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级森林病虫害中心测报点黄脊竹蝗监测、预报办法资料.doc
林业病虫害监测预报与防治措施

林业病虫害监测预报与防治措施作者:郝富华来源:《新农业》2022年第07期摘要:在林业生产和工作中,最为严重的一大隐患就是林业病虫害问题。
近些年,世界各地都在致力研究相关问题的预测与防范,力求运用现代科技研究出常规防治措施。
关键词:林业;病虫害;监测预报;防治措施1.1 林业病虫害的监测预报基本思路林业病虫害主要的防护措施还是需要提前建立一个监控和防治体系。
其一,要对固定区域内的相关产业进行固定样地监测和踏查监测,其主要内容是地面监测。
每年的病虫害情况都不一样,一定要结合其监察地域的特殊状态和条件进行相关分析。
其二,设置一定的地点,对该地点发生病虫害的地区设立调查样地,与此同时建立监测档案。
为更准确地判断出病虫害的地区,可以依照其发生的情况,按照一定比例设置样地。
其三,从调查时间和方法的层面上来看,应每年都进行相关方面的全面调查。
1.2 林业病虫害监测预报技术应用就我國现在的情况而言,林业病虫害问题使用的是GIS配合GS2技术,实施遥感定位监测,可以使整个林业得到极高的监测度,同时还可以设定相关的预报系统,有力防止相关问题的发生。
病虫害数据录入:得知相关病虫害的特点和具体内容后,要确立好相关的病虫害发生采集区。
所有的信息收集完毕后,要汇总到系统当中,系统就会将新的信息与原有的信息内容进行整合对比,从而在GIS数据中得到新的数据内容,以此来帮助此相关工作人员来进行病虫害预报工作。
病虫害遥感预测:需结合害虫的相关因子进行研究探索,运用相关设备来检测和提取病虫害的数据。
除此之外,还要对本地的地理因素和环境因素进行分析,结合两方面内容进行病虫害发生的可能预报以及相关的预防办法。
2.1 构建应急控制机制若想实现林业病虫害的提前预防,就要结合相应的监测与预报技术系统来完成。
需要建立一个技术层面前卫的应急防控机制,从而构建出一个连锁的技术应用体系。
2.2 构建动态病虫害防护体系建立地方林业部门的动态病虫害防治防护体系,需要注意以下3点内容,一是要结合相关的预测系统,结合实地病虫害监测对象,建立相关机制,以此来实现监控与防护共同进行,两者共同优化。
宣城市宣州区丘陵林区黄脊竹蝗的监测及综合防治技术

宣城市宣州区丘陵林区黄脊竹蝗的监测及综合防治技术摘要通过对宣城市宣州区丘陵林区黄脊竹蝗发生地进行为期3年的监测、调查及对各虫态龄期的分析,总结了黄脊竹蝗的生物学特性,并提出了其综合防治技术,以期为防治该虫提供参考。
关键词黄脊竹蝗;监测调查;生物学特性;综合防治;安徽宣城;宣州区;丘陵林区黄脊竹蝗(Ceracris kiangsu)俗称竹蝗、蝗虫,属蝗科(Locustidae),直翅目(Orthoptera),是安徽省宣城市宣州区竹类植物的主要食叶害虫之一,其危害历史可以追溯到20世纪40年代。
黄脊竹蝗目前知道的寄主植物就有25种,它们最喜食毛竹(Phyllostachys heterocyla cv pubescens),其次为害刚竹、水竹等,也为害水稻、玉米等禾本植物。
黄脊竹蝗大发生时,可以将毛竹竹叶全部吃光,致使竹林大面积枯死,新竹竹叶被吃即枯死,毛竹林就如同被火烧一样,第2年毛竹林就很少出笋了,竹林也随之逐渐衰败,被害毛竹枯死,竹腔内有积水,遭成纤维腐败,竹杆也基本没有使用价值,从而造成整个竹林毁灭。
同20世纪相比,宣州区黄脊竹蝗的危害面积同比有所下降,但仍有部分乡镇时有发生,如黄渡乡,如果不及时采取得力有效的措施控制,就有可能暴发成灾。
