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通过带限信道的数字通信

合集下载

通信原理简答题及答案

通信原理简答题及答案

通信原理简答题及答案第一章绪论1-2 何谓数字信号?何谓模拟信号?两者的根本区别是什么?答:数字信号:电信号的参量值仅可能取有限个值。

模拟信号:电信号的参量取值连续。

两者的根本区别是携带信号的参量是连续取值还是离散取值。

1-3何谓数字通信?数字通信偶哪些优缺点?答:利用数字信号来传输信息的通信系统为数字通信系统。

优点:抗干扰能力强,无噪声积累传输差错可控;便于现代数字信号处理技术对数字信息进行处理、变换、储存;易于集成,使通信设备微型化,重量轻;易于加密处理,且保密性好。

缺点:一般需要较大的传输带宽;系统设备较复杂。

1-4 数字通信系统的一般模型中各组成部分的主要功能是什么?答:信源编码:提高信息传输的有效性(通过数字压缩技术降低码速率),完成A/D转换。

信道编码/译码:增强数字信号的抗干扰能力。

加密与解密:认为扰乱数字序列,加上密码。

数字调制与解调:把数字基带信号的频谱搬移到高频处,形成适合在信道中传输的带通信号。

同步:使收发两端的信号在时间上保持步调一致。

1-5 按调制方式,通信系统如何分类?答:基带传输系统和带通传输系统。

1-6 按传输信号的特征,通信系统如何分类?答:模拟通信系统和数字通信系统。

1-7 按传输信号的复用方式,通信系统如何分类?答:FDM,TDM,CDM。

1-8 单工、半双工及全双工通信方式是按什么标准分类的?解释他们的工作方式。

答:按照消息传递的方向与时间关系分类。

单工通信:消息只能单向传输。

半双工:通信双方都能收发消息,但不能同时进行收和发的工作方式。

全双工通信:通信双方可以同时收发消息。

1-9 按数字信号码元的排列顺序可分为哪两种通信方式?他们的适用场合及特点?答:分为并行传输和串行传输方式。

并行传输一般用于设备之间的近距离通信,如计算机和打印机之间的数据传输。

串行传输使用与远距离数据的传输。

1-10 通信系统的主要性能指标是什么?答:有效性和可靠性。

1-11 衡量数字通信系统有效性和可靠性的性能指标有哪些?答:有效性:传输速率,频带利用率。

通信原理题目

通信原理题目

第一章绪论填空1、在八进制中(M=8),已知码元速率为1200B,则信息速率为 3600b/s 。

2、在四进制中(M=4),已知信息速率为2400b/s,则码元速率为 1200B 。

3、数字通信与模拟通信相比较其最大特点是_占用频带宽和__噪声不积累_。

4、数字通信系统的有效性用传输频带利用率衡量,可靠性用差错率衡量。

5、模拟信号是指信号的参量可连续取值的信号,数字信号是指信号的参量可离散取值的信号。

消息:指通信系统传输的对象,它是信息的载体。

是信息的物理形式信息:是消息中所包含的有效内容。

信号:是消息的传输载体!信息源的作用就是把各种消息转换成原始信号。

发送设备:产生适合在信道中传输的信号,使发送信号的特性和信道特性相匹配,具有抗信道干扰的能力,可能包含变换、放大、滤波、编码、调制等过程。

简答1、码元速率与信息速率的关系?R b=R B log2M R b信息传输速率 R B码元速率 M是进制 T B码元长度 R B=1/T B2、按传输信号的复用方式,通信系统如何分类?答:按传输信号的复用方式,通信系统有三种复用方式,即频分复用、时分复用和码分复用。

频分复用是用频谱搬移的方法使不同信号占据不同的频率范围;时分复用是用抽样或脉冲调制方法使不同信号占据不同的时间区间;码分复用则是用一组包含正交的码字的码组携带多路信号。

3、解释半双工通信和全双工通信,并用实际通信系统举例说明?半双工,双向不同时通信,如:对讲机;双工,双向同时通信,如:移动通信系统4、简述数字通信系统的基本组成以及各部分功能,画出系统框图。

