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窦娥冤》导学案答案版
《窦娥冤》导学案

《窦娥冤》导学案《窦娥冤》导学案【晨读在线】戏剧通用对联集锦1.古今真乐府天地大梨园 2.生旦净末丑管弦丝竹琴3.舞台小天地天地大舞台 4.三五步走遍天下六七人百万雄兵5.顷刻间千秋事业方寸地万里江山6.真真假假真不假假假真真假如真7.舞台方寸悬明镜优孟衣冠启后人8.一曲阳春唤醒今古梦两班面目演尽忠奸情9.东西汉,南北朝,人物备考山海经,水浒传,今古奇观10.你看我非我,我看我,我亦非我他装谁像谁,谁装谁,谁就像谁11.劝忠劝孝,摹写处逼真冷暖人情,自足成五伦天性观古观今,顷刻间现出兴亡世道,何须阅全部史书【知识导学】一、元杂剧与关汉卿简介1、元曲的分类。
“元曲”,一般包括杂剧和散曲。
杂剧是元代文学最高成就的标志。
散曲包括小令和套数两种形式。
小令是独立的只曲,相当于一首单调的词,主要是从民间的小曲和词调变化来的。
如我们熟悉的马致远的《越调·天净沙·秋思》。
套数是由两支以上同宫调的曲子联缀而成的组曲,各套曲子的联缀多有一定的顺序,末曲多以尾声结束。
2、元杂剧的结构:元杂剧一般是四折一楔子演一完整的故事,依次写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楔子”,一般置于第一幕之前,类似现代剧的序幕,有时也置于两折之间,具有过场戏的性质。
个别的有五折、六折或多本连演。
3、在音乐上,杂剧的每折戏用同一宫调的若干曲牌组成套曲(每套曲子,是用不同的曲调组成的、曲调的多少不一)。
楔子只能用一二支小令,不能用套曲。
宫调,即调式,相当于现代音乐的C调D调等。
我国古代音乐以宫(相当于简谱1)、商(相当于简谱2)、角(相当于简谱3)、(相当于简谱5)、羽(相当于简谱6)、变宫(相当于简谱4)、变徵(相当于简谱7)为七声,以其中任何一声为主,均可构成一种调式。
凡以宫声为主的称“宫”,以其他各声为主的称“调”,合称“宫调”。
曲牌,是曲调的名称,每个曲牌都属于一定的宫调。
剧本中每套曲子的第一支曲子前面都标明宫调。
如《窦娥冤》第三折第一支曲子标示的【正宫】【端正好】,表示这一折自【端正好】以下各曲均属【正宫】。
2019-2020年最新高中语文《窦娥冤》3课时名师精品导学案设计附答案

2019-2020年最新高中语文《窦娥冤》3课时名师精品导学案设计附答案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关汉卿及元杂剧的特点2、诵读感知,把握本文的故事情节。
3、初步感知窦娥悲剧的一生。
课时重点1、阅读课文,正音释词。
2、诵读感知,把握本文的故事情节。
3、初步感知窦娥悲剧的一生。
课时难点:1、体味本色语言的特色风格。
2、分析主人公窦娥的形象,认识窦娥的刚烈性格和反抗精神。
通过窦娥冤这一历史冤案,认识元代社会黑暗和统治者的残暴,认识当时阶级矛盾的尖锐。
学法指导:诵读•讨论探究•点拨知识链接1、元杂剧作家关汉卿:关汉卿,号己斋叟,金末元初大都(现北京)人。
元代杂剧的代表作家,也是我国戏剧史上最早也最伟大的戏剧作家。
与郑光祖、白朴、马致远一同被称为“元曲四大家”,并居“元曲四大家”之首。
元曲四大家及代表作关汉卿《窦娥冤》马致远《汉宫秋》郑光祖《倩女离魂》白朴《墙头马上》元杂剧的四大悲剧——《窦娥冤》关汉卿,《汉宫秋》马致远,《梧桐雨》白朴,《赵氏孤儿》纪君祥元代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十分尖锐,关汉卿不满社会现实,不仅写作剧本,有时还登台演唱,借杂剧来揭露黑暗现实,寄托自己的社会理想。
