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历史与宗教
文学与宗教信仰的关系探讨

文学与宗教信仰的关系探讨文学与宗教信仰是人类社会中两种重要的文化现象,它们在个人、社会以及历史层面上都有着密切的联系与相互影响。
本文将就文学与宗教信仰之间的关系进行探讨,从文学作品中寻找宗教的影子,同时也探究宗教信仰对文学创作的启示与影响。
一、文学中的宗教影子文学作为艺术的一种表现形式,往往通过情节、人物以及主题等方式来呈现出作家对于生命、道德、心灵等问题的思考。
在这些问题中,宗教信仰常常能够给予作家一种直接或间接的启示。
许多文学作品中,我们可以发现对于神、信仰、命运、救赎等宗教概念的探讨,例如美国作家海明威的小说《丧钟为谁而鸣》中,通过对于人类的生存意义和正义的深刻思考,呈现出对于信仰和宗教救赎的渴望。
除了主题上的共鸣,宗教信仰还从另一方面影响了文学的形式与风格。
一些宗教仪式、故事和传说往往被用作文学创作的灵感来源,如希腊神话中丰富的神祇传说启发了欧洲文学的大量创作。
在中国文学中,佛教和道教的故事、哲理等也在文学作品中广泛出现。
这些宗教元素的运用,使得文学作品在表达思想和情感的同时,也给读者带来了与宗教信仰有关的启示与体验。
二、宗教信仰对文学创作的启示与影响宗教信仰作为人类对于神圣的崇拜和探求,具有丰富的哲学、道德和审美内涵,这些内涵常常能够激发作家的创作灵感,或者在写作过程中为他们提供指导与反思。
首先,宗教信仰给予作家一种超越个体物质境界的追求。
宗教信仰催生了许多对于生命存在意义的思考,这种思考帮助作家超越一时一地的局限,去捕捉人类存在的本质。
例如,俄国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说《白夜》中,通过对于孤独、信仰和爱情的追问,探索了人存在于世界中的痛苦和喜悦。
宗教信仰的力量使得作家们敢于面对人类的终极命题,寻找内心的答案,并通过文学作品来传递这种追问和探索。
其次,宗教信仰带给作家道德与伦理的思考。
宗教信仰常常强调人的道德约束与责任,呼唤人们对于真理和善的追求。
在文学作品中,作家也常常通过对于道德和伦理的思考来展开故事的发展。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22课 《文学、史学与宗教》 教学设计

九年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川教版)第22课《文学、史学与宗教》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课是川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第22课。
本主题集中讲述先秦至南北朝时的文化,教材通过确凿的史实、生动的故事、多彩的图像,展示了这一时期我国人民在物质文化领域和精神文化领域创造出来的最具代表性的成果。
本文主要包括四个知识点:大诗人屈原;司马迁与《史记》;佛教的传入;道教的兴起。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知道屈原及其代表作《离骚》、《天问》等。
(2)记住《史记》的作者及写作时代。
(3)理解《史记》的体例、成就及影响。
(4)了解佛教传入中国内地和道教创立的基本情况2.过程与方法:(1)从我国农俗端午节引入对屈原的简介。
通过指导学生观察《屈原》图,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能力。
(2)介绍司马迁为了事业的成功而坚忍不拔、勇于进取的精神;通过指导学生分析司马迁取得历史学研究巨大成功的原因,培养学生的探究、分析、归纳能力。
(3)通过引导学生分析佛教和道教在我国传播的原因和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培养学生的历史分析和评价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1)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中国古代文化的灿烂和丰富多彩,形成民族自豪感。
(2)通过学习“大诗人屈原”,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3)了解司马迁的创作历程,学习他为了事业的成功而坚忍不拔、勇于进取的精神。
(4)通过对“佛教的传播”和“道教的兴起”的学习,使学生正确认识宗教与宗教文化的区别,了解古代中国文明的多样性。
