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态心理学-抑郁症

合集下载

变态心理学案例

变态心理学案例

变态心理学案例:17岁,学生,高中文化,半年前因父母离婚,出现情绪低落,语言减少,上课思想不能集中,自觉思考解题能力下降,兴趣缺乏,不愿参加学校活动,不愿与同学接触,失眠、消瘦、食欲减退。

其中考试成绩由原来前20名,降至100名以外,感到无脸见人,出现消极行为,用刀割腕自杀,送医院抢救。

出院后不愿再上学,终日卧床,自感“脑子生锈,已成废人”。

后被送区精神卫生中心门诊,诊断“抑郁症”,服用氟西汀等,抑郁症好转,曾返校上课,但很勉强。

近1月余,因功课跟不上,情绪再度低落,对家长说:“活着没意思,太累,太痛苦,不如死了好。

”遂被首次送往医院治疗。

入院体检,实验室检查正常,否认家属史。

精神检查(略)41岁,职工,高中文化。

两年前因与单位经理争吵被辞退。

一个月后出现情绪兴奋、言语增多、好管闲事,自称要写剧本、出小说、拍电影。

一次购买2000元假首饰送亲友。

每天打数10次电话,清晨5时约朋友谈心。

睡眠减少,外出不归。

情绪高涨,言行高涨,言行异常持续近2月,因管理困难,首次住入精神卫生中心。

经碳酸锂、氯丙嗪等合并治疗3个月后,出院。

出院诊断“情感性精神障碍(躁狂发作)”。

出院后缓解良好,另找工作,并胜任。

以后停止服药和门诊随访。

三个月前,因单位效益差下岗,逐渐出现言语增多,夜眠减少,情绪兴奋,精力充沛,容易激惹,常与妻子、邻居争吵。

挥霍无度,一天买西装1套、休闲西装6件、衬衫2件、皮鞋2双。

自夸“在上海没有我解决不了的问题”,在外追逐女性性欲亢进。

因旧病复发,第2次入院。

入院体检、实验室检查正常,有家属精神病史。

精神检查(略)23岁,未婚,中专文化。

因与人交往时紧张,局促不安三年,羞见生人、回避社交一年求治。

病人19岁进入某专科学校,在花枝招展的女生中间感到压抑,立志发奋读书,以示不随波逐流,但成绩平平,故时而气馁、悲观,时而愤愤不平,甚至嫉妒。

常暗中注意同学们对自己的态度,如言语中有无含沙射影?眼神中有无蔑视怠慢?某日上课,发现新来的男老师似乎老是注意自己,破难为情。

变态心理学

变态心理学
②妄想内容均涉及患者本人,总是与个人利害有关 ③妄想具有个人独特性 ④妄想内容因文化背景和个人经历而有所差异,但
常有浓厚的时代色彩
关系妄想:患者将环境中与他无关的事物都认 为是与他有关的
被害妄想:是最常见的一种妄想。患者坚信他 被跟踪、被监视、被诽谤、被隔离等
特殊意义妄想:周围人的言行、日常的举动不 仅有关,而且有一种特殊含义。如“分梨是离 婚”等
注意减退:主动及被动注意兴奋性减弱。注意的广 度缩小,注意的稳定性也显著下降。(见于躯体疾 病后的虚弱状态、意识障碍以及弥漫性脑损害)
注意狭窄:指注意范围的显著缩小,当注意集中于某 一事物时,不能再注意与之有关的其他事物。(意 识蒙胧状态和严重痴呆患者)
(4)记忆
瞬间记忆(感觉记忆):
思维化声:患者思考时体验到自己的思想同时变成了 言语声,自己和他人均能听到
病理性象征性思维:病人 以无关的具体概念代替某 一抽象概念,不经患者解 释,旁人无法理解。
语词新作:
指概念的融合、浓缩以及 无关概念的拼凑。患者自 创一些新的符号、图形、 文字或语言并赋予特殊的 概念
思维扩散:患者体验到自己的思想一出现,即尽人 皆知,感到自己的思想与人共享,毫无隐私可言
极度 正常
变态
均态分布
变态心理学定义(abmormal psychology)
是心理学一个分支学科,研究的问题不只是正常 心理和异常心理之间的差距;研究异常心理的基 本性质与特点,个体心理差异以及生存环境对异 常心理发生、发展的影响的一门学科。
就目前科学技术发展来说,尚未找到大脑器质性 损害的证据,只能将变态心理现象暂时地称称之 为脑的功能性障碍*。
错觉:精神疾病患者的 错觉不能接受现实检验, 在意识障碍的谵妄状态 时,错觉常带有恐怖性 质;

变态心理学名词解释 (1)

变态心理学名词解释 (1)

