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

合集下载

教师专业标准

教师专业标准

教师专业标准
一、基本理念
(一)师德为先
热爱职业教育事业,具有职业理想、敬业精神和奉献精神,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履行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依法执教。

立德树人,为人师表,教书育人,自尊自律,关爱学生,团结协作。

以人格魅力、学识魅力、职业魅力教育和感染学生,做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指导者和健康成长的引路人。

(二)学生为本
树立人人皆可成才的职业教育观。

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以学生发展为本,培养学生的职业兴趣、学习兴趣和自信心,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发挥学生特长,挖掘学生潜质,为每一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创业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促进学生健康快乐成长,学有所长,全面发展。

(三)能力为重
在教学和育人过程中,把专业理论与职业实践相结合、职业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相结合;遵循职业教育规律和技术技能人才成长规律,提升教育教学专业化水平;坚持实践、反思、再实践、再反思,不断提高专业能力。

教师在教学中要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

教师在教学中要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

教师在教学中要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

的确如此,尊重树木的本性、天性每一粒树种每一棵树苗都有发展成参天大树的潜力,正所谓无为而有为,因此教师要在教育教学中应顺应学生的天性,在规律中促进学生的发展。

学生身心发展具有阶段性和顺序只有顺应其发展,潜能才能得以挖掘。

《学记》中记载过:“不陵节而施之谓孙”。

因此顺应规律的发展是千古不变的道理,“揠苗助长"的故事我们都耳熟能祥,庄稼的快速生长只是表面现象,透过现象看本质其根源已经遭受到破坏,随着时间的推移,庄稼必将荒芜。

学生的发展亦是如此,如果违背了学生的发展其教学效果只会浮在表面,而没有看到根源,必定不能促进学生长远的发展,因此教师教学要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

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培养其积极的学习兴趣,从而真正促进学生的发展。

“纵之顺之,毁其盆,悉埋于地,解其棕缚”。

现教育刻意而为、教育刻痕过重的现象普遍存在,因而学生因学业压力过大而离家出走、跳楼的事件也屡见不鲜。

我们反念一想,是否可以让教育像农业一样尊重学生的自由和个性,“让孩子像野花一样生长”,从内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让知识本身成为一种吸引,一种魅力,这样一来,教育的悲剧会不会因此而减少?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应顺应学生的天性,激发内在动机,真正促进学生的发展。

“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从某种程度上来说,青少年的发展牵动着国家的发展,因此教育要顺应规律培养国家栋梁之才,不断为国家注入新鲜的血液。

一个种族的灭亡便伴随一个种族的崛起,一个朝代的灭亡伴随的是另一个朝代的诞生.规律是客观的,没有人可以也不可能去阻挡规律的发展与变化。

违背规律其结果只会和“反清复明”一样最终落得一个失败的下场。

以大见小,如果教师在教育中一味的逾越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只会是治标不治本,看似光鲜的背后缺乏生长的动力,最终只会自食其果。

一个国家的希望在于少年,教师要根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国家培养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加班人。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计划(4篇)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计划(4篇)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计划一、指导思想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推进素质教育,我校历来重视心理健康教育,通过多种方式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辅导,帮助学生提高心理素质,健全人格,增强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

二、工作目标1、坚持以人为本,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及发展规律,运用心理健康的理论和方法,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培育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他们的身心全面和谐地发展。

2、立足教育,重在指导,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保证心理健康的实践性和实效性,面向全体学生,关注个别差异,尊重学生、理解学生。

3、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充分开发他们的潜力,培养学生乐观的、向上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康发展。

4、对少数有心理困扰或心理障碍的学生进行科学的、有效的心理咨询和辅导,使他们尽快摆脱障碍,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增强自我教育能力。

三、主要工作1、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自身素质。

继续加强心理健康兼职教师的进阶培训,进一步提高认识,充实自我,掌握基本的心理辅导知识、方法、形式等。

同时,组织教师学习心理健康教育知识,提倡全体教师在自己的工作实践中运用心理知识及教育方法,不断丰富自己的教学策略,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2、认真做好学生心理辅导及心理咨询工作。

