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一个精神明亮的人

合集下载

以《做一个精神明亮的人》为题的作文

以《做一个精神明亮的人》为题的作文

以《做一个精神明亮的人》为题的作文全文共8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篇1题目:做一个精神明亮的人大家好,我是小明。

今天老师让我们写一篇作文,题目是"做一个精神明亮的人"。

我想了想,决定把我的一些感受和想法写下来,希望通过这篇作文,大家都能明白什么是精神明亮,为什么我们要做一个精神明亮的人。

什么是精神明亮呢?我觉得精神明亮就是开开心心、积极向上、乐观豁达的一种状态。

有了积极乐观的心态,我们就会对生活充满信心,遇到困难也不会轻易放弃。

反之,如果我们整天愁眉苦脸、消极悲观,那生活就会变得灰暗无趣了。

我有个表哥特别爱发呆,从小到大几乎都是一副死气沉沉的样子。

他上学的时候总是提不起劲,觉得学习很枯燥乏味。

后来他考上了一所不太理想的大学,找工作时也很被动。

现在他过得很不开心,整天抱怨生活。

看到他这个样子,我就深深体会到了做一个精神明亮的人是多么重要。

与我表哥正好相反,我有个同桌小伙伴特别积极乐观。

他学习很用功,成绩也超级好。

课余时间,他还热衷于参加各种课外活动,充实而快乐。

老师和同学都很喜欢他,因为他的精神状态一直很饱满。

他经常鼓励我们要热爱生活、热爱学习,要用积极乐观的心态对待一切。

我深受他的影响,决心也要像他一样,做一个精神明亮的人。

除了学习好、成绩好之外,我觉得一个精神明亮的人,更重要的是要有一颗感恩的心。

生活中处处有惊喜,只要用心体会,就会发现这世界其实很美好。

每当我看到窗外阳光普照、鲜花盛开的时候,心情就会变得无比愉悦。

早上我妈妈为我做的营养早餐,让我充满了能量去学习和玩耍。

老师辛勤细致的教导,让我获益匪浅。

朋友们的友谊和关爱,温暖着我的心灵。

只要用感恩的眼光看世界,我们就会发现生活处处是幸福。

当然,生活中难免也会遇到一些挫折和不如意。

但是只要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就一定能够度过难关。

比如上学期我数学考试成绩不理想,我并没有放弃,而是更加刻苦用功,跟着老师的步骤一点一点地学习、练习。

功夫不负有心人,这学期我的数学成绩有了很大提高。

初三关于写做一个精神明亮的人的作文

初三关于写做一个精神明亮的人的作文

初三关于写做一个精神明亮的人的作文《做一个精神明亮的人》作文一小朋友们,你们知道什么是精神明亮的人吗?让我来给你们讲讲。

精神明亮的人啊,就像一颗闪闪发光的星星。

比如说雷锋叔叔,他总是愿意帮助别人,不管多累多辛苦,脸上都带着笑容。

坐火车的时候,他会帮列车员打扫车厢,给乘客倒水,忙个不停。

这就是精神明亮,心里充满了爱和善良。

还有我们身边的一些同学,他们在学校里主动帮助老师收发作业,帮助同学解决难题。

有一次,我忘记带铅笔了,我的同桌就主动把他的铅笔借给我,让我能顺利完成作业。

他就是一个精神明亮的人,让我感到特别温暖。

我们也要努力做一个精神明亮的人哟!从身边的小事做起,给别人一个微笑,帮爸爸妈妈做一点家务,在公交车上给爷爷奶奶让座。

当我们这样做的时候,我们的精神也会变得明亮起来,就像阳光一样照耀着周围的人。

小朋友们,让我们一起行动起来,做精神明亮的好孩子!《做一个精神明亮的人》作文二小朋友们,今天我想和你们说一说,怎样做一个精神明亮的人。

你们看,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这样的人。

比如王二小,他特别勇敢。

在面对敌人的时候,一点都不害怕,把敌人带进了八路军的埋伏圈,保护了乡亲们。

他小小的年纪,却有着大大的勇气,他就是精神明亮的人。

还有那些在疫情期间的医生和护士们,他们不顾自己的危险,去照顾生病的人。

每天穿着厚厚的防护服,累得满头大汗,也不抱怨。