名词解释:1、木僵:一种以缄默、随意运动明显减低或丧失,以及精神活动缺乏反应为特征的状态;可有意识紊乱(主要依病因而定)。

木僵可见于器质性脑病、分裂症(特别是紧张型)、抑郁症、癔症性精神病和急性应激反应。

1、强迫:强迫症(Obsessive compulsive disorder,OCD)即强迫性神经症是一种神经官能症,焦虑症的一种。

患有此病的患者总是被一种强迫思维所困扰。

患者在生活中反复出现强迫观念及强迫行为。

患者自知力完好,知道这样是没有必要的,甚至很痛苦,却无法摆脱。

2、虚构:意识清晰背景下出现对既往4事件或个人经历的错误叙述。

自己对叙述内容只保持松散记忆并需提示(有时可以是自发而持久的),且有夸张倾向。

虚构一般见于有器质性基础的遗忘综合征,如Korsakov综合征。

也可由医源性诱发,但不应与分裂症所涉及的记忆性幻觉或幻想性谎言相混淆。

3、错构:错构(paramnesia)错构症是指患者在回忆往事时,常混淆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和情节,张冠李戴,如把过去可能在生活过程中确曾经历过、然而在他所指的那段时间里却从未发生过的事情,错误地当作该时发生的真实事件来诉说,并且不自觉地固执地加以歪曲和渲染。

见于酒精中毒性精神病、智力落后、脑器质性精神病和外伤性痴呆等患者常有这种记忆障碍。

4、自知力:自知力是指病人对其自身精神状态的认识能力,即能否判断自己有病和精神状态是否正常,能否正确分析和识辨,并指出自己既往和现在的表现与体验中,哪些属于病态。

5、思维破裂:指概念之间联想的断裂,建立联想的各种概念内容之间缺乏内在联系。

表现为患者的言语或书写内容有结构完整的句子,但各句含意互不相关,变成语句堆积,整段内容令人不能理解。

严重时,言语支离破碎,个别词句之间也缺乏联系,成了语词杂拌。

多见于精神分裂症青春型。

6、思维迟缓:一种抑制性的思维联想障碍,即联想抑制,联想速度减慢、数量的减少和困难。

患者表现言语缓慢、语量减少,语声甚低,反应迟缓。

变态心理学

变态心理学
(1)判断的误差,判断一个行为或一个人是否变态并不象判断温度一样简单,因为判断变态是具有社会性的,所以有一定的误差。
(2)观察者之间的分歧:主要原因是:判断变态的方法既不精确,又不可测量,它不足以使每个人都同意某种和赤或某个个体符合某种分类。
(3)观察者与和行为者之间的分歧:对于某个个体或者某种行为是否应该被判定为变态,有时会基于做出判断的不同而存在不同的意见,即做判断的人是出现行为问题的本人(行为者),还是观察行为问题的人。
五、(ICD-9)将神经症定义如下:可分解为六条:1、没有任何可证实的器质性基础;2、有自知力;3、现实检验能力没有损害;4、行为保持在社会所能接受的限度之内;5、人格没有瓦解;6、有精神障碍
六、精神分裂症的5个主要症状:妄想、幻觉、言语混乱、混乱或紧张性行为,阴性症状
七、DSM-N将人格障碍分为三大组,10个类型:A组被称为“古怪组”;偏执型;分裂样和分裂型人格障碍B组称为戏剧化组(情绪化组或不稳定组):反社会型,边缘党型;表演型,自恋型人格障碍C组称为焦虑组,包括:回避型,依赖型和强迫型人格障碍)
4、压抑:是改变心理现实的最基本的手段。这是一种防御机制,使得个体在无意识的情况下,将不想要的想法或被禁止的欲望驱逐出头脑,以免吹起羞耻,愧疚、自我贬损的记忆。
5、投射:是把我们否认的以及压抑的情感和体验,归因于他人
6、升华:是指把心理能量从不受社会赞许的目标转移到受社会赞许的、具有建设性的目标的过程。
边缘型人格障碍:主要表现是人际关系,行为人,热心,好交际,但是,他们总是被其他人认为是不真诚、肤浅的。
C组人格障碍的共同特点是高水平的担扰和焦虑以及一种抑制情感的倾向
依赖型人格障碍的患者总要求别人替他做大部分的决定,替他做重要的事情,并且对他的生活负大部分的责任

变态心理学试题及答案

变态心理学试题及答案

变态心理学试题及答案变态心理学,也称为异常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主要研究心理异常和心理疾病。

