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体育学院博士入学考试《运动训练学》之(小周期的类型、任务及适用的范围、负荷安排特点)
上海体育学院博士入学考试《运动训练学》之(如何安排综合训练课各种内容练习之间的顺序)

上海体育学院博士入学考试《运动训练学》之(如何安排综合训练课各种内容练习之间的顺序)
答:综合训练课各种训练内容对运动员所产生的刺激都会对运动员的有机体留下相应的痕迹,这种痕迹产生的后效作用对后续训练内容的影响可能是良好的,也可能不是良好的。
例如,通常在课的本部门开始安排速度训练,后续训练内容安排耐力训练,往往会产生较为良好的作用。
反之,则可能产生不良后果。
一般来说,要求神经系统处于较为兴奋、能量供应充沛的练习应安排在后面,技术性强的练习安排在前面,素质性练习安排在后面,对其他练习产生良好影响的练习放在前面,不产生影响或有不良影响的练习放在后面。
1。
北体大考研运动训练学历年真题答案整理

历年北体考研运动训练学大题整理目录1998年运动训练学试题一.名词解释:1.运动训练2.训练适应3.合理安排运动负荷原那么4.间歇训练法5.一般训练6.循环训练7.协调能力二.简答与论述题:1.简述运动训练过程的根本构造?2.举例说明运动素质的同类转移和非同类转移?3.论述训练过程中为什么要划分大周期?4.论述完整的运动训练理论对训练实践的指导意义?5.论述身体训练的根本要求?6.论述现代运动训练的主要特征?1999年运动训练学试题一.名词解释:1.运动训练2.竞技能力3.运动负荷4.周期性原那么5.重复训练法二.简答题:1.运动训练的特点?2.举例说明什么是间歇训练法以及特点?3.大周期训练方案中各时期,各阶段的运动负荷是什么概念?4.力量素质有哪些种类?谈谈实际训练中开展某一种力量素质的根本做法?5.运动负荷和恢复与训练适应的关系?三.论述题:1.根据训练的任务容不同把小周期分为哪几种类型?试指定某一种小周期训练方案?2.结合某运动工程,谈谈如何对运发动进展现实状态的诊断?2000年运动训练学试题一.名词解释:1.制胜规律2.运动训练手段3.训练性比赛4.移动速度5.训练大周期二.方法运用题:1.请说明100米跑与10000米跑两个运动工程专项耐力的表现特点,并说明上述两个运动工程采用重复训练法训练时,在距离,强度,负荷量等方面应注意的问题?2。
.请设计一个能够提高运发动有氧代系统工作能力的循环训练法。
三.综合分析题:1.论述贯彻有效控制训练原那么的训练学要点2001年运动训练学试题一.名词解释:1.竞技水平2.适宜负荷原那么3.变换训练法4.爆发力5.运动智能二.简答题:1.简述运动训练学与各专项训练理论的关系2.简述运动负荷的量与强度之间的关系3.简述极限强度法开展运发动最大力量的要点4.简述周训练方案的类型及适用围三.方法运用题:1.请选择跳水,射击,柔道,排球中任意两个运动工程,分析两个运动工程的优秀运发动竞技能力决定因素的特征2.论述持续训练法,间歇训练法,重复训练法的主要负荷特征,并为每种训练方法举出两个不同工程运发动运用该方法的训练手段。
运动训练学考博整理一

