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时期小说点评论文

合集下载

明清时期小说的兴起与文学水平评析

明清时期小说的兴起与文学水平评析

明清时期小说的兴起与文学水平评析一、引言明清时期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一个重要的阶段,这个时期出现了许多优秀的小说作品。

本文将探讨明清时期小说兴起的原因,并对当时的文学水平进行评析。

二、明清时期小说兴起的原因1.文化繁荣:明清时期社会经济的繁荣和文化活动的频繁促使了小说创作的兴起。

2.文字改革:明代开始使用简化字和白话文,大大提高了人们阅读文学作品的门槛,进一步推动了小说发展。

3.民间故事传承:以《西游记》、《水浒传》等为代表,民间故事流传广泛,为后来小说创作提供了丰富素材。

4.出版业发展:印刷术在明清时期迅速发展,大量图书问世,推动了小说产业化进程。

三、明清时期小说的主要特点1.多样性:在明清时期诞生了各种不同类型的小说,如神怪戏曲类、历史题材类、生活百态类等,满足了不同读者的需求。

2.艺术性:明清时期小说在叙事手法、人物塑造和情节发展上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具有深厚的文学功底。

3.社会批判意识:部分明清小说通过描述社会弊端和揭示人性黑暗,对当时社会进行了尖锐的批判。

4.省思思考:明清小说常常通过寓言或故事来传递道德观念和价值取向,引导读者反思人生问题。

四、明清时期小说代表作品评析1.《红楼梦》:被誉为中国古代小说巅峰之作,以细腻入微的描写和复杂的人物关系而闻名。

它通过对贾宝玉一家衰败命运的展示,抨击了封建家族制度和封建伦理道德。

2.《西游记》:堪称中国四大名著之一,《西游记》通过美丽动人的想象与细腻入微的形象,既展示了五彩缤纷的仙桃洞世界和华丽多彩的情节,也包含了深刻的哲理和对人性的思考。

3.《水浒传》:以宋江等108位英雄起义造反为主线,描述了他们的抗击压迫、正义与邪恶斗争的故事。

小说中描绘了各具特色的人物形象和激荡人心的战斗场面,展现出深厚的人性关怀。

五、明清时期小说对后世影响1.文学遗产:明清时期小说成为中国文学宝库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对后世文学作品起到了重要的启发和借鉴作用。

2.影响世界文学:明清时期小说通过翻译和传播被引入其他国家,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广泛影响,如《红楼梦》在西方也备受赞誉。

明清小说评介

明清小说评介

明清小说评介小说是文学的重要形式之一,它以独特的叙事技巧和艺术手法吸引着读者。

明清时期,是中国古典小说的黄金时代,也是我国小说发展的重要阶段。

本文将对明清时期的古典小说进行评介。

一、明清小说的概述明清时期,古典小说的发展迎来了显著的进步,出现了很多优秀的作品。

这些小说在描写人物性格、生动的场景描写、紧凑的情节结构等方面达到了很高的水平,成为了中国古典文学中的经典之作。

二、《红楼梦》《红楼梦》是我国古典小说中的巨头,也是中华文化的瑰宝。

小说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为主线,塑造了一大批栩栩如生、形象丰满的人物形象,其中“宝玉、黛玉、薛宝钗”等人物更是深入人心。

小说通过对四大家族的生活、人情、社会关系等进行深刻的揭示,反映了明清封建社会的种种弊端和危机,具有非凡的现实意义。

三、《水浒传》《水浒传》是一部充满传奇色彩的古典小说,讲述了宋江等“108将”的起义故事。

小说在描写人物形象上别具匠心,其中的宋江、李逵等人物形象深入人心。

小说的情节跌宕起伏、处理机巧,给读者带来了强烈的视觉和心理冲击。

四、《西游记》《西游记》是一部描写孙悟空和他的三个徒弟师徒四人闯荡西天取经的故事。

故事情节延续了中国传统神话和佛教故事的元素,主人公孙悟空的形象非常具有中国魅力,难能可贵的是小说在描写平民群众生活的方面也是追求极致的。

五、《三国演义》《三国演义》是我国最具影响力的古典小说之一,以三国时期的政变、战争、英雄与士人群像为背景,呈现了不平凡的人物形象和情节结构,其中著名的诸葛亮、关羽、张飞、赵云等人物形象经久不衰,被后人铭记。

