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专项复习九课外文言文阅读含答案解析
期末专项复习(九)—课外文言文-2020春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课时练习

期末专项复习(九)——课外文言文(一)洗心亭记刘禹锡天下闻寺数十辈,而吉祥尤彰彰①。
蹲名山俯大江荆吴云水交错如绣。
始予以不到为恨,今方弭②所恨而充所望焉。
既周览赞叹,于竹石间最奇处得新亭。
彤焉如巧人画鳌背上物,即之四顾,远迩细大,杂然陈乎前,引人目去,求瞬不得。
征其经始,曰僧义然。
啸侣为工,即山求材。
槃③高孕虚,万景坌④来。
词人处之,思出常格;禅子处之,遇境而寂;忧人处之,百虑冰息。
鸟思猿情,绕梁历榱⑤。
月来松闲,雕缕轩墀⑥。
石列笋虡⑦,藤蟠蛟螭。
修竹万竿,夏含凉飔。
斯亭之实录云尔。
然上人⑧举如意挹我曰:“既志之,盍名之以行乎远夫!”余始以是亭环视无不适,始适乎目而方寸为清,故名洗心。
长庆四年九月二十三日,刘某记。
(选自《刘禹锡集》)【注释】①吉祥尤彰彰:吉祥寺尤为著名。
②弭:消除。
③槃(pán):回旋,弯曲。
④坌(bèn):并,一起。
⑤榱(cuī):椽子。
⑥墀(chí):台阶。
⑦虡(jù):柱子。
⑧然上人:指义然。
上人,对僧的尊称。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释义相同的一项是()A.今方弭所恨.而充所望焉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B.修.竹万竿选贤与能,讲信修.睦C.既志.之吾十有五而志.于学D.故.名洗心而两狼之并驱如故.2.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限断三处)蹲名山俯大江荆吴云水交错如绣。
3.是“月来松闲”中“闲”字的繁体篆书,“月色入户”是为。
请赏析“月来松闲”中“闲”的妙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有同学认为,吴均《与朱元思书》中有“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一语,本文中又有“忧人处之,百虑冰息”之句,此亭可叫“息心亭”。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现代文和文言文阅读训练题(含答案)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现代文和文言文阅读训练题(含答案)一、阅读与欣赏(54分)(一)阅读下面的古诗文,完成1一6题。
(16分)春望(杜甫)国玻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1.诗的前四句都统领在一个“”字中,诗人的视野由远及近,由大到小,由到。
(2分)2.请展开想像,描述“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所展现的画面,并揭示诗句的含义。
(2分)隆中对(节选)亮答曰:“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
曹操比子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
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
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
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上,高祖因之以成帝业。
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
智能之士思得明君。
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4分)(1)自董卓已.来 ( ) (2)名微而.众寡 ( )(3)挟.天子而令诸侯( ) (4)利.尽南海 ( )4.翻译下面文言语句。
(2分)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译文:5.问题探究:诸葛亮认为“霸业可成,汉室可兴”应该采取哪些策略?(3分)(1)(2)(3)6.简答:(3分)(1)诸葛亮在对前景的分析中,反复强调“人谋”的重要性,请从文中任举一例说明。
(可用文中原句回答)(1分)(2)联系实际,谈谈“人谋”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
