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实证研究报告_翟博

合集下载

均衡发展_我国义务教育发展的战略选择_翟博

均衡发展_我国义务教育发展的战略选择_翟博

2010年第1期(总第360期)EDUCATIONAL RESEARCH义务教育是提高民族素质、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奠基工程,惠及千家万户,关系国家前途和民族未来。

我国义务教育已经全面普及,进入了巩固普及成果、着力提高质量、促进内涵发展的新阶段。

面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任务,面对将人力资源大国建设成人力资源强国的新形势,面对人民群众接受更加均衡和更高质量教育的新期待,全面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新时期新阶段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战略选择,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举措,是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现实需要,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保证。

2009年11月,在全国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现场经验交流会上,刘延东国务委员提出,推进均衡发展是当前义务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性任务。

教育部部长袁贵仁提出,要把均衡发展作为义务教育的重中之重,努力实现2012年义务教育区域内初步均衡、2020年区域内基本均衡的新目标,明确提出了义务教育新目标的“路线图”和“时间表”。

一、义务教育发展的世纪跨越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础,是教育发展崇高的价值追求。

“有教无类”是中国人的千年夙愿,普及义务教育是中国人的百年梦想。

中国义务教育之梦始于清朝末年。

1904年,清政府在《奏定初等小学堂章程》的《学务纲要》中明确指出:“初等小学堂为养正始基,各国均认为国家之义务教育。

”该章程还明确提出:“此项学堂,国家不收学费,以示国民教育国家认为义务之本意”。

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明确提出“义务教育”的概念,被认为是近代中国义务教育的正式发端。

在中国普及初等义务教育,清朝末年、民国时期都提出过,然而,由于政治腐败、经济落后,旧中国无力也无法把有志者的呼唤和人民的愿望变成现实。

新中国建立后,共和国就把提高民族素质、均衡发展:我国义务教育发展的战略选择*翟博[摘要]新中国建立后,共和国就把提高民族素质、普及义务教育当做崇高而神圣的责任。

从把义务教育作为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到把农村义务教育作为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再到把均衡发展作为义务教育的重中之重,是教育思想的升华、教育工作重点的转变。

基础教育的均衡化发展

基础教育的均衡化发展
中国教育学刊20026徐素倪则认为省内县域之间以及省际之间的基础教育均衡发展问题发达城市学校实现基本均衡以后仍然存在着的择校问题教育均衡理念下如何让学有余力的学生得到应有的发展问题这三大问题是我国要实现教育均衡发展必须要解决的问题
基 础 教 育 的 均 衡 化 发展
目录
一、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内涵 二、基础教育非均衡化发展的表现及 成因 三、推进基础教育均衡化发展的主 要策略
3.教育均衡发展的理论基础 人权理论:受教育权和发展权是人权的重要内 涵 公共产品理论:基础教育特别是义务教育具有 强烈的公共产品特征,从制度的规定上来看,它 面向整个社会提供,全社会成员有平等权利享用 其效用 科学发展观理论:科学发展观强调以人为本, 把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教育发展以人为本,就要坚 持办人民满意的教育,最大限度地满足广大人民 群众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就务必促进基础教育 发展特别是其均衡的发展。
韩清林认为,一是区域教育层面要实现均衡发展。省域之 间、市区之间、县域之间、乡域之间以及城乡之间,都要统 筹规划,实现均衡发展。二是学校层面要实现均衡发展。这 是实现区域教育均衡发展的基础和前提条件。三是学生层 面要实现均衡发展。(韩清林:《推进教育均衡发展要解决的问
题》,截山东教育》,2002年13期。)
徐素倪则认为,省内县域之间以及省际之间的基础教育均 衡发展问题,发达城市学校实现基本均衡以后仍然存在着 的择校问题,教育均衡理念下如何让学有余力的学生得到 应有的发展问题,这三大问题是我国要实现教育均衡发展 必须要解决的问题。(徐素倪,我国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研究述评
[J].上海教育科研,2011(8).)
6.进一步推进薄弱学校改造工程。要不断增加教育投入, 改善薄弱学校的办学条件,提高薄弱学校的办学水平和教 育质量。通过政策倾斜和制度安排等手段,向薄弱7.微观上,努力推进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均衡 发展,学校给学生德育、智育、体育、美育、 劳动技术教育的训练不能失衡;学校在编排 班级时不能人为地划分重点班、实验班和一 般班级,因而造成教师、班主任配置的失衡。

