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级别星形细胞瘤影像诊断 ppt课件

合集下载

小儿星形细胞瘤科普宣传课件

小儿星形细胞瘤科普宣传课件

星形细胞瘤的预后和生存率:预后因多 种因素而异,早期发现和治疗是提高生 存率的关键。
第三部分
第三部分
星形细胞瘤的预防措施:目前 尚无明确的预防措施,但健康 生活方式、良好的饮食习惯和 避免暴露于有害物质可能有助 于降低患病风险。
第三部分
星形细胞瘤的研究进展:科学家们正在 不断深入研究星形细胞瘤的发病机制和 治疗方法,以改善患者的预后和生存率 。
第一部分
星形细胞瘤的症状:常见症状包括头痛 、呕吐、视力问题和行为改变等。
第二部分
第二部分
星形细胞瘤的诊断方法:通过 头部MRI扫描和脑脊液检查可以 确定诊断,进一步鉴定瘤体的 类型和分级。
星形细胞瘤的治疗方法:治疗 方法包括手术切除、放射治疗 和化疗,需要根据病情综合考 虑合适的治疗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案。
第二部分
小儿星形细胞 瘤科普宣传课

目录 第一部分 第二部分 第三部分
第一部分
第一部分
星形细胞瘤的定义和特点:小 儿星形细胞瘤是一种罕见的儿 童肿瘤,起源于星形胶质细胞 ,常见于婴幼儿期和儿童早期 。
导致星形细胞瘤的原因:尚不 清楚导致星形细胞瘤的确切原 因,遗传、环境和基因突变等 因素可能与其发病有关。
对小儿星形细胞瘤患者及家属的支持: 提供心理和社会支持对患者及其家属来 说非常重要,可以减轻痛苦和提高生活 质量。
谢谢您的观赏聆听

小脑肿瘤的影像诊断 ppt课件

小脑肿瘤的影像诊断  ppt课件
囊液含有刺激血管生成的因子,新生血管位于囊壁
7
case1
男,10y
行走不稳3年, 头痛1年
T1 CT
T2
T2
T1-sag
8
增强后
9
case2 男,13y 以头痛伴呕吐1年余为
主诉
实性成分明显强 化
FLAIR
T2
DWI
10
+C
T2
T1
case3
男,7y
以头痛、头晕 半年为主诉
DWI
+C
11
Case4 男 8y 以反复头痛半年
好发部位:以第四脑室最多见(75%位于幕下,2 幕上仅占25%)。
临床特点:由于肿瘤发生于第四脑室内,颅内压 增高出现早,小脑损坏出现晚且轻,多有强迫头 位。
40
CT平扫: 表现为第四脑室内等或稍高密度占位性肿块,密度不均,其内可见高 密度钙化、出血及低密度坏死区。 CT增强:
Case4 男,9y 反复呕吐2周 DWI
脑脊液播散
35
术后 复发 播散
36
DWI
无病理证实的病例
37
38
髓母细胞瘤与室管膜瘤的鉴别 见下
39
覆盖于脑
室管室膜系瘤统的
内面
室管膜瘤是起源于脑室或脊髓中央管的室管 膜细胞的肿瘤,由肿瘤性室管膜细胞构成。
好发年龄:儿童、青少年(<16岁),亦可见于 成人。(男多于女)
5
生长缓慢,瘤体黏液变、囊变常见。 (80%的儿童星形细胞瘤有囊变) 常见的临床症状:头痛、呕吐、倦怠、不同程度的平衡和协调障碍。 预后好。分化程度较好,相当于星形细胞瘤I级,肿瘤完全切除后5年 生存率可达95%以上。
6
MRI: 1多位于中线区,瘤体较大,边界多数较清楚,瘤周水肿轻微; 2平扫T1WI低或稍低信号,T2WI多呈高信号,内部常有囊变和坏死 区,可有钙化。 3增强扫描:易囊变,实性部分较明显强化,囊壁可强化(部分病 例不强化)