他一生创作杂剧有60多部,但大都散失,现仅存15部。
《窦娥冤》《救风尘》《望江亭》《单刀会》等流传很广。
其中的《窦娥冤》是我国十大古典悲剧之一。
关汉卿一生创作的杂剧有六十多种,他是我国戏剧的创始人,数量超过了英国的戏剧家“戏剧之父”莎士比亚,被称为中国的莎士比亚。
关汉卿的戏剧语言,被称为本色派之首。
所谓本色派:指关汉卿不以仕途功名为念,保持生活与性格的真实,作品与生活性格的一致。
2一般包括杂剧和散曲。
杂剧是元代文学最高成就的标志。
散曲包括小令和套数两种形式。
小令是独立的支曲,相当于一首单调的词,主要是从民间的小曲和词调变化来的。
如我们熟悉的马致远的《越调·天净沙·秋思》。
套数是由两支以上同宫调的曲子联缀而成的组(1)结构:元杂剧一般是一本四折演一完整的故事,个别的有五折、六折或多本连演。
高一语文《窦娥冤》(节选)导学案(学生版)

《窦娥冤》(节选)导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元杂剧的特点及相关知识;品味“本色化”戏剧语言。
2.把握故事情节并分析窦娥的形象,理解窦娥形象的社会意义,掌握戏剧的主题。
3.感受窦娥身上的人性美;鉴赏品味,领略戏剧语言艺术。
课前自主学习案一、知常识1.中国古典戏剧概述中国古典戏曲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她以富于艺术魅力的表演形式,为历代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
而且在世界剧坛上也占有独特的位置,她与古希腊悲喜剧、印度梵剧并称为“世界三大古剧”。
中国古典戏曲在其漫长的发展过程中,曾先后出现了宋元南戏、元代杂剧、明清传奇、清代花部等四种基本形式。
2.元杂剧元杂剧是在金代剧本以及诸宫调的影响下发展起来的用北曲(北方的曲调)演唱的一种戏曲形式。
作为一种新型的完整的戏剧形式,元杂剧既有自身的特点,又遵循严格的体制,形式上歌唱、说白、舞蹈等有机结合,并且产生了韵文和散文相结合、结构完整的文学剧本。
杂剧具有以下特点:(1)结构:戏剧结构的基本形式是“四折一楔子”。
一折相当于现代剧的一幕,是故事情节发展的一个较大的自然段落。
四折一般分别是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
楔子是一个短场戏,放在全剧的开头或两折之间,起序幕或过场的作用。
也有少数杂剧突破了一本四折的形式,如《西厢记》共五本二十一折。
(2)音乐:在音乐上,杂剧限用同一宫调的曲牌组成一套曲子。
宫调是表示声音高低的调式(相当于现代音乐的C调、D调等)。
曲子分许多宫调。
曲牌,是曲调的名称。
如课文中的【正宫】【端正好】,【正宫】是宫调名,【端正好】是曲牌名。
(3)角色:在角色分工上,杂剧扮演的角色有末、旦、净、丑等。
元杂剧每本戏只有一个主角,男主角称正末,女主角称正旦。
此外,男配角有副末(次主角)、外末(老年男子)、小末(少年)等;女配角有副旦、外旦、小旦等。
净:俗称“大花脸”,大都扮演在性格、相貌上有特异之处的人物。
如张飞、李逵。
丑:俗称“小花脸”,大都扮演男次要人物。
高一语文《窦娥冤》导学案 新人教版

