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引导式教育
肢体康复引导式教育

肢体康复引导式教育
肢体康复引导式教育是指通过肢体运动和动作引导的教育方法,旨在帮助患者恢复或改善肢体功能和运动能力。
在肢体康复引导式教育中,教育者通过亲身示范并使用肢体动作,帮助患者学习正确的肢体动作和姿势,并启发他们自主学习和运动。
教育者可以利用工具和辅助设备来辅助患者进行肢体运动的练习,如平衡板、轮椅、杠铃等。
肢体康复引导式教育注重患者的主动参与和自主学习,通过触觉、视觉和听觉等感官的刺激,帮助患者提高肢体运动的协调性和灵活性。
同时,教育者还可以通过口头指导和反馈,帮助患者纠正错误的动作和姿势,培养良好的肢体运动习惯和自我调节能力。
肢体康复引导式教育可应用于多种康复场景,包括运动损伤康复、中风后康复、骨折康复、脑损伤康复等。
通过这种教育方法,患者可以主动参与康复训练,提高康复效果和生活质量。
引导式教育情景设计案例(2篇)

第1篇一、背景介绍引导式教育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强调教师通过提问、启发和引导,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索欲望,从而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本案例以小学四年级学生为对象,设计了一个以“探索自然奥秘”为主题的引导式教育情景。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自然界的多样性,激发学生对自然的兴趣。
2.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3. 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4. 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科学素养。
三、教学资源1. 自然环境:校园内的花园、操场、树木等。
2. 教学工具:放大镜、笔记本、相机、录音笔等。
3. 教学材料:关于自然科学的书籍、图片、视频等。
四、教学步骤(一)导入阶段1. 教师通过展示自然风光的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观察并讨论自然界的美丽和奇妙。
2. 提问:“你们对自然界有什么好奇的地方?”3.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记录下学生的疑问。
(二)探索阶段1.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选择一个自然元素(如植物、动物、天气等)进行探索。
2. 教师提供相应的教学工具和材料,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和记录。
3. 小组成员分工合作,通过放大镜观察树叶、使用相机记录蝴蝶的飞翔等。
4. 学生在探索过程中遇到问题,教师及时给予指导和帮助。
(三)讨论阶段1. 各小组分享探索结果,教师引导其他小组进行提问和讨论。
2. 教师提出引导性问题,如:“为什么树叶会变黄?”、“蝴蝶是如何飞行的?”等。
3. 学生通过讨论和思考,尝试解答问题。
(四)总结阶段1.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总结,回顾本次探索活动的收获。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发现和感受,教师给予肯定和鼓励。
3. 教师总结本次活动的重点,强调观察、思考和合作的重要性。
五、教学反思1. 引导式教育情景设计要注重学生的兴趣和需求,选择贴近学生生活的主题。
2. 教师在引导过程中要善于提问和启发,激发学生的思考。
3. 小组合作是引导式教育的重要环节,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物理治疗学-第15章引导式教育

目录
• 梯背椅
– 椅子用途很多,功能障碍儿站在椅背椅后用双手 抓握椅背横木,能促进上肢肘关节伸展,也可练 习抓握与松手。当功能障碍儿能独自站立时给他 玩具玩耍,以此转移注意力,增加站立的稳定性
《物理治疗学》第二版
目录
图15-4 引导式教育训练用具:椅子
《物理治疗学》第二版
目录
《物理治疗学》第二版
目录
1. 以功能障碍者(儿)的要求为中心 2. 以诱发主动参与为策略 3. 通过疗育促通、建立有效功能 4. 详细掌握情况、促进全面发展 5. 教育循序渐进、创造合适环境 6. 工作尽职尽责、具有团队精神
《物理治疗学》第二版
目录
• 引导式教育主要应用于各 种原因引起所有具有功能 障碍的儿童的康复与疗育
《物理治疗学》第二版
目录
1. 生后6~7个月 • 在仰卧位上可以进行用自己的两
手抓取两脚,会将两脚放入自己 的口中的动作
《物理治疗学》第二版
目录
1. 生后6~7个月的动作模式
• 髋关节屈曲 • 双肘关节伸直 • 双手抓握能力及抓握后松开的能力 • 躯干固定在支持身体的床面上 • 双手和双脚均能伸到身体的在中线上活动
《物理治疗学》第二版
目录
• 轮椅及爬行辅助器具
– 用于移动中,在向餐厅移动、在户外移动等
• 矫形器
– 与其它治疗方法同样,用于矫正畸形
《物理治疗学》第二版
目录
• 其他
– 除上述的用具外,还可利用很多用具训练。 如双耳杯能促进腕关节背屈抓握、双手抓握 抑制不自主运动等。球有助于两手同时运动 及腕关节背屈等。绳子、步行平行杠,在拉 好绳子或步行平行杠内进行步行练习,能增 强功能障碍儿安全感或保护功能障碍儿
引导式教育名词解释

