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强迫症状与认知灵活性、应对方式的关系研究

合集下载

大学生强迫认知因素的测量研究的开题报告

大学生强迫认知因素的测量研究的开题报告

大学生强迫认知因素的测量研究的开题报告
一、研究背景
随着社会竞争的日益激烈,大学生们面临着越来越多的学习压力和
挑战。

在克服这些困难和挑战的过程中,认知因素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强迫认知是大学生常见的负性认知因素,它可能导致情感、心理和
身体健康问题。

因此,对于大学生强迫认知因素的测量研究具有重要的
理论和实际意义。

二、研究目的
本研究旨在开发一种有效的问卷来测量大学生的强迫认知因素,并
探讨大学生强迫认知因素的相关因素和影响。

三、研究内容和方法
1.问卷设计:通过考察相关文献,选取适合大学生的问题、项目和
测量工具,设计适用于大学生群体的问卷。

2.问卷测试:将问卷发送给多个高校的大学生,收集数据并进行分析。

3.数据分析:采用统计分析方法,分析大学生强迫认知因素的相关
因素和影响,并构建相应的模型。

四、研究意义
1.帮助大学生了解自己的强迫认知因素,及时纠正和改善负性认知。

2.为教育、心理学等领域提供实证研究支持,促进相关学科的发展。

3.为大学生的心理辅导提供参考和依据。

五、预期结果和结论
1.设计出能够准确测量大学生强迫认知因素的问卷,获得可靠的数
据信息。

2.探讨大学生强迫认知因素的相关因素和影响,建立相关的模型,
促进心理学领域相关理论的研究与比较。

3.为大学生的心理辅导提供更加科学的指导,支持大学生更加健康、积极地面对学习和生活。

强迫症与认知功能障碍的关联

强迫症与认知功能障碍的关联

强迫症与认知功能障碍的关联引言:强迫症是一种常见的心理障碍,其特征是持续而无法控制的强迫思维和行为。

这种疾病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和日常功能产生了严重的影响。

近年来,研究发现强迫症与认知功能障碍之间存在一定的关联。

本文将探讨强迫症与认知功能障碍的关系,并分析其可能的机制。

一、认知功能障碍在强迫症患者中的表现强迫症患者常常表现出注意力不集中、决策困难、记忆力下降等认知功能障碍。

他们往往会陷入反复思考的循环中,难以集中注意力于其他任务。

此外,他们对于信息的处理速度也较慢,决策过程中常常犹豫不决。

这些认知功能障碍不仅影响了患者的学习和工作能力,还加重了他们对强迫症症状的依赖。

二、认知功能障碍与强迫症的相互关系研究表明,认知功能障碍可能是强迫症的一个原因,同时也可能是其后果。

一方面,认知功能障碍可能导致患者对于强迫思维和行为产生过度的反应。

例如,他们可能会过分关注细节、反复思考某个问题,从而陷入强迫循环中。

另一方面,长期的强迫症症状也会进一步损害患者的认知功能。

持续的强迫思维和行为会占据大量的认知资源,使患者难以集中注意力于其他任务,进而影响了他们的认知功能表现。

三、认知功能障碍与强迫症的神经机制研究者通过神经影像学技术发现,强迫症患者的大脑结构和功能存在明显的差异。

认知功能障碍与强迫症的神经机制密切相关。

一方面,认知功能障碍可能与患者大脑中的特定区域功能异常有关。

例如,前额叶皮质和基底神经节等区域的功能异常可能导致患者决策困难和注意力不集中等问题。

另一方面,强迫症症状的持续存在可能导致大脑中的神经回路发生改变,进而影响认知功能的表现。

四、认知功能障碍对强迫症治疗的影响认知功能障碍对强迫症的治疗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传统的行为疗法和药物治疗往往难以改善患者的认知功能。

