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丹丹韵词音_讲稿——之登临况味
于丹-丹韵词音讲稿(五)风雅田园

于丹-丹韵词音讲稿(五)风雅田园五、风雅田园朋友们大家好!田园是一个说出来就让人觉得很安静的词。
田园诗也是中国是个流派里面一个很大的派别。
说起中国人和田园诗的关系,我还想引用林语堂先生的一段话:林语堂先生这样评价田园诗派,对田园生活的崇尚,渲染了整个中国文化。
今天的官员和学着谈及归田,总认为它是上策,是生活的所有可能性中最风雅、最为老练之举,作为一个中国人,他知道生活的价值,每当深夜,他推窗凝望星斗之时,幼时学过的诗句便涌用上心头,“终日昏昏醉梦间,忽闻春尽强登山。
因过竹院逢僧话,又得浮生半日闲。
”走到今天这样繁忙的都市生活中,每当夜深人静,谁不向往田园呢?中国诗歌里的田园,其实是我们生命的从喧哗走向诗意宁静的一次回归。
从传统思想上来讲,儒家一直主张一个人,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
儒家这种独善其身的思想,和老庄无为而治的思想综合起来,给中国文人奠定了一种文化的基础,就是隐逸的文化。
提起隐逸,大家会想起终南山,真的需要那么高的成本、需要那么辽阔的山林吗?有的时候可能要更浅近更简约,那就是农村的田园。
其实田园在哪里呢?从东晋开始,陶渊明就给我们逐渐地完善了,这种田园文化。
说起陶渊明,其实我们跳到脑子里的先会想起他的《归去来兮辞》。
一个人从小到大,是从他一个自然个体,逐渐逐渐成为一个社会公民,我们叫做建功立业、叫做实现自我,但是现实是我们的终极目标吗?社会角色那是我们实现的一个成功标准吗?在社会角色实现之外,我们的自我又在哪里?比实现更高的是超越,而超越有时候体现为归来。
一个生命有弹性的人,能够懂得把握的人,知道适可而止,知道他的归途还在。
陶渊明的归来回到了哪里呢?他回到了人的天性,那就是自我。
他回到了他的田园,那就是自然。
一个自我,一个自然,内在与外在真正融合的时候,他已经完成了社会角色的穿越,而真正抵达了心灵的自由。
所以抱朴含真,这是田园诗派的核心价值。
我们其实提起田园诗,总会说它的景色写的多么浅淡,它的词句白描般的优美,它的风光让我们赏心悦目。
《古诗词诵读——群文阅读之登临诗》

语言建构与运用:分析意象和意境,品味诗歌语言的简约美,体悟作者在诗词中表达的情感;
思维发展与提升:通过对登临诗词意象、意境、手法和情感的分析,掌握登临诗的一般鉴赏规律;
审美鉴赏与创造:完成知识迁移,阅读更多的登临诗作,学会鉴赏登临诗作,感受古典诗词之美;
文化传承与理解:通过掌握登临诗的一般鉴赏规律,激发同学们学习古诗词的热情,培养学生传承古典诗词文化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十三、教学反思:
在最初选择设计这一节课时,我是想逐渐消除学生对古诗鉴赏题的畏惧之心,激发学生阅读古诗的兴趣,所以根据教材内容选这两首诗作为依托点,来探究登临这一题材诗作的鉴赏规律,让学生明白这类诗作在意象选择、意境营造、手法运用和情感表达方面有着一定的规律,给他们鉴赏登临诗作提供一个抓手。学生在学习并掌握这个规律之后,遇到这类诗词不再无从下手,进而提高他们阅读诗词的兴趣。
D.尾联笔锋一转,表现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怀。
2.对《桂枝香·金陵怀古》一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上片前三句,点出词人的立足点、地点、季节,为全词设置出悲凉的气氛。
B.上片末三句,以水中的彩舟、江洲中的白鹭,展现了金陵多彩多姿的美景。
C.下片起句“念往昔繁华竞逐”,总结上片内容,并引起下文。
D.下片中“繁华竞逐”四字道出了六朝更替的根本原因。
4.艺术手法:
5.情感表达:
根据《望岳》一诗的分析,初步概括登临诗的鉴赏规律
1.登临对象:山
2.选用意象:云鸟山顶众山
3.营造意境:开阔壮阔
4.艺术手法: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夸张
5.情感表达:热爱、赞美、人生理想。
培养学生总结规律的意识,增强学生鉴赏诗词的信心。
学习任务二:小组合作鉴赏新诗《登岳阳楼》《桂枝香·金陵怀古》,补充完善登临诗词鉴赏规律内容。
登临况味

水阔山长。先说一组大家熟悉的荆门山 送别朋友时看到“山随平野尽,江入大 荒流。”这是李白眼里的山水。 王维泛舟汉江的时候说:“江流天地外, 山色有无中。”这是王维那一刻的山水。 杜甫登上岳阳楼看到,“吴楚东南坼, 乾坤日夜浮。”这是杜甫看到的山水。 而韩愈呢?
