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韵词音1中的诗词注释+白话译文

合集下载

于丹《丹韵词音》文字稿(全)

于丹《丹韵词音》文字稿(全)

于丹《丹韵词音》文字稿(全)丹韵词音(一)诗意春风今天我们在这儿说说中国的诗歌。

其实每一个中国人是在诗歌里,不知不觉完成了自己生命的成长。

小的时候,我们谁没有跟着李白看过床前明月光?那个时候不知道什么叫做思乡,但是孩子的眼睛会像月光一样,清清亮亮的。

谁小的时候没跟着孟浩然背过“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也许,我们起起落落背诗的声音就像啼鸟一样。

谁长大以后恋爱中或失恋的时候,没有想起李商隐的那个比喻“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春蚕和蜡炬成了我们心里两个可以寄托的意象。

谁在忙碌烦恼的时候不知道陶渊明呢?都在想着他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吧!可以说,千古夕阳之下,陶渊明的心,温暖了后世每一丛带霜的菊花。

再长大,我们心事沉沉,有了更深沉的焦虑、更深沉的忧伤。

都知道李后主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那样浩荡的悲伤跟我们自己的一己之悲比起来,是不是我们的心会稍稍放下一点呢?年华再老去,我们都会轻轻地叹一声气,想起蒋捷说“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这里面没有撕心裂肺的悲号,但是那种淡淡面对逝水流光时候的窥探,不是一种深沉的人生吗?所有这一切,里面其实都有一个核心的传承,那就是意象。

不管明月、啼鸟、菊花、蜡烛、春蚕、江水还是樱桃、芭蕉,中国人在时光中的感悟,从来不是直接去说我或喜、我或悲、我或愁、我或激扬慷慨,他一定会托付给某一个意象。

走到今天,我们的眼界更开阔了,我们的技术更发达了,我们的物质更繁盛了,每一个人生命中的可能性都在增长。

但是我们的诗情有托付吗?我们总会有某种时刻,忽然间诗思上涌,但是吟不出口来。

因为我们不知道去找到一个什么样的载体,而这个载体在诗中就是意象。

很多人会说,时光走到了今天,诗对我们究竟是一种必需品还是一种奢侈品?可能相比于我们的房贷,孩子的学费,还有我们的医药费,还有每一个人工作中的那些梦想,诗歌真的变得很奢侈。

但是我想,如果我们真的愿意相信,诗意是中国人生命中的必需品,我们也许真的就可以过得诗意盎然。

丹韵词音第六集登临况味中诗词

丹韵词音第六集登临况味中诗词

丹韵词音第六集登临况味中诗词+注释1、李白【唐】《渡荆门送别》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境,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作品注释⑴荆门:位于今湖北省宜都县西北长江南岸,与北岸虎牙山对峙,地势险要,自古即有楚蜀咽喉之称。

山形上合下开,状若门。

⑵远:远自。

⑶楚国:楚地,今湖北、湖南一带。

其地春秋、战国时属楚国境域。

⑷平野:平坦广阔的原野。

⑸江:大河。

大荒:广阔无垠的原野。

⑹月下飞天镜:明月映入江水,如同飞下的天镜。

下:移下,下来。

⑺海楼:海市蜃楼,亦称“蜃景”,是光线经过不同密度的空气层,发生显著折射时,把远处景物显示在空中或地面的奇异幻景。

这里状写江上云雾的变幻多姿。

这里形容江上云霞的美丽景象。

⑻仍:依然。

怜:怜爱。

一本作“连”。

故乡水:指从四川流来的长江水。

因诗人从小生活在四川,把四川称作故乡。

⑼万里:喻行程之远。

作品译文诗人乘舟顺流而下,经过漫长的水路,来到荆门之外。

山已经到了尽头,江水就在这大荒野地上奔流,浩浩漫漫。

皎洁的明月在空中流转,如同飞在空中的明镜。

云气勃郁,在大江面上变幻莫测,如同海市蜃楼一般。

虽然进入异地,我仍然依恋着故乡的水水山山,不远万里,一直伴着我这位游子。

2、王维【唐】《汉江临眺》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

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

作品注释⑴汉江:即汉水,流经陕西汉中、安康,湖北十堰、襄阳、荆门、天门、潜江、仙桃、孝感,到汉口流入长江。

诗题在元代方回的《瀛奎律髓》中题名为“汉江临眺”,临眺,登高远望。

汉江从襄阳城中流过,把襄阳与樊城一分为二(合称“襄樊”),以及襄樊周围大大小小的无数城郭(包括襄阳城门外的许多“瓮城”),一个个都像在眼前的水道两旁漂浮。

临泛江上,随着小舟在波澜中摇晃,感觉远处的天空都在摇动,非常恰当地扣题,写出“临泛”的独特观感。

假如是“汉江临眺”,就不会有这样的感觉。

所以此诗还是应题为《汉江临泛》为是。

丹韵词音第二集暮暖清秋中的古诗词

丹韵词音第二集暮暖清秋中的古诗词

丹韵词音第二集暮暖清秋中的古诗词1.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唯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