因此,针对认知功能障碍的干预措施对于强迫症的治疗显得尤为重要。

认知训练和认知行为疗法被证明对于改善患者的认知功能和减轻强迫症症状具有一定的效果。

此外,一些研究还发现,通过药物治疗改善认知功能也能够减轻强迫症症状。

大学生强迫症状的现状与对策研究

大学生强迫症状的现状与对策研究

大学生强迫症状的现状与对策研究作者:刘晓倩来源:《青年与社会》2013年第05期【摘要】采用大学生强迫症状问卷对安阳师范学院254名大学生进行调查,在此基础上对强迫症的病因进行分析,并提出了适合大学生的具体对策与建议。

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普遍存在强迫症状,但并不严重;男生的强迫症状显著严重于女生;大学生的强迫症状不存在年级、文理科、城乡来源以及是否为独生子女方面的显著差异。

【关键词】大学生;强迫症状;现状;对策据调查,在大学生所患的心理疾病中,强迫症是第一位。

因此,对大学生的强迫症状进行研究,不仅能为大学生强迫症的咨询和治疗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而且对维护大学生的身心健康,促进其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研究采用大学生强迫症状问卷,对安阳师范学院254名大学生进行调查,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强迫症的病因,提出适合大学生的具体对策与建议。

一、调查对象与方法调查对象:安阳师范学院大学生。

调查工具:采用齐晓栋、吴明霞等人于2005年编制的大学生强迫症状问卷,共18个题项,采用5点记分:1——“一点都不”,2——“有一点”,3——“较大”,4——“大”,5——“非常大”。

调查方法: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在安阳师范学院发放问卷300份,回收问卷293份,其中有效问卷243份,问卷有效率为81.00%。

采用SPSS18.0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二、结果与结论结果显示:大学生强迫症状总平均分为(2.00±0.482),就是虽然大部分学生都有强迫症,但是并不严重,就是处于“有一点”的状态。

在总分上,男生都明显高于女生,即男生的强迫症比女生的严重。

此外,大学生的强迫症状,不存在年级、文理科、城乡来源以及是否为独生子女方面的显著差异。

三、强迫症的病因分析关于强迫症的病因,不同的心理学家有着不同的看法。

精神分析的观点:强迫症起因于肛门期所受到的挫折。

人在肛门期的主要欲望特征是排泄与滞积、污秽与整洁这样的矛盾组合,人在努力克服这些矛盾时,可能物极必反,走向某一个极端。

强迫型人格障碍症状和认知疗法

强迫型人格障碍症状和认知疗法

强迫型人格障碍症状和认知疗法强迫型人格障碍(OCPD)是一种心理疾病,患者常表现出过分关注细节、强迫控制和完美主义的特征。

这种障碍会极大地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和人际关系。

本文将探讨强迫型人格障碍的常见症状以及如何应用认知疗法来缓解症状。

强迫型人格障碍的症状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过分关注细节和完美主义:患者常常沉迷于细节和完美主义,他们无法容忍错误和不完美的事物。

他们经常将工作和任务推向极致,不断修改和调整,以达到自己心中的完美标准。

2. 强迫控制:患者倾向于追求控制,他们渴望掌控自己和周围的一切事物。

这表现为他们有强烈的控制欲望,不喜欢被他人干涉并且很难接受变化。

3. 固执和拘泥于规则:患者常常固执地坚持自己的方式和规则,无法容忍他人的观点和方法。

他们相信只有自己的方式是正确的,对于变通或折中方案很难接受。

4. 理想化思维:患者常常有着过于理想化的思维方式,他们对自己和他人有着非常高的期望。

他们追求完美,并认为只有完美才值得被接受和赞许。

面对这些严重的症状,认知疗法可以作为一种有效的干预手段来帮助患者减轻症状和提高生活质量。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认知疗法技术:1. 认知重构:这项技术的目的是帮助患者识别和改变他们的不合理思维模式。

