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指导学生写好生活化作文

合集下载

四年级上册语文第四单元作文教案

四年级上册语文第四单元作文教案

四年级上册语文第四单元作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思考,学会从生活中发现和选取有价值的素材。

2. 培养学生运用恰当的写作方法和语言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3. 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美好瞬间,发现生活中的感人故事。

2. 培养学生运用写作方法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3. 通过作文讲评,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三、教学重点1. 学会从生活中发现和选取有价值的素材。

2. 运用恰当的写作方法和语言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四、教学难点1. 如何抓住生活中的细节,进行生动、具体的描绘。

2. 如何运用恰当的写作方法和语言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五、教学过程1. 课前准备:让学生提前准备好笔记本和笔,以便记录生活中的美好瞬间。

2. 课堂导入:教师通过讲解,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美好瞬间,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3. 课堂讲解:教师讲解如何从生活中发现和选取有价值的素材,以及如何运用恰当的写作方法和语言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4. 课堂练习:学生根据教师的讲解,进行课堂练习,写一篇关于生活中美好瞬间的作文。

5. 作文讲评:教师选取几篇有代表性的作文进行讲评,指出优点和不足,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反思和修改。

6. 课后作业:让学生继续关注生活中的美好瞬间,并进行记录和写作练习。

教学评价:通过学生在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中的表现,评价学生的写作能力和进步情况。

六、教学策略1. 采用案例分析法,通过讲解优秀作文案例,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写作方法。

2. 运用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观察生活,发现生活中的美好瞬间。

3. 采用互动式教学法,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分享自己的观察和感受。

4. 运用差异化教学法,针对不同学生的写作水平,给予个性化的指导和评价。

七、教学方法1. 观察训练: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观察训练,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细节,提高观察能力。

2. 写作指导:教师针对学生的写作需求,进行有针对性的写作指导,帮助学生提高写作水平。

如何指导中学生撰写高质量的作文

如何指导中学生撰写高质量的作文

如何指导中学生撰写高质量的作文作文是中学生语文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体现。

要想让中学生写出高质量的作文,需要从多个方面进行指导。

一、培养写作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让学生对写作产生兴趣,他们才会主动去探索、去提高。

教师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比如组织有趣的写作活动,如故事接龙、小组写作竞赛等。

还可以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点滴,鼓励他们记录下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同时,及时给予学生肯定和鼓励,让他们在写作中获得成就感。

二、注重素材积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丰富的素材是写好作文的基础。

中学生要养成观察生活、积累素材的好习惯。

可以准备一个素材本,随时记录生活中的有趣事件、人物特点、优美语句等。

阅读也是积累素材的重要途径,鼓励学生多读优秀的文学作品、报纸杂志等,并做好读书笔记。

此外,还可以通过观看电影、纪录片等方式,拓宽视野,增加素材储备。

三、明确写作要求在指导学生写作时,要让他们清楚不同文体的特点和写作要求。

记叙文要把事情的经过叙述清楚,有生动的细节描写;议论文要有明确的论点、充分的论据和合理的论证过程;说明文要准确清晰地介绍事物的特征和性质。

同时,要注意作文的结构合理、层次分明,开头引人入胜,中间内容充实,结尾简洁有力。

四、提高审题能力审题是写作的关键一步,如果审题错误,作文就会偏离主题。

教师要引导学生认真阅读题目,理解题目的含义和要求,明确写作的范围和重点。

可以通过分析题目中的关键词、限定词等,帮助学生准确把握题意。

同时,要培养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避免思维局限。

五、精心构思提纲在写作之前,先构思一个提纲有助于理清思路,使文章结构更加清晰。

提纲可以包括文章的主题、段落安排、每段的主要内容和使用的素材等。

例如,写记叙文时,可以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列出提纲;写议论文时,可以先确定论点,然后列出支持论点的论据和论证方法。

