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复习专题一“文言文断句、古文化常识题”配套检测

合集下载

文言断句——2024届新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古代汉语知识强基专项练(含解析)

文言断句——2024届新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古代汉语知识强基专项练(含解析)

(1)文言断句——谏。

”下列对文中画框句子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人欲自照/必须明镜/主欲知过/必借忠臣/至于隋炀帝暴虐/臣下钳口/卒令不闻其过/遂至灭亡B.人欲自照必/须明镜/主欲知过/必借忠臣/至于隋炀帝/暴虐臣下钳口/卒令不闻其过/遂至灭亡C.人欲自照必/须明镜/主欲知过/必借忠臣/至于隋炀帝暴虐/臣下钳口/卒令不闻其过/遂至灭亡D.人欲自照/必须明镜/主欲知过/必借忠臣/至于隋炀帝暴虐臣下/钳口卒令/不闻其过/遂至灭亡2.子胥谓其子曰:“吾谏王,王不我用,吾今见吴之灭矣。

女与吴俱亡,无为也。

”乃属其人微伺之,其使齐也,乃属其子于鲍氏。

愿王蚤图之。

”(节选自《说苑·正谏》)下列对文中画框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子胥为人/刚暴少恩/其怨望猜贼/为祸也深恨/前日王欲伐齐/子胥以为不可/王卒伐之而有大功/子胥计谋/不用乃反怨望/B.子胥为人/刚暴少恩/其怨望猜贼/为祸也深/恨前日王欲伐齐/子胥以为不可/王卒伐之而有大功/子胥计谋不用/乃反怨望/C.子胥为人/刚暴少恩/其怨望猜贼/为祸也深恨/前日王欲伐齐/子胥以为不可/王卒伐之而有大功/子胥计谋不用/乃反怨望/D.子胥为人/刚暴少恩/其怨望猜贼/为祸也深/恨前日王欲伐齐/子胥以为不可/王卒伐之而有大功/子胥计谋/不用乃反怨望/3.安石,临川人。

故事,秩满,许献文求试馆职,安石独不求试,调知鄞县。

起堤堰,决陂塘,为水陆之利。

贷谷与民,出息以偿,俾新陈相易,邑人便之。

寻通判(节选自《宋史纪事本末·王安石变法》)下列对文中画框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文彦博荐安石/恬退乞不次进/用以激奔竞之风/召试馆职/不就欧阳修/荐为谏官/安石以祖母年高辞/B.文彦博荐安石恬退/乞不次进用/以激奔竞之风/召试馆职/不就/欧阳修荐为谏官/安石以祖母年高辞/C.文彦博荐安石/恬退乞不次进用/以激奔竞之风/召试馆职/不就/欧阳修荐为谏官/安石以祖母年高辞/D.文彦博荐安石恬退/乞不次进/用以激奔竞之风/召试馆职/不就欧阳修/荐为谏官/安石以祖母年高辞/4.元丞相伯颜南伐,师次常境。

2024届高考专题复习:文言文专题训练文言断句练习(含答案)

2024届高考专题复习:文言文专题训练文言断句练习(含答案)

文言文专题训练--------文言断句练习之也/宜遣大臣即询/量宜处置/答案1.D【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如果二世有一般君主的德行,任用忠贞贤能的人,君臣一心,为天下的苦难而忧心,丧服期间就改正先帝的过失,割地分民,封赏功臣的后代,封国立君,对天下的贤士以礼相待。

“忧”的宾语为“海内之患”,所以应在“患”后面断开,排除AC;“封”的宾语为“功臣之后”,所以应在“后”后后面断开,排除B。

故选D。

参考译文:秦二世继位后,天下没有人不观望他的政策。

受冻的人渴望粗布短衣而挨饿的人渴望粗茶淡饭,天下人的呼声,就是新皇帝的资本。

这就是说对劳苦民众的愿望很容易用仁政来满足。

假如二世具有普通君主的能力,并且任用忠臣贤士,君臣同心治理好天下是没问题的,若是二世能在守丧期间纠正先帝的错误,把土地分给百姓,并且分封功臣的后代,创建封国设置国君来礼敬天下人,大赦天下免除酷刑,废除罚没官奴和污人身体的刑罚,让罪犯各自返乡,打开国库,散发钱财,赈济孤独穷困的人,减轻赋税和徭役,帮助百姓走出困境,减轻刑法来延续前面的政策,使天下的百姓都能重新做人,改善品行,各自谨慎地约束自己,满足万民的愿望,再用威严治理天下,天下就安定了。

