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韩语言比较
中韩句子结构

中韩句子结构摘要:1.中韩语言的相似性和差异性2.中韩句子结构的主要差异3.助词和词尾在句子结构中的作用4.中韩句子结构的学习方法正文:一、中韩语言的相似性和差异性中文和韩语作为东亚地区的两种主要语言,它们之间存在着许多相似之处,如语法结构、词汇和表达方式等。
然而,由于历史、文化和地理环境的不同,这两种语言在句子结构上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了解这些差异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学习和使用这两种语言。
二、中韩句子结构的主要差异1.语序差异:中文和韩语在语序方面有很大不同。
中文是一种主谓宾语的语言,一般遵循“主语- 谓语- 宾语”的顺序。
而韩语则是一种主谓语宾的语言,语序为“主语- 宾语- 谓语”。
2.助词和词尾:韩语中有许多助词,它们在句子中起着连接作用,帮助我们理解句子的结构。
此外,韩语的词尾变化丰富,可以表示句子的时态、语态、语气等。
而中文则没有这些助词和词尾的变化。
三、助词和词尾在句子结构中的作用1.助词:在韩语中,助词起到了连接词与词、词组与词组、句子与句子的作用。
它们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句子的结构,如主语、宾语、补语等。
例如,韩语中的“”表示主语,“”表示宾语,“”表示补语等。
2.词尾:韩语的词尾变化丰富,可以表示句子的时态、语态、语气等。
如表示过去时态,可以使用“-”、“-”等词尾;表示未来时态,可以使用“-”、“-”等词尾。
四、中韩句子结构的学习方法1.学习韩语的基本语法和词尾变化,了解韩语句子结构的特点。
2.多读多写,通过实践来熟悉韩语句子结构,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
3.学习中文和韩语的互译,了解两种语言在句子结构上的差异,并学会如何将一种语言的句子结构转换为另一种语言。
总之,作为中文知识类写作助理,了解中韩句子结构的差异对于我们更好地进行写作具有重要意义。
文化语言差异——中日韩语言文字比较

文化语言差异——中日韩语言文字比较中、日、韩是东亚三个文化体系的代表国家,在许多方面存在着鲜明的差异,其中语言文字就是一个重要方面。
中文、日文、韩文,三种文字虽然都属于汉字文化圈,但是它们的差异也很明显。
接下来,我们来具体看一下中、日、韩语言文字的比较。
一、语言音韵差异中国的汉语是以音为主的语言,有四声和轻声的区别。
而日本的日语及其罗马字拼音中,音节强弱几乎没有区分,也就是说日语中没有汉语中的四声。
除此之外,日语中还有长音、促音等特殊发音,这些发音方式在汉语中很少用到。
韩国的韩语则是以音节为单位的语言。
韩语的音节中,辅音与元音交错排列,这是韩语独特的特点。
韩语中同一个音节的声母与韵母是紧密结合的,在发音时,这一组合就像是一种新的音素,称为立体音。
二、笔画顺序差异汉字、日语汉字及韩语汉字都源自汉字,并且在部分汉字上笔画的顺序与汉字相同,但在其他汉字上则存在一定的差异。
比如,在中文中,写字时首先要写竖,再写横。
但是在日语汉字中,横先于竖,比如“书”的写法,汉字是从上往下依次写竖、横、横、竖,而日语汉字则是从左往右依次写横、竖、横、竖。
韩国汉字笔画的顺序与中文有一定的相似性,但在一些具体汉字上也存在一些不同之处。
三、词语表达的差异中、日、韩三种语言之间最明显的差异就是词语表达的差异。
