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师范大学2010年古代文学考博试题

合集下载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类10年考研真题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类10年考研真题
1、韵味2、孟诗韩笔3、“先锋小说”4、可比性
三、简答题(每题10分,共40分)
1、如何理解艺术生产与物质生产发展的不平衡关系?
2、简述公安派的文学主张。
3、简析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乡土小说的流派特征。
4、简论巴尔扎克长篇小说的现实主义特性。
四、按卷面提供的文本,自选题目进行作品分析。字数1500-2000字。(50分
1《古诗十九首》的人生哲理
2.谈一下欧阳修散文的艺术特色

论述(30分
二选一)
1根据材料谈对杜诗集大成的认识(材料出元稹《杜君墓系铭》和秦观《韩愈论》)
2根据"游戏中暗藏密谛"谈一下《西游记》的审美特征
第二部分

名词解释(每个5分)
1《终身大事》2沉钟社3《绝对信号》

简答(每题15分)
1《再别康桥》的艺术特色
1、物质生产与文学生产在发展上的“不平衡关系”
2、百花齐放
百家争鸣3、感知与诗艺性创造4、刚健与柔婉5、期待视野
二、简答(15分*3)
1、文学活动与生活活动是怎样的关系?文学活动在生活活动中处在什么位置?
2、艺术发现的心理特征是什么?
3、文学接受(高潮中)的共鸣、净化、与领悟之间有什么区别?
三、论述(30分,答案要求:理论联系实际,“说明”充实、清晰,文字通顺流畅)
1、谈《三国演义》与《水浒传》人物塑造方法的异同
2、论述王唯诗和孟浩然诗的异同.
中国现当代文学
一、名词解释15'
1《财主的儿女们》2《雅舍小品》 3《会唱歌的鸢尾花》
二、简答30'
1、简述新月派的艺术主张
2、简述京派小说的整体艺术风格
三、论述30'(选其一论述之)

2010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考研试题 中国文学史

2010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考研试题 中国文学史

第一部分:中国古代文学史(75分)一、解释下列词语:(每题5分,共25分)1、《古诗十九首》2、宫体诗3、词“别是一家”4、拟话本5、桐城派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20分)1、简述《战国策》寓言的特点。

2、简述大历诗风的特点。

三、论述题:(共30分)鲁迅评价《西游记》:“……又作者禀性,…复善谐剧‟,故虽述变幻恍惚之事,亦每杂解颐之言,使神魔皆有人情,精魅亦通世故,而玩世不恭之意寓焉。

”(《中国小说史略》)结合作品,谈谈你对这段话的理解。

第二部分:中国现当代文学史(75分)四、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20分)1、《升官图》2、《回春之曲》3、《人·兽·鬼》4、《在其香居茶馆里》五、简答题:(每题15分,共30分)1、在新文学的建设方面,胡适和周作人分别提出了怎样的建议?2、简述王蒙《春之声》最突出的艺术特色是什么?六、论述题(25分)请结合胡适、郭沫若、徐志摩、艾青、穆旦等人的诗歌创作,简要描述中国现代新诗发展历程的基本轨迹。

2010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考研试题文学理论与外国文学史(含比较文学)文学理论部分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25分)1、因文生事2、隐含的读者3、余味4、夸示性消费5、艺术自律二、简述题(共25分)1、福斯特说:“国王死了,不久王后也死去”是故事;而“国王死了,不久王后也因伤心而死”则是情节。

为什么?(10分)2、“不平则鸣”的理论是谁提出来的?“不平”的含义究竟指什么?这一理论此前此后还有哪些相关说法?为什么说此理论与其相关说法构成了中国古典文论的一个优良传统?(15分)三、论述题(共25分)结合新媒介给人带来的冲击,并结合自己的实际经验,试论视觉文化时代的文学阅读。

外国文学史部分四、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25分)1、《阿卡奈人》2、“实验小说”3、“心灵辩证法”4、能乐5、《云史》五、简述题(每题10分,共30分)1、怎样理解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的关系?(10分)2、怎样从“物哀”的角度解读《源氏物语》?(10分)3、简述英国浪漫主义诗歌的发展历程(10分)六、论述题(20分)结合具体作品论述莎士比亚戏剧的艺术成就。