因此,根据宣州区林业发展近况,总结出有效的竹蝗防治措施,从而控制黄脊竹蝗的大面积暴发,使毛竹林的受灾损失减少到最小。
宣州区最近几年年平均气温高,部分地区干燥少雨,给竹蝗的大面积发生提供了的条件,2010年在宣州区黄渡乡有13.33 hm2以上竹林已遭到竹蝗严重危害。
针对竹蝗的发生,对竹蝗发生区进行了连续监测和调查,为做好林业有害生物虫情监测预测预报及防治巩固好基础。
为了达到理想的防治效果,掌握虫情以选择防治最佳时机,必须做好对竹蝗不同时期的监测调查工作及采用综合防治技术。
1 竹蝗虫情的监测通过笔者的观察竹蝗主要发生区黄渡乡乌边行政村汤村组,发现竹蝗2010年8月为害该区竹林,并向附近几个行政村竹林区扩散。
黄脊竹蝗生物学特性、预测预报及防治

黄脊竹蝗生物学特性、预测预报及防治摘要黄脊竹蝗的成虫、若虫为害毛竹、淡竹、刚竹等多种竹种外,还可以为害水稻、玉米、棕榈等20多种植物。
大发生时受害的竹林如火烧一般,当年新竹被害一次即枯死,壮竹被害一次后虽不致死,但在2~3a内不发新笋,被害竹的竹竿内往往积水,竹纤维遭破坏,不能利用。
特介绍黄脊竹蝗的生物学特性、预测预报方法及综合防治措施,从而为减轻其危害程度提供参考。
关键词黄脊竹蝗;生物学特性;预测预报;防治竹蝗是我国产竹区竹类的严重害虫,属直翅目(Orthoptera)蝗科(Locustidae=Acridiidae)蝗亚科(Acridoidea)竹蝗属(Ceracris)。
世界已知6种,我国有4种:黄脊竹蝗(C.kiangsuTsai)、青脊竹蝗(Ceracris nigricornis.waiker)、白角竹蝗(C.fasciataBr.W)、小灰竹蝗(C.hoffmanniuv)。
其中黄脊竹蝗是我国林业竹类一大害虫,分布于湖南、四川、江西、广西、广东、湖北、江苏、安徽、云南及台湾省。
1形态1.1成虫体绿色,长约33mm,雄蝗略小,头尖削,由头顶前胸背板中有一条显著的黄色纵纹,愈向后愈宽大。
后足腿节粗大,端部有一黑斑,两侧有“人”字形沟纹,胫节瘦小,有刺2排,外排14个,内排15个。
1.2卵土黄色,长椭圆形,略弯曲呈茄状,长约6~8mm,卵壳有网状纹,卵块圆筒形,长19~28mm,宽6.5~8.7mm,其表面有胶状物,卵排列于内,平均每一卵块约有卵22~24粒。
1.3若虫又名跳蝻,体形似成虫,但无完翅。
若虫分5龄:1龄虫触角13~14节,长4mm,基部淡红色,端部淡黄色;2龄虫触角18~19节,长5.5~6mm,赤褐色;3龄虫触角21节,长8~10mm,端部黄色较明显;4龄虫触角23节,长12~13mm,端部黄色较明显;5龄虫触角24~25节,触角色泽与3龄、4龄虫同样。
2生活史及习性1年发生1代,以卵块在土内约4cm深处越冬。
黄脊竹蝗防治应急预案

黄脊竹蝗防治应急预案1. 引言黄脊竹蝗(scientific name:Gampsocleis gratiosa)是一种对农作物造成重大威胁的昆虫。
其繁殖能力强、食量大,一旦爆发危害,会给农田带来严重损失。
为了及时应对黄脊竹蝗防治工作,在灾害发生时能迅速采取有效措施,制定了黄脊竹蝗防治应急预案。
2. 防治措施2.1 监测与预警为了实现早发现、早报送、早预警,对黄脊竹蝗的预防工作必须要进行实时的监测工作。
具体措施如下:•建立监测网格,每个监测点的间距不得大于1公里,并在关键地点配置观星员。
•每天早晨和傍晚,观星员会定时出击进行监测,在观察到黄脊竹蝗的迹象时,立即向上级汇报。
•配置预警设备,当观测到黄脊竹蝗数量达到预警标准时,设备会自动发出警报。