小说中的情节迅猛而跌宕,有着浓郁的武侠气息,激起人们强烈的战斗意志。

六、《金瓶梅》《金瓶梅》是一部以黄丽华为中心、描写南京市井生活为背景的长篇小说,是中国小说史上的一部奇葩。

全书描写了金蓮、潘金莲等人论财色、欺凌弱者的场景,极富淫秽色彩。

虽然它在文学价值上存在争议,但作为明清小说的一次高峰,小说在揭示明清社会的罪恶和价值追求等方面还是具有非常重要的历史意义。

论明清小说

论明清小说

论明清小说的时代性明清时代,是白话小说百花齐放、异彩纷呈的岁月。

此时的白话小说不仅数量浩繁,而且以其辉煌的成就赢得了众多的读者,在数千年中国文学殿堂中占据有很重要的位置。

通俗小说能够成为文学的主流,决不是一蹴而就的。

它自诞生那天起,身份就不甚高雅。

既无"登高能赋,可为大夫"的堂皇遭际,又不像"诗言志、歌咏言"那样受圣人青睐。

它无"经"可"崇",也无"圣"可"征",注定了属于世俗民间。

它的崛起经过一个文学的启蒙、继而诞生启蒙文学的艰苦历程.(1)小传统加强,大传统弱化每一个民族文化中都有大传统和小传统,我们称雅和俗,即俗文化和雅文化,有文野之分。

小说一词在汉语中出现最早见于《庄子》杂篇中的《外物篇》,庄子所说的"小说",是指与"大达"对举的小道理。

东汉时桓谭《新论》中也谈到"小说",但已不是指那种难登大雅之堂的"小道理",而名之各种篇制短小、无法归类的杂书。

俗形式雅文学的文学格局从社会性来看已不是典型的封建社会的上层建筑,它是宋代社会以来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关系的变化所带来的变化。

社会群体在群体规范和价值意识方面的变化无疑是深刻的。

(2)真性意识加强,理念意识弱化宋明之际,随着儒文化理念的僵化,理教对人的禁锢越来越多。

可是,下层意识仍然在不断觉醒,促使俗文学冲破层层禁锢,茁壮发展起来。

被朝廷和地方称作"坏人心术"的淫词小说和戏曲传奇就是在这种情况下浸入上流社会沙龙的。

在中国,"文以载道"的思想源远流长,千年传统的礼教、伦理在人民的心上形成了坚固、厚重的沉淀,因此,自然本能、合理的欲念与儒家的纲常礼教常常发生激烈的冲突。

在宋元话本中流露最多的是肯定血肉之躯。

拟话本有许多作品不光写爱情,而且写情欲,写以生理为基础的性爱。

明清小说的文学特色与人性揭示

明清小说的文学特色与人性揭示

明清小说的文学特色与人性揭示明清小说是中国古代小说的重要阶段,它以其独特的文学特色和对人性的深刻揭示而备受瞩目。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探讨明清小说的文学特色以及它们对人性的揭示。

其一,明清小说注重情节的安排和发展。

在这个时期的小说中,情节的设置往往十分复杂,充满悬念和戏剧性。

例如,曹雪芹的《红楼梦》通过丰富的情节设计,使读者对故事的发展充满好奇和期待。

小说中的事件扣人心弦,情节的发展曲折离奇,引人入胜。

这种注重情节的安排和发展不仅增加了小说的吸引力,也表达了作者对人性复杂性的理解。

其二,明清小说塑造了丰富多样的人物形象。

无论是主要角色还是配角,明清小说都着力展现了人物的复杂性和多面性。

人物形象的刻画十分细腻入微,读者可以透过他们的言行举止,深入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