教育均衡发展指数构建及其运用_中国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实证分析_翟博

教育均衡发展指数构建及其运用_中国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实证分析_翟博

在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人们对教育公平问题的关注程度显著提高,教育不仅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也被视为实现社会平等的“最伟大的工具”,成为社会稳定的平衡器。

因此,教育均衡发展就显得尤为重要,推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不仅是关系国家战略的重大问题,也是坚持科学发展观、落实以人为本治国理念的需要。

教育发展,包括规模的扩大和结构的优化,最直接的因素是教育需求与教育供给作用的结果。

教育均衡实质上是指在教育公平思想和教育平等原则的支配下教育机构、受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平等待遇的理想以及确保其实际操作的教育政策和法律制度。

其最基本的要求就是在正常的教育群体之间平等地分配教育资源和份额,达到教育需求与教育供给的相对均衡,并最终落实在人们对教育资源的支配和使用上。

因此,通过建立适应我国国情和实际的基础教育均衡测度的指标体系和教育均衡测算方法,科学地选择我国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指标要素,分析当前中国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基本状况和发展趋势,对于推动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教育均衡度测算1、教育均衡度测算的指标体系。

目前,经济学中关于区域发展差异的分析基本上是用经济学中关于收入分配差异分析方法来进行的。

衡量区域内经济分布的均衡度,比较普遍使用的指标有:标准差、极差、方差、变异系数、加权变异系数、离均差系数、加权离均差系数、洛伦茨曲线和基尼系数等。

洛伦茨曲线是国际上通常采用的用于反映收入分配不均等程度的统计方法。

基尼系数是国际上度量收入分配不均等程度的重要指标。

一个国家的不同区域之间的经济发展是不平衡的,教育发展也不平衡。

我们借鉴经济学的分析方法,可以用一定指标进行计算。

为了衡量区域间教育发展的均衡度,本文用区域经济学关于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分析方法和经济学的定量分析方法对区域教育均衡度进行分析。

教育均衡发展从宏观层面分析是教育供给与需求的均衡,从中观层面分析是教育资源配置的均衡,从微观层面分析是学校教育过程包括内部课程教学资源配置的均衡、教育结果的均衡以及教育评价的均衡。

中国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实证研究报告

中国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实证研究报告

中国基础教育均衡进步实证探究报告一、引言近些年来,随着中国基础教育水平的全面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基础教育领域的均衡进步问题。

基础教育均衡进步是指全国范围内不同地区、不同砚校及其同砚所面临的资源禀赋、教育质量、同砚进步机会等方面的差异逐渐减小,从而实现教育公平与社会公平的有效结合,使每个同砚都能够接受优质的基础教育。

本探究报告旨在通过实证探究的方式来探讨中国基础教育的均衡进步状况,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二、探究方法本探究接受多种探究方法,包括统计分析、问卷调查、实地访谈等,以最大程度地得到准确的数据和有效的信息。

探究对象包括不同地区的学校、老师、同砚以及家长等,并通过抽样的方式保证探究结果的代表性和可靠性。

三、中国基础教育均衡进步的现状1. 资源分配不均衡:在不同地区、不同砚校之间,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现象依旧存在。