2.2 物理防治物理防治是指对黄脊竹蝗的生活环境进行改变,以减少其滋生和繁殖的条件。
具体措施如下:•建立防护带,用于隔离黄脊竹蝗的传播路径。
•在防护带内布置黄板,吸引和捕捉黄脊竹蝗。
•清除农田中的杂草和秸秆,减少黄脊竹蝗的栖息地。
•使用红外线灯吸引黄脊竹蝗,然后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
2.3 化学防治化学防治是指利用化学药剂对黄脊竹蝗进行控制和消灭。
具体措施如下:•根据黄脊竹蝗的生命周期和发展规律,选择合适的杀虫剂配方,并按照正确的使用方法进行施药。
•在农田中定期喷施杀虫剂,以杀灭和控制黄脊竹蝗的数量。
•配备专业的喷洒设备,确保药剂的均匀和充分喷洒。
3. 应急响应3.1 防控组织机构的组建为了有效应对黄脊竹蝗防治工作,需要建立健全的组织机构。
具体措施如下:•组织成立黄脊竹蝗防治领导小组,负责全面统筹和协调工作。
•设立防控指挥部,负责指导各项行动和决策。
•根据需求,成立黄脊竹蝗防治各专业和工作小组,分工明确、协同合作。
3.2 应急预案的制定在黄脊竹蝗防治工作中,应急预案是非常重要的。
具体措施如下:•确定应急响应等级,根据黄脊竹蝗的危害程度和扩散速度,划定相应的防控区域。
黄脊竹蝗的识别与防控技术

B i n g h a i f a n g z h i本文主要介绍了黄脊竹蝗的生物学习性与生活史,重点阐述了江城县黄脊竹蝗监测预警、无人机空中施药、化学防治等防治措施,为黄脊竹蝗的有效防治提供参考。
黄脊竹蝗简称“竹蝗”,是一类多食性害虫,可以取食毛竹、粽叶芦、芭蕉等30多种植物,近年来,黄脊竹蝗在老挝、越南等国严重发生。
2020年6月底,黄脊竹蝗从老挝迁入云南省普洱市江城县,截至8月底,黄脊竹蝗已在云南省普洱市江城县、宁洱县、墨江县;西双版纳州勐腊县、景洪市、和红河州绿春县均有不同程度的发生危害。
在江城县并未对农作物生长造成严重危害。
一、黄脊竹蝗的生物学习性及生活史1、生活史(1)竹蝗的生活史(江城县)竹蝗1年发生1代,以卵越冬,于4月底到5月上旬开始孵化,一直可延续至6月份。
7月上旬可远距离迁飞,10月上旬开始产卵,10月中旬至10月下旬为产卵盛期,10月中旬有少数成虫死亡,10月下旬后基本死亡。
(2)竹蝗的生活史(老挝)1年1代。
以卵越冬。
到3月下旬左右陆续孵化,孵化期长达60天。
若虫期45~50天。
6月上旬开始羽化,6月中、下旬开始可远距离迁飞,8月中、下旬开始交尾,9月中下旬产卵。
产卵延至到10月中旬。
3月当日均气温在25℃以上时,卵开始孵化。
孵化时以晴朗天气14~16时为多。
初孵若虫取食多在6~9时、16~20时进行。
2、形态特征(1)黄脊竹蝗:雌虫体长31mm~40mm,雄虫体长29mm~35mm。
身体主要为绿色。
额顶突出如三角形。
由额顶至前胸背板中央有一显著的黄色纵纹,愈向后愈宽。
后足腿节黄色,间有黑色斑点,两侧有“人”字形沟纹,排列很整齐;胫节瘦小,表面黑绿色,有棘两排,外排14个,内排15个。
(2)卵黄脊竹蝗:长椭圆形,稍弯曲,一端稍尖,长6mm~8mm,宽2mm~2.5mm。
赭黄色,有蜂巢状网纹,每雌虫一生可产卵囊1~10个,每个卵囊有卵15~30粒。
(3)若虫黄脊竹蝗1龄跳蝻:体长9.8mm~10.9mm。
黄脊竹蝗的发生及综合防治

黄脊竹蝗的发生及综合防治【摘要】黄脊竹蝗是一种常见的农业害虫,对竹类作物和其他庄稼造成严重危害。
本文首先介绍了黄脊竹蝗的发生规律和危害特点,强调了防治工作的重要性。