加强心理咨询室的常规建设,做好学生心理咨询工作,并能有所侧重地进行跟踪调查,建立心理档案。

设立多种咨询途径:心灵屋;“心语热线”,进行电话咨询辅导;红领巾广播;心理辅导专题讲座等。

并积极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各班班主任要利用二会一课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3、指导家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仅仅由学校实施是不够的,在更重要的意义上讲,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主要依靠家庭教育,因为家庭才是学生的来源与归属,小学生心理健康最后要归结于此。

所以,加强家校联系,构建心理健康教育网络,利用家长学校活动(如家长会、家访等),宣传心理健康知识,让心理健康教育走进千家万户,使家校教育形成合力,促进亲子沟通,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 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

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 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

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谈促进初中学生心理健康的有效策略张翠萍初中时期是人的一生中身心发育最为显着的时期。

处于这一时期的初中学生,幼稚与成熟并存,独立与依赖兼具,自觉与盲目同随,内心错综复杂,充满着各种矛盾。

他们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自我意识等方面,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心理不适,产生许多的困惑和烦恼,出现较多的行为问题。

所以,对初中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不仅仅是素质教育向纵深发展的需要,也是学生成长过程中所不可缺少的重要教育内容。

一、初中学生的特点初中学生成长过程的特殊性。

初中学生年龄一般在12—16岁,处于青少年早期,这是人生旅途中一个非常特殊的时期,称为“心理断乳期”或“危险期”。

这个时期,是学习的“最佳期”,人生的“黄金时代”,所以,也是人的一生中一个比较关键的时期。

初中学生所处的成长环境从初中学生生活的环境来看,他们受着各方面的影响。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西方一些不健康思想,如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也在社会中漫延;随着科技的高速发展,不健康信息和网络虚拟世界也侵蚀着初中学生稚嫩的心田,影响着他们的健康成长。

另外,离异家庭的增多,造成亲情缺失和家庭教育不完善;沉重的升学压力,同学间过度的竞争,枯燥乏味的学习方式等也会造成初中学生心理不适应,导致他们产生心理问题,重者出现心理障碍,甚至极少数学生因为走不出心理的困惑,出现自杀的倾向。

成长过程的特殊性和所处的成长环境的影响,使初中学生具有了一些明显的特征:(一)生理特点初中学生正处于青春初期,由于生长素的作用,他们新陈代谢加强,身体内部各种器官机能迅速提高,逐步趋于成熟,身高体重急剧增长,体格趋于定型,形成了一生中迅猛发育的“第二次生长高峰”。

初中学生性器官发育逐步加快,第二性征出现,男女差异明显,性功能已经具备,性心理变化激烈,这标志着人体发育的全面完成,初中学生可以说“长大了”。

(二)心理特点初中学生的生理发育比较快,其心理发展成熟的速度则相对缓慢,心理水平尚处于从幼稚向成熟发展的过渡时期。

学校体育工作条例全文2023

学校体育工作条例全文2023

学校体育工作条例全文2023学校体育工作条例全文2023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保证学校体育工作的正常开展,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成长,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学校体育工作是指普通中小学校、农业中学、职业中学、中等专业学校、普通高等学校的体育课教学、课外体育活动、课余体育训练和体育竞赛。

第三条学校体育工作的基本任务是:增进学生身心健康、增强学生体质;使学生掌握体育基本知识,培养学生体育运动能力和习惯;提高学生运动技术水平,为国家培养体育后备人才;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增强组织纪律性,培养学生的勇敢、顽强、进取精神。

第四条学校体育工作应当坚持普及与提高相结合、体育锻炼与安全卫生相结合的原则,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强身健体活动,重视继承和发扬民族传统体育,注意吸取国外学校体育的有益经验,积极开展体育科学研究工作。

第五条学校体育工作应当面向全体学生,积极推行国家体育锻炼标准。

第六条学校体育工作在教育行政部门领导下,由学校组织实施,并接受体育行政部门的指导。

第二章体育课教学第七条学校应当根据教育行政部门的规定,组织实施体育课教学活动。

普通中小学校、农业中学、职业中学、中等专业学校各年级和普通高等学校的一、二年级必须开设体育课。

普通高等学校对三年级以上学生开设体育选修课。

第八条体育课教学应当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教学内容应当符合教学大纲的要求,符合学生年龄、性别特点和所在地区地理、气候条件。

体育课的教学形式应当灵活多样,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改善教学条件,提高教学质量。