—屈原字词注释:忽:迅速。

淹:久留。

代序:指季节更相替换。

整句解释:太阳与月亮互相交迭,未尝稍停,新春与金秋相互交替,永无止境。

想到树上黄叶纷纷飘零,我害怕美人啊,您头上也添上丝丝霜鬓!2.《野步》【清】赵翼峭寒催换木棉裘,倚仗郊原作近游。

最是秋风管闲事,红他枫叶白人头。

3.《醉花阴》【宋】李清照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

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字词注释:瑞脑:一种薰香名。

又称龙脑,即冰片。

重阳:农历九月九日为重阳节。

《周易》以“九”为阳数,日月皆值阳数,并且相重,故名。

这是个古老的节日。

纱厨:即防蚊蝇的纱帐。

东篱:陶渊明《饮酒诗》:“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为古今艳称之名句,故“东篱”亦成为诗人惯用之咏菊典故。

黄花:指菊花。

整句解释:薄雾弥漫,云层浓密,日子过得愁烦,龙涎香在金兽香炉中缭袅。

又到了重阳佳节,卧在玉枕纱帐中,半夜的凉气刚将全身浸透。

在菊花边饮酒直到黄昏以后,淡淡的黄菊清香溢满双袖。

莫要说清秋不让人伤神,西风卷起珠帘,帘内的人儿比那黄花更加消瘦。

4.《雨霖铃》【宋】柳永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词语注释⑴凄切:凄凉急促。

⑵骤雨:急猛的阵雨。

⑶都门:指汴京。

帐饮:设帐置酒宴送行。

无绪:没有情绪。

⑷兰舟:鲁班曾刻木兰树为舟,后用坐船的美称。

⑸凝噎:喉咙哽塞,欲语不出的样子。

⑹去去:重复言之,表路途之远。

⑺暮霭:傍晚的云气。

沈沈:即“沉沉”。

⑻今宵:今夜。

⑼经年:经过一年又一年。

⑽纵:即使。

风情:男女相爱之情,深情蜜意。

[VIP专享]丹韵词音之千古名月

[VIP专享]丹韵词音之千古名月

丹韵词音(四、千古明月)(四)千古明月如果让我们只想一个最典型的中国诗坛上的意象,我们一定会想起头顶上的那一轮明月。

想想看,我们背的古圣先贤那些诗,从李太白问“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只”顿下这个酒杯,到苏东坡接起来,“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这个中间有过多少追问?我们都知道“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在这样的追问中,我们的心在明月的照耀下,不停地在探寻着。

有迷茫、有欢喜、有忧伤,一切都被明月照亮。

李白在月下说:“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

”所以他的结论是,“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

只有在这一轮中国诗坛的明月前,人心中所有的珍惜都能够被明亮地照射出来。

我们每天都迎着旭日东升去上班去工作,你看见的这一轮太阳永远是热烈的、是圆满的,它永远给你光、给你一些能量。

可月亮呢?月亮永远给你一些周期性变化,它永远是望朔之间阴晴圆缺变化无定,它给我们的是一种时光悲欢离合里人的平常心。

人向太阳学习了进取,所以在这个世界上可以有发奋、有超越;人向明月学会了平常,这样一种平淡的心情,可以去看轻很多是非坎坷,达到自己生命一种真正的逍遥。

明月的这种和谐、宁静、婉约、朦胧、淡泊,所有的这些特质不仅仅是审美的,更重要的,他是你一个心灵的映像。

这就是中国人为什么爱写明月诗。

有一位诗僧说得好“月华澄有象,诗思在无形”。

其实,人的诗往往写出来的时候,需要找到一个寄托,正因为月华有象,所以他就在这个上面寄托了他所有的向往。

人在小的时候看见明月都是会惊呼的,因为他不确定他看见的是什么。

李白说,“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

”这多像小孩子说的话——天上是个白玉的大盘子吗?哎呀,是不是王母娘娘照的镜子突然挂在天上了?所有的这些想象人长大以后还会给我们惊喜。

苏轼说他留宿在九仙山的时候,深夜里被老僧唤醒:“夜半老僧呼客起,云峰缺处涌冰轮。

于丹丹韵词音_讲稿——之登临况味

于丹丹韵词音_讲稿——之登临况味

六、登临况味“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这是李白眼里的山水;“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这是王维的山水;“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这是杜甫看见的山水;“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这是韩愈看见的山水。