2010、2011年北京师大文艺学考博试卷

2010、2011年北京师大文艺学考博试卷

2010年北京师范大学文艺学专业博士生入学考试试题专业课一:古代文学理论发展史一、名词解释(6*5)1、诗有六义2、三准3、直寻4、不平则鸣5、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二、简答(20*2)1、《文心雕龙.原道》中的“道”是什么意思?2、论述公安派的性灵说。

三、加标点(30)关于气韵生动的一段材料专业课二:西方文学理论发展史一、名词解释(6*5)1、文化工业2、文学场3、元小说4、情感结构5、写作的零度二、论述1、康德《判断力批判》的美学思想有哪些?为什么它会影响到文学艺术理论?(30)2、新历史主义提倡“文化诗学”,其批评策略与北师大文艺学中心提倡的“文化诗学”有什么不同?(20)3、伊格尔顿在《理论之后》的一段关于文化研究的材料,谈谈你的理解。

(20)2011年北京师范大学文艺学专业博士生入学考试试题专业课一:古代文学理论发展史一、名词解释(5*6)1、六艺2、六义3、主文谲谏4、隐秀5、现量6、关目二、简答(10*3)1、简述“文笔之辨”。

2、简论邵雍的“以物观物”说。

3、简论“王者之迹息而诗亡,诗亡而后春秋作”。

三、论述(20*2)1、试论中国古代文论的研究方法。

2、试论中国古代文论发展的几次重要转折。

专业课二:西方文学理论发展史一、名词解释(6*4)1、视觉文化(visual culture)2、现代性(modernity)3 、反对阐释(Against Interpretation)4、大众文化作为逆行的精神分析(Mass culture is psychoanalysis in reverse)二、简答(36+20+20)1、论述席勒美学思想产生的历史语境,主要观点和历史影响。

2、西方有学者认为本雅明思想中有“技术决定论”的因素,请举出本雅明有“技术决定论”因素的著作和文章,并谈谈对这种说法的看法。

3、谈谈关于伊格尔顿在《20世纪西方文论》中对于后结构主义(解构主义)一段话的评述。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类10年考研真题_2011723古代一1庄骚2 304994167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类10年考研真题_2011723古代一1庄骚2 304994167

1996——2011试题汇集坚持就是胜利2011723古代一1庄骚2永明体3《云谣集杂曲子》4唐宋派5《阅微草堂笔记》二简答1班固《汉书》称司马迁“是非颇谬于圣人”,如何看待这一评价?2比较《长生殿》和《桃花扇》艺术结构上的特点。

三论述:结合作品,分析唐代边塞诗主题的发展演变。

现当代一1《二月》2《画梦录》3中国新诗派4《茶馆》二简答1试析新月派“新诗格律化”的历史意义及具体的艺术追求。

2试析曹禺戏剧的诗化倾向。

三论述(二选一)1试析无政府主义思潮对巴金创作的影响。

2试析新时期以来中国“新历史小说”的基本追求和发展。

936文论一1印象派批评2《创作家与白日梦》 3 诗为活物4气盛言宜二简答1在《文艺与政治的歧途》一文中,鲁迅是怎样论述文艺与政治的关系的?他与毛泽东在论述这一问题时有怎样的区别?为什么?2简述中国古代“虚静”说的流变过程与其核心思想。

三分析:莫言说:“我认为写小说就要坚持原则,绝不向电影和电视剧靠拢,......越是迎合电影、电视写的小说,越不会是好的小说,也未必能迎合导演的目光。

”昆德拉认为,小说在今天已日益落入传播媒介之手,它既简化了小说的思想,也简化了小说的精神。

结合以上说法,并结合当下文学与影视交往互动的复杂格局,你认为小说的精神或原则是什么?应该如何理解小说与影视的关系?外国一1《帕梅拉》2黑色幽默二简答1简述果戈理《死魂灵》第一部中乞乞科夫所拜访的五个地主的名字和性格特征。

