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之歌教案

合集下载

《雨之歌》市公开课获奖教案省名师优质课赛课一等奖教案

《雨之歌》市公开课获奖教案省名师优质课赛课一等奖教案

《雨之歌》教案一. 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1. 理解并背诵《雨之歌》诗歌;2. 掌握古汉语中的一些词汇和表达方式;3. 通过学习诗歌,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鉴赏能力。

二. 教学重点1. 学会理解和背诵《雨之歌》;2. 理解古汉语词汇和表达方式。

三. 教学难点1. 理解并准确运用古汉语中的词汇;2. 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四. 教学准备1. 复印《雨之歌》诗歌;2. 准备录音机。

五. 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5分钟)1. 教师引入诗歌学习的目的和重要性;2. 设计问题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你喜欢听雨声吗?你有没有听到过雨的声音是什么样子的?第二步:朗读诗歌(10分钟)1. 老师朗读《雨之歌》,模仿雨滴的声音;2. 学生跟读诗歌。

第三步:理解课文(15分钟)1. 学生阅读《雨之歌》,尝试理解其中的意境和表达;2. 学生讨论并分享自己对诗歌的理解。

第四步:学习古汉语词汇(20分钟)1. 老师引导学生理解古汉语中的词汇,如“翻”、“塔”、“凝”等;2. 学生分组讨论词汇的意思,并写下自己的理解。

第五步:背诵与表演(20分钟)1. 学生分组进行《雨之歌》的背诵和表演;2.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对诗歌的理解,设计动作和声音来表达。

第六步:文学鉴赏(15分钟)1. 分析《雨之歌》中的修辞手法,如拟人、夸张、对比等;2. 引导学生欣赏诗歌的美,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第七步:课堂总结(5分钟)1. 教师对学生的表现给予肯定,并总结课程的收获;2. 教师布置下节课的预习任务。

六. 课后作业1. 背诵《雨之歌》;2. 阅读其他诗歌,培养文学欣赏能力;3. 写一篇感受《雨之歌》的作文。

七.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诗歌的学习,培养了学生对于美的感受能力,提高了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然而,在教学过程中,有部分学生对古汉语中的词汇理解困难,以后的教学中需要更加注重对古汉语的解释和讲解。

同时,可以增加一些诗歌朗诵比赛等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雨之歌》教学教案设计

《雨之歌》教学教案设计

《雨之歌》教学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通过阅读《雨之歌》,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和文学素养。

2. 过程与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运用小组合作学习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珍惜生命的情感态度。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高尚的道德品质。

二、教学内容:1. 课文朗读:让学生朗读《雨之歌》,感受课文的语言美和情感表达。

2. 课文解析:分析课文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3. 思考与讨论:引导学生针对课文内容进行思考和讨论,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雨之歌》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掌握课文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2. 教学难点:深入理解课文中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

四、教学过程:1. 课堂导入:利用图片或视频展示雨的景象,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氛围。

简要介绍课文作者和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课文朗读:让学生朗读课文,感受语言美和情感表达。

教师适时停顿,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

3. 课文解析:分析课文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解释象征意义。

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4. 思考与讨论: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针对课文内容进行思考和讨论。

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感受,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5. 总结与拓展:教师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知识点。

布置课后作业,拓展学生的学习范围。

五、课后作业:1. 请学生总结《雨之歌》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2. 让学生选取课文中的一个比喻或拟人句子进行解析,解释其象征意义。

3. 课后阅读其他文学作品,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4. 进行小组讨论,探讨如何珍惜生命,热爱自然。

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情况,包括发言、讨论、朗读等,评估学生的积极性。

《雨之歌》教案

《雨之歌》教案

《雨之歌》教案《雨之歌》教案教学目标1、朗读与细读相结合;篇章语义分析与自然常识讲解相结合;锻炼学生自由想象的能力;2、引导学生热爱自然、敬畏生命。

3、自主学习与探究,师生互动交流。

教学重难点:对诗歌中炽热爱情的理解与祖国深情厚爱的联系教学过程:一、反复朗读感悟二、感悟文本这首散文诗的绝大部分,雨的形象是一个奉献者和使者的形象,它滋润万物,同时也把距离遥远的事物联结起来(“传情的信使”)。

