筛选标记和目的基因
基因转化的方法

基因转化的方法基因转化是一种重要的生物技术手段,可以帮助科研人员在植物、动物甚至微生物中引入外源基因,从而改变其遗传特性。
在农业、医学、生物工程等领域都有着广泛的应用。
本文将介绍基因转化的方法,包括常见的转化载体、转化技术和转化效率的影响因素。
一、转化载体。
转化载体是用来携带外源基因并将其导入宿主细胞的工具。
常见的转化载体包括质粒、病毒、质粒病毒等。
质粒是最常见的转化载体,它通常包括选择标记基因和目的基因。
选择标记基因可以帮助科研人员筛选出成功转化的细胞,而目的基因则是需要引入的外源基因。
病毒载体则通过感染宿主细胞将外源基因导入宿主细胞内。
质粒病毒则结合了质粒和病毒的优势,具有更高的转化效率。
二、转化技术。
常见的基因转化技术包括农杆菌介导的转化、基因枪法、原生质体转化等。
农杆菌介导的转化是将外源基因导入植物细胞的常用方法,通过构建适当的农杆菌载体,将目的基因导入植物细胞内。
基因枪法则是通过高速微粒轰击法将外源基因导入植物细胞内。
原生质体转化则是将外源基因导入植物原生质体内,再通过再生植物来筛选成功转化的细胞。
三、转化效率的影响因素。
转化效率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转化载体的选择、转化方法的优化、宿主细胞的特性等。
选择合适的转化载体可以提高转化效率,而优化转化方法可以减少对宿主细胞的损伤,从而提高转化效率。
此外,宿主细胞的特性也会影响转化效率,包括细胞壁的特性、再生能力等。
综上所述,基因转化是一种重要的生物技术手段,通过选择合适的转化载体、优化转化方法和提高宿主细胞的特性,可以提高转化效率,为基因工程和生物技术的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希望本文对基因转化的方法有所帮助,谢谢阅读!。
高中生物第3章基因工程第节基因工程的基本操作程序教案选择性3

第2节基因工程的基本操作程序课标内容要求核心素养对接阐明基因工程的基本操作程序主要包括目的基因的筛选与获取、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和目的基因的检测与鉴定。
1。
科学思维:结合生产实例,举例说出基因工程的基本操作程序。
2.科学探究:针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某一需求,尝试提出初步的基因工程构想,完成初步设计。
一、目的基因的筛选与获取1.目的基因(1)概念:用于改变受体细胞性状或获得预期表达产物等的基因。
(2)实例:培养转基因抗虫棉用到的目的基因是Bt抗虫蛋白基因.2.筛选合适的目的基因(1)较为有效的方法:从相关的已知结构和功能清晰的基因中进行筛选。
(2)实例:在培育转基因抗虫棉之前,科学家不仅掌握了Bt基因的序列信息,也对Bt基因的表达产物—-Bt抗虫蛋白有了较为深入的了解。
(3)认识基因结构和功能的技术方法:DNA测序技术、遗传序列数据库、序列比对工具。
3.利用PCR获取和扩增目的基因(1)PCR的含义:PCR是聚合酶链式反应的缩写,它是一项根据DNA半保留复制的原理,在体外提供参与DNA复制的各种组分与反应条件,对目的基因的核苷酸序列进行大量复制的技术.(2)条件:DNA模板、分别与两条模板链结合的2种引物、四种脱氧核苷酸、耐高温的DNA聚合酶。
(3)过程:①变性:温度上升到90 ℃以上,目的基因DNA受热变性后解为单链.②复性:温度下降到50 ℃左右时,两种引物通过碱基互补配对与两条单链DNA结合。
③延伸:温度上升到72 ℃左右时,溶液中四种脱氧核苷酸在耐高温的DNA聚合酶的作用下加到引物的3′端合成子链.④重复循环多次。
(4)结果:每次循环后目的基因的量增加一倍,即成指数形式扩增(约为2n)。
二、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1.构建基因表达载体的目的(1)使目的基因在受体细胞中稳定存在,并且可以遗传给下一代。
(2)使目的基因能够表达和发挥作用。
