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路路基设计手册
通村公路水泥路-路基路面设计说明书

路基路面说明书一.路基1.设计依据及设计原则设计依据:交通部颁《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 B01-2003)、《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TG D30-2004)。
设计原则:充分利用当地建筑材料,加强排水设施和路基防护工程设计,以保证公路改建后路基稳定、排水畅通、无大病害、便于养护。
2.路基宽度、设计标高及超高和加宽路基宽度4.5米,路面宽度4.5米。
设计标高为建成后的公路路面中心线标高;路拱横坡为2%;路基超高绕内侧行车道边缘旋转;平曲线采用I类1/2加宽值。
3.路基设计依据交通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公路自然区划图》、《公路自然区划标准》确定本项目路线所经过地区属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区域三西、贵州山地过湿区V3区。
3.1路堑设计路堑边坡坡度是结合原路边坡、自然边坡和地质勘察资料等综合确定。
确定合适的边坡坡度对路基工程量影响较大,一方面为了确保路堑边坡的稳定,其坡度不宜过陡;另一方面坡度过缓又会极大地增加挖方数量,提高工程造价,过多的破坏原地表植被,不利于生态保护。
一般情况下的挖方边坡坡率见表1。
表1 路堑边坡坡率表路堑除按上表设置边坡外,还根据不同的土质情况在每6~10米的高度位置设置1.0m宽的护坡道。
3.2 路堤设计本项目路堤填土高度均小于8.0m,边坡坡率采用1:1.5。
当填筑路段地面横坡陡于1:5时,应先行清除地表草皮及植物根茎,再开挖宽度不小于2.0米,并向内倾斜2%~4%的台阶以使填筑土和原状土紧密牢固结合,确保斜坡路堤的稳定。
3.3路基压实标准和填料根据《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TG D30-2004)的有关规定。
路基压实标准和填料应满足表2、表3要求:表2路基压实度表表3路基填方材料要求表注:路基填方上路床30cm内填料粒径不大于15cm。
3.4路基排水根据路段内降雨量大,沟系发育等特点,边沟尺寸采用梯形,尺寸为深×(底)宽=0.3×0.4米,边沟采用土边沟,边沟纵坡与路线纵坡相同,个别路段应根据具体情况单独设计。
道路(路基)设计说明

4.1 路基设计路基设计分为一般路基设计和特殊路基设计,一般路基设计包括路基最小填土高度确定、填方和挖方路基要素;特殊路基包括软弱土路基设计、填石路基设计及起点块村营枢纽互通长济高速主线拼宽设计4.1.1 一般路基设计4.1.1.1 路基最小填筑高度确定丘陵、山区地下水位较深、施工中应根据开挖出现露的裂隙水情况相应设置碎石排水盲沟等设施,及时排除影响路基稳定的自由水;平原区路段,地下水位在地表以下3m以上,一般填方路段土基处于中湿状态,低填路段,通过采用路床换填砂砾石措施,确保土基不低于中湿状态;加强路基排水设计,保证临时积水尽快排离路基,确保路基稳定、耐久。
4.1.1.2 填方路基边坡、护坡道、边沟、占地1,填方路堤:当路基填高H≤10m时,边坡坡率为1:1.5;2,当10m<H≤20m时,在10m处变坡,不设平台,上部10m 坡率为1:1.5,其下边坡坡率为1:1.75;3,当20m<H≤24m时,在10m处变坡,上部10m坡率为1:1.5,其下边坡坡率为1:1.75,10m处设2m宽平台;4,当H>24m时,在10m、20m处变坡,上部10m坡率为1:1.5,其下10m坡率为1:1.75,下部坡率为1:2,在10m、20m变坡处设2m宽平台;5,路堤边沟外缘1.5m以内的土地为公路用地范围。
4.1.1.3 挖方路基边坡、碎落台、边沟、占地本项目沿线,挖方路段地质条件基本为花岗岩麻岩、石英砂岩及白云质灰岩,其表面风化程度较重。
为保证路基开挖后路堑边坡的稳定性,坡率的取定根据岩石强度、风化等级、分级高度,参考临近项目相似地质条件下的稳定坡率,根据工程地质类比法进行确定。
本项目路堑坡率拟定原则如下:1,当路堑深度H≤13m时,边坡坡率为1:1.0;2,当路堑深度13m<H≤23m时,第一级坡率为1:0.75,第二级坡率为1:1.0;3,当路堑深度23m<H≤33m时,第一级坡率为1:0.5,第二级坡率为1:0.75,第三级坡率为1:1.0;4,当路堑深度33m<H≤43m时,第一级坡率为1:0.5,第二级坡率为1:0.75,第三级坡率为1:0.75,第四级坡率为1:1.0;5,当路堑深度H>43m时,第一、二级坡率为1:0.5,第三、四级坡率为1:0.75,第五边坡坡率为1:1.0;具体路段坡率见路基横断面设计图。
路基设计说明

