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中国戏剧经典作品赏析
经典戏曲《窦娥冤》赏析

品文论艺经典戏曲《窦娥冤》赏析●桂斌[摘要]戏曲运用声乐、舞蹈、动作等元素向群众传达时代的声音,极大地丰富了人民群众的精神生活。
元代戏曲是中国戏曲成熟的一个重要阶段,它对中国戏曲后续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对经典戏曲《窦娥冤》进行赏析,透过《窦娥冤》戏曲的成功洞悉戏曲的精髓。
[关键词]经典;《窦娥冤》;元代戏曲;关汉卿关汉卿是元代著名的剧作家,为后人留下了许多优秀的作品,其中《窦娥冤》《救风尘》《望江亭》《拜月亭》《鲁斋郎》《单刀会》《调风月》这样耳熟能详的作品都是他的代表作。
在他笔下,每一个故事、每一个人物都是立体的,他们都是元代社会人民生活的缩影。
通过刻画这样活生生的人物,关汉卿将自己对当时元代贪官污吏的鄙夷、对当时社会黑暗腐朽的不满全都吐露在这些戏曲中。
《窦娥冤》就是其中一个典型的代表。
在这部戏曲中,作者通过选取《列女传》中《东海孝妇》的故事,将三条主线贯穿其中,对当朝者进行了猛烈地抨击。
一、《窦娥冤》故事梗概《窦娥冤》全剧分为四折一楔子,通过描述窦娥与桃杌太守之间的矛盾以及窦娥与张驴儿之间的矛盾分别揭露了悲剧产生的直接原因———高利贷的残酷剥削,重要原因———地痞恶霸的强行霸占和诬陷,决定原因———贪官污吏的无能。
在楚州一户贫穷的人家里,窦天章由于没有进京赶考的钱,将自己的女儿窦娥卖给了蔡婆家作为童养媳。
窦天章拿着这些钱进京赶考去了,而窦娥就在蔡婆家住了下来。
但是婚后不久,窦娥的丈夫去世了,只留下蔡婆和窦娥两人相依为命。
有一天,蔡婆出门讨债,在路上不小心遇到了当地无赖张驴儿父子并被他们胁迫。
张驴儿见到窦娥后色心即起,想将窦娥据为己有,但是窦娥抵死反抗不从。
此时,张驴儿以毒死蔡婆为要挟迫使窦娥屈服。
不想,却毒死了自己的父亲,为此张驴儿怀恨在心。
为了报复窦娥与蔡婆,他将窦娥婆媳二人告到了官府,声称是他们毒死了自己的父亲。
当时官府并没有收取证据就对她们两人严刑逼供。
窦娥为了保护蔡婆的安全含冤承认自己杀了人,并被判以斩刑。
古代戏曲鉴赏京剧经典片段解析

古代戏曲鉴赏京剧经典片段解析古代戏曲鉴赏京剧经典片段解析京剧作为中国传统戏曲的代表,通过其独特的唱腔、舞蹈和表演艺术等元素,成为了广大戏曲爱好者追逐的艺术瑰宝。
本文将对京剧经典片段进行解析,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古代戏曲的魅力与深意。
一、赵氏孤儿《赵氏孤儿》是一部以保家卫国为题材的京剧作品,被誉为京剧经典之作。
其中的经典片段是“巧计救赵高”。
这一段通过丰富多样的表演形式,生动地展现了曹操如何运用智谋,将赵高一众诬陷,最终化解危机。
在这个片段中,曹操饰演者充分发挥了自己的演技优势。
通过优美的唱腔、华丽的动作以及精湛的表演技巧,将曹操的睿智和机智展现得淋漓尽致。
同时,舞台背景和道具的运用也为整个剧情增加了层次感,使得观众能够更加身临其境地感受到曹操的智谋。
二、霸王别姬《霸王别姬》是京剧中的经典之作,该剧讲述了项羽与虞姬之间的动人爱情故事。
其中,最为脍炙人口的片段是“霸王鞠躬”。
这一段经典片段通过细腻的表演和动情的唱腔,让观众深情地感受到项羽对虞姬的深爱和无奈。
整个片段以项羽鞠躬的动作为主线,通过舞台的灯光和音效的辅助,营造出一种悲凉的氛围。
演员通过精湛的演技,将项羽内心的痛苦和不舍展现得淋漓尽致,使观众为之动容。