信源:把各种消息转换成原始信号。

信道:用来将来自发送设备的信号传送到发送端。

信宿:传送消息的目的地。

信源编码/译码:提高信息传输的有效性,二是完成模/数转换。

信道编码/译码:作用是进行差错控制。

加密解密:为了保证所传信息的安全。

数字调制解调:把数字基带信号的频谱搬移到高频处,形成适合在信道传输的带通信号。

数字通信第5版

数字通信第5版

前言很高兴地欢迎Masoud Salehi教授作为《数字通信(第五版)》的合作著者。

这一新版本进行了较大的修订并重新组织了论题,特别是在信道编码和译码方面,同时还增加了一章关于多天线系统的内容。

本书适合作为电子工程系一年级研究生课程的教材,也适合从事数字通信系统设计工程师作为自学课本和参考书。

为了更好地阅读本书,读者应具备基本的微积分、线性系统理论以及概率和随机过程的预备知识等背景知识。

第1章是本书主题的导引,包括回顾与展望、信道特征的描述和信道模型。

第2章是对确定信号和随机信号分析内容的复习,包括带通和低通信号的表示、随机变量尾部概率边界、总和随机变量中心极限定理,以及随机过程。

第3章论述数字调制技术和数字调制信号的功率谱。

第4章重点分析加性高斯白噪声(AWGN)信道的最佳接收机及其差错率性能。

本章还包括格的入门知识和基于格的信号星座图,以及有线和无线通信系统链路预算分析。

第5章专门论述了基于最大似然准则的载波相位估计和定时同步的方法,描述了面向判决和非面向判决的两种方法。

第6章是信息论基础,包括无损信源编码、有损数据压缩、不同信道模型的信道容量以及信道可靠性函数。

第7章论述线性分组码及其特性,包括循环码、BCH码、RS码和级联码。

描述了软判决和硬判决两种译码方法,及其在AWGN信道中的性能评估。

第8章论述基于网格和图形的编码,包括卷积码、Turbo码、低密度校验码、带限信道网格码和基于格的编码,同时也论述了译码算法,包括维特比算法及其在AWGN信道上的性能、Turbo码的迭代译码BCJR算法,以及和积算法。

第9章重点论述带限信道的数字通信。

本章的论题包括带限信道的特征和信号设计,有符号间干扰和AWGN信道的最佳接收机,准最佳均衡方法,亦即,线性均衡、判决反馈均衡和Turbo均衡。

第10章论述自适应信道均衡,描述LMS和递归最小二乘算法及其性能特征,本章还论述盲均衡算法。

第11章论述多信道和多载波调制。

数字通信-PPT课件

数字通信-PPT课件
1
本课程研究的主要内容
介绍数字通信系统分析和设计基础的基本原理,介 绍数字通信技术发展的新成果;
研究内容包括:数字形式的信息从信源到一个或多 个目的地的传输问题。
先修课程: 通信原理;概率论和随机过程等
参考教材: Digital communication, Proakis,
电子工业出版社
2
第1章 绪论
xl (t) xi (t) jxq (t)
从带通信号中 提取低通信号 的处理过程
—— 解调
解调器
23
第2章 确定与随机信号分析
介绍后续各章所需的背景知识 自己复习相关的基础知识:傅里叶变换及 其性质;随机过程,等等
2.1 带通与低通信号的表示
频谱:
X ( f ) F[x(t)] x(t)e j2 ftdt Re[xl (t)e j2 f0t ] e j2 ftdt
介绍后续各章所需的背景知识 自己复习相关的基础知识:傅里叶变换及 其性质;随机过程,等等
2.1 带通与低通信号的表示
带通信号(系统)
是一种实窄带高频信号,其频谱集中在某个频率(±f0)附近, 且频谱宽度远小于f0的信号(系统)
双边带调制DSB:
传输信号的信道带宽限制在以载 波为中心的一个频段上。
单边带调制SSB:
xl (t) x (t)e j2 f0t [x(t) jxˆ(t)]e j2 f0t xl (t) [x(t) cos 2 f0t xˆ(t) sin 2 f0t] j[xˆ(t) cos 2 f0t x(t) sin 2 f0t]
xi (t) x(t) cos 2 f0t xˆ(t) sin 2 f0t xq (t) xˆ(t) cos 2 f0t x(t) sin 2 f0t