三、教学重、难点:重点:史学家司马迁的主要成就。
难点:对司马迁及《史记》的评价。
四、重难点突破设想:再现历史原貌,结合社会现象,把本课的重点放进历史和现实社会生活中进行分析,对于本课的难点,可通过展示一系列的相关图片,引导学生分析讨论。
五、教学准备:1、屈原、司马迁头像图;2、道教圣地青城山的组图; 3、布置学生搜集资料;4、自制多媒体课件。
古代文学与宗教信仰的关系

古代文学与宗教信仰的关系在古代,文学与宗教信仰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宗教信仰是人类社会中最基本的精神需求之一,而文学则是人类表达和传承思想、情感的重要方式。
两者相互交织,相互影响,共同构成了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首先,宗教信仰为古代文学提供了丰富的主题和灵感。
古代人们对于神灵、神话、祭祀等宗教活动充满了敬畏和崇拜之情,这些宗教元素成为了古代文学作品中的重要主题。
例如,《诗经》中的《鹤鸣之什》就描绘了古人祭祀神灵的场景,表达了对神灵的敬畏之情。
而《尚书》中的《洪范》则讲述了众神创造世界的神话故事,成为古代文学中的经典之作。
宗教信仰为古代文学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灵感,使得文学作品更加丰富多样。
其次,文学作品也对宗教信仰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文学作品通过描写和表达,传递了对于宗教信仰的思考和理解。
古代文学作品中的神话故事、神灵形象等元素,深刻地影响了人们对宗教的认知和理解。
例如,《西游记》中的孙悟空形象成为了中国文化中的重要符号,他的形象不仅代表了古代人们对于宗教信仰的理解,也成为了后来宗教文化中的重要形象。
古代文学作品中的宗教元素通过艺术的表达,使得宗教信仰更加生动形象,深入人心。
古代文学与宗教信仰的关系还体现在文学作品的功能上。
宗教信仰是人类对于宇宙和人生意义的思考和探索,而文学作品则承载了这种思考和探索的功能。
文学作品通过描绘人类的生活、情感和思想,表达了对于宇宙和人生的思考和感悟。
例如,唐代诗人杜牧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中写道:“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这首诗通过描绘夜晚的景色和牵牛织女的传说,表达了对于人生短暂和时间流逝的思考和感悟。
文学作品通过表达思想和情感,满足了人们对于宗教信仰的需求,成为了宗教信仰的重要补充和表达方式。
最后,宗教信仰也对古代文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宗教信仰为文学提供了宽广的传播渠道和受众群体。
古代宗教活动中的祭祀仪式、宗教节日等都是人们交流和传播文学作品的场所和时机。
中国古代文学与宗教信仰的关系

中国古代文学与宗教信仰的关系中国古代文学是一座灿烂的文化宝库,其中蕴含着丰富的宗教信仰。
宗教信仰在中国古代文学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对于文学创作、主题表达以及价值观塑造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中国古代文学与宗教信仰的关系。
一、宗教主题在中国古代文学中的体现中国古代文学中宗教主题的体现广泛而深入。
道教、佛教、儒教等宗教思想贯穿于文学作品之中。
例如,《红楼梦》中所体现的佛教思想,如人生苦难、轮回转世、因果报应,都深刻地反映了佛教的解脱之道。
《孟子》则通过对儒教思想的诠释,强调仁爱、道德修养等方面的价值。
这些宗教主题的出现,拓宽了文学的思想边界,给作品带来了宗教层面的意义。
二、宗教信仰对文学创作的启示宗教信仰对中国古代文学的创作提供了启示,使得作品更加深邃而富有哲理。
宗教信仰中的智慧和理念激发了作家们对人生、命运、道德等问题的思考,促进了他们的创作灵感。
佛教的空灵与超越思维,启示了许多文人墨客,使他们将自然界与人生哲学相融合,如诗人李白的“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落木萧萧下”便是受佛教思想的启示。
儒家思想中注重人伦道义的关怀,也使得许多文学作品在塑造人物形象、描绘人物关系时更加深入、丰富。
三、宗教信仰对文学主题的塑造宗教信仰在中国古代文学中不仅启示了创作,而且对文学主题的塑造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宗教信仰赋予了文学作品更深刻的价值追求。