每个人看山见水都留下自己的印象,看山看水里面有一个秘密,那就是视点不同。

以上这些诗虽然个人观感不同,可是有一点是相似的,他们都是登高远眺的时候才有了这样的印象。

水阔山长,先说一组大家听起来很熟悉的诗,李白渡荆门,送别朋友的时候看到,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这是李白眼里的山水。

王维在《汉江临眺》的时候说,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这是王维的山水。

杜甫登上岳阳楼看到,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这是杜甫看到的山水。

而韩愈呢,他看到了一个清浅的山水风景,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

每个人看山见水,其实都留下自己的印象。

看山看水,里面有一个秘密,那就是视点不同。

刚才咱们说的这些诗,虽然个人观感不同,可是有一点是相似的,那就是,他们都是登高远眺的时候,才有了这样的印象。

我们今天就来说说登临。

登临,不过是给我们一个不同寻常的视点。

当我们在日常的生活里,这是一个平视的视角,我们会觉得天高地阔,有很多东西都比我们要伟大,都比我们要辽远,所以一身渺渺,有的时候会觉得孤单和无助。

登临,其实会改换另外一种视点,当人在山边,在水涯,有时候会真正体会到,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游目骋怀,自由自在。

在中国的山水诗里,我们老会发现一个奇妙的现象,就是人远眺空间的时候,往往他望见了时光。

空间有时候是一个载体,越辽阔,其实你对历史那种悠长隽永和庄严,体会也越深刻。

最早在曹操写《观沧海》的时候,给了我们一种什么样天高地阔,人的那种雄心壮志的震撼呢?曹操,建安十二年,追击袁尚袁熙,大胜归途上,东临碣石。

他看到那样一个秋天,在天下走过那么久乱世之后,他的手中,天下归于稳定。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关于夕阳的诗词

关于夕阳的诗词

关于夕阳的诗词:丹韵词音之暖照夕阳讲稿(完整版)朋友们大家好。

一天之中最意味深长的时候莫过于夕阳西下,这个时刻从光影上来讲,它是温暖的,它是朦胧的。

而这个时候人的情绪呢?很多人已经忙了一天。

纷忙的工作,还有一天中未了的遗憾,这个时候是一种思归的时刻。

龚自珍说“吟到夕阳山外山,古今谁免余情绕”,夕阳山外山,到底牵绊着我们多少歌唱呢?中国有着农耕文明的传统,农耕文明遵循的秩序就是日出而作日暮而息。

跟着太阳出门去劳作,跟着太阳回家去休息,太阳回家的时候人也应该回来了。

所以当归不归的时候,这一天的流光和心愿都无法安顿。

为什么暝色起愁呢?就是因为人生易逝。

一天的日子也有它的边界,走到夕阳西下的时候,是一天流光走到边界之上,马上要坠入茫茫黑夜,但是这一瞬间我们还抓得住,这一刻人心百转千回。

其实归来,这是一种永恒的心愿。

我们一次一次地出发就是为了一次一次地归来。

而归来,原来在中国诗歌中的表述,曾经多么朴素。

在《诗经·王风·君子于役》里面,看着茫茫暮景,一个思妇想念她远在徭役中的爱人。

“君子于役,不知其期,曷至哉?”她说我的那个良人啊,他出去服役了。

“不知其期”,走的时候也没有告诉我归期。

“曷至哉”,这个时候你在哪儿呢?接着她说眼前风景,“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

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鸡全都上了架了,太阳西斜了,你看羊牛全都下来回家了,我家的那个人他到底在哪儿呢?你叫我怎么能不想他呢?这就是一段平白如话,聊天的口语,但是这是日暮晚归最早的歌唱。

千古绝唱,就是那一句著名的“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不要小看这十个字,“夕阳无限好”讲的是空间,笼罩的这一切景象是温馨的、欢愉的;“只是近黄昏”讲的是时间,时光紧迫,渐渐地临近了黑暗,留下来的是悲伤的、是苍凉的。

