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第九章 城市外部公共空间活动研究

合集下载

城市公共空间调研报告

城市公共空间调研报告

4.交通组织从地图中我们可以看出黄金广场位于章水的南边, 且区位相对来说位于整个城市的新老城之间, 交通较为方便, 黄金广场的周围有三座桥, 还有一座南河浮桥, 相对来说交通较为方便, 且广场位于十字路交叉口旁边, 交通较为便利。

广场的交通组织 : 广场的主入口位于广场的南边, 且开在整个广场的大广场硬地上, 广场的周边道路上有一些临时停车位, 广场平时主要人流来自广场的南边, 且把广场的硬地作为一个人流集散的场地, 广场一共设置了四个标高, 第一个标高是连接城市干道的临时停车位, 第二个标高是适合来此休闲的人们停放非机动车辆的场地, 第三个标高是适合人们平时举办一些重大活动所需的场地, 且这个标高场地最大, 且有喷泉, 但是喷泉被隐藏在同标高下所以平时在场地上根本注意不到还有喷泉, 又同时保证了广场的完整性, 整个广场主要是提倡人们人们散步来此休息散心, 广场的南边显得交通有点繁忙, 使得人们穿行马路变得危险而又不便。

因为主要广场被主要干道所包围, 所以对于人们可到达性不是很好。

我觉得对于黄金广场的可到达性不是很好, 因为黄金广场的主要人流来自南边的居住区对于章江对面的居民很难辐射到, 这就使得该广场很冷清, 白天人也不是很多, 且体量巨大更显得冷清, 我觉得对于一个广场来说它的使命不仅仅是只造福于周边地区, 而且还要造福于相对较远的地方, 广场的最可惜的地方要数没能和章江一起来设计, 坐拥美好的江景, 但却被一条城市干道所分割, 使得广场与江景完全分隔, 使得黄金广场的本来好的地理位置, 却没有发挥出它本应的5.地面的铺装与绿化地面的铺装, 除了在主广场铺了大面积的硬地来满足大型活动的需要, 整个广场是采用草地与树木混植的手法, 使得整个广场绿意葱葱, 黄金广场划分成了动静两块区域, 且有一条主要的人工河贯穿其中, , 不同区域之间用道路连接。

我觉得设计师的设计手法是正确的, 但是当我第一次来黄金广场写生的时候, 我觉得这里实在是太热了, 第一由于巨大的广场没有一处可以乘凉的地方, 除非到广场的周围, 且场内的小路也是没有遮阳树的, 使得白天这里反倒成了一个消极空间, 我觉得这样太浪费了, 这么一个巨大的公共空间的利用率太低了, 我们设计广场的最终目标是使得人们能够跨出家门去广场上散步闲聊, 享受着这难得的绿色空间。

城市建筑公共空间设计研究

城市建筑公共空间设计研究

城市建筑公共空间设计研究近年来,随着城市化的加速推进,城市建筑公共空间的设计逐渐引起人们的关注。

城市作为人们生活的重要场所,公共空间的设计对城市的发展和居民的生活质量有重要影响。

本文将从城市建筑公共空间的重要性、设计原则以及未来趋势等角度展开论述。

一、城市建筑公共空间的重要性城市建筑公共空间作为城市的社交场所和公共领域,具有多种重要作用。

首先,它能够促进社会交往与融合。

人们可以在公共空间中相互交流、交往、互动,增进社区居民之间的感情和凝聚力。

其次,公共空间能够为居民提供休闲娱乐的场所。

公园、广场等公共空间为居民提供了户外活动和休闲娱乐的场所,有助于人们的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的提高。

同时,公共空间还可以充当城市的绿肺,提供清新的空气和美丽的环境,改善城市生态环境。

二、城市建筑公共空间设计的原则城市建筑公共空间的设计应遵循一系列原则,以确保其功能、美观和可持续性。

首先,要注重空间的开放性和包容性。

这意味着设计要尽量减少隔离感,使公共空间对各类人群都具有吸引力。

其次,设计要侧重于人的需求和行为,提供符合人类活动的空间布局和功能设施。

不同的人群有不同的需求,如老人、儿童等,设计要考虑到他们的特殊需求。

另外,设计应充分考虑交通便利性和可持续发展。

公共空间应该方便人们的出行和交通,并且要注重可持续发展,例如引入可再生能源和节能技术,以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此外,设计还应考虑城市文化特点和历史传承,将公共空间与城市建筑、城市风貌相融合,使其具有地域特色和独特魅力。