例如,在《红楼梦》中,贾宝玉、林黛玉等一系列形象丰满、独特的角色塑造,使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人性的种种弱点和优点。

明清小说中的人物形象不仅是文学创作的成就,也对人性进行了深刻的揭示。

其三,明清小说以细腻的笔触传达人性的复杂性。

通过描写人物的内心活动,小说将人性的种种弱点和矛盾展现得淋漓尽致。

例如,《红楼梦》中的贾宝玉不仅是一个情感丰富的人物,也是一个充满矛盾和痛苦的灵魂。

通过对他内心世界的描写,小说深入探讨了人性的善良与堕落、痛苦与欢乐等多个方面。

明清小说以细腻入微的笔触,揭示了人性的种种复杂性,让读者深思不已。

其四,明清小说对社会现实进行了批判和反思。

明清时期社会发展迅猛,小说也成为了一种表达批判和反思的方式。

小说中往往通过对社会现象的描述和分析,揭示社会问题的本质和原因。

例如,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对封建社会的诸多弊端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呈现出了一个真实且批判性的社会画卷。

明清小说通过对社会现实的揭示,让读者更好地理解社会的弊端和问题,从而促进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总之,明清小说以其独特的文学特色和对人性的深刻揭示,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明清小说赏析探索中国古代小说的独特力

明清小说赏析探索中国古代小说的独特力

明清小说赏析探索中国古代小说的独特力量与文学魅力一、引言中国古代小说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瑰宝,具有丰富多样的文学形式和纷繁复杂的故事情节。

明清时期,作为中国古典小说的巅峰时期,诞生了众多优秀的作品,这些作品不仅凝聚了作者的智慧和才华,更展示了古代读者的审美追求。

本文将以明清小说为切入点,探索中国古代小说的独特力量与文学魅力。

二、明清小说的特点明清时期是中国古代小说发展的高峰时期,此时的小说形式更加成熟,文学表达更加精彩。

明清小说具有以下特点:1. 剧情曲折:明清小说以曲折复杂的情节为特点,丰富的故事情节引人入胜,让读者沉浸其中。

比如《红楼梦》中的情节错综复杂,人物关系错综有致,如同一幅错综复杂的画卷,让读者欲罢不能。

2. 人物丰满:明清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栩栩如生,性格鲜明。

《西游记》中的孙悟空机智勇敢,天马行空,成为人们心目中的英雄角色。

而《水浒传》中的宋江则是一个胸怀天下、反抗封建社会的英雄形象,这些丰满的人物形象赋予了明清小说活力。

3. 描述细致:明清小说在描写细节上下了功夫,通过对细节的描述,使读者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到小说中的场景。

例如,《红楼梦》中对人物服饰、建筑环境等细节的描绘,使读者能够更加真实地感受到那个年代的生活。

三、明清小说的独特力量明清小说不仅仅是一种文学形式,更是一种载体,具有独特的力量,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美学价值:明清小说具有极高的美学价值,它不仅包含了优美的语言表达和深刻的思想内涵,还呈现了丰富多样的艺术形式。

通过作者的刻画和描绘,明清小说将生活与艺术融为一体,给人以美的享受。

2. 情感张力:明清小说中的情感表达丰富多样,能够激起读者的情感共鸣。

无论是爱情的甜蜜与痛苦,还是友情的忠诚与背叛,明清小说都能以细腻的笔触展现出来,引发读者的思考和共鸣。

3. 思想启迪:明清小说中蕴含着深刻的思想内容,例如《红楼梦》中对封建礼教的批判,以及《西游记》中对人性善恶的探讨。

这些思想启迪让读者了解到古代社会的现实与人性的复杂,对现实生活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明清小说选小说研究感受明清时期小说的丰富多彩与文化内涵

明清小说选小说研究感受明清时期小说的丰富多彩与文化内涵

明清小说选小说研究感受明清时期小说的丰富多彩与文化内涵明清时期,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个极为重要的时期。

