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德华大夫观后感
黑白片《爱德华大夫》观后感范文

黑白片《爱德华大夫》观后感范文这是初次看着名的《爱德华医生》很精彩!下面是给大家带来的爱德华大夫观后感,欢迎大家阅读参考,我们一起来看看吧!爱德华大夫观后感1《爱德华大夫》这部1944年拍摄的黑白片,但希区柯克悬疑拍摄手段,一场场扣人心弦的剧情,一向吸引着观看者的眼球。
爱德华大夫是一位年轻有为的精神病专家,他被推举为格林玛纳斯精神病疗养院的新任院长,来接替即将退休的默奇逊大夫。
年轻貌美的康丝坦丝是该院一名出色的医生,她待人热情友善,深受医院的同事和病员们的爱戴。
当英俊潇洒的爱德华大夫出此刻医院餐厅的时候,康丝坦丝不禁为他那迷人的魅力所吸引。
他们在餐桌上愉快地交谈着,康丝坦丝还引用爱德华大夫在他著作中所论述的观点,既户外活动对精神病康复所起的重要作用。
她兴奋地向爱德华介绍疗养院附近的游泳池,随手用餐叉在桌布上划出那些弯曲的泳道。
爱德华对她的这种举动表现出十分不安,面部神经抽搐起来,他说,这些东西看起来简直令人感到厌烦。
康丝坦丝被爱德华的异常反应所触动,心里不由地产生了疑问。
爱德华大夫对康丝坦丝也萌发了爱慕之情,他约康丝坦丝午时一齐到外面散步,两人在彼此了解中建立了感情,他们很快边坠入了爱河。
晚上,康丝坦丝控制不住自我的感情,她寻找借口走进爱德华的房间。
两人热烈地拥抱着,突然,爱德华看见康丝坦丝睡衣上那些带条纹的图案,他惊恐地推开恋人,似乎在强烈地躲避着什么。
在医院的手术室里,爱德华大夫的精神又一次受到外部事物的刺激,晕倒在手术台旁。
康丝坦丝对爱德华的种种异常的行为,产生了戒备之心。
她仔细比较了爱德华大夫在著作上的签名和他写给自我的字条的笔迹,发现两者有所不一样,也就是说眼前的这个爱德华是个冒名顶替的人,那么他又会是什么人呢爱德华最终对康丝坦丝吐露了实情,这令她大吃一惊。
原先,真正的爱德华大夫已经被他杀死了,可是他的真实身份却不得而知,因为他已经失去了对过去的记忆。
康丝坦丝凭她做医生的直觉决定,眼前的爱德华并不是杀人凶手,他仅既是在幻觉中把自我当成了杀人犯。
《爱德华大夫》观后感

《爱德华大夫》观后感《爱德华大夫》观后感(精选10篇)观看完作品之后,内心会产生很多感慨,一定有不少感悟吧,每个观看完影片的人都有不一样的感受与想法。
你想知道观后感怎么写吗?以下是本店铺帮大家整理的《爱德华大夫》观后感,欢迎阅读与收藏。
《爱德华大夫》观后感 1初次观影,先讶于男女主人公过快的爱情发展,后深刻体会了女主人公,一位年轻的心理医生彼得森与她的导师通过爱与理智使男主人公“爱德华”从精神疾病的深渊中解脱出来,从无尽的压抑、焦虑和恐惧中释放出来的生命愉悦。
作为一名心理学专业的学生,对影片更带有一些心理学色彩,限于学生专业知识的略显匮乏,在这里,只做一些简单理解与看法的阐述。
影片虽是1945年的老片子,但其价值却是弥久焕新的。
它以心理学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派的理论为基础展开来,看似以一条患者与女心理医生的爱情故事为线索,却主要从两个方面角色的行为表现凸显了弗洛伊德的部分理论及精神分析法的治疗,即冒充爱德华医生的心理疾病和健忘症患者约翰贝兰特与“救命者”美丽的彼得森和她智慧而慈祥的导师。
从男主人公患心疾来说,我看到了弗的精神分析中的犯罪情结。
男女主初次在餐厅交谈,彼得森为生动说话内容用叉子在洁白的桌布上刮画,男主看到时的急促皱眉;男主拥抱女主时,看到白色线条睡衣时的焦躁不安;逃亡期间至彼得森导师家中时,男主看到白色线条床单、白色水池浴缸、白色牛奶时的压抑、恐惧至不安昏倒,贯穿影片,男主的焦虑、压抑逃避乃至昏倒是频发的,而这正是犯罪情结的常见症状。
依照弗洛伊德的“幼年情结决定论”,我们能够知道一般犯罪情结的发生与童年有着密切的关系。
当影片层层深入,拨开云雾,我们得知了爱德华的心疾正是来自童年误杀弟弟而留下的没能及时被解开的心结。
当某一个类似事件发生并触及患者的内心深处时,一段不可抑的惊人故事似乎也便展开来了。
思及此,如果说真正爱德华医生的死亡触动男主的内心迫使他把心疾表现出来,那么那一次次出现的白色事物与线条就成为他一次次发病的导火索,但终归,一切都源于他被压抑的潜意识深处的难以抚平的创伤。
爱德华大夫观后感_心得体会