河南省沁阳一中高一语文《窦娥冤》导学案新人教版【检测反馈】一、基础达标1、对课文中涉及的元杂剧的有关术语,分类正确的一项是()①外②云③净④科⑤唱⑥卜儿⑦鲍老儿⑧倘秀才⑨叨叨令⑩正旦⑾正宫⑿滚绣球A.①③⑥⑩/②④⑤/⑦⑧⑨/⑾(12)B.①②③④⑿/⑤/⑥⑦⑧/⑨⑩/⑾C.①③④/②⑤⑿/⑥⑦/⑧⑨⑾⑩D.①③⑥⑩/②④⑤/⑦⑧⑨⑿/⑾2、下列对加点词语解释全对的一项是()①刽子磨.旗:摇旗②行动..些:行动起来③不堤防遭.刑宪:拷打④怎不将天地也生.埋怨:生出⑤向哥哥行.有句言:走⑥念窦娥葫芦提...当罪愆:糊涂⑦兀的..不是我媳妇儿:这⑧只当把你亡化的孩儿荐.:祭,超度亡灵。
A.①③⑤⑦ B.②④⑥⑧ C.①⑥⑦⑧ D.②③④⑤3、下面关于元杂剧的分析判断,有错误的一项是( )A.元杂剧是在金院本和诸宫调的直接影响下融合各种表演艺术形成而成的一种完整的戏剧形式。
元杂剧一般是四折,一折相当于现代汉语话剧的一幕,是戏剧故事发展的一个大段落,也是音乐组织的单元。
B.元杂剧中的说白包括人物的对白和独白,用以展开剧情和揭示人物性格冲突。
白,有散文,也有韵文。
科是戏剧动作的总称,包括一般的舞台程式和武打、舞蹈。
C.元杂剧每本戏只有一个主角,男主角称正末,女主角称正旦,此外还有净、丑、杂等。
D.元代杂剧和散曲合称“元曲”。
杂剧规定,每一折戏的唱词用一套曲子,每支曲子用一个宫调。
4、有人将杜牧的《清明》改写成戏剧,请你也试着改写,要求不增减一字,但可改换标点符号。
清明杜牧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二、个性阅读中国戏剧,可用三句话概括指出其特点,即:动作舞蹈化、语言音乐化、布景图案化。
此三者之配合,可谓是人生之艺术化。
戏剧不求将人生搬上舞台,但有假戏真做与真戏假做之别。
世界即舞台,人生即戏剧,但若把真实人生搬上舞台演出,则为真戏假做。
但京剧则是把人生艺术化了而在舞台上去演,因此是假戏真做。
窦娥冤导学案答案

窦娥冤导学案答案窦娥冤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非常著名的故事,也是国内外反映中国古代社会黑暗面的重要作品之一。
它反映了古代妇女在家庭和社会生活中所受的种种不平等待遇和剥削压迫。
窦娥冤导学案是针对这个故事的一个学习案例,以下是窦娥冤导学案答案的相关内容。
1. 窦娥为什么会被冤枉?答:窦娥所受的冤枉是由其未嫁的情人卢文受到重赏而对其进行诬告造成的。
卢文为了得到重赏,制造了一件陈设在窦家的玉像。
窦家被诬陷后,押入韶州城监。
后来,家人相继死去,唯有窦娥维持了三十年牢狱之苦。
2. 窦娥为何宁愿选择自杀?答:窦娥在狱中承受了长达30年之久的折磨,唯有自己的信仰和良知支撑。
因此,当大雪封山,抵达韶州监狱的盛宣怀官拷问其真相时,窦娥选择了自尽,巧妙地利用了盛宣怀官的信仰,将冤屈传承下去。
3. 窦娥冤的社会文化背景是什么?答:窦娥冤所生活的时代,中国社会已经呈现出重男轻女的倾向以及父权制度的加强。
妇女位置低下,失去基本的人权和人格尊严,处于一种强势又弱势的地位。
同时,封建社会规范越来越严格,导致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处于一种窒息的状态。
这样的社会环境,为窦娥的冤屈和自杀提供了历史和文化的背景。
4. 窦娥冤的文学价值和艺术价值?答:窦娥冤是中国古代小说中的经典之作之一,其揭示的封建社会黑暗、妇女悲惨命运和爱情悲剧等元素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
它的文学艺术价值在于,它通过描写一个女子的遭遇,探究了封建社会的黑暗面,体现了作者对社会的关注和批判,同时也展示了古代文学中表现人物性格和情感的独特手法,具有深刻的思想和意义。
