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本科教育培养目标研究

合集下载

本科人才培养定位的研究与实践

本科人才培养定位的研究与实践

本科人才培养定位的研究与实践1. 引言1.1 本科人才培养定位的研究与实践本科人才培养定位是指高校根据社会需求和人才培养目标,通过明确定位、精细设计培养方案和有效实施,培养符合社会需求和高等教育要求的优秀本科人才。

本科人才培养定位的研究与实践是当前高等教育领域的热点问题,对于提升本科教育质量、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本科人才培养定位的研究与实践旨在探讨如何通过有效的教育教学手段和方法,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符合行业需求和社会发展需要的优秀本科人才。

本科人才培养定位的研究内容涉及课程设置、教学模式、实习实训、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旨在提升本科教育的核心竞争力和影响力。

通过深入研究本科人才培养定位的理论基础、实践案例和影响因素,可以为高校制定更科学合理的本科人才培养计划和政策提供重要参考。

探讨提升本科人才培养定位的策略将有助于进一步提高本科教育质量,促进高等教育内涵建设和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

是高等教育领域中一个具有重要意义和深远影响的课题,对于推动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和促进高等教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 正文2.1 全面分析本科人才培养定位的重要性本科人才培养定位是指高校根据国家需求和社会发展趋势,确定本科教育目标、办学特色、人才培养模式和优势学科领域,以及学生职业规划和发展路径的定位方向。

全面分析本科人才培养定位的重要性,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讨论。

本科人才培养定位的重要性在于能够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水平。

通过深入研究和探讨本科人才培养的定位方向,高校可以更好地结合国家和社会的需求,培养符合市场需求的高素质人才。

这不仅可以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率和就业质量,还可以提升高校的声誉和社会影响力。

本科人才培养定位的重要性还在于促进高等教育的持续发展和创新。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教育观念的不断更新,高等教育需要不断调整和优化本科人才培养的方向和方式,以适应社会的需求和发展。

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及实现路径研究

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及实现路径研究

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及实现路径研究①王志俊,魏怀明(山西工程科技职业大学,山西晋中030619)我国早在2019年便开始本科层次的职业教育试点,使职业教育的地位、发展高度得到提升,积极发挥了职业教育在我国教育体系中应有的作用,推动了专业人才的一体化培养。

现阶段,国家积极在职业教育院校中开展“优中选优”,并将一些优秀的专科职业院校升级为本科层次的职业院校。

从规模层面来讲,“十四五”末,我国本科层次职业教育规模将不低于高职教育的10%,这表示我国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将从试点教育阶段过渡到规范发展阶段[1]。

即便本科层次职业教育的招生规模、院校数量在整体高职教育中占比较低,但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形成新的增长点无可厚非。

本科层次职业教育若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以人才培养为核心基础,按照其人才培养应遵循的内在逻辑,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并从多个维度探索目标实现路径,从而促进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推动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向下一个阶段发展。

一、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开展人才培养应遵循的内在逻辑职业教育与社会经济发展之间存在的密切关联性决定其人才培养不仅要保证层次质量,还要保证人才培养的特色化,遵从理论逻辑、社会实践逻辑以及个人发展需求的实际逻辑,方可为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效果提供保障。

(一)从教育结构层面建立的理论逻辑教育结构是否科学合理关系到教育规律是否能够被有效遵守。

从层次方面来讲,本科层次职业教育隶属于高等教育结构,其高等性特点比较明显;从类型层面来讲,本科层次职业教育能够对职业教育结构布局予以优化。

我国当前高等教育结构中,本科层次通常可划分为应用型和学术型两种,从高等教育分类层面来讲,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属于其中的类别之一,主要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本科高等院校[2]。

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从横向方面使高等教育类型得以丰富,从纵向方面将职业教育层次予以完善。

因此,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在开展人才培养时,必须严格遵循“双重规律”,保证人才培养工作达到本科层次水平标准的条件下,避免向普通本科教育方向偏移,使自身人才培养模式与普通高等教育相区别,保证教育特色。