六、丰富语言表达语言是作文的外衣,生动、准确、富有表现力的语言能让作文增色不少。

第五单元同步作文:生活万花筒 写作指导+范文赏析+病文升格(学生版)-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

第五单元同步作文:生活万花筒 写作指导+范文赏析+病文升格(学生版)-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

习作:生活万花筒1.通过审题、选材、立意、构思、例文借鉴、评价,进行习作练习。

2.能按一定顺序写事,把事情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内容写清楚。

3.能结合例文进行读写联动,能把事件写具体。

题目:生活万花筒1.审清题材:每天都会发生各种各样的事情,有些是我们亲身经历的,有些是我们看到的,还有些是我们听说的。

选一件你印象深刻的事,按一定的顺序把事情的经过写清楚。

写之前,仔细想想这件事的起因、经过、结果是怎样的。

2.审清内容:选择一件印象最深的事来写。

可以写自己亲身经历的,可以写自己亲眼看到的,还可以写听别人讲述的……如:3.审清重点:如写出事件最重要的部分:按照时间顺序叙述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

运用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人物的特点。

还可以运用一波三折的方法,引起读者对事件的阅读兴趣。

写出细节之处:把自己当成旁观者,亲历者,观察者。

写出人物或事件的细节。

通过细节来感染读者。

如:我下午在院子里玩,看见了邻居王爷爷。

他右肩挑着两个鸟笼子,左手拿着一个录音机,嘴里哼着小曲。

有了!我赶紧跑回家,拿出零花钱,骑着自行车就出发了。

我在新区的大街小巷跑遍了,也没找到卖鸟的。

正当我沮丧时,来了一位卖小鸡的。

一筐毛茸茸的小鸡叽叽地叫着,特别可爱。

于是,我买了5只小鸡带回家,又从王爷爷家找了一个破旧的笼子和一些小米。

解析:用动作描写,把邻居王爷爷的快乐写得很具体。

使文章叙述清楚,语言生动形象。

1.按一定顺序:最简单的方法是按事情发展顺序写自己亲身经历或亲眼看到的事件。

也可以按事情发展顺序把事件写得一破三折,开头突出事件的矛盾点,结尾总结全文,使文章结构完整。

也可以并用动作和语言描写把人物写的生动形象。

如:我虽然觉得小狗很可怜,但很怕小狗咬我,也不敢动手救它。

我准备离开时,过来了一位叔叔,他拨开人群,看了看小狗,俯下身子,从自己的钥匙串上取下指甲刀,一点一点剪着小狗脖子上的绳子。

终于,绳子被剪断了,但是小狗仍然躺在雪地上不动弹。

叔叔说:“它一定是太饿了。

小学四年级作文《生活万花筒》

小学四年级作文《生活万花筒》

小学四年级作文《生活万花筒》一、写作指导1. 理解题目《生活万花筒》这一题目富有象征意义,寓意着生活如万花筒般多姿多彩、变化无穷。

在写作时,应引导学生捕捉生活中的点滴细节,通过具体的场景、事件或人物,展现生活的丰富性和多样性。

2. 选材与构思选材:鼓励学生从日常生活中寻找灵感,可以是家庭琐事、学校生活、社会见闻、自然观察等各个方面。

选择那些能够触动心灵、引发共鸣或具有独特性的素材。

构思:在选定素材后,进行巧妙的构思。

可以采用时间顺序、空间转换、人物对比等方式组织材料,形成清晰的故事脉络。

同时,注重情节的起伏和变化,让文章充满吸引力。

3. 细节描写细节是文章的生命。

在写作过程中,要注重细节描写,通过生动的语言描绘出人物的神态、动作、语言以及环境的氛围等,使读者仿佛身临其境。

细节描写不仅能够增强文章的真实感,还能提升文章的艺术感染力。

4. 情感表达情感是文章的灵魂。

在描写生活万花筒时,要融入自己的真实情感,无论是喜悦、悲伤、惊讶还是感动,都要通过文字传达给读者。

情感表达要真挚自然,避免矫揉造作或过分夸张。

5. 主题升华在文章的结尾部分,可以尝试进行主题升华,将生活中的点滴小事与更广泛的社会现象、人生哲理相联系,使文章具有更深的内涵和更高的价值。

例如,通过一件小事引发对友情、亲情、勇气、责任等主题的思考。

二、重难点分析1. 重难点之选材难点:如何在众多生活素材中挑选出具有代表性和感染力的内容?解决策略: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小事,学会从平凡中发现不平凡。

