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路路基设计手册
通村公路水泥路-路基路面设计说明书

路基路面说明书一.路基1.设计依据及设计原则设计依据:交通部颁《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 B01-2003)、《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TG D30-2004)。
设计原则:充分利用当地建筑材料,加强排水设施和路基防护工程设计,以保证公路改建后路基稳定、排水畅通、无大病害、便于养护。
2.路基宽度、设计标高及超高和加宽路基宽度4.5米,路面宽度4.5米。
设计标高为建成后的公路路面中心线标高;路拱横坡为2%;路基超高绕内侧行车道边缘旋转;平曲线采用I类1/2加宽值。
3.路基设计依据交通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公路自然区划图》、《公路自然区划标准》确定本项目路线所经过地区属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区域三西、贵州山地过湿区V3区。
3.1路堑设计路堑边坡坡度是结合原路边坡、自然边坡和地质勘察资料等综合确定。
确定合适的边坡坡度对路基工程量影响较大,一方面为了确保路堑边坡的稳定,其坡度不宜过陡;另一方面坡度过缓又会极大地增加挖方数量,提高工程造价,过多的破坏原地表植被,不利于生态保护。
一般情况下的挖方边坡坡率见表1。
表1 路堑边坡坡率表路堑除按上表设置边坡外,还根据不同的土质情况在每6~10米的高度位置设置1.0m宽的护坡道。
3.2 路堤设计本项目路堤填土高度均小于8.0m,边坡坡率采用1:1.5。
当填筑路段地面横坡陡于1:5时,应先行清除地表草皮及植物根茎,再开挖宽度不小于2.0米,并向内倾斜2%~4%的台阶以使填筑土和原状土紧密牢固结合,确保斜坡路堤的稳定。
3.3路基压实标准和填料根据《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TG D30-2004)的有关规定。
路基压实标准和填料应满足表2、表3要求:表2路基压实度表表3路基填方材料要求表注:路基填方上路床30cm内填料粒径不大于15cm。
3.4路基排水根据路段内降雨量大,沟系发育等特点,边沟尺寸采用梯形,尺寸为深×(底)宽=0.3×0.4米,边沟采用土边沟,边沟纵坡与路线纵坡相同,个别路段应根据具体情况单独设计。
道路(路基)设计说明

4.1 路基设计路基设计分为一般路基设计和特殊路基设计,一般路基设计包括路基最小填土高度确定、填方和挖方路基要素;特殊路基包括软弱土路基设计、填石路基设计及起点块村营枢纽互通长济高速主线拼宽设计4.1.1 一般路基设计4.1.1.1 路基最小填筑高度确定丘陵、山区地下水位较深、施工中应根据开挖出现露的裂隙水情况相应设置碎石排水盲沟等设施,及时排除影响路基稳定的自由水;平原区路段,地下水位在地表以下3m以上,一般填方路段土基处于中湿状态,低填路段,通过采用路床换填砂砾石措施,确保土基不低于中湿状态;加强路基排水设计,保证临时积水尽快排离路基,确保路基稳定、耐久。
4.1.1.2 填方路基边坡、护坡道、边沟、占地1,填方路堤:当路基填高H≤10m时,边坡坡率为1:1.5;2,当10m<H≤20m时,在10m处变坡,不设平台,上部10m 坡率为1:1.5,其下边坡坡率为1:1.75;3,当20m<H≤24m时,在10m处变坡,上部10m坡率为1:1.5,其下边坡坡率为1:1.75,10m处设2m宽平台;4,当H>24m时,在10m、20m处变坡,上部10m坡率为1:1.5,其下10m坡率为1:1.75,下部坡率为1:2,在10m、20m变坡处设2m宽平台;5,路堤边沟外缘1.5m以内的土地为公路用地范围。
