度放纵自我,是为在“我”之中寻求生命的绝对自由。

与建安时期的通脱不同,竹林的放诞是在死亡的压抑下迸发的,更加的痛楚。

在这样的荒诞的外表下,蕴含着怎样一颗煎熬的心,司马氏标榜的礼教让他们失去了生的空间,而那把高悬的利剑,又让他们时时面对死亡的威胁,我已无路可逃,在这生死边缘,竹林士人徘徊着,寻找着可行的道路。

“时率意独驾,不由径路,车迹所穷,辄恸哭而反”前途已无路,是哭生,还是哭死?求生,生得痛苦,求死,生命何贵?竹林就在这生死两难间徘徊。

求生,就“言皆玄远,未尝臧否人物”;求生,就放弃箕山之志,在庙堂为官;求生,就与司马氏合作“同流合污”,生不随本性,何其悲哀,但是为了生存,竹林分道扬镳,“俗物”王戎、“识度”的山涛最识时务,先“缴械投降”;玄远的向秀,在友人嵇康被杀之后“幡然醒悟”,亦“屈其淫威”;“至慎”的阮籍,以酒避祸,却也劫数难逃,“醉写九锡”;两位幸运儿“病酒”刘伶、“猪饮”的阮咸在极度荒诞中获生;“清峻”的嵇康因“刚肠疾恶,轻肆直言,遇事便发”的性情而倒在了司马氏的屠刀下。

生是幸,死是幸,是竹林士人永远无法言清的答案。

王戎生了,却有“邈若山河”之言;向秀生了,却写下了情悲意切的《思旧赋》,追忆不止;阮籍生了,却高呼出“终身履薄冰,谁知我心焦”的悲语。

嵇康走了,“临刑东市,神气不变,索琴弹之,奏《广陵散》。

曲终曰:“袁孝尼尝请学此散,吾靳固未与,《广陵散》于今绝矣。

”琴曲虽终,却永传于世。

死虽为惨烈,却留住了生的尊严、高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