他看到了一幅清浅的山水风景,“江作 青罗带,山如碧玉篸。(zān,同簪) 每个人看见山水,都会留下自己的印象。 我们说的这些诗,虽然个人观感不同, 有一点是相似的——它们都是诗人真切 地将身心投入山水之中才会产生的印象。 个人生命找到了山水这个载体。水阔山 高之间,人被山水托举,自然之美和主 体之美融合,达到物我两忘的境界,完 成人与自然交融的审美。
小组讨论,初读本诗, 你有怎样的感受?
知识补充
杜甫
《登高》是唐代伟大诗人杜甫于大历二 年(767)秋天在夔州所作的一首七律。 前四句写景,述登高见闻,紧扣秋天的 季节特色,描绘了江边空旷寂寥的景致。
• 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
使人感到 非常冷。 既有身体 的,又有 心灵的。 更主要是 心的 。
显得天底下 的人很渺小, 这 不 是 一 只 很孤单。 快乐的鸟,
使人听到它 的叫声非常 悲凉。
是一只孤独 痛苦的鸟。
• 无边落木萧萧下, • 不尽长江滚滚来。
如果说“落木萧萧”是有生命短暂之感的话,那么,“不 尽长江”有什么意思呢?
明确:“不尽长江”指时间的无穷,是历史长河永不 停息。把颔联上下两句互相对比着写的,相互衬托, 人的生命越短暂,历史和时间越显得悠久。
登临况味
因为中国人很早就认识到人体的生命是 短暂、有限的,他们才幻想着在有限的 生命里,去追求无限的价值;在相对的 存在中,去追求绝对的意义。千百年来, 这种追求生生不息,无数诗人将对人生 意义的寻寻觅觅,寄托在山水之间,踏 遍千山,寻找一个俯视生活的视点。个 体生命找到了这种载体,于是,他们开 始走向山巅水涯。这种对生命意义的追 寻,使中国诗人登临远眺的诗篇中表现 出一种强烈的时空意识、宇宙意识和生 命意识的融合。
《登临》教案完美版

《登临》教案完美版登临教案完美版I. 引言本教案是为学生们开展一次《登临》阅读活动设计的。
通过本次活动,学生将能够深入了解《登临》的主题、情节和人物形象,并通过互动和讨论进一步提升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
II. 教学目标1. 通过阅读《登临》,学生能够理解并分析文本中的主题和情节。
2. 能够描述和评价文本中的人物形象以及其与主题之间的关系。
3. 通过阅读和讨论,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
III. 教学步骤1. 导入(5分钟)- 通过一段视频或图片引入《登临》这一话题,引发学生的兴趣。
- 提出一个开放性问题,让学生思考与《登临》相关的主题和想法。
2. 阅读《登临》(15分钟)- 学生阅读《登临》的精选章节,并在边阅读边做简短的读后练,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3. 小组讨论(20分钟)- 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共同讨论他们的理解和感受。
- 每个小组选择一个代表,向全班分享他们的理解和观点。
4. 教师点评和引导(15分钟)- 教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点评和引导,促进深入思考和理解。
5. 个人写作(20分钟)- 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写一篇关于《登临》的短文或评论。
6. 分享和反馈(10分钟)- 学生之间互相分享自己的作品,并给予反馈和建议。
IV. 教学评估1. 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积极参与程度。
2. 学生个人写作的质量和表达能力。
V. 参考资料- 《登临》全文- 《登临》的评论和研究资料以上是本次《登临》教案的完美版,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祝教学顺利!。
于丹:丹韵词音_讲稿——之(三)暖照夕阳

(三)暖照夕阳朋友们大家好。
一天之中最意味深长的时候莫过于夕阳西下,这个时刻从光影上来讲,它是温暖的,它是朦胧的。
而这个时候人的情绪呢?很多人已经忙了一天。
