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的天气系统 学案
常见的天气系统教案

常见的天气系统教案第一章:引言教学目标:1. 了解天气系统的概念和重要性。
2. 掌握天气系统的分类和基本特征。
教学内容:1. 天气系统的定义和作用。
2. 天气系统的分类:高压系统、低压系统、中性系统。
3. 天气系统的基本特征:气压、温度、湿度、风向等。
教学活动:1. 引入话题:天气对我们日常生活的重要性。
2. 讲解天气系统的概念和作用。
3. 介绍天气系统的分类和基本特征。
4. 案例分析:观察和分析实际天气系统的影响。
第二章:高压系统教学目标:1. 了解高压系统的特征和影响。
2. 掌握高压系统的形成和变化。
教学内容:1. 高压系统的特征:气压高、天气晴朗、风力较大。
2. 高压系统的形成:空气下沉、温度升高、水汽减少。
3. 高压系统的变化:推移、减弱、消失。
教学活动:1. 讲解高压系统的特征和影响。
2. 分析高压系统的形成和变化过程。
3. 案例研究:高压系统对天气的影响实例。
第三章:低压系统教学目标:1. 了解低压系统的特征和影响。
2. 掌握低压系统的形成和变化。
教学内容:1. 低压系统的特征:气压低、天气阴雨、风力较大。
2. 低压系统的形成:空气上升、温度降低、水汽增多。
3. 低压系统的变化:发展、减弱、消散。
教学活动:1. 讲解低压系统的特征和影响。
2. 分析低压系统的形成和变化过程。
3. 案例研究:低压系统对天气的影响实例。
第四章:中性系统教学目标:1. 了解中性系统的特征和影响。
2. 掌握中性系统的形成和变化。
教学内容:1. 中性系统的特征:气压适中、天气多云、风力较小。
2. 中性系统的形成:空气水平移动、温度适中、水汽适量。
3. 中性系统的变化:稳定、转变、发展。
教学活动:1. 讲解中性系统的特征和影响。
2. 分析中性系统的形成和变化过程。
3. 案例研究:中性系统对天气的影响实例。
第五章:天气系统的观测和预测教学目标:1. 了解天气系统的观测方法和技术。
2. 掌握天气系统的预测原理和方法。
2024年《常见的天气系统》教案

2024年《常见的天气系统》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2024年高中地理教材《常见的天气系统》章节。
详细内容包括:天气系统的概念、分类及特点;气旋、反气旋的判定与天气影响;锋面系统的形成与天气现象;高低气压系统对天气的影响。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天气系统的概念、分类及特点;2. 学会判断气旋、反气旋,并分析其对天气的影响;3. 了解锋面系统的形成过程,能解释其对应的天气现象。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天气系统的概念、分类及特点;气旋、反气旋的判定与天气影响。
难点:锋面系统的形成过程及其天气现象的解释。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地球仪、气压计、风向仪;2. 学具:笔记本、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近期我国各地的天气现象,引发学生对天气系统的关注,提出问题:“为什么同一时间,不同地区的天气差异这么大?”2. 新课导入:介绍天气系统的概念、分类及特点,引导学生认识天气系统对天气的影响。
3. 案例分析:讲解气旋、反气旋的判定方法,分析其对天气的影响,举例说明。
4. 实践操作:分组讨论,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教材中的实例。
5. 例题讲解:选取典型例题,讲解解题思路,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6. 随堂练习:布置相关习题,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六、板书设计1. 天气系统的概念、分类及特点2. 气旋、反气旋的判定与天气影响3. 锋面系统的形成与天气现象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天气系统的概念、分类及特点;(2)判断下列天气图中的气旋、反气旋,并分析其对天气的影响;(3)解释锋面系统的形成过程,及其对应的天气现象。