他们用自己的行动,让我们感到安心。

我们小朋友也能做精神明亮的人呢!在学校里,和同学们友好相处,不吵架、不打架。

看到地上有垃圾,主动捡起来。

在家里,听爸爸妈妈的话,不任性。

这些小小的事情,都能让我们的精神变得明亮。

只要我们心里充满阳光,多做好事,我们都能成为精神明亮的人!。

精神明亮的人摘录

精神明亮的人摘录

精神明亮的人摘录
摘要:
一、精神明亮的人的特点
1.内心充满阳光
2.对待生活积极向上
3.拥有坚定的信念和目标
二、精神明亮的人的生活态度
1.乐观面对生活中的挑战
2.勇敢面对困境和压力
3.对未来充满信心和期待
三、如何成为精神明亮的人
1.培养积极向上的心态
2.学会调整自己的情绪
3.坚定信念,追求目标
正文:
精神明亮的人,是那些内心充满阳光、对待生活积极向上的人。

他们拥有坚定的信念和目标,勇敢面对生活中的挑战和困境。

他们的生活态度乐观,对未来充满信心和期待。

成为精神明亮的人,首先需要培养积极向上的心态。

这意味着要学会从困难中看到机遇,从失败中汲取教训。

只有心态积极,才能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各种挑战。

其次,学会调整自己的情绪也很重要。

生活中总会遇到不如意的事情,关键在于如何正确看待这些事情,以及如何调整自己的情绪。

一个精神明亮的人,会找到合适的方式来宣泄自己的情绪,避免让负面情绪影响到自己的生活。

最后,成为精神明亮的人还需要坚定信念,追求目标。

一个有信念的人,会更有动力去追求自己的理想,即使遇到再大的困难,也不会轻易放弃。

而当一个人有了明确的目标,他就会更加明确自己的人生方向,充满信心地迈向成功。

总之,成为一个精神明亮的人,需要具备积极向上的心态、勇敢面对困境和压力的能力,以及对未来充满信心和期待。

初三关于写做一个精神明亮的人的作文

初三关于写做一个精神明亮的人的作文

初三关于写做一个精神明亮的人的作文嘿,伙计们!今天我们来聊聊如何成为一个精神明亮的人。

你知道吗,一个人的精神状态好坏直接影响到他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

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如何让自己的精神焕发光彩吧!我们要保持乐观的心态。

就像那句话说的:“人生就像一面镜子,你笑它就笑,你哭它就哭。

”我们要学会看到生活中的美好,不要总是把注意力放在那些不如意的事情上。

这并不意味着我们要对现实视而不见,而是要学会在困难面前保持冷静,用积极的心态去面对问题。

记住,阳光总在风雨后,只要我们坚持下去,总会迎来属于我们的那片蓝天。

我们要保持好奇心。

好奇心是人类进步的动力,也是我们不断学习、成长的源泉。

我们要像孩子一样对这个世界充满好奇,勇于探索未知的领域。

不要害怕失败,因为失败是成功的垫脚石。

只有不断地尝试和摸索,我们才能找到属于自己的那条成功之路。

我们要学会与人沟通。

沟通是建立人际关系的桥梁,也是我们了解别人、被别人了解的重要途径。

我们要学会倾听别人的意见,尊重别人的观点,这样才能赢得别人的信任和友谊。

我们也要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不要把心里的话憋在肚子里,因为真诚的交流能让我们更加了解彼此,也能让我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我们要关注身体健康。

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只有拥有一个健康的身体,我们才能更好地去追求自己的梦想。

我们要注意饮食均衡,多吃蔬菜水果,少吃油腻食物;要保证充足的睡眠,让大脑得到充分的休息;还要适当锻炼身体,增强体质。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拥有充沛的精力去应对生活中的各种挑战。