接着分别介绍了化学、生物和物理防治方法,其中化学防治方法包括喷洒农药等方式,生物防治方法则是通过引入天敌来控制害虫的数量,而物理防治方法则包括撒播灰土等方式。
结论部分强调了综合防治的重要性,提出了加强监测预警、提高农民防治意识的建议,以达到有效防治黄脊竹蝗的目的。
掌握黄脊竹蝗的发生规律和危害特点,采取综合防治措施,对于保护农作物和提高农业生产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黄脊竹蝗、发生、综合防治、危害、规律、化学防治、生物防治、物理防治、监测、预警、农民、意识、有效防治1. 引言1.1 概述黄脊竹蝗的危害黄脊竹蝗是一种常见的农业害虫,主要危害竹类作物和其他植物,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
黄脊竹蝗以嫩叶为食,大量食用植物叶片会导致植物生长迟缓,影响产量和品质。
黄脊竹蝗还会分泌蜜露,引起黑霉病等疾病的传播,对植物健康造成威胁。
黄脊竹蝗的危害不仅局限于植物,还会对生态环境造成负面影响。
大量的黄脊竹蝗聚集在一起会形成虫害灾害,破坏生态平衡,影响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黄脊竹蝗还会传播病毒和其他病原体,对周围的自然生态环境造成污染和破坏。
要有效防治黄脊竹蝗,首先需要充分认识其危害性,采取针对性的防治措施,保护农作物和生态环境的健康。
加强对黄脊竹蝗的监测和预警工作,提高农民的防治意识,积极开展综合防治工作,是有效控制黄脊竹蝗危害的关键。
1.2 防治黄脊竹蝗的重要性防治黄脊竹蝗的重要性在农业生产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黄脊竹蝗是一种寄生于竹子上的害虫,其食草特性强,繁殖力强,一旦大量发生将给竹林造成严重危害。
黄脊竹蝗不仅会造成竹叶的大面积被食,影响竹子的生长发育,还可能造成竹木的变形、开裂甚至死亡,对竹林的生长与丰产构成威胁。
及时有效地防治黄脊竹蝗显得尤为重要。
采取合理的防治措施可以降低农民的经济损失,保护竹林资源,维护农民的生计,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益。
黄脊竹蝗生活习性观察和防治试验

黄脊竹蝗生活习性观察和防治试验陈良昌;黄向东;廖运先;易南觉【摘要】在楠竹纯林内设置标准样地,观察黄脊竹蝗的生活习性,同时选用不同剂型的不同药剂,采用不同的防治方法对黄脊竹蝗开展防治试验.结果表明:跳蝻上竹时间长达1个月,1~2龄跳蝻主要在杂草、小竹、灌木向阳的的叶面和枝条上群栖,也爬上竹杆;3龄跳蝻后全部上大竹顶梢取食竹叶.室内喷药1h后,施水剂农药的处理跳蝻死亡率达100%,喷施粉剂农药死亡率约90%;5h后,死亡率都达100%.野外喷水剂农药的处理,3d后有跳蝻上竹,对喷药后出土的跳蝻没有效果;喷粉剂农药的林地内5~7d后有跳蝻上竹,在未下雨的情况下,7d内,喷粉剂农药对跳蝻依然有效果;竹杆涂上避拒剂,跳蝻不上竹;粘虫胶能有效地粘住上竹的跳蝻.1~2龄跳蝻在地面活动时间长,上竹时间长,地面或竹杆上施药,作业方便,是除治竹蝗最佳时间.【期刊名称】《湖南林业科技》【年(卷),期】2013(040)006【总页数】4页(P37-40)【关键词】黄脊竹蝗;习性;防治【作者】陈良昌;黄向东;廖运先;易南觉【作者单位】湖南省森林病虫害防治检疫总站,湖南长沙410007;湖南省森林病虫害防治检疫总站,湖南长沙410007;株洲县林业局,湖南株洲412100;株洲县八斗乡林业站,湖南株洲4121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763.31黄脊竹蝗(Ceracris kiangsu Tsai)是我国记载最早的森林害虫[1]之一,也是楠竹的主要害虫,严重发生时,竹叶被啃食一光,如同火烧,轻者影响次年发笋,重者受害竹子枯死[2-7]。