4.1.1.3 挖方路基边坡、碎落台、边沟、占地本项目沿线,挖方路段地质条件基本为花岗岩麻岩、石英砂岩及白云质灰岩,其表面风化程度较重。
为保证路基开挖后路堑边坡的稳定性,坡率的取定根据岩石强度、风化等级、分级高度,参考临近项目相似地质条件下的稳定坡率,根据工程地质类比法进行确定。
本项目路堑坡率拟定原则如下:1,当路堑深度H≤13m时,边坡坡率为1:1.0;2,当路堑深度13m<H≤23m时,第一级坡率为1:0.75,第二级坡率为1:1.0;3,当路堑深度23m<H≤33m时,第一级坡率为1:0.5,第二级坡率为1:0.75,第三级坡率为1:1.0;4,当路堑深度33m<H≤43m时,第一级坡率为1:0.5,第二级坡率为1:0.75,第三级坡率为1:0.75,第四级坡率为1:1.0;5,当路堑深度H>43m时,第一、二级坡率为1:0.5,第三、四级坡率为1:0.75,第五边坡坡率为1:1.0;具体路段坡率见路基横断面设计图。
路基设计说明

路基设计说明一:设计依据路基按<>(jtgd30-2022)设计。
1、路线技术标准,山岭重丘区一般三级公路,路基宽7.5m。
2.路基土为砂土,重力为??18kn/m3,计算内摩擦角=35°,填料与墙背摩擦角?=/2.3、当设计挡墙等构造物时,地基为整体性较好的石灰岩,其允许承载力?? 0?= 450kpa,基础摩擦系数为f=0.45。
4、挡墙采用浆砌片石挡墙,墙身材料采用5号砂浆砌30号片石,砌体? A=22kn/m3,砌体容许压应力为??A.600kpa,容许剪切应力[?]=100KPA,容量许拉应力[?wl]=60kpa。
5.0~2m为土层,2~8m为碎石层,8~25m为强风化岩石。
二:边坡设计设计了两幅图,一幅是路堑,另一幅是半填半挖边坡。
路堑路堤左侧的设计地面线与实际地面线高差较小,因此直接对边坡进行分级,坡度接近1:1.5,然后在边坡上种草。
右侧由于设计道路线与实际道路线高差较大,先在下方设置重力式挡土墙,高度约7,7m,墙坡1:0.25,墙背坡1:0.1,墙顶宽1.5m,墙底宽2.66M,在距墙趾0.49m处制作一只高0.2m、宽0.41m的凸形猎鹰。
挡土墙采用浆砌片石整体砌筑,挡土墙坡度为1:0.75,坡度较陡。
所以在斜坡上种植有框架的草。
路堑路基边坡设计基本完成。
另一个半填半挖路基左侧较高。
为避免大填大挖,直接修建路肩挡土墙。
该挡土墙仍为重力式挡土墙。
挡土墙高9.14米,墙坡1:0.25,墙背坡1:0.1,墙顶1.5米。
为了增加抗滑稳定性,增加了一个凸形鹰架,右侧边坡非常缓慢,设计的路面线与自然地面线正好相交,因此可以直接在侧面做一个截水沟,然后在边坡上种草。
3:边坡稳定性分析将上述的挡土墙的数据很边坡数据输入李振岩土软件的挡土墙稳定性分析和边坡稳定性分析中,如发现不合理就改数据知道合理为止。
公路路基设计手册

在公路路基设计手册修订工作第一次会议上,决定与顾子刚,顾作刚,方作英,李斌,周宪华,洪德昌,金应春,彭养颜和毛宝兴组建一个领导小组。
作为组长。
参与修订的单位和人员:第一章路基总体设计,第一章,第二章由东南大学方作英,周宪华编撰;第三章和第四章由北京工业大学的姜煌编写。
第五章,第六章和第七章由重庆交通大学的梁福全,廖正焕和江建明编着。
本文由方作英和周宪华起草。
第二章特殊路基的设计:第一章和第二章由西安公路和交通大学的黄永民修改;第三章由北京工业大学的姜煌和吴默之编着。
第四章和第五章由西安公路交通大学金迎春和交通大学修订;第六章和第七章由李斌修改;第八章由同济大学的姚祖康,胡忠雄,西安公路交通大学的李斌,金迎春修订。
