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必须加强朗读训练论文
2020年朗读训练之我见论文

朗读训练之我见论文《新课标》明确指出“小学各个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
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然而朗读训练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关键,也是小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朗读训练不仅能培养学生的基本口头表达技能,也可以培养学生掌握主动理解课文的学习方法,从而更深入地去理解文本。
我国著名的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说过:“语文教学的所谓亮点,首先应该在朗读上,教师读得正确、流利、有感情,并引导学生读得正确、流利、有感情,是一种美妙的境界。
”是啊,我们语文教师只要充分的摆正朗读的地位,明确每一次的朗读目标,精心设计每节课的朗读训练,行之有效的进行朗读指导……我们的朗读必将会真正地点亮我们的语文课堂。
在这喧嚣的世界,独自绽放其本色美,犹如“灵秀之泉”源源不断地滋养着每一个学生纯净的心田!因而抓好朗读训练,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那么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怎样以读为本进行朗读训练,让语文课堂琅琅的读书声发出迷人的光彩?《大纲》指出:“朗读,首先要做到正确的读,要用普通话,发音清楚响亮,不读错字,不丢字,不添字,不唱读,不重复字句。
在正确的基础上,做到流利地读,有感情的读。
”可见,朗读是阅读教学中一项十分重要的基本功训练,是进行阅读教学的重要方式。
作为语文教师,应明确它的地位和意义,摆正读与讲的关系。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不单是靠教师讲出来,而是在教师的引导和指点下,由学生去读、去领悟、去积累,从而为日后在生活中运用语言打下良好的基础。
成功的范读能收到直观、生动、形象、感人的效果,可以帮助学生正音,明确词义和了解词的感情色彩,以激发学习语文的兴趣。
朗读训练是师生的双边活动,教师的示范朗读,可以融情于声、声情并茂地感染学生,创设富有感染力的语感氛围,从而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
教师还可以根据教材的情况,结合学生的实际,在读时给学生提示、暗示,引起学生的注意,强化他们的记忆,帮助学生揣摩教师是怎样读的,感情又是怎样变化的,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课文的内容,引起学生的共鸣。
诵读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论文

诵读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论文诵读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论文1摘要:诵读是把文字转化为有声语言的一种创造性活动,是一种出声的阅读方式。
诵读是阅读的起点,是理解课文的重要手段,它有利于发展智力,获得思想熏陶。
通过诵读,可以提高学生驾驭汉语的能力。
关键词:诵读;教学;学生;重要性;习惯诵读是把文字转化为有声语言的一种创造性活动,是一种出声的阅读方式,它是学生完成阅读教育任务的一项重要的基本功,就语文学习而言,诵读是最重要的。
诵读是阅读的起点,是理解课文的重要手段,它有利于发展智力,获得思想熏陶。
诵读有助于情感的传递。
一、诵读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1.有利于学生的文字积累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积淀了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智慧与精华,文字亦是。
而文字的学习,往往是通过一篇篇文章的诵读,把识字与阅读融合在一起,重视诵读有利于识字效率的提高和书面语学习的全面开展,同时,识字量的增加,也有利于学生选择更多的书目文章进行阅读。
学生在进行课内文章学习的时候很好地落实了这一点。
2.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通过诵读,可以让学生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知优美的韵律。