所以空间迷茫的温馨和时间冲破的苍凉,组合成了这些荒烟落日、几缕斜阳,组成了中国千古以来日暮情思不舍的歌唱。

人面对着夕阳,有多少文人都留下来他自己的一种祈求——让日子过得再慢一点。

吕祖沁园春丹词注解

吕祖沁园春丹词注解

吕祖沁园春丹词注解七返还丹,在人先须;炼己待时.正一阳初动,中宵漏永.温温铅鼎,光透帘帏.造化争驰,龙虎交媾,进火功夫牛斗危.曲江上,见月华莹净,有个乌飞.当时自饮刀圭.又谁信无中养就儿.辩水源清浊,木金间隔,不因师指,此事难知.道要玄微,天机深远,下手速修犹太迟.蓬莱路,仗三千行满,独步云归.七返还丹[解]:七返者,七乃火数;返者,使火归本而返于坤炉.以火炼金,金火相拘.还者,火逼则金出坤炉而成还丹.返以火言,还以金言.无"火"之返本,则无"金"之还源.本词之旨,主以火立言,而不以金.然,火在是,必亦金在是.所谓:火药原来一处居也!吕祖<黄鹤赋>云:"火逼金行出坤炉,故名七返".即此意.在人先须,炼己待时.[解]:我人若要得此还丹,要有"在人之先须"的一着功夫.得其先机,处处时时先于天,方能得此先天中之真种还丹也.捕鱼先接网,饮水挖井前,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此皆指事和器要准备于"先".另有妙处,乃"心"之先,"时"之先,"机"之先也.心者,人心;时者,彼时;机者,爻动也.三"先"皆俱,是为"常应常静""湛然常寂".此"先须"功夫,无过于炼己也.炼己纯熟,方能神感神知,何时药生,何时采取,何时进火.故言炼己待时.即此.时者,一阳来复之时,此时非计算推测可知,故需炼己方能知真时.且"待"者,乃常应常静常清静的"无心"而待,非有心也.故,"道"在我而常清常静."要"在彼而有功夫之运用.炼己要炼到"空无所空"而湛然常寂,吕师所谓:"念正情忘极""心中皎洁如明镜,镜心寂灭若空虚,始得临炉无弊病"也.常应常静常清静,而不可为顽空也.炼己又以铸神剑名之,要得还丹,必先铸剑,要铸神剑,必用金水.铸以金则刚,铸以水则柔,此金水铸剑,是名外炼.混俗和光,对境忘情,摄境积性铅,是名内炼,又名自炼.外炼属彼,自炼属我,采金水配柔刚,积性铅于尘世,后方能求命铅于水府也.炼己功成,己汞化为己土,能刚能柔,能放能收,能远能近,能有能无,静与应之间,实快同闪电,神光如电,化为"形质';,是为神剑成形,<悟真>所谓:"万里诛妖一电光",何其速也.远即近也.不如此速,先天何由得?必当面错过也!!己土者,三丰先生所谓我之"玄关"也.我之玄关常在常开,亦炼己功成之一表现也.我之玄关常开,方能入彼牝府中求赤水之玄珠命铅也.正一阳初动,中宵漏永.[解];"正"者,非邪也.