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药材水分与质量的关系

合集下载

浅谈影响中药材质量的因素

浅谈影响中药材质量的因素

浅谈影响中药材质量的因素影响中药材质量的因素众多,其中包括生长环境、采摘和储存方式、干燥处理、加工工艺等多个方面。

本文将就此进行探讨,以期提高中药材的质量。

首先,生长环境是影响中药材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草药的生长环境应具备适宜的气候、土壤和水质条件。

适宜的气候条件包括温度、湿度、光照等。

不同的中药材对气候的要求存在差异,例如人参偏好温暖湿润的环境,而黄芪则喜欢温干的气候。

土壤的pH值、含水量、肥力等也会对中药材的质量产生影响,如当黄连生长于酸性土壤中时,其生物碱含量可能会增加。

此外,水质的纯净度和矿物质含量也对中药材的质量有一定的影响。

其次,采摘和储存方式也对中药材的质量产生影响。

在采摘过程中,选择合适的时间和方法十分重要。

一般情况下,中药材的采收时间应在植物达到最佳生长期但尚未开花时进行。

同时,采摘时应注意保持草药的完整性,避免损坏或混入不良物。

采摘后的中药材需要妥善储存以保持质量稳定。

不同的草药对储藏条件有各自的要求,例如一些中药材需要暗储,避免阳光直射,而一些中药材则需要通风储存。

干燥处理也是影响中药材质量的一个重要环节。

干燥过程能够保持中药材中有效成分的稳定性和活性。

一般来说,中药材需要以适当的温度和时间进行干燥,以防止失去水分或产生霉变。

此外,中药材的干燥方式也有多种选择,如晾晒、蒸煮、烘干等,不同的干燥方式会对中药材的质量产生不同的影响。

最后,加工工艺也对中药材的质量有重要的影响。

加工工艺包括药材的分选、清洗、切割、炮制等多个环节。

其中,药材的分选和清洗环节能够去除草药中的杂质和不良部分,提高草药的纯度和质量。

切割过程能够使草药更易于煎煮或浸泡,提高其有效成分的提取率。

而炮制过程则能够改变药材的性味特性,增强其药效和药材的稳定性。

综上所述,影响中药材质量的因素涉及众多方面,包括生长环境、采摘和储存方式、干燥处理、加工工艺等。

在生产过程中,我们应加强对上述因素的控制和管理,以提高中药材的质量。

影响中药品质变异

影响中药品质变异
③含有挥发油得药物宜保存在密闭容器中, 大量得可堆放在凉爽避光得库房中。对其温 度必须控制,尤其在夏季。
6、树酯
①含有树酯得药材有如乳香、没药、血竭、 安息香等。
②树酯类药材软化点、熔点较低,怕热,易燃。
树酯中得挥发油成分在干燥空气中挥发迅速, 常使这类药材干硬,质脆,易碎。
个别品种(阿魏)在夏季易吸附水气,由固体 变为粘稠液体,秋冬季又会散失水分,变为干 燥得固体。
(2)药材周围水蒸气得密度与压 力小于空气中得水气压力时,则产 生吸湿现象。
(3)若药材体周围得水气压力与 空气中得水气压力相等时(不就是 静止而就是动态乎衡),则既不吸 湿又不散湿,这时药材得含水量便 为平衡水分。
二、中药得化学成分 1、无机化合物
①含铁、铜、钠化合物类得药材大都就是无机 盐,易风化、潮解或溶化。
③油脂与油脂共存得其她营养成分就是害虫 与微生物得养料,因此,常导致药材虫蛀与霉 变。
④光线、温度、水分以及油脂中得杂质等因 素均能加速油脂得酸败。
5、挥发油
①某些药材含有挥发油,如唇形科、木兰科、 伞形科、樟科、芸香科得薄荷、厚朴、当归、 肉桂、陈皮等。
②挥发油得物理、化学性质很不稳定,在空 气中易挥与氧化,从而会使成分减少,质量降 低。
这些淀粉、糖类成分能给害虫、微生物提供 生命活动得能量,常导致药材虫蛀与霉变。
4、油脂
①油脂存在于植物药材得种子、果实及动物 药材得骨髓、脂肪组织内。
②油脂中得不饱与脂肪酸(油酸、亚油酸等) 性质不稳定,在空气中久置易氧化变质。脂 肪酸氧化不完全时,可产生醛、酮等中间产 物,有刺鼻得哈喇味。
鞣质另一种变色就是氧化变色,氧化后即形 成黑色物质,就是因为鞣质得氧化(氧化酶或 过氧化酶)得作用。