值得注意的是在诗中对拟人手法的灵活的多方面运用:一方面是对雨的拟人化处理,从第三节“我哭”开始,由此引起一系列相关意象——花草,云彩和田野等等——”相应加以拟人化,一方面雨的形象也时时在变化,或拟人的角度不同,或者由拟人很微妙地转换为拟物,例如第六节“我从湖中升起,借着以太的翅膀翱翔、行进”,似乎又获得了一只鸟的形象,此外,除了自然界的具体的物象之外,一些抽象的事物也常常被拟人化,如第二节“清晨的女儿”中的清晨,以及第五节“不动声色的死神的怀抱”中的死亡,可以说是运用于无形。

文中的空间感依然是宽广浩大的,天上地下,雷电云雨,山河湖海,无所不至,但由于拟人手段的广泛运用,使文中的世界成为一个“人之境”。

不过,直到第七节“窗户上的玻璃”和“敏感的心扉”出现,才真正引出了人的世界。

原来,万物有灵,只是因为人的存在,或者更准确地说,是因为有灵性的人的存在,有了他们的凝视,万物才显出人间的情态,有了他们的聆听,雨点的敲击才构成一种乐曲。

也是因为人的存在,雨才获得了一种新的使者的身份——在潺潺的雨水中,我们敏感的心灵常常被引领着去触及那些平日常常离我们很遥远的记忆、梦想,一个深邃的精神的世界。

在自然界中,雨水意味着一个循环,正如爱情在人类世界中意味着一个循环,它滋润生命,传递着生命的能量,使之生生不息。

纪伯伦散文诗中的世界总处在运动之中,叹息、泪水和微笑只是人类世界运动过程的诸面,而自然,乃是人类世界的一面运动着的镜子。

三、问题探究1、作者在短小的篇幅里分别用了哪几种形象来描绘雨?银线,珍珠,传情的信使,大海的叹息,天空的泪水,田野的微笑。

八年级上册语文《雨之歌》优秀教学案例

八年级上册语文《雨之歌》优秀教学案例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培养关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2. 引导学生从文本中领悟生命的意义,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3. 通过对文本的感悟,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心态,增强面对困难的勇气和信心。
4. 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使其认识到保护自然、珍惜资源对国家和社会的重要性。
三、教学策略
(二)讲授新知
1. 朗读文本:让学生跟读多媒体播放的《雨之歌》朗诵,感受散文诗的韵律和节奏。
2. 分析文本:引导学生分析文本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并探讨这些手法在表达作者情感和描绘雨的形象方面的作用。
3. 深入探讨:讲解文本中的象征意义,引导学生思考作者如何通过描绘雨的形态和作用来表达对生命的感悟。
4. 情感体验:让学生谈谈自己在阅读文本过程中的感受,分享对文本的理解和感悟。
(三)学生小组讨论
1. 分组:根据学生的兴趣和特长,将他们分成若干小组,每个小组负责研究文本的一部分。
2. 讨论主题:各小组针对以下主题进行讨论:(1)文本中描绘的雨的形态;(2)修辞手法的作用;(3)文本中的象征意义;(4)从文本中得到的启示和感悟。
3. 交流分享:小组讨论结束后,各小组选派代表进行成果展示,其他小组成员认真倾听并给予评价。
(四)总结归纳
1. 教师总结:针对学生的讨论成果,我对文本进行总结,强调散文诗的美感和哲理,并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珍惜资源。
2. 学生反馈:请学生谈谈自己在课堂上的收获和感悟,鼓励他们用诗歌表达自己对自然的热爱。
3. 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开展:分组讨论、分享成果,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还提高了他们的沟通能力。通过小组合作,学生学会了倾听、尊重他人意见,达到了共同提高的目的。

《雨之歌》课件及教案

《雨之歌》课件及教案

〈〈雨之歌〉〉教案教学目标: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理。

2;解诗歌主题.3;仔细揣摩语言,学习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教学重点:理解作者笔下雨的形象体会文章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引入雨是我们熟悉的自然现象,雨声是我们熟悉的声音。