三、红楼梦《红楼梦》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颗瑰宝,京剧版的《红楼梦》则是对这一经典作品的再次演绎。
其中,最为经典的片段是“宝钗的咏荷”。
这一段以宝钗的咏荷为中心,通过婉转的唱腔和流畅的动作,展示了宝钗的美丽和文雅。
宝钗饰演者通过华丽的服装和精致的妆容,将宝钗的高贵和温婉诠释得淋漓尽致。
同时,舞台的布置和灯光的烘托,为整个片段增添了一丝神秘和浪漫的氛围。
总结:古代戏曲鉴赏京剧经典片段解析,在探索京剧魅力的过程中,我们必须充分了解每个片段的背景故事和演员的表演技巧。
只有通过对舞台表演的深入解析,才能更好地领略到古代戏曲的独特魅力。
京剧经典片段的解析为我们展示了京剧的多样表现形式和艺术魅力。
通过优美的唱腔、动人的表演和精心的舞台设计等,京剧成功地将古代戏曲艺术传承至今,成为了独具特色的艺术形式。
《雷雨》赏析

《雷雨》赏析《雷雨》是中国现代剧作家曹禺创作的一部具有深刻思想内涵的戏剧作品。
该剧从人性的复杂性和社会的残酷性出发,通过剧中角色之间错综复杂的情感纠葛和悲剧冲突,揭示了人与人之间的利益斗争和道德沦丧的现象。
本文从剧作的背景、人物刻画和主题表达等方面对《雷雨》进行赏析。
《雷雨》的背景设定在上世纪20年代的中国,这是一个充满动荡不安的时代。
国家正面临内忧外患,社会上腐败现象丛生,人们生活在种种不安和压迫之中。
剧中的主要人物雷父、雷母、雷妹等,代表了不同阶层、不同性格和不同价值观的人物形象,他们各自追求着权力、金钱和欲望。
这些背景因素为剧作的发展提供了土壤,赋予了剧中人物以特殊的意义和象征性。
《雷雨》以雷父家为背景,通过雷父、雷母和雷妹的情感关系展现了人性的复杂性。
雷父是一个地主兼官僚,他的权力使他自大傲慢;女儿雷妹聪明机智又带有一定的反叛倾向;雷母则是一个温柔的妇人,但在家庭纷争中毫无作为。
这些角色在剧中一方面为了家族利益和社会地位产生矛盾和纠葛,另一方面也是对人性的一种不同诠释。
雷父的痛苦和绝望反映了现实社会中官僚腐败和权力觊觎的黑暗一面,雷妹则代表了新一代年轻人对传统束缚的反抗。
雷母的无力和无奈则昭示了家庭中普通妇女的困境,她们常常被迫退缩和沉默。
然而,除了人物形象的刻画,剧作中还融入了许多社会问题的探讨。
如台词中对官僚体制的批判、对传统婚姻观念的质疑等,都使得《雷雨》成为了一部较具有思想性和时代性的作品。
雷父与官僚体制的勾结、雷妹与异地相恋的身份差异和雷父的金钱愿望等,都提示了社会中的不公平和道德沦丧。
剧中雷妹的反叛、雷父的痛苦和雷母的噤声,给观众带来了对社会现象的思考,引发了对人性中的善恶和道德选择的思索。
在《雷雨》中,雷妹与宋世杰之间的爱情线索在整个剧作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爱情是剧中人物内在感情的表达,也是对现实社会现象进行调和的纽带。
雷妹和宋世杰的爱情既受制于道德家族,又抵抗于外部的压力,触动了观众内心深处对爱情本质和社会现实的思考。
解读现代戏曲之京剧红灯记

解读现代戏曲之京剧红灯记京剧《红灯记》是中国戏曲中的经典之作,堪称京剧的代表之一。
该剧以李师师的悲壮爱情故事为主线,通过音乐、舞蹈、唱腔等多种表现形式,展现出了京剧独特的魅力和艺术风格。
本文将对京剧《红灯记》进行解读,探讨其创作背景、演出形式以及文化内涵等方面。
第一部分:创作背景与历史渊源京剧《红灯记》是20世纪50年代创作的一部现代戏曲作品。
京剧作为中国传统戏曲的代表,历史悠久,渊源流长。
它融合了汉唐、元杂剧、明清二传,成为清朝的宫廷戏曲,后来又发展成为民间大众艺术形式。