比如,中文中常常使用四字成语或者俗语来传递思想或者言情,而日本的句子则经常带有诗意,通过细腻的词汇和曲折的句子表达出情感。
韩语则使用了大量的不合成的语素,由于受汉字的影响较大,所以韩语的语法结构和汉语语法结构有很相似的地方。
四、文字书法的差异在书法方面,中国绝对是最受推崇的。
汉字经过长时间的演变,形成了独特的造型,书法也成为了传统文化的一部分。
日本和韩国也在书法方面有自己的特色。
比如,日本的书法更加注重笔画的强劲与韵味,争取在如饮的笔画中表现出狂放不羁的气息。
而韩国的书法风格则更加温婉柔美,追求的是舒展典雅中流露出的内在情感,因此在书法中多了些特别的修饰法和插画加工。
中韩句子结构

中韩句子结构摘要:1.中韩语言的相似性2.中韩句子结构的差异3.实例分析4.总结正文:一、中韩语言的相似性中韩两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两国文化交流源远流长。
在语言方面,中文和韩文在表达方式和语法结构上存在一定的相似性。
这种相似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表意方式相似:中文和韩文都是表意文字,即通过文字的组合表达词语的意义。
这使得两国语言在表达方式上有相似之处,有利于两国人民在学习对方语言时产生共鸣。
2.语法结构相似:中文和韩文的语法结构都以主谓宾为基本顺序,虽然在具体用法上有所差异,但总体来说,这种相似性有助于人们在学习和使用两种语言时,更容易理解和掌握。
二、中韩句子结构的差异虽然中韩两国语言在表达方式和语法结构上存在一定的相似性,但在句子结构上,两者还是存在明显的差异。
这种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语序差异:中文的语序较为固定,通常为主谓宾的顺序。
而韩文的语序较为灵活,特别是在从句中,动词通常放在句尾。
2.助词差异:中文依赖语序来表示句子成分之间的关系,而韩文则通过助词来表示。
这使得韩文在句子结构上更为复杂,但也使得韩文在表达意思时更加精确。
3.标点符号差异:中文和韩文的标点符号在使用上存在一定的差异。
例如,韩文中有一种特殊的标点符号——双竖线(||),用于表示并列关系。
而中文则使用顿号、逗号等标点符号表示并列关系。
三、实例分析下面通过一个实例来分析中韩句子结构的差异:中文:我明天要去首尔。
韩文: .从这个例子中可以看出,中文和韩文在语序和助词的使用上有明显的差异。
在中文中,主语“我”放在句首,谓语“要去”放在句中,宾语“首尔”放在句尾。
而在韩文中,主语、谓语和宾语都使用了助词来表示它们之间的关系。
四、总结总之,中韩两国语言在句子结构上存在一定的差异,这主要体现在语序、助词和标点符号等方面。
中韩句子结构

中韩句子结构
(原创版)
目录
1.中韩语言的差异
2.中韩句子结构的不同
3.实例分析
4.学习中韩句子结构的重要性
正文
一、中韩语言的差异
中文和韩文作为两种不同的语言,它们之间存在许多差异。
这些差异不仅体现在语音、词汇和语法等方面,而且在句子结构上也有很大的不同。
要了解中韩句子结构的不同,首先要对这两种语言的差异有一个基本的认识。
二、中韩句子结构的不同
1.语序差异
中文和韩文在语序方面有很大的不同。
中文是一种主谓宾语的语言,一般遵循“主语 + 谓语 + 宾语”的结构。
而韩文则是一种主谓宾补的语言,其语序为“主语 + 宾语 + 谓语 + 补语”。
2.助词的使用
韩文句子中助词的使用非常重要,它们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句子成分之间的关系。
助词分为主格助词、宾格助词和属格助词等,用于表示句子中名词、代词和数词等词性的不同功能。
