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计量学五十年_经济学和史学范式的冲突_融合与发展_孙圣民
量化史学统计制度史研究

量化史学统计制度史研究摘要:我国统计史的研究虽然在20世纪80、90年代经历过成果频出的高潮,但之后二十多年来,统计史的研究一直处在徘徊和几乎停滞状态。
同时,量化史学80年代在我国的兴起以及统计制度史研究缺乏整体性的现状,让三者的结合有很大的必要性。
文章分析了量化史视角下,统计制度变迁的研究内容及其量化史学的应用范围和方法,明确了量化史学在统计史研究中的定位和相关注意事项,并尝试量化史学在统计制度史的应用研究。
关键词:统计史;统计制度史;量化史学统计史是统计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总结历史经验,探索统计发展规律,对于发展统计理论、指导统计实践意义重大。
回顾整个中国统计史,从《禹贡》的国势调查到如今为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增强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而建立起来的现代统计,政府统计都是统计史研究的主要内容。
出于社会管理、国家战略规划等目的,政府统计帮助国家对自身的发展状况和变化趋势有一个清晰的了解,而与此同时,社会的进步和国家职能的扩展也决定了政府统计更深层次的建设。
政府统计语境下的统计制度,是指对统计活动过程中所涉及的主体进行管理和规范,以达到国家统计目标的一套行为规则和实施保障。
既定的统计制度决定了统计技术结构,也决定了统计技术发展变迁的轨迹,可以说,统计制度从根本上决定了统计在社会经济中所发挥的作用,是中国统计事业一直以来进步的关键。
统计制度史,是统计制度变迁、统计制度理论发展变化的规律,是最重要的研究课题之一,更是中国当前建立符合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统计制度及其体系需要深入研究的议题。
同时,应用现代数学方法和电子计算机等现代化的先进手段的量化史学的出现与发展,是现代科学发展的必然结果,它研究和揭示历史现象和历史发展过程中的数量表现和数量特征,体现了当代史学发展变化的重要趋势,技术性很强。
量化史学先在西方兴起,研究快速发展后又止步不前,而中国量化史学也曾经引发热潮,而后因为成果渐少而归于沉寂。
当前,大数据和云计算在我们的生活中越来越重要,为量化史学提供了新的时代背景和技术基础,量化史学研究迎来了很多新的进展,研究热度也有了一定的上升。
经济史中制度变迁研究三种范式的比较分析

作者: 孙圣民[1];徐晓曼[2]
作者机构: [1]山东大学历史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科研人员;[2]山东大学经济研究院中心副教授,山东济南250100
出版物刊名: 文史哲
页码: 151-158页
主题词: 经济史;制度变迁;新政治经济学派;马克思;诺斯;埃西姆格鲁
摘要:分别以马克思、诺斯和埃西姆格鲁为代表的制度变迁理论,是经济史研究中的三种不同范式。
埃西姆格鲁为代表的新政治经济学派,以西方主流经济学的研究范式,做出了综合马克思主义史学和新制度经济史学的努力,在理论体系和观点上表现出向马克思主义史学靠拢的迹象,在分析方法和视角上兼备新制度经济史学的特长。
从当前经济史研究中分析工具的发展趋势来看,通过计量分析的定量研究,和运用博弈论等工具的逻辑推理,在当前经济史研究中变得越来越重要。
这也许正是我们进行经济史研究需要努力的方向。
从“三计学”到“五计学”的演化发展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我国‘五计学’融合与图书情报学的方法创新研究”(项目编号:18BTQ080)研究成果。
从“三计学”到“五计学”的演化发展*宋艳辉,邱均平摘要文章梳理“五计学”(文献计量学、科学计量学、信息计量学、网络计量学、知识计量学)的起源与发展;根据国内外的研究状况,辨析“五计学”之间的相互关系。
研究认为,“五计学”要继续向前发展,并有所突破,有两条路径:“五计学”本身之间的融合发展;融合替代计量学与经济计量学。
