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物理 3物态变化
八年物理第三章物态变化课堂笔记

八年物理第三章物态变化课堂笔记(总7页)--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第三章第一节温度☆温度:物体的冷热程度....叫温度。
一、温度计1.原理:根据液体热胀冷缩的规律制成的。
2.液体种类:酒精,水银,煤油。
3.分类:实验室用温度计、体温计、寒暑表。
Ps. 它们的量程不同,分度值也不同。
二、摄氏温度1.常用单位:摄氏度,符号℃。
2.规定:0℃:把在标准大气压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定为0℃。
100℃:把在标准大气压沸水的温度定为100℃。
1℃:0℃和100℃之间分成100个等份,每1个等份代表1℃。
三、温度计的使用使用前:1.观察它的量程,判断是否适合待测物体的温度。
2.认清温度计的分度值,以保证读数的正确。
使用时:1.温度计的玻璃泡应该全部浸入被测的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
2.温度计的玻璃泡浸入被测液体后要稍微等一会儿,待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再读数。
3.读数时温度计的玻璃泡要继续留在液体中,视线要与温度计中液柱的液面(上表面)相平。
温度计的玻璃泡要做大目的是:温度变化相同时,体积变化大。
2上面的玻璃管做细的目的是:液体体积变化相同时液柱变化大。
两项措施的共同目的是:读数准确。
四、体温计1.用途:测量人体温度。
2.分度值:℃,测量范围:35℃~42℃。
3.不同:液体体温计的玻璃泡与玻璃管之间有一个缩口,在体温计离开人体时液柱不会自动退回玻璃泡,可以离开人体读数。
4.用法:每次使用前要用力向下甩,使玻璃管中的液体回到玻璃泡中,以保证测量的准确。
5.体温计的种类:液体体温计、电子体温计、膜状液晶体温计、非接触红外线体温计等。
三种不同用途温度计对比表分类实验用温度计寒暑表体温计用途测物体温度测室温测体温量程-20℃~110℃-30℃~50℃35℃~42℃分度值1℃1℃℃所用液体水银煤油(红)酒精(红)水银特殊构造无玻璃泡上方有缩口使用方法使用时不能甩,测物体时不能离开物体读数。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3章《物态变化》大单元教学设计

八年பைடு நூலகம்学生对物理学科已具备一定的学习基础,掌握了力学、光学等基本概念和规律。在此基础上,学生对物态变化这一章节的学习将面临以下挑战:
1.对物态变化的基本概念和分类认识不够清晰,容易混淆不同物态变化的特点。
2.生活经验中对物态变化的观察不够敏锐,难以将物理知识运用到解释生活现象。
3.实验操作能力有待提高,对实验器材的使用和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存在一定难度。
8.注重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结合环保、生活实际,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科学观念。
9.定期进行教学评价,通过课堂提问、作业、实验报告等方式,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10.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实施差异化教学,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成长。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师以生活中常见的物态变化现象作为导入,如冰融化、水烧开、雾的形成等,引发学生思考:这些现象背后有什么共同的规律?
3.通过物态变化的学习,让学生认识到自然界中各种现象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提高环保意识和生态观念。
4.培养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学会运用物理知识为生活服务,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5.培养学生团结协作、共同进步的团队精神,增强集体荣誉感和责任感。
本章节大单元教学设计将围绕以上教学目标展开,通过多样化、趣味性的教学活动,帮助学生掌握物态变化知识,提高学生的物理素养。
4.设计丰富的练习题,针对计算方法进行专项训练,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重点:物态变化的基本概念、分类、特点及其应用;实验操作和观察分析能力。
难点:物态变化过程中的热量变化及其计算;物态变化在生活中的应用实例分析。
2.重点:六种物态变化过程的识别和区分;物态变化条件及影响因素。
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 第3章《物态变化》教材练习与应用答案详解

一起,当温度变化时这样的双金属片就会弯曲。怎样用它制成温度计?画出你的设计
草图。市场上有一种指针式寒暑表(图3.1-10),就是用双金属片做感温元件的。到商
店去看一看,有没有这样的寒暑表。
答:双金属片温度计的感温元件通常是由两种膨胀系数不同、
彼此又牢固结合的金属片制成的。感温元件一端固定,另一端
连接指针轴。当被测物体温度变化时,两种金属片由于膨胀系
找不到正确的晶体熔化温度变化规律,无法看出晶体、非晶体
之间的差异。
②图3.2-8是某种物质熔化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根据图象的什么特征
可以判断这种物质是一种晶体?它的熔点是多少?从晶体开始熔化到所有晶
体完全熔化,Βιβλιοθήκη 约持续了多长时间?答:因为该物质在熔化过程中温度保持不变,
有确定的熔化温度,所以该物质是晶体;从
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
第3章《物态变化》
练习与应用·答案详解
(PPT讲解版)
第1节《温度》
①在进行实践活动展示时,两位同学都带来了自制的温度计,如图3.1-9所示。他
们所用的玻璃小瓶相同,里面装满同种带颜色的水,在小瓶口的橡皮塞上各插进一
根吸管。观察这两支自制温度计的结构,你认为哪一支温度计对温度的反应更灵敏?
