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丹-丹韵词音讲稿(五)风雅田园
重温最美古诗词于丹读于丹《重温最美古诗词》有感

重温最美古诗词于丹【读于丹《重温最美古诗词》有感】读于丹《重温最美古诗词》有感工作之余,捧起于丹的著作《重温最美古诗词》一书,翻到第五章《田园林泉》,便耐心阅读,书中详细地阐述了东晋陶渊明的田园生活,这“田园”不是世外桃,不是远离生活的仙境,也不是一个地方,它是一个让我们可以感到温暖的归属,它是一种状态,一段心情。
我想说,其实它就是一种心态吧。
陶渊明出身在晋朝一度辉煌而急剧败落的官宦世家。
他一面想要恢复先祖的荣耀,一面又感到时运不济,力不从心,一面厌弃官场的纷乱芜杂,一面又忘怀不了曾经有过的繁华。
所以他才在进退出隐之间有如此多的犹豫,如此多的反复。
最后他终于不能从仕途上看到光明前景,这才决然离去,留下无穷感慨,无穷怅惘,而终于觅得了恬静心境,创造了另一种繁华——“田园”,那种不会被时代吞没、不会随光阴飞逝的繁华——文学上的卓绝成就。
他有真才实学,恬淡旷远的襟怀,孤傲高洁的品格,也许只有在这种恬静、闲适的“田园”生活里,人的心才能真正安宁祥和下来,才能真正心态平和。
“孟夏草木长,绕屋树扶疏。
众鸟欣有托,吾亦爱吾庐”——《陶渊明�读山海经�孟夏草木长》,看到诗人热爱生活,爱自己的家,一种知足常乐的心境,自叹不如。
我们往往会与身边的人比,工作的轻松与繁重、待遇的上下、住房的地段与装修档次、购物穿着品牌、代步车辆价位等等,所以越比越不知足,越比心里越不平衡,哪有诗人“既耕亦已种,时还读我书”的耕读状态,从中寻找乐趣,调节心态。
由此我想到,各行各业的人们在紧张工作之外寻找解脱,调节心态,诸如旅游、野钓、登山、舞蹈、瑜伽、健身、学乐器等等,寻找属于每个人的“田园”。
我的“田园”有好几块:野钓、学吹竹笛和学吹葫芦丝。
记得二十几年前,单位组织工会活动,到附近的一个水库野钓比赛,在水库边我钓不到一条鱼,后来转移到河坝下试钓,结果满载而归,自从那次以后,本来不会钓鱼的我一下子就上了瘾,一直到前年,每年暑假水库边都有我的踪影。
于丹:丹韵词音_讲稿——之(三)暖照夕阳

(三)暖照夕阳朋友们大家好。
一天之中最意味深长的时候莫过于夕阳西下,这个时刻从光影上来讲,它是温暖的,它是朦胧的。
而这个时候人的情绪呢?很多人已经忙了一天。
纷忙的工作,还有一天中未了的遗憾,这个时候是一种思归的时刻。
龚自珍说“吟到夕阳山外山,古今谁免余情绕”,夕阳山外山,到底牵绊着我们多少歌唱呢?中国有着农耕文明的传统,农耕文明遵循的秩序就是日出而作日暮而息。
跟着太阳出门去劳作,跟着太阳回家去休息,太阳回家的时候人也应该回来了。
所以当归不归的时候,这一天的流光和心愿都无法安顿。
为什么暝色起愁呢?就是因为人生易逝。
一天的日子也有它的边界,走到夕阳西下的时候,是一天流光走到边界之上,马上要坠入茫茫黑夜,但是这一瞬间我们还抓得住,这一刻人心百转千回。
其实归来,这是一种永恒的心愿。
我们一次一次地出发就是为了一次一次地归来。
而归来,原来在中国诗歌中的表述,曾经多么朴素。
在《诗经·王风·君子于役》里面,看着茫茫暮景,一个思妇想念她远在徭役中的爱人。
“君子于役,不知其期,曷至哉?”她说我的那个良人啊,他出去服役了。
“不知其期”,走的时候也没有告诉我归期。
“曷至哉”,这个时候你在哪儿呢?接着她说眼前风景,“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
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鸡全都上了架了,太阳西斜了,你看羊牛全都下来回家了,我家的那个人他到底在哪儿呢?你叫我怎么能不想他呢?这就是一段平白如话,聊天的口语,但是这是日暮晚归最早的歌唱。