关键词三计学五计学计量学学科演化引用本文格式宋艳辉,邱均平.从“三计学”到“五计学”的演化发展[J].图书馆论坛,2019(4):1-7.The Evolution from “Three-metrices ”to “Five-metrices ”SONG Yanhui ,QIU JunpingAbstractThe so-called “Five -metrics ”includes Bibliometrics ,Scientometrics ,Informetrics ,Webometricsand Knowledgometrics.By means of both theoretical analysis and content analysis ,this paper tries to sort out the origin and development of “Five-metrices ”,and to make clear the relationship among the “Five-metrices ”as well.Besides ,two ways of future breakthrough are put forward ,i.e.,the integration of the “Five -metrices ”themselves ,and the integration of Altmetrics and Econometrics.Keywords Three-metrices ;Five-metrices ;metrology ;disciplinary evolution特征方的“五计/地“五计学”关系、合0引言2018年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五计学’融合与图书情报学的方法创新研究”的立项,以及系列论文的发表表明“五计学”已经得到学术界的普遍认可。
内生制度变迁理论:阿西莫格鲁、青木昌彦和格雷夫的比较(word格式 精校版)

内生制度变迁理论:阿西莫格鲁、青木昌彦和格雷夫的比较1彭涛、魏建2以诺思为代表的制度变迁理论成功地重新阐释了经济史中重大事件的经济逻辑,在收获关注和成功的同时,也受到了越来越多的批评。
因为诺思将制度变迁最终归结为人口和相对价格变动等外生因素,这不仅使其理论存在不周延之处,而且严重削弱了理论解释力。
制度变迁的内生化处理是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逐渐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制度分析范式。
内生化理论的核心特征是坚持制度变迁是社会整体演进的结果,其中的任何因素及其变化都是内生于当时的社会环境的,这些因素相互作用,共同推动了制度变迁,因此,不能简单地将其中任何因素作为外生变量来对待。
达龙·阿西莫格鲁(Daron Acemgolu)、青木昌彦(Masahiko Aoki)和阿夫纳·格雷夫(Avner Greif)是内生制度变迁理论的代表性学者,他们分别从不同的角度,采取不同的方法将制度变迁的动力进行内生化处理,形成了各有特色的理论范式。
总体上来看,阿西莫格鲁的分析较青木昌彦和格雷夫的分析更为狭窄一些,他主要侧重于讨论政治领域和经济领域之间的互动,突出强调政治权力的分配对经济制度的变迁起着决定作用。
青木昌彦与格雷夫则倾向于建立一个统一、庞大的制度分析框架,分析包括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多个因素综合作用下的制度变迁及其相互关系。
其中,格雷夫的分析更为一般化,因为青木昌彦将政治领域中制度均衡直接视为外生参数而不予以讨论。
研究视角的不同决定了他们对制度要素所涉及的不同层级(或者领域)、对制度变迁产生的影响有着不同的观点和分析方法,这使三个分析范式的内生化程度存在差异。
同时,他们在处理制度变迁的内生化过程中遇到难题时采取的手段也各不相同,形成了不同的理论特色。
内生化程度是制度变迁内生分析范式的理论主线,因此我们对三者的内生制度变迁理论进行比较,找出契合点和不同点,以进一步明晰内生制度变迁理论的发展方向。
2022高中历史备课素材:什么是计量史学

2022高中历史备课素材:什么是计量史学计量史学在本世纪60、70年代风靡欧美各国,后来又波及了整个世界,它最大的特点确实是运用自然科学中数学方法对历史资料进行定量分析。
定量分析要紧研究事物的数量关系,定性分析要紧研究事物的性质,传统史学实际上确实是运用定性的方法。
因此,计量史学显现的本身确实是对传统史学的否定。
计量史学在西方大约萌芽于19世纪末,这要紧是受了两方面的阻碍。
一是统计学的进展,1851年在欧洲召开了第一次国际性统计学会议,19世纪90年代又成立了国际统计学会;二是统计学开始广泛应用于经济研究领域,其中最典型的确实是马克思的《资本论》。
