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哲理的历史典故

合集下载

古代先贤典故

古代先贤典故

古代先贤典故古代先贤典故是我们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包含了诸多具有深刻内涵的故事和寓言。

这些故事中蕴含着先贤的聪慧、勇气、正义和智慧,是历史的见证和人性的典范。

在本文中,我将分步骤阐述几个典型的古代先贤典故,以期让读者深刻领略其中的哲理和价值。

一、《太公钓鱼》这个典故讲述了春秋末年,吴国国君为了想方设法地除掉越国宰相夫差,派了大将军庄周去请太公钓鱼,让太公卷土重来,坐镇越国,拯救越国于水深火热之中。

太公身为先贤,刚毅明智,在看到庄周的请柬时立即明察秋毫,识破庄周派来的真正用意,便坐在石头上钓鱼。

随着时间的流逝,大鱼儿慢慢地就出现在太公的面前,每次太公准备用竿钩将它钓上来时,大鱼儿总是奋力挣扎,从容躲闪,最终难以捉摸。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太公明白地认识到吴国和越国之间的利益纷争和关系错乱,不愿卷入其中;而大鱼儿的不屈不挠、从容应对也为我们提供了一种自信、自律的生活态度,使我们在追逐梦想的道路上保持坚定和坚韧,勇敢面对一切风雨。

二、《管仲摆布》这个故事讲述了古代齐国的大臣管仲,通过自己的智慧,摆布诸侯,为齐国争取了更多的利益。

在一次对晋国的谈判中,管仲将晋国君臣说服,让他们同意支付高额的贡品,还在晋国内部挑拨离间,将晋国和齐国的关系升华到了更为亲密的地步。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管仲是一个脚踏实地、诚实守信、有着强烈的责任感和爱国心的先贤人物。

管仲的行动,不仅取得了实际战略上的胜利,也为我们提供了一种高尚的品格和行事方式,精深地体现出“节能而求治”的思想精髓。

三、《孔子授业》在这个故事中,孔子带领弟子们到处游历,时时刻刻做教育工作。

在遇到透支过度的弟子时,孔子就会恳切地问道:“你们回家不顾家吗?”在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到孔子的精神脊梁和治学态度,可以感受到孔子的高尚情操和深厚修养。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学习和道德修养是我们的根本之本,我们必须牢记孔子的教诲,以真实态度去对待学问和自己的心灵。

以上这些故事虽然有些已经流传了几千年,但它们所蕴含的精神和价值却历久弥新。

著名富有哲理的成语典故

著名富有哲理的成语典故

著名富有哲理的成语典故从成语典故中我们可以学到丰富的历史知识,懂得很多深刻的道理。

无论您是莘莘学子,还是已为人父母之人,都可以从中得到营养,感受到传统文化的浩瀚。

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关于有哲理的成语典故,方便大家学习。

《鸡鸣狗盗》有一次,孟尝君率领众宾客出使秦国。

秦昭王将他留下,想让他当相国。

孟尝君不敢得罪秦昭王,只好留下来。

不久,大臣们劝秦王说:“留下孟尝君对秦国是不利的,他出身王族,在齐国有封地,有家人,怎样会真心为秦国办事呢?”秦昭王觉得有理,便改变了主意,把孟尝君和他的手下人软禁起来,只等找个借口杀掉。