5. 窦娥冤的教育意义?答:窦娥冤可以引发我们对封建社会下妇女的不平等待遇的反思以及对死亡的认知。
再者,窦娥的遭遇也引起我们对权力对于人群的扭曲影响的思考。
窦娥的故事提示我们对社会公平正义的追求以及自我守护的重要性,也让我们更进一步的了解到封建社会的黑暗和谁在这个黑暗中受苦。
窦娥冤导学案(一)(含答案修改)

《窦娥冤》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了解作家作品;了解元杂剧的特点以及有关知识。
2.了解课文内容。
重点难点:1.元杂剧的剧本构成。
学法指导:1.熟读课文,初步了解文意2.查阅工具书或电子网络了解作家作品及戏曲有关常识并解决重点字资料链接:(一)有关元杂剧:1、元杂剧的结构形式:“四折一楔子”元杂剧的“折”相当于现代戏剧中的“幕”,由同一宫调的一套曲子组成,包括多场次。
“楔子”相当于“序幕”或“过场戏”,多用在第一幕前的介绍剧情、人物,也有用在两幕之间的。
2、元杂剧的剧本构成:唱词:按宫调、曲牌写成的韵文;宾白:即说白。
曲词为主,所以说白为宾。
科介:即现代戏剧中的“舞台提示”。
3、元杂剧的角色:旦:女角色。
包括正旦(女主角)、副旦(女配角)、外旦(老年女角色)、小旦(少年女角色)四类。
末:男角色。
也包括正末、副末、外末、小末四类。
净:俗称“大花脸”,多扮相貌、性格上有特异之处者。
丑:俗称“小花脸”。
多扮次要角色。
此外,还有“卜儿”(老妇人)、孛老(老头儿)、孤(官员)、徕儿(小厮)、细酸(读书人)等角色。
4、其他:元杂剧多一人主唱,因而又可分为“旦本戏”(女角色主唱)、和“末本戏”(男角色主唱)两类。
(二)有关作者,吴汉卿号斋叟,金末元初大都人。
元代杂剧的代表作家,也是我国戏剧史上最早也是最伟大的戏剧作家,他与郑光祖、白朴、马致远齐名,被称为“元曲四大家”。
元代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十分尖锐,关汉卿不满社会现实,不仅写剧本,有时还登台演唱,借杂剧来揭露黑暗现实,寄托自己的社会理想。
他一生创作杂剧有60多部,但大都散失,现仅存15部。
《窦娥冤》、《救风尘》、《望江亭》、《单刀会》等流传很广。
其中的《窦娥冤》是我国十大古典悲剧之一。
1956年,他的名字被列入世界文化名人之列。
(三)东海孝妇的故事:东海有孝妇,少寡,亡子,养姑(婆婆)甚谨。
姑欲嫁之,终于肯。
姑谓邻人曰:“孝妇事我勤劳,哀其亡子守寡。
我老,久累丁壮,奈何?其后,姑自经死。
《窦娥冤》(节选)导学案(学生版)

《窦娥冤》(节选)导学案学案编写:东校高一语文组使用时间:2020年03月14日学习目标1.了解元杂剧的特点及相关知识;品味“本色化”戏剧语言。
2.把握故事情节并分析窦娥的形象,理解窦娥形象的社会意义,掌握戏剧的主题。
3.感受窦娥身上的人性美;鉴赏品味,领略戏剧语言艺术。
课前自主学习案一、知常识1.中国古典戏剧概述中国古典戏曲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她以富于艺术魅力的表演形式,为历代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
而且在世界剧坛上也占有独特的位置,她与古希腊悲喜剧、印度梵剧并称为“世界三大古剧”。
中国古典戏曲在其漫长的发展过程中,曾先后出现了宋元南戏、元代杂剧、明清传奇、清代花部等四种基本形式。
2.元杂剧元杂剧是在金代剧本以及诸宫调的影响下发展起来的用北曲(北方的曲调)演唱的一种戏曲形式。