通过与治疗师的讨论和指导,患者可以逐渐认识到他们对于完美主义和强控制的过度追求是如何影响他们的生活的。

2. 指导性思维:这个技术旨在通过引导患者思考他们追求完美所带来的负面后果。

例如,治疗师可以帮助患者发现他们过分关注细节和控制的行为如何影响他们的人际关系和工作效率。

3. 情境暴露:这是一种通常用于强迫症治疗的技术,但也可以适用于强迫型人格障碍。

通过让患者暴露在他们害怕的情境中,治疗师可以帮助他们逐渐降低对控制和完美主义的需求。

4. 心理教育:通过向患者提供有关强迫型人格障碍的相关知识,治疗师可以帮助患者理解自己的症状,并认识到他们的困扰并非与他们的个人价值有关。

这有助于减轻患者的责任感和自我批评。

强迫症的认知灵活性与问题解决能力研究

强迫症的认知灵活性与问题解决能力研究

强迫症的认知灵活性与问题解决能力研究强迫症是一种常见的精神疾病,患者会出现固定的思维和行为模式,导致其在面对问题时无法进行灵活的思考和解决。

因此,研究强迫症患者的认知灵活性以及问题解决能力对于理解该疾病的本质以及开发有效的治疗方法具有重要意义。

一、认知灵活性在强迫症中的表现强迫症患者常常表现出过度重视细节、刻板思维等认知特征,这使他们很难适应新的环境和改变。

研究发现,强迫症患者的认知灵活性较低,即他们在面对新的或复杂的任务时,往往无法迅速调整思维模式,产生僵化的思维固化。

二、认知灵活性与问题解决能力的关系认知灵活性是指个体在处理各种信息和问题时,能够迅速适应新情境,灵活应对。

而问题解决能力是指个体在面对具体问题时,能够通过多种思考方式和方法,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