2.基因表达载体的组成[填图]3.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首先用一定的限制酶切割载体,使它出现一个切口,然后用同种限制酶或能产生相同末端的限制酶切割目的基因的DNA片段,再利用DNA连接酶将目的基因片段拼接到载体的切口处。
获得目的基因的方法有

获得目的基因的方法有
目的基因是指在生物体中具有特定功能或性状的基因。
以下列举了获得目的基因的几种常见方法:
1. 基因克隆:通过DNA重组技术,将目的基因从原始物种或源DNA中扩增并纯化。
常用的方法包括聚合酶链式反应(PCR)和限制酶切片段连接。
2. 基因合成:通过化学合成方式构建目的基因的序列。
这种方法可用于获得较短的基因片段,尤其是在无法从天然源获得所需基因的情况下。
3. 基因筛选:通过将目的基因与细胞或生物体共转化,然后使用特定的筛选方法(如抗生素抗性或荧光标记)来筛选带有目的基因的细胞或生物体。
4. 基因敲除:使用RNA干扰(RNAi)技术或基因编辑技术(如CRISPR-Cas9),将特定的基因部分或整个基因从细胞或生物体中敲除。
5. 基因转导:通过病毒载体将目的基因传递到细胞或生物体中。
这种方法常用于基因治疗和基因表达研究。
6. 基因突变:通过诱发自然突变或使用化学物质、辐射或基因编辑技术等方法,引起目的基因的变异。
这种方法常用于研究基因功能和性状变异。
7. 基因放大:使用PCR或其他扩增技术,将目的基因扩增到更大的数量,以便更容易进行进一步的实验或应用。
需要根据具体的实验目的和条件选择适合的方法,获得所需的目的基因。
基因工程填空题

1.基因操作(Gene manipulation)的核心部分是基因克隆(gene cloning),gene cloning 的基本要点有克隆基因的类型,受体的选择和载体的选择。
2. 基因是遗传物质的基本单位,也是作为遗传物质的核酸分子上的一段片段。
它可以是连续的,也可以是连续;可以是dna,也可以是RNA;可以存在于染色体上,也可以存在于染色体之外3.基因操作并不是一个法律概念,除了包括基因克隆外,还包括基因的表达;调控;检测;改造等与基因研究相关的内容。
4.启动子(Promotor)是指(基因转录过程中控制起始的部位)。
通常一个Gene 是否表达,(转录起始)是关键的一步,是起决定作用的。
在转录过程中,Promoter还是(RNA 聚合酶)的结合位点。
5.原核生物的RNA polymerase 主要由两部分组成:(核心酶)和(σ因子),其中σ-因子并不参与RNA 的合成,它的作用主要是(识别要转录的起始位点)。
6.从(启动区)到(终止区)的这一段距离称为一个转录单位,或者一个转录产物,其中可包括一个或者多个Gene 。
7.转录终止子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依赖ρ因子),另一种是(不依赖ρ因子)。
8.重叠基因(Overlapping gene)是指(一个基因的序列中,单个DNA 序列可编码一个以上的蛋白质),间隔基因(Interrupted gene)是指(在编码序列中间插入的一段无编码作用的碱基序列)1.基因操作(Gene manipulation)的核心部分是基因克隆(gene cloning),gene cloning 的基本要点有克隆基因的类型,受体的选择和载体的选择。
2. 基因是遗传物质的基本单位,也是作为遗传物质的核酸分子上的一段片段。
它可以是连续的,也可以是连续;可以是dna,也可以是RNA;可以存在于染色体上,也可以存在于染色体之外3.基因操作并不是一个法律概念,除了包括基因克隆外,还包括基因的表达;调控;检测;改造等与基因研究相关的内容。
重组质粒标记基因筛选的原理

重组质粒标记基因筛选的原理引言:重组质粒标记基因筛选是一种常用的遗传工程技术,可以通过标记基因的引入和筛选,实现对特定基因的研究和应用。
该技术在基因克隆、基因表达、基因功能研究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本文将介绍重组质粒标记基因筛选的原理及其在科学研究和应用中的作用。
一、重组质粒构建重组质粒是指将目标基因或DNA片段插入到质粒中形成的一种重组DNA分子。
通常,重组质粒包括一个选择标记基因和目标基因或DNA 片段。