三、城市建筑公共空间设计的未来趋势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城市建筑公共空间设计也将朝着更智能、绿色和人性化的方向发展。

首先,智能化将成为公共空间设计的重要趋势。

通过引入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技术,公共空间可以更好地满足人们的需求,提供更智能化的服务和体验,如智能化的交通指引、自助服务设施等。

其次,绿色化也将成为重要发展方向。

随着环保意识的增强,公共空间的设计将更加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外部空间活动研究知识讲解

外部空间活动研究知识讲解

巴黎时装展
外部空间中的行为习性
当空间的人群密度分布不均时,会出现滞留现象,如果滞 留时间过长,集聚人群会越来越多,这种现象称为聚集效 应。聚集效应在各个空间均会发生。如小区、购物中心、 十字路口等公共环境。可利用这种习性进行公益宣传,在 环境周围设置大于或等于实物的造型,造成聚集的假象
外部空间中的行为习性
外部空间中的行为习性
三、认知性行为习性
2、归巢性和兜圈子行为。当不明确目的地所在位置时,人 们一般摸索着到达目的地,而返回时,又寻来路返回,称 之为“归巢本能”,初到陌生环境时,归巢性是人作出的 适应性反应,反映了人对安全的基本需要。也可以叫人的 识途性。当人不熟悉路径时,会边摸索边到达目的地,而 返回时为了安全又寻找来时的路返回。在公共空间环境设 计时,标识性建筑、标识牌、指示牌的位置应明显、醒目, 准确到位。当人对环境初步适应后,就迫切需要进一步了 解周围环境,围绕栖息地兜圈便成为安全和认知兼顾的最 佳选择。
二、体验性行为习性
3、安静与凝思。在城市生活中,在体验到丰富、复杂和生 气感的同时,有时也需要在安静状态中休息和养神。寻求安 静是对繁忙生活的必要补充,也是人的基本行为习性之一。 (练气功、观鱼、赏花、独坐、散步)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外部空间中的行为习性
三、认知性行为习性
1、靠右(左)侧通行。不同国家对车辆交通行驶方向有不 同规定,如国内沿用靠右侧通行,而香港和日本却靠左侧通 行。明确这一习性并尽量减少车流和人流交叉,对于外部空 间的安全疏散设计具有重要意义。
城市中的步行街和广场具有独特的社会和文化价值,是最吸 引人的场所之一。步行街的设置不仅是让人们安全而又快速 的通行,而是提供一个有利于公共接触的线性散步场所,让 人们在安全的环境中体验到富有公共性的城市生活和社会交 往的乐趣,借以加深其社会认同以及他人对自身的认同。与 街道相比,城市广场集中了城市公共设施,更容易让人逗留 ,提供更多样化的活动空间。广场的尺度应考虑到人们进行 公共交往时的视听要求和活动需要,避免过于空旷,建议小 型广场两端之间的距离不宜大于70英尺(约22米,)在此 距离内,刚好能辨认一个人的脸,同时刚好听到对方的高声 喊叫。

城市公共空间的功能与设计研究分析

城市公共空间的功能与设计研究分析

城市公共空间的功能与设计研究分析在现代城市的发展进程中,城市公共空间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它不仅是城市居民日常生活的重要场所,更是城市形象和文化的重要载体。

城市公共空间的合理规划与设计,对于提升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促进社会交往、增强城市的活力和吸引力具有深远的意义。

城市公共空间具有多种功能。

首先,它是社交互动的平台。

在公园、广场等公共空间中,人们可以自由地交流、结识新朋友,增强社区的凝聚力和归属感。

这种社交互动有助于打破人与人之间的隔阂,促进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其次,城市公共空间为人们提供了休闲娱乐的场所。