研究表明,认知灵活性与问题解决能力密切相关。

具有较高认知灵活性的个体往往能够更好地应对问题,寻找到更多的解决方案。

而认知灵活性较低的强迫症患者则往往陷入固定的思维模式中,难以产生新的思路和解决方法。

三、强迫症患者的问题解决能力研究针对强迫症患者的问题解决能力研究,一方面可以从认知灵活性的角度进行探究,另一方面可以考察其在具体问题上的表现。

在认知灵活性方面,研究可以利用认知任务,如切换任务、迁移任务等,评估强迫症患者的认知灵活性。

通过与正常人进行对比,可以发现强迫症患者在面对认知切换任务时的困难,进而了解其认知灵活性的差异。

在问题解决能力方面,研究可以设计与强迫症症状相关的问题,如强迫行为触发因素、如何有效控制强迫行为等。

通过观察强迫症患者在解决这些问题上的表现,可以揭示其问题解决的特点以及存在的困难。

四、提高强迫症患者的认知灵活性与问题解决能力针对强迫症患者的认知灵活性和问题解决能力的不足,可以采取一系列的干预措施,帮助他们提高这些能力。

认知训练是一种常见的干预方法,通过锻炼认知灵活性的任务,如认知切换、反应抑制等,可以帮助强迫症患者改善其认知灵活性。

强迫症的症状和认知行为疗法

强迫症的症状和认知行为疗法

强迫症的症状和认知行为疗法一、强迫症的症状强迫症是一种常见的心理障碍,表现为持续存在的无法抵抗的冲动和反复出现的强迫思想或行为。

它给患者带来了极大困扰和不适,对他们的日常生活造成了严重影响。

以下是强迫症主要的症状:一、强迫思维患有强迫症的人经常被不必要或荒谬的思维所困扰,这些思维可能包括恐惧、妄想或不合理的念头。

例如,他们可能会反复担心自己是否关好门窗,是否洗干净手,或者对于某些特定数字或颜色产生过度关注。

二、强迫行为强迫行为是指反复执行和重复某些动作以减轻不安情绪或避免发生某个恐怖事件。

这些行为可能涉及数次检查、盘点、洁癖等。

例如,在离开家之前,患者可能会多次检查门锁是否上锁,并确保没有电器开着。

二、认知行为疗法虽然强迫症无法完全治愈,但通过认知行为疗法可以帮助患者有效地管理和减轻症状。

认知行为疗法是一种现代心理治疗方法,它的目标是改变不健康的思维模式和行为。

一、认知重构认知重构是认知行为疗法中常用的技术之一。

它通过帮助患者找到并纠正他们错误、消极或过渡关注的思维模式来改善情绪和行为。

例如,一个患有强迫症的人可能会相信自己没有检查门锁就意味着窃贼进入了房间。

通过认知重构,治疗师可以帮助患者分析这种思维是否合理,并提供更合理和正常的解释。

二、消退曝光消退曝光是指让患者暴露于引发他们强迫思维和行为的刺激物中,以促使其逐渐对这些刺激物产生习惯性反应。

例如,在治疗期间,一个担心感染的强迫洁癖患者可能会被挑战去触摸一些表面上看起来肮脏的物体,以帮助他们逐渐克服对细菌和感染的恐惧。

三、反馈预防反馈预防是一种支持患者在认知行为疗法中取得进步的技术。

它可以通过提供积极的反馈和奖励来增强患者对正确思考和行为的意愿,并减少他们对强迫行为的依赖。

例如,治疗师可以向患者提供心理安全环境,在他们尝试抑制或推迟强迫行为时鼓励和赞美他们。

三、总结强迫症是一种常见的心理障碍,给患者带来了严重困扰。

通过认知行为疗法,可以帮助患者管理和减轻症状。

强迫症患者的自我认知与心理调适技巧

强迫症患者的自我认知与心理调适技巧

强迫症患者的自我认知与心理调适技巧在当今社会,强迫症已经成为一种常见的心理障碍。

强迫症患者往往陷入一系列强迫性思维和行为,严重影响其生活质量和心理健康。

因此,探索强迫症患者的自我认知以及有效的心理调适技巧对于帮助他们摆脱困境至关重要。

一、自我认知的重要性首先,强迫症患者需要意识到自己的疾病,理解其病因和症状。

自我认知是指对自己的思维、感受和行为的认知,它对于患者的康复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只有了解强迫症的本质和机制,患者才能更加客观地理解自己的困扰和不合理的行为。

同时,自我认知使得患者更有可能接受治疗和寻求专业帮助,是摆脱困境的第一步。

二、认知行为疗法的有效性认知行为疗法(CBT)是一种广泛应用于强迫症治疗的心理疗法。

该疗法通过改变患者的认知和行为模式,帮助其建立更健康和合理的思维方式。

在自我认知的基础上,强迫症患者可以采用认知行为疗法中的几个关键技巧来调适自己的心理状态。

这些技巧包括:1. 曝光与反应阻止:通过暴露自己于触发强迫症症状的场景或物品,并阻止强迫性的反应,逐渐减少对强迫症的恐惧和依赖。

2. 记录与反思:强迫症患者可以记录下每次强迫性思维和行为,以便于观察和反思。

这有助于他们更好地了解自己的病情,识别到不合理的行为和思维,并逐渐调整。

3. 自我对话:通过进行自我对话,患者可以指导自己更合理地思考和应对。

他们可以问自己一些问题,如“这个强迫性思维合理吗?”或者“我真的需要执行这个强迫性行为吗?”,从而减少强迫性行为的发生。

这些技巧旨在帮助强迫症患者培养积极的认知和行为模式,逐渐摆脱强迫症的困扰。

三、亲近支持系统的重要性除了自我调适,强迫症患者还可以依靠亲近的支持系统来帮助自己。

家人、朋友、心理治疗师等都可以成为他们有效的支持者。

亲近的人可以提供理解和支持,帮助患者更好地应对挑战和压力。

他们可以和患者一起参与康复过程,鼓励患者坚持治疗,并提供实用的帮助,如陪伴患者进行暴露治疗等。

此外,强迫症患者还可以寻求心理治疗师的专业帮助。

强迫症的心理治疗认知技巧的实践与应用效果

强迫症的心理治疗认知技巧的实践与应用效果

强迫症的心理治疗认知技巧的实践与应用效果强迫症作为一种常见的心理障碍,对患者的生活和工作造成了很大的困扰。

心理治疗是强迫症患者常用的非药物治疗方式之一,其中认知技巧在心理治疗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本文将讨论强迫症的心理治疗认知技巧的实践与应用效果。