千古绝唱,就是那一句著名的“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不要小看这十个字,“夕阳无限好”讲的是空间,笼罩的这一切景象是温馨的、欢愉的;“只是近黄昏”讲的是时间,时光紧迫,渐渐地临近了黑暗,留下来的是悲伤的、是苍凉的。
所以空间迷茫的温馨和时间冲破的苍凉,组合成了这些荒烟落日、几缕斜阳,组成了中国千古以来日暮情思不舍的歌唱。
人面对着夕阳,有多少文人都留下来他自己的一种祈求——让日子过得再慢一点。
最新-于丹教授演讲稿 于丹演讲稿 精品

于丹教授演讲稿于丹演讲稿一个世纪会有她的伟大与辽阔,但是也会有同比的压力和迷茫,怎么样去面对一切的挑战,我们今天能够有一份羽扇纶巾的倜傥潇洒,去让我们眼前一一的风险灰飞烟灭吧,不揣冒昧做一个解释.什么是中国的古典,古典是我们心中流淌的一种文化基因,如果你肯宁静下来去看,那你会知道它始终都在,它从未走远.我们之所以觉得古典远离,是因为我们自己难免有一种内心的浮躁.岁末这个时候我想起,杜甫说岁暮阴阳催短景,天涯霜雪霁寒霄.这是一份苍茫,越是到这个时候,阴阳催晚景,你会觉得流光怎么过的那么快呢,一天比一天短暂,刷刷的过去了,人在天涯心在天涯,红尘犹有未归人,有多少在这个世界上打拼的人,还有一种天涯的孤岑,觉得霜雪霁寒宵.今天有很多朋友从各地赶到北京来的,北京欢迎大家的方式就是给了你们一个真正的冬天,这两天北京的温度基本上是在零度以下,这是中国的北方,四季分明,心中难免会有霜雪霁寒宵这样的一种仓冷,但是它也会给我们一种冷静中的信念.中国的道家庄子里面有一个著名的说法叫做水静犹明,而况精神,圣人之心静乎,所以大家想一想,我们在年末的时候,怎么可以面对学习,学习可以入心呢?先要把我们自己敞开,有一份宁静柔软而接纳的态度,所有的知识才能进的来.如果我们是喧嚣的,我们整个人被那种世界给我们各式各样的赞美充斥着,或者世界给我们的挑战和非议打击着,我们的内心充满了各式各样的贪欲,各式各样的惶惑,那样的一个人就像水流在湍急的冲撞着峭壁岩石时候一样满是飞沫.庄子说水静犹明,水其实是安静下来才会明澈,而况精神,何况人的精神呢?水当它飞流急瀑那样喧嚣的时候,它什么也照不见,水是能照见整个世界,但只在一个前提之下,就是它安安静静照见山川,照见万物,照见人心.而况精神,精神世界难道不如此吗?一个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从这个世界带给你种种的烦恼喧嚣中宁静下来,你的心是什么呢?庄子说天地之鉴万物之镜也,你的心就是天地之间最大的镜子,你能照见整个世界的规则,你能照见自己要去的方向,这就是中国文化的力量.去年,今年,乃至明年,我把它叫做中国的大时段,2019,中国举办了一次史无前例,无与伦比的奥运会,但是它也经历了一次惨绝人寰,意想不到的大地震.这是中国的大年头,在这个年头中,中国呈现出的那种自信,无论我们以光荣的名义。
名人于丹演讲稿

名人于丹演讲稿篇一:于丹演讲稿阅读经典感悟成长——于丹在合肥演讲录谢谢今天来到这里的各位朋友。
这个周末的下午,我们大家聚集到这个地方来探讨关于成长、关于感悟的话题。
我想这不是我要向大家讲什么内容,而是我们大家一起轻松愉快地、像喝下午茶一样来完成自己心灵里的一个发现。
其实,周末到底有什么意义呢?就在于我们的心可以宁静下来,可以听听自己心里真正的愿望,看见自己心里面那些最柔软的、最芬芳、最美丽的想法。
有的时候一周的五天,匆匆忙忙,在一个紧张的节奏里面,我们可以去建功立业,安身立命,我们可以在这个社会上去完成自己的许多功绩,但是,自己心里整整的心愿在哪里呢?在这样一个周末的下午,我们把它打开,我们去完成这种发现,让自己的心可以感受一份宁静,我想这是一种美丽的事情。