我们要珍惜身边的人和事。

生活中有很多美好的事物值得我们去珍惜,比如亲情、友情、爱情等。

我们要学会感恩,感谢那些在我们身边默默付出的人,感谢那些给我们带来快乐和温暖的事。

只有珍惜现在,我们才能拥有一个美好的未来。

成为一个精神明亮的人并不是一件难事。

只要我们保持乐观的心态,保持好奇心,善于沟通,关注身体健康,珍惜身边的人和事,我们就能让自己的精神焕发光彩。

《做一个精神明亮的人》国旗下讲话

《做一个精神明亮的人》国旗下讲话

做一个精神明亮的人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早上好。

今天我演讲的主题是,做一个精神明亮的人。

居斯塔夫•福楼拜在给朋友的信件中写到:“我拼命工作,不接待来访,按时看日出,在寂静的书房里工作到深夜……”一位以面壁写作为誓志的世界文豪,一个如此吝惜时机的人,却每天按时看日出,把寻常的晨曦之降视若一件盛事。

为什么呢?王开岭这样回答:“这是生命健康与积极性情的标志,更是精神明亮的标志。

”你们是怎样定义“精神明亮”的呢?第一次读这个词的时候,我好像真的感受到了由衷的,潜藏在身体内的,一种豁然的明朗。

我们必须承认,人性是复杂的。

正如《罗生门》所指,门内是正义,善良,良知,道德和自我克制;门外即是邪念,自私,贪婪,堕落和无底线。

几级台阶的距离,一念之差,就是人世和地狱的模糊界限。

而我,我们,所有站在这里的人,一定都能从身体里分裂出两个对立面:这是不可否认,不可避免的。

但是我依然可以自信地,坚定地说:我的精神是明亮的。

我努力驱逐消极的情感,满怀梦想与希望,认真地过活。

这就是精神明亮。

然而有时候我会感到,我们的生命缺少热情,缺少仪式感,缺少因光线而激动的清晨。

我们行走在人间,却好像蜷缩在被子里,在昏迷,在蒙头大睡,在冷漠地打着呼噜,光线总也照不到身体和灵魂。

精神颓靡而低落,冰冷而麻木,目光困囿于脚下的磕磕绊绊,无力企盼远方的鸟语花香。

这不是年轻的生命该有的模样。

我们应该大声哭,大声笑,大踏步地向前走,勇敢地想象未来,相信未来。

恣意而张扬,清澈而烂漫。

关于这一点,我的朋友们可以为我作证。

自从我在小时候的某一刻真正地认识了自己开始:我擅长尖叫,擅长大笑,擅长自娱自乐。

事实上,我不敢想象,如果不是这样,我的生活该有多么压抑,多么沉重。

有那么多可怕的事情要背负,要担忧。

如果不是精神明亮,一个人将要把自己折磨成什么样子呢?最喜欢海子的一句诗:活在这珍贵的人间/感到自己是彻底干净的黑土块。

多么清爽,多么舒坦。

唯有轻装,才可远行。

精神明亮的人心得体会

精神明亮的人心得体会

精神明亮的人心得体会作为一名精神明亮的人,我深深地感受到了生活的美好和人生的价值。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从三个方面分享我的心得体会,希望能够给大家带来一些启示和帮助。

我认为精神明亮的人应该具备独立思考的能力。

独立思考并不意味着孤立自己,相反,它要求我们在吸收他人观点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独到的见解。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需要学会分辨是非,筛选有益的信息,从而使自己的思维更加清晰和有深度。

举个例子,我国古代哲学家孔子曾说:“三人行,必有我师。

”这句话告诉我们,在与他人交流的过程中,要善于发现他人的优点,吸取他人的智慧。

然而,这并不意味着我们要盲目地追随他人。

在现代社会,信息爆炸给我们带来了巨大的便利,但同时也让我们面临着信息过载的困扰。

因此,我们需要具备独立思考的能力,去伪存真,筛选出对自己有益的信息。

精神明亮的人应该拥有积极向上的心态。

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挫折,我们要学会勇敢面对,以积极的心态去解决问题。

正如美国作家海伦·凯勒所说:“我没有看到世界,但我感受到了世界的美好。

”海伦·凯勒虽然失去了视觉,但她依然热爱生活,感受生活的美好。

这种积极向上的心态,使她成为了精神明亮的典范。

在我们的生活中,也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

有时候,我们可能会因为某个问题而陷入困扰,甚至失去信心。

然而,如果我们能够保持积极的心态,相信自己有能力解决问题,那么困难往往就会迎刃而解。

因此,我们要学会调整心态,以积极的态度去面对生活中的挑战。

精神明亮的人应该注重个人修养。

个人修养不仅包括道德品质,还包括文化素养、心理素质等方面。

一个精神明亮的人,不仅要有高尚的品德,还要有丰富的内心世界。

提到个人修养,我想到了一个故事。

我国古代有一位名叫陈平的人,他家境贫寒,却非常好学。

有一天,他看到一位富家子弟拿着书在读,便主动上前请教。

富家子弟见到陈平衣着简陋,心生鄙夷,故意将书扔到地上。

陈平却毫不气馁,捡起书认真阅读。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人的修养并不取决于他的出身和财富,而是取决于他内心的品质和追求。