早在18世纪湖南就有竹蝗灾害的记载,几百年来灾害不断[8]。
到20世纪80年代,黄脊竹蝗年均发生近3万hm2。
近几十年,随着产卵地集中防治跳蝻、竹腔注射、喷洒新农药和成蝗烟剂防治等技术的进步和防灾能力的提高[9-15],灾害发生面积逐年下降,每年发生在1万hm2左右,给林农挽回了很大的经济损失。
xxxx县国家级森林病虫害中心测报点管理办法实施细则(试行)

….县国家级森林病虫害中心测报点管理办法实施细则(试行)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依据国家林业局植树造林司颁布的《国家级森林病虫害中心测报点管理办法(试行)》,结合我县实际,制定本细则。
第二条国家级森林病虫害中心测报点(以下简称中心测报点)是国家林业局根据全国森林资源分布和森林病虫害发生情况而设立的,是国家和地方主要森林病虫害预测预报网络体系的骨干。
第三条中心测报点所在森林病虫防治检疫站承担中心测报点的具体业务工作,并负责指导一般监测点工作和病虫情普查。
林业主管部门负责中心测报点的日常管理,并为中心测报点的建设和业务开展配备测报人员和仪器设备,提供所需的办公、通讯、交通等条件和必要的资金。
第二章职责和任务第四条按照国家林业局颁布的监测、预测预报办法,设立固定标准地和临时标准地,按时观察和准确记录调查数据,认真填写有关表格,分类汇总、处理和分析,完成的主测对象和重要监测对象的调查监测和系统观测任务。
第五条应用《森林病虫害防治管理和检疫信息系统》和森林病虫害预测预报软件,通过微机联网的方式,按时、定期传输监测数据。
第六条认真分析调查监测数据,适时发布病虫情预报。
预报的内容为发生期预报(包括病虫发生始、盛、末期)、发生量预报(包括病虫发生范围、面积、有虫株率、虫口密度)、危害程度预报(以轻、中、重三级表示)。
每年发布本地区森林病虫害发生发展动态通报1-2期,发布主测对象和当地主要病虫害中短期预报3-5期。
对发生严重的病虫害,在发布病虫情预报的同时,及时向当地林业主管部门提出防治意见。
第七条严格执行《森林病虫害情况联系报告制度》,对新发现检疫性、危险性病虫害,应在发现后3日内向省森防总站报告发生危害基本情况,15日内报告发生危害详细情况和发展趋势。
第八条绘制辖区内测报对象分布图、调查标准地分布图。
第三章组织管理第九条中心测报点配备2-3名具有中专以上学历、热爱本职工作、责任心强、能熟练掌握测报技术的专(兼)职测报员,其中专职测报员不少于1人,且能熟练操作微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家级森林病虫害中心测报点黄脊竹蝗监测、预报办法(试行)黄脊竹蝗(Ceracris kiangsu Tsai)(以下简称竹蝗)是我国南方竹子产区的主要害虫之一。
该虫每年发生一代,以卵在土中越冬。
越冬卵于四月底五月初开始孵化,孵化期可延续到6月上旬。
初孵跳蝻有群聚特性。
7月下旬为成虫期羽化盛期,8月下旬为产卵盛期,产卵可延续到10月初。
竹蝗为历史性大害虫,当其大发生时,使大片竹林枯死,造成严重损失。