我国大学本科教育培养目标研究综述——基于对2004年以来98篇期刊论文的内容分析

我国大学本科教育培养目标研究综述——基于对2004年以来98篇期刊论文的内容分析
念 , 为整 个 教育 实 践 活 动 的理 论指 南 , 定 着 教 育 成 决 实 践 活 动 的性 质 、 式 、 形 内容 和方 向。i l l 我 国高 随着 等 教 育规 模 不 断 扩 张 , 学 本 科 教 育 从 昔 日的 “ 大 精
英 ” 育 转 变成 当前 的 “ 教 大众 ” 育 , 教 在这 一转 变过
大 学本 科教 育培 养 目标定 位 研究 现状
( ) 一 大学本科教 育培 养 目标 定位 文献数 量情 况
笔者 以 “ 养 目标 ”、 本科 培 养 目标 ”、 高 校 培 “ “
程 中 , 科教 育 培养 目标 定位 也要 得 到调整 。此外 , 本 在 当前 大 学 生 就业 形 势 日益 严 峻 的背 景 下 , 我 国 对 大学 本科 教 育培 养 目标进 行研 究 也是应 时 局所需 。
次( 综合层 次是 指全 面地对 大 学本 科培 养 目标进 行
论 述 , 有 院校 或专 业 的 区分 ) 二 级 指 标 : 没 ; 院校 层
根据 教育 研究 的相关 理 论 , 教育 研究 分 为三 将 大范 式 : 学思 辨研 究 、 学实 证研 究 和人 文研 究 。 哲 科
次 下 面 的研 究 型 大 学 、 学 型 大 学 ; 教 专业 层 次 下 面 的各 个不 同专业 。通 过本 部分 的统计 可 以大致 了解 研究 者在这 个领 域主要 关注 的问题 。
篇。从文献搜集的情况看 , 近年来 由于本科教育处
于从 “ 英教 育 ”到 “ 精 大众 教 育 ” 型过 程 中 , 转 同时
时期该领域的相关研究成果进行综述性 的研究。本 研究 采用 内容分析法 ,拉扎斯菲尔德 和贝尔森认 为 : 内容 分 析 是 一种 对 传 播 所 显 示 出来 的 内容 进 “

本科层次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探讨

本科层次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探讨
的社 会有 足Βιβλιοθήκη 的心 理承受 力 和适应 力 。
线对更高层次 的技术应用型人才 的多样化需要 。
高职教育必须根据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树立新 的办学理念 , 探索新型的人才培养模式。 近年来我 国 部分省份 已开始展开本科层次高职教育的探索和试 点工作 ,本科层次的高职教育作为一种新型 的办学 模式 , 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由于本科层次的高职 教育这一概念在我国提出的时间不长 ,尚处于理论 探索阶段 ,人们对本科层次高职人才的认识还较为 模糊 , 对于该理论所涉及的人才培养 目 标、 人才培养 模式等观点 尚未统一。人才培养 目标作为高等职业
◎ 侯 春 雨
摘 要: 文章在对本科层次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特征的分析基础上 , 探讨 了制定本科 高职人才培养 目
标所需考虑的相关 因素 , 并对 于其人 才培养 目 标的实现给 出了相应 的建议。 关键词 : 本科层次; 高职教育 ; 人 才培养 目 标
我 国高等职业教育 的发展已有 2 0多年 的历史 , 但长期以来我国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基本上还局限 于专科层次。 随着我 国经济的转型和技术的发展 , 产
度 ,不仅要掌握职业 岗位技术业务操作所需的专业
技能知识 , 还要掌握本专业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 以
及 必要 的管 理 、 人文 和社 会科 学方 面 的知 识 , 知识 结
构强调一定的综合性 。 在能力的培养上 , 本科层次的 高职人才应更强调复合能力 的培养 ,既要培养学生 对于知识和技术的实践应用能力 ,又要培养其应用 知识进行技术创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还要具备生 产现场所需的协调能力 、组织能力和沟通能力等其 他能力 。 此外 , 在高职本科人才的培养中还应注重人 文和社会科学等方面知识的学习 ,使学生具备 自主 学习的能力和 自我评价的客观态度 ,面对复杂多变