纷忙的工作,还有一天中未了的遗憾,这个时候是一种思归的时刻。
龚自珍说“吟到夕阳山外山,古今谁免余情绕”,夕阳山外山,到底牵绊着我们多少歌唱呢?中国有着农耕文明的传统,农耕文明遵循的秩序就是日出而作日暮而息。
跟着太阳出门去劳作,跟着太阳回家去休息,太阳回家的时候人也应该回来了。
所以当归不归的时候,这一天的流光和心愿都无法安顿。
为什么暝色起愁呢?就是因为人生易逝。
一天的日子也有它的边界,走到夕阳西下的时候,是一天流光走到边界之上,马上要坠入茫茫黑夜,但是这一瞬间我们还抓得住,这一刻人心百转千回。
其实归来,这是一种永恒的心愿。
我们一次一次地出发就是为了一次一次地归来。
而归来,原来在中国诗歌中的表述,曾经多么朴素。
在《诗经·王风·君子于役》里面,看着茫茫暮景,一个思妇想念她远在徭役中的爱人。
“君子于役,不知其期,曷至哉?”她说我的那个良人啊,他出去服役了。
“不知其期”,走的时候也没有告诉我归期。
“曷至哉”,这个时候你在哪儿呢?接着她说眼前风景,“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
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鸡全都上了架了,太阳西斜了,你看羊牛全都下来回家了,我家的那个人他到底在哪儿呢?你叫我怎么能不想他呢?这就是一段平白如话,聊天的口语,但是这是日暮晚归最早的歌唱。
千古绝唱,就是那一句著名的“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不要小看这十个字,“夕阳无限好”讲的是空间,笼罩的这一切景象是温馨的、欢愉的;“只是近黄昏”讲的是时间,时光紧迫,渐渐地临近了黑暗,留下来的是悲伤的、是苍凉的。
所以空间迷茫的温馨和时间冲破的苍凉,组合成了这些荒烟落日、几缕斜阳,组成了中国千古以来日暮情思不舍的歌唱。
人面对着夕阳,有多少文人都留下来他自己的一种祈求——让日子过得再慢一点。
最新-于丹教授演讲稿 于丹演讲稿 精品

于丹教授演讲稿于丹演讲稿一个世纪会有她的伟大与辽阔,但是也会有同比的压力和迷茫,怎么样去面对一切的挑战,我们今天能够有一份羽扇纶巾的倜傥潇洒,去让我们眼前一一的风险灰飞烟灭吧,不揣冒昧做一个解释.什么是中国的古典,古典是我们心中流淌的一种文化基因,如果你肯宁静下来去看,那你会知道它始终都在,它从未走远.我们之所以觉得古典远离,是因为我们自己难免有一种内心的浮躁.岁末这个时候我想起,杜甫说岁暮阴阳催短景,天涯霜雪霁寒霄.这是一份苍茫,越是到这个时候,阴阳催晚景,你会觉得流光怎么过的那么快呢,一天比一天短暂,刷刷的过去了,人在天涯心在天涯,红尘犹有未归人,有多少在这个世界上打拼的人,还有一种天涯的孤岑,觉得霜雪霁寒宵.今天有很多朋友从各地赶到北京来的,北京欢迎大家的方式就是给了你们一个真正的冬天,这两天北京的温度基本上是在零度以下,这是中国的北方,四季分明,心中难免会有霜雪霁寒宵这样的一种仓冷,但是它也会给我们一种冷静中的信念.中国的道家庄子里面有一个著名的说法叫做水静犹明,而况精神,圣人之心静乎,所以大家想一想,我们在年末的时候,怎么可以面对学习,学习可以入心呢?先要把我们自己敞开,有一份宁静柔软而接纳的态度,所有的知识才能进的来.如果我们是喧嚣的,我们整个人被那种世界给我们各式各样的赞美充斥着,或者世界给我们的挑战和非议打击着,我们的内心充满了各式各样的贪欲,各式各样的惶惑,那样的一个人就像水流在湍急的冲撞着峭壁岩石时候一样满是飞沫.庄子说水静犹明,水其实是安静下来才会明澈,而况精神,何况人的精神呢?水当它飞流急瀑那样喧嚣的时候,它什么也照不见,水是能照见整个世界,但只在一个前提之下,就是它安安静静照见山川,照见万物,照见人心.而况精神,精神世界难道不如此吗?一个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从这个世界带给你种种的烦恼喧嚣中宁静下来,你的心是什么呢?庄子说天地之鉴万物之镜也,你的心就是天地之间最大的镜子,你能照见整个世界的规则,你能照见自己要去的方向,这就是中国文化的力量.去年,今年,乃至明年,我把它叫做中国的大时段,2019,中国举办了一次史无前例,无与伦比的奥运会,但是它也经历了一次惨绝人寰,意想不到的大地震.这是中国的大年头,在这个年头中,中国呈现出的那种自信,无论我们以光荣的名义。