一些发达地区的学校配备了先进的教育设施、优质的老师资源,而贫困地区的学校则相对较少。

2. 教育质量差异:由于地域进步水平差异以及政策制定和执行的不同,不同地区、不同砚校之间的教育质量存在较大差异。

一些名校的教育质量在全国具有较高的著名度,而一些偏遥地区的学校教育质量相对较低。

3. 同砚进步机会不均:由于同砚所处的环境和资源禀赋的差异,不同地区、不同砚校的同砚所面临的进步机会不同。

一些优质学校能够提供更多的培训资源和升学机会,而一些边遥地区的同砚则较难获得相同的机会。

四、推行中国基础教育均衡进步的政策建议1. 加大资源投入:政府应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力度,提高贫困地区学校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师资培训水平,缩小不同地区、不同砚校之间的资源差距。

2. 完善教育体制机制:建立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机制,充分利用现有资源,通过名称校、示范校与贫困地区学校的合作,提高贫困地区的教育质量。

3. 加强师资培育:加大对老师培训的投入,提高老师队伍整体素养,激励优秀老师到贫困地区学校任教,提高教育质量。

4. 落实扶贫政策:加大对贫困地区同砚的资助力度,减轻其经济肩负,确保每个同砚都能接受到良好的教育。

中国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实证研究报告

中国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实证研究报告

课题名称: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理论与实证研究课题批准号:BFA060026课题类别:国家一般课题课题资助经费:7万元学科分类:教育经济与管理研究总报告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理论与实证研究目录一、导论 (5)1.1 问题提出 (5)1.2 研究意义 (9)1.3 研究目标和思路 (10)1.4 研究方法 (14)1.4.1 抽样方法 (15)1.4.2 问卷的特点和数据处理 (16)二、文献综述 (17)2.1 国外研究 (17)2.1.1 国外对基础教育均衡的讨论 (17)2.1.2 测度教育平等的经验研究 (19)2.2 国内研究 (20)2.2.1 教育均衡发展的内在涵义 (20)2.2.2测度教育均衡的实证研究 (21)2.2.3教育不均衡的表现维度 (21)2.2.4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政策措施 (24)2.3 近年来我国实施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案例 (26)三、理论分析 (29)3.1 教育均衡的内涵 (30)3.2 教育均衡发展的理论体系 (32)3.2.1宏观层次的教育均衡 (32)3.2.2中观层次的教育均衡 (34)3.2.3微观层次的教育均衡 (35)3.3教育均衡的基本理论视点 (36)3.4 教育均衡发展阶段理论 (38)3.4.1基础教育均衡发展阶段理论的思想基础 (38)3.4.2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四个阶段理论 (39)3.4.3 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阶段性特点 (41)3.5 教育均衡发展的发展观 (41)3.6 促进教育均衡发展的基本原则 (43)3.7 教育均衡发展需要面对的实际问题 (44)四、指标体系 (49)4.1 教育均衡的测度——教育均衡发展指数 (49)4.1.1教育均衡发展指数的要素 (50)4.1.2 教育均衡指数编制步骤 (54)4.1.3 教育均衡指数的体系 (55)4.1.4 教育均衡指数的计算方法 (59)五、实证分析 (59)5.1 中国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实证分析 (59)5.1.1 1995-2008年中国基础教育均衡发展指数的测度 (60)5.2 调查分析——来自山东、河南、陕西和甘肃的微观调查 (66)5.2.1地区间基础教育均衡度分析 (66)5.2.2 城乡基础教育均衡度分析 (69)5.2.3 学校间教育均衡度分析 (71)5.2.4 群体间教育均衡度分析 (73)六、研究结论及政策建议 (82)6.1研究结论 (83)6.1.1测度基础教育均衡指数所得结论 (83)6.1.2实证分析和调研数据所得结论 (83)6.1.3 教育均衡发展理论和教育均衡发展指数建立的思考 (84)6.1.4创新创新程度与不足之处 (89)6.2 政策建议 (90)6.2.1 教育均衡发展的政策选择 (90)6.2.2 推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对策研究 (98)参考文献 (123)附录:调查问卷 (125)附录一:抽样方案 (125)附录二:学校调查问卷 (128)附录三:学生问卷 (132)一、导论20世纪末到本世纪初以来,伴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和人们教育观念的不断更新,社会对于教育资源,特别是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越来越高,人们对教育公平问题给予了前所未有的极大关注。

