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河南省中考语文试卷分析

2015年河南省中招语文试卷分析

白杭州

2015年河南省中招语文试题紧扣新课标,注重语文能力的考查,强化语文课程与社会生活的联系,关注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把握时代脉搏,彰显学科特色,贴近生活,以“落实课标、指导教学”为目的,导向明确,对语文教学工作具有很好的引导作用。

试题依然遵循以稳为主、稳中求变的原则,重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基本技能的运用情况,试题难易适中,覆盖面较广,无偏题、怪题。从试题结构看,延续了前几年试题的基本模式,题型结构依然是积累与运用、现代文阅读、古诗文阅读和作文四大板块,和近几年试卷结构保持一致,延续了多年来试题的基本框架。自2007年试题分值由100分改为120分9年来,题量略有减少的趋势,2007年共25个小题,2008、2009年22个小题,2010-2012年共23个小题,2013年共22个小题,去年和今年减少为21个,阅读量与往年基本持平。

从全市考生得分情况分析,今年中考语文试卷难度系数为0.69①,属中等难度。试题区分度为0.28②,说明区分度较好,效度较高。

现就试题特点,学生答题情况分板块概要分析如下:

一、积累与运用

试题分析

近11年河南省中考积累与运用考查点统计。

我省中考语文积累与运用的考查,具有基础性、应用性、综合性、灵活性和相对稳定性的特点。从上表可知:①对字音、字形的考查体现了基础性和稳定性的特点,每年必考且分值都是各2分;都是学习生活中常见、常用,但又常错的字,而且多出自教材。②古诗文默写每年必考,每年分值固定为8分,都是分直接型默写和理解型默写两种形式。③名著阅读也是每年必考,分值为4分(仅09年为3分),四大名著的阅读都集中在《西游记》和《水浒传》两本书中,从最初简单的选择,到人物性格概括,再到结合具体故事情节分析人物性格,考查内容越来越细。今年又增加了外国童话试题,考查范围有扩大的趋势。④信息提炼与概括题出现的频率也很高,但基本上都是和图文转换、表达连贯得体、修改病句、选词填空、特定语境的词意理解等结合起来考查,体现了综合性和应用性的特点。⑤近3年题量略有减少,由7个小题减少到6个。⑥对病句的考查有所减少。2005-2009年5年中共考查4次。2010年以来的6年中,仅2012年考查了一次。⑦一些知识点的考查出现频率较低。句子排序题仅2007年考过一次,关联词应用的考查仅2013年出现过一次。

今年中考语文试卷“积累与运用”部分,和去年一样,仍然是6个小题,满分27分。本大题侧重考查的是语文知识的积累,语文能力的综合运用,涵盖字音、字形、古诗文理解与默写、名著(包括童话)阅读、语言的连贯、信息提炼概括、读图写话与说明等,知识点的考

查广、多、细,从基础知识到基本技能再到综合能力,设题由易到难,层次感强,难易适中,不偏不怪。

第1题,是对字音的考查,主要考查词语中易读错的字的读音。与去年要求一样,选择“每对读音都不同”的一项。每组三对词语,四组共24个词语。24个词语大多来源自教材,其中有20个是使用频率较高的,没有生僻字词。本题答案是C,但是“A”组中的“模具”一词因为不常用所以容易读错。

第2题,考查辨析字形,与去年一样要求选出“没有错别字”的一项。考查的内容均为常见的形近字和同音字。比如“墨守成规”的“墨”容易写成“默”。本题最大的迷惑选项是“D”选项中的错别字不易发现,即“凭心而论“中的”凭“应为“平”,完成这道题的关键是要正确理解词语的意思,如“平心而论”是平心静气地评论,“平心”是心平气和的意思,只有掌握了词语的正确含义,才能从容应对这类试题。

第3题是古诗文默写,分值历年来均为8分。新课标指出:“评价学生阅读古代诗词和浅易文言文,重点考察学生的记诵积累”。可见对古诗文名句默写的考查,正是新课标精神的具体体现。今年考查的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过零丁洋》、《爱莲说》、《闻王昌龄左迁遥有此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不回避重点,均未超出新课标中学生必背古诗文篇目的范围。从答题情况看,满分率约占35%左右。课文学生基本上都会背,但错字较多。如:“拂士”的“拂”写成“佛”,“浮沉”的“沉”写成

“尘”,“淤泥”的“淤”不带三点水,“染”字多一点,“清涟”的“涟”写成“莲”;“夜郎”写成“夜朗”等。

第4题,名著阅读,是对《语文课程标准》推荐的课外阅读名著的考查。今年试题在形式上没有变化,即中国古典名著《西游记》、《水浒》和外国童话《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二选一作题,但考查范围有所变化。名著阅读中考查的两部外国童话虽然很有名,但是所选的两篇文章对学生来说有些难度,《夜莺》、《渔夫和他的妻子》学生认真阅读过的不多。从本题来看,二选一降低了作题的难度,但是从考查范围来看,课标中对中学生阅读量的要求正逐步得以体现。同时延续去年名著阅读对内容考查逐步加深的特点,要求写出对童话“常读常新”的阅读感受。从整体来看,名著阅读更注重了“真读”、细读,侧重考查学生概括复杂事件的能力和自己的阅读体验。第1小题比较容易,学生熟悉,所以学生选作此题的较多,得分率较高。在答题中失分原因有:审题不认真,没有看清“任选一题”的要求,两个题都做而又都答不完整;概述故事情节不完整;第二小题中未能写出“常读常新”的阅读感受等。