觉悟就是见我心今天这个时代,相对我们过去的任何一个时候,都显得更丰富。
在这样的一个时代里,科技无限发达,物质极大地繁盛,但是我们的心一定比过去更幸福了吗?更安宁了吗?我们拥有的一定比过去更多吗?世界繁荣了,不意味着人心的灿烂;世界的选择多元了,不意味着人心的稳定。
我们可以想一想,就在几十年前,我们的物质条件相对很贫瘠的,但是呢,大家彼此没有多少的攀比的。
大家都是一样福利分的小房,顶多说我们家的人不勤快,坐的都是硬板的椅子,邻居家安个弹簧、弄点海绵做个土(名人于丹演讲稿)沙发,生活质量的差别也就是这么大。
丹韵词音《诗酒流连》于丹

丹韵词音《诗酒流连》于丹主要内容:要有多少场陶醉,我们才能够酣畅今生。
中国人终其一生是离不开酒的,我们欢喜的时候叫做开怀畅饮,我们烦恼的时候叫做借酒浇愁,这一生一世在酒里面每个人酣畅流连的都是不同的心情,在诗里我们叫做流连诗酒。
本期就让们通过古文诗句来解析文人墨客的诗酒情怀。
丹韵词音·诗酒流连于丹要有多少场陶醉,我们才能够酣畅今生。
想一想,中国人终其一生是离不开酒的,我们欢喜的时候叫做开怀畅饮,我们烦恼的时候叫做借酒浇愁,这一生一世在酒里面每个人酣畅流连的都是不同的心情,在诗里我们叫做流连诗酒。
一位一位的诗人在捧起酒杯的时候,总会引起一种心事。
曹操说“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何以解忧?人生的忧愁可能接踵而至,只要人在成长,忧愁跟我们的生命就成正比。
那么酒能够减去多少烦恼?我们在酒里面怎么样去诗意纵横呢?我们一路看来,中国人的诗酒从来不分开。
从有酒龙之誉的蔡邕到酒虎谢玄,以酒浇胸中块垒的阮籍,天生刘伶,以酒为名,一个一个的人都呈现出他的风采。
有酒即醉,从不吝情去留的陶渊明,可以在等待酒成的时候,摘下头上的葛巾漉酒。
而酒仙李白飘洒一生。
酒圣杜甫,在酒里咽下了多少心中的隐忧。
醉吟先生是白居易,醉翁是欧阳修,自酿美酒的苏东坡,虽然他的酒量真的是很小,但是他留下多少爱酒的佳话。
他的好朋友黄庭坚曾经说,“东坡老人翰林公,醉时吐出胸中墨”。
这个人襟胸之间的学问笔墨,只有在他酣畅的时候才可以一一地流露。
陶渊明是个以酒写心的醉相公,所有的这些人都与酒有关。
如果我们这样一一地盘点下去,中国诗人在酒中的美事,简直是列举不尽。
说到诗酒纵横的年代,一定要看见那个酣畅淋漓的大唐盛世。
大唐的酒意是什么样的呢?人们相逢意气的那一瞬间,如同王维写的《少年行》,“新丰美酒斗十千,咸阳游侠多少年,相逢意气为君饮,系马高楼垂柳边。
”蓦一相逢,意气相投,马一拴,上楼喝酒,何等的豪奢呀。
于丹 丹韵词音

丹韵词音之一诗意春风今天我们在这儿说说中国的诗歌。
其实每一个中国人是在诗歌里,不知不觉完成了自己生命的成长。
小的时候,我们谁没有跟着李白看过床前明月光?那个时候不知道什么叫做思乡,但是孩子的眼睛会像月光一样,清清亮亮的。
谁小的时候没跟着孟浩然背过‚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也许,我们起起落落背诗的声音就像啼鸟一样。
谁长大以后恋爱中或失恋的时候,没有想起李商隐的那个比喻‚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春蚕和蜡炬成了我们心里两个可以寄托的意象。
谁在忙碌烦恼的时候不知道陶渊明呢?都在想着他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吧!可以说,千古夕阳之下,陶渊明的心,温暖了后世每一丛带霜的菊花。
再长大,我们心事沉沉,有了更深沉的焦虑、更深沉的忧伤。