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实践与研究

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实践与研究

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实践与研究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对于一个国家的教育体系的健康发展至关重要。

基础教育均衡发展是指在全国范围内,各地区、各学校之间的教育资源分配平衡,让每个学生都能够享受到高质量的教育资源和教育机会。

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首要任务是解决教育资源不均衡的问题。

在许多发展中国家和贫困地区,由于存在着城乡差距、地区差距、贫富差距等因素,教育资源往往集中在一些发达地区和富裕家庭中,导致其他地区和学生无法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

因此,通过改善教育资源配置和加大对贫困地区和弱势群体的投入,可以促进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

其次,促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需要改善教育质量。

在一些地区和学校,虽然教育资源相对较多,但教育质量却不高,存在着师资力量不足、教学设施落后、教育内容不适应社会需求等问题。

因此,需要加强教师培训和队伍建设,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水平;加大对学校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改善教育环境;优化教育课程设置,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另外,促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还需要关注教育公平的问题。

教育公平是指每个学生都能够在公平的条件下获得教育机会和平等的学习资源。

在实践中,教育公平还存在着男女性别差异、少数民族和农村学生受教育机会不足等问题。

因此,需要加大对弱势群体的支持和扶持力度,提供更多的财政支持和教育补贴,确保教育公平。

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实践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政府、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共同努力。

政府应制定相关政策,加大对基础教育的投入和监管力度,保障教育资源的合理分配和优质教育的提供;学校要加强师资培训,改善教育环境和教学质量;家庭要关注孩子的学习和成长,提供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社会要鼓励和支持教育公益事业,提供更多的教育资源和机会。

在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研究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首先,了解不同地区和学校的教育资源分配情况,分析不均衡的原因和机制;然后,通过实地调查和案例研究,了解教育质量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找出改进的路径和措施;此外,还可以比较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教育均衡发展模式和经验,借鉴先进的理念和实践;最后,还可以通过量化研究和数据分析,评估不同政策和措施对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影响和效果。

中小学标准化建设促进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

中小学标准化建设促进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

中小学标准化建设促进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摘要:为了实现促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有效机制,本文从教育均衡发展的基本内涵出发,探讨了以推进中小学标准化建设为中心促进教育均衡发展的对策,分别有中小学标准化建设、标准化建设保障弱势群体获得平等的教育、教育信息化的标准化建设促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

关键词:教育均衡;基础教育;中小学标准化建设一、教育均衡发展的基本内涵研究“教育均衡”,首先需对它作出定义。

翟博认为,教育均衡实质上是指在教育公共思想和教育平等原则的支配下,教育机构、受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享受平等待遇的教育理性和确保其实际操作的教育政策和法律制度。

其最基本的要求是,在教育机构和教育群体之间平等地分配教育资源,达到教育需求与教育供给的相对平衡,并最终落实在人们对教育资源的分配和使用上。

从个体来看,教育均衡指受教育的权利和机会的均衡,指学生能否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均衡发展、全面发展;从学校看,教育均衡指区域间、城乡间、学校间以及各类教育间教育资源配置的均衡;从社会看,教育均衡指教育所培育的劳动力在总量和结构上,与经济社会的发展需求达到相对的平衡。

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是动态变化的。

随着时代的变迁、观念的转化、普世价值的迭代,基础教育的内涵也会随之改变。

以国家的发展过程举例,如果一个国家刚刚取得新政权的建立,在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都百废待兴,急需建设,那么这个国家在这一阶段能提供的教育均衡就是尽可能为更多人提供受教育的机会,即使国民尽可能多地摆脱文盲、尽量普及义务教育。

而随着历史的发展,这个国家进入下一阶段的国家建设,它的内涵也转变为为提供给所有人基本教育。

而当更进一步——这个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到一个相当高的高度时,其价值取向又进一步变成为尽可能多的人提供尽可能好的教育了。

