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优秀教育硕士专业学位论文

合集下载

数学教育硕士毕业论文范文模板【精选两篇】

数学教育硕士毕业论文范文模板【精选两篇】

数学教育硕士毕业论文范文模板【精选两篇】数学教育硕士论文1700字(一):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数学学科硕士研究生教育现状及反思论文摘要:本文通过调查了解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硕士研究生教育的实际情况,以数学学科硕士研究生教育教学面临的一些实际困境为例,在此基础上进行反思,寻求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保证和提高硕士研究生教育质量的对策。

关键词:高等教育大众化硕士研究生教育数学学科反思对策根据美国学者马丁·特罗的研究,如果以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为指标,则可以将高等教育发展历程分为“精英、大众和普及”三个阶段。

他认为当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低于15%以下为精英化教育阶段,当毛入学率达到15%时,高等教育就进入了大众化阶段。

20世纪末,我国开启了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硕士研究生教育在由精英高等教育向大众化高等教育的过渡过程中,其质量问题日益受到重视。

本文以数学学科硕士研究生教育为例,结合硕士研究生的自身特征,对现状进行调查,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反思。

对于数学学科硕士研究生教育来讲:数学学科硕士研究生群体有其自身独有的特点,数学学科侧重培养学生具备扎实的基本理论功底,掌握并熟练地运用基本的科学研究方法,因而数学学科硕士研究生教育需要经历模块化的高层教育后,进入系统专业化的精英教育。

在现如今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背景下,研究生学习从最初的“师徒”式学习到现在的“从游”式学习,数学学科硕士研究生教育质量的下降是不争的事实。

因此,本文通过对师范类院校数学学科硕士研究生教育实际情况的调查和分析,探索和寻求有针对性的改革措施,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本文以江苏省徐州市多所大中专院校数学学科硕士研究生、硕士生导师、硕士生管理工作者为调查对象,了解当前高等院校数学学科硕士研究生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的现状。

调查共发放问卷200份,回收200份,有效问卷196份。

问卷涉及导师对硕士生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管理工作者对硕士生的课程设置和培养方案的看法、学生对硕士研究生学习阶段数学学习的信念,以及学习后对未来的态度,等等。

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培育研究

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培育研究

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培育研究施惠元赵晟含侯运铎苏成利(辽宁石油化工大学信息与控制工程学院,辽宁抚顺113001)[摘要]硕士学位论文的写作是每个研究生毕业必须要经历的一个重要环节,它既是对导师培养工作的肯定,又是对学生在研究生期间科研工作的检验,其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研究生能否取得硕士学位。

要培育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学校应该从如下几个方面进行:选好研究生苗子、做好研究生课题、抓好研究生培养过程以及遵守国家研究生学术道德规范等。

实践结果表明,上述措施能够有效提升研究生的科研能力,提高硕士学位论文的质量。

[关键词]研究生;硕士学位论文;课题;学术道德[中图分类号]G64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437(2018)06-0135-03[收稿时间]2017-12-26[基金项目]2016年度辽宁省普通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基于工程教育认证的自动化专业教学质量评估与反馈机制建设研究与实践”。

[作者简介]施惠元(1987-),男,山东烟台人,在读博士,实验师,研究方向:模型预测控制、工业先进过程控制与优化、智能控制等。

2018年6月June ,2018University Education在“十三五”推进教育现代化与人才强国、人力资源强国建设研究的时代背景下,研究生教育作为我国高学历人才培养的一种机制,肩负着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重任,其所培养的研究生素质直接关系到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

在当今高校,研究生的培养完全由研究生导师负责,而这种“导师负责制”的培养模式不仅给研究生同时也给研究生导师带来了巨大的机遇和挑战。

其中,最能反映导师培养成果的就是研究生学位论文的质量。

优秀的研究生学位论文不仅是对研究生在校期间科研工作的肯定,也是对研究生导师精心培养的一种肯定。

但是,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的培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它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一个漫长的培养过程。