可以通过日记、随笔等形式记录生活中的点滴感悟,积累丰富的素材库。

同时,鼓励学生多阅读优秀范文,学习他人如何选材和构思。

2. 重难点之细节描写难点:如何做到细节描写生动具体、不流于表面?解决策略:注重观察生活,用眼睛去看、用耳朵去听、用心去感受。

在描写时,要抓住最能体现人物性格或环境特点的细节进行刻画,避免泛泛而谈。

可以通过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来增强语言的表现力。

生活化背景下小学语文阅读写作教学思考

生活化背景下小学语文阅读写作教学思考

生活化背景下小学语文阅读写作教学思考摘要:本文探讨了在生活化背景下小学语文阅读写作教学的思考。

通过分析相关的研究文献和实践案例,总结了如何在教学中融入生活化背景,提高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

这包括选择与学生生活相关的材料、利用情境教学法、鼓励学生进行实践性写作等。

生活化背景的教学方法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动机,提升他们的学习效果。

关键词:小学语文;生活化背景;阅读写作;教学策略引言: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注重生活化背景对于提高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至关重要。

传统的教学方法往往缺乏与学生生活相关的内容,导致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有限。

因此,针对生活化背景下的语文教育,我们需要进行深入思考和探索,以提供更具实效性的教学方法。

1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分析1.1教师缺乏对文本的深度探究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着一些问题。

首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缺乏对文本的深度探究。

这意味着教师可能只是简单地让学生读课文,而没有对文本进行深入分析和讨论。

这种表面化的教学方式无法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批判思维,仅仅停留在字面理解层面,无法帮助学生深入探究文本的内涵和文学技巧。

1.2 缺乏开放性和多样性的教学方法另一个问题是教师缺乏开放性和多样性的教学方法,过于依赖传统的教学模式,如机械的课文背诵和填空练习。

这种单一的教学方式限制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和思维发展。

缺乏创新和多样性的教学方法无法引起学生的积极参与和主动思考,影响了他们对阅读的兴趣和理解的深度。

1.3 忽视阅读策略和技巧的培养还有一个问题是教师忽视了阅读策略和技巧的培养。

阅读并不仅仅是理解课文的表面意思,还包括理解作者的意图、运用阅读策略获取信息等方面。

然而,教师往往缺少对这些阅读策略和技巧进行系统的指导和训练,导致学生在阅读理解能力上的欠缺。

综上所述,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存在教师对文本的深度探究不足、缺乏开放性和多样性的教学方法以及忽视阅读策略和技巧的培养等问题。

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教师加强自身对文本的深入学习与研究,探索创新的教学方式和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策略和技巧,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阅读乐趣。

部编版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作文《生活万花筒》教案

部编版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作文《生活万花筒》教案

部编版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作文《生活万花筒》教案一. 教材分析《生活万花筒》这篇作文是部编版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写作任务。

这篇作文旨在让学生通过观察生活,发现生活中的美好和有趣的事物,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表达能力。

教材中给出了六个写作要点,让学生围绕这些要点进行写作。

这篇作文对学生来说,既有挑战性,又具有趣味性,可以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能力和表达能力,他们对生活有自己的理解和感悟。

但是,部分学生可能会对如何将生活中的事物用文字表达出来感到困惑。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观察生活,发现生活中的美好,帮助他们找到合适的表达方式。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观察生活,发现生活中的美好和有趣的事物。

2.培养学生用文字表达生活中事物的能力。

3.培养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引导学生观察生活,发现生活中的美好和有趣的事物。