第9章由金英春和李斌修改;第十章由铁道部第二勘察设计院廖世文主编,李斌补充。
第101章和第12章由李斌修改;第十三章由李斌和内蒙古交通设计研究院修订;第十四章由李斌修改;第十五章由李斌和金迎春修改;第十六章由李斌和黄永民修订。
本文由李斌起草。
第三章挡土墙第一章,第三章和第四章由交通部第二公路勘测设计院的姚兴振和孙世佳编撰。
第二章和第六章由同济大学的姚祖康和邱明编写。
第五章,西安交通大学金迎春编。
这本书是由交通部第二公路勘测设计院的彭杨岩编号。
第一章和第三章由杨忠谋编辑。
在改建过程中,他们还得到了张朝升,周相略,袁广子,蔡正方等的大力支持。
邱发高和张玉杰在具体改建的第一个一般路基设计上做了很多工作。
这项“手动”修订工作得到了原始参与单位和相关专家的大力支持,并提出了许多宝贵的意见。
公路路基设计手册

公路桥梁工程:
定义:
公路桥梁工程包括桥梁主体(即桥梁上部结构和桥梁下部结构)工程和桥位总体中附属的工程设施。
附属的工程设施很多,如为了保持桥位处河道稳定的护岸、导流堤等调治水流的构造物,桥头与公路连接的引道引桥,桥面上防车轮冲撞的栏杆,保证行人安全的人行道栏杆,以及桥上号志、桥下导航标志和桥面照明设备等。
此外,位于地震区的桥梁还设有防震装置,斜拉桥吊索牵索上设有防风动谐振的附加装置,活动桥设有机械装置,流冰河上的桥设有破冰装置等。
因此桥梁工程同结构工程、基础工程、水利工程和交通工程有关,并同气象、水文、工程地质、建筑材料、测试技术、工程机械、美学、环境保护等学科有关,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工程技术。
公路桥涵地基与基础设计规范:
《公路桥涵地基与基础设计规范》是2007年人民交通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中交公路规划设计院有限公司。
2019年12月24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运输部第91号,发布关于发布《公路桥涵地基与基础设计规范》的公告,现发布《公路桥涵地基与基础设计规范》(JTG 3363—2019),作为公路工程行业标准,自2020年4月1日起施行,原《公路桥涵地基与基础设计规范》(JTG D63—2007)同时废止。
内容介绍:
本规范适用于公路桥涵地基基础的设计。
其他道路桥涵的地基基础设计也可参照使用。
路基设计手册

路基设计手册
路基设计手册是专门针对路基设计制作的参考书籍,通常包含了路基设计的基本原则、方法、要求和相关规范等。
不同类别的道路 (如高速公路、国道、乡道等) 路基设计有不同的要求和标准,因此在进行路基设计时,需要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设计手册。
在路基设计中,排水是最为重要的问题之一。
为了确保路基的强度和稳定性,需要对路基进行完善的排水设计,包括设置边沟、排水沟、雨水口等排水设施。
同时,还需要考虑路基防护与加固、路基排水、路基本体设计等相关方面的问题。
路基设计手册的查阅和使用需要根据不同的道路类别和具体情况进行,设计出合适的路基设计方案。
在进行路基设计时,还需要综合考虑地质、地形、气候、交通量等多个方面的因素,以确保路基的安全性和适用性。
公路路基设计手册

路基设计手册修订工作第一次会议决定,由顾子刚、顾作刚、方作英、李斌、周先华、洪德昌、金迎春、彭阳燕、毛宝兴组成领导小组。
作为队长。
参与修订的单位和人员:第一章路基总体设计、第一章、第二章由东南大学方作英、周先华编写;第三章、第四章由北京工业大学姜煌主编。
