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千里跃进大别山

合集下载

《千里跃进大别山》语文教案

《千里跃进大别山》语文教案

一、教案基本信息教案名称:《千里跃进大别山》语文教案学科领域:语文年级:八年级课时:2课时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千里跃进大别山》。

(2)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句子和段落,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3)了解千里跃进大别山的历史背景和意义。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

(2)学会通过查阅资料、整理信息的方法,丰富自己对课文的理解。

(3)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通过写作、讨论等方式,分享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祖国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2)培养学生对革命先烈的敬仰之情,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3)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三、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背诵课文《千里跃进大别山》。

(2)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掌握关键词语、句子和段落。

(3)了解千里跃进大别山的历史背景和意义。

2. 教学难点:(1)理解课文中的重点句子和段落。

(2)通过课文学习,感悟革命先烈的英勇事迹和崇高品质。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千里跃进大别山的历史背景。

(2)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千里跃进大别山的意义。

3.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重点句子和段落。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情感教育:(1)教师引导学生感悟革命先烈的英勇事迹和崇高品质。

(2)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悟和体会。

5.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点。

五、课后作业1.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 写一篇关于千里跃进大别山的作文,表达自己的感悟和体会。

3. 家长签字确认作业完成情况。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以及课堂纪律等方面,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千里跃进大别山的重要意义

千里跃进大别山的重要意义

千里跃进大别山的重要意义摘要:1.千里跃进大别山的背景2.千里跃进大别山的重要意义3.千里跃进大别山对我国革命事业的贡献4.现实意义及启示正文:千里跃进大别山是我国抗日战争胜利后,解放战争时期中共中央领导下的一次重要战略行动。

它发生在1947年,由刘伯承、邓小平率领的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挺进大别山。

这次行动在我国革命史上具有重大意义,为解放战争胜利奠定了基础。

首先,千里跃进大别山的背景是抗日战争胜利后,我国政治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

国共两党之间的矛盾日益加剧,战争不可避免。

中共中央认识到,要打败国民党,必须改变战争态势,将战争引向国民党统治区。

大别山地处中原,地理位置重要,跃进此地有利于我军作战和扩大解放区。

其次,千里跃进大别山具有重要意义。

此次行动成功打破了国民党军队对解放区的封锁,使我军能够在大别山地区站稳脚跟。

这不仅有利于我军在战争中取得主动,而且对全国解放战争的胜利具有决定性作用。

在大别山地区的战斗中,我军共歼灭国民党军40余万人,严重削弱了敌人的战斗力。

再次,千里跃进大别山对我国革命事业贡献巨大。

这次行动有力地推动了解放战争的发展,加快了全国解放的进程。

大别山地区的战斗,使我军由战略防御转为战略进攻,为解放战争胜利奠定了基础。

同时,大别山地区的斗争也锻炼了部队,提高了战斗力。

最后,千里跃进大别山的现实意义及启示在于,我们要在新时代继续弘扬伟大革命精神。

面对国际国内复杂的形势,我们要坚定信念,迎难而上,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总之,千里跃进大别山是我国革命史上的一次伟大壮举,它展示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人民英勇斗争、敢于胜利的精神风貌。

千里跃进大别山历史背景

千里跃进大别山历史背景

《千里跃进大别山》历史背景
大别山区位于鄂(湖北)豫(河南)皖(安徽)三省交界地区,在国民党政府首都南京和长江中游重镇武汉之间,北临淮河,南靠长江,战略地位十分重要。

“跃进”,是一种特殊的进攻方式,即不是逐城逐地向前推进,而是长驱直入,一举插进敌人心脏。

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是党中央的重要决策。

1946年6月,国民党背信弃义,大举进攻解放区。

在蒋军进攻面前,党中央先是采取积极防御的战略方针,在1946年6月—1947年6月这一年内共歼敌一百一十余万,基本上遏制了国民党军队的全面进攻。

1947年6月,党中央决定,人民解放军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为推翻蒋介石的反动统治、夺取全国胜利创造条件。