星形细胞瘤

星形细胞瘤
a iso-intensity mural nodule on T2 ▪ Contrast enhancement with both CT and MRI
vermis
T1
T1-enhance
T2
F 62Y
Pathology
Diffuse astrocytoma-GradeⅡ
Grade-Ⅱ Diffuse astrocytoma
Classification and Diagnosis of astrocytoma(星形细胞瘤)
Lecturer: Guo Xiang
Morbidity of Astrocytoma
Astrocytic tumor 78%
Glioma Primary 40% brain tumor
Type of Astrocytoma
Imaging Characteristic
▪ Brainstem or supratentorial white matter
▪ poorly defined border
▪ Low-density on CT slightly>CSF
▪ No significant enhancement
F 54Y
Grade-Ⅲ Anaplastic astrocytoma
Grade-Ⅳ Glioblastoma
borderline tumor surgery
recur
malignancy will be higher
弥漫型星形细胞瘤属于交界性肿瘤, 容易复发,且恶性度有不断增加的趋 势,最终发展为胶质母细胞瘤。
▪ Because the treatment of astrocytoma is mainly based on pathological type ,so it will be very helpful to make an accurate diagnosis to the level of cells .

成人型弥漫性低级别星形细胞瘤的MRI诊断

成人型弥漫性低级别星形细胞瘤的MRI诊断

成人型弥漫性低级别星形细胞瘤的MRI诊断成人型弥漫性低级别星形细胞瘤的MRI诊断引言:星形细胞瘤是一种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其中低级别星形细胞瘤相对较为良性。

然而,成人型弥漫性低级别星形细胞瘤在临床上依然具有一定的挑战性。

而利用磁共振成像(MRI)作为一种无创、无放射性的成像工具,对该病进行早期发现、定位和评估是非常关键的。

MRI技术:MRI技术是一种基于核磁共振的成像方法,通过利用磁场和射频脉冲与人体组织中的原子核相互作用,获得各种组织的高分辨率图像。

常用的MRI技术包括T1加权图像、T2加权图像、FLR序列、弥散加权成像(DWI)以及动态对比增强成像(DCE-MRI)等。

MRI特征:成人型弥漫性低级别星形细胞瘤在MRI上的特征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1. T1加权图像:病灶呈等或略低信号,边界较清晰;2. T2加权图像:病灶呈等或略高信号,边界模糊;3. FLR序列:病灶呈高信号,边界模糊;4. DWI:病灶呈等或稍高信号,ADC值较高;5. DCE-MRI:动脉期呈稍高信号,静脉期呈等或稍低信号。

MRI诊断:基于上述MRI特征,我们可以进行成人型弥漫性低级别星形细胞瘤的诊断。

然而,由于弥漫性低级别星形细胞瘤在MRI上的表现与其他病变相似,如脑膜瘤、胶质瘤等,因此还需要结合临床症状、病程、其他影像学检查以及病理学检查等综合评估。

此外,MRI还可以用于定位病灶的具体部位,评估病灶与周围组织的关系,并对病灶进行评估和观察。

MRI进展:随着MRI技术的不断发展,相关的成像技术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改进。

如现代MRI技术中引入了功能性MRI(fMRI)和磁共振波谱成像(MRS)等技术,可以更加全面地评估和观察弥漫性低级别星形细胞瘤的形态、功能和代谢。

此外,利用MRI动态对比增强成像技术,也可以更准确地评估病灶的血供情况以及与周围组织的关系。

结论:MRI作为一种重要的影像学诊断工具,在成人型弥漫性低级别星形细胞瘤的早期发现、定位和评估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星形细胞瘤护理查房PPT