名人于丹演讲稿

名人于丹演讲稿篇一:于丹演讲稿阅读经典感悟成长——于丹在合肥演讲录谢谢今天来到这里的各位朋友。
这个周末的下午,我们大家聚集到这个地方来探讨关于成长、关于感悟的话题。
我想这不是我要向大家讲什么内容,而是我们大家一起轻松愉快地、像喝下午茶一样来完成自己心灵里的一个发现。
其实,周末到底有什么意义呢?就在于我们的心可以宁静下来,可以听听自己心里真正的愿望,看见自己心里面那些最柔软的、最芬芳、最美丽的想法。
有的时候一周的五天,匆匆忙忙,在一个紧张的节奏里面,我们可以去建功立业,安身立命,我们可以在这个社会上去完成自己的许多功绩,但是,自己心里整整的心愿在哪里呢?在这样一个周末的下午,我们把它打开,我们去完成这种发现,让自己的心可以感受一份宁静,我想这是一种美丽的事情。
觉悟就是见我心今天这个时代,相对我们过去的任何一个时候,都显得更丰富。
在这样的一个时代里,科技无限发达,物质极大地繁盛,但是我们的心一定比过去更幸福了吗?更安宁了吗?我们拥有的一定比过去更多吗?世界繁荣了,不意味着人心的灿烂;世界的选择多元了,不意味着人心的稳定。
我们可以想一想,就在几十年前,我们的物质条件相对很贫瘠的,但是呢,大家彼此没有多少的攀比的。
大家都是一样福利分的小房,顶多说我们家的人不勤快,坐的都是硬板的椅子,邻居家安个弹簧、弄点海绵做个土(名人于丹演讲稿)沙发,生活质量的差别也就是这么大。
山东省威海四中2012-2013学年高三语文 登临诗鉴赏主题单元设计

1.掌握这几首诗词的手法,能够准确作答。 2.能够以此进一步巩固诗歌答题技巧,在答题时减少要点的缺失。 3.能够归结主要的诗人的常用手法。 4.会灵活利用网络搜索自己所需要的有用信息,形成自己的资料库。有团队合作意 识,资源共享。
登临诗词的意义解读
所需课时
2 课时
专题三概述 (介绍本专题在整个单元中的作用, 以及本专题的主要学习内容、 学习活动和学习成果) 本专题主要是进行成果展示活动。 学生交流自己所掌握的登临鉴赏诗词, 能够从情感主题和艺术 手法方面进行赏析。归结登临鉴赏诗的常见主题和艺术手法,常见考点及应答思路。 能够说出登临诗词对于今天的意义, 从中学习诗词作者在其中所透露出来的时代责任感和爱国情 怀, 能够正确对待人生磨难。 学习其他名家对于鉴赏诗词的研究, 为诗词鉴赏和运用打开全新的视野。 能够大量背诵诗词,为我所用。 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交流评点,推选出佳作,进行影印学习。 本专题学习目标 (描述本专题学习所要达到的主要目标) 1.掌握常见的考点内容,补充记忆。 2.学习其他名家对于登临类鉴赏诗词的看法,学会用更新的眼光更深入的去鉴赏登临诗词。 3. 补充背诵其他登临类诗词,并尝试在文章写作中应用。 4.利用网络平台交流和使用多媒体技术展示研究成果,提升信息技术素养。 登临诗词对于今天有何学习意义? 1.你还学过哪些登临诗词? 本专题问题设计 2. 名家看待登临诗词中的观点你是否赞同?在登临中这些诗人都看到词是怎样运用的? 所需教学材料和资源(在此列出学习过程中所需的各种支持资源) 信息化资源 常规资源 教学支撑环 境 多媒体投影设备 个人搜集的相关资料 网络环境的教室
无
学习活动设计(描述本专题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活动) 第一课时: 1.学生回顾:回顾这几首诗词,检测背诵。 2.多媒体展示:这几首诗词的共同处是登临诗。展示高考中关于登临诗词的考察点。本节课的重 点在于情感的解读。 3.复习回顾:按照规范的答题模式,说出这几首诗词的情感。 4.小组研讨:意象、意境在情感的表达中起到什么样的作用?如何理解诗词中的典故? 5.当堂检测:登临诗词意象、意境、情感的鉴赏(诗歌鉴赏题) ;诗词中表现情感的重点句子默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六、登临况味“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这是李白眼里的山水;“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这是王维的山水;“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这是杜甫看见的山水;“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这是韩愈看见的山水。