2. 答案: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天气系统的理解程度,以及对气旋、反气旋的判定和锋面系统形成过程的掌握情况。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关注气候变化,了解全球气候变暖对天气系统的影响,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内容中天气系统的分类及特点;2. 教学目标中学会判断气旋、反气旋,并分析其对天气的影响;3. 教学难点与重点中锋面系统的形成过程及其天气现象的解释;4. 教学过程中的案例分析、实践操作和随堂练习;5. 作业设计中的题目设置及答案解析。
《常见的天气系统》教案

《常见的天气系统》教案通用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气象学与天气学》教材第三章,详细内容涉及常见的天气系统,包括气旋、反气旋、锋面和高压脊等天气系统的形成、特征及其对天气的影响。
重点分析我国常见的几种天气系统,并通过实例讲解其作用过程。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常见的天气系统的基本概念、形成过程和特征。
2. 培养学生分析天气图,判断天气系统种类及其对天气影响的能力。
3. 增强学生对气象现象的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气旋、反气旋、锋面和高压脊等天气系统的特征及其对天气的影响。
难点:天气系统的形成过程及其在天气图上的判断。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气象图表、天气图、黑板、粉笔。
2. 学具:笔记本、笔、计算器(可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组常见的天气现象图片,引导学生思考这些天气现象背后的原因。
2. 知识讲解:a. 气旋、反气旋的形成过程和特征b. 锋面的定义、形成和分类c. 高压脊和低压槽的概念及其对天气的影响3. 实践情景引入:分析我国某地区的天气图,识别天气系统种类及其对当地天气的影响。
4. 例题讲解:讲解一道关于天气系统识别和分析的例题,指导学生如何分析天气图。
5. 随堂练习:发放天气图,让学生独立分析并识别其中的天气系统。
六、板书设计1. 常见的天气系统分类2. 气旋、反气旋、锋面、高压脊和低压槽的特征3. 天气系统对天气的影响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某地区近期的天气图,识别并分析其中的天气系统。
2. 答案: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天气系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的培养是否到位,对重难点的掌握程度。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关注气象预报,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天气变化,提高实践能力。
同时,可开展天气观测、气象小论文等活动,提高学生的气象素养。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明确;2. 实践情景引入的选择和运用;3. 例题讲解的深度和广度;4. 随堂练习的设计与实施;5. 作业设计的针对性和实用性;6.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的深度。
2.2.5 常见的天气系统和天气解读(学案)-备战2024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考点帮(新高考专用)

2024高考一轮考点帮2.2.5 常见的天气系统和天气解读(学案)【内容解读】天气是一定区域短时段内的大气状态(如冷暖、风雨、干湿、阴晴等)及其变化的总称。
天气系统通常是指引起天气变化和分布的高压、低压和高压脊、低压槽等具有典型特征的大气运动系统。