下面就让我们倾听这熟悉的声音。

听:雨声飘逸清高,多情缠绵象一个个音符,谱写出美的旋律。

看:垂柳依依,湖水清澈,笼罩在如烟的雨中,多么诗情画意,珍珠般晶莹的雨滴落在花草的茎杆上,亲吻着青枝绿叶,雨点从天空撒向人间,滋润着绿野大地。

在诗人纪伯伦笔下的雨,更有生命,有灵气,有个性。

它与万物和谐相处,构成美妙世界,又闪烁着理性光辉给人以启迪。

二.作者简介:那我们一起来了解诗人,纪伯伦。

黎巴嫩诗人,画家,著有散文诗集《泪与笑》、《先知》、〈〈沙与沫〉〉。

本文选自〈〈泪与笑》。

三.听读课文,疏解疑难字词:(接下来我们一起欣赏散文诗〈〈雨之歌〉〉,感悟诗歌中蕴涵的思想内涵。

)图片显示:璀璨( cui can ).形容珠玉等光彩鲜艳。

翱翔( ao ).煽动翅膀来回飞翔。

酷肖( xiao ).酷似。

盛气凌人:傲慢的气势逼人。

纤细( xian ).心扉( fei )千山万壑( he ).四.再次跟音乐朗读诗文思考:1;雨在诗中是怎样的形象? 可以用一些相关的词回答。

2;诗歌的主题是什么?可以与自己左右前后的同学来讨论后回答。

明确:1;雨是奉献者,是使者。

它装点千山万壑,滋润田野大地,使草木有了笑脸,使云彩田野成了情侣。

用自己的哭换来山河草木的乐,用自己的生命花草。

这些说明,雨是奉献者和使者。

2诗人借雨表达出愿为万物,付出爱心,传递爱心的意愿.表达出作者对自然的热爱,对生活的热爱,对无私奉献者的歌颂。

(显示主题图片) 看文中的语句;“我是大海的叹息是天空的泪水--------的微笑”。

大海的叹息、天空的泪水、田野的微笑是海水被蒸发形成降雨滋润万物的循环过程是自然界中雨水的形成循环过程,正如爱情在人类世界中意味着一个循环过程,它滋润生命,传递生命的能量,使之生生不息,引发诗人对人生的思考。

雨之歌教学设计

雨之歌教学设计

雨之歌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朗读课文,体会散文诗中的感情和美妙的语境。

2、理解作者笔下雨的形象,在反复诵读中理解诗歌主题。

3、赏析诗句,学习诗句比喻和拟人手法的运用。

4、把握作者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1、理解作者笔下雨的形象。

2、在反复诵读中理解诗歌主题。

教学方法:诵读法,合作探究法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过程:一、导入播放一段雨声和显示一些雨景。

师提问:“生活中你是怎样看待雨的”?提两生回答。

师总结:真是仁者见人,智者见智,那么,在伟大诗人纪伯伦笔下雨又是什么样子的呢?今天我们就一起去感受一下吧!二、整体感知听诗歌,初步感知。

你认为这首散文诗应用什么样的语气来读?读出什么感情来?师有感情的范读课文。

提生回答以上问题。

三、自读诗歌,感知雨的形象。

1、从文中你感受到的是个什么样的雨?用自己的话来说说,在横线上加一个修饰语。

我是的雨。

让生找出文中那样的诗句,并诵读找出的诗句,要求读出感情来。

师点拨总结过渡四、合作探究。

小组讨论:1、文章中作者用了哪些事物来描绘雨?塑造的雨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作者通过雨的形象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提生回答,师引导、点拨师总结:本文作者用银线、珍珠,传情的信使等这些事物来描绘雨,塑造的雨是一个奉献者和使者的形象,表达了作者对自然,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无私奉献者的歌颂。

五、品味赏析品读诗歌,可以用下列句式来完成。

我喜欢第段中的“”一句话,它用了修辞手法,或词语用的好,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一个样的雨的形象。

(提生回答,师点拨)让生有感情的把自己喜欢的句子读一遍。

师过渡六、拓展延伸仿写句式,要求:选择你喜欢的某一事物,(如花、草、彩虹、雪等);采用第一人称;运用多种修辞手法;仿写句式:我是大海的叹息,是天空的泪水,是田野的微笑……我是珍珠。

范例:我(花)是大地的女儿,是蜜蜂的母亲,是蝴蝶的情侣。

让生思考并写下来,找生展示,师评价并指导。

七、小结八、板书设计雨之歌——纪伯伦奉献者雨(形象)对自然生活的热爱使者对无私奉献者的歌颂拟人比喻排比雨之歌教学设计二教学目标:1.朗读课文,体会散文诗中的的感情和美妙的意境。

《雨之歌》教学教案设计

《雨之歌》教学教案设计

《雨之歌》教学教案设计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目标:学生能够理解《雨之歌》的基本内容,掌握诗中的关键词汇和句子结构。