第九条体育课是学生毕业、升学考试科目。

学生因病、残免修体育课或者免除体育课考试的,必须持医院证明,经学校体育教研室(组)审核同意,并报学校教务部门备案,记入学生健康档案。

第三章课外体育活动第十条开展课外体育活动应当从实际情况出发,因地制宜,生动活泼。

普通中小学校、农业中学、职业中学每天应当安排课间操,每周安排三次以上课外体育活动,保证学生每天有一小时体育活动的时间(含体育课)。

健康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

健康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

健康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的进步,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认识到学生身心健康对他们的学业以及未来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为了确保学生能够获得全面的发展和健康的成长,必须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采取相应的措施来促进他们的健康成长。

首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是指学生在不同年龄阶段身体和心理状态的变化规律。

学生的身体发育不仅为他们提供了良好的学习条件,还对他们的身心健康起着重要的影响。

因此,在教育中应该注重培养学生正确的生活习惯,如良好的饮食习惯、适量的运动和充足的休息。

此外,学生在心理上也经历着各种各样的变化,如性格、情绪和人际关系的发展。

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关注学生的情绪和思维方式,并帮助他们培养积极的心态和健康的人际关系。

其次,为了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必须采取适当的措施。

首先,学校和家庭应该共同努力,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

学校可以组织各种各样的体育活动和健康教育,以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和提高他们的健康意识。

家庭则应该关心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帮助他们养成科学的生活习惯和健康的心理状态。

另外,教育部门和学校应该加强对学生身心健康的研究和关注,并制定相应的政策和措施来保障学生的健康成长。

教师应该不仅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还要注重他们的身心健康。

他们可以通过关心学生、与他们建立良好的关系、制定适当的学习计划和提供相应的指导来帮助学生解决一些身心健康方面的问题。

最后,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措施应该是有针对性的。

不同年龄段的学生有不同的身心发展特点,因此,教育者和家长应该根据学生的需求和特点来采取相应的措施。

比如,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的身体发育较快,因此应该注重锻炼,同时关注他们的心理健康;对于中学生来说,他们的学习压力较大,因此应该通过提供学习方法和心理调适的指导来帮助他们应对压力。

总之,健康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是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重要途径。

教育者和家长应该共同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为他们提供良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来帮助他们解决身心健康方面的问题。

如何遵循人的身心发展规律进行教育

如何遵循人的身心发展规律进行教育

如何遵循人的身心发展规律进行教育第一,教育要适应个体的发展的顺序性,循序渐进地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

人的身心发展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由量变到质变的连续不断的发展过程,因此,教育工作要做到循序渐进。

一切知识技能的传授、智力的发展、体质的增强、思想品德的培养,都要遵循由具体到抽象、由简到繁、由低到高的顺序,既不要拔苗助长、陵节而施,也不要压抑学生的发展、消极地迁就学生现有的发展水平。

第二,教育要适应个体的发展的阶段性规律,注意各阶段之间的衔接工作。

这一规律决定了教育工作必须根据不同年龄阶段的特点分阶段地进行。

在教育、教学的要求、内容和方法上不能搞一刀切,不能把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混为一谈。

同时,还要看到各年龄阶段之间的相互联系,不能人为地截然分开,要注意各阶段之间的衔接工作。

第三,教育要适应个体的发展的不均衡性,加强学生身心发展的关键期教育。

个体身心各个方面的发展存在最佳期或关键期,为了有效地促进个体身心的发展,教育教育工作要抓住关键期,以求在最短的时间内取得最好的效果。

第四,个体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做到因材施教。

这一规律要求教育工作不仅要认识学生发展的共同特征,还应充分重视每个学生的个别差异,做到因材施教。

发挥每个学
生的潜力和积极因素,选择最有效的教育途径,使每个学生都能获得最大限度的发展。

第五,个体身心发展的互补性,激发学生自我发展的信心和积极性。

这一规律要求教育者首先要对全体学生,特别是存在身心障碍、学业成绩落后的学生树立起坚定的信心;其次要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善于发现学生的优势,扬长避短、长善救失,激发学生自我发展的信心和积极性,从而获得身心的协调、统一的发展。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对健康的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

学生的心理健康不仅关乎个人的学习和生活质量,更关乎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势在必行。