止于天"一"为"正';,非旁门邪伪可比,乃"用之不可见,见之不可用",绝无粘染.正者,亦正子之义,一阳初动,乃地中生天,所谓:"掘地见天光"也.此为别立乾坤,生天生地生人之时,乃元会运世之一刻,一阳初动处,万物未生时也.何谓漏永?看计是之水漏,不断的一滴滴的滴下,忽的漏止,水滴停在"空中",似将"停"至于永恒也,观此"漏永"之意境,而可悟天地合"处"也.故漏永者,乃交媾合一之谓,此时乾坤交媾,日月合壁,行于"中"道,日月同出同入,丹书谓为"合符行中""晦朔之间正合符".三家一炁,同混沌于玄牝一窍,其气极清,寂无所寂,有如"漏永".若忽的一动,是为一阳来复,我以忽的一"止';,直下而应之,乃以静制动也.中宵者,以八月十五夜半喻之,中者,剖半也.八月十五,外鼎气足神全.月如是,日体亦然,于是二八相当,亦正当交媾之时也.又中者,乾坤交媾,日月合壁之"中';.宵者,夜也,中宵即夜半子时,夜乃阴象,而中含真阳,以喻阴中阳生也.子时者,爻动之时也.而非死子时也.温温铅鼎,光透帘帏.[解]:铅鼎者,外鼎也,又名坤炉,药生时曰鼎,药炼时曰炉也.温温者,阳生之气象与节候也.此时水温身暖,有外景发现也.光透帘帏者,光者,铅光也,其光似从外来,虚室生白,金光耀目,直透帘帏也.吕师云"若待水温身暖处,便当牢固办前程",牢固者,牢固自身,以防铅汞渗漏也.而办前程,即进火功夫.故当"温温"之时,即要行进火功夫,二分真水,而以二分之火合之,所谓"金火相拘""火逼金行",故下句接进火功夫.另,温温者,一个"温"乃阳在地下,居于北方,是为坎卦,其炁极清,其火尚微,切不可行进火采炼之功.二个"温';者,则为温温,是为二分真水,其光已可上透,故有光透帘帏,天应星之景也,恰是前面所言正字之妙义,乃上止于天而为正也,天者,在人身为头部也.若透至"三",则不可进火也.吕师所谓:"若待其三不可进".亦<参同契>所云:"五分水有余,二者以为真,金重如本初,其三遂不去,火二与之俱"也,二与三合,木火为侣,是为五.以五合五,是为二五相合也.五分有余之水,进火必自"二';起,方合五分,方是二五相合也,金水一四合处,必以二三木火为侣也.而最最关键者,进火必要在二三之间.方成二五合妙.以人身而论,阳在坎中,其气潜于虚危而尚嫰,是为初九潜龙勿用,到二分真水,其炁温温,光透帘帏,一阳来复,坎化为兑,真阳出于虚危而未离于虚危,黄芽虽生,而未见光也.此时真阳铅炁出而将沉而未沉,陆西星所谓:"不动而动,动而不动",急应以太阳火自下炼伏之,吕师所谓:"太阳伏太阴".<悟真>所谓:"若到一阳来复起,便堪进火莫延迟"又云:"一阳才动作丹时,铅鼎温温照幌帏",亦本于吕师此句也.所以紧接下句,则是专讲进火也.造化争驰,龙虎交媾,进火功夫牛斗危。