第一章竞技体育与运动训练第二章项群训练理论第三章运动成绩与竞技能力20041.运动成绩:运动员参加比赛的结果,是根据特定的评定行为对运动员及其对手的竞技能力在比赛中发挥状况的综合评定。
这一评定即包括运动员在比赛中表现出来的竞技水平也包括竞赛的胜负和名次。
1.简述竞技能力与运动训练水平的含义的异同。
①竞技能力即指运动员的参赛能力,由具有不同表现形式和不同作用的体能、技能、战术能力、运动智能及心理能力所构成,并综合的表现于专项竞技的过程之中。
②训练水平是指运动员在训练过程中所达到的竞技能力的水平,反映训练中运动员竞技能力的发展程度;在训练实践中,训练水平常用于表达教练员组织训练工作的能力。
③竞技能力的含义专一而明确,训练水平则是多义词④竞技能力与训练水平,当训练水平用于表达运动员的训练状态时,则比竞技能力更为具体地表达所达到的程度1.为什么许多运动员其某项竞技能力的发展并非突出,但是他(她)们仍可获世界冠军,请运用运动训练学相应理论分析这一现象,并举例说明。
①这种现象说明了竞技能力非衡结构的“补偿效应”即运动员竞技能力构成要素中某种素质或能力的缺陷,可由其他高度发展的素质或能力在一定范围内予以补偿,使其总体竞技能力保持在特定水平上。
以体操运动员为例,由于运动员自身存在个体差异,所以几乎所有体操世界冠军竞技能力结构中都有明显的优势与不同程度的弱势,但他们都是建立于发挥优势的基础上。
②举例体操运动员黄力平,虽然在总体竞技能力中力量稍差,但其双杠动作优美,仍能多次在世界大赛上获得优异运动成绩,体现了竞技能力非衡结构的“补偿效应”。
③这种现象在我国优秀选手中是非常普遍的。
例如,竞技体操竞技能力决定因素的技术模型为:难、新、稳、美。
分析曾经获得七次自由体操世界冠军的李月久、李宁、童飞、楼云的竞技能力结构特征,他们的共同特点是翻腾动作高、轻、飘,但技术风格不同。
李月久、楼云身材短小、粗壮,动作难度大,有绝招;李宁、童飞则身材匀称,动作协调舒展,每一动作都颇具魅力。
上海体育学院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真题大锦集(运动训练学12-17年)

上海体育学院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真题大锦集(运动训练学12-17年)2012运动训练学一、名词解释1、模式训练法2、系统训练/原则3、柔韧素质4、竞技技术5、制胜规则二、简答1、简述项群训练理论的科学意义2、简述训练课的类型及特点3、简述运动评价中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的区别三、论述1、从100米、1500米、3000米、跳远、跳高、排球、篮球项目中任选两个分析其耐力特点。
2、论述适宜负荷原则与适时恢复原则的关系。
2013运动训练学一、名词解释1、运动成绩2、区别对待原则3、持续训练法4、快速力量5、运动技术二、方法运用题1、与对手直接对抗的项目(如拳击、乒乓球、足球等)和不与对手直接对抗的项目(如跳高、体操、射击等)在比赛战术运用上有什么不同。
2、发展运动员快速力量时,如何确定训练的负荷量度?三、综合分析题1、项群训练理论可应用于哪些方面的理论研究和训练实践?四、论述题1、为什么许多运动员其某项竞技能力的发展并非突出,但是他(她)们仍可获世界冠军,请运用运动训练学相应理论分析这一现象,并举例说明。
2、系统性原则的含义及科学基础,并说明如何保持训练的系统性。
3、举例说明运动员竞技能力非衡结构的补偿效应。
4、竞技需要原则、生理学基础及训练特点。
5、体能一向被视为亚洲运动员的弱项,请运用训练学角度来分析刘翔成功的原因。
2014运动训练学一、名词解释1、竞技水平2、适宜负荷原则3、变换训练法4、爆发力5、运动智能二、简答题1、简述运动训练学与各专项训练理论的关系2、简述运动负荷的量与强度之间的关系3、简述用极限强度法发展运动员最大力量的要点。
4、简述周训练计划的类型及适用范围。
三、方法运用题1、请选择跳水、射击、柔道、排球中任意两个运动项目,分析两个运动项目优秀运动员竞技能力决定因素的特征。
四、辨析题1、竞技能力也就是训练水平。
五、综合分析题1、举例说明运动员特长技术与全面技术之间的关系。
2、举例说明训练目标的基本内容及导向作用。
上海体育学院博士入学考试《运动训练学》之(运动成绩的决定因素)