以下是一套变态心理学的试题及答案,供学习者参考。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以下哪个不是精神分裂症的典型症状?A. 幻觉B. 妄想C. 焦虑D. 思维紊乱答案:C2. 抑郁症的主要症状不包括以下哪项?A. 持续的悲伤情绪B. 兴趣或愉悦感丧失C. 过度兴奋D. 睡眠障碍答案:C3. 焦虑症的诊断标准中,以下哪项不是必要条件?A. 持续的担忧B. 明显的焦虑情绪C. 社交恐惧D. 焦虑症状持续时间超过6个月答案:C4. 以下哪个不是强迫症的典型行为?A. 反复洗手B. 反复检查门窗C. 冲动购物D. 强迫性计数答案:C5. 以下哪个不是人格障碍的特点?A. 长期稳定B. 社会功能受损C. 与文化期望不符D. 情绪不稳定答案:D6. 以下哪个症状不是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的特点?A. 闪回B. 回避C. 情绪麻木D. 过度兴奋答案:D7. 以下哪个不是双相情感障碍的特点?A. 抑郁期B. 躁狂期C. 情绪稳定D. 情绪波动答案:C8. 以下哪个不是进食障碍的特点?A. 厌食B. 暴食C. 强迫性运动D. 情绪稳定答案:D9. 以下哪个不是心理治疗的方法?A. 认知行为疗法B. 精神分析疗法C. 药物治疗D. 人本主义疗法答案:C10. 以下哪个不是心理评估的工具?A. 心理量表B. 心理测试C. 医学检查D. 观察法答案:C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30分)1. 简述精神分裂症的主要治疗方法。

答案:精神分裂症的主要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心理社会干预和康复训练。

药物治疗主要使用抗精神病药物来控制症状;心理社会干预包括家庭治疗、社会技能训练等,帮助患者适应社会生活;康复训练则侧重于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技能和社会功能。

2. 描述抑郁症的诊断标准。

答案:抑郁症的诊断标准通常包括:持续两周以上的低落情绪,兴趣或愉悦感丧失,以及至少五项以下症状:体重或食欲改变、睡眠障碍、精神运动性迟滞或激越、疲劳、自我评价下降、注意力集中困难、反复出现死亡念头或自杀行为。

变态心理学诊断标准

变态心理学诊断标准

变态心理学诊断标准一、诊断标准概述变态心理学诊断标准是一种用于评估个体心理状态的工具,旨在帮助专业人士确定个体是否存在心理障碍或异常行为。

该诊断标准主要包括一系列症状和行为指标,用于诊断各种心理障碍,如抑郁症、焦虑症、精神分裂症等。

二、诊断标准具体内容1.症状描述:对各种心理障碍的症状进行详细描述,以便临床医生进行诊断。

2.行为指标:制定了一系列行为指标,用于评估个体的心理状态。

这些指标包括情感反应、认知功能、人际关系等方面。

3.诊断标准分类:根据症状和行为指标的评估结果,将个体分为正常、疑似异常、异常三个等级。

三、诊断标准的应用1.临床诊断:医生可以使用该诊断标准对个体进行初步诊断,确定是否存在心理障碍或异常行为。

2.研究应用:研究人员可以使用该诊断标准对个体进行分类和研究,以深入探讨心理障碍的成因和治疗方法。

3.心理治疗:心理治疗师可以使用该诊断标准对个体进行评估和治疗,帮助个体改善心理状态。

四、诊断标准的注意事项1.诊断标准不是绝对准确的,因为每个个体的症状和行为可能存在差异。

因此,医生需要结合临床经验和个体情况进行综合评估。

2.诊断标准不是固定不变的,随着对心理障碍认识的深入和研究的发展,诊断标准可能需要不断修订和完善。

3.对于一些复杂的心理障碍,可能需要采用多种评估方法和技术,以便更准确地诊断个体的心理状态。

五、诊断标准的适用范围该变态心理学诊断标准主要适用于临床医生和研究人员,用于评估个体的心理状态和诊断心理障碍。

同时,也可以适用于心理治疗师和治疗过程中对个体的评估和治疗。

六、诊断标准的修订和完善随着对心理障碍的认识不断深入,以及研究和实践经验的积累,变态心理学诊断标准需要不断修订和完善。

修订和完善的主要方向包括:增加新的心理障碍类型和症状描述;完善现有的症状描述和行为指标;提高诊断标准的敏感度和特异性等。

七、总结和展望变态心理学诊断标准是评估个体心理状态的重要工具,对于临床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变态心理学

变态心理学

一、名词解释:1、变态心理学:研究异常的心理现象与行为活动发生、发展、和变化的原因及其规律的科学。

2、心理变态:本质而言,心理活动处于非正常的状态。

3、心理失调:心理失去平衡,行为缺乏整合协调,个体在不同情况下处理能力下降、适应不良4、心理异常:心理状态发生了病理性变化,行为表现明显与众不同,能力明显受损5、心理疾病:从医学的角度理解心理异常,用疾病的概念界定心理异常6、心理障碍:指心理过程与心理机能紊乱(心理问题:泛指各种程度的不同的、各式各样的、需要关注与帮助的心理困惑与问题。