教师如果具备良好的朗读技能,就能引导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读,在读中思、读中议、读中练、读中悟、读中品,带领学生共同感受纯真的情感,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
3.有利于提高写作能力清代唐彪在《读书作文谱》中对语文写作能力的形成规律作了具体的总结:“文章读之极熟,则与我为化,不知是人之文,我之文也。
作文时吾意欲所言,无不随吾所欲,应笔而出,如泉之涌,滔滔不竭。
”通过诵读,可以积累丰富的语言材料,把别人的好作品融会贯通后,变成自己的东西,逐渐形成自己的能力,才能得心应手地掌握和运用好语文这个基础工具。
4.有利于积累语言材料《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在阅读中积累词语,积累自己喜欢的成语和格言警句,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以及在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
语言材料”。
当学生的头脑里记住了大量的词语、精彩句段或者美文,融会贯通后变成自己的东西,形成新的观点,读起文章来,也就会有了自己的理解,写起文章来自然也有了内容可写。
语文教师应努力提高自身朗读水平论文

语文教师应努力提高自身朗读水平小学语文教学经过多年的探索,随着《语文课程标准》的实施,终于返璞归真,注意到了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人们精神领域的深广影响,重视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强调“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有些诗文还应要求学生诵读。
”《语文课程标准》对各学段的“读”都有明确的目标,可见语文教学中的“读”是何等重要。
通过多种形式、多个层次的“读”,让学生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它与听、说、写紧密结合,是开启小学语文教学高效的“金钥匙”。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
教师是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
”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和提高,需要语文教师的准确指导和潜移默化的影响。
但现实中有较多的语文教师,本身的朗读能力不尽如人意,不能用普通话准确、流利、有表情地朗读各种不同课文。
其实,语文教学中的教师范读是很重要的,教师的范读,能够用自己的目光、表情、手势、体位等体态语言,以姿势助说话,增加传递的信息量。
一笑一颦都有意,举手投足皆为情,学生听后就会感染到作者的褒贬抑扬、喜怒哀乐。
千言万语尽在朗读中,又何必花时讲析呢!身为人师,当为人师表。
小学生模仿性强,可塑性大。
“教师是一切美好的化身和可资仿效的榜样。
”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将对学生产生影响。
教师正确流利、有声有色、富有表情的朗读,学生耳濡目染,就会受到鼓舞,会对朗读产生浓厚兴趣。
所以,语文教师必须努力提高自身的朗读水平。
一、广泛阅读,认真学习语文教师应该充分认识到自己朗读能力的强弱,不只是关乎你语文教学基本功水平的高低,关系到你所任语文的教学质量,更重要的是你能否胜任语文教学这一神圣光荣的职责。
不会欣赏,就不能表达,朗读的理论知识是形成朗读技能的基础。
语文教师要学习“阅读”的相关理论知识,改变自己在半明半暗中摸索前进状态,在科学、正确的理论指导下实践朗读。
小学语文论文:浅谈小学语文朗读教学

小学语文论文:浅谈小学语文朗读教学朗读,是小学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
它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还能培养学生的语感,增强对文字的理解和感悟,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
然而,在当前的小学语文教学中,朗读教学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我们加以重视和改进。
一、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的重要性(一)有助于培养语感语感是对语言文字的感受能力,是语文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反复朗读,学生能够感受语言的节奏、韵律和语调,从而逐渐形成敏锐的语感。