第五章、第六章、第七章由重庆交通大学梁福泉、廖正环、蒋建明主编。
本文由方作英、周先华起草。
第二章特殊路基设计:第一、二章由西安公路交通大学黄永民修订;第三章由北京理工大学姜煌、吴墨之主编。
第4章和第5章由西安公路大学和交通大学的金迎春修订;第6章和第7章由李斌修订;第8章由同济大学的姚祖康和胡仲雄以及西安公路交通大学的李斌和金修改。
春节改版。
第九章由金迎春、李斌修订;第十章由铁道部第二勘察设计院廖世文主编,李斌补充。
第101章、第12章由李斌修订;第13章由李斌和内蒙古交通设计研究院修订;第14章由李斌修订;第15章由李斌、金迎春修订;第16章由李斌与黄永民共同修订。
本文由李斌起草。
第三章挡土墙第1章、第3章、第4章由交通部第二公路勘察设计院姚兴珍、孙世佳主编。
第二章和第六章是同济大学的姚祖康和邱明写的。
第五章,西安交通大学金
迎春主编。
这本书是由交通部第二公路勘察设计院彭阳燕编的。
第一、三章由杨忠谋主编。
在重建过程中,他们也得到了张超生、周祥略、袁光慈、蔡正芳的大力支持。
邱发高、张玉杰在第一次混凝土改造通用路基设计中做了大量工作。
此次“手册”修订得到了原参加单位和有关专家的大力支持,提出了许多宝贵意见。
公路路基手册

公路路基手册是一本系统总结我国公路路基施工经验的实用工具书。
内容包括公路路基施工的各种规定和要求、工程质量标准、常用的施工作业方法、计算资料和公式、路基施工常用机械设备的规格型号、性能和选用条件等、路基实施性施工组织设计的有关内容和实例、施工管理与环保等内容。
该书比较全面地总结了当代国内外公路路基施工的丰富经验与科技成果,内容丰富系统、科学实用、通俗易懂,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可供广大公路建设施工技术人员使用,亦可供大专院校相关专业师生学习参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路基宽度为行车道路面及两侧路肩宽度之和。
路面宽度根据设计通行能力及交通量大小而定,一般每个车道宽度为3・5~3.75m ,技术等级高的公路及城镇近郊的一般公路,路基宽度尽可能的增大,一般取l~3m。
路基高度是指路堤的填筑高度和路堑的开挖深度。
路基高度分为中心高度和边坡高度。
路堤填土要分层压实,使之具有一定的密实度。
土质路堑开挖至设计标高后,需检验路基顶面工作区内天然状态土的密实度,必要时应挖开分层夯实,使之达到一定的密实度。
简介:铁路路基和公路路基的整体作用和设计原则基本相同,其目标是在动荷载和自然营力作用下应保持稳定;对于高速铁路和公路,路基的长期变形和动载下的弹性变形不能过大。
路基设计的内容包括路堤、路堑设计,路基排水和防护工程(见路基挡土结构)设计以及特殊条件下的路基设计。
路提设计:路堤(见路基)顶面的宽度由铁路轨道的道床底宽或公路路面宽加上两侧的路肩宽决定。
铁路路堤的路肩宽,要便于养路机械的放置和操作。
公路路肩宽,应足以保持路面稳定和堆放养路材料。
路堤填料的选择和填筑质量的要求,影响到路堤的强度、稳定、造价和工期,对不同等级铁路或公路的路基要求应不同。
在保证填料质量的前提下,要考虑就近取土以降低造价。
第二次世界大战前,车速不高,运量小,因而选择填料要求不高;后来要求路堤在填筑后立即能适应正路堑设计主要是确定路堑边坡。
边坡一般分三类:①岩石路堑边坡(包括岩质及半岩质);②碎石土类(砾石、卵石、碎石、块石)路堑边坡;③粘性土路堑边坡。
岩石路堑边坡确定岩石路堑边坡的方法可以按平面破坏、楔体破坏、圆弧形破坏或倾倒破坏等形态用力学方法检算其稳定性,对于较低的路堑边坡一般可根据岩性、风化程度、地层产状、层厚及节理裂隙、水文地质条件及气候因素,特别是依据附近的极限稳定边坡统计调查资料,采用工程类比方法确定。