2.难点:培养学生用文字表达生活中事物的能力。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观察生活,发现生活中的美好。

2.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优秀作文案例,让学生学会如何表达生活中的事物。

3.小组讨论法: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观察和感悟,互相学习,共同提高。

六. 教学准备1.准备一些优秀作文案例,用于分析和讲解。

2.准备一些生活用品,如图片、实物等,用于引导学生观察。

3.准备一个 timer,用于控制教学环节的时间。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上课前的5分钟,让学生自由发言,谈谈他们觉得生活中有趣的事物。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细节,发现生活中的美好。

2.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一些优秀作文案例,让学生分析这些作文是如何表达生活中的事物的。

通过分析,让学生了解写作的技巧和方法。

3.操练(10分钟)教师给出一个生活场景,如公园、学校、家庭等,让学生观察并描述这个场景中的事物。

学生可以自由选择写作方式,如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等。

怎么教一二年级写作文

怎么教一二年级写作文

怎么教一二年级写作文一、孩子每天坚持阅读,积累大量的知识和词汇。

俗话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就是这个道理。

要选择适合孩子年龄段的经典好书。

不论是童话书或是历史、天文、地理、生物、科技等等都要有所涉及。

孩子每天坚持阅读30分钟以上。

寒暑假可以时间更长一点。

另外读书的时候也可以反复阅读。

也就是说,一本书读完之后,过一段时间要把这本书再重新读一遍。

第二次阅读同样的书就可以加深孩子对书的记忆力,这样一本书相当于获得了两本书的知识量。

二、家长适时点拨一下写作的技巧。

如:如何开门见山,首尾呼应,插叙,倒叙,如何点题,如何过渡等等,这些知识可以在给孩子读书的时候顺便给孩子讲讲。

比如叙述一件事情时需要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等等等,给孩子理清写作的顺序。

三、拿到作文题目时鼓励孩子要多思考,多发散性思维。

家长不要急着表达意见,而让孩子去想、去说。

只有这样,孩子写出来的作文才有灵性,才有个性,才是孩子们真正的作文,而不是家长式的作文。

4四、写作来源于生活。

孩子平时所看到的、所做过的一些事情,家长可以鼓励孩子以日记形式写下来,每天记录一点,日积月累,也是一个很好的写作习惯。

再遇到写作文时就会有感而发,不会觉得那么害怕作文了。

写从说中来,由于一年级学生词语积累得还不够丰富,学会的表达方式也很限,只有从一句话开始进行逐步训练,先培养学生说的能力,能通过在生活中的细心观察据一定的顺序表达出来。

我作了以下尝试:­一、丰富学生的语言和表达方式。

­1、课前造句。

采用造句的形式训练说话,可以依据语文天地里要求学生仿写的句子。

­用最近所学的优美词语造句。

比如:美丽、觉得、欢乐、­用常见句式造句。

­________ 有­有……有……还有……­有的……有的……还有的……­因为……所以……­2、课前听写句子。

听写力争做到每节语文课前三五分钟,帮助学生专门准备一本本子用于听写句子。

生活化作文优秀征文[五篇]

生活化作文优秀征文[五篇]

生活化作文优秀征文[五篇]第一篇:生活化作文优秀征文我眼中的生活张爱玲说:“生命就像一袭华美的袍,上面爬满了蚤子。

”而我眼中的生活,像一袭素袍。

上面所有的东西都是我们自己赋予它的。

生活,生活,生活是斑斓多彩的吧,是那种比彩虹还要绚烂的颜色,闪射出奇异的光彩。

但是我想,这夺目的光采,也许并不是生活本身所拥有的,而是我们的经历为它抹上一笔一笔的色彩。

生活是袭素袍,总是纯净的。

就像安徒生老爷爷,他的生活并不缤纷多彩,甚至不能使自己吃饱穿暖,但他的生活是纯净的,他的心是纯净的,就如那一袭素袍,干干净净,没有杂质没有尘埃,用最美的童话故事来装点它一点也不为过。