当学生具备了良好的语感,他们在阅读和写作时就能更加准确地理解和运用语言。
(二)提高语言表达能力朗读要求学生清晰、准确、流畅地发音,注重语调、重音和停顿的把握。
长期的朗读训练能够使学生的口腔肌肉得到锻炼,发音更加标准,语言表达更加流畅自然。
同时,朗读还能让学生学习到不同的表达方式和语气,丰富自己的语言积累。
(三)增强对文本的理解朗读是一种有声的阅读方式,当学生将文字转化为声音时,他们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文本的内涵。
通过朗读时的语气、节奏和情感的表达,学生能够更好地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把握文章的主旨和要点。
(四)激发情感体验优秀的文学作品往往蕴含着丰富的情感,通过朗读,学生能够将自己融入到作品所营造的情境中,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从而激发自己的情感体验,培养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
二、小学语文朗读教学存在的问题(一)重视程度不够在一些小学语文课堂中,教师更注重对字词的讲解、课文内容的分析,而忽视了朗读教学。
朗读往往被当作一种辅助手段,草草了事,没有给予足够的时间和指导。
(二)朗读方法单一部分教师在朗读教学中方法比较单一,通常只是让学生齐声朗读或个别朗读,缺乏多样化的朗读形式,如分角色朗读、配乐朗读、表演朗读等,导致学生对朗读缺乏兴趣。
(三)缺乏有效指导有些教师在学生朗读时,没有给予及时、有效的指导,只是简单地评价“读得好”或“读得不好”,没有指出具体的问题和改进的方向。
这样,学生的朗读水平难以得到实质性的提高。
朗读训练论文运用能力论文:加强语文朗读训练提高语言运用能力

朗读训练论文运用能力论文:加强语文朗读训练提高语言运用能力朗读,以多种感官参与学习的优越性和表情达意的简捷性,在阅读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
朗读不仅仅是“读”,更重要的是它有助于促进学生多方面的能力提高。
朗读是一项技能技巧,是一种艺术再创造活动。
朗读技巧的习得、掌握和运用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通过长期的实践及不断地、反复地训练,才能熟中生巧。
为了避免单调、枯燥,朗读形式应尽量多变,以激发学生的兴趣。
通过强化读的环节,可以把学生带人到文本的情境,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和把握,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
一、教师精美范读,激起学生朗读欲望朗读是一项语言艺术,一段好的声情并茂的朗读,它会带给听者各种各样的内心感受:有时令人欢欣鼓舞;有时催人潸然泪下;有时令人激情高涨;有时让人陷入沉思……总之,它的震撼力是难以估量的。
因此笔者认为,教师在教学伊始,特别是在学生接触朗读的初始阶段,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是尤其重要的。
对于初入学的学生,与其费尽心思让他们知道在哪里停顿、哪里重读、哪里轻读,不如教师一次直观的范读来得更为奏效。
低年级学生好奇心重,教师精美的朗读一定会激起他们的朗读欲望,再加上他们善于模仿,通过范读来指导他们朗读一定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事实证明:从他们的模仿训练中,我不禁欣喜地发现了他们惟妙惟肖的模仿效果,就连我在范读时的一些细微的神态与动作他们也模仿得淋漓尽致。
因此,在语文朗读训练教学中我常用的激趣方法就是精益求精的范读。
不管是针对一两句短小的语言片断,还是一篇长长的课文,我总是首先以自己声情并茂的范读去感染学生,有时是自己当堂示范,有时是事先录好音放给学生听。
不管是哪种方式,学生跃跃欲试的表情给了我肯定的答复,那就是他们已经深深地被我的朗读打动,他们想读了,他们要读了,他们的朗读兴趣已经蠢蠢欲动了。
二、明确朗读要求,培养良好朗读习惯朗读前对学生提出明确的要求,在朗读时,首先要求学生把课文读正确、把音读准,然后做到“六不”,即不添字、不漏字、不唱读、不重复、不颠倒、不读破句。
教学论文范文:让朗读成为一种优秀的习惯

让朗读成为一种优秀的习惯——浅谈小学五年级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朗读朗读是阅读的起点,是理解课文的重要手段。
它有利于发展智力,获得思想熏陶:它有助于情感传递产生情感共鸣。
因此教师应该让学生养成正确的朗读习惯,读出声音来,读出情感来,读山韵味来,比仅用眼睛看的印象深刻得多,感情领会透彻得多。