作为一种新型的完整的戏剧形式,元杂剧既有自身的特点,又遵循严格的体制,形式上歌唱、说白、舞蹈等有机结合,并且产生了韵文和散文相结合、结构完整的文学剧本。
杂剧具有以下特点:(1)结构:戏剧结构的基本形式是“四折一楔子”。
一折相当于现代剧的一幕,是故事情节发展的一个较大的自然段落。
四折一般分别是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
楔子是一个短场戏,放在全剧的开头或两折之间,起序幕或过场的作用。
也有少数杂剧突破了一本四折的形式,如《西厢记》共五本二十一折。
(2)音乐:在音乐上,杂剧限用同一宫调的曲牌组成一套曲子。
宫调是表示声音高低的调式(相当于现代音乐的C调、D调等)。
曲子分许多宫调。
曲牌,是曲调的名称。
如课文中的【正宫】【端正好】,【正宫】是宫调名,【端正好】是曲牌名。
(3)角色:在角色分工上,杂剧扮演的角色有末、旦、净、丑等。
元杂剧每本戏只有一个主角,男主角称正末,女主角称正旦。
此外,男配角有副末(次主角)、外末(老年男子)、小末(少年)等;女配角有副旦、外旦、小旦等。
净:俗称“大花脸”,大都扮演在性格、相貌上有特异之处的人物。
2021学年统编版必修下册《窦娥冤(节选)》优秀导学案--

2021学年统编版必修下册《窦娥冤(节选)》优秀导学案任务情境素养目标1.阅读课文,借助注释,了解窦娥的悲惨遭遇,分析造成其悲剧命运的原因2.阅读课文,初步把握文中尖锐复杂的冲突3.从窦娥的唱词中选择自己认为最精彩的一段,反复诵读、品味,欣赏作品极富表现力的语言4.分析窦娥反抗的意义和价值,分析剧作家的思想感情 1.语言建构与运用:理解、识记唱词中的典故、成语等2.思维发展与提升:把握剧本结构,了解主要矛盾冲突和主要人物之间的关系3.审美鉴赏与创造:欣赏戏剧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体会中国传统戏剧的独特魅力和其中蕴含的民族审美心理4.文化传承与理解:思考窦娥指天斥地、痛发誓愿的反抗的意义和价值,理解作者在窦娥身上寄托的思想感情1.阅读全文,结合注释,概括窦娥的悲惨遭遇,并完成下面的图表。
答:答案(1)守寡遭欺(2)受诬蒙冤(3)指天为誓2.阅读课文,写出本课的宫调和所有曲牌名,并指出在杂剧中,宫调、曲牌的运用方式。
宫调曲牌(1) (2)在杂剧中,宫调、曲牌的运用方式:(3)_____________ 答案(1)正宫(2)端正好、滚绣球、倘秀才、叨叨令、快活三、鲍老儿、耍孩儿、二煞、一煞、煞尾(3)元杂剧的每一折,由同一宫调的若干曲牌联成一套曲子。
目标一把握戏剧冲突,分析人物形象1.阅读课文,概括窦娥与现实之间存在哪些冲突,这些冲突表现了什么,完成下面的表格。
冲突表现内容(1) (2)(3) (4)(5) (6)答案(1)张驴儿误把自己的父亲毒死,却诬陷清白的窦娥(2)当时社会上强欺弱、恶欺善的现实(3)窦娥本想依靠衙门洗清自己的冤屈,却被判死罪(4)当时吏治的黑暗,官吏的昏聩、贪赃枉法(5)窦娥渴望清清白白地活着,却怕连累婆婆,蒙冤认罪(6)窦娥的孝顺和善良2.阅读课文,探究在被押赴刑场时,窦娥哀求刽子走后街的原因。
这一情节表现了窦娥怎样的品质?对揭示主题有什么作用?答:答案第一问:窦娥哀求刽子走后街是担心婆婆见到她后,婆婆伤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窦娥冤》导学案《窦娥冤》导学案一【本节课学习目标】(1)了解元杂剧的特点,初步了解关汉卿戏曲语言的艺术特色(2)掌握字词等基础知识 (3)梳理课文结构 (4)通过分析人物形象把握主旨。