都知道李后主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那样浩荡的悲伤跟我们自己的一己之悲比起来,是不是我们的心会稍稍放下一点呢?年华再老去,我们都会轻轻地叹一声气,想起蒋捷说‚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这里面没有撕心裂肺的悲号,但是那种淡淡面对逝水流光时候的窥探,不是一种深沉的人生吗?所有这一切,里面其实都有一个核心的传承,那就是意象。
不管明月、啼鸟、菊花、蜡烛、春蚕、江水还是樱桃、芭蕉,中国人在时光中的感悟,从来不是直接去说我或喜、我或悲、我或愁、我或激扬慷慨,他一定会托付给某一个意象。
走到今天,我们的眼界更开阔了,我们的技术更发达了,我们的物质更繁盛了,每一个人生命中的可能性都在增长。
但是我们的诗情有托付吗?我们总会有某种时刻,忽然间诗思上涌,但是吟不出口来。
因为我们不知道去找到一个什么样的载体,而这个载体在诗中就是意象。
很多人会说,时光走到了今天,诗对我们究竟是一种必需品还是一种奢侈品?可能相比于我们的房贷,孩子的学费,还有我们的医药费,还有每一个人工作中的那些梦想,诗歌真的变得很奢侈。
但是我想,如果我们真的愿意相信,诗意是中国人生命中的必需品,我们也许真的就可以过得诗意盎然。
丹韵词音

《丹韵词音》是著名文化学者于丹在2012年新年期间推出的诗词讲座,每集的内容含量极高,平均每集都会品23首唐诗宋词元曲,涉及李煜、李清照、柳永、汤显祖等文学大家。
自除夕起,于丹在央视三套讲的《丹韵词音》引起强烈反响。
为了该讲座,于丹应该是作了充分的准备。
也因此,《丹韵词音》每集的内容含量极高,平均每集都会品23首唐诗宋词元曲,涉及李煜、李清照、柳永、汤显祖等文学大家。
因为其中的诗词与中小学课本里的内容重合,有助于考试,甚至有老师把看于丹《丹韵词音》作为学生的寒假作业,要求写观后感。
所以这几日,网上有关《丹韵词音》中所涉诗词优劣的讨论,针对于丹讲座风格的争论,以及学生的叫好和叫苦,都此起彼伏,很是热闹,也成为春节里的一道文化风景。
诗意流连是一件生命层面的事情在春节这8天里,于丹选择用一种最直接的方式,唤醒我们对于意象的记忆,从千古明月、日暮晚钟到春怀秋思、诗酒流连,以古诗词中常见的诗歌意象为线索,阐述古典诗歌细腻的音律和辞赋鉴赏。
于丹说:“越是在一个建功立业的时代变迁的大维度里,越是需要一个人发奋图强,也越是需要在内心扬起一种悠然的心灵力量。
我们很多功业都属于生活层面,而不属于生命层面,诗意流连则恰好是一件生命层面的事情。
”古典诗词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典型、普及度也最高的文学类型,重温古典诗词,能够与我们当下的精神情怀相对应,用古诗词中的人生大境界和哲理感悟,抚慰当下人忙碌而浮躁的心灵,从而获得发自内心的幸福感,从容面对工作、学习和生活,成就自在大人生——这也正是于丹一直追求的人生境界。
“2012,我的人生修炼,也将在重温古典诗词的过程中起步。
”于丹对记者说。
让每一次心灵的跳动都血脉贲张被经济链条全身束缚的这个时代,赏诗词、奏歌赋的盛世情怀离我们似乎日趋遥远,国人所共有的文化基因正逐渐退化,乃至无人问津。
于丹认为,诗词修养对于个人而言,不是拿来混饭吃的文凭,不是点缀门面的装饰,更不是风花雪月、茶余饭后的谈资,而是一种救赎生命本质的信仰。
中学语文站孙东霞《于丹——重温最美古诗词》读后感

中学语文站孙东霞《于丹——重温最美古诗词》读后感诗意人生,人生如诗——读于丹《重温最美古诗词》有感中学语文站孙东霞于丹教授常说:“什么是真正的‘文化’?《周易》有云‘关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俯察世间人文百态,还需用一种思想理念去流化天下,把它变成一种生活方式。