揭开由战略防御转为战略进攻序幕的,就是刘邓大军强渡黄河和跃进大别山。

1947年8月7日黄昏,刘邓大军从鲁(山东)西南出发,开始了具有历史意义的千里跃进大别山的壮举。

经过20多天急行军,战胜敌人的前堵后追,越过陇海路、黄泛区、沙河、涡河、洪河、汝河、淮河等一道又一道障碍,于8月27日胜利进入大别山区。

本篇课文主要讲的是8月23日晚到8月24日夜里强渡汝河的事,这是跃进大别山途中最紧张、最激烈的战斗之一。

《千里跃进大别山》的优质课教案

《千里跃进大别山》的优质课教案

《千里跃进大别山》的优质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的背景和历史意义。

(2)掌握相关的历史事件和重要人物。

(3)通过地图分析,掌握刘邓大军跃进大别山的地理路线。

2. 过程与方法:(1)运用地图,分析刘邓大军跃进大别山的战略意图。

(2)通过史料,探讨刘邓大军在大别山地区的斗争和生活。

(3)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评价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的历史意义。

3. 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的敬意。

(2)激发学生对中国人民伟大斗争精神的赞美。

(3)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历史,珍视和平,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二、教学重点1. 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的背景。

2. 刘邓大军跃进大别山的地理路线。

3. 刘邓大军在大别山地区的斗争和生活。

4. 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的历史意义。

三、教学难点1. 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的战略意图。

2. 史料的运用和分析。

3. 刘邓大军在大别山地区的斗争和生活。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的历史背景、地理路线、斗争生活等。

2. 讨论法:引导学生讨论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的历史意义,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3. 史料分析法:分析刘邓大军在大别山地区的斗争和生活,提高学生的历史分析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的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新课导入:讲解刘邓大军跃进大别山的地理路线,引导学生了解战略意图。

3. 课堂讨论:分组讨论刘邓大军在大别山地区的斗争和生活,分享讨论成果。

4. 史料分析:分析刘邓大军在大别山地区的斗争和生活,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历史。

5. 总结:概括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的历史意义,强调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的英勇斗争精神。

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中的积极参与程度,以及对问题的思考和回答。

2. 史料分析能力:评估学生在分析刘邓大军在大别山地区的斗争和生活时的逻辑思维和分析能力。

(三年级语文教案)28《千里跃进大别山》

(三年级语文教案)28《千里跃进大别山》

28《千里跃进大别山》三年级语文教案教学要求:1、了解刘伯承、邓小平在危急关头是怎样指挥千军万马的,学习刘邓大军英勇顽强、奋勇杀敌的革命精神。

2、继续学习用归纳段意的方法理解课文内容。

3、学习15个生字,理解重点词句,会用遵照”分析”造句。

4、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学习刘邓大军英勇顽强、奋勇杀敌的精神。

学习归纳段意。

教具准备:多媒体片教学时间:二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解释课题。

板书课题。

大别山在哪里?跃进”是指极快地前进。

二、预习课文。

1、提出预习要求:读准字音,联系上下文理解不懂的词句,想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检查预习情况。

三、默读课文,想想全文有几个自然段,每个自然段都讲了什么,根据事情发展可以划分为几个段。

四、学习一、二段。

1、指名读。

2、挺进”是什么意思?换用行军”行不行,为什么?3、刘邓大军到达汝河北岸后遇到了怎样紧急的情况?你是通过哪些词句看出来的4、请同学们设身处地的想象当时的紧急情况。

五、学习第三段。

1、默读第三段。

思考:在这紧急时候,谁来了,做出来什么指示?2、指名读第四自然段,这段主要讲了什么?3、指名读第五自然段,情况确实很严重”是怎样得出来的?不约而同”是什么意思?大家为什么不约而同地望着首长?4、指名读第六自然段。