1882年,德国学者伊纳马·斯坦格发表了一篇论文叫做《历史与统计学》,这是最早的关于计量史学的著作。
从此以后,越来越多的历史学家开始进行历史计量研究的尝试,专门是20世纪上半期的法国年鉴学派起了突出的作用。
50年代以后,计量史学的研究重心从欧洲转向北美,应用范畴也从经济史和人口史扩大到政治史、社会史和文化史等领域。
电子运算机成为历史计量研究的要紧手段。
历史计量研究的方法也日趋复杂,从一样的描述性统计过渡到相关分析、回来方程、趋势推论、意义度量、线型规划、动态数列、超几何分布、投人产出分析、因子分析、马尔科夫链等数学模型、模糊数学,还有博奔论和计策论、曲线拓扑理论等。
在计量数学的基础上,形成一系列新的历史分支学科,如新经济史、新政治史、新人口史、新社会史等等。
计量史学最近几十年在西方各国的进展也是不平稳的,美国进展最快。
1958年,康拉德和迈耶合作出版的《内战前南部奴隶制经济学》被认为是美国计量史学的第一部代表作,随后显现了一大批专门从事历史计量研究的计量史学家。
这些史学家往往鼓吹科学的历史学,同社会科学关系紧密,大都自称为“社会科学史学家”,1975年还专门成立了“社会科学历史学会”。
从全世界范畴来看,当代最有声望的计量史学家大都生活在美国,如L·本森、M·柯蒂、R·富格尔、C·蒂利等,他们的著作都具有相当的水平。
_从计量史学迈向基于大数据计算思维的新历史学——对当代西方史学量化研究新发展的思考

Lambert Adolphe Jacques, 1796 - 1874 ) 比利时统计学家, 第 1 卷, 人民出版社 1975 年版, 第 359 页。凯特勒( Quetlet, 他 ① 《资本论 》 比较系统地运用统计学方法考察经济运动和一些社会现象的演变趋势 。 《 , 列宁专题文集 ·论资本主义》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 人民出版社 2009 年版。 列宁的研究曾经重点 ② 《 》 。 ( · · : 《 , 参考了霍布森的 帝国主义 中的图表反映的数据 约翰 阿特金森 霍布森 帝国主义 》 纪明译译,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65 ) 《帝国主义》 年版 一书共利用 41 个图表, 涉及大量的历史史实, 以此作为帝国主义理论建构的实证性材料, 其抽象出来的理论 成为后来列宁帝国主义理论的重要思想来源 。
④ 每个因素进行计量) 三种形式。 建立数理模型则是当代数学和统计学中一种更高级的量化研究方法, ⑤ 在计量经济学中应用甚广, 而且计量模型和方法也在不断克服旧有局限, 使自身越来越多样化和科学化。
①
: 《摩尔和将军— — —回忆马克思和恩格斯》 , 保尔·拉法格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译, 北京人民出版社 1982 年版, 第 7 页。 : 《数学手稿》 , 《数学手稿》 马克思 北京大学 编译组编译, 人民出版社 1975 年版, 第 211 页。 “方法论” “方法” 人文学科中的 与 概念既有区别又有内容方面的重要关联。 前者多指逻辑方法或导向性方法, 后者多指具体研 Methodology for the Human Sciences: System of Inquiry,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究方法或技术 性 方 法。 参 见 D. Polkinghorne, Press, 1983 , p. 5 。
计量历史与文化

计量历史与文化
佚名
【期刊名称】《计量与测试技术》
【年(卷),期】2018(45)7
【摘要】16中国历代度量衡单位量值表及说明中国古代度量衡萌芽于原始社会末期,产生于商周,兴盛于春秋战国时期。
秦始皇统一度量衡后,刘邦兴汉伊始,即令张苍"定度量衡程式",完全承秦制建立起汉的度量衡制。
到西汉末年,律历学家刘歆在秦制的基础上制定出完整的度量衡单位体系,还创造出与黄钟律管互相考校。
【总页数】3页(P120-122)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历史成本计量属性的探讨——经济危机背景下历史成本与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的比较
2.计量重构历史中潜含的历史虚无主义:主流计量史学的逻辑缺陷及其批判
3.我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研究的文献计量分析