在这个时期,中国小说经历了繁荣的发展,出现了许多优秀的作品,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本文将从丰富多彩和文化内涵两个方面,探讨明清小说的研究感受。

一、丰富多彩明清时期的小说作品类型繁多,内容丰富多样,涵盖了各个层面的社会生活。

其中,传统的古代小说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尤其是明代中期至晚期,“四大名著”相继问世,成为明清小说的代表作。

《红楼梦》、《水浒传》、《西游记》、《三国演义》等作品,不仅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更是对社会风尚的真实写照。

除了传统小说,明清时期还涌现出了新型小说,如章回体小说和短篇小说。

章回体小说以《镜花缘》、《儒林外史》等为代表,以其独特的叙事结构和生动的人物形象,吸引了大量读者。

短篇小说则以《聊斋志异》为代表,以奇幻的情节和细腻的笔墨,展现了别样的文化风景。

二、文化内涵明清时期的小说不仅在艺术形式上呈现出丰富多样的特点,更重要的是其蕴含的文化内涵。

明清时期,社会经历了明朝的衰落和清朝的兴起,这种历史背景对小说的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在明清小说中,可以看到作者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批判。

《红楼梦》中以贾府的兴衰叙述了社会阶级固化和道德沦丧的问题,《儒林外史》则以作者自身的经历反映了明朝晚期文人境遇的困窘。

这些作品通过小说的形式,对社会现实进行了思考和呈现。

此外,明清小说还弘扬了传统文化思想和价值观。

例如,《水浒传》展现了忠义勇猛的传统英雄形象,《西游记》中融入了佛教和道教的思想,呈现了人生的意义和价值追求。

这些作品不仅是文学的艺术创作,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总结起来,明清时期的小说研究让我感受到了小说的丰富多彩和文化内涵。

小说类型的多样性和内容的广泛涵盖,展现了当时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而作品中蕴含的社会批判和传统文化思想,更是给人们提供了深刻的反思和思考。

明清小说的研究,无论是从文学还是文化的角度来看,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明清小说论文

明清小说论文

(2007-03-20 11:16:27)转载 凡是读过明清章回小说的人,都会对其先诗词、再议论,然后才开始正式叙述故事的开头模式留下或深或浅的印象。

也许正因为人们对这一明显的文本构成现象太熟视无睹,长期以来,很少有人进行系统研究。

但是,通常人们最熟视无睹的,往往是一个民族最独特的。

笔者通过对200余部明清章回小说开头的研究发现,明清章回小说的开头并非千篇一律,也不是杂乱无章、无规律可寻的。

这些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孕育下、在长期的演进过程中形成的开头模式,尽管有俗套之嫌,却以其独特的方式在小说的叙事结构、内容寓意及读者接受等方面都具有不可忽视的审美价值和艺术功能。

这些开头模式是中国章回小说叙事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中国古代小说的叙事模式,决不可抛开这些具体的特征而去谈抽象的理论。

这些模式的形成,与中国的传统文化、民族审美心理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与明清时期的社会思潮、其他文学体裁的创作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也与作家个人的思想、经历及创作习惯有关。

本文将在分析章回小说开头模式的基础上,着重从文体形成的角度展开对明清章回小说开头模式的研究。

    一      明清章回小说沿袭了话本小说的创作体制,它的开头也从话本小说的篇首诗词、入话、头回演变而来。

现代人通常把这一引出小说正文的部分统称为楔子,但如果我们对一定数量的明清章回小说略加考查,就会发现情况远非我们想像的那么简单。

因此,我们谈论明清章回小说的开头,还要从大量的作品入手,在一定的历史坐标下详加辨析。

本文在参考话本小说入话、头回的基础上,根据章回小说中是否有头回以及头回内容、性质的不同,大致将章回小说的开头模式划分为三类:引首类、楔子类、缘起类。

      (一)引首类。

明清小说论文

明清小说论文

明清小说论文第一篇:明清小说论文《儒林外史》读后感在读完《儒林外史》后我深深感到了清王朝的腐朽与虚伪。

《儒林外史》是我国一部著名的古典长篇讽刺小说,他通过生动的艺术形象,反映了封建社会末期腐朽黑暗的社会现实,批判了八股科举制度,揭露了反动统治的罪恶和虚伪。

这部小说的作者是吴敬梓,他出生于清代,他从四十岁左右开始用了近十年时间,创作了《儒林外史》,吴敬梓出生于豪门,却沦为穷儒,家境的升沉变化,使他体会到世态炎凉,为其创作《儒林外史》打下了基础。

