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价格波动及期货交易
粮食企业如何在价格波动中赢得商机

粮食企业如何在价格波动中赢得商机在我国进一步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进程中,如何在加强宏观调控的同时,对市场化的措施与手段在政策上进行有效支持与充分利用,以稳定粮食市场流通秩序,提高粮食企业抗风险能力,保护农民种粮积极性,已成为政府官员和有关专家集中讨论的问题。
笔者就粮食企业如何在价格波动中赢得商机,提出规避价格风险的方法,尽可能使粮食价格风险降到最低。
标签:粮食企业价格风险国有粮食购销企业作为国家粮食购销主渠道,在粮食购销市场化以后的经营运作,一方面要参与市场经营活动,一方面又要贯彻执行国家粮油方针政策,在农民出现“卖粮难”时要想法“吞入”,在市场粮价上涨,社会粮食安全受到严重威胁时,必须及时“吐出”,以此缓解市场粮食供需矛盾的加剧。
而企业经营好坏,其外部环境与市场粮食价格变动有着密切相关的联系。
作為粮食企业如何在价格波动中赢得商机、搞好企业管理、拓展企业发展空间,获取企业效益最大化?已成为业内经营者主要思索的问题。
笔者认为要解决这个难题,关键要掌握市场经济条件下规避价格风险的方法,根据现实情况作出合理的选择,使粮食价格风险降到最低。
一、粮食企业在价格波动中赢得商机要掌握规避价格风险的方法受小农生产的影响,我国农业传统的避险方法主要是现货出售或储存。
但是,市场经济发展越来越充分;传统的思维模式和生产方式难以立足于买方市场;这就要求粮食企业具备市场经济条件下管理价格风险的能力,了解一些可行的规避价格风险的方法。
1.套期保值与价格风险为了避免农业生产价格风险,国际上通用的方法是在期货市场上套期保值。
企业回避价格风险需要利用期货市场。
并依据期货市场提供的仅威性、预期性的价格信号指导生产经营活动,进行套期保值。
当前,粮食企业利用期货市场套期保值主要是通过买入套期保值和卖出套期保期的方法。
买入套期保值就是先在期货市场上买入与其在现货市场上买入的现货商品数量相等、交割日期相同或相近的商品期货合约。
然后,在买入现货商品的同时,在期货市场上进行对冲,卖出原先买进的期货合约,用对冲后的盈利来弥补因现货市场价格上涨所造成的损失,进而为其在现货市场上买进现货商品的交易进行保值。
粮食价格波动与粮食安全

三、提高粮食价格市场化程度 确保粮食安全
( 一)粮食价格与粮食安全现状及面 临的问题
粮食安全新概念既要求发展生产,提 高粮食供给能力,又要求增加收入,提高购 买力。对粮食安全问题的高度关注,是从粮 食价格上涨引发的,粮食价格上涨,人们对 粮食安全问题就着慌,呼吁政府采取措施 平抑粮价。粮食安全问题主要是数量问题, 而不是价格问题。按照我国目前城镇消费 者的收入水平,绝大多数人对于粮价上涨 是有经济承受能力的。按"##"年城镇居民 的收入和消费水平,即使粮食价格上涨 $#%,直接粮食消费支出的增加也不到总支 出的"%。由于农业生产固有的自然周期,农 民的生产决策和收益实现之间的时间跨度 也很大。在短期内粮食的供应量不会随着 粮食价格的上涨而迅速增加;而粮食作为 生活的必需品,其需求弹性非常小。这样,除 非粮食价格上涨的幅度非常大,供给和需 求之间的缺口在短期是无法消除的。正因 为粮食产品短期在供给上完全无弹性和在 需求上低弹性的特征,过大的供需缺口将 会引发粮食安全问题。因此,关注粮食安全
( 三)粮食市场主体和体系不完善 粮食价格形成的市场主体不平等,粮
食价格形成的主体包括粮食市场的调控 者、生产者、流通者、消费者,即政府、农民、 粮食购销企业或商贩、城乡居民。政府在粮 食价格形成中处于主导、支配地位;农民只 是政府定价的被动执行者;
粮食购销企业或商贩接受政府委托, 按照政府制定的价格收购粮食,没有定价 权或者定价权很小;居民作为消费者只是 被动地接受政府定价。而粮食市场体系不 完善,粮食批发市场特别是中央批发市场 和粮食期货市场的建设才刚刚起步,协调 粮食供求关系、调节粮食价格的作用还比 较弱,市场规则不健全,竞争不公平。
我国粮食价格存在的主要问题及解决策略