)7(1)抽样方法:即根据一组病人的某些特点选择适应的控制组,这种方法又称为“事后因素设计”方法。

7(2)、血亲设计。

这种设计仍属病例控制抽样,但同时对病例组被试的亲属进行评定。

这种研究设计的主要目的是探讨心理异常的传递。

8、临床观察法:又称临床方法,主要是通过病人的直接观察与谈话来获得事实,并分析问题。

9、治疗实验:在研究过程中最好采用“双盲”实验设计,即治疗者不应知道每个病人具体接受什么样的治疗,病人也不应知道接受的是什么治疗,这样可以减少治疗者的“对待效应”和病人的“期望效应”对治疗结果的干扰,增加研究结果的客观性和一般性。

10、催眠时相:指大脑皮层从觉醒(或睡眠)到睡眠(或觉醒)过渡的一种机能状态,包括四种不同的时相:正常相、均等相、反常相、超反常相。

11、孤立病灶:高级神经活动机能出现个别病变点,但其他高级神经仍正常,皮层处于保护性抑制而产生半醒半睡状态。

12、心理防御机制:否认、幻想、压抑、合理化、投射、反向、转移、情绪分离、隔离、抵销、过度补偿、升华作用。

13、强化:在操作条件反射中,如果某一行为重复伴随一种奖酬性的条件(正强化)或逃避某种厌恶刺激的条件,则这一行为就会被强化(负强化)。

14、消退:对不适应的行为不予注意,不给予强化,使之渐趋弱直至消失。

15、泛化与辨识:当某一反应与某种刺激形成条件联系后,这一反应也会与其它类似的刺激形成某种程度的条件联系,这一过程称为泛化。

变态心理学-考核知识点

变态心理学-考核知识点

考核第一章1、变态心理的概念和标准概念:一般认为,变态心理也称心理障碍,是一种伴随着痛苦和功能性损伤出现的个体内部的心理功能紊乱,是一种不典型的或文化上不被期待的行为反应.定义一个人是否变态的3个标准:⑴心理功能紊乱(涉及认知、情感和行为3方面的损伤)⑵痛苦或损伤(心理和行为功能紊乱往往伴随痛苦而产生)⑶非典型性反应(心理障碍所表现出来的行为不符合一定文化的要求)2、变态心理的多维综合模型与经典的4大心理学派对变态心理的基本观点多维综合模型强调引起变态行为的原因是复杂且令人迷惑的,每个维度,无论是生物的或是心理的,都极大地被其他维度和个体的发展影响着。

它们相互交织,通过多种多样的、复杂的和难以理解的方式造成心理障碍。

为了探究各种心理障碍的病因,必须考虑所有相关领域的交互作用,包括遗传学、行为和认知过程、情感影响、人际关系作用以及发展的因素等。

①行为遗传学:很多心理障碍的产生都有其遗传(基因)基础②情绪对心理障碍的影响显而易见,情绪和心境还会影响认知过程③社会文化和人际关系也是形成心理障碍的一个重要方面;个体的社会关系越多,交往的频率越高,他的预期寿命也就越长。

4大心理学派一、心理动力学派心理动力理论的创始人-弗洛伊德(释梦被弗洛伊德看成是通往病人无意识的最佳途径)主要关系的是心理动力(有意识或无意识)如何影响人们的心理。

他们认为,人内部的欲望和动机是一些相互冲突的力量,如果冲突解决得不好或未得以解决,它们就会引起焦虑、悲伤,人们将通过一些方式来保护自己,以免除这些焦虑和痛苦。

新弗洛伊德主义⑴埃里克森:个体全程发展理论⑵克莱因:客体关系理论二、存在主义和人本主义(人本主义:心理学的第三思潮)-提升了精神和心灵的作用。

存在主义和人本主义理论强调自由和选择以及责任和意志力在人的成长中的作用,相信个体必须要自由地做出选择,这种选择才是他们的真正欲望和目标。

他们认为,如果个体的选择逃避自己的责任并把自己看成是软弱的、无助的,其结果是过着空闲、不真实及丧失功能的生活.⑴马斯洛:人生来就有自我实现的需要,即人有充分发挥潜能的需要.—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爱和归属的需要,尊重的需要.⑵罗杰斯:最具影响力的人本主义学家,创造患者中心治疗(以人为中心的治疗)三、行为主义模型(也叫认知行为模型或社会学习模型)-对病理心理学领域的科学研究方法起到了系统推动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