我国本科生教育发展研究

我国本科生教育发展研究
( ) 合 能 力 二 综
知识结构。
综合能力 包括人类运 用知识 的各 种能力 , 主要包括 : 1 信息 ( ) 能力是获取 、 加工 、 处理 和运用信 息的能力 , 它是 现代本科 生专业 人才 的基本特 征之 一。面对知识更新加快 , 信息量激增 的趋势 , 本
科生人才应能对各 种信息做 出迅速而 准确的判断 ,并 在此基础上
右, 再去选择 自己的专业 ; 厚基础” “ 就是要通过加强通识教育来拓
展 学 生 视 野 , 意 文 理 渗 透 , 科 生 专 业 的学 生 要 学 习 一 定 的 理 。
三 、 善 本科 生教 育 的 途径 改 ( ) 业 的设 置要 体 现 自己特 色 一 专
高层次人 才培养 主要 是培养 他们 的创造精神 和创新 能力 , 培 养他们 强烈的求知欲 以及献 身创 造性劳动 的激 情和能力 。本 科生 教 育不应 该像专科教育那样 搞整齐划~ , 办学 单位有的长 于技术 、 有 的长于管理 、 的长 于人文 , 有 本科生 教育应该 突破 条框 束缚 , 各 施所 长 , 不拘一格育人才 。各 院系应该根据本单位 的师资优势 , 开 展特 色教育 , 不可追 求时髦研 究方 向 , 切 而不顾 自己的实际力量 。 专业教育应该为实践服务 , 但不应该为一 时的特别的需求所左右。 ( ) 二 构建科 学的教 学体 系, 在课程 设置上 , 积极 开展 模块化
教 学
不 清楚实际部 门正在做 什么 , 或者远离 当前发展 主流 , 或者保守 残
缺 , 步丧失对前沿发展 和重大工程 的相 关性 , 大项 目明显缺 乏 逐 重 本专业专 家的身影”, 除了少 数院系 、 “ 少数团队在少数几个方面进
行 了系统 的研究 外 , 多数 研究成果仍 停 留在描 述、 综述 和关 于 ‘ 体 系’ ‘ 、 框架 ’ ‘ 律 ’ ‘ 、规 、 趋势 ’ 回顾 ’ 、‘ 等的理论游戏 中, 基本没

关于应用型本科教育人才培养目标与课程体系建设的研究

关于应用型本科教育人才培养目标与课程体系建设的研究

关于应用型本科教育人才培养目标与课程体系建设的研究应用型本科教育是中国高等教育中的一种重要形式,其培养目标与课程体系建设一直备受关注。

应用型本科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与课程体系建设必须紧密结合,以实现良好的教学效果,塑造出高质量的应用型本科人才。

本文通过对应用型本科教育人才培养目标与课程体系建设的研究,探讨如何更好地实现应用型本科教育的目标,提升人才培养的质量。

一、应用型本科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1. 师资培养应用型本科教育的首要目标是培养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

这需要教育部门加大对培训和招聘的力度,吸引更多高水平的教育专家和实践经验丰富的从业人员加入到应用型本科教育中来。

学校也应该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和提升,使他们不仅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还具备一定的教学能力和实践经验,从而更好地为学生提供优质的教育服务。

2. 学生素质培养应用型本科教育培养目标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创新精神。

学校应该注重学生的实践性训练和项目实践,通过实践锻炼,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学校还应该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职业道德,使他们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和社会适应能力。

3. 专业知识培养作为应用型本科教育的核心内容,专业知识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

在培养学生专业知识的也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横向学科的知识。

特别要注重培养学生关于科学和技术的应用,以及对当前社会问题的解决能力。

通过跨学科的知识融合,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使他们在未来的工作和生活中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

二、应用型本科教育的课程体系建设1. 课程体系的科学性应用型本科教育的课程体系要具有科学性,即各门课程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关联,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

在建设课程体系时,要注重学科之间的交叉和专业之间的融合,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全面地了解相关知识和技能,并能够独立思考和解决实际问题。