在四海之内,都安居乐业,只怕发生变乱,即使有狡猾的人,也不会产生背叛皇帝的想法,那么不法的奸臣就不能掩饰他的阴谋,而暴乱的恶行也可以制止了。

2.A【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常常徘徊于松柏之下,咏诵诗书,志气高昂而不受拘束,平生不与俗人交往。

“诗书”是“咏”的宾语,“诗书”后断开,“志气”是“跌宕”的主语,“志气”中间不能断开,排除BD;“俗人”是“与”的宾语,二者不能断开,排除C。

故选A。

参考译文:我的朋友袁炳,字叔明,是陈郡的阳夏人。

这人是有才德非凡的文人,小时候就有出众的才华,学习上几乎没有不读的书,写的文章洒脱豪迈,清新脱俗超出当时的人。

用心读书,不拘泥于篇章字句。

2020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文言文断句与古代文化常识》专项精练卷附解析

2020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文言文断句与古代文化常识》专项精练卷附解析

2020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文言文断句与古代文化常识》专项精练卷(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2题。

(6分)袁昂,陈郡阳夏人。

累迁秘书丞、黄门侍郎。

丁内忧...。

服未除而从兄彖卒。

昂幼孤,为彖所养,乃制期服。

服阕,除右军邵陵王长史。

永元末,义师至京师,州牧郡守皆望风降款,昂独拒境不受命。

高祖手书喻曰根本既倾枝叶安附岂若翻然改图自招多福进则远害全身退则长守禄位若同恶不悛大军一临诛及三族昂答曰:“食人之禄,而顿忘一旦,非惟物议不可,亦恐明公鄙之。

”六年,征为吏部..尚书,累表陈让,徙为左民尚书,兼右仆射。

十四年,马仙琕破魏军于朐山,诏.权假昂节,往劳军。

大同六年,薨,时年八十。

初,昂临终遗疏,不受赠谥,敕诸子不得立志铭。

复曰:“吾释褐从仕,不期富贵,幸遇殊恩,遂得全门户。

以此阖棺,无惭乡里。

”册谥.曰穆正公。

(选自《梁书·袁昂传》,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根本既倾/枝叶安附/岂若翻然改图/自招多福/进则远害全身/退则长守禄位/若同恶/不悛大军一临/诛及三族/B.根本既倾枝/叶安附/岂若翻然改图/自招多福/进则远害/全身退则长守禄位/若同恶不悛/大军一临/诛及三族/C.根本既倾枝/叶安附/岂若翻然改图/自招多福/进则远害全身/退则长守禄位/若同恶/不悛大军一临/诛及三族/D.根本既倾/枝叶安附/岂若翻然改图/自招多福/进则远害全身/退则长守禄位/若同恶不悛/大军一临/诛及三族/解析:选D解答客观型文言断句题,要在理解大意的基础上,辨析给出的四个选项的差异,排除干扰项。

本题中,“枝叶”作“安附”的主语,由此可以排除B项和C项。

“同恶不悛”意为“坚持作恶,不肯悔改”,由此可知,“同恶”和“不悛”之间不可断开,故答案为D项。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丁内忧”是指遭逢母亲丧事。

旧制,父母死后,子女要守丧,谓之“丁忧”。

备战2024高考语文:断句新题高考真题4套

备战2024高考语文:断句新题高考真题4套

备战2024高考语文断句新题高考真题(新高考和老高考地区均可用)1.【2023届新高考1卷】原文节选:陈人有武臣,谓子鲋②曰:“韩子立法,其所以异夫子之论者纷如也。