中药材料水分测试仪规格及水分对中药质量的意义 测试仪解决方案

中药材料水分测试仪规格及水分对中药质量的意义 测试仪解决方案

中药材料水分测试仪规格及水分对中药质量的意义测试仪解决方案水分对保证中药质量的意义:中药市场将持续保持稳定增长态势,提高中药材质量对于稳定中药市场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其中水分对于药材来说是至关重要的,保持药材适当的水分*可以保持中药材的药效,第二有利于储存。

水分对保证中药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合理的水分在中药贮藏保管中可防止生虫、霉变,避免有效成份分解、酶解变质等。

据了解,中药村品种繁多,属性复杂,主要来源是植物、动物、矿物;其中以植物类的药材zui多,由于受自然条件的影响和其本身性质的关系,都含有一定的水分,而含水量又因其组成成份和内部结构不同各有差异。

中药材含水量的多少,是储存过程中保证质量的一顶重要指标,也是影响在库中药材质量变化的主要因素,对质量变化起主导作用。

中药材的含水量与其质量有着密切的关系。

中药材在生产、加工、储运及使用过程中,要加强对水分的研究和管理,防止各种变异现象的发生,确保中药材质量,使中药更好地为中医临床服务。

笔者获悉,中药含水率测定仪对于中药水分的检测具有重要关系,且随着现代科技的不断发展,中药含水率测定仪技术也得到不断进步,越来越多的先进设备开始涌现。

概述:据悉,在中药饮片及药材水分检测领域,测量准确性和测量速度之间的矛盾一直没有解决;针对这一现状深圳冠亚水分仪集团提供一种有烘干法结构的快速测定水分的仪器SFY系列冠亚水分测定仪在测量样品重量的同时,红外加热单元和水分蒸发通道快速干燥样品,在干燥过程中,水分仪持续测量并即时显示样品丢失的水分含量%,干燥程序完成后,zui终测定的水分含量值被锁定显示。

快速水分测定仪与国际烘箱加热法相比,红外加热可以zui短时间内达到zui大加热功率,在高温下样品快速被干燥,其检测结果与国标烘箱法具有良好的一致性,具有可替代性,且检测效率远远高于烘箱法。

一般样品只需几分钟即可完成测定。

仪器操作简单,测试准确,显示部分采用红色数码管,示值清晰可见,分别可显示水分值,样品初值,终值,测定时间,温度初值,zui终值等数据,并具有与计算机,打印机连接功能。

第二章影响中药品质变异

第二章影响中药品质变异
第二章影响中药品质变异
(2)药材周围水蒸气的密度和 压力小于空气中的水气压力时, 则产生吸湿现象。
(3)若药材体周围的水气压 力与空气中的水气压力相等时(不 是静止而是动态乎衡),则既不吸 湿又不散湿,这时药材的含水量 便为平衡水分。
第二章影响中药品质变异
l 二、中药的化学成分 l 1、无机化合物 l ①含铁、铜、钠化合物类的药材大都是无机盐,
在一定条件下,药材 的含水量越高,造成虫害 愈严重。
控制药材的含水量,抑 制生虫或减少虫害的发生。
第二章影响中药品质变异
2.水分与霉变的关系 霉菌的细胞主要是在
水的作用下进行的新陈 代谢。
水分越高,则霉菌新 陈代谢的作用愈强,其 生长繁殖也愈快,造成 霉变。
•黄 芪 第二章影响中药品质变异
3.水分与潮解的关系 药材发生潮解的主要原因是 本身组成成分中含有可溶于水的 物质,可溶性物质含量的多少, 决定了潮解程度的大小。 如:大青盐、柿霜。
第二章影响中药品质变异
(三)中药水分的平衡与安全 1.水分的平衡 药材具有吸湿和散湿的能力; 水气压力大小取决于药材的含水 量、本身水分子的结合程度及空 间温度的变化。
第二章影响中药品质变异
(1)含水量越大,水分子的 结合越不牢固,其表面水分子 越活跃,因而药材体表面周围 水蒸气的密度和压力也越大, 这时会产生散湿现象。
第二章影响中药品质变异
l 5、挥发油 l ①某些药材含有挥发油,如唇形科、木兰科、
伞形科、樟科、芸香科的薄荷、厚朴、当归、 肉桂、陈皮等。 l ②挥发油的物理、化学性质很不稳定,在空 气中易挥和氧化,从而会使成分减少,质量 降低。 l ③含有挥发油的药物宜保存在密闭容器中, 大量的可堆放在凉爽避光的库房中。对其温 度必须控制,尤其在夏季。