选择标记基因通常是一种能够在特定条件下表达的基因,例如抗生素耐药基因。
目标基因或DNA片段则是研究者所关注的基因或DNA序列。
二、质粒转化质粒转化是指将重组质粒导入到宿主细胞中的过程。
常用的转化方法包括热激转化、电穿孔转化、化学转化等。
转化后的细胞称为转化体。
三、筛选标记基因筛选标记基因的目的是为了筛选成功转化的细胞。
常用的筛选方法是将转化体培养在含有选择标记基因所对应抗生素的培养基中,只有成功转化的细胞才能够存活下来。
通过这种方法,可以获得带有选择标记基因的转化细胞。
四、目标基因筛选通过筛选标记基因,已经获得了转化细胞,但其中是否存在目标基因还需要进一步筛选。
常用的目标基因筛选方法包括PCR筛选、酶切筛选、Southern blotting等。
PCR筛选是一种便捷快速的方法,通过特异性引物扩增目标基因,检测扩增产物的存在与否。
酶切筛选则是利用酶切产物的大小差异来判断目标基因的存在与否。
而Southern blotting是一种较为精确的方法,通过DNA杂交的原理,检测目标基因的存在与否。
五、应用领域重组质粒标记基因筛选技术在科学研究和应用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在基因克隆中,通过将目标基因插入到质粒中,可以实现对基因的快速扩增和分离纯化。
在基因表达中,可以通过标记基因筛选成功转化的细胞,并进一步表达目标基因。
在基因功能研究中,可以通过标记基因筛选目标基因,进而研究基因的表达、调控和功能等方面。
高中生物2019人教版基因工程 重点知识无废话

基因工程知识清单基因工程:通过体外DNA重组和转基因技术,赋予生物以新的遗传特性,创造出更符合人们需要的新的生物类型和生物产品。
又叫做DNA重组技术。
操作水平:DNA分子水平原理:基因重组1.1 基本工具“分子手术刀”—限制性内切核酸酶(限制酶)“分子缝合针”—DNA连接酶“分子运输车”—载体1、限制酶:限制酶存在于原核生物中的作用:切割进入细胞的外源DNA,有助于抵抗病毒的侵染。
限制酶不切割原核细胞自身DNA的原因:不存在能被识别的特定序列,或相关序列已被修饰,无法识别。
(1)来源:主要从原核生物中分离纯化出来。
(2)功能:识别双链DNA分子的特定核苷酸序列,断开特定部位的磷酸二酯键,具有专一性(特异性)。
(3)结果:产生黏性末端或平末端。
2、DNA连接酶:DNA连接酶与DNA聚合酶的异同:DNA聚合酶只能将单个核苷酸加到已有的核苷酸片段的末端,形成磷酸二酯键。
DNA连接酶是连接两个DNA片段的末端,形成磷酸二酯键,二者均作用于磷酸二酯键。
3、载体(1)载体必备的条件:①能在受体细胞中复制并稳定保存。
②具有一至多个限制酶切点,供外源DNA片段插入。
③具有标记基因。
(2)质粒:最常用的载体,裸露的、结构简单的、独立于细菌染拟核之外或真核细胞细胞核之外,具有自我复制能力的双链环状DNA分子。
(3)其它载体:噬菌体、动植物病毒4.DNA 的粗提取与鉴定1. 粗体取原理: ①DNA 不溶于酒精, 某些蛋白质溶于酒精。
(需要使用预冷的酒精溶液)②DNA 能溶于 2mol/L 的 NaCl 溶液。
2.DNA鉴定原理:DNA 遇二苯胺试剂在沸水加热条件下会呈现蓝色。
1.2 基本操作程序操作程序主要包括四个步骤:目的基因的获取、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核心步骤)、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目的基因的检测与鉴定。
第一步:目的基因的筛选与获取1.目的基因的筛选方法:从已知结构功能清晰的基因中进行筛选2.目的基因的获取方法:人工合成、PCR技术、从基因文库中获取PCR技术(聚合酶链式反应)(1)原理:DNA半保留复制(2)过程:①变性——90℃双链DNA断开氢键,解聚为单链;②复性——50℃,引物通过碱基互补配对结合到互补单链;③延伸——72℃,四种脱氧核苷酸在耐高温的DNA聚合酶作用下,根据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合成新的DNA链。
基因工程的基本操作程序主要包括四个基本步骤

巩固练习