所以我愿意作为一个‘动词’活着。
”这正是于丹教授作为一位当代知识分子选择的人生态度——去承担“化”这件事。
于丹教授以强烈的自觉意识,奉行知识分子的这一使命,通过对传统文化的大力诠释与传播,探寻着解决当代人生存和心灵问题的钥匙,激发起中华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的生命力!于丹教授推出《于丹心得》、《于丹心得》以及《于丹趣品人生》等书之后,于丹又为我们奉献了自己的新作《于丹:重温最美古诗词》。
著名学者于丹在北师大做教学工作,也是她寄托感情最深的古典诗词研究。
她从小爱诗、背诗,自1995年开设古典诗词课至今积淀长达19年。
于丹说“我一直深深相信,每一个中国人生命中的深处都蛰伏着诗意,不要对此不屑,不要认为这些风花雪月只是少年痴谈。
”古人云“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此言不虚也,只是,在这灯红酒绿、霓虹闪烁的时代,非常感谢于丹先生,能够用她如玉般温润沉静的心带领我们穿过那层蒙叠嶂的名利是非,重温那古人用风花雪月排字遣词、靠千百年来心意相通流传下来的绝美诗。
一、博才多学,才华横溢细品读这本书,真实的让我感受了于丹老师。
该书由“春风飞扬”,“秋思浩荡”,“明月千古”,“斜阳晚钟”,“田园林泉”,“登临况味”,“剑啸长虹”,“诗酒流连”八个篇章组成。
从表达上看,既不是按诗词历史断代设置,也不是按照诗人分类,而是按照中国的意象。
作者把那些最美的古诗词用八个常见的意象串连起来,结合当代中国人的生存现状及精神世界,向我们展示了一幅连贯的、美妙的诗词画卷。
?春草夏雨、秋风冬雨、孤灯、柴扉、夕阳、寒蝉?……?一点点地排列下来,中国古典诗词有特定的意象数以百千计。
于丹对此表示,她不做理论的梳理,也不给出任何结论和答案,只是让大家一起用心去接触,去感受中国的这些最美的古诗词,唤醒现代人蛰伏在生命深处的诗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于丹-丹韵词音讲稿(五)风雅田园五、风雅田园朋友们大家好!田园是一个说出来就让人觉得很安静的词。
田园诗也是中国是个流派里面一个很大的派别。
说起中国人和田园诗的关系,我还想引用林语堂先生的一段话:林语堂先生这样评价田园诗派,对田园生活的崇尚,渲染了整个中国文化。
今天的官员和学着谈及归田,总认为它是上策,是生活的所有可能性中最风雅、最为老练之举,作为一个中国人,他知道生活的价值,每当深夜,他推窗凝望星斗之时,幼时学过的诗句便涌用上心头,“终日昏昏醉梦间,忽闻春尽强登山。
因过竹院逢僧话,又得浮生半日闲。
”走到今天这样繁忙的都市生活中,每当夜深人静,谁不向往田园呢?中国诗歌里的田园,其实是我们生命的从喧哗走向诗意宁静的一次回归。
从传统思想上来讲,儒家一直主张一个人,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
儒家这种独善其身的思想,和老庄无为而治的思想综合起来,给中国文人奠定了一种文化的基础,就是隐逸的文化。
提起隐逸,大家会想起终南山,真的需要那么高的成本、需要那么辽阔的山林吗?有的时候可能要更浅近更简约,那就是农村的田园。
其实田园在哪里呢?从东晋开始,陶渊明就给我们逐渐地完善了,这种田园文化。
说起陶渊明,其实我们跳到脑子里的先会想起他的《归去来兮辞》。
一个人从小到大,是从他一个自然个体,逐渐逐渐成为一个社会公民,我们叫做建功立业、叫做实现自我,但是现实是我们的终极目标吗?社会角色那是我们实现的一个成功标准吗?在社会角色实现之外,我们的自我又在哪里?比实现更高的是超越,而超越有时候体现为归来。