我国粮食价格存在的主要问题及解决策略【摘要】粮食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最基本的物质资料,也是关系国计民生和社会稳定的最重要的战略物资。
我国粮食价格伴随着粮食政策变化和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经历了曲折的发展过程。
粮食价格变动,会引起多种生活资料价格的变化。
近几年由于受世界粮食减产和我国粮食加工转化能力提高等因素的影响,我国粮食价格出现新一轮连续性上涨,己引起政府主管部门的高度重视和社会各界人士的普遍关注。
研究粮食价格问题,是我们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
【关键词】: 粮食价格问题解决策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粮食价格形成机制和调控办法虽然有了较大的改进,但由于受思想观念、体制、环境和粮食供求关系变化等因素的影响,至今尚未完全实行市场调节,还存在着许多问题和缺陷值得研究。
一、我国粮食价格存在的问题:(1)思想观念落后,制约了粮食价格改革。
我国粮食是进入计划经济最早,退出最慢的产品,许多粮食工作者和经济学家都不敢轻言中国粮食供给多了。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今天,由于市场政企不分,机制不活,粮食产品难以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市场主体,不能完全按市场机制运行。
有相当一部分粮食部门的干部和职工仍然固守粮食是“特殊商品”,价格应由国家统一管理,有关部门和决策者也迟迟不敢轻言全面放开粮食价格,怕影响粮食安全和市场稳定。
这些传统的思想观念不破除,思维不更新,粮食价格改革就难以深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我国国情的新的粮食价格形成机制和调控办法就难以生成。
(2)粮食的价格波动较大,宏观调控仍需进一步改进。
20世纪90年代,我国虽然逐步建立起粮食储备体系和粮食风险基金,逐步用经济手段调控粮食价格和市场,但是。
由近年来的实践看,仍然存有一定的计划经济问题。
首先在调控手段上,行政命令运用的多,经济方法运用的少,调控时机和效果滞后。
表现在粮食供大于求的情况下,缺乏调控经验和有效的调控手段,价格长期在低位徘徊,造成了不必要的损失和浪费。
国际粮食价格波动对我国粮食安全的影响

国际粮食价格波动对我国粮食安全的影响作者:姜艳平来源:《环球市场信息导报》2016年第01期粮食价格关乎粮食安全。
世界粮食安全遭遇了粮食价格波动的巨大挑战。
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将国际国内两个市场紧密相连,国际市场粮价的波动对我国粮食安全的影响问题越来越重要。
本文主要以大豆为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大豆国际国内价格之间不仅存在长期协整关系,而且存在传导的幅度与速度的非对称性。
粮食价格对粮食安全的影响我国的粮食安全面临着供需矛盾以及粮价上涨的威胁。
高帆(2006)认为要真正实现粮食安全必须加入粮食价格的影响。
陈纪平(2012)更加直接的指出粮食价格波动是造成目前粮食安全问题的主要原因。
王锐(2011)也认为目前国内外最突出的粮食安全问题就是粮食价格大幅上涨所导致的,同时认为可以适当降低粮食自给率,充分利用国际市场。
姚建华,张锐(2008)从社会福利角度提出粮价稳定性是粮食安全得以保障的关键。
程国强、朱满德(2014)提出应积极推动农业“走出去”战略,构建全面开放型的粮食安全保障。
王立清等(2010)指出我国大豆全面开放使得国际国内价格之间存在双向影响。
王锐(2011,2012)认为大豆国际价格波动传导到国内,而国内对国际影响有限;利用格兰杰检验和误差修正模型分析认为粮食价格的传导不够紧密。
粮食价格的稳定性是粮食安全的重要保障。
因此确定粮食价格的安全范围会对粮食安全带来积极的影响。
而对于粮食价格的非对称性研究,国外在理论与实证方面都比较成熟,但是国内研究在价格非对称性方面还未成系统。
大豆国际国内价格协整的实证分析数据来源根据数据的可得性,大豆的数据区间选择为1998年01月至2013年10月,大豆国际价格价格用美国大豆价格来表示,来自于世界银行;大豆的国内价格采用批发市场收集的价格均价表示,来自于农产品资料汇编。
协整关系检验单位根检验。
利用ADF单位根检验,检验结果表明国际国内大豆价格的原序列检验P值分别为0.7329和0.8520,序列一阶差分后检验P值均为0.0000,结论是二者的序列属于一阶单整。
粮食现货与期货市场融合发展的几点思考