刘邓首长做出了什么指示?狭路相逢勇者胜”是什么意思?5、第三段主要讲了什么?用合并自然段主要意思的方法归纳段落大意。

六、学习第四段。

1、默读课文第四段,思考讨论:(1)第七自然段有三句话,前二句的主要意思是什么?后一句的主要意思是什么?(2)我军在什么情况下,怎样渡河的,哪些词语体现出来。

(3)战士们是怎样杀敌的,哪些词句体现出来。

(4)我军取得了哪些战果2、思考第四段所讲的内容,练习归纳段意。

3、反复朗读第四段。

第二课时一、学习第五段。

1、齐读,思考回答。

(1)狭路相逢勇者胜”在课文中出现几次,每次有什么不同?(2)钢刀”指什么?敌人的心脏”比作哪里?全句是什么意思?(3)这段话主要讲了什么?2、小结:刘邓大军跃进大别山牵制了大量敌军,是战略反攻。

《千里跃进大别山》教学设计(五年级上册)

《千里跃进大别山》教学设计(五年级上册)

《千里跃进大别山》教学设计(五年级上册)第一课时教材简析:大别山位于鄂豫皖三省交界地区,在南京和长江中游重镇武汉之间,北临淮河,南靠长江,战略地位十分重要。

本文讲的是1947年8月23日晚,刘邓大军强渡汝河,杀出一条血路,胜利跃进大别山的事情。

课文属革命传统故事,学生对当时的历史背景、社会现实等情况肯定比较陌生,但是却有浓厚的兴趣。

教师若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拓宽教学资源,给学生以形象生动的感知;再抓住重点、巧施教法,学生肯定会受益匪浅。

在千里跃进大别山的过程中强渡汝河的战斗,表现了刘邓首长的英明果断和解放军战士勇猛顽强的精神。

教学本课,可以紧扣课题中的“跃进”,层层深入地引导学生理解课文。

课文讲述的是刘邓大军遵照党中央的指示,在千里跃进大别山的过程中,强渡汝河的战斗情景,表现了刘邓首长的英明果断和解放军战士勇猛顽强的精神。

本节课教材内容选取于解放战争时期,故事发生的时间与学生生活的年代相距很远,学生理解课文有一定的难度。

根据教材的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指导学生用四个字的词语概括出了十八旅战士到达汝河时遇到的自身的困难、人为的困难和自然因素的困难。

从而明确刘邓大军到了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

正是在这关键时刻,刘邓首长下达了进攻、迅速、勇猛的作战方针才显得由为英明。

也正是在刘邓首长的“狭路相逢勇者胜”的号召下,强渡汝河成功,实现了千里跃进大别山的战略计划,展现了刘邓首长的指挥风采。

课上,采取读读、想想、画画的办法指导学生理解感悟。

通过对重点词句的品读和多种形式的朗读与文本对话,努力将学生带入千里跃进大别山过程中的抢渡汝河的战斗中,体会刘邓首长的英明果断和解放军战士的英勇顽强。

课上对学生进行了朗读训练。

力求达到简简单单教语文,轻轻松松学做人,扎扎实实求发展的教学理念。

教学目标:1、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

2、认识3个生字,正确书写10个生字。

3、读懂课文内容,感受刘邓首长英里果断的指挥风采,学习革命先辈不怕牺牲、顽强拼搏的精神,并受到革命豪情的熏陶和感染。

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千里跃进大别山》教案

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千里跃进大别山》教案

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千里跃进大别山》教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千里跃进大别山》教案教法一品析“狭路相逢勇者胜”“狭路相逢勇者胜”是《千里跃进大别山》这篇课文的核心。

如同一首歌的主旋律回旋往复、一唱三叹一样,这句话在文中反复出现了三次,既表明了当时形势的险恶,也从一个侧面表现了刘邓首长的指挥才能,更突出了我军将士不怕牺牲、勇往直前的革命精神和昂扬斗志。