昭王有个最受宠爱的妃子。

孟尝君派人去求她救助。

妃子答应了,条件是拿齐国那一件天下无双的狐白裘(qiú)(用白色狐腋的皮毛做成的皮衣)做报酬。

这可叫孟尝君作难了,因为刚到秦国,他便把这件狐白裘献给了秦昭王。

就在这时候,有一个门客说:“我能把狐白裘找来!”原先这个门客最善于钻狗洞偷东西。

他了解到,那件狐白裘放在宫中的精品贮藏室里,便借着月光,钻进贮藏室把狐白裘偷了出来。

妃子见到狐白裘高兴极了,想方设法说服秦昭王放弃了杀孟尝君的念头。

孟尝君立即率领手下人连夜偷偷骑马向东快奔。

到了函谷关(在此刻河南省灵宝县,当时是秦国的东大门)正是半夜。

按秦国法规,函谷关每一天鸡叫才开门,半夜时候,鸡怎样能叫呢?大家正犯愁时,只听见几声“喔,喔,喔”的雄鸡啼鸣,之后,城关外的雄鸡都打鸣了。

原先,孟尝君的另一个门客会学鸡叫,而鸡是只要听到第一声啼叫就立刻会跟着叫起来的。

怎样还没睡踏实鸡就叫了呢?守关的士兵虽然觉得奇怪,但也只得起来打开关门,放他们出去。

天亮了,秦昭王得知孟尝君已经逃走,立刻派出人马追赶。

追到函谷关,人家已经出关多时了。

孟尝君靠着鸡鸣狗盗之士逃回了齐国。

成语“鸡鸣狗盗”,比喻卑下的技能或具有这种技能的人。

《道听途说》春秋时代,齐国有个人叫毛空,他爱听那些没有根据的传说,然后再把自己听到的津津有味地讲给别人。

春秋战国历史典故故事

春秋战国历史典故故事

春秋战国历史典故故事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出现了许多著名的历史事件和人物,也流传下来许多富有哲理的典故故事。