碎石土类路堑边坡通常考虑在不同密实程度下此类土的稳定边坡,并根据水文地质和工程地质条件、散状特征、颗粒大小、边坡高度,给予不同的安全系数而确定。
在有土工试验资料或有较可靠的经验数据时,也可用圆弧法或折线法进行稳定性检算作为参考。
在岩堆上开挖路堑时,除检算路堑边坡的稳定外,还需检算岩堆与基岩层接触面间的滑动稳定性。
粘性土路堑边坡根据工程地质勘察和土工试验资料,当边坡较高时,用圆弧分析法进行检算。
对计算中采用的土的物理力学性质数据,应加分析,须确认其具有代表性及真实性后才能使用,并考虑到施工后可能产生的变化(例如地下水的影响等)。
—般在较均质的地层中,岩石边坡为1:0.1 ~ 1:1;碎石土类边坡为1:0.5 ~ 1:1.5 ;米占性土边坡为1:1 ~ 1:1.5O路基排水水的作用是造成路基病害最主要的因素:举凡路基沉陷、翻浆冒泥、冻胀凸起、边坡溜滑、崩坍滑坡等病害,多与地面水或地下水的活动有关。
因此,为了保证路基稳定,必须做好排水附属工程,一般分为排除地面水和排除地下水两大类。
地面排水系统使所有的地面水流都能通畅地流出路堑范围以外,防止漫流或停积。
在地质不良地段,更须防止下渗。
路堑的地面排水系统包括以下设备:①路堑侧沟,设在路堑的路肩外侧,用以排除路堑坡面和路基表面的雨水;②天沟,设于路堑边坡坡顶以外的适当距离处,用以截引堑顶上方的地面径流;③吊沟,设于路基需要横向排水的陡峻边坡上,可分为单级或多级吊沟。
路堤两侧地面要修筑排水沟。
地下排水系统其作用为降低地下水位或拦截地下水流。
这种排水设备一般采用渗水暗沟、渗水隧洞、渗水井和渗水管等。
其构筑物的位置、类型和尺寸,由地下水的水量、流向、埋藏深度、土层及土的种类决定。
其设计和施工需根据详细的工程地质调查资料进行。
特殊条件下的路基在不同的地质和气候地区,有一些特殊问题须加考虑。
软土地区路堤软土的特点是强度低,变形大,且延续时间长。
路堤填筑过高时将引起地基的滑动破坏,因而软土地区路堤需先计算能填筑的”临界高度”,超过该高度的路堤必须对地基进行处理(见软土地区筑路)O最简单的方法是分层分阶段填筑,每层填筑后,等待地层中的超静孔隙水压力消散(见土体固结理论),再填筑次一层土。
这种方法的缺点是工期长。
为加速填筑过程中地层超静孔隙水压力的消散,最常用的措施是在地层中先打砂井或排水纸板以增加软土中的排水通道。
近年来,用生石灰桩或砾石桩以改良软土地基,或铺设土工织物以提高软土承载能力。
黄土地区路基黄土是一种特殊地层”它的特点是孔隙度很大(一般为44 ~ 53%),并具有竖直节理;孔隙内壁坚硬,有碳酸钙胶结; 遇水后易于在自重及外力作用下产生沉陷(称为湿陷性,见湿陷性黄土地基)。
因而黄土地区多沟谷和陷穴,其边缘多为近于垂直的黄土陡壁。
黄土地貌有嫄、垛、弗。
黄土嫄是沟间的地貌,宽而平坦,大者达数百平方公里,小者亦有几平方公里,厚约200米左右。
黄土垛成长而狭的条形分布,其间的沟谷切割深度较嫄地区为浅,但沟谷的分布密度较大。
垛角再被切割,则形成孤立的山头,形态如馒头,称为黄土畀。
黄土路堑边坡的设计主要应根据黄土地区的工程地质决定,即根据黄土的区域分布规律、工程地质及已有边坡的稳定情况而定(见黄土地区筑路)O 盐渍土地区路基盐渍土在中国河西走廊、柴达木盆地和南疆,亚洲阿拉伯半岛等地分布较广泛。
土中含盐量超过一定数量会使土的密度和强度降低。
随着表面蒸发作用,土中盐分将随着地下水的上升向路堤顶面集聚而使土松胀,在车辆动力作用下形成翻浆冒泥或冻融,影响运输。
中国和苏联都规定了填料中不同盐类的最高含量,超过限量的含盐土不能用作填料。
盐渍土对一般混凝土有腐蚀性,盐渍土地区的路基土工构筑物须采用能抗腐蚀的材料建筑(见盐渍土地区筑路)。