因此,教学时我紧紧围绕这个核心来设计教法、学法。

一、简介背景,切入核心(一)老师画出当时的行军路线图,结合图介绍刘邓大军跃进大别山的背景,让学生了解大别山的战略地位和党中央决定进军大别山的重要意义,并且体会刘邓大军从鲁西南出发后,一路势如破竹、锐不可挡的气势。

(二)让学生从行军路线图上直观地感知“狭路相逢”,并且通过渲染形势的严峻,把学生带入紧张的战前氛围中,深刻地体会在当时的情况下,只有勇,才能胜,切入“狭路相逢勇者胜”这一核心。

(三)让学生初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找出文中几次出现“狭路相逢勇者胜”?哪些地方具体地讲了“狭路相逢”?哪些地方具体地讲了“勇者胜”?二、紧扣核心,辐射全篇(一)品读“狭路相逢勇者胜”——学习第六自然段。

导入新课之后,采取变序法教学。

“狭路相逢勇者胜”是谁说的?意在干什么?直奔第六自然段。

让学生自由朗读,读懂刘司令员的三句话,第一句是确定进攻路线,第二句是强调必须完成任务,第三句指出“狭路相逢勇者胜”。

这是文中第一次出现这句话,要重点品读,明白刘司令员用这句话来激励将士、鼓舞斗志。

之后,指导学生朗读这三句话,朗读时要突出“不管……一定……一定……”和“要勇”、“要猛”。

(二)将“狭路相逢”具体化——学习第三自然段。

1.刘司令员到底是在怎样的情况下说这句话的?默读自学第三自然段,读懂每句话。

2.结合背景,感悟“狭路相逢”。

敌人前堵后追,没有船只,水深难趟。

过了汝河,就能向大别山继续跃进;过不了汝河,后果将不堪设想。

如此两军对峙,难以相容,没有退路,你死我活,就是“狭路相逢”。

千里跃进大别山读后感

千里跃进大别山读后感

千里跃进大别山读后感《千里跃进大别山》是一部以真实历史为背景的小说,作者是曹禺。

小说以大别山为背景,描写了一群在大别山区开展革命斗争的共产党员和革命军队的艰苦卓绝的斗争。

通过讲述他们的坚定信念和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展现了他们在困难环境中的顽强生存和奋发进取的精神面貌。

小说以其深刻的思想内涵和生动的艺术形象,成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在小说中,作者通过描写人物的形象、情感和命运,表现了共产党员和革命军队在大别山区的艰苦奋斗和革命斗争的伟大意志。

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塑造得非常生动立体,他们的思想和情感都是非常丰富多彩的。

例如,小说中的主人公孙少平,他在大别山区经历了许多磨难,但他始终保持着对革命事业的坚定信念,不畏艰难,不惧危险,最终取得了革命的胜利。

在这一过程中,他的形象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成为了一位伟大的革命英雄。

同时,小说中的情节紧凑,情感真挚,语言生动,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作者通过细致入微的描写,使读者更加深刻地了解了大别山区的艰苦环境和革命斗争的艰辛。

在读完这部小说后,我深深地感受到了革命先烈们的伟大精神和无私奉献,感受到了他们在革命斗争中所表现出的坚定信念和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

通过阅读《千里跃进大别山》,我深刻地认识到了革命斗争的艰辛和伟大,也更加坚定了我对革命事业的信念。

这部小说不仅仅是一部文学作品,更是一部思想精深、感人至深的伟大作品。

它通过真实的历史事件和生动的人物形象,向我们展示了共产党员和革命军队在大别山区的艰苦奋斗和革命斗争的伟大意志,激励着我们继续前行,不断奋斗,为实现共产主义事业而努力奋斗。

总之,《千里跃进大别山》是一部具有深刻思想内涵和强烈感染力的伟大作品,它通过真实的历史事件和生动的人物形象,向我们展示了共产党员和革命军队在大别山区的艰苦奋斗和革命斗争的伟大意志,激励着我们继续前行,不断奋斗,为实现共产主义事业而努力奋斗。