4.双音节字计量单位的历史文化之我见
5.上海历史文化风貌区研究综述
——基于CiteSpace的文献计量分析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孙圣民:历史计量学五十年——经济学和史学范式的冲突、融合与发展(上)

法研究历史,后缀metrics是度量的意思。"Cliometrics"一词根据权威经济学辞典的定义,现在译为历史计量学。①与“Cliometrics”表述相同内容的英文词汇,还有"New Economic History"、"Econometric History"和"Quantitative History"。其中,"New Economic History"被国内学者译为新经济史学。②"Econometric History"早期被关注其发展的国内历史学家译为“计量历史学”、“计量史学”,③还有学者将其译为计量经济史学或经济计量史学。"Quantitative History"被国内学者译为数量史学。这些中英文词汇都是从"history" (史学)的角度对这门学科进行界定和表述的,现在看并不能准确表达历史计量学当前的发展趋势。历史计量学5。年的发展,经历了从传统经济史学中萌芽,随后与新制度经济学结合发展壮大,并最终超越新制度经济学的演变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虽然历史计量学将经济理论和定量分析方法运用于历史研究的基本特征没有改变,但历史计量学的研究范式和学科地位发生了重大转变。其研究范式在发展过程中经历了冲突和裂变,实现了从史学范式为主向经济学范式为主的转变,并孕育了经济学研究范式的创新。在历史计量学50年的发展过程中,它的学科地位也不断提升。早期的历史计量学仅仅为各专史和断代史提供方法和技术支持,在历史科学中作为史学理论和方法的分支出现,是众多具体研究方法中的一种,而并不具备理论指导的意义。随后的历史计量学逐渐摆脱了这种初创时期的附属地位,通过将新制度经济学理论运用到经济史研究中,成功地发展为新制度经济学这门理论经济学的一个应用分支。当前的历史计量学已经超越了新制度经济学,正在弥补传统经济史和经济理论之间的长期分裂,成为一门介于经济理论与传统经济史之间的独立的理论经济学学科。所以,沿用"history"等史学名称,并不能准确表达这种发展趋势,相对而言,"Cliometrics"作为一个专有词汇是个较优的选择,④现在也有更多的学者使用"Cliometrics"这一名称。⑤当然将"Cliometrics"译为“历史计量学”,并不能完全涵盖当前这门学科的发展趋势,如它仅强调了“计量”这个实证分析的内容,而对经济史研究中模型化分析、经济理论运用及创新等内容,并没有在中文译法中予以体现.不过,在"Cliometrics"更好的译法出现之前,历史计量学这个译法是个不错的选择。本文的侧重点不是概念辨析,而是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历史计量学五十年X)))经济学和史学范式的冲突、融合与发展孙圣民摘 要:历史计量学是一门将经济理论和定量分析方法运用于历史研究,特别是经济史研究的交叉学科。
它在50年来的发展历程可划分为三个方面,即历史计量学的萌芽及在历史科学中的发展,与新制度经济学结合的历史计量学,超越新制度经济学的历史计量学。
历史计量学的基本特征是将经济理论和定量分析方法运用到经济史研究中,其主要特征是可以促进经济理论和经济史料的互动发展。
这些特征在历史计量学发展的三个方面表现形式各不相同。
在过去50年中,历史计量学的研究范式经历了冲突和裂变,实现了从史学范式为主向经济学范式为主的转变,并孕育了经济学研究范式的创新。
推动中国历史计量学的发展,可以为中国经济理论的发展做出贡献。
关键词:历史计量学 范式 制度变迁 经济增长 新经济史学作者孙圣民,山东大学经济研究院(济南 250100)。
X 感谢Stanfo rd U niversit y A vner G reif 教授对本文提供文献支持,感谢匿名审稿专家的建议。
本文受第43批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山东省博士后创新项目专项资金(编号200802037)和山东省软科学研究项目(编号2008RK B063)资助。
¹ 其中定量分析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统计、计量的实证分析,二是数学建模。