(2分)(二)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7—11题。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阅读专题《大道之行也》(含答案解析)

大道之行也课内精读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大道之行也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
是谓大同。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故人不独亲.其亲( )(2)力恶.其不出于身也( )(3)不独子.其子( )(4)男有分,女有归.( )2.下列句中加点的词与例句中加点的词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货恶其弃于.地也A.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B.相与步于.中庭C.达于.汉阴D.告之于.帝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
是谓大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联系当前创建和谐社会的实际,谈谈这篇文章的现实意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选文构想的理想社会具有哪些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比较阅读一、阅读下面甲、乙两文,回答问题。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课件:专题复习课外文言文阅读

他狡诈,怕自己形陋,叫人扮自己接待使者;他多疑,事毕后派间谍打听 消息;他残酷,怕匈奴使者对自己不利,派人追杀。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课件:专 题复习 课外文 言文阅 读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课件:专 题复习 课外文 言文阅 读
(三)与长子受之
朱熹
盖汝好学,在家足可读书作文,讲明义理①,不待远离膝下②,千里从师。汝既不 能如此,即是自不好学,已无可望之理。然今遣汝者,恐你在家汩③于俗务,不得专 意。又父子之间,不欲昼夜督责。及无朋友闻见④,故令汝一行。汝若到彼能奋然勇 为力改故习一味勤谨则吾犹可望。不然,则徒劳费。 【注释】①义理:指讲求经义、探究名理的学问。②膝下:借指父母。③汩(ɡǔ): 搅乱,扰乱。④ 闻见:这里指相互探讨,增长见识。
骤 视 之 无 不 惊 为 生 人 者 余 亟 叹 其 技 之 奇 妙。
/
/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课件:专 题复习 课外文 言文阅 读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课件:专 题复习 课外文 言文阅 读
3. 文章主要采用什么写作手法来表现蜡人制作者的高超技艺?请简要分析。(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担心儿子在家里被俗务缠身,不能专心读书;②不希望日夜督促责备儿子, 影响父子关系;③担心儿子在家里没有朋友一起探讨,增长见识。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 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10篇(精选)【含答案译文】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10篇(精选)目录(一)陶公性检厉 (1)(二)楚庄王欲伐越 (2)(三)王羲之诣门生家 (3)(四)服虔匿名 (4)(五)丞相牛公应举 (6)(六)文天祥至潮州 (7)(七)庄子家贫 (8)(八)送李愿归盘谷序 (10)(九)喜雨亭记 (11)(十)苏轼其人 (12)(一)陶公性检厉陶公①性检厉,勤于事。
作荆州时,敕船官悉录锯木屑,不限多少。
咸.不解其意。
后正会②,值.积雪始晴,听事③前除雪后犹湿,于是悉用木屑覆之,都无所妨。
官用竹,皆令录厚头④,积之如山。
后桓宣武⑤伐蜀,装船,悉以作钉。
(选自《世说新语》)【注释】①陶公:陶侃,字士行,晋朝鄱阳人,曾任侍中、太尉、荆江二州刺史。