这部小说对我们有着深远的意义,它不仅让我们了解了革命斗争的艰辛和伟大,更让我们对革命事业充满信心和希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千里跃进大别山
主备人:审核人:
教材解析:1946年当全国人民还在欢天喜地庆祝抗日战争的胜利时,国民党反动派却再次进攻解放区。

1947年党中央决定由刘伯承和邓小平政委率领刘邓大军于1947年8月7日从解放区出发,行军千里胜利进入大别山,从而揭开了我军由展露防御转为战略进攻的序幕。

表现了刘邓首长的英明果断和解放区战士勇猛顽强的精神。

教学目标: 1. 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刘邓大军不怕牺牲,顽强斗争的革命精神和昂扬斗志。

2. 进行在了解句与句的联系的基础上,读懂自然段的训练。

3. 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会用“布置”“叮嘱”造句。

4. 对作者运用恰当的比喻使句子的意思表达得更加生动,具体的写作方法的所感悟。

5.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识字与写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理解刘、邓首长的英明果断和解放军战士勇敢顽强的精神。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有关千里跃进大别山的背景资料,刘、邓首长的资料。

学生准备:搜集解放战争时期的故事。

教学流程: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 课件演示:刘邓首长的照片
2. 简介历史背景课件演示:地形图
3. 释题
师:结合刚才老师的介绍,谁能说一说课题中的“千里”“跃进”是什么意思?
4. 示标: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回到那场激烈的战斗中,体会解放军战士为了战斗的胜利不怕牺牲,顽强斗争的革命精神。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自读要求:(1)读一读: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2)想一想:课文主要讲了千里跃进大别山中的哪一次战斗?(3)说一说:用简短的话说说课文主要内容。

2.检查自读情况
三、自主学习,深入理解
1. 轻声自由读课文第1—2自然段,思考:你了解了哪些汝河战斗的情况?
2. 齐读课文。

想一想:文中哪个词语的意思和课题中“跃进”的意思一样?“千里”从哪里可以看出来?找出文章中心句。

指名朗读第9自然段
师:在整个战斗中,对我军能突破汝河防线,胜利挺进大别山有一句话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把它勾画出来。

(生:狭路相逢勇者胜)3. 理解“狭路相逢勇者胜”并质疑问难
提问:①刘邓首长是在怎样的情况下说这句话的?②在文中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4. 根据学生的回答,演示课件并进行小结:国民党反动派集中兵力跟在后面紧紧追赶,这在汝河南岸布置了一条几十里长的防线。

当18旅到达汝河北岸和时候,敌人早已把渡口的船只统统拖走,砸毁了。

河水有一丈多深,人马趟不过去。

(师:前有强敌,后有追兵。


5. 指导朗读(抓住重点词语朗读)
师:正是在这种紧急的情况下,刘伯承司令员作出了战斗指示(生:狭路相逢勇埏胜)刚才,大家所学习的有关战斗的情况可以用这句话中的哪几个字来概括?(生:狭路相逢)
四、联系课文内容理解“勇者”:合作学习,讨论:刘邓首长的勇表现在哪些反方面?
五、课件演示:挺进中原片
合作学习,讨论:战士的勇表现在哪些方面?
六、总结美读课文,体会文章思想感情
1. 结合课文内容说一说“狭路相逢勇者胜”的意思
2. 师:“狭路相逢勇者胜”,我军胜利了,实现了跃进大别山的战略计划,为后来解放全中国的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奠定了基础。

让我们再一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千里跃进大别山,让那些为了战斗的胜利不怕牺牲,英勇作战的革命先辈永远留在我们的心里。

板书设计:
5千里跃进大别山
前有强敌首长勇猛
狭路相逢勇者胜
后有追兵战士勇猛
教学反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