文学作品中关于生死、人性、善恶、爱与宽容等主题的探讨,往往与宗教信仰息息相关。
例如《西游记》中的宽容与慈悲主题,源自于佛教的教义,表达了对人性的理解与寄托。
这些主题的塑造,使文学作品在触及人们灵魂的同时,也超越了时空的限制,触发了读者心灵深处的共鸣。
四、宗教信仰对文学与社会的影响宗教信仰也对中国古代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进而对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古代社会的宗教环境广泛多元,宗教信仰的传播与交流推动了文学的发展。
例如,佛教的传入,带来了大量佛教经典的翻译与吸收,推动了文学创作的蓬勃发展。
中国古代文学与宗教信仰的关系

中国古代文学与宗教信仰的关系在中国古代文化中,文学和宗教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
这种联系不仅仅是宗教文学的产生,还包括了文学和宗教信仰之间的相互作用。
在本文中,我们将深入探讨中国古代文学与宗教信仰的关系问题。
一、宗教信仰在古代文学中的体现在中国古代文学中,宗教信仰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主题。
许多文学作品都是与宗教信仰有关的。
例如《诗经》中的《商颂》、《周颂》、《鲁颂》等都有对上天、神灵的歌颂和祷告;《庄子》中的一些篇章也涉及到了对宗教信仰的探讨。
此外,在古代的诗歌、散文等文学形式中,宗教信仰也是一个非常常见的主题。
例如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中就有“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这句著名的诗句,其中的“元夕”一节就是指农历正月十五日上元节,是古代的传统节日之一,与道教信仰有关。
二、古代宗教对文学的影响古代宗教对文学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
例如佛教在唐朝达到鼎盛时期,庐山会上就出现了很多以佛教为主题的诗歌。
这些诗歌中不仅表现了诗人对佛教的崇拜,也体现了佛教的某些教义,如空性、无我等。
另外,道教也对古代文学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道教强调“道”的思想,崇尚自然,主张吸取阳气和阴气以达到身体健康和长寿的目的。
在唐代,李白就借助了道教的思想,在他的诗歌中表达了对自然的赞美和崇拜。
这些诗歌中像《将进酒》、《送友人》等都表达了他对美酒、佳人、自然风光等的情感。
三、古代文学对宗教的影响中国古代文学对宗教的发展和传播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在古代,文学是人们传递信息、传播思想的一种重要形式,它为古代宗教信仰的传播提供了广阔的舞台。
例如《红楼梦》就是一部典型的有关道教影响的小说,小说中不仅涉及到了道教的一些思想,而且还表达了对道教修道者的一些理解和认识。
这部小说的出现,不仅丰富了中国古代文学的形式,也为道教在广大民众中的传播起到了推广的作用。
总之,在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过程中,宗教信仰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古代文学作品中不乏涉及到宗教信仰的主题和内容,宗教信仰也为古代文学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基础和文化底蕴。
《宗教与文学的相互影响与互动》

宗教与文学的相互影响与互动简介宗教和文学是人类社会中两个重要的领域,二者之间存在着深刻而复杂的关系。
宗教作为一种信仰体系和精神追求,为文学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素材和诠释框架;而文学则通过艺术表达,将宗教思想传递给读者,并对信仰产生影响。
本文将探讨宗教与文学之间的相互影响与互动。
1. 宗教主题在文学中的体现1.1 宗教起源和神话传说宗教的形成通常伴随着神话传说,在古代各个文明中都有不同的神话体系。
这些神话成为了文学作品中经常被引用和借鉴的素材,如希腊神话、印度教经典等。
1.2 宗教仪式和礼俗宗教仪式和礼俗是信徒进行宗教实践的重要方式。