全书共五十六回,三十多万字,描写的中心是儒林文士。

《儒林外史》表面上写明代生活,实则展示了一幅清初中国社会的风俗画。

《儒林外史》这部小说任用诙谐幽默而又笔触尖锐的文字描述元末明初的一段考场官场趣事。

故事的主人公多为民间士林人士。

通过对许多民间正直儒士的倾赞和对腐朽政客的鞭棘表达了作者对现实生活的不满,和对改变如此灰暗世界的期望。

他用这部小说表达了他对科举制度旧理学的憎恶而当时一场农民革命的风暴正在酝酿之中,本小说有多个小故事组成而每个故事之间又有一些联系,其中较有名的有《周进撞号板》、《范进中举》、《打秋风》等。

《儒林外史》表面上写明代生活,实则展示了一幅清初中国社会的风俗画。

全书以一位正直文人王冕的故事为引子,接着写了周进、范进中举的故事。

周进是个老童生,一生之中科举不得意,直混到给商人管帐的地步。

在商人的资助下,他捐了个监生,又先后中了举,成了进士,官至广东学道。

在南海主考时,他拔了五十四岁的老童生范进。

范进中举后,竟发了疯病,被丈人胡屠户一巴掌打醒。

我尤其欣赏第三回《范进中举》一节,能代表全书思想艺术的主要特色。

作品开头写的是范进的主考官周进,因几十年落第,已经六十多岁了,仍未功遂名就。

他满腔哀怨,见到贡院,痛哭不已,一头撞在号板上,众人急忙抢救,才算活过一条命来。

后来在亲戚朋友的帮助下,再次应试,竟巍然高中,做了钦点广东学道,一举成名。

小说就通过他引出了范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明清时期小说点评论文-------------红楼梦赏析红楼梦中人说到辛酸处,荒唐愈可悲.由来同一梦,休笑世人痴!红楼梦无疑是我国古典文学中的惊世佳作.在这部描写了众多人物的纷繁华丽的小说中,无字无句不在表达着作者对他的封建世界的痛恨和追思。

于是有诗云: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脂砚斋在甲戌本中评道:“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