星形细胞瘤护理查房PPT
通过头部神经系统检查和肢体 运动感觉检查等方法,可以全 面了解病人的神经系统状况。
总结
在护理过程中,要注重病人的病史、营 养支持、监测生命体征和提供心理支持 等方面的工作。
谢谢您的观 赏聆听
监测病人生命体征,包括瞳孔 反应、呼吸情况和血压等,以 及定期进行电生理检查。
病人及家属教育,向病人及家 属提供关于疾病、治疗和护理 的相关知识和建议。
护理要点
心理支持,给予病人情绪上的支持和鼓 励,帮助他们应对疾病和治疗过程中的 压力和困惑。
总结
总结
星形细胞瘤的护理查房是为了 及时发现病情变化、评估治疗 效果和提供全面的护理支持 查房内容 护理要点 总结
背景介绍
背景介绍
星形细胞瘤是一种罕见的中枢 神经系统肿瘤,通常发生在脑 干和脊髓。
该瘤由克鲁伯尔(kroo�ber) 细胞异位增生形成,瘤细胞具 有类似星形胶质细胞的形态。
背景介绍
星形细胞瘤的症状常常包括头痛、恶心 、呕吐、行走不稳、共济失调等。
间的运动协调性以及肌张力等。
查房内容
神经系统其他方面的检查: - 验觉测试,包括触觉、压
力、振动和温度感觉等。 - 意识层次检查,包括定向
力、认知能力和洞察力等。
护理要点
护理要点
了解病人的病史,包括手术史、放疗史 和药物治疗史等。
营养支持和饮食管理,确保病人摄入足 够的营养,并合理安排饮食。
护理要点
查房内容
查头部房神内经系容统检查:
- 观察病人的注意力、意识 状态、乍现意识状态及镇静程 度等。
- 评估瞳孔大小、对光反应 及自主眼球位移。
- 查房时注意面部不同部位 的运动,包括眼球运动、面颊 蠕动和口角抬升等。
查房内容

低级别星形细胞瘤影像诊断

低级别星形细胞瘤影像诊断
• 肿瘤可发生于中枢神经系统任何部位,成 人多见于幕上,儿童多见于幕下。
• 临床表现为肿瘤所致定位体征和颅内高压 症状,主要表现为头痛、呕吐、视神经盘 水肿、视力视野改变、偏瘫、癫痫、复视 和生命体征的改变等症状,无特异性。
分类
• I级为毛细胞型星形细胞瘤(PA),少见的尚有室 管膜下巨细胞星形细胞瘤。
大体病理
• 小脑PA生长缓慢,病灶境界清楚,瘤体黏液变、 囊变常见。
• 显微镜下肿瘤细胞具有单极或双极毛发样胞突, 组织紧密/疏松区交替分布。肿瘤区域血管增生明 显,核分裂像少见。
• 免疫组化: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是星形胶 质细胞特征性标记,PA呈阳性或强阳性。CD34为 血管标记物,PA表达呈阳性,说明新生血管丰富。 Ki-67(细胞周期相关性核抗原),是细胞增殖活 性标记物,PA表达低,说明增殖活性低。
弥漫性星形细胞瘤
鉴别诊断
• 较早期脑梗死:1.临床起病急,症状较重。2.低密 度楔形变与供血动脉分布一致,增强可见脑回样、 线样强化改变。3.DWI急性期高信号。
• 脑炎:发病急,进展快,常有上呼吸道前驱感染史, 病变主要侵犯边缘系统,双侧颞叶多见,可有出血、 增强呈斑片状、线样强化,结合临床和实验室检查 可鉴别。
影像表现
• CT:平扫为低密度,CT值约3-15HU,增强后囊壁 不强化或轻度强化,壁结节及实性部分明显强化。
• MRI:长T1、长T2信号,表现为“瘤中有囊”或 “囊中有瘤”,实性部分强化明显,易出现梗阻 性脑积水。
鉴别诊断
• 髓母细胞瘤:恶性度较高,发病高峰在4-8岁,好 发于小脑蚓,信号特点与PA相似,可通过CFS种植 转移,其特征性可通过DWI高信号来鉴别。
弥漫性星形细胞瘤
• 为良恶性交界肿瘤,分化程度好,但呈弥漫浸润 性缓慢生长,占星形细胞来源的肿瘤10%-15%, 好发于青中年,峰值年龄为30-40岁,男性多见, 这类肿瘤常有转化为间变性星形细胞瘤和胶质母 细胞瘤的恶性倾向。