创新型法学本科生综合素质培养目标研究

创新型法学本科生综合素质培养目标研究

创新型法学本科生综合素质培养目标研究伴随着高校的扩招,我国的高等法学教育也得到了迅猛发展,法律系在校学生总数急剧增加。

到20__ 年底,全国普通高等院校设立法律专业的院(系) 有340 多家,法学专业本科在校学生大约为25 万人。

目前,全国开设法律专业的大学已经近400 所,在校法律专业的学生约36 万人。

法学专业的就业率在20__ 年时为82.23 % ,但在20__ 年时就下降至77. 14 %。

20__ 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达到338 万人,比20__ 年增加58 万人,增幅达20.71 % ,就业形势进一步趋紧。

当前,绝大多数的法科类院校毕业生就业形势均十分严峻,学生一次就业签约率创历史最低,许多学生被迫走上了考研之路。

我们认为,对法学教育的精英化性质认识不清,而由此导致的法学专业扩招,是当前法科学生就业难的重要原因。

本文即是对培养精英化的法学本科生作的一次探索。

一、培养综合素质高、具有创新精神的法学本科生的意义(一) 提高本科生综合素质是社会发展和高等教育改革的客观要求现代社会需要复合型人才。

伴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步伐的加快及市场经济体系的规范和完善,高等教育的买方市场将最终形成,以市场为导向的改革势在必行。

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必须适应市场需求,否则将受到来自多方面的批评和压力,甚至危及到招生规模,造成毕业生“学非所用”、就业难的局面。

法学本科教育的方向应当是:为改革中的和改革后的中国培养有现代意识的、有一定学术背景的合格律师,同时注意为法律高级人才的培养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 培养本科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对于提高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具有重要作用当今社会,推动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是人类创造的知识和技术。

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的质和量将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主要因素,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将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石。

长期以来,由于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我国高校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是突出的薄弱环节。