只要对红楼梦稍有了解的人都应该知道,在红楼梦这部奇书里,曹雪芹不仅仅在描写一个封建制度下的封建家族,更描写了他自己亲身经历。

那些“荒唐言”并不荒唐,它是曹雪芹对这个封建的社会的切实体验。

包括顽石幻化成“通灵宝玉”被神瑛侍者携入红尘的种种奇怪经历以及宝、黛、钗爱情故事的悲欢离合这些都是离奇中透露着现实。

现实中搀杂着离奇。

“辛酸泪”一句却又道尽曹雪芹一生经受的酸甜苦辣。

在他创作《红楼梦》时已经由钟鸣鼎食的世家公子沦为“蓬庸茅椽,绳床瓦灶”的落魄书生,生活的艰辛和悲苦非言语所能尽述。

富贵如虚幻飘渺的事物一般,让曹雪芹本身就存在的宝玉式反骨更加清晰的表露在他的文章里。

于是在那“由来同一梦,休笑世人痴”的气魄里.曹雪芹以“满纸荒唐言”道出了封建大族的兴衰荣辱,又以那“一把辛酸泪”倾诉其间无数痴男女的悲欢离和。

看红楼梦不仅仅是看一个爱情故事。

但是其间的爱情故事又是必不可少的,曹雪芹是崇拜女性的。

他借宝玉之口说的是女人之言。

是那个年代的女人想说却不敢说的话语。

那么要理解曹雪芹的思想,要理解红楼梦的思想,必须先理解其中的人物。

理解其中的女人们。

本文的主题便是顺着主角展开的对作者以及书中描写的女性们的一系列的探讨和追思。

石上偈无材可去补苍天,枉入红尘若许年。

此系身前身后事,倩谁记去作奇传。

这石上偈不仅是开篇作者借托神话来道明创造原由的诗,更引出了故事主角贾宝玉。

在红楼梦这书中,贾宝玉便是作者的理想和化身。

要解读红楼梦,贾宝玉便是必不可少的人物。

而在宝玉这个人物的刻画中,他衔而生的玉又是一个关键中的关键,既可以说这玉是宝玉这个人物的物格化,又可以说宝玉便是这玉的人格化。

宝玉是什么?宝玉是这红楼梦的一个符号,是一个象征。

那玉又是什么?玉是全书的主线,是这玉补天不成,央求女娲放它到人间经历种种曲折离合。

将这两个形象合二为一,便体现了作者的哲学,在现实中虚幻,又在虚幻中现实。

本来一块顽石,无知无觉;坦然洪荒之中,平静安宁,悠远恒久。

偏偏又通了性灵,并且变成了人,有了感觉,有了情义,有了灵魂,享受了人间的诸种美妙,也吃尽了人间的种种痛苦。

但最终还要变成石头,还要回到大荒山无稽崖青埂峰下。

这是一个圆环,无始无终。

这不但是贾宝玉的“历史”;也是宇宙和人类的历史——如今且书归正传,分析一下贾宝玉这个人物形像热爱女性、尊重女性、崇拜女性,是贾宝玉这个典型的最突出的特征。

《红楼梦》反复写了这个特征,用神话(如神瑛侍者与绛珠仙草的故事,“太虚幻境”的描写)和夸张的笔墨(如“抓周”试志,对刘姥姥信口开河信以为真)渲染强调这一特征。

他还没有出场之前,别人就介绍了他七八岁时说的孩子话:“女儿是水做的骨肉,男人是泥做骨肉。

”后来书中又写他这样的想法:“凡山川日月之精秀只钟于女儿,须眉男子不过是些渣滓浊沫而已。

”他对许多少女都多情。

不但对于活人,连画上的美人也伯她寂寞,特意去“望慰”一番。

他既然对许多少女都多情,就不能不发生苦恼。

有一次,当林黛玉和史湘云都对他不满的时候,他就不能不“越想越无趣”——“目下不过两个人,尚未应酬妥协,将来又欲何为?”又一次,当晴雯要和袭人吵闹的时候,他就伤心地说:“叫我怎么样才好呢?把这个心使碎了,也没有人知道。