笔者结合自己所从事学科培养硕士研究生的经验,认为选好研究生苗子、做好研究生课题、抓好研究生培养过程以及遵守国家研究生学术道德规范等这一系列过程的系统培育有利于提高研究生的整体素质、学习能力、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对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写作有很大帮助,能使学位论文的质量更上一层楼。

经典硕士生毕业论文

经典硕士生毕业论文

经典硕士生毕业论文经典硕士生毕业论文范文(通用11篇)大学生活在不经意间即将结束,同学们毕业前都要通过最后的毕业论文,毕业论文是一种有准备、有计划、比较正规的、比较重要的检验大学学习成果的形式,如何把毕业论文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经典硕士生毕业论文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经典硕士生毕业论文篇1论文摘要:头孢克肟(cefixime)的口服第三代头孢菌素广谱,效率高,分布,具有广泛的,在体内组织渗透性强,稳定的β-内酰胺酶(1)等。

目前,片剂,胶囊剂,颗粒剂,片剂和其他各种剂型应用于临床,其疗效确切,被广泛关注的医学研究人员。

为了减少药物每日给药次数,提高患者的依从性,我们研究和发展其缓释片,以弥补制定一个市场缺口。

本文报道了分光光度法探讨其体外释放的紫外线,并评价药物的研究和开发新的药物释放行为,并建立质量标准提供依据。

1、仪器与试剂u:v-1700紫外分光光度计(日本岛津),bp211d电子天平(sartorius),剥离测试仪zrs8g的智能(天津大学无线电厂)。

从广州白云山制药有限公司头孢克肟原料,并提供有限的,头孢克肟缓释片(在我院开发的,批号为xx0901xx0902xx0903),其他试剂均为分析纯水,蒸馏水两次。

2、结果与方法2.1选择精度波长为105℃干燥至恒重的头孢克肟控制商品金额,用于在人工肠液解决方案,2016年μ克/毫升,找零,10ml2至100ml容量瓶中,用人工肠液,作为对照品溶液,另一种是添加各种配件超声波溶解,处方剂量,人工肠液至100ml的容量,作为供试品溶液,另一种是准备取出负头孢克肟控制解决方案。

解决的办法是5ml045μ米的微多孔膜的过滤,在波长范围190?500nm的扫描。

标准溶液和试验溶液的最大吸收峰在288nm的波长,在无干扰的,并把结果都显示在图2.2高精度的线性范围,从105℃干燥至恒重的头孢克肟的商品的控制量,在人工肠液中的75μ克/毫升的溶液..找零,1,3,5,10,15,20,25毫升50ml量瓶,摇人工胃液量,用0.45微米的微孔膜过滤,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288nm的吸收,吸光度(a)的浓度(ρ)回归,回归方程为:a=0.0457-0.0037,结果表明药物浓度在r=09999,2.3精密测试的范围在1.5——37.5之间μ克/毫升,吸收良好的线性关系服用头孢克肟控制解决方案(20.16μ克/毫升)10ml,0.45微米的微孔膜过滤,吸收,288nm的采样天重复6次,日间rsd分别。

一、全国第三届教育硕士专业学位优秀论文获得者名单 - 中国教育专业

一、全国第三届教育硕士专业学位优秀论文获得者名单 - 中国教育专业
阮英歌
首都师大
物理
卢慕稚
基于数字实验平台的物理探究性实验校本课程的开发与研究
王维国
苏州大学
物理
陶洪
高中生有机化学符号学习心理的研究
姜沈勇
扬州大学
化学
吕琳
高中学生化学学习的性别差异研究
李志红
南京师大
化学
马宏佳
化学必修教材的“二次开发”研究
王峰
华东师大
化学
王祖浩
培养中学生化学基本观念的实践研究——以鲁版《化学反应原理》教材为例
孙宗坤
云南师大
英语
李丽生
初中毕业英语学业考试对初中英语教与学的反拨作用
杜娟
湖南师大
英语
邓颖玲
精加工策略和学习自我效能感在高中英语学困生词汇学习中的应用研究
王燕妮
陕西师大
英语
韦理
在语境中利用交互性活动进行英语语法教学的实践探究
田镇玲
河南大学
英语
王运河
高中生英语写作中的语际翻译行为研究
袁辉
江苏师大
英语
穆凤英
李秋颖
学汉语的英国学生与学英语的中国学生学习策略比较研究
徐菲
苏州大学
英语
苏晓军
体验式教学在初中思想品德新课程中的实施研究--南京市初中思想品德学科体验式教学实践总结与反思
王小叶
南京师大
思政
王建华
支架式教学模式在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实践研究
李延
陕西师大
思政
刘天才
高中思想政治课法治教育研究
苏百泉
华东师大
谢慕武
湖北大学
语文
刘川鄂
苏北农村初中语文高效教学研究
经志芹