许多作家通过描写这些仪式来营造氛围和塑造人物形象,展示宗教信仰在个体生活中的影响。
1.3 宗教思想和哲学宗教是人类对人生、存在意义等问题的追问和思考,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思想和哲学观点。
许多文学作品以宗教思想为核心主题,通过艺术形式传递作者对生命、道德等问题的探索。
2. 文艺创作对宗教影响的反馈2.1 宗教改革与文学启蒙运动宗教改革如基督教改革运动对于文学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
这些运动提倡个人直接阅读圣经,并推动了普及通俗文学作品的出版,从而加强了个体权利和思想自由。
2.2 宗教题材与社会风尚文艺作品可以反映特定时期或社会阶层对宗教信仰的态度和偏好。
不同时期的文学流派和题材选择也因为宗教观念的变化而有所不同。
2.3 宗教符号与艺术表达宗教符号在许多文学作品中被大量运用,通过对宗教符号的修辞手法,作家可以传递特定的情感和意义,激发读者共鸣。
3. 宗教与文学互为创造者3.1 宗教启发创作许多作家受到宗教的启发和影响,其信仰影响了他们对世界、人性等问题的观察和思考,并在作品中体现出来。
3.2 文学解构宗教一些文学作品以批判宗教及其权威为目标,通过艺术手法对宗教进行解构和反思,从而引发公众对于宗教的思考和讨论。
3.3 宗教与文学共同塑造文化宗教和文学在人类历史进程中共同塑造了各个文化地区的独特特征。
文学与宗教信仰的交织

文学与宗教信仰的交织文学与宗教信仰是人类文明中几乎无法分割的两个方面。
在历史的长河中,文学和宗教一直紧密相连,相互影响和交织着。
无论是从人类的精神需求还是从文学和宗教的本质上来看,两者之间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从几个方面来探讨文学与宗教信仰的交织。
首先,在文学作品中,宗教信仰往往被深入地描绘和展现。
作为一种宗教的表达形式,文学给予了宗教信仰一种独立且深入的形式。
例如,许多古代文学作品中都包含了对神话和传统宗教的诗歌、故事和神话。
《西游记》中的孙悟空就是一个明确的例子,他作为中国神话传说中的主角,展现了佛教和道教的精神。
类似地,希腊神话中的众神和英雄也是文学作品中不可或缺的元素。
文学作品通过丰富的想象力和充满诗意的叙述,使宗教信仰更加真实、生动和易于理解。
其次,文学和宗教信仰在思想和道德层面上相互渗透。
宗教给予文学作品以深刻的思想内涵和道德哲学。
许多文学作品通过描绘宗教信仰的故事和道德观念,传达出对善良与邪恶、正义与道德的思考。
例如,莎士比亚的作品中常常涉及对上帝、命运和自由意志的探索,这些主题都与宗教信仰息息相关。
通过文学的形式,宗教信仰得以在思想层面上与读者对话,引发他们对于人生和价值观的思考。
此外,文学和宗教信仰在人类精神的满足上有重要的作用。
宗教信仰提供给人类对存在意义和生活价值的思考和追求。
而文学作品则为人们提供了一种寻找精神契合的途径。
无论是诗歌、小说还是戏剧,文学都能够引导人们进入一种虚幻、超越现实的境界,使他们能够超越自身的局限,寻找到精神层面上的满足。
在文学作品中,人们可以找到共鸣和温暖,从而获得一种属于自己的宗教体验。
最后,文学和宗教信仰在文化传承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宗教信仰是人类文明和文化传承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文学作为传承文化的媒介,常常承载着宗教传统和价值观。
许多经典文学作品通过对宗教信仰的描绘和探索,帮助我们了解和传承自己的文化遗产。
无论是从圣经中的传教书,还是从《论语》中的哲学引言,我们都可以找到对宗教信仰的交织。
文学作业中的文学与宗教冲突

文学作业中的文学与宗教冲突文学与宗教是两个重要的人文领域,在人类历史中都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文学以其独特的艺术表达形式带给人们情感的共鸣和思想的启迪,而宗教则以其信仰体系给予人们精神的慰藉和道德的引领。
然而,在文学作业中,这两个领域之间经常会产生冲突。
本文将探讨文学作业中的文学与宗教冲突的原因及其影响。
一、文学作品中对宗教的批判在一些文学作品中,作者通过描述和揭示宗教中的负面现象和问题,对宗教进行批判。
这种批判可能是作者对宗教教义、宗教领袖或宗教体系不满的表达,也可能是对宗教在历史中所起到的作用的反思。
例如,在《湘行散记》中,作者鲁迅对封建社会下的宗教信仰进行了深入的揭示和批判,认为宗教信仰成为统治阶级维护其统治的工具,使民众受到束缚和剥削。
这种对宗教的批判往往引发了宗教信徒的反感和争议。