无论是在街头绿地散步,还是在游乐场玩耍,人们都能够在繁忙的工作和生活之余,放松身心,享受片刻的宁静与愉悦。

再者,城市公共空间还具有文化传承和展示的功能。

它可以通过建筑、雕塑、壁画等艺术形式,展现城市的历史文化和地域特色,让居民和游客更好地了解城市的发展脉络和文化内涵。

此外,城市公共空间在城市生态系统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公园、绿化带等可以改善城市的空气质量,调节微气候,减轻城市热岛效应,为居民创造一个更加舒适的生活环境。

然而,要实现这些功能,城市公共空间的设计至关重要。

在设计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人的需求和行为习惯。

比如,在步行道的设计上,要保证足够的宽度和舒适性,方便行人通行;在座椅的设置上,要考虑到人的休息需求,合理布局,并且要具备良好的遮阳避雨功能。

同时,城市公共空间的设计应注重可达性。

要确保各个年龄段和不同身体状况的人都能够方便地到达和使用公共空间。

这就需要合理规划交通流线,设置无障碍设施,让公共空间真正成为全体居民共享的场所。

另外,设计的多样性也是关键。

不同的区域和人群对公共空间的需求存在差异,因此,城市公共空间的设计应该多样化。

比如,在商业区可以设置更多的休闲广场和露天咖啡座,以满足人们购物之余的休息和交流需求;在居民区则可以增加儿童游乐设施和健身器材,方便居民进行日常的锻炼和娱乐活动。