④ 日常生活中有哪些利用熔化吸热、凝固放热的例子?
答:利用熔化吸热:在长途运输海鲜时会放些冰块防止海
鲜变质。利用凝固放热:冬天往果树上洒水,使果树不易
被冻坏。
⑤水的凝固点是0℃,酒精的凝固点是-117℃,
小明把酒精和水的混合液
体放入电冰箱的冷冻室(冷冻室温度可达-5℃)中,经过相当长的时间后,
从冷冻室取出混合液体时,却发现混合液没有凝固。就这个现象你能提出
人教版 八级物理上册 第三章《物态变化》 第1节《温度》(共40张PPT)

0 和100 ℃ ℃之间分成100个等份,每个等 你知道今天的气温是多少吗?
请你写在黑板上,并读出来。
份代表1 ℃ 。 1.如图1所示,温度计的示数为_____℃。
测气温
无缩口
有缩口
无缩口
煤油
水银
酒精
红外线体温计
其他种类温度计
电子温度计 金属?
定义:物体的冷热程度。
1.温度 2.温度计
单位:摄氏度 ℃
测量工具:温度计
工作原理:液体热胀冷缩的规律 构造:玻璃外壳、毛细管、玻璃泡、
液体、刻度及符号
使用方法:二看、一不、四要
合金液固化后能把金属块连接起来,从而实现常温焊
接.这种合金液发生的物态变化与下列现象相同的是
(A.初春),薄雾缥缈D
B.盛夏,夜深露重
C.深秋,天降浓霜 D.寒冬,滴水成冰
4.给体温计消毒的正确方法是 ( )D
A.用开水煮. B.用酒精灯加热. C.用自来水冲洗. D.用酒精棉花擦.
5、某温度计在0℃时,水银柱长
1、测量温度前:
认清量程和分度值
量程:温度计所能
测量的温度范围 分度值:一个小格 代表的值
最高温度值?
°C
120
110
100
90
80
70
60 50
分度值?
40
30
20
10
0
-10
-20
-30
最低温度值?
想想议议
温度计里的液 体可能将温度 计胀破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第三章《物态变化》单元复习优秀教学案例

(3)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汇报,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4)注重知识与生活的联系,设计具有针对性的练习题,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启发学生思维,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通过本节课的复习,学生对物态变化知识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提高。同时,学生在小组讨论和汇报过程中,展现了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总之,本节课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为学生的物理学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学生小组讨论
在讲授新知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教师可以提出一些与物态变化相关的问题,让学生分组讨论并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思考。例如,教师可以提出问题:“冰融化过程中,发生了什么样的物态变化?吸放热情况如何?”学生可以通过观察实验或思考生活中的现象,回答这些问题。通过小组讨论,学生可以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提高其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导入新课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的重要环节。在本节课的导入阶段,教师可以通过展示一些生活中的物态变化现象,如冰雪融化、液体沸腾等,引导学生关注和思考这些现象。教师可以提问:“你们在生活中是否曾经观察到过这些现象?它们是什么物态变化?吸放热情况如何?”通过这样的导入方式,学生可以激发对物态变化的兴趣,积极投入到课堂学习中。
为了达到这一目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知识点的讲解和巩固,通过生动的例子和实际生活中的现象,引导学生理解和记忆物态变化的概念。同时,教师还应设计具有针对性的练习题,让学生在实践中运用所学知识,提高其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将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和思考,探讨物态变化规律。在过程与方法方面,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使其能够运用科学方法主动发现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
初二上册物理第三章 《物态变化》知识点复习及随堂例题

第三章物态变化§3.1 温度一、温度(1)定义:物理学中通常把物体的冷热程度叫做温度。