国旗下演讲稿《做一个精神明亮的人》

国旗下演讲稿《做一个精神明亮的人》

国旗下演讲稿《做一个精神明亮的人》亲爱的老师们、同学们:大家上午好!今天我的演讲题目是“做一个精神明亮的人”。

“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却不改其乐。

古人的物质生活如此匮乏,却依然快乐,他们到底乐在何处?在我看来,他们的快乐源自于精神的高洁与自由,因为精神丰盈明亮,他们才能安贫乐道,挣脱物质的束缚,驰骋于精神世界的快乐。

“孔颜之乐”告诉我们,只有精神饱满明亮,才会感到真正的幸福,才能成就人生理想。

苏武北海牧羊、陶潜南山采菊,伟岸信念支撑的一样是幸福的人生!做一个精神明亮的人,追求幸福人生,就要求我们青年人用青春的力量,勇于担当时代的责任。

用强大的毅力,努力学习文化知识,不断充实自己。

这毅力,是远航的船的风帆,有了帆,船才可以到达成功的彼岸。

做一个精神明亮的人,就不能甘于平庸。

周国平曾说:“一旦人不甘于被世俗生活的浪潮推着走,而总想为生活确立一个具有恒久意义的目标,他就是一个有信仰生活的人。

”做一个精神明亮的人,就要摆正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关系。

在我看来,个人生命意义就是在平凡的日常生活中,不断认清自己,提升自己,奉献自己,同时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

精神明亮是一种力量,它是刺破乌云的一道闪电,是架在现实与理想之间的一道彩虹,是升腾在灰暗心底的一轮明月。

精神的明亮,本质上是一种向上的坚强,一种牙关咬紧的优雅,一种劫波渡尽的从容。

精神明亮的人,你永远看不到他的低迷、消沉。

厚德者,载物于身,自强者,不息于行!秋天是收获的快乐,正是因为春天的播种,夏天的悉心的呵护、辛勤的劳作。

愿我们每一个学子,都能成为心中有爱、眼中放光、脸上带笑容的阳光中学生,每一天都能快乐而充实。

我的演讲完毕,谢谢大家!-1-。

做一个精神明亮的人初三作文600字

做一个精神明亮的人初三作文600字

做一个精神明亮的人初三作文600字《做一个精神明亮的人》作文一小朋友们,你们知道吗?做一个精神明亮的人可太棒啦!什么是精神明亮呢?就像太阳每天升起,照亮大地,给我们带来温暖和光明。

一个精神明亮的人呀,总是开开心心的,心里充满了正能量。

比如说雷锋叔叔,他就是一个精神明亮的人。

他总是帮助别人,不管多累多辛苦,脸上都带着笑容。

有一次,下着大雨,他看到一位大嫂带着孩子走在路上,就赶紧跑过去,把自己的雨衣给大嫂披上,还抱着孩子送他们回家。

他自己却被雨淋湿了。

雷锋叔叔这种帮助别人、快乐自己的精神,就是精神明亮的表现。

我们班也有这样精神明亮的同学。

有一次,我忘记带铅笔了,心里特别着急。

我的同桌看到了,马上递给我一支铅笔,还笑着说:“别着急,用我的!”那一刻,我觉得他的笑容就像阳光一样温暖。

小朋友们,让我们也努力做一个精神明亮的人吧!多帮助别人,多给别人带来快乐,我们自己也会变得更加快乐和幸福!《做一个精神明亮的人》作文二小朋友们,今天我想和你们说一说,怎样做一个精神明亮的人。