可以看出,在每一个发展阶段,其内涵都随时间随国家发展情况推移而改变。

二、以推进中小学标准化建设为中心促进教育均衡发展的对策(一)中小学标准化建设近年来我国教育部颁布的众多文件中均对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提出指导性意见,并强调以中小学的标准化建设为我国当前促进基础教育阶段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实施方案。

教育均衡发展_理论_指标及测算方法_翟博

教育均衡发展_理论_指标及测算方法_翟博

2006年第3期(总第314期)EDU CATIONAL RE SEARCHN o.3,2006 G enera l,No.314教育均衡发展:理论、指标及测算方法翟博[摘要]教育均衡实质上是指在教育公平思想和教育平等原则的支配下,教育机构和受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有平等待遇的理想和确保其实际操作的教育政策和法律制度。

教育均衡发展的本质是追求教育平等,实现教育公平。

教育均衡发展从宏观层面分析是教育供给与需求的均衡,从中观层面分析是教育资源配置的均衡,从微观层面分析是学校教育过程包括内部课程教学资源配置的均衡、教育结果的均衡以及教育评价的均衡。

教育均衡发展是一个历史范畴,按其实现程度可分为四个阶段。

建立适应我国国情的基础教育特别是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指数,科学地选择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要素,明确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目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数据分析表明,我国基础教育从整体上看正在趋向均衡。

[关键词]教育均衡发展;教育均衡度;教育均衡指数[作者简介]翟博,《中国教育报》副总编辑、编审(北京100088)在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人们对教育公平问题的关注程度显著提高,教育不仅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也被视为实现社会平等的/最伟大的工具0,成为社会稳定的平衡器,因此,教育均衡发展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教育均衡发展的理论阐释教育发展,包括规模的扩大和结构的优化,最直接的因素是教育需求与教育供给作用的结果。

教育均衡实质上是指在教育公平思想和教育平等原则的支配下,教育机构、受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有平等待遇的理想和确保其实际操作的教育政策和法律制度。