沙漠地区路基在沙漠地区筑路,首先要掌握当地风向和风速的变化规律,以及地面沙丘的移动规律。
防治流沙侵袭路堤最根本的方法是植树造林,但沙漠地区造林困难,而且树木生长需要一定时间。
因此,在沙漠中修筑路基,应进行特殊设计并须要采取各种固沙措施。
中国包兰铁路经过中卫县沙漠地区”采取了固沙造林与机械防沙的综合措施,效果良好(见沙漠地区筑路)。
泥石流地区的路基泥石流为携带大量固体(如粘土浆、砂砾、石块等)的山洪。
粘土浆是泥石流的基本组成部分。
它具有巨大的悬浮力及搬运力,有时能携带直径1米或更大一些的石块。
泥石流常突然发生,短暂而且具有剧烈的破坏作用。
泥石流的流域可分为上游、中游和下游三个部分。
上游部分为供给带,由无数的细流W小沟汇合,形似漏斗;中游部分为通过带,经常是窄的峡谷;下游部分是沉积带, 在谷口处形成冲积扇,大的可达几十平方公里。
铁路或公路应在其中游部分,以有足够净空的单孔桥跨过,或以隧道、明洞自泥石流沟底的下面通过(见泥石流地区筑路、自然地质作用和工程地质作用)。
多年冻土地区路堤在高纬度或高海拔地层中,温度等于或低于零度,土中固态水终年不化且连续三年以上者,称为多年冻土。
其表面层则常为季节融化层。
多年冻土层中存在冰锥、冰丘、热融湖和沼澤, 都会影响路堤的稳定(见冻土地基)O路堤的修筑可能改变或破坏土层的地温条件,从而引起冻土冰层的变化和路堤的变形。
因此,须进行特殊设计(见多年冻土地区筑路)o河滩及水库地区路堤终年浸水及季节性浸水的路堤,最好用水稳性的渗水材料填筑。
中国从集美到厦门的铁路公路两用海堤,是在海中填石筑成。
浸水路堤的坡面防护,通常采用干砌片石护坡、挡墙、堆石等措施。
海滩路堤的防护也可采用导流措施,以减^海水对路堤的冲刷。
水库路堤还要考虑水库水位涨落所引起的库岸地下水位的变化,以及波浪所引起的坍岸。
这些变化和坍岸有时会影响沿岸路堤的稳定。
岩溶、坑洞地区路基在石灰岩地区,由于地面水和地下水的溶蚀作用,在地层中存在大小不等的溶洞和暗河;在矿区则在地下有正在使用的坑道,或已废弃的矿穴。
路基经过这种地区,必须查明这些空洞的分布位置和对路基的危害程度,并尽量少挖少填。
对溶岩地区主要是要查明其是否还在继续发展和岩溶顶板的安全厚度,必要时将岩溶空洞回填。
地下矿体开采会引起地表大面积下沉,一般重要铁路干线下一定宽度内不允许开挖;废弃的矿穴坑道上部覆盖常为土层,因而对地面路基稳定的影响更为严重。
有些老煤矿上的老路基,由于废弃坑道大量抽水,地下水位下降会引起路基沉陷。
裂隙粘土地区路基裂隙粘土是在地质年代中曾经在地层深处受过很大压力和挤压剪切作用,后来经过地壳运动出露地面的粘土层。
这种粘土的特点是孔隙比很小,密度大而坚硬,但其中有大量微小不规则的剪裂面。
这种地区的路堑在开挖时可以维持较陡的边坡,但这种边坡往往在经过几个雨季后逐渐丧失其原有的强度而发生坍滑。
有些裂隙硬粘土边坡的坍滑可以延续很多年”甚至边坡放缓至1:2和1:3仍不能稳定。
因此,在裂隙硬粘土地层中,路基设计应尽量避免深挖和高填,并注意坡面防水。
崩坍滑坡地区路基滑坡是大量土体或岩体在重力作用下,沿一定的滑动面缓慢而长期地下滑,有些则在到达一定程度后出现比较急剧的倾倒崩塌。
这些现象往往造成重大灾害。
铁路和公路选线需要尽可能地绕避崩坍滑坡地段。
无法绕避时,应对可能发生崩坍滑坡的地段进行详细的工程地质调查研究,并采取必要的防治措施,包括排除地表水及地下水,坡顶减重,坡脚修建抗滑桩等等(见岩土滑移)。
特殊条件下路基除上述几种外,尚有坠石、沼澤、盐湖、雪崩、水库坍岸等等。
它们对路基稳定性都有影响,要充分调查研究加以考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