精神明亮的人啊,就像闪闪发光的小星星。

他们总是积极向上,对生活充满了热爱。

我们学校的李老师就是这样的人。

她每天早早地来到学校,迎接我们,脸上总是挂着亲切的笑容。

不管我们遇到什么问题,她都会耐心地帮助我们解决。

有一次,我考试没考好,心情特别低落。

李老师看到我,轻轻地拍拍我的肩膀说:“别灰心,这次没考好,下次努力就行啦!”她的鼓励让我重新有了信心。

还有我的好朋友明明,他也是个精神明亮的孩子。

在运动会上,他参加跑步比赛,不小心摔倒了,但是他马上爬起来,继续跑,坚持到了终点。

虽然他没有拿到第一名,但是他的勇敢和坚持让大家都为他鼓掌。

小朋友们,让我们也像李老师和明明一样,做一个精神明亮的人。

遇到困难不害怕,总是带着微笑去面对,这样我们的生活就会充满阳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他认为,“若每个人都坚持让自己的声音钻出身体,都以不卑不亢的行为和姿态,在天空中传播一种自由气息,这样生活就有望了”,“当每一株草都挺直了茎秆,昂扬起尊严的头颅和长发,那你看到的风景就不再是匍匐的草坪,而是雄阔恢弘的草原了”。
诚哉斯言!一个健康的社会必定是每个个体的价值得到充分尊重,理想之翼得到充分舒展的社会。王开岭的思考给我们自己的思考提供了无限的可能性。
教育出问题,还是会从内部出问题,根源王开岭说得很明白。教育者应精心守护“童心”这粒“花粉”,不让它“被世俗经验这匹蟑螂悄悄拖走”……
三、让“个”挺直腰杆
孩提时代“只是被视作一个‘待超越’的初始阶段,一个尚不够‘文明’的低级状态……”,学生一直被当作“不及格、非正式、未成型、待加工”的产品,也是和成人对孩童作为“个体”的忽视分不开的。非但成人之于孩童,教育者之于学生是这样,在群体生活中,整体淹没个体的现象比比皆是,并成为一种规范在人们的头脑里根深蒂固。尊重个体的感受和价值,倾听个体发出的声音,为被噤声的个体仗义执言,这是王开岭散文随笔中振聋发聩,色彩异常亮丽的一笔。
“影响一个人终生价值观的,一定是童年的记忆和生命印象——那些最早深深感动过心灵的细节!”
捍卫童年就是营造终身的精神家园!教育是为了人的精神发展,所以在某种程度上,教育就是捍卫和留住童年,是浇水、施肥、捉虫,而非一味提剪刀对准枝和叶。成人,尤其教育工作者须从改变自身做起。“值得尊敬的成年人,一定是那种‘直至成年依然童心未泯的人’”。
故乡曾经贫穷过,如今,故乡不再一无所有;故乡曾经以窑洞为家,如今,故乡拥有窗明几净的楼房。可故乡失去的远远超过故乡所得到的。
拿着相机,我走遍故乡的角角落落,我能真切地看到往事的影子,能听到逝去的亲人的呓语。如今,围沟而住的人们早已进城的进城,到坳心平坦的地方建新居的建新居,当年人烟兴旺的地方不再有鸡鸣狗吠之声。残垣断壁里面,一孔又一孔黑魆魆的窑洞面对远方的天空瞪着大大的眼睛,荒草无孔不入,发疯似的长满老屋的角角落落。风从远方吹来,又吹向远方。作为当年联系村庄里外的洞子已垂垂老矣,又因风吹雨淋、年久失修而坍塌。惟有放牧的人偶尔赶着羊群,在提防中快步穿过,洞子和老屋一样在岁月的长河中逐渐淡出人们生活的舞台。
有人说王开岭的文字,有一种温润的金属感,有一种磁性的光芒,它敏感、深邃.明亮又干净……
作为一个思想者,他对童年的敬畏和捍卫给人以强烈的震撼和感染。
一个精神明亮的人,必定有着睿智的眼睛,清醒的大脑,不,这还不够,还得有悲天悯人的人文情怀。王开岭就是这样一个人。