1 一般虫情调查1.1 调查内容与方法虫情监测调查每年进行3次,重点是卵期调查,每次调查的内容与方法如下:1.1.1 卵期调查调查时间在9月至羿年4月间,最佳时期在9-11月。
一般发生年份只需在成蝗发生范围内开展产卵地调查,在竹蝗发生严重的年份,成蝗被迫远距离迁飞产卵需作大面积调查。
1.1.1.1 竹蝗产卵地识别竹蝗多产卵于危害程度轻微、杂草稀疏、土质松紧适度、向阳山坡的山腰、山脚和路边,另与当年的气候(风、雨)有关,产卵地80%集中在向阳的坡向,但8月中、下旬若以晴日与南风为主,则竹蝗在北向产卵的比率增加。
首先摸清成蝗在林中的迁移方向,然后循此方向作线路踏查,据如下特征识别可确定集中产卵地及产卵范围:(1)竹蝗产卵时,有成蝗迁飞落脚交尾为其识别特征;(2)产卵后,林中可见蝗虫尸体、头壳或腿节,有竹鸡等鸟类啄食卵块留下的孔洞和林下枯枝落叶被扒动的痕迹。
产卵地上土表有黑色园形盖状物,土内常有芫菁幼虫活动。
(3)产卵地林分立竹下层枝盘竹叶被害明显,呈倒扣锅状是显著的识别特征。
越接近产卵地中心,下层枝盘竹叶被害程度越重、被取食的枝盘越高;成蝗密度越大,立竹下方枝盘竹叶被危害程度越明显。
下方枝盘竹叶危害程度与卵块密度成正比。
(4)在跳蝻、成蝗连续发生、且危害较重的区域内,产卵地上仍有不少立竹、特别是边缘竹具有下方枝盘竹叶被害症状。
这里的产卵地一般面积较宽,卵块密度较大,可目测确定其下为集中产卵地。
将产卵地地点、面积、林况填入表1,并在产卵地显眼处做好标记。
1.1.1.2 调查方法通过目测和踏查相结合的方法,确定产卵地范围,然后根据产卵地面积的大小,随机抽取5-10个有代表性的样点,每个样点1平方米,记录挖查的卵块数,填入竹蝗产卵地调查表(表1),由调查表的统计数据推定产卵地的虫口密度。
1.1.2 跳蝻调查于1龄跳蝻盛发期进行调查。
由于竹蝗系集中产卵,因此,跳蝻孵出后呈核心分布。
1.1.2.1 跳蝻发生范围调查1.1.2.1.1 已防治的产卵地跳蝻发生范围调查跳蝻出土施药后至6月上旬检查未发现跳蝻可视为防治效果好。
这时的跳蝻发生面积一般为产卵地面积的3倍。
可按3倍产卵地面积记入竹蝗跳蝻调查表中。
1.1.2.1.2 未防治产卵地上跳蝻发生范围调查跳蝻出土2-3小时便可沿竹杆(或就近其它植株)爬往顶梢(枝)部,24小时后大多可上竹取食。
1-3龄跳蝻喜在顶梢部取食,造成立竹顶梢竹叶梢部竹叶显著被害。
跳蝻密度越大造成的危害程度也越重。
轻者竹叶变黄,重者竹顶梢叶片被吃光。
可根据下列症状经过踏查或对坡目测确定跳蝻发生区和范围。
A)竹顶梢叶被危害,林冠上层呈黄色或赭色,与周围健康竹林的绿色差异明显;B)地上杂草灌木叶片上有大量跳蝻粪便;C)地上有正出土的跳蝻。
1.1.2.2 虫口密度调查1.1.2.2.1 地面跳蝻密度调查在每调查一块竹林时,先沿对角线方向对竹林及附近区域进行踏查,然后在各个跳蝻分布地段内,采用随机取样的方法,抽取有代表性的样点5-10个,调查1平方米范围内的跳蝻数,或一面记住步行的步数(一步约0.75米),一面记住左右两边1米内惊起的竹蝗数,由此可折算出竹蝗的密度。
将结果填入竹蝗跳蝻期地面虫情调查表(表2)。
1.1.2.2.2上竹跳蝻调查跳蝻上竹后在一定范围内呈随机分布。
调查的方法是,于晴天上午对竹蝗发生区的竹林进行调查,根据竹林的分布情况,按对角线方向踏查。
在有代表性的线路上,一般每隔10米以上调查一株样株,每1000亩竹林调查样株30株,样株要求包括不同眉径的毛竹。
通过摇动竹杆的办法,记录每株毛竹上惊飞竹蝗的数量,将结果填入竹蝗上竹后虫情调查表(表3)。