予每探其意而校其事,持久历远,遏奸劝善,韩氏未必非,孔氏未必得也。

若韩非者,亦当世之圣人也。

”子鲋曰:“今世人有言高者必以极天为称,言下者必以深渊为名。

好事而穿凿者,必言经以自辅,援圣以自贤,欲以取信于群愚而度其说也。

若诸子之书,其义皆然。

请略说一隅,而君子审其信否焉。

”武臣曰:“诺。

”子鲋曰:“乃者赵、韩共并知氏,赵襄子之行赏,先加具臣而后有功。

韩非书云夫子善之引以张本然后难之岂有不似哉?然实诈也。

何以明其然?昔我先君以春秋哀公十六年四月己丑卒,至二十七年荀瑶与韩、赵、魏伐郑,遇陈恒而还,是时夫子卒已十一年矣,而晋四卿皆在也。

后悼公十四年,知氏乃亡。

此先后甚远,而韩非公称之,曾无怍意。

是则世多好事之徒,皆非之罪也。

故吾以是默口于小道,塞耳于诸子久矣。

而子立尺表以度天,植寸指以测渊,矇大道而不悟,信诬说以疑圣,殆非所望也。

”(节选自《孔丛子·答问》)10.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

(3分)韩非子A云夫子B善之C引D以张本E然F后难之G岂有H不似哉?2.【2023届新高考2卷】原文节选:太宗曰:“古人临阵出奇,攻人不意,斯亦相变之法乎?”靖曰[注]:“前代战斗,多是以小术而胜无术,以片善..而胜无善,斯安足以论兵法也?若谢玄之破苻坚,非谢玄之善也,盖苻坚之不善也。

”太宗顾侍臣检《谢玄传》阅之,曰:“苻坚甚处是不善?”靖曰:“臣观《苻坚载记》曰:‘秦诸军皆溃败,唯慕容垂一军独全。

坚以千余骑赴之,垂子宝劝垂杀坚,不果.。

’此有以见秦师之乱。

慕容垂独全,盖坚为垂所陷明矣。

夫为人所陷而欲胜敌不亦难乎臣故曰无术焉苻坚之类是也。

”太宗曰:“兵有分聚,各贵适宜。

2022年高三语文(文言文断句、文化常识)含答案

2022年高三语文(文言文断句、文化常识)含答案

文言文断句、文化常识1.对下面文段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包拯字希仁,庐州合肥人也。

始举进士,除大理评事,出知建昌县。

有盗割人牛舌者主来诉拯曰第归杀而鬻之寻复有来告私杀牛者拯曰何为割牛舌而又告之盗惊服。

徙知端州,迁殿中丞。

(节选自《宋史·包拯传》,有删改) A.有盗割人牛舌者/主来诉/拯曰/第归/杀而鬻之/寻复有来告私杀牛者/拯曰/何为割牛舌/而又告之盗/惊服B.有盗割人牛舌者/主来诉/拯曰/第归/杀而鬻之/寻复有来告私杀牛者/拯曰/何为割牛舌而又告之/盗惊服C.有盗割人牛舌者/主来诉拯/曰/第归/杀而鬻之/寻复有来告私杀牛者/拯曰/何为割牛舌而又告之/盗惊服D.有盗割人牛舌者/主来诉拯/曰/第归/杀而鬻之/寻复有来告私杀牛者/拯曰/何为割牛舌/而又告之盗/惊服解析:选B根据文意,“第归杀而鬻之”是包拯说的话,“主来诉”意为牛主人来告状,故应在第一个“拯曰”前断开,排除C、D两项。