引导式教育名词解释
引导式教育是一种教育方式,通过引导学生主动探索、思考和解决问题来实现学习目标。
其核心理念是以学生为中心,倡导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充当引导者的角色。
引导式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独立思考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通过开放性的问题与学生进行交流与讨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动力。
这种教育模式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和自主性,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培养学生具备批判性思维、合作意识和创新能力等综合素质。
引导式教育的实施要求教师有良好的沟通能力和启发式教学能力,以及了解学生的兴趣、能力和需求,提供个性化的引导和指导。
引导式教育

湖南中心廖 21:28:48一、前言:何谓引导式教育?引导式教育 (conductive education,CE)又称Peto法,是国际公认的治疗小儿脑瘫最有效的方法之一。
是40年代由匈牙利的彼图(Professor Andras Peto)的教授创立的。
彼图教授是一名医学博士,他发明这一体系以后,相继被世界各地同仁接受并使用。
引导式教育是通过教育(教学)的方式使功能障碍者的异常功能得到改善或恢复正常,尤其是通过其特有的“节律性意向”,诱导儿童以积极的态度主动参与教学过程,让儿童能在相互学习情况下相互激励,克服困难,完成教学任务,达到全面康复的目标。
湖南中心廖 21:30:10与特教、早教、幼教有何区别?引导式教育是特殊形式的康复!国外称“引导式教育疗法”。
是特殊的一个康复体系。
不但有早期教育、特殊教育、幼儿教育、学前教育和心理学的理论作支撑,同时也包涵有运动再学习理论,包涵有PT、OT、ST、ADL和社会适应的康复训练。
湖南中心廖 21:31:10二、CE的产生背景与发展现状二战时期产生了引导式教育理论和体系。
匈牙利建立了“彼图学院”,效果显著。
1950年建立了“引导式教育研究所”,能容纳80多名患儿。
1965年开始匈牙利建立了2-4年制的“引导式教育大学”1970年彼图教授提出,运动和平衡能力的控制训练实质上一个教育问题而不是一个医学问题1988年匈牙利政府牵头,成立了一个“国际小儿脑瘫引导式疗法协会”每2-3年召开一次。
协会的成立,极大地推动了引导式教育疗法的开展。
湖南中心廖 21:32:25欧洲日本加拿大以色列中国香港相继引进这一疗法.英国:1995年成立了“国立引导式教育学院”,伦敦市就有49个“彼图中心”和“家长学校”美国、巴西:也引进了引导式教育的理念进行康复训练。
国外应用于成人偏瘫和失语训练很广泛。
引导式教育网络(Internet of Conductive education):方便家庭学习引导式教育疗法幼儿园、中小学的引导式教育。
引导式教育