爱德华大夫观后感本文是关于心得体会的爱德华大夫观后感,感谢您的阅读!篇一:爱德华大夫观后感这个片子很不错,一场场扣人心弦的剧情,真让我叹为观止!记得以前上课时老师让我们看电影时,我老没怎么注意看,但这次不一样,从一开头到结尾,我都目不转晴的,认真地看完了每一个细节。
为什么这部片能有这么大的吸引力呢?我觉得有两点:一,以彼特森医生对假冒的爱德华大夫的爱为暗线贯穿剧情;二,以彼特森医生冒着窝藏罪犯的生命危险给自己的爱慕者进行精神治疗为明线。
给人一种一气呵成、势如破竹的感觉。
剧中的主角彼得森大夫和爱德华大夫的爱情真让我们年轻人羡慕,竟然是一件钟情,两情相悦,而不像苏永康的歌曲“爱一个好人难,听你说声爱我真的好难”说得那样。
虽然说爱德华是只是彼特森医生的崇拜者,根本没过面,但他们的恋情却是如此的神速,很快就坠入了爱河。
“彼得森见到爱德华留下的便条,随后立即赶到帝国饭店,寻找自己的恋人”,从这个细节可以就可以看出彼得森对假冒爱德华的爱。
“当布朗被认为是杀害真正爱德华的凶手时,竟然深夜离开医院”,虽然他爱彼得森,但是为了不给自己的爱人带来麻烦,不得不“忍痛割爱”,其实,这才是爱的最高境界:能够为自己的爱人着想。
在现实生活中,往往遇到这样的情况,“既然你爱我的话,那你就不应该来烦我,这才能证明你对我的爱”,然而这个片子的这一点却与现实不一样。
影片中的彼得森医生面对的病人竟是自己所深爱的男人,在理性与感性,专业与生活的强烈矛盾中挣扎,此处更显现了她的专业精神和人道主义的内涵,这跟《大长今》里长今面对爱人和受病魔摧残的百姓,有异曲同工之妙。
这也是作为一个专业心理咨询师或专业心理分析师所应当具备的良好素质。
这个片子是老师放给我们看的,所以下面结合课本里唯物论的物质和意识之间关系谈谈彼特森医生的精神分析理论。
片子出现了好几回彼特森让布朗入梦的情景,为什么能够用梦来解释自己心里的犯罪情节呢?弗洛伊德认为,梦不像其表面显示的那样只是一堆毫无意义的表象,它是通向无意识的捷径,是打开人格最深层的钥匙。
爱德华医生观后感

爱德华医生观后感爱德华医生观后感篇1《爱德华医生》讲述的是一位女医生帮助一位退伍军人从强迫症中解脱出来的故事。
这个军人刚开始把自己当作爱德华医生(这让我想起了书本上所描写的一些精神病患者,他们总认为他们是草、树、钟表,而且行为举止奇异。
),另外生活中的一些现象会让他感到极不舒服,严重时会让他有暴力倾向。
那位女医生在她的老师的帮助下,根据他睡梦中发生的一些事情及这些刺激逐步帮他找到了他平时及不愿回忆的,被他压制在潜意识中的那件事情:他曾经在幼年时不小心杀死了自己的弟弟。
后来在与爱德华医生一起滑雪时,爱德华医生不幸被谋杀了,爱德华医生的死刺激了他,让他想起了幼年时的这件事情,使他错以为是自己杀死了爱德华医生,为了摆脱罪名,他强迫了自己,把自己当作了爱德华医生。
这是一部关于心理学的影片,是根据弗洛伊德的〈梦的解析〉原理。
对于影片中的一些梦,我是怀疑的,这似乎太离奇了。
但梦毕竟是梦,也许是影片的导演为了吸引观众而刻意这样设计的。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会做梦,以前我是对梦由外界因素引起的持怀疑态度,但看了弗洛伊德的〈精神助产术〉以后慢慢的改变了原来的那一个想法,并试着用他的一些原理方法来分析一些梦境。
前几天,我的一个室友做了一个离奇的梦,他梦到他喜欢的那个女生“小红”和“小红”的好朋友“小鹃”来到了我们宿舍,此时有一位室友在吃饭,另一位在看书,还有一位在睡觉,而“小红”却在看那个睡觉的人。
他说完后,我立马知道的梦的原由。
就在做梦的前一天,他和躺在床上睡觉的那个室友一同碰到了“小红”,据他后来说,“小红”曾看了那个室友一眼,这就应该是梦的起因吧。
对于,“小红”和“小鹃”一起来,或许是他觉得女生本来是害羞的,来男生宿舍不应该是她一个人,况且她有是他喜欢的那个人。
我们宿舍有六个人,而他只梦到四个,这也不难理解,因为另外两个人,“小红”不认识。
至于为什么来我们宿舍我就不知道了。
每一个人都有自己不愿回忆的事情,我也不例外。
爱德华大夫观后感3篇