1为了培育节水高产品种,科学家将大麦中与抗旱 节水有关的基因导入小麦,得到转基因小麦,其 水分利用率提高了20%。这项技术的遗传学原理 是 A.基因重组 B.基因突变 C.基因复制 D.基因分离点点生物学教学Fra bibliotek巩固练习
2利用苏云金芽孢杆菌的抗虫基因培育的抗虫棉是 否成功,最好检测 A.是否有抗生素产生 B.是否有目的基因表达 C.是否有抗虫的性状出现 D.是否能分离到目的基因
等⑤mRNA⑥核糖体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⑤
C、①③
④⑤ D、①②③⑥
点点生物学教学
巩固练习
6 获取目的基因的方法有多种,下列不属于含目的基因生物细胞中获取 D、利用PCR技术获取
点点生物学教学
巩固练习
7 下列高科技成果中,根据基因重组原理进行的 是( )
白基因等。
点点生物学教学
3.根据农杆菌可将目的基因导入双子叶植物的机理,你能分 析出不能导入单子叶植物的原因吗?若将一个抗病基因导 入小麦中,理论上讲你应该怎样做? ①要选择合适的农杆菌菌株,因为不是所有的农杆菌菌株都 可以侵染单子叶植物; ②要加趋化和诱导的物质,一般为乙酰丁香酮等,目的是使 农杆菌向植物组织的受伤部位靠拢(趋化性)和激活农杆菌 的Vir区(诱导)的基因,使T-DNA转移并插入到染色体DNA 上。
点点生物学教学
寻根问底:将目的基因直接导入受体细胞不是更简便吗?如
果这么做,结果会怎样? 提示:有人采用总DNA注射法进行遗传转化,即将一个生物中 的总DNA提取出来,通过注射或花粉管通道法导入受体植物, 没有进行表达载体的构建,这种方法针对性差,完全靠运气, 也无法确定什么基因导入了受体植物。此法目前争议颇多,严 格来讲不算基因工程。
专题10 生物工程 微专题2 基因工程

专题10 生物工程微专题2 基因工程(含PCR技术)1.基因工程的基本工具①基因工程中的载体与细胞膜上的载体不同。
②若用两种不同的限制酶同时切割目的基因和同时切割载体,则可使基因和载体定向连接,避免自身环化和反向连接,提高连接的有效性。
2.基因工程的四个操作步骤(1)目的基因的筛选与获取①目的基因主要是指编码蛋白质的基因。
②在已有mRNA前提下,可通过逆转录法获取目的基因。
③当基因较小且序列已知时,可采用化学合成法进行人工合成。
(2)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重组质粒的构建①启动子、终止子a.启动子(DNA片段)≠起始密码子(位于mRNA上)。
b.终止子(DNA片段)≠终止密码子(位于mRNA上)。
②目的基因插入位置:启动子与终止子之间。
③利用乳腺生物反应器生产药物时,应将目的基因与乳腺中特异表达的基因的启动子连接到一起,再通过显微注射的方法导入哺乳动物的受精卵中。
(3)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辨析农杆菌转化法中的“两个两次”①两次拼接:第一次拼接是将目的基因拼接到Ti质粒的TDNA的中间部位;第二次拼接指被插入目的基因的TDNA被拼接到受体细胞染色体的DNA上。
②两次导入:第一次导入是将含目的基因的Ti质粒重新导入农杆菌;第二次导入是指将含目的基因的TDNA导入受体细胞。
(4)目的基因的检测与鉴定3.PCR技术及应用(1)PCR技术原理与条件(2)PCR技术的过程可通过引物控制PCR扩增的基因片段,并在基因两侧引入限制酶识别序列。
4.蛋白质工程高考重点训练1.(2021·辽宁卷,4)下列有关细胞内的DNA及其复制过程的叙述,正确的是()A.子链延伸时游离的脱氧核苷酸添加到3′端B.子链的合成过程不需要引物参与C.DNA每条链的5′端是羟基末端D.DNA聚合酶的作用是打开DNA双链答案A解析细胞内DNA复制时,子链延伸方向为5′→3′,故游离的脱氧核苷酸添加到3′端,A正确;子链的合成过程需要引物参与,B错误;DNA每条链的5′端是磷酸基团末端,3′端是羟基末端,C错误;解旋酶的作用是打开DNA双链,D错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8.色氨酸合酶 beta1(TSB1) 色氨酸(Trp)是一种存在于植物中的必 需氨基酸, 它不能在动物中合成。