这个定义参见Claudia G o-ldin,÷Clio met rics and the No bel,"T he J ournal of E conomic Pers p ectiv es ,vo l.9,no.2(Spr.1995),pp.191-208.福格尔曾经这样表述历史计量学,说历史计量学/产生于历史问题和先进统计分析的结合,在这里,经济理论是女傧相,计算机是男傧相0,参见Ro ber t W.F og el and Geo ffrey.R.Elton,W hich Road to the Past ?T w o V iews of H is tory ,N ew H aven and Lo ndon:Y ale U niversit y Press,1983,p. 2.其实这个描述并不全面,仅强调了利用经济理论进行统计和计量分析的方面,没有将历史计量学定量分析中构建模型的内容包括在内。
由于福格尔长期坚持历史计量学经验分析的传统,这种表述符合他对历史计量学的理解。
º A lfred Co nr ad and Jo hn M eyer ,÷T he Economics of Slavery in t he A nt ebellum So uth,"J our nal of Politi -cal Economy ,vol.66,no.2(A pr.1958),pp.95-130.历史计量学(Cliometrics)是一门将经济理论和定量分析方法运用于历史研究、特别是经济史研究的交叉学科。
¹它诞生于1958年,以康拉德(A lfred Conrad)和迈耶(Jo hn Meyer)发表的经典文献/南北战争前南部奴隶制经济学0为标志,º至今已走过了50年的历程。
历史计量学的出现促进了经济史研究与经济理论之间的结合,在史学界特别是经济学界产生了重要影响,诺斯(Douglass C.North)和福格尔(Robert W.Fo gel)因在历史计量学中做出的开创性贡献而于1993年同获诺贝尔经济学奖。
/Cliom etrics 0一词由数理经济学家雷特(Stanley Reit -er)首创,由两个部分组成,前缀克莱奥(Clio)是历史女神,她启迪人们以多种不同的方法研#142#究历史,后缀m etrics 是度量的意思。
/Cliometrics 0一词根据权威经济学辞典的定义,现在译为历史计量学。
¹与/Cliometrics 0表述相同内容的英文词汇,还有/New Econo mic H istory 0、/Econometric H istory 0和/Quantitative H istor y 0。
其中,/New Econom ic H istory 0被国内学者译为新经济史学。
º/Econom etric H istor y 0早期被关注其发展的国内历史学家译为/计量历史学0、/计量史学0,»还有学者将其译为计量经济史学或经济计量史学。
/Q uantitativ e H isto -ry 0被国内学者译为数量史学。
这些中英文词汇都是从/histo ry 0(史学)的角度对这门学科进行界定和表述的,现在看并不能准确表达历史计量学当前的发展趋势。
历史计量学50年的发展,经历了从传统经济史学中萌芽,随后与新制度经济学结合发展壮大,并最终超越新制度经济学的演变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虽然历史计量学将经济理论和定量分析方法运用于历史研究的基本特征没有改变,但历史计量学的研究范式和学科地位发生了重大转变。
其研究范式在发展过程中经历了冲突和裂变,实现了从史学范式为主向经济学范式为主的转变,并孕育了经济学研究范式的创新。
在历史计量学50年的发展过程中,它的学科地位也不断提升。
早期的历史计量学仅仅为各专史和断代史提供方法和技术支持,在历史科学中作为史学理论和方法的分支出现,是众多具体研究方法中的一种,而并不具备理论指导的意义。
随后的历史计量学逐渐摆脱了这种初创时期的附属地位,通过将新制度经济学理论运用到经济史研究中,成功地发展为新制度经济学这门理论经济学的一个应用分支。
当前的历史计量学已经超越了新制度经济学,正在弥补传统经济史和经济理论之间的长期分裂,成为一门介于经济理论与传统经济史之间的独立的理论经济学学科。
所以,沿用/history 0等史学名称,并不能准确表达这种发展趋势,相对而言,/Clio metr ics 0作为一个专有词汇是个较优的选择,¼现在也有更多的学者使用/Cliom etrics 0这一名称。
½当然将/Cliometrics 0译为/历史计量学0,并不能完全涵盖当前这门学科的发展趋势,如它仅强调了/计量0这个实证分析的内容,而对经济史研究中模型化分析、经济理论运用及创新等内容,并没有在中文译法中予以体现。