弥漫性星形细胞瘤影像

弥漫性星形细胞瘤影像

弥漫性星型细胞胶质瘤CONTENTS概论影像表现鉴别诊断小结,01概述02⚫弥漫性星形细胞瘤, 也被称为低度浸润性星形细胞瘤。

肿瘤和正常脑组织之间没有可识别的边界⚫WHO Ⅱ级, 可转变为间变性星形细胞瘤和胶质母细胞瘤⚫20-45岁的年轻人,两个高峰,一个高峰在童年(6-12岁),另一个高峰在成年早期(26-46岁)。

⚫男:女=3:2⚫多位于额颞叶手术切除如果可行的话02⚫最常见的临床表现是癫痫(40%),尤其是成年人;头痛,脑积水;局灶性神经功能障碍;人格改变⚫治疗取决于临床表现,以及肿瘤的大小和位置。

处理方式如下:✓可行的情况下手术切除✓在肿瘤复发或进展时进行放疗02⚫病理学检查肿瘤境界不清楚,无包膜,肿瘤界限不清,局部脑组织肿胀,偶见囊变、钙化及出血。

⚫镜下显示瘤细胞轻-中度异型,结构疏松,常见微囊变及细小纤维背景。

免疫组化染色胶质酸性蛋白(GFAP)、异柠檬酸脱氢酶-1(IDH1)及少突胶质细胞转录因子-2(Olig2)染色(+)。

0202影像表现典型的低级别浸润性星形细胞瘤表现为等密度或低密度区的正质量效应,通常没有任何强化(事实上,增强的存在意味着更高级别的肿瘤),尽管双生细胞星形细胞瘤特别能显示出少量强化。

02⚫MRI 是诊断的首选方式,对于较小的肿瘤,在CT 上很难被发现,特别是因为它们往往不强化⚫CT✓等密度或低密度,边界不清,有占位效应,少有瘤周水肿✓通常没有强化(强化明显提示更高级别的肿瘤)✓钙化少见(10-20%)✓囊变可见典型的低级别浸润性星形细胞瘤表现为等密度或低密度区的正质量效应,通常没有任何强化(事实上,增强的存在意味着更高级别的肿瘤),尽管双生细胞星形细胞瘤特别能显示出少量强化。

02⚫MRI✓T1WI与白质相比呈等或低信号通常局限于白质并导致相邻皮质的扩大增厚;晚期皮质也可受累(与一开始就位于皮质的少突胶质细胞瘤相鉴别)✓T2WI T2-FLAIR 不匹配征:T2高信号在FLAIR 上呈低信号浸润性星形细胞瘤扩散过程中的“微囊变”是浸润性星形细胞瘤的一种独特表现,但仅在少数病例中才能出现✓DWI/ADC通常不受限典型的低级别浸润性星形细胞瘤表现为等密度或低密度区的正质量效应,通常没有任何强化(事实上,增强的存在意味着更高级别的肿瘤),尽管双生细胞星形细胞瘤特别能显示出少量强化。

影像诊断病理丨星形细胞肿瘤

影像诊断病理丨星形细胞肿瘤

影像诊断病理丨星形细胞肿瘤星形细胞肿瘤(一)星形细胞瘤(astrocytoma)1、基本病理星形细胞瘤好发于大脑半球白质,以额叶、颞叶及其相邻区域多见,也可发生于丘脑、脑干及小脑半球。