一个生命有弹性的人,能够懂得把握的人,知道适可而止,知道他的归途还在。
陶渊明的归来回到了哪里呢?他回到了人的天性,那就是自我。
他回到了他的田园,那就是自然。
一个自我,一个自然,内在与外在真正融合的时候,他已经完成了社会角色的穿越,而真正抵达了心灵的自由。
所以抱朴含真,这是田园诗派的核心价值。
我们其实提起田园诗,总会说它的景色写的多么浅淡,它的词句白描般的优美,它的风光让我们赏心悦目。
其实在我看来,这一切都还不是它的核心价值。
人怎么样才能够欣赏真正的自然,才能够不矫情,不做作,不雕琢、不违心,那是他心里的一份天之本真。
陶渊明在彭泽令的任上,因为自己不愿意为五斗米而向乡里小儿折腰,因为小小的一件事情,说上级要来视察,你应该束带见之,也就是说今天我们穿上正装,以一种很隆重的礼仪去迎接上级,陶渊明就感到很不快乐,我为什么要这样做,难道我就为了一点衣食,我就要委屈自己的心情吗?不愿意!于是他开始召唤自己的魂魄: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
其实今天我们问世界的话很多,问别人的话也很多,可是我们还追问自己吗:你为什么不归来?有的时候我们会抱怨,这么紧张、这么困顿、这么纠结,但我们问过自己吗:你为什么不归来?田园已经快要荒芜了。
接着他跟自己说: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
心、形这是两个层面,心是生命的,形体是生存的。
而心灵做了形体的仆人,这件事情你还不失落吗?你还不悲伤吗?你还有什么可抱怨的呢?是你自己让一颗心,委委屈屈地去伺候你的形体,因为你的形体有很多欲望,在这个世界上,你要享受华服美食、香车宝马,所有这一切都需要你的心受委屈去谋求。
好在是“悟以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过去的事情你知道已经做错了,未来的日子还远,那就放开自己的心,勇敢地归来吧!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好在你迷失的不久,还有年华回得来。
现在做对了,那就回去吧!在他归乡的这条路上,短短的一段路,其实只有八十多里,可是你看看他的心情: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他说:一路上的好风吹着我,我觉得衣袂飘飘,不断的问划船的人,离我们家还有多远,还有多远?这条归来的路,他自己难道不认识吗?他为什么要一遍一遍的追问别人,是因为这种心情实在太迫切。
乃瞻衡宇,载欣载奔,僮仆欢迎,稚子候门。
忍不住下了船,撒腿就跑,远远地看见自己家里的人,都出来迎接了,自己的孩子蹦蹦跳跳的扑上来叫爸爸。
走进院子一看:三径就荒,松菊犹存,携幼入室,有酒盈樽。
陶渊明归来的这个时刻,我什么时候念起来,眼前的这个画面都让我特别感动。
你想一想,回到久违的家,觉得好就没收拾了,有很多花花草草都已经颓败了,好在那个很皮实的松树、菊花还都活着。
带着孩子进了堂屋,暖暖的一壶酒在桌上等着,这就叫做归来。
陶渊明这个人的了不起,就在于他能用最平白浅易的笔触,去写我们都曾经经历,但是在心而不能在口的那么一种感受。
这样的日子回来了,回来久了会觉得平淡吗?好在平淡就是他所喜欢的常态。
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
倚南窗以寄傲,审容滕之易安。
我能斟这点小酒,远远地看着我院子里这些花花草草,我就很高兴了,我们家的小窗户底下,足以寄托我这一身傲骨,虽然我家地方不大,容膝之地,但是我可以安顿。