【学习重点】通过分析人物形象把握主旨【课前预习】一、作者与元杂剧介绍:1、关于作者:关汉卿,号己斋叟,金末元初大都(现北京)人。
元代杂剧的代表作家,也是我国戏剧史上最早也最伟大的戏剧作家。
他与郑光祖(字德辉。
其代表作有《倩女离魂》)、白朴(字太素,号兰谷。
其代表作有《墙头马上》)、马致远(字千里,号东篱。
其代表作有《汉宫秋》)齐名,被称为“元曲四大家”。
他在散曲《南吕.一枝花.不伏老》中自述“通五音六律滑熟”,“我也会吟诗,会篆籀,会弹丝,会品竹。
我也会唱鹧鸪,舞垂手,会打围,会蹴鞠,会围棋,会双陆”,“我是个蒸不烂、煮不熟、捶不扁、炒不爆、响珰珰一粒铜豌豆”,可见他的才艺、生活和个性。
元代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十分尖锐,关汉卿不满社会现实,借杂剧来揭露黑暗现实,寄托自己的社会理想。
他一生创作杂剧现仅存15部。
《窦娥冤》《救风尘》《望江亭》《单刀会》等流传很广。
其中的《窦娥冤》是我国十大古典悲剧之一。
1958年,他的名字被列入世界文化名人之列。
关汉卿是我国戏剧的创始人,数量超过了英国的戏剧家“戏剧之父”莎士比亚,被称为中国的莎士比亚。
元代人说他:“博学能文,滑稽多智,蕴籍风流,为一时之冠。
”《窦娥冤》的题材取本于“东海孝妇”的故事。
“东海孝妇”的故事在中国古代长期流传于民间。
关汉卿在民间传说的基础上,结合元代的社会现实并参考了当时有关的戏曲创作,完成了这部著名悲剧的创作。
经过关汉卿的改造和天才创作,《窦娥冤》已不再是民间传说中的“东海孝妇”故事的翻版,而是一部深刻反映元代社会现实的激动人心的著名悲剧。
2、关于元杂剧:弄清杂剧与元曲的关系。
我们学过的《天净沙秋思》属于元曲中的小令,其特点是一宫调一曲子,与小令并列的是一个宫调内几支曲子,叫(套曲);小令和套数合在一起叫(散曲);(元杂剧)与散曲合在起起称为元曲。
(说明:请根据上面这段话,用几个大括号表示小令、套曲、套数、杂剧、元曲的关系。
)元杂剧是用北曲演唱的一种戏曲形式,金末元初产生于中国北方,是在金院本基础上以及诸宫调的影响下发展起来的,特点明显,体制严格,是一种歌唱、说白、舞蹈等有机结合的戏曲艺术形式。
且有韵文和散文相结合的、结构完整的文学剧本。
元杂剧有一套较严格的体制:①结构:元杂剧一般由四折一楔子构成一本,演述一个完整的故事,少数作品有五折、六折或多本连演。
折是音乐组织的单元,也是故事情节发展的自然段落,它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每一折大都包括较多的场次,类似于现代戏剧的“幕”。
“楔子”,通常在第一折之前起交代作用,相当于现代剧的序幕,用来说明情节和介绍人物。
杂剧每折限用同一宫调的曲牌组成一套曲子。
演出时一本四折都由正末或正旦独唱。
(其他角色只有说白),分别称为“末本”或“旦本”。
②角色:扮演的角色有末、旦、净、丑等。
元杂剧每本戏只有一个主角,男主角称正末,女主角称正旦。
此外,男配角有副末(次主角)、外末(老年男子)、小末(少年)等;女配角有副旦、外旦、小旦等。
净:俗称“大花脸”,配角有副净,大都扮演性格、相貌上有特异之处的人物。
如张飞、李逵。
丑:俗称“小花脸”,大抵扮演男次要人物。
此外,还有孛(b ó)老(老头儿)、卜儿(老妇人)、孤(官员)、徕儿(小厮)。
③剧本的构成:剧本由唱、科、白三部分构成。
唱词是按一定的宫调(乐调)、曲牌(曲谱)写成的韵文。
元杂剧规定,每一折戏,唱同一宫调的一套曲子,其宫调和每套曲子的先后顺序都有惯例规定。