[整理版]环境心理学目录

[整理版]环境心理学目录

目录绪言第一章感觉、知觉与认知第一节感觉一、感觉的特点二、感觉刺激的重要性三、引起感觉的主客观因素四、不同感觉的相互作用第二节知觉与认知一、感觉与知觉的关系二、知觉定势三、习惯化——适应四、对变化的知觉五、认知第三节多种感觉与环境设计一、视觉研究的深化二、其他感觉与环境体验三、不同感觉的相互影响第二章环境知觉的理论第一节格式塔知觉理论一、格式塔心理学简介二、基本观点三、格式塔的组织原则第二节生态知觉理论--一、基本观点二、生态知觉与情感反应三、生态知觉与环境设计四、生态知觉与道德约束第三节概率知觉理论--一、基本观点和理论模型二、概率性的世界三、概率知觉与个人经验四、概率知觉与环境问题第三章认知地图和评价地图.第一节认知地图研究概述一、认知地图的研究方法二、认知地图的组成要素三、认知地图的性质四、认知地图的特点五、认知地图的功能六、个人认知成图能力的发展七、易识别环境的特征第二节城市公共意象研究实例——武汉市的公共意象一、城市公共意象图二、问卷资料的归纳和讨论三、城市环境总体评价第三节风景区认知地图研究实例一、被试者个人背景二、公共意象和认知结构三、风景质量评价四、讨论和建议第四节校园认知地图研究实例一、研究对象概述二、比较:范围、结构、同一性和意象元素三、讨论:识别、使用和理解第五节校园评价地图一、新的H校园认知地图二、情感评价地图三、审美评价地图四、校园环境总体评价第四章环境一行为关系的理论第一节唤醒理论一、唤醒与情绪二、环境刺激与情感评价三、唤醒与绩效第二节环境应激一、应激反应二、应激物的种类三、适应环境应激的意义和代价第三节环境负荷、适应水平和行为约束一、环境负荷理论二、适应水平理论三、行为约束理论四、各种理论观点的综合第四节行为场景理论一、场所的环境特征二、行为场景的人员配备·三、场所的生命四、研究行为场景的现实意义第五章噪声、拥挤和空气污染第一节噪声一、噪声的定义二、影响噪声评价的因素三、噪声对行为的影响四、减少噪声危害的措施第二节拥挤一、高密度对人类的影响二、影响拥挤感的其他因素三、对拥挤的理论解释四、减少拥挤感的措施第三节空气污染一、空气污染的来源二、空气污染对健康的危害三、对空气污染的知觉及其对行为的影响四、空气污染对绩效的影响第六章个人空间、私密性和领域性第一节个人空间与人际距离一、个人空间二、人际距离三、人际空问定位第二节私密性一、私密性的定义二、私密性的功能三、私密性与环境设计第三节领域性一、领域性和领域二、领域的类型三、领域的功能第七章城市环境的认知第一节城市意象的后续研究一、城市意象研究范围的扩大二、研究方法的改进三、研究内容的深化第二节空间定向一、满足基本需要的导航系统二、定向系统的文化差异三、自然环境特征对定向系统的影响四、环境具体因素对空间定向的影响五、环境改变对空间定向的影响第三节认知距离一、认知距离的概念二、影响认知距离的环境因素三、影响认知距离的文化和群体因素第八章城市环境的体验第一节城市环境体验的原理和特点一、环境信息的特点二、对“复杂性”的偏爱三、城市环境体验的特点第二节显著差异与城市环境体验一、显著差异的含义二、从环境知觉理论看显著差异三、可利用和开发的元素第三节与城市环境体验有关的若干问题一、形成显著差异元素二、城市设计美学——审美情感反应的理论模型三、综合性模拟研究四、寻求易识别性和复杂性的平衡第九章城市外部公共空间活动研究第一节外部空间活动研究综述一、早期国外的研究二、近年的外部空间研究三、分析城市外部空间活动的通常方法第二节外部空间中的行为习性一、动作性行为习性二、体验性行为习性三、行为习性的差异第三节城市外部空间研究实例一、洪山广场二、红楼广场三、滨江公园四、四美塘公园五、讨论和建议第四节基于行为的外部空间设计建议一、加强外部空间的生气感二、兼顾私密性活动三、形成私密性一公共性层次四、合理满足人的行为习性五、预防和减少破坏行为第十章城市环境的影响及其对策第一节城市环境影响的理论假设一、超载假设二、城市环境应激三、行为约束和人员过剩四、城市多场所分析概述第二节城市环境影响的研究例证一、应激与应对行为二、亲和与亲社会行为三、犯罪、犯罪率与恐惧感四、绩效和健康五、城市环境的积极影响六、大城市与小城市的比较第三节基于行为的城市环境问题对策一、重视社会因素二、旧城更新:研究例证与设计建议三、城市区域安全防卫研究第十一章建筑学中的一般应用第一节基于行为的设计原理和方法一、反映建筑与行为关系的理论二、“适用”的现代术语三、基于行为的建筑设计过程第二节环境一行为信息概述一、不同尺度的场所和场景二、使用者群体三、环境~行为现象第三节基于行为的“功能”研究一、功能研究的扩大二、功能研究的深入:外显功能与潜在功能三、功能研究的细化:特定功能与行为第十二章特定建筑环境与行为第一节建筑意象与室内认知距离一、建筑的意象二、使用者的建筑综合意象三、建筑室内的认知距离第二节室内空间定向一、建筑易识别性研究概述二、建筑平面拓扑复杂性的影响三、加强室内空间定向的建议第三节建筑体验概述一、知觉理论与建筑体验二、建筑体验的研究方法和影响因素三、室内空间的体验第四节特定建筑类型与行为一、居住场所二、老年人福利设施三、其他建筑类型结语:走向更朴实和更开明的环境一行为研究主要参考文献后记。

环境心理学-总结

环境心理学-总结

❖绪论❖第一章感知❖第二章环境知觉的理论❖第三章环境认知和认知地图❖第四章环境—行为关系的理论❖第五章噪声、拥挤和空气污染❖第六章个人空间、私密性和领域性❖第七章城市外部公共空间活动研究❖第八章城市环境的影响及其对策❖第九章环境设计(居住、学习、工作、公共环境)❖第十章环境问题及其解决❖ 1.1环境意味着什么❖ 1.2环境心理学的界定❖ 1.3环境心理学的发展历程❖ 1.4 环境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1.5环境心理学的学科发展1.1环境意味着什么环境:是指作用于一个生物体或生态群落上,并最终决定其形态和生存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等因素的综合体。

环境:是围绕着某种物体(主体)并对这一物体的“行为”产生某种影响的外界事物(环境)❖ 1.2环境心理学的界定一、环境心理学的术语❖建筑心理学、环境心理学、环境行为学、人-环境关系研究、环境设计研究、人文地理学、行为地理学等❖总之,范围大,边界不清且发展中。