其最基本的要求就是在教育机构和教育群体之间平等地分配教育资源和份额,达到教育需求与教育供给的相对均衡,并最终落实在人们对教育资源的分配和使用上。

(一)教育均衡发展的内涵教育均衡发展既是一种理想追求,也是现实的阶段性目标。

教育均衡发展是一个历史范畴,随着时代的进步,其内涵也相应地发生着变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指数(index number)是经济分析的一种特殊 的统计方法,它主要用来反映事物数量的相对变 化。所谓基础教育均衡发展指数,就是通过对一 定的教育指标数据进行动态分析,通过建立数据 模型,计算出教育发展的一个个数值,再依据教育 均衡发展的目标要求和经济社会发展及教育发展 的实际,确定不同发展阶段的标准和数值。这样 不仅可以从不同发展阶段划分和确定教育均衡的 标准和要求,推动教育的均衡发展,特别是区域教 育的均衡发展;同时,为了促进教育均衡发展,政 府也可以对教育失衡和失误进行及时、准确和有 效 地 测 度 、监 控 和 调 节 ,规 定 指 数 的 最 低 值(下 限),并通过法律或行政法规方式将教育均衡指数 控制在一定的水平上,以此确保基础教育的均衡 发展。翟博以前在有关基础教育均衡的研究中, 提出了中国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指标和计算教育 均衡发展指数的方法,并计算出了 1995—2003 年 中国基础教育均衡发展总指数与各分项子指数。
本文使用教育发展宏观数据和本研究调查数 据测度基础教育均衡的现状和动态变化。一方 面,使用官方公布的宏观数据建立基础教育均衡 指数,测度 1995—2010 年的基础教育均衡状况, 数据资料主要通过各类统计年鉴获得。①另一方 面,微观调查数据通过抽样调查获得,2010 年项
目组在山东、河南、陕西、甘肃四省份对 47 所学校 和 9 966 名学生及其家庭进行了抽样调查。从地 区差异、城乡差异、校际差异、受教育学生群体差 异分析基础教育均衡的现状和问题。
二、实证分析
(一)1995—2010 年中国基础教育均衡指数 测度
——————————
① 数据资料主要来自历年教育部发展规划司发布的《中国教育统计年鉴》、教育部发布的《中国教育年鉴》、教 育部财务司发布的《中国教育经费统计年鉴》。
— 23 —
按照翟博 2006 年的研究,基础教育均衡发展 的指标体系分两类:体系一是从教育机会均衡、教 育资源配置均衡、教育质量均衡和教育成就均衡 四个维度构建的教育均衡发展指数体系;体系二 是从区域教育均衡、城乡教育均衡、学校教育均 衡、群体教育均衡四个维度构建的教育均衡发展 指数体系。[1]两类指标体系的各项指标得分均与 教育均衡程度正相关,即指标得分越高,教育均衡
教育指标是教育实证分析研究的基础,也是
极推进基础教育特别是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取得 教育决策的重要参考。教育均衡发展包括受教育
了瞩目的成绩,各地已初步形成了特色鲜明的推 机会的均等、教育资源配置和教育条件的均衡、教
——————————
* 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十二五”规划项目“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中评价体系及战略研究”
[关键词] 基础教育;教育均衡发展;教育均衡指数 [作者简介] 翟博,中国教育报总编辑、编审、博士 (北京 100082);孙百才,西北 师范大学西北少数民族教育发展研究中心教授、博士 (兰州 730070)
教育均衡发展,特别是基础教育均衡发展成 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经验。然而,在我国这样
为关系到国家发展战略的重大问题。当前,我国 一个幅员辽阔、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国家,实现
图 1 教育均衡总指数的时序变化
可以看出,1995—2010 年,教育均衡总指数 总体上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说明我国的基础教 育均衡状况是逐年在改善的。教育机会均衡指
表4
中国基础教育均衡
总指数与分项子指数(体系一)
年份
教育均衡分项子指数 教育均衡
教育机会 教育资源配 教育质量 教育成就 总指数 均衡指数 置均衡指数 均衡指数 均衡指数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0.96382 0.97381 0.97835 0.98159 0.98159 0.98632 0.98924 0.98814 0.98869 0.99334 0.99492
地区间公用经费差异系数、地区间生均教育 经费差异系数、危房比例、教学仪器达标率、 教师获得最后学历合格率。
不同
教育质量 均衡指数
毕业生升学率、巩固率、辍学率。
毕业生升学率、巩固率。
不同
教育成就 均衡指数
教育普及程度、受教育年限的教育基尼 教育普及程度、受教育年限的教育基尼系
系数。
数。
相同
小学入学率差异系数、地区间公用经费 区域教育均衡指数 差异系数、地区间生均教育经费差异系
数、地区间生均校舍差异系数。
小学入学率的差异系数、地区间公用经费差 异系数、地区间生均教育经费差异系数。
不同
体系二
城乡教育均衡指数
生均经费城乡差异、预算内生均经费城 乡差异。
学校教育均衡指数