读这些文字,有如长鞭加身,芒刺在背,尤其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尤如此。学生在教育者的眼里何尝不是如此!二十多年的从教生涯中,教高中之前,我教过小学,教过初中。回想从教伊始,怀揣育人梦想,诧异并反感于那些对学生爆粗口乃至体罚的行为,心想教育怎能如此粗暴。也说教学上分层次,也说因材施教,受各种因素影响,也只是说说而已,重共性,轻个性;求大同,直至灭小异,有多少教育者肯俯下身子,倾听一个孩童的心声?管理、教学力求整体化一,用成人的思维揣度孩童的心理,用成人的规范左右孩童的行为,凡此种种,不禁又想,教育怎能这样简单和变异?
当“小”的对手被放扩为无边无际的“大”时,“小”无法不绝望,无法不崩溃。除了一遍遍地自卑、沮丧,他能怎么样呢?他能说出“国家错了”那样的话吗?他敢想象“政府应向这个人道歉”那样的事吗?能忍则忍,能屈则屈,能受则受,实在受不了就只剩一条路……
他实在太弱了。何止是“小”——简直是渺小。正是几十年藐视“人”的文化激素和凶险的政治环境,发育了这种畸型可怜的弱和唯唯诺诺。正是长期“个”的缺席和权利的严重不足值,导致了一代人根本不理会或不敢动用自己的权利。尤其一个被勒令停止尊严、含垢咀辱达37年的老人,如何在一夜间拣回久违了的尊严、拣回自己的公民资格?(《一个人的遭遇》)
我们之所以对故乡情有独钟,念念不忘,不单在于“我从哪里来”这个古老的苦苦追问,更在于“每个故乡都在沦陷,每个故乡都因整容而毁容”这个现实。“沦陷”的不仅是现实的家园,更是精神的家园,“毁”掉的不仅是故乡的“容”,更是故乡的神,是维系故乡这棵大树生命的根。
一方面,城镇化的快速推进,整体化一的新农村构建使得此乡与他乡不再有形上的区别,更重要的是窗明几净外难见黄昏时炊烟袅袅的温馨,整齐化一中少了曾经的乡情依依,兼之大量农村劳动力背井离乡,去远方,去大城市寻梦,产生了“留守”一词所不能完全涵盖的亲情的残缺。
他认为个体是最真实的生命单位。以对悲剧的日常感受为例,“人们总惯于以整体印象代替个体的不幸——以集合的名义遮蔽最真实的生命单位”。
感受悲剧最人道和理性的做法:寻找“现场感”!为不幸找到真实的个体归属,找到那“一个,又一个……”的载体。世界上,没有谁和谁是可以随意叠加和整合的,任何生命都唯一、绝对,其尊严、价值、命运都不可替代。生生死死只有落在具体的“个”上才有意义,整体淹没个体、羊群淹没羊的做法,实际上是对生命、对悲剧主体的粗暴和不敬,也是背叛与遗忘的开始。(《打捞悲剧中的“个”》)
美国教育家杜威也指出:“生活就是生长,所以一个人在一个阶段的生活,和另一个阶段的生活是同样真实、同样积极的,这两个阶段的生活,内容同样丰富,地位同样重要。因此,教育就是无论年龄大小,提供保证其充分生活条件的事业……”他说,“教育者要尊重未成年状态”。目前国际社会基本认同的童年概念包括:第一,必须将儿童当“人”看,即承认其独立人格。第二,必须将儿童当“儿童”看,不能将其当作“成人的预备”。第三,儿童在成长期,应尽量给其提供与之身心相适应的生活。(《向儿童学习》)
二、守护“童心”这粒“花粉”
儿童的美德和智慧,常常被大人们粗糙的双目所忽视,常常被不以为然地当废电池一样地扔进岁月的垃圾沟里。而很多时候,孩提时代在教育者那儿,只是被视作一个“待超越”的初始阶段,一个尚不够“文明”的低级状态……父母、老师、长辈都眼巴巴焦急地盼着,盼望他们尽早地摆脱这种幼小和单薄,“从生命之树进入文明社会的罐头厂”(凯斯特纳),尽早地成为和自己一样“散发着罐头味的人”……继而成为具有教育下一代资格的“大人”“成品人”。
当眼前事物与记忆完全不符,当往事的青苔被抹干净,当没有一样东西提醒你曾与之耳鬓厮磨、朝夕相处……它还能让你激动吗?还有人生地点的意义吗?”
这是《每个故乡都在消逝》中的文字。