1.2 技能目标: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词汇和句子进行简单的交流和表达。

1.3 情感目标:通过学习《雨之歌》,培养学生对自然环境的热爱和珍惜。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简介:《雨之歌》是一首描绘雨的美丽和神奇的诗歌,通过描绘雨的形态、作用和影响,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敬畏之情。

2.2 教学重点:掌握诗中的关键词汇和句子结构,理解诗的意义和主题。

2.3 教学难点:运用所学的词汇和句子进行交流和表达。

第三章:教学方法和手段3.1 教学方法:采用情景教学法、互动教学法和任务驱动法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3.2 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片、视频等辅助教学,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表达。

第四章:教学过程4.1 导入:通过展示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谈论对雨的印象和感受,引出本课的主题。

4.2 课文展示:朗读课文,让学生感受雨的美丽和神奇。

4.3 词汇和句子学习:讲解诗中的关键词汇和句子结构,让学生进行模仿和练习。

4.4 交流和表达:通过小组讨论或角色扮演等方式,让学生运用所学的词汇和句子进行交流和表达。

4.5 总结和拓展:总结诗的主题和意义,引导学生思考如何保护自然环境。

第五章:教学评价5.1 评价方式:采用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和小组讨论等方式进行评价。

5.2 评价标准:学生能够熟练掌握诗中的关键词汇和句子结构,能够运用所学的词汇和句子进行交流和表达,对自然环境有更深刻的认识和珍惜。

第六章:教学准备6.1 教学材料:准备《雨之歌》的文本材料,相关自然现象的视频或图片,以及用于小组讨论的卡片或道具。

6.2 教学环境:确保教室内有足够的空间进行小组活动,配备多媒体设备用于展示视频和图片。

6.3 教学工具:准备白板或黑板,以及书写板书所需的教具。

第七章:教学步骤7.1 课文朗读与理解:朗读《雨之歌》,让学生跟随节奏感受诗歌的韵律。

八年级下册语文雨之歌教案设计

八年级下册语文雨之歌教案设计

八年级下册语文《雨之歌》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分析课文结构,理解作者的表达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能力。

(2)学会欣赏文学作品,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雨的热爱和赞美,培养学生对自然环境的保护意识。

(2)学会关爱他人,培养学生的同理心。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会生字词,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分析课文结构,理解作者的表达手法。

2. 教学难点:(1)体会作者对雨的热爱和赞美。

(2)理解课文中的象征手法。

三、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手段,营造氛围,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情境。

2. 自主学习法:鼓励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提高阅读能力。

3. 合作探讨法:分组讨论,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播放雨声音乐,引导学生感受雨的氛围。

(2)展示与雨相关的图片,引发学生对雨的思考。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3. 分析讨论:(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的结构,了解作者的表达手法。

(2)分组讨论,探讨课文中的象征手法及其意义。

4. 品鉴欣赏:(1)教师引导学生欣赏课文中的美词佳句。

5. 情感升华:(1)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雨的热爱和赞美。

(2)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学会关爱自然环境和他人。

五、课后作业:1. 熟读课文,巩固生字词。

2. 结合课文,写一篇关于“雨”的作文。

3. 调查身边的自然环境问题,提出保护建议。

六、教学评估:1. 课堂表现评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积极性和学习态度。

2. 作业完成评估: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包括作文和调查报告。

3. 知识掌握评估:通过课堂提问和课后测试,检验学生对课文内容和学习目标的掌握情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0《组歌*雨之歌》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积累经典字词:天穹、璀璨、纤细、酷肖、千山万壑、镶嵌。

2.在反复诵读中理解诗歌主题和作者笔下雨的形象。

过程与方法:
反复诵读文章,欣赏文章精妙的语言,学习比喻和拟人修辞手法的运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散文诗中的的感情和美妙的意境。

2、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
1.在诵读中理解文章的情感内涵。

2.理解作者笔下雨的形象。

3.体会文章比喻和拟人修辞手法的运用及其作用。

教学方法:诵读法(朗读和细读相结合)、合作探究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课时数:1课时
授课人:老湾初级中学吴乔乔
授课时间:2014年4月17日
授课班级:803班
一、导入:
1、播放一段雨声,感受雨中的美好境界。