第二部分:剧情梗概与人物角色《红灯记》的剧情主线围绕着王蓉蓉和陈阅两位主角展开。
王蓉蓉是个富家千金,陈阅是个出身贫寒的书生。
他们相爱,但却受到了家族和社会的种种阻碍。
最终,在王蓉蓉的母亲的逼迫下,王蓉蓉与陈阅分手,王蓉蓉被迫与柳席生结婚。
然而,在《红灯记》的结尾,王蓉蓉在婚礼上自杀身亡。
第三部分:表演形式与艺术特点京剧《红灯记》以其独特的表演形式和艺术特点而闻名于世。
表演形式包括唱、念、做、打、舞五种技艺,每一种都需要演员进行专业的训练。
京剧的唱腔有特定的音调和音域,表达了情感和角色个性。
此外,京剧还注重身段和脸谱的表演,通过舞蹈和面部表情来展示角色的性格和内心活动。
第四部分:文化内涵与社会意义京剧《红灯记》不仅在艺术形式上给观众带来了美的享受,还蕴含着深刻的文化内涵和社会意义。
该剧借助王蓉蓉和陈阅的爱情故事,反映了当时封建社会的世俗观念和家族压力,对爱情的追求和人性的挣扎。
它提出了许多哲学问题,如家族观念、爱情与婚姻的矛盾等。
同时,它也传递了积极向上的价值观,鼓励人们对美好生活和自由爱情的追求。
结尾部分:京剧《红灯记》作为京剧艺术的瑰宝,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独特的表演形式和艺术特点,吸引了广大观众的喜爱和追捧。
通过对《红灯记》的解读,我们不仅可以更好地理解京剧的魅力和韵味,还能感受到它所蕴含的深刻的文化内涵和社会意义。
希望京剧《红灯记》能够继续发扬光大,为世人带来更多的艺术享受和思考。
戏曲作品赏析

戏曲作品赏析
戏曲作品赏析
戏曲是一种古老的传统艺术形式,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和丰富的艺术价值。
在中国,戏曲被誉为“国粹”,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今天,让我们来赏析几部经典的戏曲作品,了解它们背后的故事和艺术价值。
《牡丹亭》是明代剧作家汤显祖的代表作之一,是一部爱情戏曲。
该剧描写了官家千金杜丽娘对梦中书生柳梦梅倾心相爱,竟伤情而死,化为魂魄寻找现实中的爱人,最终两人在仙境中相会,柳梦梅也得以续娶杜丽娘的故事。
该剧语言优美,情节动人,人物形象鲜明,是中国古代戏曲中的经典之作。
《西厢记》是元代著名剧作家王实甫的代表作之一,是一部爱情戏曲。
该剧讲述了张生和崔莺莺的爱情故事。
该剧以其深邃的意境、优美的语言和独特的艺术风格而著称,被誉为中国古代戏曲中的“冠冕”。
除了上述两部戏曲作品外,还有许多其他经典的戏曲作品,如《红楼梦》、《白蛇传》、《梁山伯与祝英台》等。
这些作品都以其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和深刻的文化内涵,为中国戏曲艺术宝库增添了瑰宝。
戏曲作品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不可替代的艺术价值和文化意义。
通过对这些作品的赏析,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和魅力,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
秋天的戏曲演出赏析经典秋季戏曲

秋天的戏曲演出赏析经典秋季戏曲秋季是一个充满诗意和浪漫的季节,也是戏曲艺术的黄金季节。
在这个时候,各地的剧院纷纷上演一系列精彩的秋季戏曲,给观众带来了视听盛宴。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一起来欣赏几个秋季戏曲的经典演出。