(2)物理意义:反映物体冷热程度的物理量。
二、温度计——测量温度的工具1、工作原理:依据液体热胀冷缩......的规律制成的。
温度计中的液体有水银、酒精、煤油等.2、常见的温度计:实验室用温度计、体温计、寒暑表。
三、摄氏温度(℃)——温度的单位1. 规定:在标准大气压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定为0摄氏度,沸水的温度定为100摄氏度,分别记作0℃、100℃,平均分为100等份,每一等份代表1℃。
2. 读法:(1)人的正常体温是37℃——37摄氏度;(2)水银的凝固点是-39℃——零下39摄氏度或负39摄氏度.四、温度计的使用方法1. 使用前“两看”——量程和分度值;Ⅰ.实验室用温度计:-20℃~110℃、1℃;(一般)Ⅱ.体温计:35℃~42℃、0.1℃;Ⅲ.寒暑表:-35℃~50℃、1℃.2. 根据实际情况选择量程适当的温度计;如果待测温度高于温度计的最高温度,就会涨破温度计;反之则读不出温度。
3. 温度计使用的几个要点:(1)温度计的玻璃泡要全部浸泡在待测液体10 2040 30仰视:结果偏低 俯视:结果偏高 中,不能碰容器底或容器壁;(2)温度计的玻璃泡浸入被测液体后要稍等一会,不能在示数上升时读数,待示数稳定后再读数;(3)读数时温度计的玻璃泡要继续留在液体中;视线要与温度计中液柱的液面相平.五、体温计1. 量程:35℃~42℃;分度值:0.1℃.2. 特殊结构:玻璃泡上方有很细的缩口。
使用方法:用前须甩一甩。
(否则只升不降)☆典型例题 1. 如右图所示,图1中温度计的示数为 36℃ ;图2中的示数为 -9℃ 。
分析:首先判断液柱的位置:可顺着液柱上升的方向观察,若数字越来越大,则说明液面在0℃以上,应该从0℃向上读;反之则说明液面在0℃以下,应该从0℃向下读。
2. 用体温计测量小强同学的体温是37.9℃,若没有甩过,用它只能测出以下哪位同学的体温( C ) A.小红:37.6℃;B :小刚:36.9℃;C :小明:38.2℃;D :小华:36.5℃分析:体温计只升不降的特点。
第三章物态变化(完整知识点)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

第三章物态变化第一节温度知识点(一)温度与温度计1、温度物体的冷热程度叫温度。
热的物体温度高,冷的物体温度低。
2、测量温度的工具——温度计(1)常用温度计的原理:家庭和实验室里常用的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热胀冷缩的规律制成的。
(2)常用温度计的基本构造常用的液体温度计的主要部分是一根内径很细并且均匀的玻璃管,管下端是一个玻璃泡,泡内装有适量的测温物质,如水银、染成红色的煤油、酒精等,玻璃管外标有均匀的刻度和所用单位的符号。
长刻度线旁标着数字,两个长刻度线之间还有短刻度线,相邻两刻度线之间的温度叫它的分度值。
(3)常用温度计的分类①液体温度计:根据测温物质的不同分为酒精温度计、水银温度计、煤油温度计;根据用途的不同分为实验室用温度计、体温计、寒暑表。
②固体温度计如根据不同金属连接时的温差现象制成的热电偶温度计,根据不同温度下电路导电性不同制成的电子体温计,利用红外线原理制成的非接触红外线温度计,利用不同金属膨胀率不同制成的双金属片温度计等。
③气体温度计:多用氢气或氦气作测温物质,精确度很高,多用于精密测量。
知识点(二)摄氏温度1、摄氏温度的单位:摄氏度,符号是℃。
温度计上的符号℃表示该温度计采用的是摄氏温度。
2、摄氏温度的规定:把在标准大气压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定为0 ℃,沸水的温度定为100 ℃;0℃和100 ℃之间分成100个等份,每个等份代表1℃。
注:0 ℃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与标准大气压下冰水混合物的冷热程度相同,而不是说物体没有温度。
3、摄氏温度的表示方法:在书写摄氏温度时,0摄氏度以下的温度,在数字的前面加“﹣”号,如﹣10 ℃,读作“负10摄氏度”或“零下10摄氏度”;0摄氏度以上的温度,省略数字前面的“+”号,如10 ℃,读作“10摄氏度”或“零上10摄氏度”。
注:热力学温度热力学温度,又称开尔文温标、绝对温标。
理论上宇宙中的最低温度是绝对零点温度-273.15℃,热力学温标将-273.15℃定义为0K,分度方法与摄氏温标相同,表达式为T=t+273.15℃,使用热力学温标时冰水混合物温度为273.15K。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三章《物态变化》课件(共22张PPT)

点是_9_8_℃。
2、小明发现自己组的水比
C 邻组的水先沸腾,提前沸腾
的原因可能是___。
3、图像中AB段水沸腾前吸
时间
热温度_升_高_,BC段水沸 腾时吸热温度_不_变_。
注:液体沸腾的条件是:(1)达_到_沸_点;(2) 继_续_吸_热。
刚停止沸腾的水
沸点与气压(压强)的关系:
沸腾的水
一切液体的沸点,都是压强增大时升高, 压强减小时降低
液化
(1)液化的两种方法:降__低__温__度___ 和_压__缩__体__积____. (2)常见的液化现象
烧水时,壶嘴上方出现 “白 气夏”天.自来水管、水缸和玻璃上会“出 汗”. 冬雾天与,露嘴的里形呼成出.“白气”. 夏天,冰棍周围冒“白气”.