星形细胞瘤包括纤维型、原浆型、肥胖型等亚型肿瘤。

星形细胞瘤约占全部颅内肿瘤的30%,占神经胶质瘤的78%以上。

肿瘤可达数厘米大小的结节至巨大肿块。

分化较好的肿瘤境界不清,而分化程度较低的肿瘤由于生长速度较快易有变性、坏死和出血,加之肿瘤组织的细胞数量更为密集,肉眼观似与周边组织分界清楚,但两者之间并无包膜或变性细胞形成的假分隔存在,在分界外的正常组织中仍有瘤细胞侵入。

肿瘤内含有多少不等的胶质纤维,约50%肿瘤的胶质部分形成囊腔。

星形细胞瘤内微囊形成是肿瘤分化良好的重要标志。

囊内多含有清亮液体,蛋白含量较高。

位于小脑的星形细胞瘤通常为一个大囊,囊壁有瘤结节,囊壁为纤维结缔组织及神经胶质纤维构成,只要切除肿瘤结节即可达到根治肿瘤的目的,此种肿瘤称之为“瘤在囊内”型。

肿瘤细胞可分为纤维型胶质细胞、原浆型胶质细胞和肥胖型胶质细胞。

前两者为良性肿瘤,后者性质介于良恶性之间。

•纤维型星形细胞瘤最为常见,生长缓慢。

瘤细胞较小,分布均匀,大多数不见胞浆仅见细胞核,极少见核有丝分裂相。

瘤内血管少,偶可见小的钙化和小的囊腔。

瘤周脑水肿轻微,无炎细胞浸润。

•原浆型星形胶质细胞瘤主要见于大脑。

瘤体大,无包膜,多有囊性改变。

•肥胖型星形胶质细胞瘤好发于大脑半球,浸润性生长,肿瘤质软,常可见小的囊性变形成。

如肿瘤细胞出现间变,细胞密度增大,血管内皮细胞增生,则为间变型星形细胞瘤。

2、临床主要信息以癫痫发作、颅内高压、运动及智力障碍等临床症状为主要表现。

儿童的星形细胞瘤多见于小脑半球或小脑蚓部,常阻塞或压迫第Ⅳ脑室引起颅内高压。

脑干肿瘤主要表现为头晕、复视及颅神经、锥体囊受损症状。

3、影像诊断病理基础星形细胞瘤主要影像学表现为脑白质内的占位性病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幕上低级别星形细胞瘤

分化良好的星形细胞瘤主要位于白质内,肿瘤含 神经胶质纤维多,可有囊变,肿瘤血管趋于成熟。
好发于成人,额、颞叶多见,顶叶次之。


CT平扫密度较低,密度均匀,坏死囊变少,增强 扫描无强化或轻度强化,无或轻度瘤周水肿。 MR信号较均匀,呈长T1、长T2信号,增强无强化 或轻度强化,无或轻度瘤周水肿。


分类

I级为毛细胞型星形细胞瘤(PA),少见的尚有室 管膜下巨细胞星形细胞瘤。
II级为弥漫性星形细胞瘤(DA),包括纤维型、 原浆型、肥胖细胞型。

毛细胞型星形细胞瘤

好发于儿童和青少年,20岁以下多见,病变好发 于小脑及中线结构旁多见。
肿瘤多呈类圆形,边界清,瘤周无水肿,钙化和 出血少见。 肿瘤常伴不同程度囊变,根据囊变程度可粗略分 为3种类型: 囊肿型:病变呈囊性,没有壁结节和实性肿块。 肿块型:病变以实性部分为主,伴或不伴有囊变。
低级别星形细胞瘤

WHO I级和II级星形细胞肿瘤与III、IV级相比其恶性度较低,预后较好, 故合称为低级别星形细胞瘤,临床上采取以手术切除为主的综合治疗。 肿瘤可发生于中枢神经系统任何部位,成人多见于幕上,儿童多见于 幕下。 临床表现为肿瘤所致定位体征和颅内高压症状,主要表现为头痛、呕 吐、视神经盘水肿、视力视野改变、偏瘫、癫痫、复视和生命体征的 改变等症状,
为良恶性交界肿瘤,分化程度好,但呈弥漫浸润 性缓慢生长,占星形细胞来源的肿瘤10%-15%, 好发于青中年,峰值年龄为30-40岁,男性多见, 这类肿瘤常有转化为间变性星形细胞瘤和胶质母 细胞瘤的恶性倾向。
临床表现为癫痫样抽搐及头痛、头晕、呕吐症状 为主,与肿瘤浸润性生长和颅内压升高有关。