二、宗教对文学的限制与文学对宗教的批判相反,宗教也经常对文学作业产生限制和抵制。
宗教信仰的规范和道德观念可能与某些文学作品中的内容相冲突,使得作者在文学创作中受到限制。
例如,在某些宗教教义中,对性、暴力等题材的描写往往被视为不雅或不符合宗教信仰的准则,因此这些内容很可能遭到宗教信徒的抵制。
这种限制可能会削弱文学作品的艺术性和真实性,使其无法充分表达作者的思想和情感。
三、文学与宗教对人类价值观的冲击文学作业中的文学与宗教冲突不仅仅是表现在作品的批判和限制上,更深层次的影响体现在人类的价值观念上。
文学艺术作品和宗教信仰都是人类认识世界、探索人生意义的重要途径,而两者的冲突可能会对人们的价值观念产生干扰和冲击。
宗教信仰所追求的超越性和虔诚性常常与文学作品中的现实主义描写和思想解构相对立,造成人们的思想迷茫和价值观念的冲突。
这种冲突可能引发对人生意义、信仰和价值观的思考和讨论,对人类社会产生积极的影响,但也可能引发矛盾和争议。
综上所述,文学作业中的文学与宗教冲突是一个复杂而多样化的问题。
从文学作品对宗教的批判,到宗教对文学的限制,再到对人类价值观的冲击,这些冲突既可促进对文学与宗教的深入思考,也会带来争议和矛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学、历史与宗教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记忆《史记》的作者及写作时代
2、了解佛教传入中国内地和道教创立的基本情况
3、理解《史记》的体例、成就及影响
4、培养观察想象力和探究分析、归纳、评价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从我国农俗端午节引入对屈原的简介
2、介绍司马迁为了事业的成功而坚忍不拔、勇于进取的精神。
3、正确认识宗教与宗教文化的区别,了解古代中国文明的多样性
教学重难点及教学突破
重点:史学家司马迁的主要成就
难点:佛教、道教在中国的传播原因及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教学突破:再现历史原貌,结合社会现象,把本课的重点放进历史和现实社会生活中进行分析,对于本课的难点,可通过展示一系列的相关图片,引导学生分析讨论。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1、屈原、司马迁头像图2、道教圣地青城山的组图3、布置学生搜集资料
学生准备:1、收集附近的道教或者佛教文化场所及相关资料2、查找屈原的作品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在上一课我们学习了我国春秋战国时欣欣向荣的学术思想,今天我们共同去了解战国到东汉时期我国文学、史学和宗教等文化内容的发展状况。
2、引导:大家都知道,在每年农历的五月初五这一天,人们要过端午节,吃粽子、划龙舟。
而据传说,端午节是为纪念古代的一个人的,这个人就是文学家、伟大的诗人屈原。
3、简介屈原及《离骚》、引导学生了解屈原的故事。
二、司马迁与《史记》
1、过渡:刚才我们了解了屈原的故事,那么在没有纸的战国时期,这些故事又是怎么流传下来的呢?它们不同于传说,因为像武王伐纣、陈胜、吴广起义等等历史画面,被一部书生动记载了,这就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所著的《史记》。
2、组织学生预习这部分内容,结合辅栏介绍,初步了解司马迁及其所著的《史记》。
3、简介司马迁的生平,并出示其头像图。
4、讲解:《史记》记述了从远古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的历史,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全书共130篇,分“本纪”、“世家”、“列传”、“书”、“表”几种形式,开创了“纪传体”史书的新体例。
史学界对《史记》的评价,认为它是我国古代最优秀的史学著作,对后来史书的编写有深远影响。
鲁迅先生对《史记》也给了很高的评价,说它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这充分肯定了《史记》不但是一部伟大的史学著作,也是一部不朽的文学著作。
5、继续引导:正因为司马迁为中国史学作出如此大的贡献,后人为了纪念司马迁,在他的故乡
韩城修建了太史祠,用于纪念这位伟大的史学家的不朽功绩。
从阅读中我们已经知道了司马迁是在受了宫刑以后,坚韧完成了这部历史著作的,那么,我们要向司马迁学些什么呢?