”虽然通过“龄官画蔷”一事,“自此深悟人生情缘各有分定”,不可能死时得到所有女孩子的眼泪,但他喜欢在女孩子身上用心的痴性并没有改变。

这就是鲁迅所概括的:“爱博而心劳”。

也如警幻仙子所说的“意淫”。

这样概括和形容贾宝玉的性格特性,不单因为贾宝玉生长在少女群中,多所眷爱,而且他的爱并非只是男女之爱,而是更广泛意义上的对周围不幸者的爱。

所谓“爱博”或云“博大的爱”似应包含两层意思:其一,这种爱是广义的,包括亲近、爱恋、体贴、尊重、同情等;因此其二:这爱所及的对像也就是比较广泛的。

不限于黛、钗、湘,也包括晴、袭、紫鹃、鸳鸯、平儿、香菱和其他一些小丫头,等等。

惟其“博爱”,所以“心劳”。

设想贾宝玉心目中仅有一黛玉,他哪里至于如此劳碌!为人担忧,代人受过,替丫头充役,这类事在贾宝玉的“行状”中简直多不胜举,俯拾即是。

即如“平儿理妆”一节,事情原本与宝玉毫不相干,然而他十分同情平儿的不幸,不仅“劳形”、为其理妆,而且“劳心”、叹其身世。

他想到“贾琏惟知淫乐悦己,并不知作养脂粉;平儿并无父母兄弟姊妹,独自一人,供应贾琏夫妇二人。

贾琏之淫,凤姐之威,他竞能周全妥帖,今日还遭荼毒,想来此人命薄,比黛玉尤甚。

”但因他能为平儿理妆,补偿了他平日不能“尽心”的“恨事”,竟感到是“今生意中不想之乐”。

香菱因斗草弄脏了石榴红绫裙之后,他让袭人将同样一条裙子送给她换,也是很高兴得到这样一次“意外之意外”的体贴和尽心的机会。

后来他又把香菱斗草时采来的夫妻蕙和并蒂莲用落花铺垫着埋在土里,以至香菱说他“使人肉麻”。

可见宝玉并不因为钟情林妹妹而一叶障目,无视其他众多女儿的不幸和痛苦。

他的心怀,可算得较为博大的。

即以其对林黛玉的爱而言,如果仅属单纯的爱,也不至于“劳心”到那种地步。

他对黛玉的爱,正是以同情、关切、尊重、相知为基础的。

同情和爱情自然是两回事,但同情可以是爱情的起点和支柱。

这边,一曲《葬花辞》尚未吟罢;那边,早已恸倒在山坡之上了。

足见宝玉对黛玉的身世、处境、病体、心性体察最深,感受最切,这些绝不是单纯的爱所能包容的。

贾宝玉的“多所爱”的确包含了对弱者的不幸和痛苦的同情和关切。

这种性质的爱,或许就叫人道主义吧!《红楼梦》用许多笔墨描写和渲染了贾宝玉的这一性格特点,使之异常鲜明和突出,并且又是如此重要:去掉了它也就没有贾宝玉。

这就是这个叛逆者得以鲜明地同文学上和历史上其他叛逆者区别开来的缘故。

这就是曹雪芹的独特的创造。

贾宝玉的这种崇拜女性的性格特点,是和他身上的整个叛逆精神一致的。

封建社会是“男尊女卑”,而贾宝玉竞翻了个过儿:“女清男浊”。

这在封建统者看来就是一种叛逆,自然会引起“百口嘲谤,万目睚眦”;而且贾宝玉完全否定了他的家庭给他规定的道路之后,除了少女们的纯洁可爱,能使他尊敬和爱悦之外、现实生活中再也没有什么事物值得他献出青春和生命的了,特别是对林黛玉的坚贞不变的爱情,成了他精神上的唯一支柱。