古诗丹凤吟·赋陈宗之芸居楼翻译赏析

古诗丹凤吟·赋陈宗之芸居楼翻译赏析

古诗丹凤吟·赋陈宗之芸居楼翻译赏析《丹凤吟·赋陈宗之芸居楼》作者为宋朝诗人吴文英。

其古诗全文如下:丽景长安人海,避影繁华,结庐深寂。

灯窗雪户,光映夜寒东壁。

心凋鬓改,镂冰刻水,缥简离离,风签索索。

怕遣花虫蠹粉,自采秋芸薰架,香泛纤碧。

更上新梯窈窕,暮山澹着城外色。

旧雨江湖远,问桐阴门巷,燕曾相识。

吟壶天小,不觉翠蓬云隔。

桂斧月宫三万手,计元和通籍。

软红满路,谁聘幽素客。

【前言】《丹凤吟·赋陈宗之芸居楼》是宋代词人吴文英的作品。

此词叙述了芸居楼主人陈起惨淡经营书肆的艰难情景,表达了作者对陈起书肆日渐衰败的叹惜之情。

【注释】⑴景:一作“锦”。

⑵此句一无“自”字。

【翻译】无。

【赏析】《丹凤吟》,双调,一百十四字,上片十二句四仄韵,下片十一句五仄韵。

“丽景”三句。

言临安乃是当时的南宋首都,其繁华的闹市人流似海,而芸居楼却是避繁趋静,开设在这环境幽静的睦亲坊内。

陈起书肆往来无白丁,故环境幽静,更显其高雅。

“灯窗”两句,化用“囊萤映雪”、“凿壁偷光”的典故。

言陈起结交了很多贫苦的读书人,由于他开设了“芸居楼”,就能方便这些清贫士子来这儿寻求知识,这就像似古人能借得光明苦读诗文一样。

“心凋”四句。

“镂冰刻水”,喻徒劳无功也。

“镂冰”,意思是在冰上雕刻,虽极尽工巧能事,一旦融化,终化乌有。

所以《史通》说:“镂冰为璧不可用也。

”黄庭坚也有诗:“镂冰文章费工巧”,都可证之。

“缥”,淡青色。

“离离”,剥裂貌。

《楚辞·九叹·思古》有“曾哀凄唏,心离离兮”。

“风签”,指一般的俗书。

此言陈起为芸居楼的存在而费尽心血,以致鬓发斑白,然而因是文人经商,书肆呈现衰败的景象。

楼中收藏的淡青色的竹简古籍,因年代久远已经剥裂;而一般通俗的读本,也已是所剩无几了。

“怕遣”三句。

言陈起为了维持生计,虽则书肆中已是藏书不多,但恐怕招来蠹虫毁掉这些仅存的书籍,所以亲自去山野采集芸草,熏洗书架,驱赶蠹虫。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讲诗意春风《无题》【唐】李商隐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词语注释1.无题:唐代以来,有的诗人不愿意标出能够表示主题的题目时,常用“无题”作诗的标题。

2.丝方尽:丝,与“思”是谐音字,“丝方尽”意思是除非死了,思念才会结束。

3.泪始干:泪,指燃烧时的蜡烛油,这里取双关义,指相思的眼泪。

4.晓镜:早晨梳妆照镜子;云鬓:女子多而美的头发,这里比喻青春年华。

5.应觉:是设想之词。

月光寒:指夜渐深。

6.蓬山:蓬莱山,传说中海上仙山,比喻被怀念者住的地方。

7.青鸟:神话中为西王母传递音讯的信使。

8. 东风:春风。

9. 残:凋零。

10.泪:指蜡泪,隐喻相思泪水11.镜:照镜,用作动词12.但:只全文翻译见面的机会真是难得,分别时也难舍难分,况且又兼东风将收的暮春天气,百花残谢,更加使人伤感。

春蚕结茧到死时丝才吐完,蜡烛要燃完成灰时像泪一样的蜡油才能滴干。

妻子早晨妆扮照镜,只担忧丰盛如云的鬓发改变颜色,青春的容颜消失。

男子晚上长吟不寐,必然感到冷月袭人。

对方的住处就在不远的蓬莱山,却无路可通,可望而不可即。

希望有青鸟一样的使者殷勤地为我去探看有情人,来往传递消息。

◆《虞美人》李煜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明月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全文翻译春花秋月,年年开花,岁岁月圆,要到什么时候才能完了呢?以往的一切都没有了,都消逝了,都化为虚幻了。

归宋后又过了一年,夜阑人静,幽囚在小楼中的人,倚栏远望,对着那一片沉浸在银光中的大地,多少故国之思,凄楚之情,涌上了心头,不忍回首,也不堪回首。

他遥望南国感叹,“雕栏”“玉砌”也许还在吧;只是当年曾在栏边砌下流连欢乐的有情之人,已不复当年的神韵风采了。

人生啊人生,不就意味着无穷无尽的悲愁么。

愁思如春水的汪洋恣肆,奔放倾斜;又如同春水之不舍长夜,长流不断,无穷无尽。

◆《一剪梅·舟过吴江》蒋捷一片春愁待酒浇,江上舟摇,楼上帘招。

秋娘渡与泰娘桥,风又飘飘,雨又潇潇。

何日归家洗客袍,银字笙调,心字香烧。

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全文翻译船在吴江上飘摇,我满怀羁旅的春愁,看到岸上酒帘子在飘摇,招揽客人,便产生了借酒消愁的愿望。

船只经过令文人骚客遐想不尽的胜景秋娘渡与泰娘桥,也没有好心情欣赏,眼前是“风又飘飘,雨又潇潇”,实在令人烦恼。

哪一天能回家洗客袍,结束客游劳顿的生活呢?哪一天能和家人团聚在一起,调弄镶有银字的笙,点燃熏炉里心字形的盘香?春光容易流逝,使人追赶不上,樱桃才红熟,芭蕉又绿了,春去夏又到。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唐】韩愈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词语注释①呈:恭敬地送给。