第9章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系统介绍

第9章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系统介绍

④ 移动交换中心与访问位置寄存器之间的接口(B);
⑤ 移动交换中心与原籍位置寄存器之间的接口(C)
⑥ 原籍位置寄存器与访问位置寄存器之间的接口(D)
⑦ 移动交换中心之间的接口(E);
⑧ 移动交换中心与设备标志寄存器之间的接口(F);
⑨ 访问位置寄存器之间的接口(G) 。
第 9 章 现代数字通信系统介绍
每 个 载 频 有 8 个 时 隙 , 因 此 GSM 系 统 总 共 有 124×8=992 个物理信道,有的书籍中简称GSM系统有1 000个物理信道。
第 9 章 现代数字通信系统介绍
3. 调制方式 GSM的调制方式是高斯型最小移频键控(GMSK)方 式。矩形脉冲在调制器之前先通过一个高斯滤波器。这 一调制方案由于改善了频谱特性,从而能满足CCIR提出 的邻信道功率电平小于-60 dBW的要求。高斯滤波器的 归一化带宽 BT=0.3。基于200 kHz的载频间隔及 270.833 kb/s的信道传输速率,其频谱利用率为 1.35 b/s/Hz。
第 9 章 现代数字通信系统介绍
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系统介绍
第 9 章 现代数字通信系统介绍
移动通信的主要特点
1. 移动通信必须利用无线电波进行信息传输 2. 移动通信是在复杂的干扰环境中运行的 3. 移动通信可以利用的频谱资源非常有限,而移 动通信业务量的需求却与日俱增 4. 移动通信系统的网络结构多种多样,网络管理 和控制必须有效 5. 移动通信设备(主要是移动台)必须适于在移动 环境中使用
(3) 访问用户位置寄存器。访问用户位置寄存器,简称 VLR。它存储进入其控制区域内来访移动用户的有关数据, 这些数据是从该移动用户的原籍位置寄存器获取并进行暂存 的,一旦移动用户离开该VLR的控制区域, 则临时存储的该 移动用户的数据就会被消除。 因此, VLR可看作是一个动 态用户的数据库。

樊昌信《通信原理》(第6版)-第9章 模拟信号的数字传输【圣才出品】

樊昌信《通信原理》(第6版)-第9章 模拟信号的数字传输【圣才出品】

第9章 模拟信号的数字传输9.1 本章要点详解本章要点■模拟信号的数字传输系统■模拟信号的抽样■模拟脉冲调制■抽样信号的量化■脉冲编码调制■差分脉冲编码调制■增量调制■PCM与ΔM系统的比较■时分复用和复接重难点导学一、模拟信号的数字传输系统图9-1 模拟信号的数字传输模型利用数字通信系统传输模拟信号的步骤:(1)把模拟信号数字化,即模数转换(A/D);(2)进行数字方式传输;(3)把数字信号还原为模拟信号,即数模转换(D/A)。

二、模拟信号的抽样1.低通模拟信号的抽样定理(1)原理一个频带限制在(0,f H)Hz内的时间连续信号m(t),如果以T s≤1/(2f H)秒的间隔对它进行等间隔(均匀)抽样(如图9-2),则m(t)将被所得到的抽样值完全确定。

图9-2 模拟信号的抽样(2)意义a.连续信号的无限样值可以由有限个样值确定,并能精确恢复,以便实现数字化传输和时分复用。

b.最低抽样速率2f H称为奈奎斯特速率。

与此相应的抽样时间间隔称为奈奎斯特间隔。

抽样序列的频谱与原信号频谱的关系为抽样过程如图9-3所示。

图9-3 抽样过程的时间函数及对应频谱图如果抽样间隔T s>1/(2f H),则抽样后信号的频谱在相邻的周期内发生混叠(如图9-4所示),此时不可能无失真地重建原信号。

图9-4 混叠失真2.带通模拟信号的抽样定理设带通模拟信号的频带限制在f L和f H之间,其信号频谱最低频率大于f L,最高频率小于f H,信号带宽为B=f H-f L,则此带通模拟信号所需要的采样频率等于,n=1,2,…,k为(f H/B)的小数部分。