核心是在各个不同学科中追求人与物质环境之间良性的互动关系。

环境心理学的重点在于人类的行为、感受和身为人类的知觉如何受到物理环境的互动影响,以及人们对人为与自然环境危害的反应。

❖二、环境心理学的界定近代环境心理学家普罗尚司基(Proshansky,1990)定义“环境心理学”(徐磊青,杨公侠,2002)环境心理学(环境行为学)《环境心理学》第5版(美)保罗·贝尔等著❖(John Zeisel,1984):环境行为研究(Environment Behavior Research,简称E-B Research)❖“环境是指一个地方实质的、管理的及社会的特性,在其中人们生活、工作及玩耍。

行为是指人们做的事情,包括思想、感觉、看、彼此说话和来来去去。

” E-B Research就是将人类的行为及相应的环境两者之间的相互关系与相互作用结合起来加以分析。

❖三、环境心理学的学科特点❖ 1.3环境心理学的发展历程❖60年代(二十世纪)后期环境心理学出现❖70年代开始发展形成(如有关拥挤、认知发展)❖80年代进入了蓬勃发展的时代❖三、国际著名研究团体❖四、我国研究情况❖ 1.4 环境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一、环境心理学研究方法❖二、资料收集的方法❖社会学家John Zeisel在《Inquiry by Design:Tools for Environment-Behavior Research》:❖(1)观察实质痕迹,是指系统地注意实质环境,找寻过去曾发生活动的痕迹,并通过研究者的想象推论人的行为,因为这种方法不必在痕迹形成当时进行,因而对于发现稀有、私密事件特别有用,是不惹人厌的方法,而且很容易进行。

《环境心理学》课程教学大纲1

《环境心理学》课程教学大纲1

《环境心理学》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的性质和目的《环境心理学》是环境设计专业的专业方向选修课。

通过学习环境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基本术语和系统理论,掌握环境心理学相关理论在城市规划和建筑学专业中应用的实际案例。

要求学生在所学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对于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应用加深理解,为今后在学习和工作中更好地把握本专业的前沿动态奠定基础。

二、教学基本要求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学生必须达到以下基本要求:1.了解环境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基本术语和系统理论;2.理解环境心理学与其他课程的关系,要求学生在所学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对于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应用加深理解;3.掌握环境心理学相关理论在城市规划和建筑学专业中应用的实际案例。

三、课程教学基本内容及学时分配第一章绪论本章教学基本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环境心理学相关背景知识,理解环境心理学基本理论有关的普通心理学知识。

本章教学重点:1.环境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基本术语。

本章教学难点:1.环境心理学的系统理论。

本章教学内容:1.环境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基本术语;2.环境心理学的系统理论。

第二章介绍三种环境知觉的理论本章教学基本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掌握三种环境知觉基本理论。

本章教学重点:1.格式塔知觉理论;2.生态知觉理论。

本章教学难点:1.概率知觉理论。

1.格式塔知觉理论;2.生态知觉理论;3.概率知觉理论。

第三章环境认知和认知地图的理论和实例研究本章教学基本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模仿课本实例,对所熟悉的环境如所在城市、风景区及校园描述认知地图的调查方法。

本章教学重点:1.认知地图的基本理论与相关实例。

本章教学难点:1.掌握认知地图理论在实际上的应用。

本章教学内容:1.认知地图的基本理论与相关实例;2.掌握认知地图理论在实际上的应用。

第四章环境与行为关系的理论本章教学基本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环境与行为关系的相关理论。

本章教学重点:1.环境负荷理论;2.适应水平理论。

环境心理学论文

环境心理学论文

环境心理学论文姓名:魏亚奎指导老师:李明学号: 080907230城市外部空间活动研究摘要:城市是区域的中心,城市的兴衰关系到区域经济发展的成功与否。

城市发展的过程表明,城市的各种经济活动最终都要落实到空间上。

空间属性是城市最本质的特征。

城市作为具有结构特征的空间组织,其本身就是一种空间的结果。

城市是人类活动时间性和空间性的空间统一。

因此,对城市空间问题的研究是对城市最本质问题的探讨。

完整的城市空间应该包括城市内部空间与城市外部空间。

本文主要对城市外部空间的研究进行阐述及其对对我国区域经济发展都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外部空间活动研究综述行为习性研究实例设计建议正文:城市外部空间结构是指区域中城市之间的空间组织关系,是一种区域城镇体系的概念,是指由一个城市及其所在的区域内其他城市共同构成的空间体系。