首先,让我们来欣赏一出京剧《红楼梦·贾琏出差遇难被追杀》。
这出戏以《红楼梦》中的经典情节为基础,通过精彩的表演和优美的唱腔,生动地展现了贾琏出差遇难被追杀的故事。
演员们的精湛演技和华丽的戏装为观众带来了一场场惊心动魄的戏曲盛宴。
整个舞台气氛紧张而激烈,观众仿佛置身于贾府的大厅中,亲眼目睹贾琏的遭遇。
而歌曲中动听的旋律更是给人一种沉浸在艺术美中的感觉,令人陶醉。
接下来,我们转向越剧的舞台,欣赏一出《梁祝》。
这部经典的越剧作品以民间传说中的梁山伯与祝英台为蓝本,讲述了他们的爱情故事。
演员们用他们独特的表演技巧诠释了梁祝的悲欢离合,将观众带入一个感人至深的世界。
越剧的唱腔优美婉转,表演也更加注重细节,让观众沉浸在梁祝的世界中,感受到爱情的伟大和人性的悲欢离合。
在秋季戏曲演出中,黄梅戏也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黄梅戏以湖北黄梅地区为发源地,以其独特的唱腔和表演风格而闻名。
一出黄梅戏《草堂春·宋玉悼亡妓》让人难以忘怀。
这出戏以著名的古代诗人宋玉为主角,通过他对亡妓的悼念,表达了对逝去爱情的怀念和思念之情。
演员们的表演技巧精湛,唱腔激情四溢,配合精心设计的舞台布景,将观众带入了一个浪漫而忧伤的世界。
除了以上几种戏曲形式,秋季还有一种充满京剧特色的戏曲演出待我们欣赏,这就是昆曲。
昆曲被誉为中国戏曲的“百戏之祖”,其独特的音乐节奏和表演风格吸引了众多观众。
一出昆曲《牡丹亭·悔过书》给观众带来了另一种戏曲的感受。
这出戏以明代杂剧《牡丹亭》为基础,通过悔过书的情节,表达了爱情的坚贞和奉献精神。
演员们精心地演绎着每一个角色,将观众带入了古代宫廷的世界。
优美的旋律和精心设计的舞台布景也为观众带来了一场视觉和听觉上的双重享受。
红灯记豫剧赏析

红灯记豫剧赏析《红灯记》是中国豫剧的一部经典作品,它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精湛的表演技艺而闻名于世。
该剧以清朝末年的上海为背景,讲述了一个发生在红灯区的悲欢离合故事。
在这部豫剧中,观众不仅可以欣赏到精彩的表演,还可以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和魂魄。
本文将从剧情、表演和文化内涵三个方面对《红灯记》进行赏析。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红灯记》的剧情。
该剧以红灯区为背景,讲述了一个关于爱情、友情和人性的故事。
主要角色有宝玉、秋瑾、小玉、王老五等。
宝玉是一个文人,秋瑾是一个妓女,两人在红灯区相识相爱。
然而,由于种种原因,两人的爱情并没有得到美满的结局。
除了爱情故事,该剧还描绘了红灯区的生活、人物的命运以及社会的种种现象。
整个剧情跌宕起伏,令人感慨万分。
其次,我们来谈谈《红灯记》的表演。
豫剧是中国传统戏曲之一,其表演形式具有独特的魅力。
在《红灯记》中,演员们通过唱、念、做、打等表演手法,将故事情节生动地展现在观众面前。
他们的唱功、念功、表演功力都非常了得,能够将角色的性格特点、内心世界以及情感变化表现得淋漓尽致。
此外,舞台布景、服饰道具等方面也非常用心,为观众呈现了一个栩栩如生的上海老城区。
最后,我们来谈谈《红灯记》所蕴含的文化内涵。
豫剧作为中国传统戏曲之一,自然也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在《红灯记》中,观众不仅可以欣赏到精彩的表演,还可以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和魂魄。