每个人看山见水都留下自己的印象,看山看水里面有一个秘密,那就是视点不同。
以上这些诗虽然个人观感不同,可是有一点是相似的,他们都是登高远眺的时候才有了这样的印象。
水阔山长,先说一组大家听起来很熟悉的诗,李白渡荆门,送别朋友的时候看到,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这是李白眼里的山水。
王维在《汉江临眺》的时候说,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这是王维的山水。
杜甫登上岳阳楼看到,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这是杜甫看到的山水。
而韩愈呢,他看到了一个清浅的山水风景,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
每个人看山见水,其实都留下自己的印象。
看山看水,里面有一个秘密,那就是视点不同。
刚才咱们说的这些诗,虽然个人观感不同,可是有一点是相似的,那就是,他们都是登高远眺的时候,才有了这样的印象。
我们今天就来说说登临。
登临,不过是给我们一个不同寻常的视点。
当我们在日常的生活里,这是一个平视的视角,我们会觉得天高地阔,有很多东西都比我们要伟大,都比我们要辽远,所以一身渺渺,有的时候会觉得孤单和无助。
登临,其实会改换另外一种视点,当人在山边,在水涯,有时候会真正体会到,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游目骋怀,自由自在。
在中国的山水诗里,我们老会发现一个奇妙的现象,就是人远眺空间的时候,往往他望见了时光。
空间有时候是一个载体,越辽阔,其实你对历史那种悠长隽永和庄严,体会也越深刻。
最早在曹操写《观沧海》的时候,给了我们一种什么样天高地阔,人的那种雄心壮志的震撼呢?曹操,建安十二年,追击袁尚袁熙,大胜归途上,东临碣石。
他看到那样一个秋天,在天下走过那么久乱世之后,他的手中,天下归于稳定。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这一段描述气定神闲。
我们今天写大海,往往会写出大海的波涛汹涌,写出它澎湃的浪花,但是,在曹操的眼里,这个沧海是宁静,宏伟,辽阔的。
所谓水何澹澹,山岛竦峙,一切隽永而恒定。
看到那样丰茂的树木,看到秋风萧瑟的时候,远远的波浪渐渐地涌起。
这一番从容气度,其实是他一种襟胸,在客观的,自然的山水之间的折射。
他在这个地方看见了岁月,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其实在这首诗里,我们能够看见日月星辰的轮转,我们能够找到,在这样一个轮转之间,时空的交错。
辛弃疾在登上京口北固亭的时候,也是一眼望断长江,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滾滾流。
千古事跟长江水,是怎么样融合在一起的呢?时间与空间,在这里,找到了一个转换。
杜牧登上乐游原,望着天空,看见的是,长空澹澹孤鸟没,万古销沉向此中。
长空上消失的岂止是归鸟,还有万古的心事,也销向了澹澹的长空。
包括大家更熟悉的李太白《将进酒》,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这,是空间。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这,是时间。
为什么会找到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因为人要找到眼前的一个依托,一份安顿。
今天我们看见的诗仙李太白,他是一位高处的飞仙。
李白一生是喜欢登临的,我们看看,他给我们带来什么样的视点?李白的视点,是望向现实之外,望向宇宙苍穹。
他望见的不是人间的规则,而望见的是生命永恒的超越。