硕士学位论文格式模版范文简洁大气

硕士学位论文格式模版范文简洁大气

硕士学位论文格式模版范文简洁大气目录一、摘要 (2)1. 研究背景与意义 (2)2.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3)3. 研究结果与讨论 (4)4. 结论与创新点 (5)二、内容描述 (5)1. 研究问题阐述 (6)2. 研究目的与意义 (7)3. 文献综述 (7)4. 研究范围与限制 (8)三、理论框架与研究假设 (9)1. 理论框架构建 (10)2. 研究假设提出 (11)3. 研究假设验证 (12)四、研究方法 (13)1. 数据收集方法 (14)2. 数据分析方法 (15)3. 研究的可靠性与有效性 (16)五、实证分析 (17)1. 描述性统计分析 (18)2. 假设检验 (18)3. 因子分析 (19)4. 回归分析 (20)六、结论与政策建议 (20)1. 研究结论概述 (22)2. 政策建议 (22)3. 研究局限与未来展望 (23)一、摘要本硕士学位论文旨在探讨[研究主题或领域],研究内容主要围绕[主要研究方向或重点]展开。

本文首先概述了研究背景、目的、意义以及研究问题,接着详细介绍了研究方法、数据来源以及实验设计。

本研究通过[研究方法或技术]的应用,成功在[特定情境或案例中]取得重要发现。

论文通过实证分析揭示了关于[重要研究成果或发现点]的新见解,这些发现不仅丰富了现有的理论体系,也为后续研究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

本研究还对实践领域产生了积极影响,有助于解决实际问题。

摘要简洁明了地概括了本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成果,突出了论文的创新点和重要性。

1. 研究背景与意义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大数据时代已然到来。

海量数据的积累为各行各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在此背景下,本论文聚焦于[具体研究领域],旨在深入探究[研究主题],以期为[相关领域或行业]的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相关领域]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地位日益凸显。

伴随着数据增长的是数据质量的参差不齐和安全隐患,如何有效地挖掘出有价值的信息,同时确保数据的真实性和可靠性,成为了亟待解决的问题。

音乐教育硕士毕业论文范文模板【精选两篇】

音乐教育硕士毕业论文范文模板【精选两篇】

音乐教育硕士毕业论文范文模板【精选两篇】音乐教育硕士论文2000字(一):音乐教育方向专业硕士研究生教学改革与实践研究论文【摘要】文章阐述音乐教育方向专业硕士研究生教学现状,分析其存在的问题,进而对音乐教育方向专业硕士教学改革提供对策和建议,并凝练音乐教育专业方向人才培养特色,为音乐教育培养出具有区域性、国际化和实践型的高级专门人才。

【关键词】音乐教育;学科;专业学位中图分类号:G64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7-0125(2020)11 -0160-01一、音乐教育方向专业硕士研究生教学现状与问题(一)音乐教育方向专业硕士研究生的教学现状其一,音乐教育硕士学位点布局少。