“何为割牛舌而又告之”意为(你)为什么割了别人家牛的舌头又来告他的状,句意完整;“盗惊服”意为这个盗贼惊恐认罪,“惊服”的主语是“盗”。

故应在“盗”前断开,排除A项。

故选B。

参考译文:包拯字希仁,是庐州合肥人。

最初考中进士,被授任大理评事,出任建昌县的知县。

有个盗贼割了别人家牛的舌头,牛主人来告状。

包拯说:“(你)只管回家去,杀了牛卖了它。

”不久又有一人来告发别人私自宰杀牛包拯说:“(你)为什么割了别人家牛的舌头又来告他的状?”这个盗贼惊恐认罪。

(包拯)调任端州知州,升任殿中丞。

2.对下面文段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扬雄字子云,蜀郡成都人也。

雄少而好学,博览无所不见。

为人简易佚荡少耆欲不汲汲于富贵不戚戚于贫贱不修廉隅以徼名当世自有大度非圣哲之书不好也非其意虽富贵不事也。

(节选自《汉书·扬雄传》,有删改) A.为人简易佚荡/少耆欲不/汲汲于富贵不/戚戚于贫贱/不修廉隅以徼名/当世自有大度/非圣哲之书不好也/非其意/虽富贵不事也B.为人简易佚荡/少耆欲/不汲汲于富贵/不戚戚于贫贱/不修廉隅以徼名/当世自有大度/非圣哲之书不好也/非其意/虽富贵不事也C.为人简易佚荡/少耆欲不/汲汲于富贵不/戚戚于贫贱/不修廉隅以徼名当世/自有大度/非圣哲之书不好也/非其意/虽富贵不事也D.为人简易佚荡/少耆欲/不汲汲于富贵/不戚戚于贫贱/不修廉隅以徼名当世/自有大度/非圣哲之书不好也/非其意/虽富贵不事也解析:选D“少耆欲”意为没有什么嗜好欲望,“不汲汲于富贵”意为对于富贵不急切追求,“不戚戚于贫贱”意为对于贫贱不忧惧悲伤,这两个句子中的“不”应是表示否定的副词,其后不能断开。

2024届高考语文复习:文言文专题训练文言断句专练(含答案)

2024届高考语文复习:文言文专题训练文言断句专练(含答案)

文言文专题训练-------文言断句专练1、对下面文段中画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贾逵,真定藁城人。

隶拱圣为卒,至殿前班副都知。

徙并代路,专主管麟府军马。

熟户散处边关,苦于寇略,逵差度远近,聚为二十七堡,次第相望,自是害乃息。

一夕烽火屡发左右白当起逵卧不应旦而谓人曰此必妄也脱有警可夜出乎徐问之果边人烛遗物也。

(选自《宋史》) A.一夕/烽火屡发左右/白当起/逵卧不应/旦而谓人曰/此必妄也/脱有警/可夜出乎/徐问之/果边人烛遗物也B.—夕/烽火屡发/左右白当起/逵卧不应/旦而谓人曰/此必妄也/脱有警/可夜出乎/徐问之果/边人烛遗物也C.一夕/烽火屡发/左右白当起/逵卧不应/旦而谓人曰/此必妄也/脱有警/可夜出乎/徐问之/果边人烛遗物也D.—夕/烽火屡发左右/白当起/逵卧不应/旦而谓人曰/此必妄也/脱有警/可夜出乎/徐问之果/边人烛遗物也2、下列对文段中画框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曾公亮)以端明殿学士知郑州,,更践久,习知朝廷台阁典宪,首相韩琦每咨访焉。

(节选自《宋史·曾公亮传》) A.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橐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者之廋耳/索之/果然/B.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橐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者之廋耳/索之/果然/C.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橐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者之廋耳/索之/果然/D.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橐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者之廋耳/索之/果然/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至元十五年十二月,趋南岭。

天祥方饭五坡岭,张弘范兵突至,天祥仓皇出走,千户王惟义前执之。

至潮阳,见弘范,左右命之拜,不拜,弘范遂以客礼见之,与俱入崖山,(节选自《宋史·文天祥传》)下列对文中画框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天祥曰/吾不能捍父母/乃教人叛父母/可乎/索之固/乃书所过零丁洋诗与之/崖山破/弘范遣使护送/天祥至京师/B.天祥曰/吾不能捍父母乃教人/叛父母/可乎/索之固/乃书所过零丁洋诗与之/崖山破/弘范遣使护送天祥至京师/C.天祥曰/吾不能捍父母/乃教人叛父母/可乎/索之固/乃书所过零丁洋诗与之/崖山破/弘范遣使护送天祥至京师/D.天祥曰/吾不能捍父母乃教人/叛父母/可乎/索之固/乃书所过零丁洋诗与之/崖山破/弘范遣使护送/天祥至京师/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文言文断句、古文化常识题”配套检测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文言文断句、古文化常识题”配套检测

“文言文断句、古文化常识题”配套检测一、断句、古文化常识专项练(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2题。