通常状态下植物并不合成 Trp, 只有处于伤害环境等胁迫条件下才诱导合成 Trp。 在植物中, AtTSB1 基因的主要作用是将吲哚和丝氨酸转变成为 Trp。目前, Hsiao 等研究发现 AtTSB1 基因在植物转基因中可以作为一种新颖的 非抗生素筛选标记, 对 5- 甲基色氨酸(5MT)或重金属的选择既简便 又快捷。在含有 75μM 5MT 或者300 μM CdCl 2 的 MS 培养基上筛选 转化植株效果很明显。通过以上研究结果得出结论, AtTSB1 转基因 植物中积累Trp 可以限制 Cd 2 + 和其他重金属的增加, 或者抑制金 属转运物的活动。因此, 重要的禾本科作物应用 AtTSB1 基因作为 筛选标记基因遗传转化得到的转基因植株能够种植在重金属污染的 土壤中。
4. α- 微管蛋白基因 从牛筋草中分离得到的 α - 微管蛋白基因突变 体对二硝基苯胺类除草剂(TFL)具有抗性。目前, 已经作为筛选标记 基因应用于单子叶植物和双子叶植物遗传转化研究工作中。
5.磷酸甘露糖异构酶(PMI)(manA) 编码 PMI 的 manA基因最初是从 大肠杆菌中分离提取出来的, 目前在酵母、动物及人体中都已分离 得到编码该蛋白的基因。然而, 除肉桂和一些豆类外, 自然界的 植物中大都没有编码 PMI 的基因, 因此以甘露糖为筛选剂的筛选体 系在绝大多数植物的遗传转化中都可以应用。并且被证明对环境和 人体健康都十分安全。但是容易受到培养基或外植体内其他糖类水 平等生理因素的干扰,因此该筛选体系的完善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筛选标记与目的基因
杨旭 160919012
筛选标记基因是一种已知功能或已知序列的基因, 能够起着特异性标记的作用。 在基因工程意义上来说,它是重组DNA载体的重要 标记,通常用来检验转化成功与否 筛选标记基因在遗传转化中担负着区分转化体和 非转化体的重要作用。 合适的筛选标记基因及其相应的筛选剂是转基因 成功的关键。
2.3 报告基因在微生物学研究中的应用 生物环境工程研究的重要工具. 微生物环境工程研究中使用的报告 基因有对有毒化学物质苯喃 (Benzofurans ) 响应的 SOS 细胞分离 抑制基因 ,钴离子诱导的半乳糖苷酶基因和钙离子调节的荧光素酶 基因等。操纵子参与嗜酸氧化亚铁硫杆菌的硫氧化代谢过程,并通 过特异性调控蛋白对底物 Na 2 S 2 O 3 的诱导作用产生响应 . 作为一 种简便有效的方法,报告基因在微生物检测和调控研究中正发挥着 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9.氨基糖苷腺苷酰转移酶基因(aadA) 双子叶植物叶绿体转化多采 用 aadA 基因, 用壮观霉素(spectinomycin)进行筛选, 获得同质叶 绿体转化细胞的筛选周期不同受体材料差异很大, 分化植株的前期 筛选一般 2 ~8 个月, 甜菜叶绿体转化筛选8 个月后才分化植株 。 棉花叶绿体转基因从枪击受体胚性愈伤到获得同质叶绿体转基因植 株则长达 18 个月 。单子叶禾本科植物对壮观霉素具有天然抗性, 因此, 水稻叶绿体转化时 aadA 基因的筛选采用链霉素, 链霉素的 作用机理主要抑制非转化细胞分化绿苗和根的形成, 愈伤组织阶段 筛选效果很不明显, 后期分化绿苗以及生根阶段效果才体现出来, 其作为禾本科作物的筛选标记, 效果并不理想。
1.4 荧光蛋白基因 荧光蛋白家族是从水螅虫纲和珊瑚类动物中发现的相对分子质
量为 20~30 kD 的同源性蛋白,包括绿色、 红色、 黄色和青色荧光 蛋白等。 绿色荧光蛋白 (GFP ) 是其中应用的最多的一种,最初 是从维多利亚发光水母 (Aequorea victoria ) 中分离得到. 下村修 在研究水母的发光机制时发现腔肠素 (coalenterazine ) 和钙离子 与水母发光蛋白结合后,水母发光蛋白发蓝色荧光,同时激发 GFP, 使其发绿色荧光GFP 是一条由 238 个氨基酸所组成的单体蛋白,相 对分子质量为 27kD,用 395 nm 的紫外光和 475 nm 的蓝光激发, 可在 508 nm 处自行发射绿色荧光,无需辅助因子和底物.