而中文句子中则没有这种助词。
三、实例分析
下面我们通过一个例子来分析中韩句子结构的不同。
中文句子:“他给我一本书。
”
韩文句子:“他 (主语) 给我 (宾语) 一本书 (谓语)。
”
从这个例子中可以看出,中文和韩文在语序和助词使用上有很大的不同。
四、学习中韩句子结构的重要性
对于学习中文和韩文的人来说,了解中韩句子结构的不同是非常重要的。
这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对方的语言,并提高我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同时,也有助于我们在阅读和写作时避免出现不必要的错误。
总之,中韩句子结构在语序和助词使用等方面有很大的不同。
中韩语言表达差异论文.doc

中韩语言表达差异论文中韩两国隔海相望,有二千多年友好和文化交流的历史。
以下是中韩语言表达差异论文,欢迎阅读。
摘要:韩国受到中国文化很深远的影响,在语言表达上两国有很多相似之处。
但同中有异,本文列举了中韩某些词汇和表达方式的差异,并从文化角度分析这一现象隐含的民族心理因素。
关键词:亲属称谓外来词黏着语敬语中韩是近邻,韩国文化受中国文化影响很深,无论在文字、思想、伦理道德,还是在政治、经济、教育等诸多方面,都带有浓厚的中国古文化的印迹。
近代以来,韩国又受到西方文明的巨大影响,从而形成了颇有特色的文化现象。
本文试从中韩词汇和表达方式的差异两方面加以分析。
中韩词汇的差异韩语虽然从外形看像方块字,但实质却是拼音文字,只是用不同笔画代表不同音符。
其词汇主要由三部分组成:汉字词、韩语固有词和其他外来词。
其中汉字词所占比例最大,大概有70%,韩语固有词约占20%,其他外来词(主要从英语中借用)约占10%。
韩语对外来词的借用采取完全音译的方式。
比如餐厅(restaurant)、桌子(table)、钢琴(piano)、互联网(internet)等在韩语中读起来就是英语的发音,或者说是韩国式的英语发音。
比较看来,改革开放以来,汉语也引进了不少外来词,但在浩瀚的汉语词汇中仅仅占据了很小的比例。
而且,外来词要进入汉语的词汇系统,要接受汉语的语音、语法和构词规则等各方面的改造,以符合汉语的发音习惯、语法和词汇规则。
只有很少的词采取完全音译的方式,比如比基尼(bikini)、克隆(clone)等。
汉语对外来词的翻译也有很多方法,比如:半音半意如文化休克(culture shock)、水上芭蕾(water ballet),音意兼顾如google被翻译成谷歌,借译如超人(superman)、绿卡(green card)等。
对汉字词的大量借用是韩语的一大特色。
由于汉字词占了韩语词汇的绝大部分,而且很多词汇从发音到意义都与汉字一样。
中韩网络语言隐喻的对比研究

中韩网络语言隐喻的对比研究自20世纪90年代,计算机网络的迅速普及和飞速发展,促使互联网成为了20世纪人类最具革命性和颠覆性的发明。
它使人与人之间的空间距离缩小,把全世界的网民通过一种看不见摸不清的“线”联系在一起,使地球成为一个大家庭,人们无论相距多远,都可以坐在电脑前,凭借着电脑键盘的输入,实现无障碍的交流。
而网络语言就是在这种键盘的输入、输出中形成的。
随着网络传播媒介的发展,网络语言也在不断地发展壮大,并形成了一种有别于日常交际用语的独立性的新兴的语言系统。
这就为我们语言工作者提供了一个新的研究领域,而对于网络语言的特点、形成方面的研究也曾一度成为学者们关注的焦点。
本文多方面收集了中韩网络语言,对常见的隐喻现象进行考察,分析中韩网络语言在隐喻方面的异同,考察网络语言中隐喻现象产生的原因,并对隐喻现象在词汇、语法、修辞各方面产生的影响进行分析。