6、组织学生讨论、分析司马迁取得成功的原因
三、佛教和道教
1、引入:我国古代文化真是异彩分呈,前面讲了思想、文学、史学,接下来,我们将要了解宗教。
在我国的西汉、东汉时期有两大宗教,一种是由国外传入的佛教,另外一种是土生土长的道教。
2、设问:为什么这两大宗教能很快地兴盛起来,佛教是怎样传入我国的,道教是怎样产生的,两教的教义一样吗?要解决这个问题,还是请同学们到课文中去寻找答案吧!(组织学生阅读教材)
3、讲解佛教和道教的教义,在中国传播的原因及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了解到佛教教义是慈悲为怀,主张忍耐、顺从,生死轮回有报应;道教主张修身养性,修道成仙。
佛教和道教在中国传播的原因,一方面是统治者提倡,因为迎合了统治者麻痹人民、加强统治的需要。
另外一个方面,饱受困苦的人民在心理上得以安慰。
宗教的传播麻痹了人民的反抗意识,成为统治者维护专制统治的工具,也带来了愚昧和迷信,但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中国文化发展的多样性,是中国文化的重要赞成部分。
4、展示我国佛教、道教场所的组图,让学生感受宗教文化在我国的兴盛。
5、小结本课
板书设计:
一、端午节 屈原(《离骚》)
二、司马迁与《史记》
1.《史记》
①纪传体通史②本纪、世家、列传、书、表③史学价值④文学价值
2.司马迁成功的原因
三、佛教与道教
1.佛教的传入与道教的产生
2.教义
3.影响
作业布置:
达标训练:
1. 创造新的诗歌体裁——楚辞,著有《离骚》、《天问》等优秀诗篇,被世界和平理事会定为世界文化名人的是()
A.屈原
B.王昭君
C.关羽
D.杨守敬
2.《史记》是我国汉朝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第一部()
A 纪传体通史
B 纪传体断代史
C 编年体通史
D 编年体断代史
3.司马迁跟陈胜一样具有首创精神。
司马迁的首创精神主要体现在()
A 首创编年体
B 肯定了陈胜、吴广的首创精神
C首创纪传体 D 文笔优美,语言简洁,记述客观公正
4.佛教传入我国中原地区的时间是()
A 战国时期
B 秦朝
C 西汉末年
D 东汉末年
5.佛教传入我国后,很快受到封建统治者的积极提倡和扶持。
其根本原因是()
A 一些封建贵族信奉佛教
B 虔诚地信佛,来世就可以得到幸福
C 对我国文化的发展有深远的影响
D 对封建国家统治人民有利
6.道教是产生于我国本土的宗教,在民间兴起的时间大约在()
A 秦朝时期
B 西汉时期
C 东汉时期
D 三国时期
7.道教之所以被封建统治阶级尊奉,是因为()
A是我国土生土长的宗教
B 适应了封建统治者统治的需要
C 有利于我国文化事业的发展
D 主张修身养性,得道成仙
8. 洛阳白马寺是中国最早的佛教寺院,被佛门弟子尊为“祖庭”。
后来,寺就成了中国僧院的泛称。
这座白马寺建于()
A 秦朝
B 西汉 C三国 D东汉
9.材料解析:
司马迁参酌古今,发凡起例,创为全史。
本纪以叙帝王,世家以记侯国,十表以系时事,八书以详制度,列传以志人物,然后一代君臣政事,贤否得失,总汇于一编之中。
自此例一定,历代作史者遂不能出其范围,信史家之极则也。
——赵翼:《廿二史札记》
通过阅读上述材料,你能说出《史记》是由几部分组成的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