②正会:元旦集会。
③听事:处理政事的厅堂。
④厚头:剩余的比较大的竹块。
⑤桓宣武:桓温,曾任大将军、大司马。
1.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1)咸.不解其意:___________ (2)值.积雪始晴:___________2.请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悉用木屑覆之,都无所妨。
3.文中写了哪两件事?表现了陶公是怎样的人?请用自己的话概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1.(1)全,都(2)遇到,碰上……的时候2.都用锯木屑覆盖在地面上,(人们出入)一点也不受妨碍。
3.积存废弃锯木屑,雪后覆地;积存竹头,造船时做竹钉。
陶公是一个节俭、勤勉的人。
【参考译文】陶侃性情检束而严厉,对政事十分勤勉。
他任荆州刺史时,命令造船的官员把锯木屑全部收集起来,有多少收多少。
大家都不理解他的用意。
后来正月初一大会僚属,恰好遇上久雪初晴,大堂前的台阶下雪后还很湿。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小石潭记》(附答案)

2 小石潭记课内精读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小石潭记(节选)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
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心乐.之( )(2)佁然..不动( )(3)其岸势犬牙..差互( )(4)乃记之而去.( )2.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全石以为.底不足为.外人道也B.乃记之而.去有闻而.传之者C.乃.记之而去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D.心乐之.山川之.美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列对选文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段围绕着“石”来写,在移步换景中引导读者去领略不同的景致。
B.第二段写了游鱼、阳光和影子,动静结合,展现了生动的画面,目的是表现鱼的活跃、可爱。
C.作者的感情随景而变,由乐而忧。
D.柳宗元被贬失意,心情抑郁,所以认为小石潭“不可久居”。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核舟记》知识点译文与阅读练习题(含答案)

《核舟记》知识点与阅读练习一、作者作品《核舟记》选自《虞初新志》。
作者魏学洢(约1596——约1625),字子敬,号茅檐,明朝末年的著名散文作家。
著有《茅檐集》。
《核舟记》是其代表作,被清代人张潮编制的《虞初新志》收录。
二、文章体裁与背景1、体裁:本文的体裁是一篇“记”。
记是古代的一种散文体裁,可以记人和事,可以记山川名胜,可以记器物建筑,可以抒发情怀抱负,可以阐述某些观点。
故又称“杂记”。
在写法上大多以记叙为主而兼有议论、抒情成分。
三、课文内容概括。
本文采用总-分-总的结构布局。
第一部分(第1段)概述王叔远的高超的微雕技艺,点明雕刻品“核舟”主题。
第二部分(第2—5段)详细介绍“核舟”的结构、舟上的人物和题名。
第三部分(第6段)总计核舟的人、物、文字数目,写作者对雕刻家技艺的赞美。
四、字音字形洢(yī) 罔(wǎng) 黍(shǔ) 峨冠(guān)髯(rán)髻(jì)神情与苏、黄不属(zhǔ) 器皿(mǐn)贻(yí)八分有奇(jī)箬(ruò)篷糁(sǎn)楫(jí)篆(zhuàn)壬戌(rén xū)五.词语汇总(一)重点词语。
(1)为宫室、器皿、人物。
为:做,指雕刻。
(2)罔不因势象形。
因:顺着,就着。
象:模仿,指雕刻。
(3)尝贻余核舟一。
贻:赠。
(4)高可二黍许。
可:大约。
(5)其两膝相比者。
比:靠近。
(6)佛印绝类弥勒。
绝:极。
类:像。
(?)矫首昂视。
矫:举。
(8)神情与苏、黄不属。
属:相类似。
(9)珠可历历数也。
历历:分明可数的样子。
(10)其人视端容寂。
端:端正,正视。
(11)其船背稍夷。
夷:平。
(12)而计其长曾不盈寸。
盈:满。