以下是一些著名的春秋战国历史典故故事:
1.烽火戏诸侯:周幽王为博取宠妃褒姒一笑,点燃烽火戏弄诸侯,结果导致自己身死国亡。

这个故事告诫人们不能为了一时的欢愉而忽视责任和后果。

2.尊王之争:齐桓公在会晤诸侯时,为了显示自己的权威,要求周襄王亲自前来拜见。

然而,周襄王却让齐桓公到周朝首都朝见他。

双方因此争执不下,最终导致了齐国和周朝之间的战争。

这个故事揭示了权力和地位的争夺往往会引发不必要的冲突和战争。

3.赵氏孤儿:赵盾是晋国重臣,然而却遭到权臣屠岸贾的陷害,导致赵家被灭门。

赵盾的孙子赵武在程婴等人的帮助下,最终复仇成功。

这个故事反映了正义和邪恶的斗争,以及个人和家族的复仇。

4.商鞅变法:商鞅在秦国推行变法,通过实行一系列改革措施,加强了中央集权,提高了农业生产和军队的战斗力。

最终使秦国成为战国时期最强大的国家之一。

这个故事表明改革需要勇气和智慧,只有顺应时代潮流,才能取得成功。

5.合纵连横:战国时期,各大国之间互相争斗,时而联合对抗其他国家,时而互相攻伐。

苏秦和张仪是当时的纵横家,分别提出了合纵连横的主张,试图通过外交手段控制局势。

这个故事表明外交手段在国家间的斗争中具有重要作用。

以上这些典故故事不仅富有哲理,而且也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状况。

通过这些故事,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当时的历史和文化。

有哲理的古代历史故事_著名的历史典故

有哲理的古代历史故事_著名的历史典故

有哲理的古代历史故事_著名的历史典故了解中国古代的历史典故,不仅能帮助孩⼦提升作⽂的内涵,还能让他们寻根⽂化,了解中国⽂化深厚的历史底蕴。

下⾯给⼤家带来⼀些关于有哲理的古代历史故事,供⼤家参考。

古代历史故事1⽴⽊为信【出处】《史记·商鞅列传》。

【释义】商鞅为推⾏新法⽽取信于民的⽅法。

⽐喻只有⾔出必⾏。

【历史典故】战国七雄中,秦国在经济、军事等各⽅⾯都⽐中原各诸侯国落后。

但⾃从秦孝公即位后,他重⽤卫国⼈商鞅变法强国,使秦国⼀跃成为七国之中最强者。

商鞅在变法前,深知推⾏新法的困难,为了让⽼百姓相信⾃⼰,他想出了⼀条妙计。

他命⼈在京城南门⽴了⼀根三⽶长的⽊杆,发布公告,谁能把这根⽊杆扛到北门去,就赏⼗两黄⾦。

这⼀举动引来了许多⽼百姓,他们围在⼀起议论纷纷。

其中⼀个⼈说:“这根⽊杆谁都扛得动,哪⼉⽤得着⼗两黄⾦呢?这其中⼀定有问题!”另⼀个⼈说:“⼤概是跟我们开玩笑吧,不会是真的。

”围观的⼈都认为商鞅的⽴约不可信,所以⽆⼀⼈去扛⽊杆。

商鞅见状,便把赏⾦加⼤,说道:“如果有⼈能把这根⽊杆扛到北门去,我就赏给他五⼗两黄⾦。

”商鞅的话⾳未落,百姓⼜开始哗然。

有⼈嚷道:“⼤⼈真会开玩笑,这么简单的事,哪会赏那么多黄⾦呢?”现在,⼈们反⽽更加怀疑了,谁也不敢去扛那根⽊杆。

过了⼀会⼉,⼈群中⾛出来⼀个⼈,抱着试试看的态度,说:“我可以把这根⽊杆扛到北门去。

”只见那⼈蹲下⾝⼦,扛起⽊杆,迈开⼤步,向北门⾛去。

围观的⼈们也尾随着他,想看个究竟。

那⼈到达北门后,商鞅⽴即叫⼈拿了五⼗两黄⾦,交给了他。

⽼百姓纷纷称赞商鞅是守信之⼈。

商鞅以信折服了秦国百姓,他制定的新法颁布后,得到顺利推⾏。

【成长⼼语】商鞅变法重在诚信,所以⽴⽊为例取信于万民,说明了他做事的决⼼和勇⽓。

其实,不只他变法如此,⽣活中凡是都应以信为重。

信⽤是衡量⼀个⼈品格好坏的标准。

信守承诺的⼈,会赢得众⼈的信赖。

古语有云:“⼀⾔既出,驷马难追。

”做⼈就要⾔出重如泰⼭,不会轻易改变,如果把说出的话当⼉戏,说了不做,⾔出不⾏,则会失去很多⼈对⾃⼰的信任,⾃⾝形象在别⼈⼼中也将⼤打折扣。

带有哲理的成语典故

带有哲理的成语典故

带有哲理的成语典故1. 画龙点睛:传说张僧繇画龙不点眼睛,点了就会飞走。

哇,这就好像完成一幅画作,最后那关键的一笔色彩,能让整幅画一下子活起来!比如说写作文,当你在结尾处加上一句特别深刻的话,简直就是画龙点睛,能让整篇文章都提升了一个层次。

2. 塞翁失马:边境的老人丢了一匹马,却带来了一系列意想不到的好事。

这就如同有时候你觉得倒霉透顶了,比如考试没考好,哎呀,那心情肯定差到极点。

但谁能想到后来因为这个,你更加努力学习,反而取得了更大的进步呢!这可不就是塞翁失马嘛。

3. 叶公好龙:叶公口口声声说喜欢龙,当真龙来了却吓得要命。

就像有些人嘴上说多么喜欢某个东西,一旦真的面对了,却又退缩了。

好比有人说喜欢冒险,真要去探险了,反倒吓得不行,这不是叶公好龙吗?4. 亡羊补牢:丢了羊才去修补羊圈,也不算晚呀。

这就跟我们犯了错误及时改正一样,虽然之前可能有失误,但只要赶紧补救,还是可以挽回很多的呀!就像没好好学习,发现成绩差了,赶紧努力补上,这就是亡羊补牢啊。

5. 狐假虎威:狐狸借着老虎的威风吓唬其他动物。

这不就是生活中有些人靠着别人的权势来作威作福嘛!像有些人总说自己认识谁谁谁厉害的人,然后在别人面前耀武扬威的,简直就是狐假虎威的典型。

6. 画蛇添足:好好的画蛇,非要多此一举画脚。

这不就像有时候我们做事,本来已经很完美了,非要再去做点多余的,结果反而搞砸了。

比如演讲,本来已经讲得很棒了,非要再加上一些不合适的内容,这不就是画蛇添足嘛。

7. 掩耳盗铃:捂着自己耳朵去偷铃铛,以为别人就听不到了。

哎呀,这多可笑呀!那不就像有些人明明做了错事,还自欺欺人地觉得别人不知道。

比如考试作弊,以为自己藏得很好,其实老师都看得一清二楚,这可真是掩耳盗铃啊。

8. 拔苗助长:为了让禾苗长得快而去拔高,结果禾苗都死了。

这简直和一些家长对孩子的做法一样嘛,。

富有哲理的成语典故大全_冷门有趣的成语典故

富有哲理的成语典故大全_冷门有趣的成语典故

富有哲理的成语典故大全_冷门有趣的成语典故成语典故往往带有深刻的哲理在里面,它会教会我们很多生活的道理,并且在阅读的过程中,积累成语素材。

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一些关于富有哲理的成语典故大全_冷门有趣的成语典故,作为参考,希望你喜欢。