(6分)。

服未除而从兄彖卒。

昂幼孤,为彖所养,袁昂,陈郡阳夏人。

累迁秘书丞、黄门侍郎。

丁内忧...乃制期服。

服阕,除右军邵陵王长史。

永元末,义师至京师,州牧郡守皆望风降款,昂独拒境不受命。

高祖手书喻曰根本既倾枝叶安附岂若翻然改图自招多福进则远害全身退则长守禄位若同恶不悛大军一临诛及三族昂答曰:“食人之禄,而顿忘一旦,非惟物议不可,亦恐明公鄙之。

”六年,征为吏部尚书,累表陈让,徙为左民尚书,兼右仆射。

十四年,马仙琕破魏军于朐山,诏.权假昂节,..往劳军。

大同六年,薨,时年八十。

初,昂临终遗疏,不受赠谥,敕诸子不得立志铭。

复曰:“吾释褐从仕,不期富贵,幸遇殊恩,遂得全门户。

以此阖棺,无惭乡里。

”册谥.曰穆正公。

(选自《梁书·袁昂传》,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根本既倾/枝叶安附/岂若翻然改图/自招多福/进则远害全身/退则长守禄位/若同恶/不悛大军一临/诛及三族/B.根本既倾枝/叶安附/岂若翻然改图/自招多福/进则远害/全身退则长守禄位/若同恶不悛/大军一临/诛及三族/C.根本既倾枝/叶安附/岂若翻然改图/自招多福/进则远害全身/退则长守禄位/若同恶/不悛大军一临/诛及三族/D.根本既倾/枝叶安附/岂若翻然改图/自招多福/进则远害全身/退则长守禄位/若同恶不悛/大军一临/诛及三族/解析:选D解答客观型文言断句题,要在理解大意的基础上,辨析给出的四个选项的差异,排除干扰项。

本题中,“枝叶”作“安附”的主语,由此可以排除B项和C项。

“同恶不悛”意为“坚持作恶,不肯悔改”,由此可知,“同恶”和“不悛”之间不可断开,故答案为D项。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丁内忧”是指遭逢母亲丧事。

旧制,父母死后,子女要守丧,谓之“丁忧”。

2025届高考专题复习:文言文断句复习

2025届高考专题复习:文言文断句复习
。 于休烈寻转工部侍郎、修国史,献《五代帝王论》,帝甚嘉之。宰相李揆矜能忌贤
以休烈修国史与己齐列嫉之奏为国子祭酒权留史馆修撰以下之休烈恬然自持殊不介意。 (节选自《旧唐书·列传第九十九》) 【参考译文】
于休烈不久调任工部侍郎、修撰国史,进献《五代帝王论》,皇帝非常赞许他。 宰相李揆为人骄傲且嫉妒贤能,因为于休烈修撰国史与自己齐列,嫉妒他,上奏折让 于休烈任国子祭酒,权且留在史馆修撰(史书)以此来压制他。于休烈恬然处之,丝 毫不介意。
借助古代文化常识断句
古代有很多专用名词,如官名、地名、族名、书名、物名、制度名、年号、谥号、 帝号、时间等,还有天文、地理、科举、宗法、称谓、避讳等,同样可以作为断句的辅 助。平时注意熟悉和积累古代文化常识,一来可以帮助疏通文意,二来避免从中间误断。
母异A之B谓C族人曰D 是儿E 爱我F 如此G多H知孝养我矣 [答案] BDG [解析] “母异之”,意思是母亲对此感到惊异,B处应断开。“谓……曰”是一个固定结构, 意思是“对……说”,“曰”领起后文说话内容,主语是母亲,对象是族人,D处应断开。 “是儿爱我如此”“多知孝养我矣”两句完整,可联想课文中“劳苦而功劳如此” “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等,判断“多”属于后句,G处应断开。
5.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将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盖亭之所见,南北百里,东西一舍。涛澜汹涌风云开阖昼则舟楫出没于其前夜则
鱼龙悲啸于其下。变化倏忽,动心骇目,不可久视。 (节选自苏辙《黄州快哉亭记》)
【参考译文】 在亭子里能看到长江南北上百里、东西三十里。波涛汹涌,风云变化不定。白天
(1)“以、于、为、则、而”如果用于句中起连接作用时,其前后一般不断开。 (2)“乎”用在句中相当于“于”时,不能点断。如:“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 吾”。 (3)“也”用在句中起舒缓语气的作用时,可点断也可不点断。如:“师道之不传 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4)连词“而”有时用于词或短语之间起连接作用,所连接的内容共同作句子的成 分,前后联系很紧密,一般不在其前断开。如:“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但如 果“而”是连接两个句子,则往往要在其前断开。如:“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 于众为善,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言文断句、古文化常识题”配套检测一、断句、古文化常识专项练(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2题。