城市外部空间是城市所在区域和城市的周边地区,是城市生长的腹地,它影响并制约着城市的发展。

当今世界城市发展的事实证明,传统的以单个城市为中心视点的城市研究思维模式,已经无法适应城市发展的新境况。

因此,从宏观和中观两个层面对城市的外部空间结构进行研究,是重要的措施。

●外部空间活动研究综述城市外部空间的形成与人们的活动密切相关。

而城市的公共广场、公园成为人们首要的活动地。

因此,对广场、公园的研究至关重要。

在古代,如古希腊的广场承担者市场、集会、辩论和演出等多种功能,成为城市的生活中心。

后来也用于发布公告、进行审判、欢度节庆等的场所,通常集中了大量宗教性和纪念性的建筑物。

随着时代的变迁,文化的进步,城市对广场的功能及类型有不同的需求。

公共活动广场、集散广场、交通广场、纪念性广场、商业广场等形成以满足城市的需要。

而公园作为自然观赏区和供公众的休息游玩的公共区域。

具有改善城市生态、防火、避难等。

作以其环境幽深和清凉避暑而受到人们的喜爱,也成为情侣们,老人们,孩子们的共同圣地,以至于在公园中发生了无数个故事,成为人们喜怒哀乐的又一聚集地,也因此很多的书籍,电影,连续剧的背景都选在了了公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养不起的喷泉、长期干涸的水池,不如及早填平,屡遭破坏和偷窃说 明其本身就存在问题。
第二节 基于行为的设计建议
四、预防和减少不良、破坏行为
三)简约实用,重视环境暗示 非设不可的设施,如座椅,采用木制或铁制的易遭破 坏时,可改用更加简洁牢固的台阶、花坛矮墙或石凳、石 墩等代替。
花坛矮墙
澳门大三巴牌坊
第二节 基于行为的设计建议
第一节 外部空间中的行为习性
四、行为习性的差异
一)情境差异 若在“禁止”提示牌下边仍发生所禁止的行为,那就 等于提示“此处管理和维护极差”。对后果的默认就是对 这类劣行的鼓励。
第一节 外部空间中的行为习性
四、行为习性的差异
二)群体差异 同一习性在不同群体中存在明显差异。 中年人:看人也为人所看 老年人:更多主动看人 学前儿童:更主动为人所看,甚至“人来疯”
不少人对孩提时见到的街头表演和围观现象记忆犹新。正是从围 观西洋景、木偶戏、变戏法、做糖人、杂技等各种街头表演和其他生
活事件之中,儿童于“无意识记”中“习得”了大量社会和生活知识。
外部公共空间既是人生舞台,又是人生的课堂,是老百姓的又一 类学校。
第一节 外部空间中的行为习性
二、体验性的行为习性
三)安静与凝思
第一节 外部空间中的行为习性
二、体验性的行为习性
一)看人也为人所看
观察行为的本身就 是对行为的鼓励
看人,可以了解流行款式、生活时尚和社会现象;通过为人所看, 则希望自身为他人和社会所认同。
第一节 外部空间中的行为习性
二、体验性的行为习性
二)围观
围观现象遍及四海,既反映围观者对于信息交流和交往的需要,也反 映了人对复杂刺激、尤其是新奇刺激的偏爱。在外部空间中,围观之所以 特别吸引人,还在于这类行为具有“退出”和“加入”的充分自由。
第二节 基于行为的设计建议
一、寻求公共性和私密性的平衡
二)扩大环境容量和处置噪声的措施 扩大环境容量不能一味扩大硬质铺地面积,否则必然 会挤占绿地面积,景观质量也会相应降低。 如减少人流较少处的硬质铺地,同时相应扩大主、次 入口附近的广场和空地作为公共活动空间。 对于噪声管理方除加强宣传外,还应做好监管工作。
第一节 外部空间中的行为习性
三、认知性的行为习性
二)归巢性和兜圈子行为 当人对环境初步适应后,就迫切需要进一步了解周围 环境,围绕栖息地兜圈便成为安全和认知兼顾的最佳选择。
人生,就是从家出发,最后又叶落归根的过程——从哪里来,回哪里去
第一节 外部空间中的行为习性