不过,在/Clio metrics 0更好的译法出现之前,历史计量学这个译法是个不错的选择。
本文的侧重点不是概念辨析,而是梳#143#历史计量学五十年¹º»¼½约翰#伊特韦尔、默里#米尔盖特、彼得#纽曼编:5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6第1卷,陈岱孙主编译,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6年,第492页。
历史计量学诞生以前的经济史中很少运用经济理论和定量分析方法,历史计量学的奠基者诺斯为了区分历史计量学与传统的经济史学,首创了新经济史学(New Econom ic H istor y)一词,此举虽然简单易行,但却显得笼统。
/计量历史学0的译法参见科瓦利琴科主编:5计量历史学6,闻一、肖吟译,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7年。
/计量史学0的译法见霍俊江:5计量史学基础6,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
称为历史计量学比称作经济史更合适还有一个原因是,当前历史计量学的研究对象已经不仅仅是经济史,还包括政治、文化、意识形态等内容。
这一点不仅体现在了历史计量学的两位创始人迈耶和诺斯的文章中,当前历史计量学的领军人物之一格雷夫(A vner G reif)的文章中也使用该词。
参见John R.M eyer ,÷N o tes on Cliomet rics p Fo rtieth,"A mer ican Economic Rev iew ,v ol.87,no.2,paper s and proceeding s of the Hundr ed and Fo urth A nnual M eeting of the A merican Eco no mic A ssociation (M ay 1997),pp.409-411;Douglass C.N ort h,÷Clio met -rics )40Y ears L ater,"A mer ican Economic R ev iew ,v ol.87,no.2,papers and proceedings of the Hun -dred and Fo ur th A nnual M eeting o f the Amer ican Economic A sso ciatio n (M ay 1997),pp.412-414;A vner G reif,÷Cliometr ics aft er 40Y ears,"A mer ican Economic R ev iew ,vo l.87,no.2,papers and pr oceeding s o f the H undred and F ourth A nnual M eeting o f the A merican Economic A ssociatio n (M ay 1997),pp.400-403.理历史计量学50年的发展历程,分析这门学科研究范式的变迁,¹揭示历史计量学的学科地位是如何演变的。
一、历史计量学的萌芽及在历史科学中的发展:20世纪50年代至今(一)历史计量学的萌芽及研究主题的变迁这一时期历史计量学的研究主题可以划分成两个阶段,一是对历史学家所关注的重大历史问题进行检验和批判,主要涉及经济增长、奴隶制度等历史学命题;二是从原来的历史学命题中摆脱出来,转向考察和验证新古典主义经济学命题,如市场机制在经济发展历程中的作用等,同时追溯许多现实经济和社会问题的历史渊源。
20世纪50年代,经济史学家为解释贫富国家之间悬殊的收入差距,将研究的焦点放在理解经济增长的来源、寻找经济发展的主要决定因素等问题上。
诺斯早期开展的历史计量学研究,就是围绕回答这些问题展开的一次有益尝试。
其实,统计和计量方法在历史计量学诞生以前,已经在传统的经济史研究中运用。
但这种运用只是利用简单的统计分析得到数据,注释或佐证某种观点的正确与否。
要回答上述问题,利用传统的方法,如简单地罗列进出口贸易额、工农业总产值等宏观统计数据,而不在理论指导下进行深入的数据分析,是无法找到令人满意的答案的。
诺斯的研究区别于传统经济史学的一点,在于以新古典主义经济学有关经济增长的理论观点为指导,寻找美国经济史中的诸如出口和区域专业化发展等数据,来验证这些新古典理论中指出的所谓/决定要素0对美国经济增长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