生活是袭素袍,总是骄傲的。

就像季羡林老先生,这位世纪老人一生历经艰难,饱受战祸之苦,怀乡之痛。

万水千山割不断血脉情深,身经文革迫害,他总是骄傲的。

为自己的赤子之心而骄傲,为自己的良知而骄傲,为自己的信仰而骄傲。

绝不屈服,绝不妥协,他的生活,就像一袭素袍,淡泊清净,骄傲清白。

三辞“桂冠”只要一袭素袍,却在最平凡的朴素中闪现出最耀眼的光。

生活是袭素袍,总是单薄的。

就像海明威一样,他是真正的硬汉,生活这袭素袍已然千疮百孔,而他却伫立不倒。

他曾说:“生活总是让我们遍体鳞伤,但到后来,那些受伤的地方一定会成为我们最强壮的地方。

”单薄的这袭素袍,让太多人伤痕累累,只有使自己的内心强大,方能永立不倒。

“生活,有时就像一个难解的寓言,不到最后你不知道他的真正含义。

韶华盛极之后,只在风中零落成满目的伤。

”生活在我眼中,就是一袭素袍,是纯净的是朴素的是骄傲的是不可动摇的,却也是最单薄最孤立无援的。

每个人的生活,在最初都是这一袭素袍用自己的色彩为它漂染着色,也许最后它已经千疮百孔,但那又能如何呢?至少你还在,至少你已经体会了染这袭素袍的辛酸苦楚,这就已经足够了。

我眼中的生活就是这一袭素袍。

生活啊,谁又能说得清呢,总要穿上这身袍,走自己的路啊!第二篇:生活化作文优秀征文生活是一首歌曾经总以为自己已经长大且日益成熟,总以为自己尝过胜利,品过挫折,就觉得自己已经看破人生,懂得生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何指导学生写好生活化作文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过:“生活如泉源,文章如溪水,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会活泼地流个不歇。

”他还说:“心有所思,情有所感,而后有所撰作。

”叶老的这些话精辟地阐明了作文的源泉是生活,素材的积累是习作的基石。

语文新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习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生活,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

”而在当前作文教学中经常听到语文老师发出这样的感叹:“作文难,难于上青天。

”究其原因是学生普遍对作文不感兴趣,他们提起笔来无话可说,尽管搜肠刮肚,却欲说无话,欲写无词。

题目一出,不是头昏脑胀,束手无策,就是胡编乱造,应付交差。

即使咬烂笔头写出来了,要么颠三倒四,要么就像流水账……那么,如何有效地开展作文教学?如何使学生的作文更贴近与生活?我进行了《提高农村学生习作生活化的研究》的课题研究,我觉得就像做饭需要米一样,作文需要素材,素材是构成文章的基本要素之一。

从写作的过程来看,动笔前,素材是形成中心思想的基础;动笔时,素材又是表现中心思想的支柱。

由此看来,没有素材是写不出来,也写不好文章的。

因此,我们必须引导学生观察生活,还必须通过创设情境,开展活动,体验生活,等多种教学环节拓宽学生的生活范围,挖掘生活“来源”从而解决学生“言之无物”“无米下锅”的问题
在语文教学中,写作能力的培养是最难的,因为它毕竟是一种创造。

正因为其创造性,也就最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但遗憾的是,长期以来,作文教学效率不高,学生作文困难。

原因何在?我认为:一是讲得多,练得少,而且练得不得法;二是写作内容脱离生活,脱离学生的思想实际,以致作文中出现了说不尽的假话、空话、套话。

多数作文内容空洞,言之无物,套话连篇,千人一面。

写母亲,往往联系祖国;写老师,常常比做蜡烛;写蚂蚁搬家总要写人多力量大;写路,必定写人生道路……老而又老的套路,大而无当的空话,打官腔,唱高调,没有自己的语言,没有自己的体验,没有自己的思想和灵魂。