天气系统是产生天气变化的主要因素。
天气系统的运动和变化导致了气温、湿度、气压和风向风速等气象要素的不同组合。
各类天气系统都是在一定的大气环流和地理环境中形成的、发展和演变着的,都反映着一定地区的环境特性。
比如:极区及其周围终年覆盖着冰雪,空气严寒、干燥,这一特有的地理环境成为极区低空冷高压和高空极涡、低槽形成、发展的背景条件。
赤道和低纬地区终年高温、潮湿,大气处于不稳定状态,是对流性天气系统产生、发展的必要条件。
中高纬度是冷、暖气流经常交绥地带,不仅冷暖气团你来我往交替频繁,而且其斜压不稳定,是锋面、气旋系统得以形成、发展的重要基础。
教材主要介绍常见的天气系统:锋和气旋反气旋系统。
教材中的两个题目“锋与天气”和“低气压(气旋)与高气压(反气旋)”在编排上没有逻辑关系,各自独立描述,实际情况是锋、低气压(气旋)与高气压(反气旋)在较大空间尺度上往往相伴而生。
教材注重某一地点不同时刻的天气变化,忽略同一时刻不同地点的天气现象。
注重了天气现象和天气系统的时间变化,忽略了其空间变化。
【课堂目标】1.知道气团的分类、变化及其在锋系统中的分布2.掌握锋的类型、结构及其控制下的天气(时间)变化3.掌握气旋和反气旋系统的特点、天气及其分布4.掌握气压场中不同气压(天气)系统的解读,解读不同空间天气系统的特点及变化一、气团和锋(一)气团1.概念:水平方向上温度、湿度等物理性质分布比较均一的大范围空气。
2.分类:冷气团和暖气团冷气团和暖气团都是一个相对概念,是和该气团到达地区的温度相比较而言的,所以不能认为冷气团温度一定低,暖气团温度一定高。
3.锋的形成:冷暖气团相遇的交界地带锋是温带地区重要的天气系统。
3.1常见的天气系统第1课时导学案

3.1常见的天气系统第1课时【学习目标】1、了解锋的概念和类型。
2、理解锋的形成过程和过境前、过境时、过境后的天气状况和天气变化特征3、学会锋天气图的判读。
【学习过程】【预学案】1、锋是与的交界面。
气团是指大范围内、等物理性质比较均匀的大团空气。
根据气团温度与其气温的对比,可将气团分为和。
气团的温度如果低于其移动到达的地区的气温,称为;反之,为。
2、由于锋两侧的冷气团与暖气团在、、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所以锋附近明显,常伴有、、等天气现象。
3、根据锋两侧冷暖气团的,可以将锋分为、、等。
(1)冷锋:主动向移动而形成的锋叫作冷锋。
冷锋过境时,常出现、、等天气现象。
冷锋过境后,冷气团占据了原来暖气团的位置,气温、湿度明显降低,气压,天气。
我国秋末、冬季和春初,经常受到冷锋影响。
(2)暖锋:主动向移动而形成的锋叫暖锋。
暖锋过境时常出现天气。
由于暖气团沿冷气团爬升速度较慢,因此多形成。
暖锋过境后,暖气团占据原来冷气团的位置,气温,气压,天气。
(3)准静止锋:有时候冷气团与暖气团相遇,双方,锋相对,称为准静止锋。
准静止锋常形成天气,如形成梅雨天气。
【探究案】【探究一】请同学们阅读课本51页第二、三段和图3-1-2,思考以下问题:1、该图示表示哪种锋,判断依据是什么?2、锋上为何容易成云致雨?降水多发生在锋前还是锋后?在天气图上,冷锋用什么符号表示?3、冷锋过境前、过境时与过境后天气有何变化?用曲线图表示过境前后气温、气压变化过程?【探究二】请同学们阅读课本51页最后一段和图3-1-3,探究以下问题:1、该图示主动移动的是什么气团,形成哪种锋?2、该锋降水多发生在锋前还是锋后?用什么符合表示该锋?该锋影响下的天气实例有哪些?3、暖锋过境前、过境时与过境后天气有何不同?用曲线图表示过境前后气温、气压变化过程?【探究三】结合本节课所学内容,讨论冷锋和暖锋的区分方法有哪些?【检测案】(高考全国卷Ⅱ)2013年7月30日,我国西北某地出现强沙尘暴,下图示意该地当日14-24时气温、气压随时间的变化。
常见的天气系统教案

常见的天气系统教案第一章:引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天气系统的概念和重要性。
2. 激发学生对天气系统的兴趣和好奇心。
教学内容:1. 天气系统的定义和组成。
2. 天气系统对生活和环境的影响。
教学活动:1. 引入天气系统的概念,让学生思考为什么我们需要了解天气系统。
2. 展示天气系统对生活和环境的影响的图片或视频,引发学生的兴趣。
教学资源:1. 图片或视频资料:天气系统的影响。
2. 教学PPT:天气系统的定义和组成。