浅谈中药材的水分对贮藏养护的影响

浅谈中药材的水分对贮藏养护的影响

浅谈中药材的水分对贮藏养护的影响
吴邦辉
【期刊名称】《中国中医药咨讯》
【年(卷),期】2011(003)002
【摘要】@@ 中药材的含水量是中药材在仓储养护过程中的关键,由于中药材的品种来源有动物、矿物、植物等复杂的品种,它们本身都有一定的含水量,在采收、加工方面不得当,势必给仓储工作带来一定的困难.为了确保中药材的质量,重视和研究中药材在仓储过程中的水分含量是十分必要的.
【总页数】1页(P149)
【作者】吴邦辉
【作者单位】大连市皮肤病医院,辽宁,大连,116021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浅谈中药材对抗贮藏养护法 [J], 陈政明
2.广州清平中药材市场中药材贮藏养护现状调查 [J], 徐靓;马玉翠;吴翠;王立雪;李春;巢志茂
3.中药材养护贮藏氮气浓度监测和报警技术研究 [J], 石建业; 康彩琴; 董建文; 马菁菁; 石刚
4.浅谈中药材的贮藏养护 [J], 陈作伟;郭桂凤;孟海霞
5.甘肃道地中药材氮气养护贮藏技术研究 [J], 曹玉璧;康彩琴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药材的水分控制对其品质的影响都有哪些

中药材的水分控制对其品质的影响都有哪些

中药材的水分控制对其品质的影响都有哪些中药村的品种繁多,属性复杂,主要来源是植物、动物、矿物;其中以植物类的药材最多,由于受自然条件的影响和其本身性质的关系,都含有一定的水分,而含水量又因其组成成份和内部结构不同各有差异。

中药材含水量的多少,是储存过程中保证质量的一顶重要指标,也是影响在库中药材质量变化的主要因素,对质量变化起主导作用。

因此,必须重视水分的研究和管理。

《中国药典》2010年版对丁香、天冬、牛黄等30多种药材的含水量做了限量规定。

本文从虫害、霉变、走味、变色、潮解、风化等方面谈谈水分与药材质量的关系,以引起中药材生产、经营、使用人员的重视。

1. 水分与虫害的关系:中药材在采收、加工、运输、储存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要受到虫害的侵袭和污染。

在一般性害虫中,生长繁殖需要温度、水分、空气和养料,如果其它条件适宜,而没有害虫生长所需的水分,则害虫也不易生存或抑制其生长繁殖。

据实验,如气温在25℃含水量为25%以上的枸杞子易发生虫害,而同样的温度,含水量在15%以内时却不易生虫。

在气温20℃,含水量为25%的当归,发生虫害较重,而同样的温度,含水量在15%以下,则没有虫害发生。

在一般情况下,害虫生长繁育最适宜的温度是25—30℃,药材含水量超过15%或空气相对湿度超过70%时,害虫易生长,虫害以6—8月份为害最严重,且富含淀粉、蛋白质、糖质、挥发油的药材最易虫蛀。

药材的含水量越高,造成的虫害越严重。

因此,如果把药材的含水量控制在一定限度内,就能抑制生虫或减少虫害的发生。

通常药材的含水量应控制在15%以下,对杏仁、桃仁、紫苏子等籽实类药材则应控制在10%以内。

2. 水分与霉变的关系:霉菌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特别是空气和土壤中。

由于空气中有大量的霉菌孢子,散落在药材的表面,在遇到适宜的条件如温度25℃,湿度(空气中相对湿度在85%以上或药材含水量超过15%)及足够的营养物质等条件,即萌发成菌丝(发霉),并产生酵素将药材中的蛋白质、糖类、脂肪、胶质等成分分解,致使药材霉坏变质。