3.草丁膦 N -乙酰转移酶(PAT)(bar) 编码 PAT 的 bar基因最初是从 吸水链霉菌中分离出来的。PAT 能使草丁膦的自由氨基乙酰化, 从 而使草丁膦对植物无毒害作用。 这种筛选体系具有快速简便、 高效, 细胞产生的假转化体少, 并 且使植物获得优良的抗除草剂农艺性状的优点。它是目前用得最多 的选择标记基因之一。
1.新霉素磷酸转移酶 II(NPT II)(npt II) nptⅡ基因最初是从大肠杆菌 转座子 Tn5 中分离得到的, 即氨基糖苷磷酸转移酶 Ⅱ 基因, 它编 码的氨基糖苷磷酸转移酶使抗生素被磷酸化而失活。因此 nptⅡ基 因作为筛选标记基因可以使转化细胞对抗生素如卡那霉素、 G418、 巴龙霉素、 新霉素等产生抗性, 进而达到筛选的效果。目前, 该 基因仍是植物基因工程中运用很广泛的选择标记基因。 2.潮霉素磷酸转移酶(HPT)(hpt) 从大肠杆菌中分离出来的 hpt 基因 可以编码 HPT, 使其具有潮霉素 B的抗性。hpt 基因被证明是单子 叶植物较为理想的筛选基因,因其选择效率高、 基因型差异小、 对转化细胞不产生或很少产生毒害作用、 再生的转基因植株育性较 好等优点在水稻、玉米和小麦等作物上得到了广泛应用。目前, 大 多数转基因水稻的有关研究中, 均以 HPT 作为抗性选择标记。
GFP 相对分子质量小、 荧光稳定、 对活细胞无害、 检测方法容 易 ,还可以用流式细胞仪对悬浮细胞进行高灵敏度和特异性检测, 加热、变性剂、去垢剂及一般的蛋白酶等作用均不能使它灭活. GFP 的上述诸多优点已使其成为众多报告基因中的后起之秀,被称为 “活细胞的分子探针” . 然而,GFP 在某些特定的细胞中不表达, 因此在实验前需要进行目的细胞和检测手段的初选 . 此外,由于野 生型 GFP 无放大作用,因此它比荧光素酶灵敏度低. 自从 1991 年 GFP 基因克隆以来,已经有多种 GFP 突变体问世,有蓝绿色荧光蛋 白 (CFP ) 、 黄色荧光蛋白 (YFP ) 和蓝色荧光蛋白 (BFP ) , 它们都显现出优于野生型 GFP 的特性
1.3 荧光素酶基因(Luc ) 荧光素酶 是指能催化不同底物 (如荧光素、 腔肠素等) 发生氧化 使其发射出荧光的一类酶的总称。 目前最常用的荧光素酶有细菌荧 光素酶 (BL ) 和萤火虫荧光素酶 (FL ) 两大类。FL 的检测线性范 围宽达 7~8 个数量级,检测灵敏度可达 10 -19 mol(比 CAT 高 100 倍) ,现已成为哺乳细胞中的最常使用的报告基因. 高灵敏度、 多 用途、 半衰期短、 背景极低和相对简单的分析方法是萤火虫荧光 蛋白流行使用的主要原因. 常用的检测荧光素酶的方法有液闪法和 光照度计法. 随着具有膜透过性和光裂解作用的萤火虫荧光素酶的 发现和使用,无需裂解细胞即可检测酶的活性.