2如何从比较文学的角度理解“民族文学”与“国民文学”的关系?3怎样认识印度文学的特征?三论述:结合作品内容分析《萌芽》这部小说的意义。

2010723古代一1《古诗十九首》2宫体诗3词“别是一家”4拟话本5桐城派二简答1《战国策》的寓言特色2大历诗风的艺术特色三论述:根据鲁迅“……鬼魅亦有其性情”分析《西游记》现当代一1《升官图》2《回春之曲》3《人兽鬼》4《在其香居茶馆里》二简答1在新文学建设中,胡适、周作人各提出了什么建议2简述王蒙《春之声》最独特的艺术手法三论述:结合胡适郭沫若徐志摩艾青穆旦的诗歌创作分析中国新诗歌的发展历程936文论一1因文生事2隐含读者3余味4夸饰性消费5文学自律二简答1福斯特。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2010年中国文学史(代码723)真题及详解【圣才出品】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2010年中国文学史(代码723)真题及详解【圣才出品】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2010年中国文学史(代码723)真题及详解第一部分:中国古代文学史一、解释下列词语(每题5分,共25分)1.《古诗十九首》答:《古诗十九首》是乐府古诗文人化的显著标志,代表了汉代文人五言诗的最高成就。

《古诗十九首》最早见于梁代萧统所编的《昭明文选》。

他收集了东汉末年的一些内容风格相近,而又失去题目的无名氏的五言诗,编在一起,起名为《古诗十九首》。

这些诗反映了汉末中下层知识分子的生活和思想感情,深刻地再现了文人在汉末社会思想大转变时期,追求的幻灭与沉沦,心灵的觉醒与痛苦。

作家在诗文中表现对人的生命、命运及价值的重新发现、思索和追求,诗文的日趋整饬华美,预示着一个文学自觉时代的即将到来。

2.宫体诗答:宫体诗是指以南朝梁简文帝为太子时的东宫,以及陈后主、隋炀帝、唐太宗等几个宫廷为中心的诗歌。

“宫体”是指一种讲求声律、对偶与辞采华美的轻艳靡丽之风,梁代时宫廷贵族不满足于山水的清音,而追求强烈的声色刺激。

宫体诗创作特点表现为题材的娱乐性质和对写实技巧的追求。

宫体诗发展了吴歌西曲的艺术形式,并继承了永明体的艺术探索而更趋格律化,对唐代律诗的形成起过积极的作用。

徐陵编有《玉台新咏》,只收“艳诗”,可说是宫体诗的合集。

3.词“别是一家”答:词“别是一家”是李清照继承了苏轼论词“自是一家”说的精华,在其所著《词论》中提出的新的词学观点。

它在理论上确立了词体的独特地位,“别是一家”,意指词是与诗不同的一种独立的抒情文体,词对音乐性和节奏感有更独特的要求,它不仅像诗那样要分平仄,而且还要讲究音律,以便“协律”“可歌”。

词作只有保持自身独立的文体特性,才能不被诗所替代,在文学之林中占有独立的地位。

如果说苏轼是从诗词同源的渊源论角度提高词体的地位,那么,李清照则是从词的本体论出发进一步确立了词体独立的文学地位。

4.拟话本答:拟话本是中国古典小说的一种,是指由文人模仿话本形式编写的小说。

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最早应用这一名称,指的是宋元时代的《大唐三藏法师取经记》和《大宋宣和遗事》等作品。

北师大文学院中国文学史考研试题

北师大文学院中国文学史考研试题

2010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文学史真题(回忆)一、名词解释古诗十九首宫体诗词“别是一家”拟话本桐城派二、简答题1.《战国策》中寓言的特点2.大历诗风的特点三、论述题是鲁迅关于《西游记》的一段评述(记不清了),让谈谈自己对这段话理解。

四、名词解释《回春之曲》《人兽鬼》《升官图》《其香居茶馆》五、简答题1.胡适、周作人对新文学的建设提出了怎样的建议2.《春之声》的主要艺术特色六、论述题结合胡适、郭沫若、徐志摩、艾青、穆旦的诗歌创作论述中国现代新诗罚站历程的基本轨迹2009年北师大中国文学史考研真题第一部分中国古代文学史一、名词解释:(每题3分,共15分)1、花间集2、四六3、四大声腔4、六义5、“骨气奇高,词采华茂”二、简答题:(三选二,每题15分,共30分)1、左传的记言。

2、姜夔的词的特点。

3、《聊斋志异》的讽刺艺术。

三、论述题:(共30分)杜甫《秋兴八首》之一赏析: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第二部分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一、名词解释:(每题3分,共15分)1、《随想录》2、《海滨故人》3、《这不过是春天》4、《绝对信号》5、《画梦录》二、简答题:(每题15分,共30分)1、对胡适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影响和地位,以及你的看法。