李白写《庐山谣》的时候,起笔亮出了自己的立场,起笔标明了自己是何等人物,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手持绿玉杖,朝别黄鹤楼。
他说,我本来就不是那种按照儒家功名进取,循序渐进的一个凡人,我对于孔子那样一套济世之道,本身不是太认同。
李白说,我觉得,我会有另外一种追求,我追求什么呢?手持绿玉杖,朝别黄鹤楼。
因为他是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
名山大川,有他生命另外一份寄托。
因为山川是永远活在世界上的,它们从远古带着那些远古的心事,带着远古的风流人物,一步一步经历春夏秋冬,走到了我们的生命里。
所以,李白一生好入名山游,他寻的是神仙。
在寻找之中,他自己变成了了不起的诗仙。
这样的诗写在什么时候呢?其实并不在李白多么从容得志的时候,恰恰这是在他的暮年,流放夜郞途中遇赦,返回的时候游庐山。
想想那个时候,他也是六十岁左右的老人了。
他经历了那么多的困苦,他看遍了世间的变乱,他的心为什么还如此飞扬呢?每个人都有过自己登山观景的经历,但是,我们可曾看过,李白看见的这一切呢?他说,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黄云万里动风色,白波九道流雪山。
人在一座高山之上,看见的是整个的大江茫茫,人世的变换。
他看见的黄云动风色,而白波九道绕着整个的这个山水。
大家看一看,这样的一个视点,相当于今天,我们航拍才能看得见的景色。
李白为什么能够看见,航拍才能看见的风景呢?我想,李白的生命是有翅膀的,一边是酒,一边是诗,他凭借着诗情和酒力,成为一个凡间的飞仙。
所以,他的视点永远与众不同。
李白登上太白山,他说,西上太白峰,夕阳穷登攀,太白与我语,为我开天关。
在这里,其实有三个太白,第一,西上太白峰,上的这座山本身叫太白山,所以,尽管到了落日西斜时候,他还是不肯停下,夕阳穷登攀。
因为他要去打个招呼,太白与我语,为我开天关,跟天上的太白星说一声,我要上去了,给我开开门。
让太白山跟太白星说,谁要上去了呢?那就是人间飞仙李太白。
三位太白的相遇,山,星辰与人,愿乘泠风去,直出浮云间。
《庄子》里面说,列御寇,御风而行,泠然善也。
他说,我自己也可以像列子那样,乘着泠泠长风,直出浮云之间。
这是何等新奇的想象!李白甚至说,举手可近月,前行若无山。
他真的飞起来了,在他举手的时候,似乎能够摘到月亮。
为什么今天总是有一个说法,说李白暮年是在沉醉之中,去捞水中之月,所以坠水而亡。
为什么大家宁可相信,这样一个听来荒诞的传说呢?因为他的生命里,对月亮的那种爱,那种追求和他的天真,大家都愿意相信。
所以,他说,我在这种追逐中,我前行恍若无山。
一别武功去,何时复更还?但是这一走,离开武功这个地方了,忽然之间,心里起了一点点惆怅,我真是上了天的话,那么,人间我还回得来吗?其实这就是李太白出仕与入仕之间的徘徊。
他有的时候希望,自己真的能够羽化登仙,但另一方面,他又对这个时代,心有眷恋,希望自己还能够在尘间有所作为。
李白为什么被贺知章称为谪仙人?这个人完全是从天上贬下来的,就是因为他有无数的奇思异想。
贺知章当年是看到了《蜀道难》,突然惊呼,他是一个仙人!除了《蜀道难》充满浪漫传奇,李太白写下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也是一样。
这究竟是一个幻境呢,还是真实?天姥山真的存在,但天姥山上的那一切,我们去能够遇得着吗?他起笔就给你说得那么悠远,那么缥缈,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
谈瀛洲这个事情,好像是找不到的,但是,听听天姥山,虽然它掩映在云霞之间,似乎还看得见。
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诚,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我们真是想不出来还有谁,能够用这样的笔触去写一座山?你真的似乎看见了四万八千丈,这是一座什么样的神山?山上有什么样的神仙?所以,他会说,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
我一定要去这里看一看。