路基设计说明一:设计依据路基按<>(jtgd30-2022)设计。
1、路线技术标准,山岭重丘区一般三级公路,路基宽7.5m。
2.路基土为砂土,重力为??18kn/m3,计算内摩擦角=35°,填料与墙背摩擦角?=/2.3、当设计挡墙等构造物时,地基为整体性较好的石灰岩,其允许承载力?? 0?= 450kpa,基础摩擦系数为f=0.45。
4、挡墙采用浆砌片石挡墙,墙身材料采用5号砂浆砌30号片石,砌体? A=22kn/m3,砌体容许压应力为??A.600kpa,容许剪切应力[?]=100KPA,容量许拉应力[?wl]=60kpa。
5.0~2m为土层,2~8m为碎石层,8~25m为强风化岩石。
二:边坡设计设计了两幅图,一幅是路堑,另一幅是半填半挖边坡。
路堑路堤左侧的设计地面线与实际地面线高差较小,因此直接对边坡进行分级,坡度接近1:1.5,然后在边坡上种草。
右侧由于设计道路线与实际道路线高差较大,先在下方设置重力式挡土墙,高度约7,7m,墙坡1:0.25,墙背坡1:0.1,墙顶宽1.5m,墙底宽2.66M,在距墙趾0.49m处制作一只高0.2m、宽0.41m的凸形猎鹰。
挡土墙采用浆砌片石整体砌筑,挡土墙坡度为1:0.75,坡度较陡。
所以在斜坡上种植有框架的草。
路堑路基边坡设计基本完成。
另一个半填半挖路基左侧较高。
为避免大填大挖,直接修建路肩挡土墙。
该挡土墙仍为重力式挡土墙。
挡土墙高9.14米,墙坡1:0.25,墙背坡1:0.1,墙顶1.5米。
为了增加抗滑稳定性,增加了一个凸形鹰架,右侧边坡非常缓慢,设计的路面线与自然地面线正好相交,因此可以直接在侧面做一个截水沟,然后在边坡上种草。
3:边坡稳定性分析将上述的挡土墙的数据很边坡数据输入李振岩土软件的挡土墙稳定性分析和边坡稳定性分析中,如发现不合理就改数据知道合理为止。
公路路基设计手册