2、九叶诗派对西方现代诗的继承以及为什么穆旦等九叶诗人的诗代表了中国现代诗的成熟?三论述题:(共30分)论述中国现当代文学中农村题材中对农民命运的关注。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2008考研真题--723中国文学史第一部分:古代文学史一、名词解释(5*3=15)1、骚体赋2、江西诗派3、才子佳人小说二、简答题(15*2=30)4、举例说明《庄子》寓言的艺术特色。

5、简析《西厢记》的叙事结构特点。

三、论述题(二选一,30*1=30)6、李白诗歌的独特风格及其构成原因。

(好像是)7、论述《红楼梦》的人物塑造艺术成就。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2010~2012年中国文学史(代码723)真题及详解【圣才出品】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2010~2012年中国文学史(代码723)真题及详解【圣才出品】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2012年中国文学史(代码723)真题第一部分中国古代文学史部分一、解释下列词语(每题5分,共25分)1.《吴越春秋》2.正始之音3.以文为词4.南戏5.晚明小品文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20分)1.举例说明《韩非子》寓言的特点。

2.举例说明苏轼诗如何体现出“有必达之隐,无难显之情”(赵翼《瓯北诗话》)的特色。

三、论述题(共30分)结合作品,分析《三国演义》如何塑造具有特征化性格的人物,并加以评价。

第二部分中国现当代文学史部分四、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20分)1.欧化的白话2.《语丝》3.“京派”4.“第三代”(或称“新生代”)诗歌五、简答题(每题15分,共30分)1.“九叶诗派”为什么又称“中国新诗派”,其艺术追求是什么?2.简述“爱美剧”出现的背景、特点及历史意义。

六、论述题(两题中任选一题)(共25分)1.有人提出,鲁迅杂文不是文学,是其创作力衰退的表现,请你谈谈对这一观点的看法。

2.试述80年代“寻根文学运动”的主要内容、特点、成就与意义。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2012年中国文学史(代码723)真题及详解第一部分中国古代文学史部分一、解释下列词语(每题5分,共25分)1.《吴越春秋》答:《吴越春秋》是成书于东汉的一部历史散文,赵晔撰。

其书今存十卷,主要叙述吴越争霸的故事,前五卷以吴为主,后五卷以越为主。

《吴越春秋》在体例上兼有编年体和纪传体史书的特点,是历史演义小说的雏形。

全书所叙重要事件都明确标示年代,但实际并不准确,多有讹误。

《吴越春秋》叙事完整,全书以吴越争霸为主线,具体到各章又都有自己的重点,保持相对独立性;各章之间前后贯通,一脉相承,讲述的故事具有连续性。

2.正始之音答:正始之音是指正始时期诗人的风尚言论。

他们政治理想落潮,普遍出现危机感和幻灭感而使此时的诗歌表现出与建安诗坛迥异的风貌,反映民生疾苦和抒发豪情壮志的作品减少了,抒写个人忧愤的诗歌增多了。

由于正始玄风的影响,诗歌逐渐与玄理结合,诗风由建安时的慷慨悲壮变为词旨渊永、寄托遥深。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2010年文学理论与外国文学史 (真题及详解)【圣才出品】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2010年文学理论与外国文学史  (真题及详解)【圣才出品】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2010年文学理论与外国文学史(代码936)真题及详解第一部分:文学理论部分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25分)1.因文生事答:因文生事是金圣叹小说评点的理论术语。

他在《读第五才子书法》中说:“因文生事……只是顺着笔性去,削高补低都由我。

”即在小说的创作中,并不需要依循实录史实的原则,而只需要按照文学成规与审美规律的要求,对素材进行艺术加工处理,其增删补减完全可以由作者依据自己主观审美感受和读者的审美需要来决定。

金圣叹的“因文生事”说,确立了小说叙事的审美特质。

尤其是他把“生事”提到小说创作的原则的高度,这对于作家在创作中自觉地冲破传统的习见,大胆虚构,充分发挥其艺术审美功能,打出了理论旗帜。

2.隐含的读者答:隐含的读者是指本文自身设定的能够把文本提供的可能性加以具体化的预想读者。

它是相对于现实读者而言的,即作家预想出来的他的作品问世之后,可能出现的或应该出现的读者。

“隐含的读者”是德国接受美学家伊瑟尔20世纪60年代末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它对主导西方文论界半个世纪之久的形式主义文评批判最为有力,并最终结束了它的使命,开当今“读者时代”之先河,而“隐含的读者”所针对的正是形式主义的文本自足论。