一、当前学生心理健康面临的挑战当今社会,面临着高压的学习和生活,学生的心理健康面临着诸多挑战。

教育体制的变革和学习压力的增大使得很多学生陷入焦虑和压力之中。

家庭教育不足以满足学生心理需求,很多学生在家庭和学校之间无法很好地平衡。

社会环境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不良因素,如网络暴力、欺凌等,给学生心理健康带来不小的影响。

二、重视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面对学生心理健康面临的挑战,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是很有必要的。

学生的心理健康不仅关乎他们的个人成长,更关乎整个社会的和谐稳定。

心理健康教育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提高他们的适应能力和抗压能力。

心理健康教育还有助于营造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

三、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为了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加强对教师的心理健康培训,提高他们对学生心理需求的认识和应对能力。

建立完善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包括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心理健康咨询服务等。

注重校园文化建设,营造和谐积极的校园氛围,让学生在良好的环境中成长。

家校合作也是十分重要的,家长和学校共同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共同协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心态。

有助于减少不良行为的发生,减少校园暴力和欺凌等现象的发生。

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也有利于社会的和谐发展,培养出更多积极向上的青少年,为社会健康稳定发展做出贡献。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是非常重要的。

不仅需要学校和教师的共同努力,也需要家长和社会的支持和参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
——谈促进初中学生心理健康的有效策略
张翠萍
初中时期是人的一生中身心发育最为显著的时期。

处于这一时期的初中学生,幼稚与成熟并存,独立与依赖兼具,自觉与盲目同随,内心错综复杂,充满着各种矛盾。

他们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自我意识等方面,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心理不适,产生许多的困惑和烦恼,出现较多的行为问题。

所以,对初中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不仅仅是素质教育向纵深发展的需要,也是学生成长过程中所不可缺少的重要教育内容。

一、初中学生的特点
初中学生成长过程的特殊性。

初中学生年龄一般在12—16岁,处于青少年早期,这是人生旅途中一个非常特殊的时期,称为“心理断乳期”或“危险期”。

这个时期,是学习的“最佳期”,人生的“黄金时代”,所以,也是人的一生中一个比较关键的时期。

初中学生所处的成长环境
从初中学生生活的环境来看,他们受着各方面的影响。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西方一些不健康思想,如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也在社会中漫延;随着科技的高速发展,不健康信息和网络虚拟世界也侵蚀着初中学生稚嫩的心田,影响着他们的健康成长。

另外,离异家庭的增多,造成亲情缺失和家庭教育不完善;沉重的升学压力,同学间过度的竞争,枯燥乏味的学习方式等也会造成初中学生心理不适应,导致他们产生心理问题,重者出现心理障碍,甚至极少数学生因为走不出心理的困惑,出现自杀的倾向。

成长过程的特殊性和所处的成长环境的影响,使初中学生具有了一些明显的特征:
(一)生理特点
初中学生正处于青春初期,由于生长素的作用,他们新陈代谢加强,身体内部各种器官机能迅速提高,逐步趋于成熟,身高体重急剧增长,体格趋于定型,形成了一生中迅猛发育的“第二次生长高峰”。

初中学生性器官发育逐步加快,第二性征出现,男女差异明显,性功能已经具备,性心理变化激烈,这标志着人体发育的全面完成,初中学生可以说“长大了”。

(二)心理特点
初中学生的生理发育比较快,其心理发展成熟的速度则相对缓慢,心理水平尚处于从幼稚向成熟发展的过渡时期。

这样,初中学生的身心就处在一种非平衡状态,会引起种种心理发展上的矛盾。

身体的急剧变化,给初中学生心理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并产生深远的影响。

首先,由于初中学生第二性征的出现,使他们产生了成人感,因此,在心理上他们也希望能尽快进入成人世界,希望尽快摆脱童年时的一切,寻找到一种全新的行为准则,扮演一个全新的社会角色,获得一种全新的社会评价,重新体现人生的意义。

就在这些新的追求中,他们感到种种困惑。

其次,由于性的成熟,初中学生对异性产生了好奇和兴趣,萌发了与性相联系的一些新的情绪情感体验,滋生了对性的渴望,但又不能公开表现这种愿望和情绪,所以,会产生一种强烈的冲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