三、模拟脉冲调制1.模拟脉冲调制的种类模拟脉冲共分三类:脉冲振幅调制(PAM)、脉冲宽度调制(PDM)、脉冲位置调制(PPM)。

如图9-5所示,其中从上倒下依次为模拟基带信号、PAM信号、PDM信号和PPM信号。

图9-5 模拟基带信号、PAM信号、PDM信号和PPM信号2.PAM调制自然抽样后PAM信号的时域和频域表达式为自然抽样过程如图9-6所示。

《数字通信原理(第三版)》教材课后习题答案

《数字通信原理(第三版)》教材课后习题答案

《数字通信原理(第三版)》教材课后习题答案《数字通信原理》习题解答第1章概述1-1 模拟信号和数字信号的特点分别是什么?答:模拟信号的特点是幅度连续;数字信号的特点幅度离散。

1-2 数字通信系统的构成模型中信源编码和信源解码的作⽤是什么?画出话⾳信号的基带传输系统模型。

答:信源编码的作⽤把模拟信号变换成数字信号,即完成模/ 数变换的任务。

信源解码的作⽤把数字信号还原为模拟信号,即完成数/ 模变换的任务。

话⾳信号的基带传输系统模型为1-3 数字通信的特点有哪些?答:数字通信的特点是:(1)抗⼲扰性强,⽆噪声积累;(2)便于加密处理;(3)采⽤时分复⽤实现多路通信;(4)设备便于集成化、微型化;(5)占⽤信道频带较宽。

1-4 为什么说数字通信的抗⼲扰性强,⽆噪声积累?答:对于数字通信,由于数字信号的幅值为有限的离散值( 通常取⼆个幅值) ,在传输过程中受到噪声⼲扰,当信噪⽐还没有恶化到⼀定程度时,即在适当的距离,采⽤再⽣的⽅法,再⽣成已消除噪声⼲扰的原发送信号,所以说数字通信的抗⼲扰性强,⽆噪声积累。

1-5 设数字信号码元时间长度为1s ,如采⽤四电平传输,求信息传输速率及符号速率。

答:符号速率为N11106 Bd码元时间10 6信息传输速率为R N log2 M 106 log 2 4 2 106 bit / s2Mbit / s1-6 接上例,若传输过程中 2 秒误 1 个⽐特,求误码率。

答:P e 发⽣误码个数 (n)12.5 107传输总码元 ( N ) 2 21061-7 假设数字通信系统的频带宽度为1024 kHz ,可传输 2048kbit / s 的⽐特率,试问其频带利⽤率为多少 bit / s / Hz ?答:频带利⽤率为信息传输速率204810 3( bit / s / Hz)10242bit / s/ Hz频带宽度10 31-8 数字通信技术的发展趋势是什么?答:数字通信技术⽬前正向着以下⼏个⽅向发展:⼩型化、智能化,数字处理技术的开发应⽤,⽤户数字化和⾼速⼤容量等。

精品文档-数字通信原理(李白萍)-第9章

精品文档-数字通信原理(李白萍)-第9章

Pn (r)
Cnr Pr (1 P)nr
n! r!(n r)!
(9-4)
22
第 9 章 信道编码理论
例如, 当码长n=7, P=10-3时, 则有 P7(1)≈7P=7×10-3 P7(2)≈21P2=2.1×10-5 P7(3)≈35P3=3.5×10-8 可见, 采用信道编码后, 即使仅能纠正(或检测)这种
12