上海体育学院博士入学考试《运动训练学》之(运动成绩的决定因素)
答:运动成绩是运动员参加比赛的结果,是根据特定的评定行为对运动员及其对手的竞技能力在比赛中发挥状况的综合评定。
任何一个竞技项目比赛的运动成绩都是由运动员在比赛中的表现、对手在比赛中的表现以及竞赛结果的评定行为这三方面因素所决定的。
(1)运动员在比赛中的表现,运动员在比赛中的表现决定于其所具备的竞技能力及在比赛中的发挥程度,是影响运动成绩的内因,是最根本和最重要的原因。
对于不同项群运动员在比赛中所表现的竞技水平有不同的评定方法。
(2)对手在比赛中的表现,运动员在比赛中的胜负状况或取得的名次,在很大程度上还受制于对手在比赛中表现出来的竞技水平。
尤其是在对抗性竞技项目中,如果他的对手比他还要强的话,尽管他能够表现出比以前更高的竞技水平,也很可能遭到失败而淘汰。
(3)比赛结果的评定,竞赛评定行为是影响运动员运动成绩的另一个重要方面,包括竞赛规则,评定手段及裁判员的道德与业务水平三个因素,其中每一个因素的改变,都带来运动成绩的显著变化。
上海体育学院考博复习提纲

2301运动生理学:骨骼肌机能;血液循环;呼吸;能量代谢与体温;本体感觉器官和前庭位觉器官的功能;神经系统的功能;内分泌机能;运动技能的形成;身体素质的生理学基础及其训练原则;运动过程中人体机能状态的变化规律;运动机能的生理学评定;高原环境与运动能力;运动处方的生理学基础。
考试科目3301:体育教育与运动训练理论,分为必答题部分(占考试50%比重)和选答题部分(占考试50%比重)。
必答题包括体育教育理论和运动训练理论其比重各占50%;选答题有体育教育理论试题与运动训练理论试题,考生可任选其中之一。
体育教育理论和运动训练理论的考试大纲分别如下:3301体育教育理论:.1.体育发展史:中国古代学校体育;中国近代学校体育;新中国学校体育;美国、日本、苏联(俄罗斯)、德国等主要外国学校体育发展。
2.我国教育发展与我国学校体育改革我国教育发展与学校体育改革目标;《体育与健康》、《体育与健身》课程改革;当前学校体育改革的成就与存在的主要问题。
3.学校体育教学指导思想:学校体育体育思想与学校体育教学指导思想的的区别与联系;中国学校体育教学指导思想的发展;学校体育指导思想:全面教育思想、体质教育思想、主动体育思想、快乐体育思想、终身体育思想、成功体育思想、健康第一指导思想、真义体育等。
4.体育课程:体育课程概述;体育课程分类;体育课程改革发展趋势;体育课程编制;体育课程开发。
5.体育教学过程:体育教学过程的含义与性质;体育教学过程中的几个客观规律;体育教学过程的层次及其特点;体育教学过程的优化与管理。
6.体育教学方法:体育教学方法发展与分类;体育教学方法的应用与基本要求;体育教学方法的选择与应用。
7.体育教学内容:体育教学内容的特性;体育教学内容的层次与分类;体育教学内容的发展与改革。
8.体育教材:体育教材概述;体育教材的编定;体育教材化的含义与意义;体育教材化的工作内容;体育教科书。
9.体育课堂教学的组织与管理:体育课堂教学组织与管理的基本矛盾;体育课堂教学组织与管理的基本方面;体育课堂教学组织与管理的具体内容。
北体大考研运动训练学历年真题答案整理