三、认知性的行为习性
三)探索性行为 出于获取外界环境信息以维护自身生存、并提高生存 技能的需要,人在外部空间中常从事各类探索性行为,几 乎对任何差异显著的信息或提示都表现出十分好奇的倾向。
第一节 外部空间中的行为习性
一、动作性的行为习性
二)逆时针转向 研究表明,观众或游客都具有“逆时针方向”转弯的 倾向。
第一节 外部空间中的行为习性
一、动作性的行为习性
三)依靠性 观察表明,人总是偏爱逗留在柱子、树木、旗杆、墙 壁、门廊和建筑小品的周围和附近。这是在动物进化过程 中很早就出现的一种适应性行为。
北京王府井步行街上 欢迎行人就坐拍照的 人力车夫雕像
利用废旧水泥厂址建成的中国 水泥工业博物馆),可看、看摸, 满足游客好奇和探索行为
第二节 基于行为的设计建议
四、预防和减少不良、破坏行为
一)使用者群体与环境特征相互匹配与适应 1.一般性绿地使用者主要是附近步行范围内居民,因 此不宜过大,距离也不宜过远; 2.设施的文明程度应该有所区别:车站高级检票设施 游客不适应,就改为人工检票;景区踩踏鲜花,那就挪走 鲜花;爱骑景区的石马,干脆就多设置一些,让游客骑个 够……
区域的城市,仍可在社区、街坊和街巷等不同层次上有意识地形成有助于 “静心”的地段、小巷和院落。
凝思和安静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安静往往是步入凝思的必要前提, 凝思则是安静的深化与升华。
与安静相比,凝思往往为人所忽视。
人在幼年时就已具有这类习性:夏夜坐卧在 草地上仰望星空、对着窗外的世界愣神……感觉
与神情的过分专注使思绪在瞬间化作一片空明。
第一节 外部空间中的行为习性
四、行为习性的差异
一)情境差异 现代人控制环境的手段更强,“归巢性”多表现在灾 变等特殊情境中。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第一节 外部空间中的行为习性
四、行为习性的差异
一)情境差异 在现实中,越是维护良好的环境越是为人们所爱护 (“红地毯效应”),越是受到污损的环境越易为人们所 污损(“垃圾桶效应”)。
公园休闲活动,如划船、下棋、唱歌、画画、聊天、练琴、旁 观……甚至更令人着迷,是转移原有注意力并放松身心的有效手段。
第二节 基于行为的设计建议
二、注重外部空间的生态联系
二)环境整体对公共活动的支持 外部空间应注意自身尺度。大而无当只能产生压迫感 和空旷感。 小型公共广场和游园因近便和安全等优点尤其受到居 民喜爱。 空间过小会造成人员过剩,过大会“引狼入室”,变 成摆地摊者或拾荒者的乐园。
在城市生活必然会
受到各种应激源的消极 影响。因此,在体验到
丰富、复杂和生气感的
同时,也非常需要在安 静状态中休息和养神。 寻求安静是对繁忙 生活的必要补充,也是 人的基本行为习性之一。
衡阳市南湖公园
传统城市存在许多安静的区域供人休息、散步、交谈或凝思。它们为
憋气、烦心和伤神的城市提供了一块吐故纳新和养心安神的宝地。缺少这类
四、行为习性的差异
三)文化差异 很多情况体现在不同民族行为习惯的差异。如,按照 德国习惯,不应在公共距离内注视他人,或者未经允许不 能对别人进行拍照,因为这是一种侵扰行为。
第二节 基于行为的设计建议
一、寻求公共性和私密性的平衡
一)设计合理的环境容量 当人际距离与身高之比大于4时,除旁观和招呼,人 际间几乎没有相互影响; 这一比值小于2时,相互间有了更多感觉、表情、语 言和动作方面的联系,气氛转向活跃; 比值小于1时,熟人会产生密切感,陌生人却可能产 生逼仄感甚至拥挤感。