第 9 章 信道编码理论
两个等长码组之间对应位上码元不同的数目称为这两个码组 的距离, 简称码距, 又称汉明距离, 用d表示。 如“11000” 与“11011”有两个对应位不同, 故码距d=2。 码组集合中任意 两个码字之间距离的最小值称为最小码距, 用d0表示。 由于两 个码组模2相加, 其不同的对应位必为“1”, 因此两个码组模 2相加得到的新码组的重量就是这两个码组之间的距离。
码组中1~2个错误, 也可以使误码率下降几个数量级。 这表明 信道编码具有较大的实际应用价值。
23
第 9 章 信道编码理论
4. 在分组码中, 传递的信息码元称为信息位; 为纠、 检错而 增加的码元称为监督位。 分组码一般用(n,k)表示, 其中n是 码组长度,k是信息码元个数, 而r=n-k是监督码元个数。 用信道编码提高通信系统的的可靠性, 是以降低有效性为 代价的。 编码效率R是用来衡量有效性的, 它是码组中信息码 元个数k与码组长度n的比值。 即
出错, 并且能检测错码的位数等于2。 即最小码距d0能检测 (d0-1)个错误。 若要检测e个错误, 则必须满足d0≥e+1。
18
第 9 章 信道编码理论
(2) 纠正t个随机错误, 则要求最小码距为
d0≥2t+1
(9-2)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3
带限信道的信号设计
3. 当 T 1 / 2w
B f
n
或 1/ T 2w 时
X f n / T 由间隔为 1/T 的 X( f ) 重叠的谱瓣组成
有无穷多种 X( f ) 的选择,可以使 B( f )=T
例:常用的升余弦脉冲频谱
T T 1 T X rc ( f ) 1 cos f 2 2 T 0 1 0 f 2T 1 1 f 2T 2T 1 f 2T
n 0 n

{I n } :离散信息符号序列
g(t) :脉冲,具有带限的频率响应 G(f)
到达接收端的信号:rl t
I h t nT z t
n 0 n

其中:
ht g ct d


接收端,信号先通过一个滤波器,然后以速率1/T 符号/s抽样 接收滤波器的输出:
-w
T X(f)
相应于脉冲:
sin t / T xt sinc t / T
w
f
t / T
理想低通
这意味着: 无 ISI 传输的T的最小值是 T=1/2w X( t ) 必须具有理想低通特性,实际中难以实现。
即:最大符号速率1/T=2w符号/秒 ——奈奎斯特速率
一般情况下:
n n 这类带限信号脉冲的形式为: x t x sin c 2 w t 2 w 2 w n

相应的谱为:
1 n jn f / w x e X ( f ) 2 w n 2 w 0
下面讨论中,暂不考虑噪声,研究二进制情况,Im= 1 且等概。
B f
m
j 2fT
X e n
17
带限信道的信号设计
当 T=1/2w 时:
1 j f / w 1 e X ( f ) 2w 0 f w 其他
1 x t sin c 2 wt sin c 2 wt 2
=0.5时,过剩带宽为50% =1时,过剩带宽为100% 15
9-2-2
具有受控 ISI的带限信号设计
——部分响应信号
16
带限信道的信号设计
问题背景
零ISI 信号设计的结论——为了实现实用的发送和接收滤波器,必须将 符号速率1/T 降到奈奎斯特速率 (2w符号/s) 以下。 如果放宽ISI 的条件,可以达到传输符号 2w符号/s
n 0 n k

第k个抽样时 刻的期望信息 符号
符号间 干扰 ISI
第k个抽样时 刻的高斯噪 声变量
7
带限信道的信号设计
ISI的影响可以通过用示波器的眼图来观测到。ISI引起眼图闭合.
二进制和四进 制PAM信号的 眼图
二维信号(8PSK) 的眼图
ISI和噪声引起接收 信号样值偏离期望 的8PSK信号点
特点:设计一个在某时刻具有受控ISI 的带限信号,意味着允许样值
x(nT) 除 n=0以外,还有附加的非零值。 例:双二进制信号脉冲
1 x nT 0
n 0, 1 others
T 0