我们现在都喜欢住大点的房子,房子大跟安顿还真不一定成正比。
房子大,多大是个边呢?大房子里可以装很高档的家具,可以有很全的设备,可是这一切真的让我们安心了吗?好的家,是人可以安顿的地方,所以陶渊明就在他的那个家里面,甚至他不愿意出门,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
小院里面溜达溜达,觉得日子挺好,有个大门也经常关着,我用不着出去;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
拄着拐杖走一走,经常眺望远方,他在望什么,很多人都在眺望。
有人在眺望功名,有人在眺望故乡,有人在眺望爱人,有人在眺望梦想。
对陶渊明来讲,他已经足够奢侈了,因为别人眺望的那一切,他都已经拥有了,他不再需要。
他的亲人在他的身边,他的安顿就在他的家园。
他也眺望,他看的是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景翳翳以将入,托孤松而盘桓。
他的眺望看的是云,看的是鸟。
看的是云在天心那份自在,看的是鸟倦还巢那份温馨;他看的是孤松之下一个人流连忘返那样一种闲情雅趣。
所以他就一次一次对自己说:归去来兮,请溪交以绝游,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
我回来,也不是为了有了闲工夫,总是在应酬、交际,我可以息交绝游。
这个世道既然大家都汲汲于功名,跟我做人的观念不符,那我就在自己家好了。
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
但是他不是一个冷漠的人,他不是一个愤世而嫉俗的人。
他回来,有他一份浅淡温暖的乐趣。
亲戚之情话,他爱孩子,爱家人,有朋友能和他聊天。
即使没这些人的时候,乐琴书以消忧。
古人说:君子当左琴右书。
说一个文人所居,有什么就好呢?有琴有书,那么再加上有酒。
琴、书、酒,这是文人生命中的三友。
如果你能够小酌两杯,闲来翻一翻书,去想一想古往今来的那些人思想的荟萃对你自己心灵的触动,再有那样一点典雅,去抚一抚琴,这就叫做琴书消忧,而陶渊明更了不起的,他愿意干活,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
该干活,该种地我就去。
或命巾车,或棹孤舟,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在闲下来的时候,我还可以去整个山川水流旁边,看一看那些自然的风物。
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那个时候你看到欣欣向荣的草木,看到涓涓流淌的清泉,天地万物,长久没有衰息,都在自己的秩序当中,就算自我的生命衰老了,流淌了,走远了,又有什么关系。
陶渊明没有那么多的惶惑,他从来不觉得日月过于匆忙,催老了,带走了他的生命,他觉得自己“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
就在每一天的日子当中,他会像自己内心希望的生活那样,去安顿了自己的旦暮晨昏。
已矣乎,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
也是啊,人的身体在这个天地宇宙之内能待多久,就这么短的时间我还用得着违心吗?我还用得着勉强吗?我还用得着让我的生命性情有那么多的为难坎坷吗?胡为乎,惶惶欲何之。
终日惶惶的人,你说他到底想干什么呢?有时候是想:人真是观念的动物。
我们之所以行为方式有这么大的差别,说到底,是我们的思维方式差别更大。