评估方式:1. 学生课堂参与度。
2. 学生对天气系统概念的理解。
第二章:气旋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气旋的定义和特征。
2. 学生能够分析气旋的形成和影响。
教学内容:1. 气旋的定义和特征。
2. 气旋的形成和影响。
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天气图来识别气旋。
2. 分析气旋的形成原因和影响。
教学资源:1. 天气图:展示气旋的形成和移动。
2. 教学PPT:气旋的定义和特征。
评估方式:1. 学生对气旋的定义和特征的理解。
2. 学生对气旋形成和影响的分析能力。
第三章:反气旋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反气旋的定义和特征。
2. 学生能够分析反气旋的形成和影响。
教学内容:1. 反气旋的定义和特征。
2. 反气旋的形成和影响。
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天气图来识别反气旋。
2. 分析反气旋的形成原因和影响。
教学资源:1. 天气图:展示反气旋的形成和移动。
2. 教学PPT:反气旋的定义和特征。
评估方式:1. 学生对反气旋的定义和特征的理解。
2. 学生对反气旋形成和影响的分析能力。
第四章:高压和低压系统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高压和低压系统的定义和特征。
2. 学生能够分析高压和低压系统的形成和影响。
教学内容:1. 高压和低压系统的定义和特征。
2. 高压和低压系统的形成和影响。
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天气图来识别高压和低压系统。
2. 分析高压和低压系统的形成原因和影响。
教学资源:1. 天气图:展示高压和低压系统的形成和移动。
常见的天气系统教案

常见的天气系统教案第一章:引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天气系统的概念和重要性。
2. 激发学生对天气系统的兴趣和好奇心。
教学内容:1. 天气系统的定义和作用。
2. 天气系统与日常生活和农业生产的关系。
教学活动:1. 引入话题:通过天气预报视频或图片,引起学生对天气的关注。
2. 讨论:让学生分享对天气系统的了解和经验,引导他们思考天气系统对生活的影响。
教学资源:1. 天气预报视频或图片。
2. 相关天气预报资料。
评估方式:1. 学生参与讨论的表现。
2. 学生对天气系统的理解程度。
第二章:大气压力系统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大气压力的概念和作用。
2. 掌握高压和低压系统的特征及对天气的影响。
1. 大气压力的定义和测量。
2. 高压和低压系统的特征及对天气的影响。
教学活动:1. 讲解:通过多媒体演示文稿,介绍大气压力的概念和测量方法。
2. 案例分析:分析高压和低压系统对天气的影响,如晴朗和阴雨天气。
教学资源:1. 多媒体演示文稿。
2. 相关天气案例资料。
评估方式:1. 学生对大气压力的理解程度。
2. 学生分析高压和低压系统对天气影响的能力。
第三章:温度系统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温度系统的基本概念和作用。
2. 掌握暖锋和冷锋系统的特征及对天气的影响。
教学内容:1. 温度系统的定义和分类。
2. 暖锋和冷锋系统的特征及对天气的影响。
教学活动:1. 讲解:通过多媒体演示文稿,介绍温度系统的概念和分类。
2. 案例分析:分析暖锋和冷锋系统对天气的影响,如降水和气温变化。
1. 多媒体演示文稿。
2. 相关天气案例资料。
评估方式:1. 学生对温度系统的理解程度。
2. 学生分析暖锋和冷锋系统对天气影响的能力。
第四章:湿度系统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湿度系统的基本概念和作用。
2. 掌握湿度系统对天气的影响。
教学内容:1. 湿度系统的定义和分类。
2. 湿度系统对天气的影响。
教学活动:1. 讲解:通过多媒体演示文稿,介绍湿度系统的概念和分类。
常见的天气系统教案