在全球化和互联网的背景下,粮食现货与期货市场的融合发展 将更加广泛和深入,将会有更多的市场参与者和交易品种加入 到市场中来,市场的影响力和作用也将进一步扩大。
THANKS
粮食现货市场存在信息 不对称和价格波动大等 问题,这些问题也影响 了期货市场的健康发展
。
当前的政策和监管机制 还未能完全适应粮食现 货与期货市场的融合发 展,存在一定的监管漏
洞和风险。
04
粮食现货与期货市场融合发展的几点 思考
政策层面的思考
政策推动
政策推动是实现粮食现货与期货市场融合发展的关键。政府应出台相关政策,鼓励和支持 粮食现货与期货市场的融合,引导市场主体参与期货市场,提高市场的运行效率。
供应链协同
企业应加强供应链协同,实现粮食采购、存储、运输等环节的 协调统一,提高运营效率和市场竞争力。
营销策略创新
企业应积极探索营销策略创新,通过期货市场的运作,实现销 售渠道的多元化和利润的最大化。
05
结论与展望
结论
01
粮食现货与期货市场的融合发展是未来市场发展的必然趋势,有利于提高粮食 市场的透明度和价格发现机制,促进粮食安全和稳定。
粮食现货市场的参与者主要是生产者、贸易商和消费者,而期 货市场的参与者主要是投机者、套期保值者和套利者。
粮食现货市场的价格受供求关系、政策因素、气候等因素影响 ,而期货市场的价格受供求关系、政策因素、气候因素等影响 ,还受到市场资金流动、交易制度等因素的影响。
02
粮食现货与期货市场融合发展的必要 性
市场基础设施建设
中国农产品期货价格与现货价格关系研究——以玉米期货为例

中国农产品期货价格与现货价格关系研究——以玉米期货为例曹萍萍;廖宜静【摘要】在世界经济的发展过程中,期货市场的作用日益凸显,其中,农产品是其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文章从中国农产品期货市场现状出发,以期货价格与现货价格关系为研究点,选择大宗交易的玉米期货为例,选取2012年1月到2018年2月大连商品交易所历史行情的玉米期货的周收盘价和我国全国玉米现货的周平均价为样本数据(合计710个数据),采用统计学与计量经济学结合的方法,利用单位根检验、协整检验、误差修正、方差分解等方法对玉米期货与现货的价格波动进行说明,由实验结果可知,玉米期现货价格之间存在长期协整关系,较之现货市场,期货市场对于外部冲击反应更加敏捷,在价格发现中发挥主导作用.期货价格波动单方面引导现货价格波动.【期刊名称】《哈尔滨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年(卷),期】2018(000)003【总页数】5页(P76-80)【关键词】期货;价格引导;ADF检验;协整检验;方差分解【作者】曹萍萍;廖宜静【作者单位】安徽农业大学,安徽合肥230000;安徽农业大学,安徽合肥230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824.5随着国际金融市场的快速发展,交易品种的扩大,交易技术的提升,我国农产品期货市场规模日渐扩大,功能日益完善,国际市场的参与度也在不断提升。
受到了越来越多的投资者的关注。
在中国经济体制变革与完善的大环境下,我国农产品期货市场可以分为四个阶段:一是初始阶段(1990-1993)。
中国郑州粮食批发市场作为我国首个以现货交易为基础融以期货交易机制的商品交易市场于1990年开业,我国农产品期货交易拉开了序幕。
二是内部改革阶段(1994-1996)。
在此期间,以农产品期货成交量显著增长为特征,但是由于期货市场处于“新生”,各方面不是很完善,存在诸多短板,交易秩序等方面比较混乱。
三是完善调整阶段(1997-2000)。
经过以前年度的调整,加之国家各政府部门对于农产品期货市场的重视,相继出台了一些政策,将期货市场正式推入了平稳发展的轨道。
玉米期货来分析影响农产品期货价格因素