一、认知技巧在强迫症治疗中的作用认知技巧是一种通过改变个体的思维方式,从而调整情绪和行为的方法。

在强迫症治疗中,认知技巧能够帮助患者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思维模式,并逐步改变这种思维方式,从而减轻症状的严重程度。

认知技巧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意识调整:通过意识调整,患者能够更清楚地认识到自己的强迫观念和行为,并意识到这种行为是不合理的,不符合实际情况的。

通过意识调整,患者能够更客观地看待问题,减少不必要的强迫行为。

2.替代思维:替代思维是指将负面和不合理的思维替换成积极和合理的思维。

患者常常存在着某种强迫观念,认为如果不按照特定的规则和想法来行动,将会带来不好的后果。

通过替代思维,患者能够重新评估和调整思维,理性地对待这些观念,从而减少强迫症状的发生。

3.适应性应对:适应性应对是指通过不同的策略来应对强迫症的症状。

患者可以尝试使用一些适应性的应对策略,如分散注意力,逐渐减少强迫行为的频率和强度,以及寻求他人的支持和帮助。

适应性应对能够帮助患者更好地面对强迫症的挑战,并逐步减少该病症的影响。

二、认知技巧的实践与应用效果认知技巧在强迫症治疗中的实践和应用已经得到广泛的研究和应用。

研究表明,认知技巧在减轻强迫症症状和提高生活质量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一项研究发现,在接受认知技巧治疗的强迫症患者中,有60%的患者在治疗后症状显著减轻,生活质量得到了改善。

另一项研究发现,认知技巧能够有效地减少强迫症症状的反复出现和持续时间,并且对患者长期的康复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除了科学研究的支持外,临床实践中也反映了认知技巧在强迫症治疗中的应用效果。