只要我们在阅读教学中加强朗读训练,朗读必定会成为语文课堂的一道靓丽风景。
一、正确朗读,养成习惯有人说:宁典是最好的老师。
因此我要求每个学生都必须准备一本宁典。
在上新课之前,我先让学生自己动手预习,看准宁形,查找宁音,先“读”为快。
宋代的朱熹对朗读曾提出过严格的要求:凡读书须要读得宁宁响亮,不可牵强暗记,要多读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
因此,我要求学生把宁音读准,朗读过程中小添宁、小减宁、小颠倒重复宁词,严格要求他们反复诵读,达到文畅气顺的地步,养成预习的习惯。
在学习过程中,以小组为甲.位开展查宁典比赛和朗读比赛的活动,等等。
通过各种各样的活动,训练、提高学生的朗读兴趣和朗读能力。
二、熟练朗读,掌握节奏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1i会作诗也会吟。
在读准宁音的基础上,进一步做到语言连贯、节奏分明、语速适中、话音清晰。
通过反复的诵读训练,让学生更好地体会文章的语言美。
在课堂上,我先将停顿、语速和重音的一般规律告诉学生,然后拿山一个语段,让1i同的学生来读,比较其好坏。
熟练朗读一定要跳山第一步——正确朗读的束缚,山单个的文宁换位到整篇的文章。
著名电影演员邱岳峰同志曾写过一篇有关朗诵的文章。
他说:“不要去念宁儿。
而要去说事儿。
”在诗词教学中,常常感觉开头难读,所以往往是为了读而读。
小能尽快进入意境,读起来生硬造作。
这是要加大读的量(次数)。
朗读量的加大定会引起质的变化。
这里的质,是指对隐藏在文宁背后精义的理解以及以后对其他文宁的理解。
如学习毛泽东的《卜算子〃咏梅》。
本文是一首词,在学生预习之后,我再帮他们标出重音和节奏: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高中语文朗读教学论文4篇

高中语文朗读教学论文4篇第一篇:高中语文教学朗读教学研究张颂认为:“所谓朗读,指把诉诸视觉的文字语言转化为诉诸听觉的有声语言的活动。
”新课标高度关注朗读教学,要求高中生“用普通话流畅地朗读,恰当地表达文本的思想感情和自己的阅读感受”,要求学生诵读古代诗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
朗读教学是一种基本课型,抓好朗读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语感,提高学生运用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能力,提升学生审美水平和语文素养。
然而,朗读教学现状不容乐观。
由于受应试教育影响,朗读教学流于形式,尤其是年级越高,朗读越被边缘化,长此以往,导致学生对朗读失去兴趣,甚至讨厌朗读。
1.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朗读水平朗读是语文教师的一项基本功,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普通话水平,特别是方言区的教师,要掌握好声母、韵母、声调、轻声、儿化的正确发音和普通话音变规则,注意普通话和自己方言在语音上的差异。
教师要不断总结,发现规律,并反复练习。
教师要提高朗读水平,还要掌握停顿、重音、语速、语调等朗读技巧。
停顿一般分为语法停顿、逻辑停顿、情感停顿三种。
重音分为语法重音、逻辑重音、感情重音三种类型。
句调一般分为升调、降调、平调、曲调四种类型。
节奏指朗读过程中由声音抑扬顿挫、轻重缓急形成的回环交替的声音形式,常见的节奏类型有轻快型、沉稳型、舒缓型、强疾型等。
朗读时必须做到语速适中,语调抑扬顿挫,语气刚柔相济,语意褒贬分明,体态自然得体。
2.教师要做好朗读示范教师范读时,要深刻体味作品并恰当运用各种技巧,准确、鲜明表达作品的思想感情,从而使学生受到感染。
对学生的朗读要具体评价,评价态度要实事求是,如朗读得不好,要指出哪个方面处理得不当,并指出如何具体处理,还可以说一说为什么不能这样读的理由。
3.朗读教学设计要循序渐进朗读受书面语言制约,朗读之前必须对作品本身进行认真研究,透彻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和精神实质。
只有透彻地理解,才能有深切的感受,准确传达作者的心声。
如徐志摩的《再别康桥》一诗,描述作者离开英国剑桥大学时的复杂内心感受,把握好淡淡的哀愁的感情基调。
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朗读能力培养论文

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体验品味。
朗读训练是一项重要的阅读基本功训练。
朗读不仅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陶冶情操,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对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起到促进作用。