在公路路基设计手册修订工作第一次会议上,决定与顾子刚,顾作刚,方作英,李斌,周宪华,洪德昌,金应春,彭养颜和毛宝兴组建一个领导小组。
作为组长。
参与修订的单位和人员:第一章路基总体设计,第一章,第二章由东南大学方作英,周宪华编撰;第三章和第四章由北京工业大学的姜煌编写。
第五章,第六章和第七章由重庆交通大学的梁福全,廖正焕和江建明编着。
本文由方作英和周宪华起草。
第二章特殊路基的设计:第一章和第二章由西安公路和交通大学的黄永民修改;第三章由北京工业大学的姜煌和吴默之编着。
第四章和第五章由西安公路交通大学金迎春和交通大学修订;第六章和第七章由李斌修改;第八章由同济大学的姚祖康,胡忠雄,西安公路交通大学的李斌,金迎春修订。
第9章由金英春和李斌修改;第十章由铁道部第二勘察设计院廖世文主编,李斌补充。
第101章和第12章由李斌修改;第十三章由李斌和内蒙古交通设计研究院修订;第十四章由李斌修改;第十五章由李斌和金迎春修改;第十六章由李斌和黄永民修订。
本文由李斌起草。
第三章挡土墙第一章,第三章和第四章由交通部第二公路勘测设计院的姚兴振和孙世佳编撰。
第二章和第六章由同济大学的姚祖康和邱明编写。
第五章,西安交通大学金迎春编。
这本书是由交通部第二公路勘测设计院的彭杨岩编号。
第一章和第三章由杨忠谋编辑。
在改建过程中,他们还得到了张朝升,周相略,袁广子,蔡正方等的大力支持。
邱发高和张玉杰在具体改建的第一个一般路基设计上做了很多工作。
这项“手动”修订工作得到了原始参与单位和相关专家的大力支持,并提出了许多宝贵的意见。
路基设计手册

路基设计手册
路基设计手册是专门针对路基设计制作的参考书籍,通常包含了路基设计的基本原则、方法、要求和相关规范等。
不同类别的道路 (如高速公路、国道、乡道等) 路基设计有不同的要求和标准,因此在进行路基设计时,需要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设计手册。
在路基设计中,排水是最为重要的问题之一。
为了确保路基的强度和稳定性,需要对路基进行完善的排水设计,包括设置边沟、排水沟、雨水口等排水设施。
同时,还需要考虑路基防护与加固、路基排水、路基本体设计等相关方面的问题。
路基设计手册的查阅和使用需要根据不同的道路类别和具体情况进行,设计出合适的路基设计方案。
在进行路基设计时,还需要综合考虑地质、地形、气候、交通量等多个方面的因素,以确保路基的安全性和适用性。
公路路基设计手册

路基设计手册修订工作第一次会议决定,由顾子刚、顾作刚、方作英、李斌、周先华、洪德昌、金迎春、彭阳燕、毛宝兴组成领导小组。
作为队长。
参与修订的单位和人员:第一章路基总体设计、第一章、第二章由东南大学方作英、周先华编写;第三章、第四章由北京工业大学姜煌主编。
第五章、第六章、第七章由重庆交通大学梁福泉、廖正环、蒋建明主编。
本文由方作英、周先华起草。
第二章特殊路基设计:第一、二章由西安公路交通大学黄永民修订;第三章由北京理工大学姜煌、吴墨之主编。
第4章和第5章由西安公路大学和交通大学的金迎春修订;第6章和第7章由李斌修订;第8章由同济大学的姚祖康和胡仲雄以及西安公路交通大学的李斌和金修改。
春节改版。
第九章由金迎春、李斌修订;第十章由铁道部第二勘察设计院廖世文主编,李斌补充。
第101章、第12章由李斌修订;第13章由李斌和内蒙古交通设计研究院修订;第14章由李斌修订;第15章由李斌、金迎春修订;第16章由李斌与黄永民共同修订。
本文由李斌起草。
第三章挡土墙第1章、第3章、第4章由交通部第二公路勘察设计院姚兴珍、孙世佳主编。
第二章和第六章是同济大学的姚祖康和邱明写的。
第五章,西安交通大学金
迎春主编。
这本书是由交通部第二公路勘察设计院彭阳燕编的。
第一、三章由杨忠谋主编。
在重建过程中,他们也得到了张超生、周祥略、袁光慈、蔡正芳的大力支持。
邱发高、张玉杰在第一次混凝土改造通用路基设计中做了大量工作。
此次“手册”修订得到了原参加单位和有关专家的大力支持,提出了许多宝贵意见。
公路路基手册