影像表现

CT:平扫为低密度,CT值约3-15HU,增强后囊壁 不强化或轻度强化,壁结节及实性部分明显强化。
MRI:长T1、长T2信号,表现为“瘤中有囊”或 “囊中有瘤”,实性部分强化明显,易出现梗阻 性脑积水。

鉴别诊断

髓母细胞瘤:恶性度较高,发病高峰在4-8岁,好 发于小脑蚓,信号特点与PA相似,可通过CFS种植 转移,其特征性可通过DWI高信号来鉴别。 室管膜瘤:好发于第四脑室,平扫为等或稍高密 度,其内可见散在低密度囊变和高密度钙化。 血管母细胞瘤:好发于20-40岁,男性多于女性, 好发于小脑半球及小脑蚓,“大囊伴小结节”为 典型表现,增强强化显著,结节强化较其明显, 脑灌注成像可成为两者鉴别诊断的方法。 转移瘤:“小结节,大水肿”+原发病灶。



大体病理

小脑PA生长缓慢,病灶境界清楚,瘤体黏液变、 囊变常见。
显微镜下肿瘤细胞具有单极或双极毛发样胞突, 组织紧密/疏松区交替分布。肿瘤区域血管增生明 显,核分裂像少见。 免疫组化: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是星形胶 质细胞特征性标记,PA呈阳性或强阳性。CD34为 血管标记物,PA表达呈阳性,说明新生血管丰富。 Ki-67(细胞周期相关性核抗原),是细胞增殖活 性标记物,PA表达低,说明增殖活性低。
免疫组化:GFAP、S-100、Ki-67阳性。


影像表现

CT:平扫为低密度或等低混合密度,边缘常不清, 钙化、出血少见,增强后无或轻度强化。
MRI:边界不清异常信号灶,部分界清可形成类 圆形肿块影,TIWI等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病 灶内可有囊变,周围大多无水肿,占位征象轻, 增强无或轻度强化(有强化代表间变区,有恶变 倾向),DWI以等低信号为主,当伴有高信号出 现时,提示病灶内细胞密集,异形性增多。

急性脑梗死
结核性脑炎

高级别星形细胞瘤:均匀弥漫浸润特点,但高级 别内密度多不均匀,周围水肿及占位征象更明显, 增强呈不均匀强化,胶母发病年龄更大,DWI也 助于鉴别。

少突胶质细胞瘤:粗大、条状钙化是其特点,但 与无钙化的少突胶质鉴别较困难。
低级别及高级别星形细胞肿瘤的简单鉴别
谢谢

弥漫性星形细胞瘤
鉴别诊断

较早期脑梗死:1.临床起病急,症状较重。2.低密 度楔形变与供血动脉分布一致,增强可见脑回样、 线样强化改变。3.DWI急性期高信号。 脑炎:发病急,进展快,常有上呼吸道前驱感染史, 病变主要侵犯边缘系统,双侧颞叶多见,可有出血、 增强呈斑片状、线样强化,结合临床和实验室检查 可鉴别。

大体病理

肿瘤边界不清,受侵犯的脑结构常扩大、扭曲但 无破坏,当伴有大小不等囊变时局部可呈海绵样 改变,病灶位于额叶者可侵犯对侧。 镜下肿瘤细胞高度分化,弥漫分布,主要以分化 好的纤维型及肥胖型星形细胞分布在微囊样疏松 肿瘤基质中,核深染,圆形或椭圆形,偶见核异 形,缺乏核分裂,无坏死及微血管增生,其中肥 胖型有恶变为更高级别的倾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