目前全国音乐硕士学位大都以音乐表演为主,音乐教育方向的硕士人才奇缺;其二,人才培养方案缺乏个性化和实用性。

由于大多数音乐硕士人才培养源于音乐学院的人才培养体系,很多院校的培养方案直接挪用音乐院校的培养方案,而没有考虑到各个培养单位的特点;其三,重专业轻教育素质。

部分音乐教育硕士学位点由于需要在各类音乐活动中拿奖、演出,从而忽视培养音乐教师的综合素质能力。

(二)音乐教育方向专业硕士研究生教学存在的问题其一,师资力量薄弱,教学整体质量不足。

随着硕士研究生扩大招生规模后,师资力量出现紧缺,多数院校生师比不足;其二,在科研目标的驱使下,很多学校不注重学生的实践教育学习活动,从而导致教师教学能力缺乏;其三,学位链接缺乏。

音乐教育课程普遍对于硕士研究生的深化学习不够重视,过于强调研究学位能力,导致学位从本科到硕士研究生的链接基础薄弱,造成就业难题。

二、音乐教育方向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创造性培养改革(一)师资队伍建设针对师资力量薄弱的问题,应该做两个方面的准备:一方面,加强对刚晋升的现有专业音乐导师教学经验的培养,以实践研学和课程培训来不断提升教学能力;另一方面,对于准音乐教师的培养要按照专业导师的标准进行,不但要提高音乐专业水平,还要摆脱传统培养模式,加强社会复合型人才培养,扩大准教师的审美鉴赏知识面和综合技术能力课程的覆盖面,以满足综合教学需求。

中学生“反学校文化”现象研究

中学生“反学校文化”现象研究

附件2:全国优秀教育硕士专业学位论文推荐表要说明具体方向,如学科教学(数学)。

本表可复印、附页。

分类号:教育硕士专业学位论文题目: 中学生反学校文化研究Title:The Research on M iddle School Students’“Anti-School Culture”学科专业:教育管理作者姓名:李本友导师及职称:葛金国副教授论文提交日期:2006年11月授予学位日期:现工作单位: 安徽省蚌埠学院二ОО六年十一月中学生反学校文化研究摘要文化无所不在,无所不有,对个人、群体乃至社会发展具有无与伦比的影响。

同样,学校文化对学生及学校发展也具有不可忽视的影响。

然而,对某些学生尤其是处于“叛逆期”的中学生而言,学校并不是一个能引起他们兴趣的地方,他们经常表现出对学校的不满与反抗。

对于这些“问题学生”,综观国外学者研究成果,其中有将其归纳到“学生反文化”的视域中研究,并在许多方面有所突破。

而我国从社会学、文化学的角度对此进行研究的专家学者,近几年虽有涉足但为数不多。

因此,研究本国的中学生反学校文化问题更具有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

对于中学生反学校文化的问题,本文试图从现象的分析转向理论的把握并提出整合的对策,目的是对中学生反学校文化现象进行一番深入的思考和准确的把握。

本文分四大部分:1、话语背景与文献综述。

呈现当前中国教育存在的一些现象和问题,引述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厘清相关概念,确定本研究视角,揭示本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2、现象扫描。