剧中所描绘的红灯区生活、人物命运以及社会现象,都反映了当时中国社会的一些现实问题。
同时,剧中所呈现的爱情、友情、人性等主题也是与中国传统文化息息相关的。
通过观赏《红灯记》,观众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并从中汲取一些智慧和启示。
总之,《红灯记》作为中国豫剧的经典之作,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精湛的表演技艺而闻名于世。
通过对该剧的赏析,我们不仅可以欣赏到精彩的表演,还可以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和魂魄。
希望更多的人能够关注和喜爱中国豫剧,让这一传统艺术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展。
中国现代戏剧作品中的社会批判与变革呼声

中国现代戏剧作品中的社会批判与变革呼声中国现代戏剧作品承载了独特而深刻的社会批判与变革呼声。
通过戏剧的表达方式,作家们勇敢地指出社会存在的问题,传递着对于社会变革的渴望与呼唤。
在戏剧作品中,不仅展现了社会的现实,更展示了社会变革所迫切需要的力量和希望。
本文将通过对几部中国现代戏剧作品的分析,来探讨其中的社会批判与变革呼声。
第一部作品是《雷雨》。
这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由曹禺所创作。
该剧通过对上层社会的家庭纠葛和残酷现实的揭示,批判了封建社会以及旧式家庭观念对人性的压抑和摧残。
剧中的女主角铃儿,因为遭受不公平待遇和家庭环境的束缚,最终疯癫而亡。
这个悲剧性的结局让观众深刻地体会到了社会对于个体的伤害,引发了对社会变革的思考和呼声。
第二部作品是《茶馆》。
此剧由老舍所创作,通过对北京茶馆的真实刻画,揭示了社会动荡时期下底层人民的生活状态和命运。
在剧中,茶馆老板王铁嘴与来往的顾客们共同经历了从清朝末年到新中国成立的巨变。
他们观察到了社会的变革和底层人民的困境,通过对历史的回顾和批判,展现了对未来的希望和变革的呼声。
第三部作品是《红色娘子军》。
此剧是中国现代歌剧的经典之作,由谭盾所创作。
该剧讲述了抗日战争时期一支由妇女组成的红色娘子军队的故事。
剧中的女主人公秋瑾,不畏强权、顽强抗争,她代表着妇女群体追求平等和自由的呼声。
通过这部作品,观众们能够深刻地理解到妇女在革命时期所扮演的重要角色,并且感受到妇女群体对社会变革的渴望。
以上三部作品都以批判社会问题,呼唤社会变革为主题,通过剧中人物的形象和遭遇,传递着对社会现状的反思和呼唤。
这些作品中所蕴含的思想,引导观众对社会进行深入思考,激发了社会变革的热情和意愿。
总结起来,中国现代戏剧作品中的社会批判与变革呼声很明显。
这些戏剧作品通过对社会现实的揭示,启发和引导观众对社会问题进行深刻思考。
通过剧中人物的形象和遭遇,传递了对社会变革的迫切希望和呼唤。
这些作品的社会批判与变革呼声,促使观众积极参与到社会进步和变革的进程中,努力为社会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滚绣球】恨相见得迟,怨归去得疾。 柳丝长玉骢难系,恨不得倩疏林挂住斜晖。 马儿迍迍的行,车儿快快的随。却告了相 思回避,破题儿又早别离。听得道一声去 也,松了金钏;遥望见十里长亭,减了玉 肌。此恨谁知?