根据莱考夫和约翰逊分类,将网络语言中的隐喻现象区分为三种类型:方位隐喻、实体隐喻、结构隐喻。
隐喻作为人类最基本的认知和思维方式存在于人类的日常交际中,理查兹认为隐喻无处不在,我们日常交际的词语系统几乎都是隐喻性的。
而作为网络交际工具的网络语言,也存在着一定的隐喻现象。
从隐喻角度来分析语言词汇的构成,是语言学家或者说隐喻学家们研究的一个方面,而从隐喻角度来分析网络语言,从隐喻角度对中韩网络语言进行对比,很少有学者进行研究。
所以,我们就从隐喻角度对中韩网络语言进行对比,力求全面分析中韩两国网络语言隐喻的不同之处,并从思维、文化、语言三个方面对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进行分析。
概念隐喻理论下的中韩网络语言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新造词语、旧词新词、文字方面,进而分析中韩网络语言产生差异的原因,如认知思维上的差异、文化差异、敬语、谦语的选择,中韩两国各自有不同而表现。
通过对中韩网络语言的隐喻进行对比分析,进一步了解网络词汇的含义和中韩网络语言的差异。
充分了解中韩两国相关文化,以及认知思维的差异。
中韩语言差异及对教学影响探析-5页精选文档

中韩语言差异及对教学影响探析全球各国的交往越来越频繁,语言是各国交流的有效平台,这种趋势将语言对比研究推到了语言学研究的前沿。
1992年中韩两国建立外交关系之后,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频繁交往,在中国的韩国留学生占所有国家在华留学生的40%。
在全世界学习韩语的人群中,中国学生占60%以上,所以中韩语言研究也变得越来越受关注。
一、中韩语言对比的相似性(1)中韩语音的相似性。
韩语单元音和复元音与汉语韵母发音相似。
如韩语单元音中有五个与汉语舌面元音发音相同;韩语中复合元音的结构特点看,与汉语复合韵母的发音特点基本相同。
韩语辅音中和汉语声母中有几组发音部位、发音方法基本相同,发音十分相似。
韩语与汉语的一些发音方法相近,如清擦音、双唇、浊鼻音、不送气音与送气音的对应等。
学生在学习这些声母的时候,可以充分地利用其母语的正迁移作用,借助于母语中相应的辅音,快速掌握发音方法。
(2)中韩词汇的相似性。
韩国语中的汉字词语约占词汇总数的60% ,而在历史上所占的比例更大。
这些汉字词语为韩国人学习汉语提供了便利的条件。
韩语很多汉字词与汉语中的某些词语完全对应,“形”同并且“义”也几乎相同。
如数量词类的“一层、一月、一日、”等;名词类的“国际、电话、交通”等;动词类的“尊敬、研究、发展”等;形容词类的“满足、贵重、亲切”等;副词类的“大约、果然”等。
这些词不仅是词义相同,发音也很相似,有助于他们理解、记忆,在短时间内掌握更多的汉语词,并且很准确地运用。
有些韩国语汉字词和汉语词词义相同,只是汉字书写顺序相反。
这类词语只需在教学中将顺序改正过来。
如汉语中的“限制、设施、迫切、黑暗、减轻、介绍、拥抱”等,与韩语中的“制限、施设、切迫、暗黑、轻减、绍介、抱拥”等词语只是顺序不同。
(3)中韩文化的一致性。
留学生的汉语学习过程既受到母语迁移的影响,也受到母语文化迁移的影响。
留学生在跨文化交际中,常会自觉或不自觉地运用母语文化的观念、行为方式来实现目的语交际中的文化行为功能。
分析中韩语言形式的不同

分析中韩语言形式的不同关键词:文化语言学指称意义文化伴随意义谚语的文化语义摘要:中韩语言交际中的谚语例证分析例证可以分为三类:同形同义的原因,一是相同的文化心理背景,二是相似的思维习惯和生活方式;同形异义的原因,一是谚语传播的讹变,二是对待相同事物的不同理解,三是相同形态的偶然性;异形同义的原因是表达概念的语言形式不同。