危房比例、教学仪器达标率、教师获得最 后学历合格率、教师合格以上学历率。
预算内经费城乡差异、生均经费城乡差异、 预算内生均经费城乡差异。
的基础教育事业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基本普及九 基础教育特别是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需要很长的路
年义务教育,学生入学机会不断增加,区域性差异 要走。我国目前基础教育均衡状况如何?在时序
逐步缩小,教育公平问题得到很大的改善。但是, 上是如何变化的?本研究借助我国教育发展的宏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广大人民群众对基础 观数据和微观调研数据,构建教育均衡指数,对基
(项目编号:BHA110046)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 22 —
育过程的均衡和教育结果的均衡。正是从这一基 本思想出发,我们在测度教育均衡度时,可以从以 下几个方面选定考察指标:受教育机会方面,用学 生入学率差异、城乡学生入学率差异、城乡男女入 学率差异等来测量;教育资源配置方面,用公共教 育经费、生均教育经费、生均预算内教育经费、生 均校舍面积、教学仪器达标率、教师合格率等测 量;教育均衡结果方面,用学生毕业率、辍学率、巩 固率、教育普及率等测量。我们可以从教育机会 均衡、教育资源配置均衡、教育质量均衡、教育成 就均衡四个维度构建教育均衡发展指标体系(体 系一)。从教育资源配置这个教育均衡发展的最 重要因素出发,我们还可以从区域教育均衡、城乡 教育均衡、学校教育均衡、群体教育均衡四个维度 构建教育均衡发展指标体系(体系二)。
0.7675 0.7918 0.8076 0.8184 0.8334 0.8447 0.8567 0.8668 0.8715 0.8731 0.8774 0.8889 0.8927 0.8951 0.8999 0.9041
— 24 —
图 2 教育机会均衡指数的时序变化 图 3 教育资源配置均衡指数的时序变化
微观数据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研究工具有 学校问卷和学生问卷。学校问卷由学校相关部门 填写,校长审核;学生问卷由学生和家长共同完 成。调查采用分层抽样的方法,先确定抽样地区 (省),然后确定抽样的县(区),在县(区)内确定抽 样学校。抽样地区在东、中、西三个地区选择,东 部选择山东省,中部选择河南省,西部选择陕西省 和甘肃省。在每个地区抽取 1~2 个县(县级市、 区),然后选择县域内的一类、二类、三类的高中、 初中和小学作为样本学校。在选取的学校中,每 所小学选取 1~6 年级各 1 个班(共 6 个班);每所 初中选取初一、初二、初三年级各 1 个班(共 3 个 班);每所高中选取高一、高二、高三年级各 1 个班 (共 3 个班)。问卷发放后由学生带回家中填写, 返校后及时交回,问卷由学生与家长一起填写。 调查共回收 47 份学校问卷,9 966 份学生家庭问 卷。(见表 1、表 2)
0.75909 0.77785 0.79076 0.79359 0.81731 0.83800 0.84737 0.87509 0.88494 0.86904 0.87822 0.88327 0.88706 0.89436 0.90962 0.91883
0.54108 0.63577 0.69009 0.73000 0.76751 0.78664 0.82925 0.84043 0.84477 0.85782 0.85533 0.88480 0.89350 0.89690 0.89880 0.88410
危房比例、教学仪器达标率、教师获得最后 学历合格率。
不同 不同
教育普及程度、受教育年限的教育基尼 教育普及程度、受教育年限的教育基尼系
群体教育均衡指数 系数、毕业生升学率、巩固率、辍学率、男 数、毕业生升学率、巩固率、男女入学率性别
女入学率性别差异。
差异。
不同
计算时,将所选的指标转换为在 0~1 之间取 值的指数形式,计算方法借鉴了联合国开发计划 署有关人类发展指数的计算方法。基础教育均衡 指数体系一的计算结果见表 4,依据表 4 画出了各 项指数的动态发展趋势图。(见图 1~图 5)
表1
学校问卷抽样结果
省份 山东 河南 陕西
甘肃
市、区、县 SDA SDB HNA SXA SXB GSA GSB
样本学校数目 8 8 6 8 7 7 3
表2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学生家庭问卷基本情况
省份
性别
民族
甘肃 河南 陕西 山东 男 女 汉族 少数民族
人数 2 422 1 236 2 281 4 027 5 142 4 824 8 680 1 286
1 1 0.99640 0.98468 0.99771
0.68192 0.69424 0.70274 0.71000 0.71912 0.72162 0.71705 0.72216 0.72748 0.73364 0.74504 0.75071 0.75470 0.76196 0.78368 0.79171
表3
翟博 2006 年的研究与本次计算所选指标的差异
翟博(2006 年)计算
本次计算
两次是否存在差异
教育机会均衡指数
小学入学率的差异系数、男女入学率性 别差异。
小学入学率的差异系数、男女入学率性别差 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