但接受美学对形式主义的批判却最终导致了自身的危机,引发后结构主义对“形式主义”进行新的本体思考,对西方形而上传统展开更加深入的批判,“隐含的读者”也因此不断受到挑战。

3.余味答:余味是中国古代文论中的术语。

形容事物的性情未尽。

中国文自古就有以味喻诗的传统,许多文人学士在鉴赏文学艺术时,把味觉艺术引申到诗歌美学领域,以味作譬,阐释艺术美学中抽象玄奥的道理。

自陆机《文赋》以味喻诗文之后,后继者蜂起,渐而形成中国古代文论中以味喻诗的一种传统的思维模式,或称之为一种很有影响的文艺理论流派——滋味说。

4.夸示性消费答:夸示性消费是指一些文学消费者买来文学书籍后并不打算或并未进入阅读,而只是为了收藏、摆设或炫耀的消费现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北京师范大学2010年古代文学考博试题:
文学史卷(三选二,各50分)
一、论汉代经典阐释对古代散文文体的影响。

二、论“行卷”对唐代文学的影响。

三、论述明清小说语言批评的成就与方法。

中国古代文献解读卷
一、阅读汪藻《建炎三年十一月三日德音》
1、标点(20分)
2、用现代汉语串讲第三段。

(20分)
3、《雲莊四六馀话》云:“国朝四六,荆公谨守法度,东坡雄深浩博,出于准绳之外。

由是分为两派。

后来汪浮溪(藻)、周益公(必大)诸人类荆公,孙仲益(觌),杨诚斋(万里)诸人类东坡。

……大体制诰笺疏,贵乎严谨;章表奏议,不妨宏肆。

非名公手笔,不易兼之。

”结合汪藻此文,谈谈宋代四六的艺术特色与发展演变。

(20分)
二、结合以下所引谭献的《复堂词录序》,评介谭献的词学思想与其在词学史上的地位。

(40分)
……词为诗余,非徒诗之余,而乐府之余也。

律吕废坠,则声音衰息。

声音衰息,则风俗迁改。

乐经亡而六艺不完,乐府之官废,而四始六义之遗,荡焉泯焉。

夫音有抗队,故句有长短。

声有抑扬,故韵有缓促。

生今日而求乐之似,不得不有取于词矣。

唐人乐府,多采五七言绝句。

自李太白创词调,比至宋初,慢词尚少。

至大晟之署,《应天长》、《瑞鹤仙》之属,上荐郊廊,拓大厥宇,正变日备。

愚谓词不必无颂,而大旨近雅。

于雅不能大,然亦非小,殆雅之变者欤。

其感人也尤捷,无有远近幽深,风之使来,是故比兴之义,升降之故,视诗较著。

夫亦在于为之者矣。

上之言志,永言次之。

志洁行芳,而后洋洋乎会于风雅。

若周琢曼辞,荡而不反,文焉而不物者,过矣靡矣,又岂词之本然也哉。

献十有五而学诗,二十二旅病会稽,乃始为词,未尝深观之也。

然喜寻其旨于人事,论作者之世,思作者之人。

三十而后,审其流别,乃复得先正绪言以相启发。

年逾四十,益明于古乐之似在乐府,乐府之余在词。

昔云:“礼失而求之野。

”其诸乐失,而求之词乎。

靡曼荧眩,变本加厉,日出而不穷,因是以鄙夷焉、挥斥焉。

又其为体,固不必与庄语也,而后侧出其言,旁通其情,触类以感,充类以尽。

甚且作者之用心未必然,而读者之用心何必不然。

言思拟议之穷,而喜怒哀乐之相发,向之未有得于诗者,今遂有得于词。

如是者年至五十,其见始定。

……
21号下午复试时笔试卷
一、阅读并解析。

(一篇南朝的碑志,永徽年间人。

很长,难度比初试卷难多了。

况且还要抄写,时间上很紧张。

)(60分)
1、抄写并标点
2、翻译
3、简析这篇文章
二、论述(三选一)(40分)
1、先秦经典阐释中有属于学术史的篇章,试举一两例论述之。

2、论欧阳修在古代学术史上的地位。

3、任举一种乾嘉汉学的著作,并评析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