公路路基手册是一本系统总结我国公路路基施工经验的实用工具书。
内容包括公路路基施工的各种规定和要求、工程质量标准、常用的施工作业方法、计算资料和公式、路基施工常用机械设备的规格型号、性能和选用条件等、路基实施性施工组织设计的有关内容和实例、施工管理与环保等内容。
该书比较全面地总结了当代国内外公路路基施工的丰富经验与科技成果,内容丰富系统、科学实用、通俗易懂,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可供广大公路建设施工技术人员使用,亦可供大专院校相关专业师生学习参考。
公路路基手册第三版

公路路基手册第三版公路路基手册第三版是一本全面介绍公路路基设计、建设与维护的专业手册。
本手册旨在提供准确、全面的技术指导,以确保公路路基的安全、可靠和经济。
第一章路基设计原理路基设计是公路建设的基础工作,它直接关系到道路的承载能力和使用寿命。
本章将介绍路基设计的原理和方法,包括路基的轴线布置、剖面设计、挡土墙设计等。
第二章路基建设技术路基建设是将设计好的路基按照工程要求进行实施的过程。
本章将详细介绍路基建设的技术要点,包括土方开挖、填筑与压实、路基排水等内容,旨在为工程施工人员提供指导。
第三章路基维护与管理路基的维护和管理是确保公路运营安全和可靠的关键。
本章将介绍路基维护的常见问题和处理方法,包括路基沉降、裂缝及土质松软等情况的处理,以及路基监测与预警系统的建立。
第四章路基加固与改造在实际运营中,由于交通量的增加或地质条件的变化,原有的路基可能需要加固或改造。
本章将介绍路基加固与改造的技术方法,包括增厚路基、加设加筋板、地基处理等,以提高路基的稳定性和承载能力。
第五章路基环境保护公路路基建设和维护过程中需要注意环境保护和生态平衡的问题。
本章将介绍路基环境保护的原则和方法,包括水土保持措施、植被恢复与保护等,以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第六章路基质量检测与评价路基质量检测与评价是为了确保路基的设计和施工质量符合规范要求。
本章将介绍常用的路基质量检测方法和评价指标,包括路基平整度、密实度等,以便及时检测和纠正质量问题。
总结公路路基手册第三版以全面、系统的方式介绍了公路路基的设计、建设与维护。
希望本手册能够为公路工程师、设计师、施工人员提供准确、实用的技术指导,并为公路建设与运营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通过本手册的学习与应用,读者将能够了解公路路基设计的原理和方法,掌握路基建设的技术要点,熟悉路基维护与管理的常见问题和处理方法,掌握路基加固与改造的技术方法,了解路基环境保护的原则和方法,并掌握路基质量检测与评价的方法和指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公路桥梁工程:
定义:
公路桥梁工程包括桥梁主体(即桥梁上部结构和桥梁下部结构)工程和桥位总体中附属的工程设施。
附属的工程设施很多,如为了保持桥位处河道稳定的护岸、导流堤等调治水流的构造物,桥头与公路连接的引道引桥,桥面上防车轮冲撞的栏杆,保证行人安全的人行道栏杆,以及桥上号志、桥下导航标志和桥面照明设备等。
此外,位于地震区的桥梁还设有防震装置,斜拉桥吊索牵索上设有防风动谐振的附加装置,活动桥设有机械装置,流冰河上的桥设有破冰装置等。
因此桥梁工程同结构工程、基础工程、水利工程和交通工程有关,并同气象、水文、工程地质、建筑材料、测试技术、工程机械、美学、环境保护等学科有关,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工程技术。
公路桥涵地基与基础设计规范:
《公路桥涵地基与基础设计规范》是2007年人民交通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中交公路规划设计院有限公司。
2019年12月24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运输部第91号,发布关于发布《公路桥涵地基与基础设计规范》的公告,现发布《公路桥涵地基与基础设计规范》(JTG 3363—2019),作为公路工程行业标准,自2020年4月1日起施行,原《公路桥涵地基与基础设计规范》(JTG D63—2007)同时废止。
内容介绍:
本规范适用于公路桥涵地基基础的设计。
其他道路桥涵的地基基础设计也可参照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