bn Tx nT
bn
B f
n 0, 1 其他
B f T Te
n 0 n 0 0

简记为:
yk I n xk n vk
n 0
将第k项单独写出:
1 yk x0 I k I n xk n vk x0 n0 n k
设 x0 1
yk I k I n xk n vk
无法选择 X( f ) 确保B( f )=T,即无法设计一个无 ISI 的系统 12
带限信道的信号设计
2. 当 T 1 / 2w 或 1/ T 2w (奈奎斯特速率)时
间隔为 1/T 的 X( f )的重复谱瓣:
只有一个 X( f ) 能导致B( f )=T,即:
T X( f ) 0 f w others
11
带限信道的信号设计
讨论:
假设| f |>w 时,C( f )=0, 因此有:| f |>w 时,X( f )=0
下面分三种情况来讨论:
1. 当 T 1 / 2w 或
B f
n
1 / T 2w 时
X f n / T 由相互间隔为 1/T 的 X( f ) 非重叠的谱瓣组成
注意: 1. 该谱平滑地衰减至0,意味着可物理实现;
2. 可以达到符号速率2w
18
带限信道的信号设计
例2 变型双二进制脉冲
样值:
1 n x x nT 1 2w 0 n 1 n 1 others
相应的脉冲:
(1/T=2w)
t T t T xt sin c sin c T T
1. =0时,脉冲简化成:x t sin c t
符号速率: 1/ T 2w 2. =1时:符号速率:
T
1/ T w
3. 一般地,对于 >0,x(t)的拖尾按 1/t3衰减。因此,抽样定时偏差产生 的一串ISI 分量将收敛于一个有限的 值。
信号超出奈奎斯特频率以外的 带宽称为过剩带宽。
n 0 n k
无符号间干扰的条件是:
1 x t kT xk 0
k 0 k 0
定理(奈奎斯特脉冲成形准则)
使 x(t)满足 x nT
1 n 0 0 n 0
的充要条件是其傅里叶变换 X( f ) 应满足:
m
X f m/T T
包络延迟定义为:

1 d f f 2 df

3
带限信道的信号设计
C f C f e
j f

1 d f f 2 df

如果: 对于所有 f w :
幅度响应 C f 为常数
f 是频率的线性函数
( ( f ) 为常数)
Tx(nT )
T 因此,定理要满足的充要条件是: bn 0
m
B f e j 2fnT df
n0 n0
X f m/T T
B f
m

B f T
X f m/T
B f
n
be
n

j 2 nfT
Chapter 9 通过带限信道的数字通信
主要内容
线性调制信号 v t
信号脉冲g(t)的设计
I g t nT 中
n n
有ISI和AWGN信道的接收机设计
信道均衡
9.1
带限信道的特征
2
带限信道的信号设计
带限信道的特征
信道的带宽被限制在指定的带宽 wHz 内 信道可以建模为一个线性滤波器,其等效低通频率响应为C( f ) (等效低通冲激响应c(t))
发送信号:
s t Re{v t e j 2 fct }

等效低通接收信号: r t v c t d z t
Rs f C f V ( f )
在信道带宽内,频率响应 C( f ) 可表示为:
C f C f e j f
yt I n xt nT vt
n 0

滤波器对输入脉冲h(t)的响应
对噪声z(t)的响应 6
带限信道的信号设计
在 t kT 0 时刻抽样: y kT y 0 k
(0:信道的传输延时)

I x kT nT v kT
8
带限信道的信号设计
无符号间干扰的带限信号设计—奈奎斯特准则 假设:
带限信道具有理想频率响应特性。当 | f |w时,C(f)=1 脉冲x(t)具有谱特性

X f G f
2
x t X f e j 2 ft df
w w
由于:
yk I k I n xk n vk
非线性失真
频率偏移 相位抖动 脉冲噪声 热噪声 时变多径效应 ……
本章只讨论带限信道的线性时不变滤波器的模型,为了数学处理方便, 只考虑它引入幅度和延迟失真,并加上高斯噪声。
5
带限信道的信号设计
带限信道的信号设计
等效低通发送信号: vt
I g t nT
1.部份响应信号的逐符号检测
双二进制脉冲:当 n=0,1时,x( nT )=1,其它为0 。
yk I n xk n vk
n 0

接收滤波器输出端的样值:
ym Bm vm I m I m1 vm
接收信号 噪声
21
带限信道的信号设计
ym Bm vm I m I m1 vm
9

带限信道的信号设计
证明:
t=nT 时刻:
xt X f e j 2ft df
xnT X f e j 2fnT df



积分区间分解成若干长度为1/T的小区间:
x nT
m


(2 m 1)T (2 m 1)T 1/ 2T
j f 1 j f / w j f / w e e sin 2w w w X( f ) 0 f w f w
频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