中药质量控制

中药质量控制

中药质量控制一、概述中药质量控制是指通过一系列的标准和方法,对中药材、中药制剂及中药饮片等中药产品的质量进行监控和控制,以确保其安全有效、质量稳定。

本文将从中药材的质量控制、中药制剂的质量控制以及中药饮片的质量控制三个方面进行详细介绍。

二、中药材的质量控制1. 外观特征:中药材的外观特征是判断其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

包括颜色、形状、气味、滋味等方面的观察和描述。

2. 长度、宽度和厚度:对于一些片状或者块状的中药材,需要测量其长度、宽度和厚度,以确定其规格是否符合要求。

3. 水分含量:水分含量是中药材的重要指标之一,过高或者过低的水分含量都会影响中药材的质量。

可以通过干燥法或者称重法来测定水分含量。

4. 挥发油含量:对于一些含有挥发油的中药材,需要测定其挥发油含量,以判断其质量是否符合要求。

5. 杂质含量:杂质是指中药材中除了有效成份之外的其他物质,包括杂质的种类和含量。

可以通过显微镜观察、过筛法、提取法等方法来测定杂质含量。

三、中药制剂的质量控制1. 药品含量:中药制剂中的有效成份含量是判断其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

可以通过色谱法、红外光谱法、紫外分光光度法等方法来测定药品的含量。

2. 酸碱度:酸碱度是中药制剂的重要指标之一,可以通过酸碱滴定法来测定制剂的酸碱度,以确保其符合要求。

3. 溶解度:溶解度是指中药制剂在一定温度下在溶剂中的溶解性,可以通过溶解度测定法来测定制剂的溶解度。

4. 稳定性:中药制剂的稳定性是指在一定条件下,制剂的有效成份是否稳定。

可以通过加速试验和长期稳定性试验来评估制剂的稳定性。

四、中药饮片的质量控制1. 含量测定:中药饮片中的有效成份含量是判断其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

可以通过色谱法、红外光谱法、紫外分光光度法等方法来测定饮片的含量。

2. 微生物限度:微生物限度是指中药饮片中微生物的数量限制,包括大肠菌群、霉菌和酵母菌等。

可以通过菌落计数法和PCR法来测定微生物限度。

3. 农药残留:中药饮片中的农药残留是指农药在饮片中的残留量。

中药饮片品质的识别

中药饮片品质的识别

中药饮片品质的识别
中药饮片品质的识别
现在中药饮片最常见的质量问题是水分过大,是饮片最常见的掺假方式之一。

下面是yjbys店铺为大家带来的中药饮片品质的识别的知识,欢迎阅读。

中药饮片品质的识别
饮片水分过大,不仅影响到临床用药剂量的准确、还影响到治疗效果,也是饮片变质的主要因素。

如饮片的霉变、虫蛀、变色、泛油等质量变化都与水分过大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

《中国药典》明确规定:除另有规定外,饮片水分应不得过13%。

在饮片验收中,可以用一些快速、简便方法判定饮片的.水分是否合理。

看流动性
干燥的饮片在包装袋中应滑利、流畅。

水分大的饮片则迟、涩。

看颜色
干透的饮片颜色较浅,水分大的饮片则颜色较深。

曝晒法
现在饮片包装大多是塑料袋包装,拿一袋饮片在阳光下曝晒一会儿,水分大的则会在塑料袋上析出水珠,干透的饮片则无。

看体积
同样重量的饮片,干透的包装体积大,水分大的体积小。

折断法
对于根及根茎类等饮片,可以用手掰断饮片,干透的易折断,水分大的疲软不易折断。

手握法
对于花类,全草类等饮片,可以用手抓一把,手握之,然后松开,干透的会快速弹起、散开,水分大的会握成一团,不易弹起。

听声音
干透的饮片相互摩擦声音清脆,含水量大的饮片则沉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中药材水分与质量的关系
发表时间:2015-08-27T11:15:53.010Z 来源:《医师在线》2015年6月第11期供稿作者:蔺继海
[导读] 甘肃省武威市中医医院通常药材的含水量应控制在15%以下,对杏仁、桃仁、苏子等籽实类药材则应控制在10%以内。