科是戏剧动作的总称。
包括舞台的程式、武打和舞蹈。
白是“宾白”,是剧中人的说白部分。
”宾白有对白(人物对话)、独白(人物自叙)、旁白(背过别的人物自叙心理话)、带白(唱词中的插话)。
宾白是元杂剧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曲白相生,方尽剧情之妙”。
宫调:是古代戏曲、音乐名词。
是音乐的各种调式,宫调不同,音调就不同。
近人吴梅曾解释说:“宫调者,所以限定乐器管色之高低也。
”我国历代均依十二律高下的次序,定宫、商、角、徵、羽、变宫、变徵为七声,是乐律之本。
曲牌名:俗称“牌子”。
和词牌一样,是曲的音乐谱式。
(就象一首很长的歌里的部分小节的名字),古代的曲很长,所写的曲牌都是一个很长的一首曲的部分小节的名字。
例如本篇文章里面的赏花时、点绛唇、滚绣球等④题目正名:元杂剧结尾有“题目正名”,用两句或四句对偶句总结全剧内容,交待剧名。
它不是情节的组成部分,其功能在于广告宣传,可能在演出结束时由演员在下场前念出和写于戏报上。
一般取末句作为剧的全名,取末句中最能代表戏剧内容的几个字作为剧的简名。
如关汉卿《窦娥冤》的题目为“秉鉴持衡廉访法,感天动地窦娥冤”,末句为全名,最后三字即简名。
二、自读课文,掌握基础知识(A 级)1、注音罪愆( )看觑( )提防( )蓦过隅头( )无捱无靠( )孛老( )秀闼( )田畴( )鳏寡孤独( )燕侣莺俦( )( )撚断( )浣纱( )红鸾天喜( )前合后偃( )恓惶( )讼庭( )错勘( )杳无音信( )苌弘化碧( )盗跖( )勒死( )邹衍( )古陌荒阡( )亢旱三年( )缥缃( )亲家( )当垆卖酒( )刽子手( )2、掌握课下注释相关内容3、初读感知:初读课文,感知文意①快速浏览课文,为窦娥制作一张简要的年谱,包括发生的主要事件和生活状况(不幸遭遇)三岁:七岁:17岁:约18岁:20岁:小结:由此可见,窦娥的一生,是的一生。
②用简练的语言概括窦娥在临刑前发下了三桩誓愿,这三桩誓愿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其中运用的四个典故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以上均限四字语回答。
)这四个典故所涉及的四个人物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导入】初中时我们学习过几首元曲,请背诵后写下题目。
【合作探究】整体把握1、请跳读课文,看看课文节选中共出现多少曲牌?都属什么宫调?2、再读课文,总结每一部分内容,列出本文的结构提纲。
3、分析主要人物窦娥的形象特点。
4、这样一个善美人物毁灭的原因是什么?4、主题探究。
《窦娥冤》导学案二【本节课学习目标】重点探究第三折一、回顾上节内容,分析:“真是比窦娥还冤哪”,窦娥之“冤”表现在哪几个方面?(或“窦娥与现实生活有哪些矛盾冲突?)二、【合作探究】面对如此奇冤,窦娥甘心吗,他是如何反抗的?1、为什么要指斥天地?2、发三桩誓愿。
①剧作家为什么要在这折戏的结尾安排“三大奇愿”的情节?②剧作者写两桩誓愿的应验,这在艺术性方面有什么效果?三、【拓展延伸:】1、在中国古代的一些优秀文学作品中,结尾采用浪漫主义的艺术表现手法,用想象、夸张的艺术形象,表达人们的情感和愿望,如《孔雀东南飞》《梁祝》等,它们有什么共通之处?2、比较刘兰芝,杜十娘,祥林嫂及窦娥在遇到不幸时的反抗。
(选做)3、体会本文语言特点元杂剧的语言历来有“文采派”和“本色派”之分,关汉卿是本色派的代表。