北体大考研运动训练学历年真题答案整理历年北体考研运动训练学大题整理2004年简答题1、简述竞技能力与训练水平含义的异同竞技能力是指运动员的参赛能力。
由具有不同表现形式和不同作用的体能、技能、战术能力、运动智能以及心理能力所构成,并综合的表现于专项竞技的过程之中。
训练水平是运动员在训练过程中所达到的竞技能力的水平,反映着训练中运动员竞技能力的发展程度。
二者的异同:训练水平这一概念常用于表达教练员组织训练工作的能力,可以说,训练水平时一个多义词;而竞技能力的含义则专一而明确。
当训练水平被用于表达运动员的训练状态时,则比竞技能力这一概念更为具体的表达所达到的程度。
2、简述模式训练法的基本结构(同2006年简答第2题)3、简述竞技状态阶段性发展过程的生物学基础运动训练过程的阶段性特征,是通过许许多多连绵不断的大小周期循环往复而表现出来的。
包括运动员竞技状态的形成、保持和消失三个阶段的一个完整的训练过程,称为一个训练的大周期。
训练的大周期是以参加重要比赛获得满意成绩为目标,以运动员竞技状态发展过程的阶段性特征为依据而确定和划分的。
在机体的适应性机制、动员性机制以及保护性机制的交替作用下,通过训练、比赛和恢复三个阶段周期性的影响使得运动员的竞技水平不断地得到提高。
与运动员竞技状态的形成、保持和消失三个阶段相对应,分别组织准备时期(或称训练期)、比赛时期和恢复时期(或称过渡期)的训练,并把这一循环称之为一个训练的大周期。
论述题1、为什么许多运动员某项竞技能力的发展并非突出,但是他们仍可获得世界冠军,请运用运动训练学相应理论分析这一现象,并举例说明。
a)运动员竞技能力结构:是指运动员竞技能力各组成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方式。
反映着竞技能力各要素之间的关系。
b)每名运动员在参照优秀运动员竞技能力模型、确定自己的训练目标并安排自己的训练计划时,应考虑个体特点,注意保持和发扬个人的优势能力。
相对于运用统计方法建立的能够反映优秀运动员总体共同特征的运动员竞技能力结构模型而言,每一名运动员个体竞技能力的各个构成因素的发展大都呈不均衡状态,这种非衡状态是普遍存在的。
上海体育学院博士入学考试《运动训练学》之(爆发力训练负荷量度的确定)

上海体育学院博士入学考试《运动训练学》之(爆发力训练负荷量度的确定)答:(1)负荷强度:发展爆发力训练的负荷强度依需要而定。
有时以30%的强度负重练习,也有时不负重,仅克服自身体重练习。
(2)负荷数量:在安排重复次数与组数时,注意应以不降低速度为原则,同时要求中枢神经系统保持良好的兴奋状况,而不是练习重复次数与组数越多越好。
重复次数与负荷强度关系密切。
负荷重量多,强度大,重复次数就要少;负荷重量少,强度小,则相反。
组数以不减少每组重复次数、不降低每次练习速度为原则,组数不宜过多。
发展爆发力的练习,应用极限或接近极限的速度来完成每一次的重复练习。
(3)间歇时间:间歇时间应以保证运动员工作能力完全恢复为原则,但也不宜过长。
具体的间歇时间与运动量大小、运动员恢复能力有关,一般地说可安排1—3分钟或3—5分钟。
间歇时可做一些放松的小强度练习,以有利于强化恢复过程,使必要的休息时间缩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上海体育学院博士入学考试《运动训练学》之(小周期的类型、任务及适用的范围、负荷安排特点)
答:根据训练任务及内容的不同,把周训练分为基本训练周、赛前训练周、比赛周以及恢复周。
a (1)基本训练周:A 训练任务,通过特定程序和反复的练习使运动员掌握和熟练专项技战术,通过负荷的改变引起新的生物适应现象,以获得多种竞技能力的提高。
B 适用范围,在准备时期,基本训练周是最主要的周型。
在比赛时期的赛前阶段和赛间阶段也主要按基本训练周的模式组织训练。
(2)赛前训练周:A 训练任务,力求使运动员的机体适应比赛的要求和条件,把长期训练过程中所获得的各个方面地竞技能力,集中到专项竞技所需要的方向中去。
B 适用范围,主要运用比赛前的专门训练准备。
在比赛时期的比赛周之前,通常连续安排几个赛前训练周。
(3)比赛周:A 训练任务,为运动员在各方面培养最佳竞技状态做直接的准备和最后的调整,并参加比赛,力求创造优异成绩。
B 准备时期,参加训练性比赛的训练,可不作为比赛周的训练看待。
检查作用的比赛,按比赛周训练的特点予以专门安排。
(4)恢复周:A 训练任务,通过降低训练负荷量度以及采取各种恢复措施,,消除运动员生理上和心理上的疲劳,以求尽快的实现能量物质的再生,促进超量恢复的出现。
B 适用范围,在许多项目中,普遍采用两个大负荷周训
练之后,安排一个恢复周,即“练二调一”式安排。
b. 小周期负荷安排:
(1)锯齿型安排方式:对运动员刺激节奏频繁,适用于冲击性小周期。
(2)“前松后紧式”的双高峰安排方式:也适用于冲击性小周期,同时还适用于引导性小周期、比赛型小周期安排。
(3)强调运动员技、战术训练而负荷不是很大的小周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