2、忽略建 立儿童的 学习意向 行 动 能 力 健 康 问 题
3、忽略照 顾者的实 际参与
从引导式教育的角度看 1、脑瘫不 是一系列 的弱能; 智能及情绪 2、尊重脑 瘫儿童是 一个完整 的个体, 其体能、 认知、言 语沟通、 情绪及社 交等能力 是相互关 联及整体 的运用。
说话沟通 手部、自理、感知
返回
1.起床 2.穿衣服 3.入厕 4.洗漱 5.向食堂、餐桌旁移动 6.日间课题活动 7.洗浴 8.就寝
返回
六、训练用具及使用方法
(一)训练用具 主要的有: 1.各种大小不同的背靠椅,椅背上带有距 离相等的横木,称之为梯背椅。 2.床,一种是用木条组成床面的床,一种 是有恰当床头的床。 3.各种长短、粗细不同的木棒。 4.大小不等的胶圈或塑料圈。 5.各种球等。
七、引导式教育促通方法
1.机械关系的促通 应用运动的重力和肌肉本身的弹性,促通 瘫痪孩子肌肉的功能活动,如当孩子上肢的屈 肌瘫痪,腕关节掌屈,抓握能力减弱时,可以 设定一个使其腕关节背屈的课题来促通他的抓 握能力。
返回
要想完成抓物动作需要腕关节背屈各个 手指屈曲并接近手掌,这时可以通过使腕关 节背屈的运动来抵抗屈肌的重力的这一机械 过程,使抓握的动作变得容易。
返回
2. 某些神经、遗传和心理障碍性疾病 如运 动失调、语言发育落后、轻中度智力低下肌肉萎 缩症、关节弯曲症、成人偏瘫、孤独症、帕金森 病和老年痴呆等。 3. 其他 缺氧缺血性脑病、早产儿、新生 儿窒息和核黄疸等高危儿的早期干预。
返回
(二)不适应证
极重度智力低下,听不懂他人问话、不能 与人简单交流的患者,因为达不到理解课题并 使之意识化的目的,可采用其它的疗育方法。
返回
三、引导员 引导员最重要的角色就是一个教育者, 利用教育学的原理帮助孩子达到预定的目标, 其次是类似于护士的角色,进行轮班制的工 作,从而保证了有障碍的孩子一天的活动始 终是一个不间断的引导系统。 引导员像是一个乐队指挥,对活动小组起整 体的协调作用,使小组的步调一致。
引导式教育

要点
头保持中线位 双手持续抓牢
课业六(转身一)
我转身 我把一只手放向一边 我推自己 腿分开,合并(唱歌) 我躺直(躺直,躺直,再躺直)
要点
指明方向 看转身方向,注意看引导手
课业六(转身二)
我推向这边 我把右或左手及腿放向这边 我推自己 我躺直(躺直,躺直,再躺直)
要点
指明方向 确保他们看向这边
课业七(抬手)
方法之一,已被大多数发达国家所采用。国际小儿脑瘫Petö 法学 术研讨会已召开了五届。
引导式教育认为脑瘫儿童康复训练成 绩的好坏与他的情绪密切相关,特别是他有 没有主动学习的意愿更为重要。
Petö法的特点
最大限度地引导调动患儿本身自主运动的潜力,以节律性和娱
乐性激发患儿的兴趣及参与意识。在训练过程中,引导员尽可
能诱发患儿自主地完成各项动作。
集体训练和家庭训练相结合。集体训练不但达到训练功能的目
的,而且有助于其性格的发展,以及提高其社会交往能力和日 常生活能力,为今后适应社会打下基础。而家庭训练保持了训
练的持续性和稳定性。
促进儿童的运动功能、语言、理解和感知能力的全面发展。
强调每日 24 小时的严格训练,患儿每日从起床到入睡,有机
要点
四个方向跪着 唱歌 臀部向前完成一个恰当高度 的跪姿
课业十一(站立)
我放平一只脚 我站起 1、2、3、4、5 我伸直肘部及膝部 我站直(站直,站直,再站直)
要点
足跟向下,臀部在中线位 唱歌
课业十二(下蹲站立)
我用手爬下 1,2 我蹲下 1、2、3、4、5 我伸直双腿 我站起 1、2、3、4、5
要点
活动腿部同时保持抓住木棒 臀部向下
课业四(屈腿二)
引导式教育(1)课件