②天街:京城街道。

③酥(sū):酥油、奶油、乳汁,这里形容春雨的滋润。

④最是:正是。

⑤绝胜:远远超过⑥皇都:长安城(唐朝京都)。

全文翻译京城大道上空丝雨纷纷,它像奶油般细密而滋润,远望草色依稀连成一片,近看时却显得稀疏零星。

这是一年中最美的季节,远胜过绿柳满城的春末。

◆《咏柳》【唐】贺知章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词语注释①咏:歌颂、赞美。

柳:柳树,落叶乔木或灌木,叶子狭长,种类很多。

该诗描写的是垂柳。

②碧玉:碧绿色的玉。

这里用以比喻春天嫩绿的柳叶的颜色如碧绿色的玉。

妆成:装饰,打扮。

一树:满树。

一,满,全。

在中国古典诗词和文章中,数量词在使用中并不一定表示确切的数量。

下一句的“万”,就是表示很多的意思。

③绦(tāo):用丝编成的绳带。

丝绦:形容一丝丝像丝带般的柳条。

④裁:裁剪,用刀或剪子把物体分成若干部分。

⑤二月:二月,正是初春时节。

似:好像,如同,似乎。

全文翻译如同碧玉装扮成的高高的柳树,长长的柳条柔嫩轻盈,像千万条绿色的丝带低垂着,在春风中婆娑起舞。

这一片片纤细柔美的柳叶,是谁精心裁剪出来的呢?就是这早春二月的风,温暖和煦,恰似神奇灵巧的剪刀,裁剪出了一丝丝柳叶,装点出锦绣大地。

《钱塘湖春行》【唐】白居易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词语注释1.孤山寺:南北朝时期陈文帝(522~566)初年建,名承福,宋时改名广化。

孤山:在西湖的里、外湖之间,因与其他山不相接连,所以称孤山。

上有孤山亭,可俯瞰西湖全景。

2.贾亭:又叫贾公亭。

西湖名胜之一,唐朝贾全所筑。

唐贞元(公元785~804年)中,贾全出任杭州刺史,于钱塘湖建亭。

人称“贾亭”或“贾公亭”,该亭至唐代末年。

3.水面初平:湖水才同堤岸齐平,即春水初涨。

初:在古汉语里用作副词,常用来表示时间,是指刚刚。

4.云脚低:白云重重叠叠,同湖面上的波澜连成一片,看上去,浮云很低,所以说“云脚低”。

点明春游起点和途径之处,着力描绘湖面景色。

多见于将雨或雨初停的时候。

云脚:接近地面的云气,多见于将雨或雨初停时。

“脚”的本义指人和动物行走的器官。

这里指低垂的云。

5.早莺:初春时早来的黄鹂。

莺:黄鹂,鸣声婉转动听。

6.争暖树:争着飞到向阳的树枝上去。

暖树:向阳的树。

7.新燕:刚从南方飞回来的燕子。

8.啄:衔取。

燕子衔泥筑巢。

春行仰观所见,莺歌燕舞,生机动人。

侧重禽鸟。

9.乱花:纷繁的花。

渐:副词,渐渐地。

欲:副词,将要,就要。

迷人眼:使人眼花缭乱。

浅草:浅浅的青草。

才能:刚够上。

没:遮没,盖没。

春行俯察所见,花繁草嫩,春意盎然。

侧重花草。

浅浅的青草刚够没过马蹄。

10.湖东:以孤山为参照物。

11.行不足:百游不厌。

足,满足。

12.阴:同“荫”,指树荫。

13. 白沙堤:即今白堤,又称沙堤、断桥堤,在西湖东畔,唐朝以前已有。

白居易在任杭州刺史时所筑白堤在钱塘门外,是另一条。

诗人由北而西而南而东,环湖一周,诗则以湖东绿杨白堤结束,以“最爱”直抒深情。

白堤全长1000米。

全文翻译从孤山寺的北面到贾亭的西面,春水初涨,白云重重叠叠,同湖面上的波澜连成一片。

几只早出的黄莺争着飞向向阳的树上栖息,谁家新飞来的燕子衔着泥在筑巢。

繁多的春花渐渐要迷住人的眼睛,浅浅的春草刚刚能够遮没马蹄。

我最喜爱西湖东边的美景,总是观赏不够,尤其是绿色杨柳荫下的白沙堤。

◆《魏王堤》【唐】白居易花寒懒发鸟慵啼,信马闲行到日西。

何处未春先有思,柳条无力魏王堤。

全文赏析诗的起始两句:“花寒懒发鸟慵啼,信马行到日西。

”写冬去春来,但仍春寒料峭,那种百花争艳、莺声燕语的春日繁华景象还远未出现。

看不到一点可以驻足观赏的春天景象,诗人也只好在长堤上信马闲行,颇为无奈地消磨时光。

但春天不可能没有一点踪影,细心而敏感的诗人突然发现了春已到来的迹象,那就是长堤两旁的弱柳,已嫩枝轻拂,给人间带来了一丝春意。

◆《忆江南》之《忆江南·江南好》【唐】白居易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词语注释①据《乐府杂录》,此词又名《谢秋娘》,系唐李德裕为亡姬谢秋娘作。