那么,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呢?小学生的朗读能力并非一朝一夕形成,而是需要在长时间的学习过程中加以引导和培养。
小学语文教学应当将朗读训练作为一个突破口,带领学生在阅读中掌握课文内容,由表及里,由此及彼地加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
本文认为,以下几方面的朗读培养途径,值得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加以实践。
一、创设情境,注重课堂气氛的渲染,提倡开放性朗读指导学生朗读必须“入情入境”。
叶圣陶曾说:“读书心有境,入境始为亲。
”朗读教学十分注重创设情境,把文字符号变成活生生的、具体可感的形象,让学生在全方位的直接感知和思维中,进入形象化、富有感染力的场景,使学生由一个旁观者变为一个当局者,去亲近人物、感知事物,为接下来的感情朗读做好准备。
在这种情境下,有感情朗读就水到渠成了。
如教学课文《两只鸟蛋》,我准备了几个鹌鹑蛋,让孩子的观察外观形状并亲手触摸。
通过观察触摸,孩子们知道了鸟蛋是圆圆的、滑滑的,这时孩子们兴趣浓厚,在愉悦中积极朗读,都朗读出了鸟蛋的可爱,感情非常到位。
二、加强自主朗读在新授课的时候,教师往往要布置学生通过初次朗读课文去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此时,有经验的教师在要求学生朗读时,只是向学生提出一些通过朗读了解有关内容的要求,在朗读的形式上不加以限制,而是给学生自主决定朗读方式的权利,让他们在自由、宽松的朗读环境下,用自己喜欢的形式进行朗读。
没有了约束,没有了程式化的要求,学生的心完全沉浸在文章展示的世界里:精神游历其间,读书就自然成为一件快乐的事情。
冰心创作的《只拣儿童多行处》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对于小学高年级的学生而言,这篇文章写了什么以及为什么要写的问题,是不存在多大理解上的困难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文教学必须加强朗读训练
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是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听说读写的能力,在听说读写的训练中,进行思想品德的教育,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可见培养语文能力应当在听说读写四个方面下工夫。
但是在我们的教学中,还存在着偏重写的训练,忽视其他方面的训练的现象。
其中朗读的训练是最容易被忽略的。
须知,语文课的第一任务是让学生学习语言。
而读是学习语言的重要途径之一。
通过熟读、背诵,使书面语言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理解、运用语言的能力。
因而教学必须重视朗读的训练,加强对朗读的指导与训练。
一、朗读有助于发展学生的语言
教师在指导学生朗读课文的时候,要求学生读准字音,不添减文字,不读破词句,就是说要读通句子。
学生在各种形式的朗读中,与字词多次“见面”,牢固掌握字的读音,强化识记字形,从而有效地识字、识词。
反复的朗读,能使学生读得正确,读得流畅,增强语感。
教师在此基础上加强指导,可进一步增强学生的朗读兴趣,培养他们自觉朗读的习惯。
语文教材中选编的文章,大多是文质兼美的名家名篇,为学生学习语言文字提供了丰富隽永的材料。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如能充分利用教材,指导学生朗读,对学生理解语言文字,掌握规范的语言文字大有裨益。
对方言区的学生使用规范的语言文字更能起事半功
倍的作用。
学习语言,主要不是依靠理性分析,而是靠语言的直接感受和积累。
如《草原》一文,老舍先生用新身的经历向读者介绍了草原的天、草原的地,以及草原上生活的人产。
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通过反复的朗读,从草原蓝蓝的天、绿绿的草,蓝天上的朵朵白云,草地上白色的羊群,这些明丽的色彩深刻体会“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体会“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
”同时也认识了“那么……那么……”、“既……又……,既……又……”的句式。