引导式教育(1)课件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欢迎来到我们本期的引导式教育课程。
在这个课程中,我们将一起探索如何通过引导式教育方法来激发我们的学习兴趣,提高我们的学习效率。
今天,我们将一起学习引导式教育的基本概念和原则。
引导式教育,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方法,它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通过引导和启发,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发挥他们的创造力和思维能力。
引导式教育不仅仅是一种教学方法,更是一种教育理念,它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
在引导式教育中,教师不再是一个知识的传递者,而是一个引导者,他们通过提出问题、设计任务、提供资源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发现和解决问题。
这样的教育方式,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
引导式教育(1)课件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欢迎来到我们本期的引导式教育课程。
在这个课程中,我们将一起探索如何通过引导式教育方法来激发我们的学习兴趣,提高我们的学习效率。
今天,我们将一起学习引导式教育的基本概念和原则。
引导式教育,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方法,它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通过引导和启发,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发挥他们的创造力和思维能力。
引导式教育不仅仅是一种教学方法,更是一种教育理念,它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
在引导式教育中,教师不再是一个知识的传递者,而是一个引导者,他们通过提出问题、设计任务、提供资源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发现和解决问题。
这样的教育方式,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
在引导式教育中,教师扮演着引导者和促进者的角色。
他们需要善于观察学生的兴趣和需求,设计出能够激发学生思考和探索的问题和任务。
同时,教师还需要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如书籍、视频、网站等,让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求进行自主学习。
引导式教育还强调学生的合作学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什么是引导式教育?
什么是引导式教育?
“引导式教育”是一种设法和孩子一起发现和运用其内在潜能的沟通方式。
其前提是相信并依靠孩子的内在潜能,作为教育者的父母,需要具有和孩子一同感受和面对问题的立场以及高质量且具有建设性提问的能力。
“引导”初始于20 世纪90 年代的美国。
当日本社会因NEET(啃老族)的出现而大伤脑筋的时候,“引导”成为其解决方法之一很快在社会上盛行起来。
没有热情的孩子,没有指令就无法行动的孩子,无法独立思考、独立行动的孩子,以自我为中心、没有耐性、无法过正常人生活的孩子……
最初,“引导”是在家长和老师们这样的担忧中盛行起来的。
引导式教育的基本态度
父母会以什么样的态度来看待孩子的成长呢?
第一,父母相信孩子自己拥有前进的能力。
他们认为,即使是不做指示或命令,孩子们也能自己行动起来。
第二,杜绝指责和抱怨,要建设性地看待问题。
引导式教育必须坚持的三原则
原则1:每个人都有无限的可能性。
这里的“无限”可以理解为“数不胜数”。
但人总是习惯性低估自身的能力,常常认
为“我不可能做到”——这是不敢挑战——或者“以后有时间再做吧”,用这样的理由来拖延时间。
父母相信孩子的各种可能性,并激励着孩子。
原则2:答案不在父母那里,而在孩子身上。
这里的“答案”是指孩子的“可能性和能力”,也就是说,“相信孩子能做好”。
很多人一提到教育,就认为是拥有正确答案的父母或老师来指导孩子。
孩子从小就开始跟大人学习各种知识和技巧,掌握生活的方法,没有得到教育就无法成长。
但只是接受指导的孩子无法充分发挥自身的能力。
要想充分发掘孩子所拥有的可能性,就必须以孩子自身的“愿望”为前提。
人只要有想做某件事情的愿望,即使没有人指挥也能主动行动起来;一个人没有想做事的愿望,即使是派给他再优秀的指导者也是没有用的。
原则3:父母的作用就是帮助孩子找出答案。
父母该做的不是指示孩子该怎么做,而是帮助孩子拥有想做某件事情的愿望,并付诸行动。
这里的关键就是孩子自己能做到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