(二)通假字1、诎右臂支船诎通屈,弯曲2、左手倚一衡木衡通横,横着3、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有通又,放在整数与零数之间4、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简通拣,挑选(三)词类活用(1)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箬篷:名词作状语,用箬篷)(2)石青糁之(石青:名词作状语,用石青。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北冥有鱼》(附答案)

4 北冥有鱼课内精读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北冥有鱼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
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南冥者,天池也。
《齐谐》者,志怪者也。
《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1.解释下面加点的词。
(1)怒.而飞( ) (2)志.怪者也( )(3)去.以六月息者也( ) (4)亦若是.则已矣( )2.下面的句子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知其/几千里也 B.其翼/若垂天之云C.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D.亦若是/则已矣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愤怒)B.《齐谐》者,志.怪者也(记载)C.去.以六月息者也(离开)D.亦若是.则已矣(这样)4.以下句子中,表现大鹏鸟“有恃”的一项是( )A.化而为鸟,其名为鹏B.其翼若垂天之云C.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D.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下列对本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起笔即以极度夸张的手法描述了巨鲲变化为大鹏,使人感到惊骇万分、神奇莫测。
B.文中巨大的鹏鸟要腾空而起,乘风做万里游。
当然,这样的鱼和鸟是现实生活中绝对没有的。
C.庄子对鹏飞冲天的情景,作了具体细致的描写和生动的形容,目的是给这个寓言故事渲染一种神秘的气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专项复习(九)课外文言文阅读(含答案解析)(一)陈遗至孝。
母好食铛①底焦饭,遗作郡主簿,恒装一囊,每煮食,辄贮收焦饭,归以遗母。
后值②孙恩掠郡,郡守袁山松即日③出征。
时遗已聚敛④得数斗焦饭未及归家遂携而从军。
与孙恩战,败,军人溃散,遁入山泽,无以为粮,有饥馁⑤而死者。
遗独以焦饭得活,时人以为至孝之报也。
(选自《世说新语·德行》) 【注释】①铛:锅。
②值:正好遇到,恰逢。
③即日:当天,当日。
④敛:积攒。
⑤馁:饥饿。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陈遗至.孝至:极,十分(2)遗作.郡主簿作:做,担任(3)辄.贮收焦饭辄:就(4)遁入.山泽入:进入2.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
(标两处)时遗已聚敛得数斗焦饭/未及归家/遂携而从军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每煮食,辄贮收焦饭,归以遗母。
每次煮饭,就把锅底的焦饭(锅巴)储存起来,回到家里后就给母亲。
(2)遗独以焦饭得活,时人以为至孝之报也。
唯独陈遗靠锅底的焦饭活了下来,当时人们都认为这是对最孝顺的人的报答。
4.读了这个故事后,你得到了哪些启示?做人要有孝心;要尊重老人的喜好;好人有好报。
附参考译文:陈遗十分孝顺。
他母亲喜欢吃锅底的焦饭(锅巴)。
陈遗担任主簿时,总是带一个口袋,每次煮饭,就把锅底的焦饭储存起来,回到家里后就给母亲。
后来遇上孙恩侵入吴郡,当天郡守袁山松就出兵征讨。
这时陈遗已经积攒到几斗锅底的焦饭,来不及回家,便带着随军出征。
(袁山松)和孙恩开战,(被孙恩)打败了,军队溃散,逃入山林沼泽,没有什么可以用来当粮食的,有的人因为饥饿而死了。
唯独陈遗靠锅底的焦饭活了下来,当时人们都认为这是对最孝顺的人的报答。
(二)金山寺(并序)梅尧臣昔尝闻谢紫微①言金山之胜,峰壑攒水上,秀拔殊众山,环以台殿,高下随势,向使善工摹画,不能尽其美。
初恨未游,赴官吴兴,船次瓜洲,值海汐冬落,孤港未通,独行江际,始见故所闻金山者,与谢公之说无异也。