常见的天气系统教案第一章:大气的基本概念1.1 天气与气候的区别1.2 大气层结构: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热层和外层空间1.3 大气的成分及其作用1.4 大气的热量平衡第二章:气压系统2.1 气压的定义及其测量2.2 气压梯度力与地转偏向力2.3 高压和低压系统的形成与特点2.4 气旋与反气旋第三章:温度系统3.1 温度梯度与风3.2 冷暖空气的交汇与天气变化3.3 锋面的类型及其特点3.4 温度系统对天气的影响第四章:湿度系统4.1 湿度的概念与测量4.2 湿度梯度与湿度锋4.3 降水的基本类型及其形成机制4.4 湿度系统与天气关系第五章:天气系统相互作用5.1 高压、低压、冷暖空气的相互作用5.2 锋面系统的相互作用5.3 天气系统与中国主要天气现象5.4 天气系统与气候的关系第六章:天气预报方法6.1 气象观测资料的获取6.2 气象数据的处理与分析6.3 数值天气预报模型6.4 卫星云图和雷达图的解读与应用第七章:重要天气系统实例分析7.1 台风的形成与影响7.2 寒潮的成因与影响7.3 梅雨季节的特点与影响7.4 沙尘暴的成因与防治第八章:气候系统8.1 气候系统的组成8.2 全球大气环流模式8.3 海洋环流对气候的影响8.4 人类活动与气候变化第九章:天气与人类活动9.1 农业与天气9.2 交通与天气9.3 健康与天气9.4 环境保护与天气第十章:气象灾害及其防御10.1 洪涝灾害的成因与防御措施10.2 干旱灾害的成因与防御措施10.3 地震的成因与预防10.4 气象灾害预警与应急响应重点和难点解析重点一:大气的基本概念补充说明:天气与气候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天气是指短时间内大气层的变化,气候是指长时间内大气层的平均状态。
大气层结构包括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热层和外层空间,各自具有不同的特点和功能。
大气的成分及其作用是学生需要理解和记忆的重点内容,包括氮气、氧气、水蒸气等成分的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
2.3 常见天气系统
导学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记住影响我国天气的主要天气系统:锋面系统,低压系统,高压系统。
理解锋面系统的分类,低压系统和高压系统的区别,记住它们对天气的影响。
(2)技能目标:培养观察能力;合作学习能力;动手能力;读图能力以及综合分析能力。
(3)情感目标: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联系实际天气现象学以致用。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掌握常见的天气系统如锋面(包括冷锋和暖锋)、低压(包括低压槽)、高压(包括高压脊)等天气系统控制下的天气状况及移动前后的天气变化;重点掌握影响我国的主要天气系统。
(2)难点:锋面系统过境前、过境时、过境后的天气变化过程;锋面气旋的形成和判读
三、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锋与天气
一、自主阅读,掌握概念
常见的天气系统有锋面系统,高、低压系统。
首先通过阅读课文41页,了解一些基础知识。
1.气团的概念:。
2.气团的分类:、。
3.单一气团对天气有何影响?
4.锋面的概念:。
5.锋线的概念:。
6.锋面附近的天气有何特点?。
二、讨论分析,掌握重难点。
锋面系统的分类:
三、知识拓展:准静止锋
很少移动或移动缓慢的锋叫准静止锋。
它的两侧冷暖气团往往形成"对峙"状态,暖气团前进,为冷气团所阻,暖气团被迫沿锋面上滑,情况与暖锋类似,出现的云系与暖锋云系大致相同。
由于准静止锋的坡度比暖锋还小,沿锋面上滑的暖空气可以伸展到距离锋线很远的地方,所以云区和降水区比暖锋更为宽广。
但是降水强度小,持续时间长,可能造成"霪雨霏霏、连月不开"的连阴雨天气。
时间原因特征
昆明准静止锋冬半年南下冷空气受地形阻挡贵阳到昆明带连续阴雨绵绵的
天气
江淮准静止锋夏半年冷暖空气势均力敌长江中下游到日本南部的长期
阴雨绵绵的天气
华南准静止锋 4、5月份大多是由于冷锋减弱演
变而成
华南地区,清明时节雨纷纷
云贵高原东部海拔较低处,受北方南下的冷空气影响。