与《语文课程标准》对写作的要求“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地表达”是相悖的。

叶圣陶先生在《作文论》中说:“我们作文,要写出诚实的,自己的话。

作文要写自己的事,反映自己的生活,反映生活中美好的人和事。

”于漪也说:“文章不应是硬做出来的,而应该像汩汩的清泉从心坎里流出来。

”心坎里的清泉来自何方?来自五光十色的生活,来自从
生活中汲取材料的本领。

须懂得:生活中源头活水流淌,笔下的文章说生意盎然。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精彩纷呈的生活为学生提供了永不枯竭的写作源泉,也为学生们奉献出取之不尽的写作题材,更为学生们展开了亮丽灿烂的写作天地。

生活能让学生回到人的世界。

作文教学回归生活,就是让学生在与生活的对话中,进入新的思想和精神世界。

生活是兴趣产生的土壤。

作文教学只停留在知识技能的训练上,而不能从学生的真正需要出发,无论采用多么好的教学策略,都只能暂时强化他的外在动机。

作文生活化教育观认为,作文和作文教学回到生活就是回到了兴趣和动机栖息的土壤。

兴趣总是和需要相联系的,而需要是兴趣的核心。

学生有了生活的需要,才会有学习和写作的兴趣。

生活是感悟获得的触发点。

它为感悟的获得提供了最好的环境、最大的空间和最具可能性的场所。

生活化作文教学主要是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人生,关注大自然,表达自己独特的感悟和体验,从而养成积极的人生态度,科学的世界观和价值观,促使学生对写作产生冲动,迅速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做到做人与作文的有机统一,养成健康的个性心理,形成较强的表达能力。

一、让观察、积累能力的培养扎根于生活。

一方面教师平时要多了解学生,多引导他们注意观察生活,积累生活,开阔其视野,引导和培养学生善于捕捉生活素材的习惯和能力;另一方面,叶老说得好:“训练学生作文,必须注重倾吐他们的积累。

”所以,教师指导作文时,命题一定要贴近学生生活,让他们有话可说,有事可写,有情可抒。

这样既可以调动他们作文的积极性,也便于表现个性和才能。

二、让认识、思维能力的培养扎根于生活。

所谓认识能力、思维能力主要是指认识生活的能力、分析事物的能力、辨别是非的能力,而这些能力都是作文中审题能力、驾驭题材能力和思辨能力的基础。

作文训练中,观察、积累能力的培养要扎根于生活,而认识、思维能力的培养也必须扎根于生活,只有这样才能教给学生多角度、多层次地思考生活,学会于生活中发挥联想和想像,丰富认识和思维的内容,训练他们认识和思维的广度和深度,促进认识和思维能力的提高。

三、让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扎根于生活。

我们阅读作品,总是希望获取正确的思想和丰富的知识,获得美的熏陶和令人寻味的启示。

而作为作者,也总是追求语言的准确性、生动性,以向读者展示自己的思想情操和人格魅力,传授自己从社会实践中得来的对事物的认识。

就这一点来说,培养语言表达能力,最重要的是培养语言的准确性和生动性。

《中国石拱桥》的语言,是准确性的典范,而其准确性是源于作者茅以升对生活的观察;“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我们仿
佛听到了秋风在扫落叶,看到了长江汹涌的波涛,而这样的绝句正是在观察生活、体验生活中锤炼得来的。

正如老舍先生所言:“从生活中找语言,语言就有‘根’。

”但我们的学生,尤其是初中生,往往忽视了这一点,却专找那些华丽的辞藻摘抄,在文中生拉硬拽,无病呻吟,正所谓“少年不识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

因此,我们的教学,我们的作文训练就更没有理由不扎根于生活,不走进生活,不研究生活。

只有扎根生活,才能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才能真正做到准确、生动。

有了以上扎根于生活的能力培养,并贯穿始终,学生才能走出怕作文、作文难的困境,迈向“自能作文”的佳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