(红云)姐姐今日怎么不打扮? (旦云)你那知我的心里呵?
一、西厢故事的演变
中 国
4.王实甫在前人的基础上,对崔、张
戏 剧
故事进行了带有总结意味的再创造,以代言
经 体的戏剧形式予以完美表现,写成了《西厢
典 作 记》杂剧(又称《王西厢》)。从此以后,
品 赏
流传已久的西厢故事就基本定型了。
析
二、《西厢记》思想内容
中
国Leabharlann 全戏剧剧 经 典 作 品
五 本 二 十
赏
赏 析
最后,还善于通过动作描写揭示人物的精神 状况和心理态势,蕴涵有丰富的潜台词。
三、《西厢记》艺术成就
中
国
戏 剧
2、善于描摹景物、酝酿气氛,衬
经 托人物的内心活动,多数场次饶有诗
典
作 情画意,形成作品独特的优美风格。
品
赏
析
三、《西厢记》艺术成就
中 国
《端正好》一曲里,作者用几个带有季
戏 节性特征的景物,衬托出离人的情绪,酿
中国戏剧经典作品赏析
中国戏剧经典作品赏析 王实甫《西厢记》
王实甫 《西 厢 记》
中
国
一、西厢故事的演变
戏 剧
1.源于唐代元稹的传奇《莺莺传》(又
经 名《会真记》), “始乱之,终弃之”的
典 作 品
悲剧故事,宣扬女人是祸水的传统论调。 2、南宋话本《莺莺传》、宋官本杂剧
赏 《莺莺六幺》、金院本《红娘子》等,可惜
【满庭芳】供食太急,须臾对面,顷刻别离。若 不是酒席间子母每当回避,有心待与他举案齐眉。 虽然是 厮守得一时半刻,也合着俺夫妻每共桌而 食。眼底空留意,寻思起就里,险化做望夫石。
[夫人云]红娘把盏者![红把酒科][旦唱]
【朝天子】暖溶溶玉醅,白泠泠似水,多半是 相思泪。眼面前茶饭怕不待要吃,恨塞满愁肠胃。 “蜗角虚名,蝇头微利”,拆鸳鸯在两下里。一 个这壁,一个那壁,一递一声长吁气。 (夫人云)辆起车儿,俺先回去,小姐随后和红娘 来。
剧 经
造了浓郁的诗情画意。《滚绣球》和《叨
典 叨令》两支曲子虽是朴素自然而具有浓厚
作 品
生活气息的口语,但一经排比、重叠,又
赏 显得流转如珠,倾泻出莺莺与张生分别时
析 的复杂心情。
三、《西厢记》艺术成就
中
国 3、根据人物的性格特征,展开了错综复杂
【叨叨令】见安排着车儿、马儿,不由人熬熬 煎煎的气;有甚么心情将花儿、厣儿,打扮得娇 娇滴滴的媚;准备着被儿、枕儿,则索昏昏沉沉 的睡;从今后衫儿、袖儿,都揾湿做重重叠叠的 泪。兀的不闷杀人也么哥!兀的不闷杀人也么哥! 久已后书儿、信儿,索与我凄凄惶惶的寄。
(做到了科,见夫人科)
( 夫人云)张生和长老坐,小姐这壁坐,红娘 将酒来。张生,你向前来,是自家亲眷, 不要 回避。俺今日将莺莺与你,到京师休辱没了俺孩 儿,挣揣一个状元回来者。[末云]小生托夫人余 荫 ,凭着胸中之才,视官如拾芥耳。[洁云]夫 人主见不差,张生不是落后的人。[把酒了, 坐][旦长吁科] 【脱布衫】下西风黄叶纷飞,染寒烟衰草萋迷。 酒席上斜签着坐的,蹙愁眉死临侵地。
一、西厢故事的演变
中
张生由背信弃义的负心郎变成了对爱情忠
国 贞不渝的正面人物,莺莺由哀婉凄切、逆来顺