富有哲理的成语典故【1】犬牙交错诸侯王自以青肉至亲,先帝所以广封连城,犬牙相错者,为盘石宗也。

【释义】“错”杂,交叉。

像狗牙齿那样参差不齐,形容交界线错综曲折,也比喻情况复杂,相互牵迷交杂在一起。

【故事】汉高祖刘邦为了巩固政权,建立汉朝后首先废除了秦朝苛刻的政治制度,安定老百姓的生活,其次,消灭了那些异姓的诸侯王,重新封了许多刘姓子弟为王,代代相传。

他以为这样一来就可永保刘家的江山。

谁知刚传到第三代汉景帝,这些刘姓王的势力已经开始大起来。

他们凭借自己的实力,与中央王朝抗衡,对皇帝的指令假意应付,或不理会。

有的甚至暗暗谋算夺取皇位,过过做皇帝的瘾。

有个叫晃错的御史大夫,看出情况不对,立即上奏皇帝,要他采取措施削弱这些诸侯王的势力,逐渐收回给他们的封地,来巩因汉朝的中央政权。

那些诸侯王本来就想篡夺皇位,如今听说皇帝要采取措施,便立即互相沟通,其中有七个诸侯王联合起来,借口要“诛晃错,清君侧”。

发动了武装叛乱。

幸亏汉景帝及时调动军队,才平息了这次叛乱。

可景帝并未吸取教训,又分封属地给自己十三个儿子,各为诸侯王。

这样等到景帝的儿子汉武帝即位后,这些诸侯王的势力又逐渐强大起来。

鉴于七王叛乱的历史教训,武帝决定限制这些诸侯王的势力。

诸侯王得到了消息,非常紧张,急忙去恳求武帝,说:“皇上,我们与您是至亲骨肉啊!先王分封给我们的大片土地,像狗的牙齿那样上下交错,彼此嵌入,就是为了我们可以彼此支援,互相牵制,让我们刘家的江山坚如磐石啊!你要收回我们的封地,那不是有负于先王的意愿吗?”汉武帝听了,一时倒也说不出话来,他当面安慰了他们,暗中采用手段,下令让诸侯王把封地分赐给自己的子弟。

这样,原来十几个大的诸侯国分成了许多的小诸侯国,削弱了割据势力,巩固了中央集权。

古代典故20个小故事

古代典故20个小故事

古代典故20个小故事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无数的典故如璀璨星辰,照亮了我们前行的道路。

这些典故不仅蕴含着深刻的哲理,更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

接下来,让我们一同走进这 20 个古代典故的世界。

1、烽火戏诸侯周幽王为博褒姒一笑,点燃了烽火台,戏弄了诸侯。

诸侯们见烽火燃起,纷纷率兵赶来救驾,却发现这只是一场玩笑。

后来,犬戎真的攻打过来,周幽王再次点燃烽火,诸侯们却不再相信,最终周幽王被杀,西周灭亡。

这个典故告诉我们,做人要诚实守信,不能随意戏弄他人,否则会失去别人的信任,导致严重的后果。

2、卧薪尝胆越王勾践战败后,被吴国俘虏。

在吴国期间,他受尽屈辱,但始终不忘复国之志。

回到越国后,他睡在柴草上,每天品尝苦胆,以提醒自己不忘耻辱。

经过多年的努力,越国终于强大起来,勾践一举灭掉了吴国。

这个故事让我们明白,在面对困境时,要有坚韧不拔的毅力和决心,忍辱负重,才能实现自己的目标。

3、三顾茅庐刘备为了请诸葛亮出山辅佐自己,三次亲自到诸葛亮居住的茅庐拜访。

诸葛亮被刘备的诚意所打动,最终决定出山,帮助刘备成就帝业。

这个典故体现了求贤若渴的精神,以及真诚待人的重要性。

4、完璧归赵蔺相如凭借着自己的智慧和勇气,将和氏璧完好无损地从秦国带回赵国。

他在秦国大殿上与秦王斗智斗勇,最终成功保护了赵国的国宝。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面对强敌要勇敢机智,善于运用自己的智慧化解危机。

5、负荆请罪廉颇因为蔺相如职位比自己高而心怀不满,蔺相如却以国家利益为重,不与他计较。

廉颇得知后,感到十分惭愧,便背着荆条向蔺相如请罪。

从此,两人成为了刎颈之交。

这个典故告诉我们,要勇于承认自己的错误,要有宽容大度的胸怀。

6、纸上谈兵赵括熟读兵书,但缺乏实际作战经验。

在长平之战中,他按照兵书上的理论指挥作战,结果导致赵军大败。

这个故事警示我们,不能空谈理论,要注重实践,将知识与实际相结合。

7、闻鸡起舞祖逖和刘琨为了报效国家,每天听到鸡叫就起床练剑。

他们的勤奋和爱国精神令人敬佩。

青钱万选的典故

青钱万选的典故

青钱万选的典故
摘要:
1.引言
2.青钱万选的典故来源
3.青钱万选的含义及启示
4.结论
正文:
1.引言
在我国的历史上,有很多寓意深刻的典故,这些典故不仅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还能启发人们的智慧。