如发现1000亩以上大片竹林虫口密度分布很不均匀,则应根据具体情况分块调查,摸清块状分布范围及虫口密度。
1.1.3 竹蝗迁飞情况调查在竹蝗迁飞期,对竹蝗发生区周围竹林进行观察,一旦发现竹蝗迁入,则按竹蝗上竹后的虫情调查方法抽样调查,记载迁入竹蝗的分布面积及虫口密度,将结果填入(表3)。
1.1.4 危害程度调查根据竹叶被取食程度确定竹蝗危害程度。
轻:竹叶被食1/3以下,远看竹林略变色,记为“+”;中:竹叶被食1/3-2/3,远看竹林呈黄色,记为“++”;重:竹叶被食2/3以上,远看竹林呈火烧状,记为“+++”。
调查结果填入表3。
1.2 调查资料的汇总1.2.1发生面积的统计标准:以轻度发生为统计起点。
1.2.2低虫口面积:指发生轻度以下的面积,一般不防治,但需监测虫情变化。
1.2.3竹蝗卵、跳蝻上竹前调查的有虫面积,不作为发生面积统计。
1.2.4每次虫情调查结束后,及时根据表1或表2汇总填入竹蝗卵(跳蝻)地面虫情调查汇总表(表4);根据表3汇总填入竹蝗上竹后虫情调查汇总表(表5),附上虫情分布图和文字说明材料于汇总结束后5日内通过INTER网上报至各级主管部门,同时发布虫情预报。
2.系统虫情调查2.1标准地在竹蝗常发区,选择不同地形、坡向、林相的有代表性的林分,设立3-5块固定标准地,如标准地当年无虫,可在有虫林地设临时性标准地进行调查,每块标准地面积不小于2亩。
2.2卵期调查2.2.1卵密度调查每年4月上、中旬(江西宜丰),在每块标准地沿对角线设5—10个样点,每个样点挖查1平方米,将结果填入表1。
2.2.2卵孵化情况调查在进行卵密度调查时,于每块标准地随机抽取10块卵块,当场统计总卵粒数,死、活卵粒数。
并将活卵用培养皿或其它容器装好,上面覆上一层细土,用纱布罩上,并保温保湿,待进入初孵期时,每隔1—2天检查一次孵化情况,直至卵全部孵化为止,将每次调查结果填入竹蝗卵孵化情况调查表(表6)。
2.2.3卵发育进度调查从卵密度调查的卵块中,任意抽取20-30块完整卵块,放于一容器(底部可漏水)中,覆上细土,置于室外蔽荫处,每隔2-3天从中随机取2-3块卵块,剥出卵粒观察发育情况。
如卵已开始发育,便可进行第一次发育进度观察,如第一次观察大部分卵没有发育,每隔2—3天进行第2、3次观察,直至大部分卵已发育为止。
每次观察胚胎发育特征,将结果填入竹蝗卵发育进度调查表(表7)。
2.3跳蝻期调查2.3.1跳蝻期密度调查根据室内卵的发育进度(比室外迟),于1龄跳蝻盛发期和跳蝻上竹后,分别按虫情监测调查方法,在标准地内调查虫口密度,将调查结果填入表2或表3。
2.3.2跳蝻发育进度调查于跳蝻高峰期前1周,每隔2-3天在标准地内,根据不同坡位、坡向及植被选择10处以上不同地点,用捕虫网捕捉跳蝻50—100只,分别计算各龄跳蝻数量,将结果填入竹蝗跳蝻(成虫)发育进度调查表(表8)。
2.4成虫期调查2.4.1成虫羽化进度调查于成虫羽化始盛期前1周,每隔3-4天到标准地附近,用摇竹结合网捕,随机捕捉竹蝗跳蝻成虫50—100只,将结果填入表8。
2.4.2成虫迁飞及产卵地调查与虫情监测调查方法相同。
2.5资料的汇总2.5.1根据表6、表7、表8汇总填入竹蝗发生期年终汇总表(表9)。
2.5.2根据表1、表2、表3、表6汇总填入竹蝗发生量年终汇总表(表10)。
2.5.3在各虫态调查结束后5日内,将观察结果通过INTER网上报至各级主管部门,年底报告全年工作总结和汇总表。
3.预测方法3.1发生期预测3.1.1历期法一般公式:F=Hi+(Xi+Sx)式中:F—预测某虫态出现(或盛期)的日期;Hi—起始虫态实际出现(或盛期)的日期;Xi—历年平均期距值;Sx—平均期距值的标准差。