(6分)袁昂,陈郡阳夏人。

累迁秘书丞、黄门侍郎。

丁内忧...。

服未除而从兄彖卒。

昂幼孤,为彖所养,乃制期服。

服阕,除右军邵陵王长史。

永元末,义师至京师,州牧郡守皆望风降款,昂独拒境不受命。

高祖手书喻曰根本既倾枝叶安附岂若翻然改图自招多福进则远害全身退则长守禄位若同恶不悛大军一临诛及三族昂答曰:“食人之禄,而顿忘一旦,非惟物议不可,亦恐明公鄙之。

”六年,征为吏部..尚书,累表陈让,徙为左民尚书,兼右仆射。

十四年,马仙琕破魏军于朐山,诏.权假昂节,往劳军。

大同六年,薨,时年八十。

初,昂临终遗疏,不受赠谥,敕诸子不得立志铭。

复曰:“吾释褐从仕,不期富贵,幸遇殊恩,遂得全门户。

以此阖棺,无惭乡里。

”册谥.曰穆正公。

(选自《梁书·袁昂传》,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根本既倾/枝叶安附/岂若翻然改图/自招多福/进则远害全身/退则长守禄位/若同恶/不悛大军一临/诛及三族/B.根本既倾枝/叶安附/岂若翻然改图/自招多福/进则远害/全身退则长守禄位/若同恶不悛/大军一临/诛及三族/C.根本既倾枝/叶安附/岂若翻然改图/自招多福/进则远害全身/退则长守禄位/若同恶/不悛大军一临/诛及三族/D.根本既倾/枝叶安附/岂若翻然改图/自招多福/进则远害全身/退则长守禄位/若同恶不悛/大军一临/诛及三族/解析:选D 解答客观型文言断句题,要在理解大意的基础上,辨析给出的四个选项的差异,排除干扰项。

本题中,“枝叶”作“安附”的主语,由此可以排除B项和C项。

“同恶不悛”意为“坚持作恶,不肯悔改”,由此可知,“同恶”和“不悛”之间不可断开,故答案为D项。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丁内忧”是指遭逢母亲丧事。