青钱万选就是这样一个富有哲理的典故。

2.青钱万选的典故来源
青钱万选出自南朝梁国太子萧统的《靖节先生集序》。

萧统在序中讲述了一个故事:靖节先生有一天在园中散步,看到地上有一枚青钱,他想用脚把钱捡起来,但又担心破坏了园中的和谐美景。

于是,他弯下腰去捡钱,但又发现身边有一个童子,童子也看到了这枚青钱。

靖节先生想,如果他把钱捡起来,童子就会认为他爱财如命;如果他不捡,童子就会认为他矫情。

在左右为难之际,他终于想出了一个两全其美的办法:他故意把青钱踢到童子身边,让童子捡起来。

这样,既不破坏园中的和谐美景,又避免了童子的误解。

3.青钱万选的含义及启示
青钱万选这个典故,启示我们在处理问题和人际关系时,要学会权衡利弊,做到既不得罪人,又能妥善解决问题。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常常
会遇到各种棘手的问题,这时我们需要运用智慧,善于化解矛盾,达到和谐共处的目的。

4.结论
青钱万选这个典故,让我们明白了在处理问题和人际关系时要学会权衡利弊、化解矛盾的哲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具有哲理的历史典故
导读:驼背翁捕蝉
孔子带领学生去楚国采风。

他们一行从树林中走出来,看见一位驼背翁正在捕蝉。

他拿着竹竿粘捕树上的蝉就像在地上拾取东西一样自如。

“老先生捕蝉的技术真高超。

”孔子恭敬地对老翁表示称赞后问:“您对捕蝉想必是有什么妙法吧?”
“方法肯定是有的,我练捕蝉五、六个月后,在竿上垒放两粒粘丸而不掉下,蝉便很少有逃脱的。

如垒三粒粘丸仍不落地,蝉十有八九会捕住;如能将五粒粘九垒在竹竿上,捕蝉就会像在地上拾东西一样简单容易了。

”捕蝉翁说到此处捋捋胡须,严肃地对孔子的学生们传授经验。

他说:“捕蝉首先要学练站功和臂力。

捕蝉时身体定在那里,要像竖立的树桩那样纹丝不动;竹竿从胳膊上伸出去,要像控制树枝一样不颤抖。

另外,注意力高度集中,无论天大地广,万物繁多,在我心里只有蝉的翅膀,我专心致志,神情专一。

精神到了这番境界,捕起蝉来,那还能不手到擒拿,得心应手么?”
大家听完驼背老人捕蝉的经验之谈,无不感慨万分。

孔子对身边的弟子深有感触地议论说:“神情专注,专心致志,才能出神入化、得心应手。

捕蝉老翁讲的可是做人办事的大道理啊!”
驼背翁捕蝉的故事向我们昭示了一个真理:学好任何本领都需苦练扎实基本功,专心致志,日积月累,才能取得真功。

秦士好古
秦朝有个读书人非常喜欢古物,即使价值十分昂贵也一定要求购。

有一天,有人带来了一张破席子。

亲自上门对他说:“过去鲁哀公向孔子询问国事,就让孔子坐在这张席子上。

”他心里非常高兴,认为这席子很古,就用近郊的田地换了它。

过了不久,又有一个人拿了一根旧拐杖来卖,对他说:“这是周太王逃难时所用过的拐杖,它比孔子坐过的那席子要早几百年,您用什么来报偿我呢?”他就把家
里所有的资金给了那人。

又过了一阵,又有人拿来了一只快腐烂的木碗对这好古的读书人说:“那席子和拐杖还不算很古,我这只碗是夏朝时造的,比孔子和周太王时要古得多。

”读书人也深信不疑,就把家中所有的东西都给了这人。

三件古物都得到了,可是田地、资金和家产都已失去,无法解决衣食问题。

于是,他披上哀公时的破席子,拄着周太王的拐杖,拿着夏朝时造的碗,到街上去乞讨,说:“哪位做好事的施主啊,如果有姜子牙铸造的钱币的话,请赐一文给我吧!”
这个故事告诉人们,盲目好古或者崇洋都是不可取的。