职业本科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研究

职业本科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研究

创新精神与创业意识
培养学生具备创新精神与创业意识,能够 在工作中独立思考、勇于创新,实现个人 价值。
04
职业本科教育人才培养 目标的实现途径
课程设置的优化
适应行业需求
课程设置应积极对接行业需求,根据行业发展趋势和职业标准, 调整和优化课程结构,确保人才培养目标与行业需求紧密结合。
强化实践能力
在课程设置中应加大实践教学的比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动 手操作能力,以满足职业岗位的实际需求。
推进校企合作
职业本科教育应积极推进校企合作,加强与企业的联系和合作,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适用性。
THANKS
谢谢您的观看
多元化办学模式
职业本科教育将积极探索多元化办学模式,加强校企合作,推动 产教融合,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
人才培养目标的发展方向与趋势
综合能力培养
职业本科教育将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包括职业技 能、职业素养、团队合作、创新能力等方面,以适应未 来职业发展的需求。
个性化培养
职业本科教育将更加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尊重学生 的兴趣和特长,提供多样化的课程选择和发展路径,满 足学生的不同需求。
职业本科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问题与挑战
人才培养目标与社会需求脱节
当前职业本科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未能与社会需求有效衔接,导致学生就业难的问题。
实践教学环节薄弱
职业本科教育应注重实践教学,但当前实践教学环节普遍较为薄弱,影响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03
职业本科教育人才培养 目标的具体内容
职业能力的培养目标
完善实践教学评价体系
建立科学的实践教学评价体系,突出实践环节的考核和评价,确 保实践教学的质量和效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参考文献:
[1][12]吴相湘.蒋梦麟振兴北大复兴农村[A].传记文
学丛刊之十八.民国百人传(第一册)[C].台北:传记
文学出版社,1982.51,86.
[2]朱宗顺.蒋梦麟的高等教育思想与实践[J].高等教育
研究,1996,(4):88-93;朱宗顺.试析蒋梦麟的个性教
育思想[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6,(3):69-72;朱宗顺.蔡元培与蒋梦麟主政北大
之比较[J].北京大学高等教育论坛,1998,(3):21-
29.
[3]萧超然.蔡元培[M].北京:昆仑出版社,1999.13.
[4]许美德.中国大学(1985-1995)[M].北京:教育科学
出版社,2000.69;陈洪捷.德国古典大学观及其对中
国大学的影响[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163.
[5][10][18][19][21][25][38][43][56][57][58][59]高
平叔.蔡元培教育论集[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
1989.613,543,618,537,618,213,194,576,246,247,
247,541.
[6][26][27][28][29][30][50][51][52][53][54][60]曲
士培.蒋梦麟教育论著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
社,1995.286,358,284-285,234,231,259,119,357,
47,254,223,473.
[7]陆君.蒋梦麟致蔡元培函[J].民国档案,2004,(2):3.
[8]陈布雷.陈布雷回忆录[M].台北:传记文学出版社,
1987.80.
[9]高平叔.蔡元培长编年谱(上)[M].北京:人民教育出
版社,1996.613.
[11]高平叔.蔡元培长编年谱(中)[M].北京:人民教育
出版社,1996.231.
[13]傅国涌.叶公超传[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
2004.249.
[14][55]蒋梦麟.西潮[M].台南:大夏出版社,1994.9,
210.
[15]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中华民国史组.胡适往
来书信选(下)[C].北京:中华书局,1979.53.
[16]唐德刚.胡适杂忆[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41.
[17]蒋梦麟.新潮[M].台北:传记文学出版社,1967.
105.
[20][22][32][33][34][35][36][37][40][41][42][45]
高平叔.蔡元培教育论著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
社,1991.5,205-206,72,136,137,24,627,73,163,79,
709,171.
[23][24]高平叔.蔡元培全集(三)[M].北京:中华书局,
1984.130,98.
[31][47][48]蒋梦麟.过渡时代之思想与教育[M].上
海:商务印书馆,1933.437,121,98.
[39][44]马征.教育之梦)蔡元培传[M].成都:四川人
民出版社,1995.201,273.
[46]罗家伦.蒋梦麟先生事略[J].民国人物传记史料汇
编(第四辑),1990,(6):390.
[49]高平叔.蔡元培全集(五)[M].北京:中华书局,
1984.479.
(本文责任编辑邓建生)
#高等教育学科博士学位论文提要#
中国本科教育培养目标研究
北京大学博士生杨志坚导师喻岳青
研究方向高等教育学答辩时间2003年5月
本科教育培养目标是本科教育人才培养理论中最基本和核心的概念,也是本科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出发点与归宿。

本论文以中国本科教育培养目标为对象,以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方法为指导,主要运用文献研究法,在充分占有资料的基础上,对1949年以来我国本科教育培养目标形成、历史演进、存在问题和面临的挑战等问题进行研究,并有针对性地提出改革调整基本思路和具体方案,为我国本科教育在21世纪的改革发展提供研究依据。

本论文共分七章,四大部分。

第一部分是第一章,即本论文的导论。

主要提出本科教育培养目标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挑战,以及研究的意义;对国内相关研究成果进行述评;限定研究的时间和空间范围;确定研究的重点问题、基本思路、逻辑框架和基本方法。

第二部分是第二章。

研究涉及的主要问题是本科教育培养目标的基本理论问题。

具体内容包括本科教育定义,本科教育的历史发展和核心理念;本科教育培养目标的基本内涵、要素、结构和定位;本科教育培养目标的理论依据和现实依据等。

第三部分是第三章、第四章和第五章。

研究涉及的主要问题是中国本科教育培养目标是在什么样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背景中形成和演进的,主要特征是什么,存在着什么样的历史问题,又面临着什么样的现实挑战等。

第四部分是第六章。

研究涉及的主要问题是本科教育培养目标的战略调整问题。

具体内容包括本科教育培养目标战略调整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以及战略调整目标等。

第七章主要是总结、归纳研究成果,提出研究结论。

本论文认为,本科教育培养目标要素有三个,即知识、能力和素质,其逻辑结构为"倒品字"结构。

新中国的本科教育培养目标形成于20世纪50年代,其后经历了四个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它适应计划经济发展的需要,但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应根据21世纪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进行战略调整。

#
104
#
蔡元培与蒋梦麟高等教育思想和实践之比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