又如教学《桂林山水》,通过朗读描写桂林山水的句子,漓江静、清、绿的水,桂林奇、秀、险的山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也认识到用这种句式表情达意的妙处。
小学阶段是人一生中记忆力最好的时期,教师充分利用教材指导学生朗读,甚至熟读成诵,让学生直接感受语言,积累语言材料,了解多种的语言表达方式,就能学会运用语言文字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抒发自己的感情,从而发展语言。
二、朗读有助于审美教育
在教材中有许多描写自然景物的文章,如《美丽的不兴安岭》、《火烧云》、《五彩池》、《观潮》、《草原》等,都用优美的文字描绘出秀丽的自然风光。
教学时,教师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用声音再现画面,让学生进入意境,认识文中所描绘的事物的形状、颜色,感受自然的美。
如《火烧云》“晚饭过后,火烧云上来了。
天空的云从
西边一直烧到东边,红通通的,好像天空着了火。
”“霞光照得小孩子的脸红红的。
大白狗变成红的了。
红公鸡变成金的了……”通过朗读,学生脑海出现:晚霞斜照大地的瑰丽的画面。
“火烧云的变化极多,红通通的、金灿灿的……”“又像这个……又像那个……”诱发学生去观察自然,感受大自然的美。
又如《观潮》,潮来了“那浪潮越来越近犹如于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千万辆坦克同时开动,发出山崩地裂的响声,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抖起来。
”教师用绘形绘色的朗读,让学生感到这的确是“天下奇观”啊!文中作者把对自然景物的赞美之情倾注在字里行间。
教师把自己对作品的理解融入朗读中,感染学生,使学生入境入情,不但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更唤起美的共鸣,使学生领略到自然美,激发他们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通过朗读再现自然美,让学生从中感受自然美,诱发他们去想象,能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
能培养他们感受美、鉴赏美的能力,使他们树立起正确的审美观。
在语文教材中,还有为数不多的诗歌。
诗歌的语言富于节奏感、音乐美。
诗的内容,诗人的情感是通过充满节奏感和音乐感的语言表现出来的。
要在理解的基础上反复地吟诵才能体现出来。
通过朗读,品味诗句,让学生逐步学会欣赏诗歌鉴赏诗歌,培养学生爱美的情操。
三、朗读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
古人读书,强调“口诵心惟”。
“诵”决不仅仅是“口”的发音活
动,同时包含了丰富的思维活动和情感活动。
教师指导学生朗读的过程,是让学生认识语言、品味语言的过程。
如在教学《我的战友邱少云》一文时,通过指导朗读,让学生想象、体会熊熊烈火在邱少云身上燃烧的危急和痛苦。
再指导学生通过朗读,体会“我”对战友被火烧的极度痛苦焦急的心情。
而此时此刻邱少云为了整个班,整个潜伏部队,为了这次战斗的胜利,像千斤巨石一般,一动也不动,让学生强烈地感受到邱少云的意志是何等的坚强,他严守纪律和献身的精神让人钦佩。
让学生从中受到深刻的教育。
又如《小珊迪》,也是一篇情感浓郁的课文。
在教学时,可指导学生在朗读上下工夫。
如小珊迪“恳求”、“请求”、“哀求”、“乞求”,“我”买他的火柴的语言,再从事情的结局,深切了解小珊迪的悲惨命运和诚实的品格。
学生对邱少云的崇高精神的赞美,对小珊迪的同情,是学生的认识过程,也是思维的过程。
学生不断提高认识,同时也发展了思维。
学生思考时,自然地会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去判断事物。
此时,教师有机地渗透思想教育,提高学生分辨真善美、假丑恶的能力,更能收到“教书育人”的整体效益。
在教学中,由于学生认识水平和心理特点的差异,各年级的训练要求不大相同,其侧重点也不同。
但从训练手段上来说,小学阶段不管哪个年级,都应当突出读的训练。
其中朗读的指导与训练必不可少。
有效的朗读指导,使学生从中受感染,能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并养成良好的朗读习惯,对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也能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
叶老说,“多读作品,多训练语感,必将能驾驭文字”。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重视并加强朗读训练,是非常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