以调查和访谈为依据,从个案访谈、问卷数据中,分析中学生反学校文化的现状和类型。

3、问题归因。

从社会、学校、家庭、学生自身四方面阐述造成中学生反学校文化的诸多文化原因。

4、策略思路。

本文试图从社会学、文化学的角度,根据中学生反学校文化的不同表现提出三种策略,即强制性文化整合、渗透性文化同化、民主性文化多元。

关键词反学校文化;中学生;类型概括;问题归因;调适策略The Research on Middle School Students’ “A nti-School Culture”AbstractCulture has unparalleled enormous function o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ociety. Likewise, the school culture has indispensable function on students and the school's own development either. But to some students , especially the middle school students during the stage of “rebel l ious period”, the school is not a place which can cause their interest, they often manifest the discontent to school and resistance against it. As to these " problem students", taking a broad view of foreign scholars, some research by summing up it to " students' anti-culture ", and break through to some extent in many aspects in the field . Yet there are few experts and scholars in our country who carry on research in terms of sociology, science of culture. So, studying the national middle school students’ anti school culture has an even more theorical meaning and realistic value. As to the question of the middle school students anti-school culture, this paper attempts to turn from the analysis of the phenomenon to the grasp of the theory and put forward the countermeasure to arrangement, aiming at the deep thinking and accurate grasp to the phenomenon of the middle school students’anti-school culture.This paper can be divided into four major parts: 1, language background and literature survey. Some phenomena and problems existing in China education at present are exposed, 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relevant research documents are quoted, relevant concepts are clarified, the visual angle to this research is set, and the purpose and meaning of this paper is announced. 2, henomenon scanning. Based on investigation and interview, from the individual case of interview, questionnaire data, the current status as well as types of the middle school students anti school culture are analyzed. 3, questions imputing. A great deal of cultural reasons for the middle school students’ anti-school culture are explained from the following four respects: society, school, family and students themselves. 4, Thinking routeof the strategies. According to various performance in anti school culture, this paper attempts to propose three strategies in terms of sociology, science of culture, i.e. mandatory cultural arrangement, penetrating cultural assimilation, democratic cultural diversity.Key word: anti-school culture middle school studentsgeneralization of type problem attribution imputing strategy目录缘起 (1)一、话语背景、范畴界定与研究综述 (3)(一)话语背景 (3)(二)基本范畴界定与阐释 (4)1. 文化与反文化 (4)2. 学校文化与反学校文化 (6)3. 文化整合 (7)4. 中学生 (8)(三)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8)1. 国外学者对学校文化与学生反学校文化的文献综述 (8)2. 国内学者对学校文化与学生反学校文化的文献综述 (10)(四)本研究的目的和方法 (12)1. 本研究的目的 (12)2. 本研究的过程、角度与方法 (12)二、中学生反学校文化的现象扫描 (14)(一)偏激反抗:你能怎么我? (15)(二)疏离逃避:逃课又何妨? (18)(三)冷漠消极:读书有何用? (19)(四)自傲玩乐:玩玩也有错? (20)(五)阳奉阴违:谁是“墙头草”? (21)三、中学生反学校文化的问题归因 (23)(一)社会文化因素 (23)1. 社会转型导致价值观念失序 (23)2. 社会分层导致为“尊严”抗争 (24)3. 文化多元导致精神向度混乱 (26)4. 大众文化导致传统理想断裂 (27)5. “英雄文化”导致盲目冒险 (28)(二)学校文化因素 (28)1. 价值评价相互矛盾 (28)2. 课程文化学用背离 (29)3. 师生情感的冲突与对立 (30)4. 学校管理文化缺乏“人本”理念 (31)5. 部分教师素质偏低,缺乏文化引领能力 (31)6. 师生文化体系与价值观的矛盾与对立 (32)(三)家庭文化因素 (33)1. 家庭不和,孩子缺乏归属 (33)2. 文化“代沟”,孩子形成叛逆 (34)3. 家校矛盾助长孩子对学校文化的怀疑 (34)(四)学生文化因素 (35)1. 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失衡发展 (36)2. 追求精神文化中的“高峰经验” (36)3. 缺乏制度文化的“规训”意识 (37)4. 学生边缘文化兴起 (37)四、引导和调适中学生反学校文化的策略思路 (38)(一)强制性文化整合 (39)1. 完善社会主流文化价值体系,增强中学生对主流文化信念 (39)2. 完善大众文化管理监控网络,引导中学生自觉抵制没落文化 (40)3. 优化学校管理文化机制,增强主流文化的凝聚力 (40)(二)渗透性文化同化 (41)1. 正确认识中学生独特的文化特征 (41)2. 提高教师对文化的判断能力 (42)3. 增强优秀传统文化的亲和力 (43)(三)民主性文化多元 (43)1. 学校、家庭对中学生文化要给予宽容与尊重 (43)2. 直面“文化反哺”,承担冲突的“主要责任” (43)3. 社会转型期文化需要多元 (44)结语 (45)注释 (46)参考文献 (48)致谢 (50)附本人在读期间论文、论著、获奖一栏表 (51)中学生反学校文化研究缘起我们的世界,是一个由各种因果链构成的世界。