中韩两国政治、经济及文化各方面广泛交流的展开,学习研究两国语言的人数大幅上升。
中韩两国语言中存在的一些相似性为两国的学习研究者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但同时两种语言的差异性的存在又决定了在学习研究过程中不能只是一味的进行“拿来主义” ,而忽略了或根本不知道其在实际应用当中所传达的思想与本国语言的差异。
笔者在自身的学习和教学过程中敏感地发现了这一问题 ,并试图以文化语言学的理论为基础,选取了《韩语谚语大辞典》中218条住居谚语,对照对应的中文谚语,按构成方式和内容进行分类,结合谚语的文化语义进行例证分析。
其中,同形同义的谚语共有36对(161 51%) ,同形异义的谚语共有对( 51 05% ) ,异形同义的谚语共有62对(281 44%) ,异形异义的谚语,即在韩语中使用而在汉语中找不到其所对应的谚语的 ,共有109条(501 00%)。
一、同形同义这类谚语指的是内容和形式(指称意义)都完全相同,而且其中蕴含的文化伴随意义也完全相同的谚语。
如:例远亲不如近邻;例2惜瓦不知大梁朽;例3无火不生烟;例4木匠多了盖歪房;例5大厦将倾,一木难支。
等等。
据笔者考察,这些谚语在韩国语中都有与之表达方式、构成内容、组成形式完全相同的谚语,而且它们不仅指称意义相同,在实际应用当中所产生的文化伴随意义也完全相同。
对于这些形式、内容、所表达的语义均完全相同的中韩谚语,笔者认为有以下两点原因:首先,这一类谚语有很多都是在历史上由于两个国家的频繁交流而传入对方国的,再加上两国之间存在着相同的文化心理背景,因此两国谚语在流传到对方国家以后,对方国不仅把谚语的指称意义完全接受,而且对其中所蕴含的内在的文化伴随意义也全盘吸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韩俗语比较
俗语是体现民族文化的重要窗口,俗语蕴含着各民族的思想和情感,同时也体现出各民族的思维方式及精神面貌。
俗语是通过人民世世代代口头相传下来的,各个国家都拥有不同的自然环境、历史和文化背景的原因,就产生了与其他民族不同的具有强烈而丰富的表现力的俗语。
但是由于中韩两国一衣带水,历史文化交流源远流长。
共属于东亚文化圈,并且同属于儒教文化,因此在很多方面都具有共通之处。
在文化、风俗、语言等方面,可以说既有相同点又各有千秋。
以下是对中韩两国语言中俗语的比较。
来源与定义:俗语是一种很有特色想语言形式,在各民族语言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汉语俗语最早来源与《史记》中,当时里面的俗语是指民间流传的说法,后来,刘向与班固引述,正式用俗语来指通俗、形象、广泛流行在人群中的定型语句。
汉语中俗语的定义,工具书中说的是群众创造的、并在群众口语中流传、结构相对定型的通俗而简练的语句。
而韩语中,与中文的俗语相近的应该是“俗谈”从来源上来看,最早出现于柳梦寅的《於于野谈》中。
之后在朝鲜时期在编撰清朝语言词汇集《同文类解》中,出现了“속담”一词。
韩语俗语大多数来源于人们的口头创造,因口头相传一般找不到来源和作者。
其他部分来源于历史、寓言、民间故事、古典小说等。
韩国俗谈的定义主要是作为一种在群众中生产的惯用表现,是为了强调一种普遍的含义而使用的具有一定功能的精炼的语言形式。
即可以看出,韩国俗谈是从古代流传下来人们口头上喜用的形式简洁精辟、通俗易懂的固定语句。
从特点上:汉语中俗语从外在形式上一般是五字以上的短句,字数从五字到十字不等,也有更多。
如:五字式的“八字没一撇,换汤不换药”等,六字式的“不食人间烟火,打肿脸充胖子”,七字式的一石激起千层浪,一个萝卜一个坑”等,十字式的“白刀