因借小舟以往,乃陟②回阁,上上方③,历绝顶以问山阿④,危亭曲轩,穷极山水之趣。
一草一木,虽未萼⑤发,而或青或凋,皆森植可爱。
东小峰谓之鹘⑥山,有海鹘雄雌栖其上,每岁生雏,羽翮⑦既成,与之纵飞,迷而后返,有年矣。
恶禽猛鸷不敢来兹以搏鱼鸟,其亦不取近山之物以为食,可义也夫。
薄暮返舟,寺僧乞诗,强为之句以应其请。
偶然而来,不得仿佛,敢与前贤名迹耶。
吴客独来后,楚桡⑧归夕曛。
山形无地接,寺界与波分。
巢鹘宁窥物,驯鸥自作群。
老僧忘岁月,石上看江云。
(选自《梅尧臣集编年校注》) 【注释】①谢紫微:谢绛,作者妻兄。
②陟:登,上。
③上方:佛寺名。
④山阿(ē):山岳。
⑤萼(è):花萼。
⑥鹘(hú):一种凶猛的鸟。
⑦羽翮(hé):羽毛。
⑧桡(ráo):船桨。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秀拔殊.众山殊:不同(2)向使善.工摹画善:擅长(3)船次.瓜洲次:停泊(4)薄.暮返舟薄:靠近2.下列句子停顿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D)A.昔尝闻/谢紫微言金山之胜B.向使/善工摹画C.穷极/山水之趣D.恶禽猛鸷不敢来/兹以搏鱼鸟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始见故所闻金山者,与谢公之说无异也。
才看见之前听说的金山,与谢公所说的没有不同。
(2)薄暮返舟,寺僧乞诗,强为之句以应其请。
傍晚乘船返回,寺僧向我要诗,勉强写了几句来应付他的请求。
4.你认为诗句“巢鹘宁窥物”写得好吗?请结合诗文做简要分析。
此句写得好,写出巢鹘不取近山之物,赞扬它的“义”,以物喻人,肯定了他的不贪外物,不同流合污的高贵品质。
附参考译文:我曾经听谢紫薇说过金山的美景,峰峦沟壑簇拥在水上,秀丽挺拔与其他的山峰不同,周围环绕着楼台殿阁,顺着山势的高低起伏而建,假使擅长精巧描摹、精通高超画技的人,也不能将它的美景全部展现。
当初为没能游玩(金山)而感到遗憾,到吴兴去做官,客船停在瓜洲,正碰上大海潮汐冬季回落,孤独的港湾没能通航,独自行走在江边,才看见之前听说的金山,与谢公所说的没有不同。
于是乘坐小船过去,登上回旋的亭阁,攀上上方寺,登临绝顶,俯瞰其他的山岳,亭阁轩室在地势险要之处,极尽山水的乐趣。
草木虽然没有开花,但有的青绿有的凋零,都挺立可爱。
东边的小山叫作鹘山,有一种凶猛的雌雄海鸟在上面栖息,每年生小海鸟,小海鸟羽毛长成后,与它一起飞翔,迷失道路后就返回,已经有许多年了。
凶恶的猛禽不敢来这里跟海鸟搏斗,海鸟也从不从附近的山上拿东西当食物,真是“义”啊。
傍晚乘船返回,寺僧向我要诗,勉强写了几句来应付他的请求。
只是偶然来这里,连大概都没有领略,哪敢与前人贤士留下的作品相提并论呢?吴客独来后,楚桡归夕曛。
山形无地接,寺界与波分。
巢鹘宁窥物,驯鸥自作群。
老僧忘岁月,石上看江云。
(三)有人入山射鹿,忽堕一坎①内,见熊子数头。
须臾,有大熊入,以为必害己。
良久,大熊出果分与诸子。
末后作一份与此人。
此人馁②久,冒死啖③之。
熊似甚怜之。
每旦熊母觅食还辄分果与之此人赖以支命。
后熊子大,其母一一负而出。
子既出尽,此人自分必死坎中,而熊母复还,入坐人边。
人解其意,便抱熊足,熊即跃出,遂不得死。
呜呼,人言禽兽无义,然顾此熊,安得言无情哉!【注释】①坎:低洼的地势,坑。
②馁:饥饿。
③啖:吃。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忽堕.一坎内堕:掉落(2)见熊子数.头数:几,几个(3)子既.出尽既:已经(4)人解.其意解:明白2.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
(标三处)每旦/熊母觅食还/辄分果与之/此人赖以支命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子既出尽,此人自分必死坎中。
小熊全部都出来了,那人料想自己必定会死在坑中。
(2)人言禽兽无义,然顾此熊,安得言无情哉!人们说禽兽没有情义,但看这熊(的行为),怎么能说动物没有情义呢?4.仔细阅读文章,说说文中的熊母有哪些可称颂之处。
熊母极有人性,不仅不残害掉入坑中的猎人,还分给他食物,把他当作自己的孩子来喂养,最后还救他出坑。
熊母的行为具备雌性动物的母爱天性。
附参考译文:有一个人到山里射鹿,忽然掉进一个坑里,看到有几头小熊。
一会儿,有只大熊进入坑里,那人认为它必定会伤害自己。
过了很久,大熊拿出食物分给几个孩子,最后给了那人一份。
那人饿了很久,冒着生命危险吃了。
大熊似乎很同情他。
每天早上,母熊觅食回来,总是分给他一份,这个人依赖(母熊给的食物)来活命。
后来,小熊长大了,母熊把它们一一背出坑。
小熊全部都出来了,那人料想自己必定会死在坑中,然而母熊又回来了,跳入坑中,坐在那人身边。