如果仅仅为好古而好古,为崇洋而崇洋,不考虑自身的实际需要,就会产生拿着宝物讨饭吃的悲剧。

马车夫的故事
齐国的相国晏子有一次外出时,乘坐的马车正好经过马车夫的家门。

马车夫的妻子得到了这一信息后,便在家中打开一条门缝,向外
观望。

她本来只是为了目睹一下当朝相国的风采,却不想同时看到了自己的丈夫在替相国驾车路过家门时,竟是那样神气活现地坐在车前的大伞盖下,洋洋得意地挥舞手中的鞭子,目无行人,昂然前进,好像替相国驾车,自己也成了相国似的。

晚上,马车夫回到家中,白天那种自我陶醉的情绪还没有消失呢,妻子就闹着要与他离婚。

这真是一个晴天霹雳,一下子将马车夫打入了五里雾中,半天摸不着头脑。

他百思不得其解地追问妻子闹离婚的缘由,妻子余怒未消地说:
“晏子是齐国的当朝相国,学问名望在各国诸侯大臣中间有口皆碑,如雷贯耳。

可是,今天我看他坐在车上,仪表端庄,态度谦和,思想深沉,令人起敬。

而你只不过是给他驾车的一个马车夫而已,却在车上趾高气扬,不可一世,自以为多么了不起,在赶车时竟不把路人百姓放在眼中。

像你这样胸无大志的人,将来怎么会有出息呢?所以,我要与你离婚!”
妻子的一番数落,使马车夫发现了自己的浅薄和无知,顿感羞愧万分,无地自容。

他从此以后,彻底改变了自己的生活态度,不仅勤奋好学,而且谦虚谨慎,终于用实际行动赢得了妻子的谅解。

马车夫的变化引起了晏子的注意,他好奇地探询其中的奥秘。

马车夫坦诚地将妻子的'批评和自己的决心和盘托出,令晏子十分感动。

他不仅欣赏马车夫的妻子志存高远、超凡脱俗的境界,而且赞佩马车夫知错即改、从善如流的精神。

后来,晏子果然在齐国国君的面前,
推荐这位马车夫做了大夫。

马车夫的故事说明:只有无知无志之人才会盲目骄傲,而勇于正视自身的缺点并能认真加以改正的人,一定会有出息。

鸩鸟和毒蛇
鸩(zhen)鸟和毒蛇都是带有剧毒的动物。

鸩鸟的羽毛可以在酒饭里下毒,能够致人死命;毒蛇一口下去,牙里的毒液也足以使人死亡。

有一次,鸩鸟和毒蛇相遇在一起,鸩鸟扑打着翅膀,准备把毒蛇啄起来吃掉。

毒蛇急中生智,赶紧说:“喂,别吃我,快别吃我!人们最厌恶的就是有毒的东西,你身上带有剧毒,都是因为吃了我们毒蛇的缘故。

我的毒是没有办法除去了,可是你还有机会,只要你不吃我,身上就不会再有毒了,人们就不会厌恶你了!”
鸩鸟冷笑了几声,开口说道:“你这条可恶的毒蛇,少在这里花言巧语,我不会相信你的鬼话的!”
鸩鸟加了把劲,把爪下的毒蛇按得更紧了,接着说道:“你说得很对,我的确有毒,但是人们所厌恶的只是你,而并不是我。

你的毒牙里带有剧毒,专门用毒牙去咬人,置人于死地。

你是主动去害人,人们自然痛恨你。

而我就不同了,我从不用毒去害人,就是偶尔有人用我的羽毛去做些图谋不轨的事,也只是极少数心术不正的人所为,并不关我什么事。

我不但不害人,还是毒蛇的天敌,我帮助人们消灭你,所以我是人们的好朋友,人们喂养我来捕杀你。

你才是真正的害
人精,今天我决不会放过你的!”
话音未落,鸩鸟就猛地啄了下去,把毒蛇吃掉了。

鸩鸟和毒蛇都是有毒的动物,后者死有余辜,前者却深得人们的喜爱,这是因为它们一个是用毒来害人,一个是为了帮助人才会有毒。

我们看待事物,不能仅从表面上去区别,而应该深入其本质,才能作出正确的判断。

【具有哲理的4则历史典故】
1.有哲理的历史典故4则
2.具有哲理的作文
3.「历史典故」
4.具有哲理的历史故事歧路亡羊
5.历史典故汇总
6.凤城历史典故
7.精选历史典故
8.历史典故精选
上文是关于具有哲理的历史典故,感谢您的阅读,希望对您有帮助,谢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