是因为每个人跟每个人之间,志向不同、愿望不同。
所以一个人,他的价值观,他的心愿,就会驱动他去过那种他想要的日子。
而对陶渊明来讲,他可以明确的说出来:“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
那个时候的人无非再求两件事:第一求富贵,第二求长生。
这两个心愿我们今天也有。
我们此刻能够过得更富足一点,这叫好;我们富足的日子过得更长久,那就更好。
但是陶渊明说:“富贵非吾愿”。
我们总看见富贵的时候,钱财来了,但是它一定会拿走你生命里另外一些东西,比如说你要很艰辛,甚至你要屈就,你要对一些人去赔笑,你要做一些自己不想做的事,你才能换来这点富贵。
为了不失去,陶渊明宁可不得到。
失去的是你生命的本真,得到的是真个世界的给予。
我们都想得到,但我们很少看见失去。
陶渊明说“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不是我不想富贵,而是我不想失去那么多的自我,去换那过于奢华的富贵。
而人人想长生,想成仙。
陶渊明说:我早看明白了,帝乡不可期。
你以为真有仙境,我们今生可以羽化成仙吗? 我认为那个事达不到,所以我就不期待。
那么这两个愿望都没有了,剩下的是什么呢?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
聊乘化而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
他说,这是我的日子。
我就找一个好时光,良辰孤往;我或植杖耘耔,我宁可愿意把时光用来耕田,我就在这个世界上潇洒一把流光。
我知道聊乘化以归尽,这叫做乐夫天命,生命本该如此。
我留下来那些山间长啸,或者清流边写诗的日子,这难道不是生命中最好的时光吗?《归去来兮辞》。
我想一想,大概十来岁的时候我就曾经背过,对一个小孩子来讲,只是觉得它流畅,完全不了接其中的意味。
因为那个时候我们尚未出发,又怎么懂得归来?人在二十多岁的时候也还是不懂得,那个时候我们正在路上;三十多岁的时候人很疲惫了,但是你还没用归来的资本。
也许人到中年,再读归去来兮,你要走的足够远,你要感觉足够累,你要有足够的沧桑,才足以懂得归来的意义。
陶渊明真正归来之后,写了很多,就叫《归园田居》——我终于回来了。
他在第一首《归园田居》里说: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从小我的本性就是爱自然山水的,但是人都在社会化的路上,误落尘网中,有时候我们已经走得太远,会忘记了为什么而出发,那个时候就会觉得我失去了什么。
陶渊明认为这是他不小心掉进了这道深深的尘世的大网之中。
而他说一去三十年,你要说陶渊明当了三十年的官,那这件事情就他太抬举自己了。
他说的三十年,是说他那种世俗的日子。
那样的日子也许他没做官,没有那么多的交游,但是他认为那过得也不是他自己想象的那种生活。
他要回来,这是他的本性。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你去看看所有的生物本性是什么?被关着的小鸟,它就一定想念当年自由的山林;在池塘里面养着的游鱼,一定就会梦想着回到深深的山间的水渊。
这就是本性。
人都会在有局限的、有规矩的、有束缚的、狭小的环境中,去怀念那份天之本真的自由与尊严。
陶渊明也回来了。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我回来就在家南边找一片荒野,开开荒,种点地,然后他说了这五个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