蔺继海(甘肃省武威市中医医院 733000)
【摘要】从中药材与虫害、霉变、走味、变色等变异现象方面说明中药材的水分含量与其质量有密切关系。

水分过高,中药材就会发生虫蛀、霉变、软化、潮解等;反之若水分过低,又会发生风化、走味、干裂、脆化等现象。

为保证中药材的质量,需采取相应的贮存与养护措施。

【关键词】中药材;水分;质量;贮存;养护【中图分类号】 R2 【文献标号】 A 【文章编号】 2095-7165(2015)11-0486-01 中药材的品种繁多,属性复杂,主要来源是植物、动物、矿物,其中以植物类的药材最多,由于受自然条件的影响和其本身性质的关系,都含有一定的水分,而含水量又因其组成成分和内部结构不同各有差异。

中药材含水量的多少,是储存过程中保证质量的一项重要指标,也是影响在库中药材质量变化的主要因素,对质量变化起主导作用。

本文从虫害、霉变、走味、变色、风化等方面谈谈水分与药材质量的关系以及相应的贮存与养护措施,以引起中药材生产、经营、储存等人员的重视。

一、水分与虫害的关系。

中药材在采收、加工、运输、储存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要收到虫害的侵袭和污染。

在一般性害虫中,生长繁殖需要温度、水分、空气和养料,如果其它条件适宜,而没有害虫生长所需的水分,则害虫也不宜生存或抑制其生长繁殖。

据实验,如气温在25℃以上的枸杞子易发生虫害,而同样的温度,含水量在15%以内时,却不易生虫。

在气温20℃,含水量在25%的当归,发生虫害较重,而同样的温度,含水量在15%以下,没有虫害发生。

因此,如果把药材的含水量控制在一定限度内,就能抑制生虫或减少虫害的发生。

通常药材的含水量应控制在15%以下,对杏仁、桃仁、苏子等籽实类药材则应控制在10%以内。

二、水分与霉变的关系。

霉菌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特别是空气和土壤中。

霉菌对人体的危害极大,如果服用了大量发霉的中药,霉菌就会在人体内寄生,引发各种顽固的且无特效药可以治疗的疾病。

霉菌生长的条件是所附着的药材中有其必需的营养物质和水分,水是一切微生物躯体中不可缺少的组织成分,水在微生物细胞中含量很大。

其中霉菌躯体中细胞含水量为70—80%,霉菌的细胞所进行的新陈代谢,主要是在水的作用下,依靠霉菌分泌在其细胞壁外的酶,将淀粉、蛋白质、纤维素等变成低分子的能溶解于水的化合物,再吸收到细胞中的。

水分越高,则霉菌新陈代谢的作用越强,其生长繁殖也越快。

据实验,在30℃的恒温下,相对湿度69%,含水量13.6%时的麦冬没有霉变;而相对湿度75%,还水量在17.9%,13 天开始初霉,相对湿度81%,含水量20%,9 天开始霉变。

可见,水分是药材霉变的决定因素。

三、水分与走味的关系。

中药中含有多种成分,不同的药材所含的成分不同,其气味也异。

这些成分中有些具有水溶性,当空气中温湿度变化时,这些成分就会挥发和稀释,气味也随之发生变化,药材质量受到影响。

四、水分与变色的关系。

一些药材的变色与水分有着密切的联系。

如冬虫夏草受潮后会化苗,即虫体化成空壳,失去了光泽而呈现土黄色或灰黑色;丹皮具粉性,吸湿后易发热,期断面即变成红色,黄芩遇潮后在酶的作用下,将黄芩苷水解成黄芩素,颜色变为绿色。

实践证明,含水量高的药材较含水量少的药材变色快。

药材变质量发生了变化。

五.水分与风化的关系。

某些中药材的成分中含有一定量的结晶水,在干燥空气中,失去这一部分结晶水分时,其质量也发生了变化。

如不规则形状的原皮硝,风化后变成粉末状的风化硝,棱柱状和长方形结晶体的皮硝风化后变为白色粉末的玄明粉。

还有胆矾、硼砂等也容易在干燥的空气中失去结晶水。

风化后的药材质量和药性会发生明显变化,一般不做药用。

综上所述,中药材的含水量与其质量有着密切的关系。

我们在中药材的生产、加工、储运及使用过程中,要加强对水分的研究和管理,防止上述变异现象的发生,确保中药材质量,使中药更好地为中医临床服务。

参考文献[1] 《中国药典》2010 年版[M].国家药典委员会.2011.[2] 郑学忠.《生药学》.[3] 项育民.中药通报,1986.(5)2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