子进去红刀子出来,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等。
而在形式上,韩语俗语形式多样,有单句也有复句,最少是四音节以上,大多数是十音节以内的。
例如:四音节的뀡대신닭,산넘어산,五音节的모르는게약,옷이날개라;六音节的고양이쥐생각,꿀먹은
벙어리; 十音节以上的고슴도치도제새끼는함함하다고한다等等。
在形式上汉语俗语:①构成成分是固定的,它不是自由组合的语句,不能轻易改变;比如说“一个萝卜一个坑”不能说成是一个地瓜一个坑;②可以调换部分词语,比如“费力不讨好”又可以说“吃力不讨好”。
③可以增加或减少部分词语,“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睁一眼闭一眼”;倒序,如“此一时彼一时”又说“彼一时此一时”
韩语俗语①构成成分是固定的,不能随便改变其中的某一个成分,否则就不是俗语而是一般的表达了。
如식은죽먹기-喝凉粥,意思是非常容易的事情。
如果改变成“吃凉菜”那么就不能表达非常容易的事的意思,而只是简单的吃凉的菜的意思。
②可以调换部分词语,因俗语是经过多年口头流传,一句俗语有时会有多种变化,但都没有改变其定型性,也没有改变俗语本身的涵义,反而使俗语更易于理解。
如누워서떡
먹기--누워서식은죽먹기③顺序可能颠倒,即倒序;미운정고운정--고운정미운정。
以上是从二者的来源、定义、特点方面来分析异同点。
以下通过内容来比较:一、同形同义的俗语,顾名思义,即形式和意思完全一致的俗语。
只见树木不见森林--나무를보고숲을보지못한다,以眼还眼以牙还牙
--눈에는눈이에는이,只知其一,不知其二--하나만일고둘은모른다,把吃奶的气力也使尽了-- 젖먹던힘이다든다,含在嘴里怕化了,捏在手里怕碎了-- 불면거질까쥐면터질까等等。
二、异形同义的俗语,即在外形上没有相似点,但是意义是相同的。
1意思相同,形式部分不同的俗语:有眼不识泰山--눈은있어도망울이없다(有眼睛但没有眼球)都
是指见识太少,分不清重要与否,分不清是非对错;这山望着那山高--남의떡이더
커보인다(别人的米糕看起来更大)都是指不满足现状的意思;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도끼로제발등찍는다(搬起斧子砸自己的脚)都是指最后自己受到伤害;鸡窝里飞出金凤凰--개천에서용난다(水沟里出飞龙)都是指条件虽差或偏僻的地方也能产生杰出的人物;事后诸葛亮-- 사후약방문(死后药方文)都是指事后才出主意的情况。
2意思相同,形式完全不同的俗语:半斤八两--도토리키재기(橡子比橡子)都是指双方一样的意思;关公门前耍大刀--곰자앞에서문자쓰기(孔子面前写文字)都是指在比自己才能高的人面前班门弄斧,自我卖弄;雷声大雨点小-- 빈수레가더요란하다(拉空车的声音更刺耳)比喻有气势本领却不多的情况。
乌鸦别笑猪黑--똥묻은개가겨묻은개나무란다(自己脸上有屎的狗嘲笑脸上有糠的狗)是指人只看到别人身上的缺点,却看不到自己身上的缺点。
三、同形异义的俗语,是虽然形式上相同,但是意义却不同。
如:一锥子扎不出血--바늘로찔러도피한방울안난다.汉语是形容人不爱说话,对外界事物反应慢或无动于衷或者形容一个人脸皮厚,不知羞耻的意思。
而韩语中是形容人很冷酷,没有人情味。
喝口凉水都塞牙냉수먹고이쑤시기(喝口凉水都剔牙)汉语是指干什么事情都不顺,非常倒霉的意思;而韩语是指在喝了凉水之后还要装腔作势地剔牙,讽刺一种没有什么实际内容却还要故意吹嘘炫耀、虚张声势的行为。
四、异形异义的俗语:即中国和韩国所独有的俗语。
中国这类的俗语有很多,例如:没吃过猪肉,也见过猪跑。
是指虽然没有亲身经历过,但是也听说过。