戏 剧
受的柔弱女子变成了敢于冲破封建束缚的典型
经 形象,原来并不重要的老夫人变成了封建势力
典 作
的代表,原本无足轻重的红娘也成为十分活跃
品 的角色。极大地丰富了作品的思想内容,为元
赏 析
杂剧《西厢记》的创作提供了蓝本。
【一煞】青山隔送行,疏林不做美,淡烟暮霭相 遮蔽。夕阳古道无人语,禾黍秋风听马嘶。我为 甚么懒上 车儿内,来时甚急,去后何迟? [红云]夫人去好一会,姐姐,咱家去![旦唱] 【收尾】四围山色中,一鞭残照里。遍人间烦恼 填胸臆,量这些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 [旦、红下][末云]仆童赶早行一程儿,早寻个宿处。 泪随流水急,愁逐野云飞。[下]
一
析
折
第一本二:、张《君西瑞厢闹道记场》杂思剧想(内张容生主唱)
楔子 第一折 第二折 第三折 第四折
中 国
第二本:崔莺莺夜听琴杂剧(惠明莺莺红娘)
戏
楔子 第一折 第二折 第三折 第四折 第五折
剧 第三本:张君瑞害相思杂剧 (红娘主唱)
经
典
楔子 第一折 第二折 第三折 第四折
作 第四本:草桥店梦莺莺杂剧(张生红娘莺莺)
品 赏 析
楔子 第一折 第二折 第三折 第四折
第五本:张君瑞庆团圆杂剧(莺莺张生红娘)
楔子 第一折 第二折 第三折 第四折
《西厢记》第四本 第三折
(夫人长老上云)今日送张生赴京,十里长亭, 安排下筵席。我和长老先行,不见张生小姐来到 。
(旦、末、红同上) (旦云)今日送张生上朝取应, 早是离人伤感,况值那暮秋天气,好烦恼人也呵! 悲欢聚散一杯酒,南北东西万里程。
三、《西厢记》艺术成就
中
1. 人物个性鲜明,血肉丰满,成功地塑
国 造了莺莺、张生、红娘、老夫人等戏剧典型。
戏 剧 经
首先,善于通过错综复杂的戏剧冲突来完成 人物形象的塑造,达到了人物性格与戏剧冲
典 突。的完美统一。其次,善于通过心理活动的
作 描写来揭示人物的性格,惟妙惟肖,纤毫毕
品 现,大大开掘了人物隐秘奥妙的内心世界。
【小梁州】我见他阁泪汪汪不敢垂,恐怕人 知;猛然见了把头低,长吁气,推整素罗衣。 【幺篇】虽然久后成佳配,奈时间怎不悲 啼。意似痴,心如醉,昨宵今日,清减了 小腰围。 [夫人云]小姐把盏者![红递酒,旦把盏长 吁科云]请吃酒!
【上小楼】合欢未已,离愁相继。想着俺前暮私
情,昨夜成亲,今日别离。我谂知这几日相思滋味, 却原 来此别离情更增十倍。 (红云)姐姐不曾吃早饭,饮一口儿汤水。 (旦云) 红娘,甚么汤水咽得下!
析 都已失传。
一、西厢故事的演变
中
3、金代董解元的说唱文学《西厢记诸
国 戏
宫调》(又称《董西厢》),改变了《莺
剧 莺传》的悲剧格局,代之以二人私奔而最
经 终获得团圆的喜剧性结尾,从而使其主题
典 作
上升到追求婚姻自由、反对封建礼教的时
品 代高度。人物形象较原著也有诸多突破,
赏 析
有了崭新的个性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