那人明白了它的意思,便抱着母熊的腿,母熊立即跳出,(那人)于是没有死。
啊,人们说禽兽没有情义,但看这熊(的行为),怎么能说动物没有情义呢?(四)修①幼失父,母尝谓曰:“汝父为吏常夜烛治②官书屡废③而叹!吾问之,则曰:‘死狱也,我求其生不得尔。
’吾曰:‘生可求乎?’曰:‘求其生而不得,则死者与我皆无恨。
夫常求其生,犹失之死,而世常求其死也。
’其平居教他子弟,常用此语,吾耳熟焉。
”修闻而服④之终身。
(节选自《宋史·欧阳修传》) 【注释】①修:欧阳修,宋代文学家。
②治:处理。
③废:放下。
④服:听从,信服。
这里指遵从。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母尝.谓曰尝:曾经(2)死狱.也狱:案件(3)我求.其生求:寻找(4)其平居教.他子弟教:教育,教导2.请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
(标两处)汝父为吏/常夜烛治官书/屡废而叹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求其生而不得,则死者与我皆无恨。
为犯人找活下来(不死)的理由,即使找不到,那么被判死刑的人和我都没有遗憾了。
(2)修闻而服之终身。
欧阳修听了母亲的话后,一生都遵从他父亲(母亲)的教导。
4.结合选文内容,谈谈本文给我们的启示。
【示例一】良好的家庭教育对孩子成材有着重要作用(“修母”教子有方)。
从“修母”能以丈夫的优良品德教育孩子看出。
【示例二】做官要公正严明(孩子成长中,父母的榜样作用是不可忽视的)。
从“修父”做官时办案公正、明察秋毫(“修父”对欧阳修的影响)看出。
【示例三】我们要善于听取有益的教诲,以优秀的人为榜样,做一个有作为的人。
从欧阳修听从母亲的教导,以父亲为榜样并一生效仿看出。
附参考译文:欧阳修从小失去了父亲,母亲曾经对他说:“你父亲做官的时候,经常在夜里挑灯处理文书,多次停下来叹息。
我问他,就说:‘这是一个该判死刑的案件,我想为他找一条活下来的理由却找不到。
’我说‘活下来的理由,也可以找吗?’他说:‘为犯人找活下来的理由,即使找不到,那么被判死刑的人和我都没有遗憾了。
我经常在为死囚寻求生路的过程中,还是因为自己的失误而导致本不该处死的人最后被处死了,可是世间一般的官吏常常都是在为犯人寻找判死罪的理由呀。
’他平时教育晚辈,也常常用这些话,(我听惯了)所以记得很熟。
”欧阳修听了母亲的话后,一生都遵从他父亲的教导。
(五)论马臣有二马,日啖刍豆①数升,饮泉一斛②,然非精洁则不受。
介③而驰,初不甚疾,比行百余里始奋迅④,自午至酉,犹可二百里;褫⑤鞍甲而不息不汗,若无事然。
此其受大而不苟取,力裕而不求逞,致远之材也。
不幸相继以死。
今所乘者日不过数升而秣⑥不择粟饮不择泉,揽辔未安,踊跃疾驱,甫百里,力竭汗喘,殆欲斃⑦然。
此其寡取易盈,好逞易穷,驽钝之材也。
(选自《宋史·岳飞传》) 【注释】①刍豆:草和豆。
指牛马的饲料。
②斛:量器名,十斗为一斛。
③介:披甲。
④奋迅:鸟兽飞奔而有气势。
⑤褫:脱去,解开。
⑥秣:吃。
⑦斃:同“毙”,死。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D)A.然非精洁则不受.受:接受,这里是“吃”的意思B.初不甚疾.疾:快C.殆.欲斃然殆:几乎D.好逞易穷.穷:贫穷(解析:D项“穷”的意思是穷尽,竭尽。
)2.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
(标三处)今所乘者/日不过数升/而秣不择粟/饮不择泉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比行百余里始奋迅。
等到跑了一百多里后,才开始有气势地飞奔。
(2)此其寡取易盈,好逞易穷,驽钝之材也。
这马,吃得少容易饱,喜欢逞能容易力竭,是驽钝的劣马啊!4.在这篇文章中,作者表面在论马,实际在论人。
结合文章说说作者欣赏什么样的人才。
欣赏不苟且,有本领,不张扬,竭尽心力的人才。
附参考译文:我有两匹马,它们每天能吃几升饲料,喝一斛泉水,但是不是精细干净的(饲料和水)宁愿饿死也不吃。
披甲戴盔奔驰,一开始好像不是很快,等到跑了一百多里后,才开始有气势地飞奔,从午时到酉时,还可跑两百里;脱下鞍甲不喘息、不出汗,就好像没有事的样子。
这马,吃得多却不苟且随便接受食物,力气充沛却不追求逞能炫耀,是到达远路的良材啊。
不幸的是,(在历次战役中)相继死去。
现在我所骑的马,每天所吃不超过数升,饲料不挑拣粟米,喝的也不选择泉水,收紧缰绳就开始不安,跃跃欲试,迅速奔跑,刚到一百里,力气竭尽,汗水淋淋,气喘吁吁,几乎要死去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