强调的是没有亲身经历,但也会知道一点。
而韩语中虽然有서당개삼년이면풍월을읊는다的俗语,但强调的是亲身经历过才会更了解某种情况。
皇帝不急太监急,指当事人不急,其他人却非常着急的意思。
而在韩国没有“太监”这官名,只有“内侍”这一名。
韩国独有的俗
语:평양감상도저싫으면그만是指就算是再好的事情,如果是自己不喜欢的话也不要逼着自己做的意思。
굿이나보고떡이나먹지是指人们只要在作巫地方一边观看跳绳一边享用糕点就可以了,指奉劝人们不要随便插手别人的事情,从中得到自己想要的事情即可的意思。
中韩俗语在修辞方法上的比较:1明喻如:人不像人,鬼不像鬼,拔毛的凤凰不如鸡等“人”“鬼”都是被比喻的事物,形容行为不端,不务正业的人。
“凤凰”“鸡”也是指被比喻的事物,比喻失势的人物还不如普通百姓。
而韩语俗语中,多用“같다”,“듯”如:닭쫓던개지붕쳐다보듯한다追鸡之犬,往屋顶望似的,是指努力的做某事的人遭遇失败后茫然失措,无可奈何的意思。
비맞은장닭같다像被雨淋湿的鸡的样子。
形容某人平时得意洋洋,突然低调的时候就像被雨淋湿的鸡的样子。
2暗喻如汉语的“好心当作驴肝肺”“人为刀俎我为鱼肉”等,在韩语中사람의마음은하루에도열두번人心一天是变十二遍的。
3借喻如汉语的“刀子嘴,豆腐心”用喻体代替“说话厉害,心底却很善良”“眼中钉肉中刺”用喻体代替本体“心中讨厌的人”。
而韩语中“가재는게편이다”用喻体“蝲蛄、螃蟹”来代替状态或境遇相似的人在一起臭味相投,相互包庇,“되로주고말로받는다”另外汉语韩语中也经常利用对偶、对比、夸张、拟人的修辞手法。
例如对偶:“吃香的喝辣的”,“바늘가는데실간다”;对比:“往日无冤近日无仇”“병주고약준다”;夸张:跳进黄河洗不清,둘이먹다하나가죽어도모른다.拟人:黄鼠狼给鸡拜年,개가웃을일이다.
另外,在取材上也存在着异同点。
1取材于动物的:不入虎穴焉得虎子,风马牛不相及,费了九牛二虎之力,黄鼠狼给鸡拜年,老鼠过街人人喊打等等从大动物到小动物都有;韩语的호랑이도제말하면온다,똥묻은개가겨묻은개나무란다,소잃고
외양간고친다,쥐도새도모르게,닭쫓던개지붕쳐다보듯한다等可以看出人们
敬畏的虎以及与人们密切相关的狗、牛、猪、鼠等动物常常作为俗语的题材。
2取材于饮食的俗语:茶不思饭不想,天上掉馅饼等,韩语的누워서떡먹기,곶감뽑아먹듯等都是取材于与人们日常生活有关的饮食的。
3取材于地名的俗语:福如东海,寿比南山;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登泰山而小天下等等。
而韩语的금강산도식후경,친구따라강남간다. 4取材人的身体部位的俗语:以眼还眼以牙还牙;胳膊肘往外拐;一个唱红脸,一个唱白脸;귀에결면귀걸이,코에걸면코걸이; 눈에불을켜다,얼굴이두껍다等等。
5取材于鬼神的俗语:八仙过海,各显神通;阎王爷发令箭———要命等等;韩语的
선무당이사람을죽는다,굿이나보고떡이나먹지等等;6.和数字有关的俗语:一是一,二是二;三下五除二,不管三七二十一等等;韩语的두손을들다,척하면삼천리;7 和自然有关:不知天高地厚,강건너불구경먼산을보다;8和休闲生活有关:耍把戏,亮底牌;도깨비놀음, 쇼를부리다等等。
可以看出中韩俗语中在取材方面有很多相似之处。
汉语俗语与韩语俗语是中韩两个民族在长期生产生活中形成的,具有民族特色的语言表达,二者都具有相对固定的形式和反映本民族的文化结晶的特点。
俗语在中韩两国语言中都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以上便是对中韩俗语的异同点的比较。
主要通过来源、定义、特点、形式、内容、取材上进行的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