第七十一回,鸳鸯和探春诉说着大家庭的矛盾和苦恼,尤氏说宝玉“只知道和姊妹们顽笑”,“一点后事也不虑”。

宝玉说:“我能够和姊妹们过一日是一日,死了就完了,什么后事不后事!”这句话虽是玩笑话,却说得很悲伤。

宝玉为什么那样爱和女孩子亲近?怎样解释他的“女神崇拜”的特点?这像是作者向我们提出的问题,第二回,贾雨村对这个问题曾作过解释。

他说:天地有什么正气邪气,二气相遇必然互相搏击。

人要是偶秉这正邪交错之气而生,生于诗书清贫之家则为逸士高人,生于薄祚寒门则为奇优名倡,生于公侯富贵之家则为情痴情种。

这种解释,我们当然不会同意。

但究竟应该怎样认识和解释这一形像呢?这必须从贾宝玉所处的物质世界和生活环境中找答案。

少年男女本来容易有互相爱悦之情。

贾宝玉又是生活在那样的环境里,和很多美丽聪明的少女很接近。

而那些男人和已婚的女人本来没有或极少使他喜欢的,只有少女们比较天真纯洁,而那些被压迫的奴隶身分的丫头,其身世遭遇更容易引起他的同情。

贾宝玉说的“女儿是水做的骨肉”,这是一个有着诗意像征的概念,跟林黛玉以花自喻是很一致的。

“女儿”是像花一样鲜艳、美丽、芳香,像水一样的清澈、晶莹、明洁,她们的青春生命里闪耀着真和美的光彩。

贾宝玉正是从她们身上看到了人生的价值,发现了优美的灵魂和纯真的爱情。

这感动着他,使他甚至忘却了自己。

他对少女的爱,本质上是纯真无私的。

这正反映着他的人本主义的理想然而旧的社会里出现的新人,往往被世俗看成乖僻邪谬,不近人情。

甚至被人看成是疯、痴、狂、傻。

这正是先觉者们的命运。

有人认为贾宝玉是封建贵族阶级的叛逆者;有人说他是新兴市民阶层的代表;还有人说,贾宝玉的民主主义思想是“古已有之”的,他的叛逆性格是对古代民主传统的继承和发展;也有人说,贾宝王叛逆性格的形成,是由于受大观园“女儿国”的影响。

但是这些搀杂着现代性的东西是我不愿意放在红楼梦的艺术性里讨论的。

二林黛玉林黛玉这个人物在我心中的地位与贾宝玉几乎是等同的。

她是作者精心塑造的另一封建贵族阶级的叛逆者,每次读完《红楼梦》,她都能引起我的深深思考,她用她的敏感多疑,用她的反抗,她的痛苦和眼泪,甚至用她的爱情来反抗统治阶级的压迫。

险恶的环境也培育了她的叛逆性格。

她永远也学不会薛宝钗的处事圆滑,也学不会讨好封建统治大家长。

她眼里揉不得沙子,心里装不下尖埃。

无视“温柔敦厚”的封建礼教的存在,用她那“比刀子还厉害”的言语对贵族家庭里的种种黑暗和丑行进行揭露讽刺。

我们常说,黛玉是任性、多疑、敏感、小心眼的。

但其实我们应该看到,她正是用她这种独特的方式来反抗封建礼教的束缚的。

薜宝钗曾经一本正经地向她宣扬:“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封建信条,她丝毫没有放在心上,她才华横溢,写诗做赋不让须眉。

而且她还和宝玉有着同样的爱好,最爱看诸如《西厢记》、《牡丹亭》这类“移人心性”的“杂书”。

她的这种蔑视封建礼教的庸俗,诅咒八股功名的虚伪,从来不劝宝玉为官做宦,从来不用“仕途经济”一类的“混帐话”去劝说宝玉,因而深得宝玉敬重,被宝玉视为“知已”。

他们的这种共通点也成了他们爱情的共同基础。

但是无论是林黛玉的家世还是她的出身,她在最根本点上所表现的还是一个贵族阶级的小姐。

在探春理家之后,黛玉评论说:“要这样才好。

咱们家里也太花费了。

我虽不管事,心里每常闲了替算著,出的多,进的少,如今若不省俭,必致后手不接。

”O六十二回)可见她对于自己是属于贵族阶级,对于与自己休戚相关的贾家贵族的命运也是异常关心的。

当湘云等人说一个扮小旦的伶人模样很象林黛玉时,她是很气恼的。

“黛玉冷笑道....我原是给你们取笑儿的,拿着我比戏子,给众人取笑!”(二十二回)这里不仅是由于她使“小性儿”,而更重要的是在于:她在自己和社会地位低贱的人们----例如伶人--- 之间划下了一道深深的鸿沟。

从而认为把自己与这类人相比,是对自己的一种侮辱。

这里,她的阶级优越感表现的很突出。

曹雪芹曾说过,他最喜欢的人物是湘云,但是我却认为在他内心的深处,对于黛玉这个和宝玉一样具有反骨的人还是深深的喜爱着的。

如若不然,他怎么会将黛玉这样一个人物放在小说最重要的位置,没有宝玉和黛玉,红楼梦这部书充其量只是一部旷世爱情小说罢了.在宝黛注定是悲剧的爱情里,他煞废苦心的进行一系列的描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