旧制,父母死后,子女要守丧,谓之“丁忧”。

B.吏部,中国古代官署名,主管的事有官吏的任免、考核、升降及科举取士。

C.“诏”是指帝王的命令或文告,常见的表达这种意思的词语还有制、诰、敕、谕等。

D.谥,是他人给予死者的一种称号,有官谥、私谥之分,有褒有贬。

解析:选B 吏部掌管文官的任免、考核、升降,武官由兵部掌管,科举由礼部掌管。

参考译文:袁昂,陈郡阳夏人。

多次升迁后任秘书丞、黄门侍郎。

后来他母亲去世。

丧服未脱而堂兄袁彖又去世了。

袁昂幼时父亲离世,他被袁彖抚养长大,于是他为袁彖穿丧服。

服丧期满,袁昂被任命为右军邵陵王长史。

永元末年,义师攻至京师,州牧郡守都望风而降,袁昂独自在境内抗拒不接受(义师的)命令。

高祖亲笔写信晓谕他说:“树根已倾斜,枝叶还能依附哪里?还不如迅速转变改换图谋,自己招来更多的福报,进则远离祸害保全自身,退则长守高官厚禄。

如果坚持作恶,不肯悔改,大军到达,诛灭三族。

”袁昂回信说:“拿别人的俸禄,却在某一日忽然忘记这件事(而向敌人投降),不仅众人的议论认为不可以,恐怕您也鄙视这个做法。

”六年,高祖征召他任吏部尚书,袁昂多次上表辞让,被调任为左民尚书,兼右仆射。

十四年,马仙琕在朐山打败魏军,高祖下诏命袁昂暂代皇帝持节,前往犒劳军队。

大同六年,袁昂去世,时年八十岁。

当初,袁昂在临终时留下书信说,不要接受追赠官职和谥号,并告诫儿子们不得为他立墓志铭。

又说:“我脱去布衣做官,不期望能够富贵,庆幸蒙受不同一般的恩泽,终于能够保全了门户。

因此盖棺,无愧于乡人了。

”朝廷给予他的谥号为穆正公。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3~4题。

(6分)李觉字仲明,本京兆长安人。

王师征燕蓟,命觉部京东诸州刍粮赴幽州。

孔维荐觉有学,迁《礼记..》博士,赐绯鱼..。

端拱元年春,初令学官讲说,觉首预焉。

太宗幸国子监...谒文宣王毕升辇将出西门顾见讲坐左右言觉方聚徒讲书上即召觉令对御讲。

觉曰:“陛下六龙在御,臣何敢辄升高坐。

”上因降辇,令有司张帟幕,设别坐,诏觉讲《周易》之《泰》卦,从臣皆列坐。

觉因述天地感通、君臣相应之旨,上甚悦,特赐帛百匹。

四年,迁司门员外郎。

被病假满,诏不绝奉。

卒。

觉累上书言时务,述养马、漕运、屯田三事,太宗嘉其详备,令送史馆。

觉性强毅而聪敏,尝与秘阁校理吴淑等同考试开封府秋赋..举人,语及算雉兔首足法,觉曰:“此颇繁,吾能易之。

”及成,果精简。

(选自《宋史·李觉传》,有删改) 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太宗幸国子监/谒文宣王/毕升辇将出西门/顾见讲坐左右/言觉方聚徒讲书/上即召觉/令对御讲B.太宗幸国子监谒文宣王毕/升辇将出西门顾见/讲坐左右/言觉方聚徒讲书/上即召觉/令对御讲C.太宗幸国子监谒文宣王毕/升辇将出西门/顾见讲坐/左右言觉方聚徒讲书/上即召觉/令对御讲D.太宗幸国子监/谒文宣王/毕升辇将出西门/顾见讲坐/左右言觉方聚徒讲书/上即召觉/令对御讲解析:选C “谒”指拜谒,“毕”是“结束”的意思,“谒文宣王毕”是指拜谒文宣王结束,句意完整,应在“毕”后断开,排除A项和D项。

“讲坐”是指在座位上讲学的人,“左右”是指左右侍臣,不能作“讲坐”的宾语,而应作下句的主语,故“左右”前要断开,排除B项。

选C项。

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礼记》成书于西汉,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选集,是儒、释、道思想的资料汇编。