西部海拔较高处,仍受
西南暖气流控制。
冷暖气流在贵阳与昆明之间的地带相接触,势均力敌,移动缓慢,
形成了著名的“昆明准静止锋”。
贵阳经常在静止锋笼罩之下,多阴雨冷湿天气,
因此有“天无三日晴”之说;而昆明在单一暖气团控制之下,碧空如洗,多晴朗温
暖天气。
昆明冬季不冷,夏季因海拔较高而不热,所以被称为四季如春的“春城”。
不过一旦下雨,气温就显著下降,所以又有“四季无寒暑,一雨便成秋”的说法。
四、课堂练习
1、下面所示四幅图中,表示冷锋天气的是()
2、右图是某地某段时间内气温和气压的变化曲线,该地在这段时间内经历了()
A、快行冷锋
B、慢行冷锋
C、暖锋
D、准静止锋
3、我国与冷锋活动有关的天气现象是()
①江准地区的梅雨②冬季的寒潮
③北方夏季的暴雨④北方的春旱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右图为“北半球某平原地区某日气温水平分布模式图”(图中等温线之间的距离相等),回答4-6题。
4、若该地有一锋面活动,则该锋面的位置应在:()
A.①附近 B.②附近 C.③附近 D.④附近
5、若该锋面为快速移动的冷锋,会带来雨雪天气,则
降水最集中的区域可能为()
A.①②③ B.③④⑤ C.①④⑤ D.①②⑤
6、此快速移动的冷锋可能带来的天气现象有:
()
①台风②沙尘暴③寒潮④梅雨⑤对流雨⑥雨雪
A.①②⑤
B.②③⑥
C.②④⑤
D.①③④
五、课后练习:
1、造成沙尘暴的天气系统是()
A.暖锋B.准静止锋
C.慢行冷锋D.快行冷锋
2、若这种天气系统(第5题)在夏季出现,则北方地区往往形成的天气现象是( )
A.暴雨B.大风降温C.沙尘暴D.连绵阴雨
3、下图中表示暖锋的图形正确的是()
4、“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此时的降水与哪种天气系统有关( )
A.热带气旋B.快行冷锋C.慢行冷锋D.准静止锋
5、下列天气现象,哪些与冷锋有()
A.长江流域的梅雨B.冬半年,云贵高原阴雨连绵
C.东南沿海的台风D.冬半年爆发的寒潮
锋线指锋面与地面的交线,右图是2月10-12日某地区锋线移动情况,读下图
回答6-8题。
6、该锋面属于()
A.北半球冷锋
B.南半球冷锋
C.北半球暖锋
D.南半球暖锋
7、12日没有形成云雨现象,其原因可能是()
A.锋面移动速度减慢 B.锋面性质发生变化
C.暖气团中水汽含量很少 D.冷气团中水汽含量很少
8、10--12日期间,甲地气温最低的时刻出现于()
A.11口的深夜B.12日的深夜
C.11日的日出前后 D.12日的日出前后
右图中甲地位于低气压中心,读图回答9~11题。
9、图中四点受暖气团控制的是()
A.①③B.②④C.①④D.②③
10、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甲地盛行下沉气流
B.此图是北半球的锋面气旋
C.②地吹偏南风,③地吹偏北风
D.③地出现连续性降水
11、我国北方广大地区“秋高气爽”的天气,是下列哪个影响的结果
A.冷锋 B.暖锋 C.气旋 D.反气旋
12、读下图,完成下列各题。
(1)下图为锋示意图,图中A是气团。
该图所示锋面的移动方向是。
(2)C、D、E三地中气温最高的是地,
气压最高的是地,
属于阴雨天气的是地。
(3)该锋形成的降水多在锋(前、后)
(4)该锋过境后的天气状况为原
因是。
13、读“锋面示意图”,该锋面
自东向西移动,回答下列问题。
(1)2010年1月3日衡水的大
雪是该锋面系统造成的,该
系统为。
(2)A与C两处相比,处(填字母)气温高,其原因是。
(3)此时B处天气特征是
(4)此天气系统经过C地后,C地的气温(升高或降低)。
(5)我国哪些天气现象和该天气系统有关?(至少列举2例)东
西
14.读“我国某地1月中旬的气象资料图”,回答下列问题:
(1)这段时期该地气压变化呈趋势,气温变化呈趋势,由此判断,引起天气变化的原因是锋过境。
(2)从冷暖性质看,12日该地
受气团控制;从形成源地看,17
日受气团控制。
(3)在两天内天气变化最为剧
烈,可能出现、天气。
(4)如果该锋移动速度很快,则往往
容易形成天气。
这种情况在
我国地区季最为常见。
如果锋前
的暖气团比较干燥,则常出
现或天气,这在我
国地区的季常可见到。
六:课后反思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