3.1.2发育进度预测:根据对竹蝗各虫态发育进度的系统调查结果,将发育的由低龄向高龄累加,当累加百分率分别达到15%、50%、85%以上时,即为此虫态(虫龄)的始盛、高峰、盛末期,加上当地历年各虫态(龄)的平均历期(见参考资料),推算各虫态(龄)的发生期。
预测公式为:预测虫态(虫龄)高峰(始盛、盛末)期=调查日期+调查日虫态(龄)高峰(始盛、盛末)期平均历期/2+调查虫态(龄)之后各虫态平均历期之和[详见附件3(5)]。
3.1.3物候期预测各地应根据物候变化,寻找当地农事活动或植物生长发育特征(如花草发育期)与竹蝗发生期的对应关系,开展物候测报。
3.1.4相关统计预测:四川省在实践中总结出:以4月均温预测竹蝗孵化始期。
3.2发生量预测3.2.1有效基数预测各地可根据各虫态调查的虫口基数,参照江西省竹蝗各虫态(龄)存活率表,预测以后各虫态的发生量。
3.2.2相关预测法各地可通过调查观察,根据产卵地面积与跳蝻上竹后发生面积的相关关系,或成虫发生面积与产卵地面积的相关关系,建立回归预测式,进行发生数量预测。
好:毛竹平均眉径11厘米以上,每亩立竹数120株以上。
中:毛竹平均眉径9厘米,每亩立竹数100-120株。
差:毛竹平均眉径7厘米,每亩立竹数100株以下。
附件2竹蝗发生与物候关系:附件3:预测参考资料卵期预测例:江西省5月2日对300粒卵发育进度考察,各级卵粒数和百分率如下:卵发育级 0 一二三四五卵粒数(粒) 45 90 105 36 24 0百分率(%) 15 30 35 12 8对以上数字分析,从四级卵的百分率累加至三级卵已达20%,累加至二级卵达55%,累加至一级卵达85%,因此三级卵是构成蝗卵孵化始盛的主要虫源,二级卵是高峰的主要虫源,一级卵是盛末的主要虫源。
卵孵化高峰期=5月2日+4.5/2+(9.5+4+3.5)=5月21日二龄跳蝻高峰期=5月2日+4.5/2+(9.5+4+3.5)+14=6月4日跳蝻期预测例:江西省6月9日调查跳蝻250只,其中一龄75只,占30%,二龄100只,占40%,三龄以上75只,占30%。
二龄以上跳蝻已达70%,且二龄比率最大。
故6月9日为二龄跳蝻主要虫源日期。
三龄跳蝻盛发期=6月9日+9/2=6月14日成虫高峰期=6月9日+9/2+9+10+11=7月14日成虫产卵期预测成虫产卵高峰期=成虫高峰期+20(产卵前期天数)经验预测法四川省在实践中总结出;以四月份平均温度预测竹蝗卵孵化始期。
温度(℃) 18以下 19-20 20-21孵化始期 5月下旬 5月中旬 5月上旬一般在向阳沙质土壤中的卵,从开始孵化到全部孵化结束为15天左右;产在向阳粘土和腐殖质土壤中的卵为1个月左右。
竹蝗产卵地调查表表1地点:林木组成:林相(好、中、差)样点号卵块数(块)卵粒数(粒)孵化率(%)备注110合计平均竹蝗跳蝻期地面虫情调查表表2地点:林木组成:林相(好、中、差)样点号虫口密度(只/平方米)计一龄二龄三龄110合计平均竹蝗上竹后虫情调查表表3地点:调查虫态:竹林面积(万亩):样株号样株眉径(厘米)虫口密度(只/株)130平均竹蝗卵(跳蝻)地面虫情调查汇总表表4竹蝗上株后虫情调查汇总表表5竹蝗卵孵化情况调查表表6地点:标准地号:调查卵块数(块):调查卵粒数(粒):死亡率(%):竹蝗卵发育进度调查表 表7竹蝗跳蝻(成虫)发育进度调查表表8竹蝗发生期年终汇总表 表9竹蝗发生量年终汇总表 表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