生活中看得见的“白气”是小水珠,而不是水蒸 气.
巩固练习
• 1. 某物质发生物态变化时,它的温度随时 变化情况如图1所示,则该图象是(D)
• A. 冰的熔化图象 • B. 松香的熔化图象 • C. 玻璃的凝固图象 • D. 铁水的凝固图象
0
2、(2006,江西南昌)通过观察下图所示的三幅晾 晒衣服的示意图,结合日常生活的经验,可知:液体 蒸发的快慢与液体的__表__面__积___、液体的___温__度____和 液体表面的空气流速有关。
(2)乙图线温度升高的是 AB、CD 段,温度不变的是 BC 段,
AB段处于固体 状态,BC段处于 固液共存 状态, CD段处于
液体状态,吸热但温度不升高的是
BC
段,
探究释疑
• 1、“手和脑在一块干是创造教育的开始,手脑双全是创造教育的目的。” • 2、一切真理要由学生自己获得,或由他们重新发现,至少由他们重建。 • 3、反思自我时展示了勇气,自我反思是一切思想的源泉。 • 4、好的教师是让学生发现真理,而不只是传授知识。 • 5、数学教学要“淡化形式,注重实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晶体
非晶体
水沸腾
图 象
熔
化
特 点
AB段:固态,吸热升温; BC段,是熔化过程,固液 共存,吸热,温度不变, 对应温度t0为熔点;
吸热,温度 不断升高, 无熔点
AB段:吸热 升温;
CD段:液态,吸热升温
种类 项目
晶体
非晶体
水沸腾
图 象
凝 固
EF段:液态,放热降
特 点
温;FG段:是凝固过 程,固液共存,放热, 温度不变,对应温度 t0为凝固点;GH段:
(3)待冰完全熔化后,对烧杯中的水继续加热,试管 中的水最终____不__会___(选填“会”或“不会”)沸腾。
【母题追问】结合【示范案例】思考以下问题: (1)该实验应选用____小__颗__粒___(选填“大颗粒”或 “小颗粒”)冰来进行实验,效果更好些。
(2)由图象可知,第2 min时处于____固__态___,第6 min时 处于____固__液__共__存__态___。(均选填“固态”“液态”或 “固液共存态”) (3)熔化过程经历了____6__min,冰在第4 min时的内能 ____小__于___(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在第 6 min时的内能。
了解
核心素养
内容要求
科学探究、 经历物态变化的实验探究过程,知道物质
科学思维、 的熔点、凝固点和沸点,了解物态变化过
科学态度 程中的吸热和放热现象。用物态变化的知
与责任
识说明自然界和生活中的有关现象。
科学态度 与责任
用水的物态变化说明自然界中的一些水循 环现象。了解我国和当地的水资源状况, 有关心环境和节约用水的意识。
7.当固体完全熔化后,再加热升温比熔化前慢或快的 原因:物质由固态变为液态时,比热容大小发生变化。 若固态时的比热容小于液态时的比热容,则液态时升 温慢;若固态时的比热容大于液态时的比热容,则液 态时升温快。
【示范案例】 (2018·抚顺中考)如图甲是探究“冰熔化时温度的变 化规律”的实验装置。 世纪金榜导学号
考点2 物态变化的应用 1.吸、放热特点的应用: (1)吸热降温:蒸发吸热降温、熔化吸热降温(如用冰 块退烧等)、升华吸热降温(如运输食品时,利用干冰 升华来吸热降温)。 (2)放热升温:北方的冬天在地窖里储存菜时,地窖里 放几桶水,利用水凝固放热使地窖内温度不会太低。
2.利用液体沸腾过程中温度不变的性质获得稳定的温 度环境: 如木工师傅用“水浴法”熬熔黏胶等。 3.液体沸点与气压关系的应用:利用水的沸点随气压 的升高而增大,进行“升温加热”,如高压锅;利用 水的沸点随气压的降低而减小,进行“低温提纯”, 如去除混合液中的水分。
目标层次 了解
了解
考点1 物态变化及吸、放热的判断 1.物态变化及吸、放热规律:
六种物态变化,每两种是互逆的过程。
2.物态变化判断“三步曲”:
【规避失分点】 水蒸气≠白气:水蒸气是无色透明、看不到的气体, 平常看到的“白气”是水蒸气由于温度降低而液化形 成的液态的小水珠。
【典例1】(2018·内江中考)物态变化在一年四季中随 处可见,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世纪金榜导学号( A ) A.春天的早晨空气中经常会出现大雾,这是液化现 象,需要放热 B.夏天吃冰棒时看到周围冒出“白气”,这是凝华现 象,需要放热
主题二 探究水沸腾时温度的变化规律 【考点解读】 1.实验器材的组装顺序:按照从下到上的顺序,先酒 精灯,再铁架台,后温度计。
2.缩短加热至沸腾时间的方法: (1)减少水的质量,用适量的水做实验。 (2)用初温较高的水做实验。 (3)适当加大酒精灯的火焰。 (4)在加热过程中,可在烧杯口上加盖。
C.秋天的早晨花草上经常会出现露珠,这是熔化现象, 需要吸热 D.冬天的早晨地面上经常会出现白霜,这是凝固现象, 需要吸热
【典例2】(2018·河南中考)自然界中的水循环是通过 水的物态变化实现的。地面上江、河、湖、海中的水 在太阳的照射下不断____汽__化___成水蒸气,流动的水蒸 气遇到冷的空气后____液__化___成小水滴或直接___凝__华__ 成小冰晶,就形成了云。在一定的条件下,小冰晶熔 化成水与原来的小水滴一同下落,形成雨水,汇集到 江、河、湖、海中。
【母题追问】结合【示范案例】思考以下问题: (1)为了顺利完成实验,除图中所示的器材之外,还需 要补充的测量工具是____秒__表__(_或__停__表__)__。 (2)实验时,教师要求向烧杯中倒入热水而不是冷水, 这样做的好处是____缩__短__加__热__时__间___。
(3)水沸腾时,大量气泡不断上升到水面破裂,其中气 泡中的“气”指的是___水__蒸__气____(选填“水蒸气”或 “空气”),气泡在不断上升的过程中,气泡中的气体 压强___变__小____(选填“变大2016·苏州中考)如图所示为液态烛蜡和 水在凝固时的温度—时间图象,则图____甲___表示水的
凝固图象,甲图中该物质在t1至t2时间段内的状态是 ____固__液__共__存___。 世纪金榜导学号
主题一 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 【考点解读】 1.实验器材的组装顺序:先下后上(自下而上),保证 用酒精灯的外焰加热。 2.使用石棉网的目的:使物体均匀受热。
【典例3】(2018·衡阳中考)下列一些关于生活中的物 理现象及其解析正确的是 世纪金榜导学号( B ) A.夏天,盛冷饮的杯子外壁出现水珠,这是水的汽化 现象 B.寒冬,房间窗户玻璃的内表面出现冰花,这属于凝 华现象
C.夏天,在教室内洒水可以降温,是利用水的比热容 大的缘故 D.寒冬,在冰雪覆盖的路面上撒盐便于除雪,是因为 盐可以提高冰雪的熔点
【典例4】(2018·常州中考)PM2.5是漂浮于空气中, 直径小于等于2.5 μm、即____2_._5_×__1_0_-6__m的颗粒物, 某方案提出:利用大型鼓风机向空中喷射大量水滴, 吸附空气中的PM2.5颗粒物下落至地面,但专家认为 该方案欠妥:按1 s喷射2 L水计算,持续喷射1 h就 需喷水____7_._2__t;盛夏,喷射出的水滴还未落地就
4.熔点和沸点的应用:根据熔点和沸点选择不同的液 体温度计。例如,测量我国北方冬季气温(-39 ℃以下) 不能用水银温度计,可选用酒精温度计;测量沸水的 温度不能用酒精温度计,可选用煤油温度计。
【规避失分点】 (1)晶体熔化时,不断吸热,但温度不变;形成晶体时, 不断放热,温度不变。 (2)水沸腾时,不断吸热,温度不变。