与高高在上的黄金、铜铝等工业品期货相比,价廉物美的农产品期货开始吸引包括“股神”巴菲特在内的机构投资者目光。
随之而然的,走俏的农产品受到越来越多的投资者的关注。
在国际期货市场,玉米期货是最早的一个期货交易品种。
至今,玉米期货仍将引领农产品期货风骚,因为它在商品期货市场排名第二。
在国内,玉米期货曾为规模最大的商品期货品种。
下面,我们就针对影响玉米期货价格的因素展开一些分析:影响玉米价格的主要因素:1、天气因素。
玉米作为农产品,无论现货价格还是期货价格都会受到天气因素的影响。
播种和生长期间,天气情况的变化直接影响作物的产量。
理想的天气会使玉米丰产,导致供给增加,价格下跌;而不理想的天气会造成玉米减产,从而使供给减少,价格上涨。
由于美国是全球最大的玉米生产国和出口国,因此,不仅我国国内天气的变化会对我国期货价格的变化产生影响,美国的天气变化情况也会对我国玉米市场产生间接影响,其他生产国如南美天气的变化也需要重点关注。
由于美国和中国处于同一纬度,每年4—9月是玉米播种和生长的关键时期,因此,要密切关注这一阶段的天气变化情况。
而对南美来说,则要关注10月至次年3月的天气变化情况。
一般情况下,玉米期货价格在收割期供应量达到最高时开始下跌,在春天和初夏供应紧缺及新作产量不确定时达到高点。
夏天的中期到晚期时,新作产量情况会逐渐明朗,但也是受天气影响最为关键的时期。
因此,对之应该严重关注,至收割期前玉米期货价格会下跌。
玉米期货价格对天气变化的反应程度最终取决于市场总体的供需情况。
在玉米的生长期间,天气状况又是影响玉米单产的一个重要因素,从而,天气状况会对玉米期货价格产生重要影响。
2、玉米产量对玉米期货价格的影响。
影响玉米价格的因素中首选因素是产量规模。
天气决定产量规模,因而天气好,产量就高。
在这里我们来看一下玉米产量对CBOT玉米期货价格的影响分析。
首先,我就产量对CBOT 玉米期货价格的影响进行分析。
用到的方法主要是统计与计量回归的方法。
全球视野下我国粮食价格走势分析

全球视野下我国粮食价格走势分析刘良军【摘要】@@ 粮食是社会稳定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粮食问题不仅关系到国家的经济与政治,同时它也关系着公民个体的生计.粮价的涨跌左右着农民的收益、粮企的利润,关系着国家粮食安全.【期刊名称】《中国粮食经济》【年(卷),期】2011(000)001【总页数】3页(P17-19)【作者】刘良军【作者单位】湖北省荆门市委党校【正文语种】中文粮食是社会稳定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粮食问题不仅关系到国家的经济与政治,同时它也关系着公民个体的生计。
粮价的涨跌左右着农民的收益、粮企的利润,关系着国家粮食安全。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时代,国内粮价的高低变化必定与国际粮食市场有着密切关联。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提出,完善粮食等主要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理顺比价关系,充分发挥市场价格对增产增收的促进作用。
在近期国际粮食涨价且未来趋势难以确定,我国粮食连年丰收、库存充足,为粮价保持基本稳定奠定了坚实基础的背景下,如何完善粮食价格形成机制,如何准确把握粮食市场价格,密切关注与防范对粮价稳定的不利影响,应引起高度重视。
一、近期国际粮食涨价的原因及未来趋势分析(一)近期国际粮食涨价的原因第一,全球粮食供需结构发生变化,全球气候异常导致粮食产量的下降,共同引发国际粮食涨价。
一方面,长期以来国际粮食低储备和高消费的碰撞,是导致粮荒频发和粮价高企的祸根。
另一方面,近年来因全球气候变暖导致干旱和洪水等自然灾害发生的频率增加,以及耕地不断减少的现实,对粮食的生产形成了较为直接的威胁。
传统粮食出口大国的大幅度减产,更是影响了全球粮食价格。
第二,“饮食全球化”改变着人们的粮食需求结构。
由于发展中国家国民收入迅猛增长,越来越多的贫穷人口不仅解决了吃饭问题,还有着改善膳食结构的需求。
这不但加剧了原来就存在的粮食供不应求的局面,同时也推高了其他食品价格。
同时受全球都市化的影响,人们的饮食需求在不断上升,富裕后总会摄入更多的蛋白质和卡路里,出现“饮食全球化”的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