师:听,这是来自大自然的声音,这是我们熟悉的声音,它从遥远的国度而来,滋润万物,它有时多情而缠绵,有时狂野而奔放,这就是雨。

古诗中有很多写雨的佳句,我们来回忆下关于“雨”的诗句:
例: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我们还学过朱自清的散文《春》,文中是怎样写春雨的?我们来回顾一下:“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可别恼,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
今天就让我们来听一听著名诗人纪伯伦的《雨之歌》。

2、温故知新,回顾作者。

纪伯伦:黎巴嫩诗人,与印度诗人泰戈尔齐名。

被誉为“站在东西方文化桥梁上的两位巨人”。

二、朗读诗歌,整体感知
1.听录音,注意生字词的读音。

2.讲解字词读音。

3.朗诵,感受诗歌的感情基调
4.思考:从文中你感受到的是怎样的雨?
用自己的话来说说你从文中感受到的雨,在横线上加一个修饰语。

这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的雨(如:装点山壑的雨)
三、合作探究小组讨论:
这是多么富有诗意的雨啊,带给我们丰富的想象和联想,那么雨在诗人的笔下是怎样的形象呢,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下。

1.文章中作者用了哪些事物来描绘雨?
讨论后明确:银线,珍珠,传情的信使,大海的叹息,天空的泪水,田野的微笑。

2.塑造的雨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
讨论后明确:雨是一个美好的事物,是一个奉献者和使者的形象。

3.作者通过雨的形象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表现作者对自然、生活的热爱和对无私的奉献者的歌颂
小结:《雨之歌》是一篇奉献者的絮语,一曲使者的赞歌,更是一场爱的洗礼,我们生活中处处需要“雨”,也处处充满“雨”。

联系实际举例子:1.山村教师刘新涛坚守孩子24年
2.“雷锋传人”郭明义不图回报奉献多
四、品味赏析——品一品,谈一谈
前面我们与诗人笔下的雨已有一次心灵上的亲密接触,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那颗敏感而多情的心,他赋予了雨以活的生命,在诗人的笔下,雨富有灵气,有个性,它滋润万物,奉献自我,你喜欢这样的雨吗?找出文中你喜欢的句子和
同学们分享你的感受吧。

品读诗歌,可以从语言、修辞方法和情感等方面来谈。

示例:
(1).“于是清晨的女儿把我偷去”“偷”字,巧用拟人,写出了雨的珍贵。

(2).“我哭,山河却在欢乐;我掉落下来,花草却昂起了头,挺起了腰,绽开了笑脸。


字面上的意思是说“下了雨,河水涨了,可以浇灌田野,花草,其实是在描写奉献者的形象化,写雨以自己的“哭”换来山河、花草的欢乐(昂起,挺起可见雨水的润物之功)。

(3)尘世人生也是如此:开始于盛气凌人的物质的铁蹄之下,终结在不动声色的死神的怀抱。

人生也像雨一样,到来时雷声隆隆,在物质世界里喧嚣一世,或许为了生活奔波、或许为了功名利禄争夺,但生命结束时也是一无所有,悄无声息,埋葬在泥土里。

写作特点:这篇文章不仅带给我们美的享受,也给了我们一些写作手法的借鉴,诗人为何能够把一个非常普通的事物雨写得如此生动形象呢?
1.利用了第一人称的写法
2.以丰富的想象来美化雨
3.利用了比喻和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
五、拓展延伸
你也来试一试,展开自己的想象,利用自己的表达能力,选择你喜爱的大自然的某一种事物(如花、草、彩虹、雪等等),运用拟人、比喻或排比等修辞手法,采用第一人称仿写一句。

仿写句式:
我是大海的叹息,是天空的泪水,是田野的微笑。

我是根根晶亮的银线……我是颗颗璀璨的珍珠……(选一仿写,注意要有中心)
范例:
A、我(花)是大地的女儿,是蜜蜂的母亲,是蝴蝶的情侣。

B、我(雪)是朵朵微笑的棉花,尽情绽放着,以我温暖的胸怀,拥抱裸露的大地。

六、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散文诗的特点,品味了诗歌的情感,更明确了纪伯伦笔下雨的形象——奉献者的形象。

我们不仅要学习纪伯伦的写作手法,更要去学习雨的精神,为身边的人,为社会,为国家做出自己的贡献。

七、作业:
1.将课堂上的仿写加以整理写在练习本上。

2.请发挥丰富的想象力,运用多种修辞手法,选取一物,以“xxx之歌”(如“小草之歌”“白云之歌”“春风之歌”),模仿写一首散文诗,表现你对人生的思考。

板书设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