(3)晶体物质在熔点(或凝固点)时,可能是固态,也可 能是液态,还可能是固液共存态。
【典例5】(2018·广东中考)如图所示,加热-40 ℃的 冰,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D )
A.BC段表示当前物体的状态仍是固体 B.冰的熔化过程温度不变,说明熔化不需要吸热 C.水的沸腾过程温度不变,说明它的内能不变 D.由图可判断,加热时间相同时冰升温比水快,说明 冰的比热容比水小
3.实验中,测得水的沸点有时不等于100 ℃的原因: (1)水的沸点与水面上方的气压有关。当水面上方气压 低于1标准大气压时,水的沸点低于100 ℃;当杯口的 盖密封较严时,水面上方的气压高于1标准大气压,水 的沸点会高于100 ℃。 (2)水中有杂质。
4.通过沸腾图象判断水量的多少:相同的热源,与温 度轴夹角大的水量多;与温度轴夹角小的水量少。 5.实验收集多次数据的目的: (1)便于观察水的温度升高时,水内部的气泡的多少、 大小变化。 (2)便于观察水沸腾后,继续吸热,温度的变化规律。
6.验证水在沸腾过程中是否吸热的方法:当水沸腾时 停止加热,观察水是否继续沸腾。
【示范案例】 (2018·福建中考A卷)如图甲是“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 化的特点”的实验装置。 世纪金榜导学号
(1)图甲实验装置的组装顺序应为___自__下__而__上_____ (选填“自上而下”或“自下而上”)。 (2)实验中某次温度计的示数如图乙,为____9_2__℃。 根据实验数据绘制的水的温度随加热时间变化的图象 如图丙,由图可知本实验中水的沸点为____9_8__℃。
【典例6】(2018·衡阳中考)在“观察水的沸腾”实验 中,当水温升到89 ℃时,小华开始计时,每隔1 min 记录一次水的温度,然后,小华根据实验数据绘制了 如图所示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下列说法正确的 是( C ) 世纪金榜导学号
A.此时的气压高于标准气压 B.水从89 ℃加热到刚开始沸腾所需时间为4 min C.通过图象可知,水沸腾时温度保持不变 D.水沸腾时气泡上升的情况如图乙所示
已____汽__化___成水蒸气;寒冬,喷射出的水滴很快 ____凝__固___成冰粒,危及道路安全。 (ρ水=1×103 kg/m3)
考点3 物态变化图象解读 1.图象表示法:一般用横轴表示时间,纵轴表示温度, 把温度与时间的变化规律用图象表示。 2.熔化和凝固图象及水沸腾图象对比:
种类 项目
放热,温度 不断下降, 无凝固点
固态,放热降温
BC段:是水 的沸腾过程, 吸热但温度 保持不变, 对应的温度 t0是水的 沸点
【提分技法】 (1)熔化、凝固图象的判断:熔化图象温度总体呈上升 趋势,凝固图象总体呈下降趋势。 (2)晶体和非晶体熔化或凝固图象的判断:图象中若有 一段时间温度保持不变或有平行于时间轴的一段线段, 就是晶体的熔化或凝固图象;反之,就是非晶体的熔 化或凝固图象。
第三章 物态变化
【思维导图】
【素养展览】
核心素养 科学思维、科学探究
物理观念、科学态度 与责任
内容要求
描述固、液和气三种物态的基本特征。 列举自然界和生活中不同状态的物质 及其应用。
目标层次 了解
说出生活环境中常见的温度值。了解 液体温度计的工作原理,会用常见温 度计测量温度。尝试对环境温度问题 发表自己的见解。
3.被加热固体的颗粒大小的要求:尽可能用粉末或碎 块状,这样有利于搅拌,使被加热的固体受热均匀。 4.“水浴法加热”的目的: (1)使被加热的物质受热均匀; (2)使被加热的物质受热缓慢,从而使其慢慢熔化,便 于观察温度变化的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