许多临床心理治疗师采用认知技巧作为强迫症治疗的关键方法之一,通过帮助患者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思维方式并逐步改变这种思维方式,取得了不错的治疗效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1.2认知灵活性量表(Cognitive Flexibility Inventory,CFI)[9]:是由Dennis和Vander编制的.CFI中文版在国内也有研究者进行过修订[10].CFI共20个题目,分为可选择性(13个题目)和可控性(7个题目)两个维度.每个题目有5个等级.1表示“从不”,2表示“很少”,3表示“有时”,4表示“经常”,5表示“总是”.其中第2、4、7、9、11和17题共6个项目的计分是反向计算.总分越高,代表认知灵活性水平越高.本研究总问卷的Cronbach系数α为0.88,可选择性与可控性维度的系数α分别为0.85、0.83.总问卷的重测信度为0.74,可选择性与可控性维度的重测信度分别为0.73、0.65.
大学生强迫症状与认知灵活性、应对方式的关系研究
作者:睢鹏娇朱春燕许飞飞王雪杰陈璐余凤琼蔡翥
来源:《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20年第02期
摘要:目的:探讨大学生强迫症状、认知灵活性和应对方式的关系,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参考性依据.方法:采用强迫量表修订版(OCI-R)、认知灵活性问卷(CFI)、简易应对方式问卷(SCSQ)、焦虑自评量表(SAS)和贝克抑郁自评量表(BDI)对687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①高强迫症状组和低强迫症状组在认知灵活性总分[(64.06±10.13)分vs(69.42±10.23)分]、可选择性[(41.23±8.38)分vs(44.01±7.95)分]、可控性[(22.83±3.93)分vs(25.41±4.07)分]、积极应对[(22.28±7.17)分vs(23.92±5.79)分]、消极应对[(11±4.37)分vs(9.19±4.22)分]、SAS[(46.84±9.8)分vs(37.85±9.09)分]和BDI[(12.57±8.83)分vs(5.94±7.28)分]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192,P<0.001;t=-3.354,P=0.001;t=-6.375,P<0.001;t=-2.482,P=0.013;t=4.163,P<0.001;t=9.379,P<0.001;t=8.087,P<0.001);②认知灵活性总分、可选择性、可控性及积极应对与强迫症状总分均呈负相关(r=-0.199,r=-0.121,r=-0.263,r=-0.130,P<0.01);消极应对与强迫症状呈正相关(r=0.163,P<0.01);③认知灵活性的可控性维度、消极应对和积极应对对强迫症状有预测力(β=-0.208,0.096,-0.087).结论:认知灵活性水平越高、多采用积极应对方式、较少使用消极应对方式的大学生强迫症状越少.
关键词:大学生;强迫症状;认知灵活性;应对方式
中图分类号:B84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60X(2020)02-0068-04
强迫症(obsessive-compulsive disorder,OCD)是一种较为常见的精神疾病,终生患病率为2.3%[1].OCD是以无法控制的强迫思维或强迫动作为主要特征,其病程迁延,严重损害其社会功能.尽管该病在各个年龄阶段都可能发病,但是青少年期和成年早期是患病风险最高的时期.根据近些年大学生心理健康调查结果也发现,大学生心理问题排在第一位的就是强迫问题[2].OCD患者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比较僵化,认知灵活性障碍可能是强迫症重要的认知损伤[3].认知灵活性(cognitive flexibility,CF)也叫作心理灵活性(mental flexibility)或者是定势转换(set shifting),指改变对问题的看法或方法,灵活地适应新的需求、规则,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4].青春期青少年面对压力所采取的应对方式是决定其心理问题易感程度的核心因素[5].关于大学生的强迫症状与认知灵活性、应对方式的关系研究还不多.因此,本研究就强迫症状与认知灵活性、应对方式的关系进行研究,为改善大学生强迫症状,提高大学生心2019年3月-4月,从合肥市选取某两所高校,以班级为单位整群抽样.共发放754份问卷,回收699份,剔除无效问卷12份,有效问卷687份,有效率为91.1%.平均年龄(19.55±1.00)岁,男生260人(37.8%),女生427人(62.2%).独生子女226人(37.8%),非独生子女461人(67.1%).
2.1.3简易应对方式问卷(Simplified Coping Style Questionnaire,SCSQ)[11]:一共20个题目,2个维度,分别为积极应对(由第1-12题组成)和消极应对(由第13-20题组成),每个题目有4个等级,1表示“不采取”,2表示“偶尔采取”,3表示“有时采取”,4表示“经常采取”.本研究中,总问卷Cronbach系数α为0.90,积极应对和消极应对两个维度Cronbach系数α分别为0.98和0.78.总问卷重测信度为0.89.
2研究方法
2.1研究工具
2.1.1强迫量表修订版(obsessive-compulsive inventory-revised,OCI-R)[6]:是由Foa教授等人根据1998年的版本简化修订而来.国内有研究者进行过中文版修订[7-8].OCI-R共有18个题目,分6个维度,分别是清洗、强迫思维、囤积、排序、核查、心理中和,每个维度3个题目.被试者根据近一个月的情况,对自身强迫症状进行自我评估.每个题目有5个等级,0代表“从来没有”,1代表“几乎没有”,2代表“有时候有”,3代表“經常有”,4代表“几乎总是有”.本研究用该量表评定被试强迫症状的严重程度,Cronbach系数α为0.88,重测信度为0.690.
2.1.4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由Zung于1971年编制,一共含有20个题目,每个题目均为4级评分,主要评定的是每个项目出现的频率.
2.1.5贝克抑郁自评量表(Beck Depression Inventory,BDI):共21个题目,采用4级评分,从0到4程度逐渐增加.总分相加,分值越高,抑郁程度越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