……言言曲尽人情,字字当行本色,结合《窦娥冤》分析关汉卿独特的语言风格。
四【课堂测试】1、、最能体现课文主题思想的一句唱词是()A.这都是官吏每无心正法,使百姓有口难言。
B.为善的受贫穷更命短,造恶的享富贵又寿延。
C.天地也!做得个怕硬欺软,却原来也这般顺水推船!D.这都是我做窦娥的没时运,不明不暗负屈含冤。
6.对文中运用的四个典故,分析不当的是()A、“苌弘化碧”“望帝啼鹃”两个典故都与“血”有关,紧承第一桩誓愿而用。
苌弘、望帝都是无罪被冤被杀的人,作者借此表现窦娥至死不屈的坚强性格。
B、“六月飞霜”“东海孝妇”两个典故都是说人间奇冤感天动地,配合窦娥的第二、三两桩誓愿而用,说明窦娥蒙受了冲天冤情,同时驳斥了监斩官的话。
C、前两个典故写人间怨恨,后两个典故写天地震怒:一个当时应验,一个后来应验。
四个典故,内容层层递进,意义由轻而重。
D、四个典故推动了剧情的发展,而且表现了窦娥的性格。
同时紧紧扣住“感天”“动地”“窦娥冤”这个题目的意思。
根据所掌握的窦娥的性格特点,为窦娥写一幅挽联:上联:贞洁敬孝,哀怨感天雪飞六月;下联:,。
导学案答案《窦娥冤》导学案一①快速浏览课文,为窦娥制作一张简要的年谱,包括发生的主要事件和生活状况(不幸遭遇)三岁:七岁:17岁:约18岁:20岁:小结:由此可见,窦娥的一生,是的一生。
明确:1.三岁丧母;2、父女分离;3、与夫成亲;4、丧夫打击;5、流氓欺压,贪官污吏的毒刑和判决。
悲惨的一生1、明确:共出现31个曲牌,分别属于仙吕、南吕、正宫三个宫调。
2、板书⑴、(序幕)二人亮相,悲剧开始;窦父赶考,留下孤女。
⑵、(开端)婆婆索债,险些丧命;窦娥争理,张生歹念。
⑶、(发展)驴儿下药,误杀己父;窦娥蒙冤,被判斩刑。
⑷、(高潮)窦娥怨恨,指斥天地;三大誓愿,昭示清白。
(结局)详解:楔子部分的情节:书生窦天章因连本带利欠蔡婆四十两银子被迫把七岁的女儿抵给她做童养媳,然后进京赶考去了。
(序幕)第一折的情节:庸医赛卢医欠蔡婆十两银子,心生歹意要勒死蔡婆却被张驴儿父子俩撞破,张驴儿乘机逼蔡婆婆媳俩分别嫁给他们父子俩,蔡婆无奈之下答应了,回家后遭到生性刚烈的窦娥的责骂与反对,只好先让张驴儿父子在家中住下。
(开端)第二折的情节:张驴儿为达目的心生恶意,找赛卢医讨了毒药欲毒死蔡婆,阴差阳错被他父亲喝了,张驴儿顺势栽赃窦娥,逼她私了,嫁与自己为妻,被刚烈的窦娥断然拒绝,于是,两人对簿公堂,却不料碰上桃杌这个昏官,偏听张驴儿一面之词,窦娥为保蔡婆被屈打成招判了死刑。
(发展)第三折的情节:在被押往法场的路上,窦娥激愤之下指天骂地,并在行刑前许下三桩誓愿——血飞白练、六月飞雪、亢旱三年,以示冤屈,窦娥死后誓愿一一应验。
(高潮)教师补充第四折的情节:窦天章考取进士,官至肃政廉访使,到山阴考察吏治。
窦娥的鬼魂向她父亲诉冤,窦天章查明事实,为窦娥昭雪了冤案。
(结局)3、窦娥的基本性格特征是善良,孝顺,有主见,刚强,有反抗精神。
窦娥形象的社会意义:是元代被压迫、被剥削、被损害的妇女的代表,成为元代底层善良、坚强而走向反抗的妇女的典型4、婆婆的软弱;张驴儿的无赖;官吏的腐败。
从窦娥的遭遇看元代的社会状况。
①放高利贷的现象。
②流氓恶霸的横行。
③官吏的贪赃枉法。
④下层知识分子的穷困潦倒。
⑤被压迫的妇女们得不到生命安全、财产保障。
⑥人民的愤怒和怨恨成为时代的情绪。
、5、揭露元代吏治的腐败残酷,反应当时社会的黑暗,歌颂了窦娥的善良精神和反抗精神。
导学案二答案:一、①流氓恶棍张驴儿误把父亲毒死,却诬陷清白的窦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