凝思使人复归于童年、自然和空明,对于身 心放松和健康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在不同尺度的城市环境中能引起凝思的场景不胜枚举:观鱼、赏花、 问月、听涛、仰望星空、独步幽林、聆听天籁……在环境设计中,运用各 种自然和人工元素隔绝尘嚣,创造有助于安静和凝思的场景,缓解城市应 激,并与富有生气的场景整合,起到相辅相成的作用。
第九章 城市外部公共空间活动研究
主要内容
第一节 外部空间中的行为习性 第二节 基于行为的设计建议
3
第一节 外部空间中的行为习性
一、动作性的行为习性
一)抄近路 在目标明确时,只要不存在障碍,人总是倾向于选择 最短路径行进。 解决办法: 1.设置障碍:适用于绝对禁止穿行的捷径 2.满足这一习性:只要条件许可,尽量满足,否则, 捷径将越来越乱,污损和破坏活动也会随之增加。
第二节 基于行为的设计建议
四、预防和减少不良、破坏行为
二)设计与管理相互配合 在决策与设计时,要认真从生态角度考虑,多从环境 特性本身寻找可能遭受破坏的原因,从一开始就尽量减少 维护与管理的麻烦。
第二节 基于行为的设计建议
四、预防和减少不良、破坏行为
二)设计与管理相互配合 将易被破坏的设施放在任人接近的地方, 便注定它会遭到破坏。
课程内容
绪论 第一章:感觉、知觉与认知 第二章:环境知觉 第三章:环境认知 第四章:环境-行为关系的理论 第五章:噪声、拥挤和空气污染 第六章:个人空间、私密性和领域性 第七章:城市环境的体验和认知 第八章:场所的评价意象 第九章:城市外部公共空间活动研究 第十章:城市环境的影响及相关讨论 第十一章:建筑环境与行为
第一节 外部空间中的行为习性
四、行为习性的差异
二)群体差异 不同群体常常具有自己独特的习性。 学前儿童:好模仿、好探索 老年人:爱扎堆、神聊、排排坐、晒太阳 学生群体:喜欢独特小团体
大街上个性化倾向 增多,除遛狗、遛鸟, 还有遛鸡者,在站在摩 托上飚车技者等,借以 引起公众注意。
第一节 外部空间中的行为习性
环境心理学
课程内容
绪论 第一章:感觉、知觉与认知 第二章:环境知觉 第三章:环境认知 第四章:环境-行为关系的理论 第五章:噪声、拥挤和空气污染 第六章:个人空间、私密性和领域性 第七章:城市环境的体验和认知 第八章:场所的评价意象 第九章:城市外部公共空间活动研究 第十章:城市环境的影响及相关讨论 第十一章:建筑环境与行为
四、预防和减少不良、破坏行为
四)适度的奖惩 加强监视和奖惩,有法必依,有令必行,使经济及劳 役处罚、量刑判罪等成为保护环境、维护道德底线的有效 手段。国内外环境优美地区的经验证明了严厉惩罚制度的 有效性。
山西娘子关兴隆古街告示牌
正是由于兴隆古街当地 政府和村委会对环境保护极 度重视,才使得这个古村居 民家家都能一直有清澈的天 然泉水流经。
还是做事,都比靠右通行便利。英国、日
本以及我国香港地区至今仍遵守这一规定。 我国靠左侧通行始于1930s的规定, 1949年新中国改为靠右行驶。
第一节 外部空间中的行为习性
三、认知性的行为习性
二)归巢性和兜圈子行为 动物在受到危险时,一般会立即折回,即具有沿原来 出入路线返回的行为习性。人也同样具有该习性,称之为 “归巢本能”或“识途性”。 初到陌生环境时,归巢性是人做出的适应性反应,反 映了人对安全的基本需要。
建筑大师格罗庇乌斯设计迪士尼乐园对外开放前,各景点之间的道 路尚无具体方案,后来受到法国葡萄园自由采摘活动的启发,在施工时 洒下草种,开放后任由游人穿行,从而踩出了宽窄不同、优雅自然的小 道,大师顺其自然,将这些捷径改建成方便流畅的道路系统。也因此在 1971年伦敦国际园林建筑艺术研讨会上被评为最佳设计。
第二节 基于行为的设计建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