2 报告基因的应用
报告基因能实时定量检测细胞活动和生理化学物质的变化情况,并 且具有实时性、 非侵入性、可靠性、 易检测、 可重复性、 高敏感 性、 可用于大规模检测等优点,因此在植物基因工程、动物基因表 达调控、 分子显影影像学、 启动子活性分析、 基因转移分析、 信 号转导通路研究、 受体功能鉴定、细胞毒性检测、 生物大分子的 相互作用、 药物开发的生物筛选等诸多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
1.2 β- 半乳糖苷酶基因(β-galactosidase ) β-半乳糖苷酶 是大肠杆菌乳糖操纵子中 lacZ 基因的产物,在遗
传学、 细胞生物学和分子生物学研究中广泛应用于监测和校正转染 效率 . β-半乳糖苷酶能催化包括乳糖在内的各种半乳糖苷的水解. 大 肠杆菌β-半乳糖苷酶比较稳定,易于检测且无需放射性元素,相对 于CAT 有更好的优越性. β-半乳糖苷酶根据所使用的不同底物的情况, 浓度低至 1 amol 都可以被检测出。
6.木糖异构酶(xylA) xylA 基因是由赤褐色链球菌和嗜热厌氧杆菌中 分离出来的。木糖是半纤维素的主要组成部分, 是生物体内含量仅 次于葡萄糖的糖类。同甘露糖一样, 木糖也是许多植物细胞不能代 谢利用的糖类, 例如烟草、马铃薯和番茄不能用 D- 木糖作为唯一 碳源。然而木糖异构酶(D- sylose ketol- isomerse)可以催化木糖成为 D- 木酮糖, D-木酮糖可作为碳源。这种筛选方法比 nptII 基因的筛 选效率高 10 倍左右, 并且发芽更快。研究证明这种酶是生物安全 的并且在食品工业中得到普遍应用。
2.1 报告基因在植物学研究中的应用 在植物基因工程研究领域,已使用的报告基因主要是抗菌素抗性基 因和编码催化人工底物形成荧光物质的酶基因。 前者常用的报告基因有氯霉素乙酰转移酶基因 (CAT ) 、 新霉素 磷酸转移酶Ⅱ基因 (NPT Ⅱ) 、 潮霉素磷酸转移酶基因 (HPT ) 以及庆大霉素转移基因等,后者则包括 β-葡糖醛苷酶基因 (GUS ) 、 萤火虫荧光素酶基因 (Luc ) 和绿色荧光蛋白基因 (GFP ) 等。 新霉素磷酸转移酶Ⅱ基因 (NPT Ⅱ ) 来自大肠杆菌 aphA2 基因, 是目前在植物基因转化中应用最广泛的选择标记基因
1 报告基因的类型和特点
1.1 氯霉素乙酰转移酶基因( CAT ) 氯霉素乙酰转移酶 基因最早应用于检测哺乳动物中的基因表达. 作 为报告基因,氯霉素乙酰转移酶基因表达产物比较稳定,且在活性 很低的水平就能被检测出来. CAT 能催化氯霉素乙酰化反应,将乙酰 基从乙酰辅酶 A 转移到氯霉素的 3-羟基位上,再通过测量放射性标 记的底物实现量化 . CAT 在真核细胞中的本底很低,结果重现性好 且灵敏度高,是真核基因表达调控研究中最早使用的报告基因之一. 然而,由于依赖放射性元素,存在对操作者和环境的安全性问题, 因此其应用前景受到了一定的限制. 与之类似的报告基因有潮霉素 磷酸转移酶 (HPT ) ,β-葡 糖 醛苷酶基因 (GUS ) 等.
2.2 报告基因在动物学研究中的应用 在动物基因表达调控的研究中因、 二氢叶酸还原酶基因、 荧光酶基因等. 目前应用较多的是 GFP 的突变体—— — 增强型绿色 荧光蛋白 (eGFP ) ,发射出的荧光强度比GFP 强 4~35 倍,因此, 比 GFP 更适合作为一种报告基因来研究基因表达、 调控、 细胞分 化及蛋白质在生物体内定位和转运等。 荧光素酶基因可用于标记基因、细胞和活体动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