第5题在横线处补写恰当的句子,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这是语句衔接的一种考查方式。此类题经常与修辞手法连在一起考查,常见的失误是与例句不相承,或者与语境不协调,只顾其一不顾其二,没有按要求写等。而去年与今年这道题均没有与修辞合并考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难度。此题做的较好,学生能根据语境从文本中找到关键词进行作答,但表述参差不齐。

第6题为综合性学习考查题,共7分。和前两年一样,将读图题和材料题整合成了一题,主要考查观察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中的说明能力。本题第(1)题是根据几则新闻标题写出探究结果,3分。此题要求答出“校园足球工作”﹑“受到重视”﹑“推进”三个要点,98℅的学生能够答出前两点,而“推进”这个要点概括出来的不多;个别学生审题不清,字数多于规定字数,要点说不清,造成失分率很高。(此题全省平均得分1.52,得分率51.00%)。第(2)小题是图文转换题,介绍中国青少年校园足球活动标志的设计意图,4分。此题大部分学生能够从图案和文字两方面思考作答,并能够结合图案和文字,通过想象答出要点,此题得分率较高。只有少数考生对图案的说明不够具体,造成失分。此题的设置,在一定程度上兼顾了试题中说明文内容考查量的不足。(此题全省平均得分2.64,得分率66%)。

二、现代文阅读

新课标在学段目标与内容·第四学段(7-9年级)中对阅读教学提出了具体要求:“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在阅读中了解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阅读简单的议论文,区分观点与材料(道理、事实、数据、图表等),发现观点与材料之间的联系,并通过自己的思考,作出判断。阅读新闻和说明性文章,能把握文章的基本观点,获取主要信息。阅读科技作品,还应注意领会作品中所体现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阅读由多种材料组合、较为复杂的非连续性文本,能领会文本的意思,得出有意义的结论。”

新课标在评价建议中指出:“精读的评价,重点评价学生对阅读材料的综合理解能力,要重视评价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创造性的理解。”“第四学段(7-9年级)侧重考察理清思路、概括要点、探究内容等方面的情况,以及读懂不同文体文章的能力。”“文学作品阅读的评价,着重评价学生感受形象、体验情感、品味语言的水平……可通过考察学生对形象、情感、语言的领悟程度,以及自己的体验,来评价学生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水平。”

我省中考语文阅读考察的“五个关键词”、“四个层面”(省教研室中语室丁亚宏主任):

五个关键词:①理解

..文章的内容要

..文中重要词句的含义;②概括

点;③分析

..文章的写作手法;④品味

..拓展。

..富有表现力的语言;⑤探究四个阅读层面:写了什么?为什么写这些?怎么写的?为什么这样写?

试题分析

近11年河南省中考现代文阅读考查文体统计

从近11年来看,我省现代文阅读的考查,记叙文每年必考,说明

文与议论文二选其一。试题不偏不怪,有一定的难度、梯度和区分度。

今年的阅读材料与去年相同,一篇是记叙文,一篇是议论文,文质兼美,贴近学生的生活,突出对文章的深度解读。总分值29分,比前两年多1分。

(一)记叙文阅读,选的是《滴水之恩》,共4个小题,16分,题量、分值与去年相同。文章紧跟时代,贴近生活,题量适中,难易适度,没有偏题和怪题,但考查点与往年相比略有变化,考查的角度依次为:梳理情节、次要人物对推动情节突出主题的作用、形象分析、以及文章结尾的作用。可能因为受选文的限制,今年的试题对情节结构方面的考查偏多,缺少了语言赏析。但从近几年的试题来看,对语言的赏析、品味不应放松。

第7题,要求“按事情的先后顺序概述‘我’和‘他’之间的故事”,4分。此题重在考查学生整体感知和语言概括能力,得分率较高。但部分考生未按照题干中“事情的先后顺序”的要求答题,而是按照文章的顺序概括故事,或是事件概述不完整,造成失分。

第8题,分析“头裹苗帕的老妇人”在文中起什么作用,要求结.

合具体内容

..两个角度进行分析,满分4分,大部分考.....,从情节

..和主题

生得2-3分。一些考生不注意题干要求,未做到

“结合具体内容”分析人物作用,只是堆砌术语;有的则是忽视“情节和主题”,或是混淆了角度,相对失分较多。(此题全省平均2.16分,得分率54.00%)。

第9题,分析人物形象,满分4分,考生大多得分在3分左右。此题有2个要求,一是概括人物形象,二是进行分析。一些考生只是笼统的概括人物形象,缺少结合具体内容的分析;有的则是未抓住人物主要性格特征,概括不准确,分析不全面。

第10题,要求联系全文,简要分析结尾的妙处。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文本的能力,满分4分,大部分考生仅得1-2分。本题难度较高,四个答题要点中,学生答出一点、两点的居多,四点全答出的几乎没有。大部分考生只是围绕“突出中心”这一点反复阐述,缺乏多角度深入解读文本的能力,所以失分较多。(此题全省平均分1.43,得分率36%)。

(二)议论文阅读《为什么不读经典》,针对当前大多数中学生不爱读经典的现象进行了分析,内容贴近中学生的生活。文中分析的四点原因按段首中心句的形式排列,思路清晰,易于学生理解。试题难度不大,都是常见题型,但第11题、13题较往年稍有变化,突出了稳中有变的的特点。第11题增加了审题和理解归纳的难度,四个要点要求从两个方面归纳总结;第13题的题型由往年分析全文的论证思路改变为分析第3段的论证思路,范围缩小后,更便于学生理解。4个小题,分值13分,比去年多1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