又名《望江南》、《梦江南》等。

分单调、双调两体。

单调二十七字,双凋五十四字,皆平韵。

②谙(音安):熟悉。

③蓝:蓝草,其叶可制青绿染料。

全文翻译江南好,我对江南的美丽风景曾经是多么的熟悉,多么的了解,每当太阳从东方升起,阳光普照大地,遍地开放的鲜花更加艳丽,春光水碧,绿波粼粼,这样美好的景色,怎么能让我不回忆起江南呢?◆《忆江南》之《忆江南·江南忆》其一【唐】白居易江南忆,最忆是杭州。

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

何日更重游?◆《忆江南》之《忆江南·江南忆》其二【唐】白居易江南忆,其次忆吴宫。

吴酒一杯春竹叶,吴娃双舞醉芙蓉。

早晚复相逢?词语注释①忆江南:作者题下自注说:“此曲亦名谢秋娘,每首五句。

”按《乐府诗集》:“《忆江南》一名《望江南》。

”“因白氏词,后遂改名《江南好》。

”至晚唐、五代成为词牌之一。

②山寺句:作者《东城桂》诗自注说:“旧说杭州天竺寺每岁中秋有月桂子堕。

”③郡亭:疑指杭州城东楼。

看潮头:钱塘江入海处,有二山南北对峙如门,水被夹束,势极凶猛,为天下名胜。

④吴宫:指吴王夫差为西施所建的馆娃宫,在苏州西南灵岩山上。

⑤竹叶:酒名。

⑥娃:美女。

醉芙蓉:形容舞伎之美。

⑦早晚:犹言何时。

全文赏析《忆江南·江南忆》的前一首是突出描绘杭州这个被人喻为可同天堂媲美的地方来验证“江南好”。

古神话中有月中桂树的传说。

《南部新书》载:“杭州灵隐寺多桂,寺僧曰:‘此月中种也。

’至今中秋望夜,往往子堕,寺僧亦尝拾得。

”可见这寺中月桂的说法不过是寺僧自神其说而已。

但是,生活真实不等于艺术真实,作品运用这一传说,意在表达杭州的非同凡俗。

同时“山寺月中寻桂子”也表现了诗人浪漫的想像,读者眼前仿佛现出怒放的丹桂,闻到桂子浓郁的芳香。

次句“郡亭枕上看潮头”则描绘了杭州浙江入海的奇观。

诗人通过对当年山寺寻桂和钱塘观潮两个代表性的生活画面的描写,仅用两句话就足以使人想见杭州之多彩多姿。

后一首词是描绘苏州之美。

苏州有当年吴王夫差为美人西施修建的馆娃宫等风景名胜古迹,有名叫“竹叶春”的美酒佳酿,苏州的女子也更美丽多姿,能歌善舞,她们的舞姿,令人联想到那在风中沉醉的荷花。

诗人以美妙的诗笔,简洁地勾勒出苏州的旖旎风情,令人无比神往。

◆《绝句》【唐】杜甫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全文翻译江水碧绿使水鸟的白翎显得更加洁白,山峰青翠映衬得花儿像燃烧的火一样红。

今年的春天眼看又要过去了,不知什么时候我才能回家?◆《绝句》【唐】杜甫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词语注释(1)西岭:西岭雪山。

(2)千秋雪:指西岭雪山上千年不化的积雪。

(3)泊:停泊。

(4)东吴:古时候吴国的领地。

(5)万里船:不远万里开来的船只。

全文翻译两只黄鹂在柳枝上鸣叫,一行白鹭在天空中飞翔。

窗口可以看见西岭千年不化的积雪,门口停泊着从东吴万里迢迢开来的船只。

◆《寒食》之一【唐】李山甫柳带东风一向斜,春阴澹澹蔽人家。

有时三点两点雨,到处十枝五枝花。

万井楼台疑绣画,九原珠翠似烟霞。

年年今日谁相问,独卧长安泣岁华。

◆《寒食》之二【唐】李山甫风烟放荡花披猖,秋千女儿飞短墙。

绣袍驰马拾遗翠,锦袖斗鸡喧广场。

天地气和融霁色,池台日暖烧春光。

自怜尘土无他事,空脱荷衣泥醉乡。

◆《临安春雨初霁》【南宋】陆游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

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

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

全文翻译这些年世态人情淡薄得似纱,可谁让我要骑马客居京城享受这份繁华?只身于小楼中,听春雨淅淅沥沥了一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