B.绯鱼,指绯衣与鱼符袋,旧时朝官的服饰。

唐制,五品以上佩鱼符袋,宋代因袭之。

C.国子监,中国古代隋朝以后的中央官学,为中国古代教育体系中的最高学府,又称国子学或国子寺。

D.秋赋,也称秋贡、秋荐,唐宋时州府向朝廷荐举会试人员的选拔考试。

因于秋季举行,故有此称。

解析:选A 《礼记》是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

参考译文:李觉字仲明,本是京兆长安人。

朝廷的军队出征燕蓟时,命令李觉安排运送京东各州的粮草到幽州。

孔维推荐李觉,认为他有学问,李觉升迁为《礼记》博士,赏赐绯袍和鱼符袋(五品以上官职)。

端拱元年春天,刚让学官讲学,李觉首先参与了。

宋太宗驾临国子监拜谒文宣王结束,登上辇轿要从西门出去,回头看见有人在座位上讲学,左右侍臣说李觉正在聚集门徒讲授经书,皇上就召来李觉,让他对着自己讲学。

李觉说:“陛下驾驭着六龙,我怎么敢随便登上讲席呢。

”皇上于是下了辇车,让官吏张设帐幕,另外设置座位,下诏令李觉讲解《周易》中的《泰》卦,随从的大臣都依次而坐。

李觉于是讲述天地感应相通、君臣相合的思想,皇上非常高兴,特意赏赐他百匹布帛。

淳化四年,升任司门员外郎。

遭受疾病,病假期满后,皇上下诏不断绝他的俸禄。

后来去世。

李觉多次上书谈论时务,阐述养马、漕运、屯田三件大事,宋太宗赞许他写得详细齐备,让人把奏章送交史馆。

李觉的性格刚强坚毅、聪慧敏锐,曾经和秘阁校理吴淑等人一同考核开封府的秋赋举人,谈及计算雉兔首足的方法,李觉说:“这个方法太烦琐,我能使计算变得简易。

”等到方法出来后,果然精练简便了。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6题。

(6分)贾逵,真定藁城人。

隶拱圣为卒,至殿前班副都知。

初,逵少孤,厚赂继父,得其母奉以归。

至是,以母老辞,不许,而赐母冠帔..散处边关,..。

徙并代路,专主管麟府军马。

熟户苦于寇略,逵差度远近,聚为二十七堡,次第相望,自是害乃息。

一夕烽火屡发左右白当起逵卧不应旦而谓人曰此必妄也脱有警可夜出乎徐问之果边人烛遗物也都城西南水暴溢,注安上门,都水监以急变闻。

英宗遣逵督护,亟囊土塞门,水乃止。

议者欲穴堤以泄其势,逵请观水所行,谕居民徙高避水,然后决之。

军校营城外者,每常朝..,即未晓启门钥,或辍朝失报,启钥如平时。

逵言:“禁城当谨启闭,不宜凭报者。

”乃冶铁铸“常朝”字,俾持以示信。

元丰初,拜建武军节度使。

数月而卒,年六十九。

赠侍中,谥曰武恪..。

(选自《宋史·贾逵传》,有删改) 5.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一夕/烽火屡发左右/白当起/逵卧不应/旦而谓人曰/此必妄也/脱有警/可夜出乎/徐问之/果边人烛遗物也/B.一夕/烽火屡发/左右白当起/逵卧不应/旦而谓人曰/此必妄也/脱有警/可夜出乎/徐问之果/边人烛遗物也/C.一夕/烽火屡发/左右白当起/逵卧不应/旦而谓人曰/此必妄也/脱有警/可夜出乎/徐问之/果边人烛遗物也/D.一夕/烽火屡发左右/白当起/逵卧不应/旦而谓人曰/此必妄也/脱有警/可夜出乎/徐问之果/边人烛遗物也/解析:选C 本题可采用排除法作答。

“烽火屡发”意为“烽火多次发出信号”,句意完整,而“左右”为名词,意为身边的侍从,作“白当起”的主语,故“左右”前应断开,排除A、D两项。

“徐问之”中“之”作宾语,“徐问之”句意完整,“果”意为“果然”,作“边人烛遗物也”的状语,故“果”前应断开,排除B项。

选C项。

6.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冠帔是中国古代妇女的一种服饰,皇帝赐贾逵母亲冠帔以表示恩宠。

B.熟户指臣属于宋、接受宋朝统治的蕃落,反之则为“生户”。

C.常朝指臣子对皇帝的一般的朝见,文中指军校有特权,可随时朝见皇帝。

D.武恪是贾逵的谥号,代表朝廷对贾逵生前建立军功和为人谨慎的肯定。

解析:选C C项,“文中指军校有特权,可随时朝见皇帝”错误,文中所说的军校并无特权。

参考译文:贾逵,真定藁城人。

隶属拱圣军为士卒,官至殿前班副都知。

起初,贾逵年少时父亲去世,他把大量财物赠送给继父,把他的母亲接回来奉养。

到这时,他因为母亲年老而辞官,没有被朝廷允许,朝廷赐给他母亲帽子和披肩。

调到并代路,专门主管麟府的军马。

熟户分散居住在边关,被敌寇的抢掠害苦,贾逵按照远近加以衡量选择,使他们聚成二十七堡,依次相望,从此灾害才停止。

一天晚上,烽火多次发出信号,左右的人说应当起兵,贾逵躺着不答应。

天亮之后对人说:“这一定是假的。

如果有警报,可以在晚上发兵吗?”慢慢地查问这件事,果然是边地的人在烧遗弃的东西。

都城的西南部水暴涨溢出,注入安上门,都水监因情况紧急向朝廷奏报。

宋英宗派贾逵去督察,迅速用口袋盛土塞住大门,水才被止住。

议论的人想在大堤上挖洞来倾泻水势,贾逵请求观察水的走向,告诉居民移到高处避水,这样之后才把堤穴打开。

军校在城外驻营的,每次定期朝见,在天不亮时打开门锁,有时停止上朝而未通报,却还像平时一样打开门锁。

贾逵说:“禁城应当谨慎开关大门,不应该依靠通报的人。

”于是炼铁铸成“常朝”的字样,让通报人拿着以作信符。

元丰初年,被任为建武军节度使。

几个月后去世,享年六十九岁。

朝廷追赠他为侍中,谥号武恪。

二、高考仿真综合练(四)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7~10题。

(19分)李栖筠,字贞一,世为赵人。

幼孤.。

有远度,庄重寡言,体貌轩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