“我总习惯性地游走于故土的塌窑烂庄之间。这里,有着太多的积淀——历史的、文化的;这里,有着太多的记忆——父辈的、儿时的。我带着女儿,一一指给她看:这是咱家的老屋,这是咱家分家之后借住的窑洞,这是你爷爷一 头一 头凿的第二处庄子,这是相宁奶奶家的高窑,这是黑黑爷爷家的窑洞院落,这是当年救了你姑姑命的老中槐,这是……如今,早已物是人非。说“物是”也不尽然。人去院空,到处荒草浸淫,墙毁窑塌,过去已不再。这块土地承载的太多太多——贫瘠、愚昧、饥饿;善良、质朴、勤劳;汗水、泪水,更不乏记忆和梦想。于是,才有《梦中的家园》五篇,给父辈作记,给儿时作记,也给这块土地作记。”
这是我的系列散文《梦中的家园》“后记”中的一段话。
每当回到故土,无论春夏秋冬,我总要走遍村庄的角角落落,尽管“人去院空,到处荒草浸淫,墙毁窑塌,过去已不再”,但诚如王开岭所言,“一井一石一树”,无不有着记忆中的蛛丝马迹,无不牵起过往的悲欢离合。“故乡”,“不仅仅是个地址和空间,它是有容颜和记忆能量、有年轮和光阴故事的”。
但愿故乡不只是用来怀念的。
其实,“故乡”的全部含义,都将落实在“地点”和它养育的内容上。简言之,“故乡”的文化任务,即演示“一方水土一方人”之逻辑,即探究一个人的身世和成长,即追溯他那些重要的生命特征和精神基因之来源、之出处。若抛开此任务,“故乡”将虚脱成一记空词、一朵谎花。
读王开岭的散文,诸如此类,总能时不时达到精神上的默契,引发情感的共鸣,他思考的维度、深度,总能给人以精神上的导引,情感上的触发和慰藉。做一个精 Nhomakorabea明亮的人
——读王开岭先生的散文随笔自选集《精神明亮的人》
宁县一中窦志宁
初识王开岭,源于《读者》——
《两千年的闪击》(2008第22期);
《生活在险境中》(2010年第2期);
《轮椅上的那个年轻人,起身走了》(2012年第12期);
《自己做主的舌头》(2012年第13期);
《一辈子就是玩》(2012第18期);
《必须的力量》(2012第19期);
《没有爱,世界会冻僵》(2012第22期);
《父与子》(2013第3期);
《一条狗的事业》(2013第8期);
《这个叫“霾”的春天》(2013第20期);
《人生的深味》(2014第3期)。
一、每个故乡都在消逝
“‘故乡’,不仅仅是个地址和空间,它是有容颜和记忆能量、有年轮和光阴故事的,它需要视觉凭证,需要岁月依据,需要细节支撑,哪怕蛛丝马迹,哪怕一井一石一树……否则,一个游子何以与眼前的景象相认?何以肯定此即梦牵魂绕的旧影?此即替自己收藏童年、见证青春的地方?
如果为了国家利益可任意贬低个体尊严,如果牺牲个体自由与权利的做法得到了宣传机器的大肆鼓吹,那么,不管该国家利益被冠以怎样的“崇高”或“伟大”,其本质都是可疑的。任何政府和部门之“权威”,惟有在代表公意时才具合法性,才配得上民间的服从。在一个靠常识维护的国家里,每一个“个人”都是唯一性资源,都拥有平等的社会席位,每个人的福祉都是国家重要的责任目标……正是基于这些同构、互动和彼此确认的关系,个人才可能成为国家的支持者,才会滋生真正的爱国者和“人民”概念。(《是“国家”错了》)
长期以来,在体制神话伦理和极端一元的意识形态下,我们一再被叮咛:个体是渺小的、微不足道的,任何重视或放大个体的做法皆自私可耻,惟国家和集团利益至高无上,为了“大”,必须时刻准备牺牲“小”……正像“皮毛论”鼓吹的那样:“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借助这样一句俚语性质的“真理”,作为“毛”的个体就天然披覆了一种自卑,被烙上了一记鲜红的耻字,也使得“小”在一切被誉为“大”和“皮”的权威前羞愧地低下头去,自惭形秽,无地自容。(《一个人的遭遇》)
二十多年过去了,教育还是这样的教育,学生仍是教育者眼里那样的学生,有改观,但不大,有改变的尝试,但成效尚待时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