那么,他看得见的是什么?别人看见的有松,有石,有云,有雾,但李白看见的是仙境,是神话,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
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
你看看日月同辉,金银璀璨,霓为衣,风为马,一片片的神仙纷至沓来。
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
为什么别人一入皇宫战战兢兢,俯首帖耳,而李太白在宫中可以有御手调羹,龙巾拭吐,贵妃捧砚,力士脱靴。
这些风流美谈,为什么他敢呢?他到底带着什么样的背景?那么,李白真的是个神仙吗?李白之所以今天被我们亲近,是因为他讲完这一切,绘声绘色浪漫传奇之后,他回得来。
他从高处能下来,而且下来以后,还带着他那种毫不掩饰的骄傲。
他说,你就算当了神仙,就算你见了那一切,享受了那一切,又怎么样呢?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
别君去兮何时在,且放白鹿青崖间。
须行即骑访名山。
正是因为他看过神仙,才觉得人生有眷恋。
正是因为人生有眷恋,才觉得功名利禄不值得追。
因为你追逐了那一片浮云,你会失去生命的尊严。
正是因为我还有那么多名山可访,所以说,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人没了这份开心,那别的一切都有如浮云。
李白有高处的视点,不是因为他站得高,是因为他的心性高,不是因为他的视野大,是因为他的气魄大。
一个站在高处真正有宏阔气象的人,他才能够看见我们看不到的神仙世界。
所以,李白这个人登过那么多的山,看过那么多的事。
他的山,都是这种大江茫茫之上,那样的一种壮观的高山吗?李白,其实也有宁静的山。
李白跟山川之间那份天真的挂念,有的时候就像他的小诗所说,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我和一座山川之间,深情地凝眸,彼此还没有满足呢,再让我们互相看一会儿。
这种感情,就如同后来辛弃疾说的,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
我看青山这么好,青山你难道就不喜欢我吗?人和山峦之间,有了这样一种亲近的托付,有了这种朋友一样可以言说的情感,其实人跟山才真正融合了。
所以,李白和山川,有着他生命里面一段夙缘。
这样的人,山才真正接纳他。
为什么我们有些人登山,会觉得没意思,会觉得累。
登山累,其实不是身体上的感受,是你的心还没有那么多的发现。
人为什么有时候登山会说,坐缆车吧,一下子就上去了,到高处赏个景,照张相,咱就回去吧!爬这山多累啊,是因为你不觉得一步一步丈量,一步一步地去换景,这对你是一种莫大的诱惑。
当你不觉得在一个缓慢的过程中,你看山也是一种目的,你就会愿意一下子超越过程,去抵达一个顶点。
所以,李白的山,那都是他一步一步走过的。
他能够站得高,是因为他在山川中的时光特别久。
杜甫,同样是一个爱登临的人。
他和李白不同的是,他在楼上的时光比李白还要更多。
几乎今天我们翻开所有杜甫的诗集,选的第一首,都是他二十四岁时候写下的《望岳》。
那个时候,他多么年轻。
因为头一年他参加乡试刚刚落第,怀才不遇,去看当时在山东做兖州司马的父亲杜宪,所以他就去了泰山。
一登泰山,年轻的杜甫胸怀天下,忽然之间被它的视野开拓出来,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泰山,我们传说中的五岳之尊,它到底是什么样子呢?站上去才知道,齐鲁一片青青,原来脚下这个地方如此之高,真的是大千造化,造出如此一个神秀的山峰,天空的星宿,分割出了我们的旦暮晨昏。
看完了这一切,从天地的规则到远方的景观,终于要说到这个青年他自己的生命,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人的心胸中,有一层一层的山峦涌动,你觉得归鸟回到了哪里呢?其实努力地去睁大眼睛,所有的归鸟都在你的眼帘。
当一个人与飞鸟,与山峦,能够融在一体的时候,他才能够真正懂得,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