北京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模板

北京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模板
[3] I.Žutić, J. Fabian and S. Das Sarma, Spintronics: Fundamentals and applications, Reviews of Modern Physics 76 (2), 323-410 (2004).
[4] R. Hanson, L. Kouwenhoven, J. Petta, S. Tarucha and L. Vandersypen, Spins in few-electron quantum dots, Reviews of Modern Physics 79 (4), 1217 (2007).
Klimont, Z.; et al. 2009. Projections of SO2, NOx and carbonaceous aerosols emissions in Asia. Tellus, 61B, 602-617.
xx老师作为一名优秀的经验丰富的教师具有丰富的xx知识和xx经验在整个论文实验和论文写作过程中对我进行了耐心的指导和帮助提出严格要求引导我不断开阔思路为我答疑解惑鼓励我大胆创新使我在这一段宝贵的时光中既增长了知识开阔了视野锻炼了心态又培养了良好的实验习惯和科研精神
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题目:
标题
姓 名:
[5] D. Loss and D. P. DiVincenzo, Quantum computation with quantum dots,Physical Review A 57 (1), 120 (1998).
注:以上是“顺序编码制”索引文献时参考文献著录法(对应第1章示例)。各项著录信息未核准,仅为样式参考。“著者—出版年”制索引文献著录方法如下(对应第二章示例):
段凤魁,贺克斌,刘咸德,董树屏,杨复沫. 2007.含碳气溶胶研究进展:有机碳和元素碳.环境工程学报, 1: 1-8.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Optimizing process will increase efficiency & minimize energy waste
Jamie Polan, LPPD ◦ Chicago, Illinois ◦ REU, Summer 2006
/education/coryton/page7.htm
Department of Chemical Engineering
Jamie Polan, LPPD ◦ Chicago, Illinois ◦ REU,otal energy production and consumption 1970 – 2025 (quadrillion Btu)
• Uses concept of relative volatility
– tendency to vaporize – more volatile = higher vapor
pressure at operating temperature
• Very energy intensive
– 40,000 distillation columns – >200 different processes
LPPD
Distillation Column
Purify light component
Rectifying Section
analysis
More energy efficient columns in real life situations by considering the effects of dynamics and uncertainty in the design stage
Jamie Polan, LPPD ◦ Chicago, Illinois ◦ REU, Summer 2006
U.S. Energy Consumption by Sector (2004)
TTrraannsspporttaattiioonn- 228%%
RReessiidennttiiaall- 221%%
/oiaf/aeo/production.html
IInnddusttrriiaall- 333%%
– chemical industry (24%) – petroleum refining industry (10%)
• Separations is a large part of the energy expense of these industries (60%)
Jamie Polan, LPPD ◦ Chicago, Illinois ◦ REU, Summer 2006
– performance – cost – energy required
• Show effects of uncertainty with integrated design and control • Considering control is necessary to perform a realistic uncertainty
94.27 quadrillion Btu
• Consumption by distillation
6.03 quadrillion Btu
• If process improved 0.1%, we could save
– 6.03 x 1012 Btu – Over 1 million barrels of crude oil
LPPD
Why Distillation?
• 95% of separations energy used for distillation
• More than 6% of total U.S. energy consumption used for distillation
• Total consumption by U.S.
LPPD
How to Improve the Process of Distillation
• Steady state process behavior is well-known; less is known about performance of dynamic systems
• Study the dynamic process to see how uncertainty affects
Separation Systems Design Under Uncertainty
Final Presentation for REU program August 3, 2006
Jamie Polan Advisors: Professor Linninger
Andrés Malcolm
Laboratory for Product and Process Design University of Illinois- Chicago
– $70 million/year
/1/hi/sci/tech/4669260.stm
Jamie Polan, LPPD ◦ Chicago, Illinois ◦ REU, Summer 2006
LPPD
Distillation
• Common method of separation in chemical and petroleum refining industries
CCoommmeerrcciiaall- 118%%
/emeu/aer/consump.html
• Must consume less energy to reduce dependence on foreign sources
• Could start by decreasing amount of energy in industry (3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