爱德华大夫观后感3篇影片《爱德华大夫》观后感这是一个有关心理分析的故事,心理分析是现代科学处理健康人的情感问题的一种方法,分析者只求引导病人谈出他潜藏的问题,使其敞开心扉。
一旦围绕病人的情结被揭示出来并加以解释,病人的痛症和混乱就会消失,非理性的恶魔就会被逐出人类的灵魂”。
这是著名导演阿尔弗雷德希区柯克所导演的心理悬念片《爱德华大夫》的片头语。
本片多处运用了心理分析和心理治疗的方法与技术(如精神分析,梦的解释等),简单展示了佛罗依德关于精神分析的几个问题。
一,关于童年的回忆弗洛伊德所说的“人的行为深受童年早期经验的影响。
人们往往对他们并没有做过的事情感到内疚,有负罪感。
这种状况的产生要追溯到他们的童年。
例如小孩子经常期望一些可怕的事情发生在他所不喜欢的人身上。
然而当某些事情真的发生在那些人身上的时候,小孩子就会相信他就是罪魁祸首,这就是犯罪情结的成因。
其实那可是是小孩子的一个噩梦,所有的一切都未曾发生,那些罪恶并不是真实的。
J.B在童年时,从扶手上滑下,把坐在扶手下端的哥哥撞到围栏的尖端上,以致哥哥惨死。
这种梦魇般的经历一向缠绕着这个脆弱的心灵。
二十年后的某一天,他与爱德华医生去滑雪,当爱德华医生因意外摔落悬崖时,童年的阴影回忆与白色的雪地和滑雪轨迹产生重合,从而引发他的犯罪情结和冒名顶替的赎罪式的举动。
同时,弯曲的泳道、彼得森大夫大衣的线条等白色和轨迹的图样都成为了他所惧怕的刺激,也就成为了侦破他异常行为的钥匙。
二,关于梦的分析佛罗依德发现了人的无意识潜在对人的巨大影响。
而,其中,梦的影像更能反应一种人的本性。
多年前的经历和事件潜在人的无意识中,或许我们觉得已经忘记了,或许认为不重要,可是,有些影像会在梦里不停的出现。
这种无意识常让人们重复犯错误,表面上看,大家都是同一人,但,其实在心底能够分裂成几个人,情绪也在支配着个人的行为。
所以,梦是对现实世界的一种潜意识反应,分析梦中的事物,能够更清晰的看到个体在过去的行为以及人的本性。
爱德华大夫-观后感(5篇范例)

爱德华大夫-观后感(5篇范例)第一篇:爱德华大夫-观后感从《爱德华大夫》看精神分析治疗影片《爱德华大夫》采用了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叙述了一个童年时误伤弟弟,导致弟弟意外死亡后患上心理疾病并经历一系列的战火、坠机、甚至被认定为谋杀犯的男士约翰•布朗(简称为J.B),被善良执着的心理医生彼特森用精神分析治疗法拯救,并使案情最后水落石出,两人终成眷属的故事。
通过观看影片中彼得森大夫和艾力克斯大夫对JB的治疗,我认为主要体现了精神分析理论与方法中的以下几点:一、焦虑理论影片中主要体现的是道德焦虑,即良心上的不安所产生的罪恶感和羞耻感。
影片中,J.B在童年时因为误伤弟弟,将弟弟推下台阶使得弟弟跌落栅栏被刺死之后非常内疚留下严重心灵创伤并被隐藏于内心深处试图遗忘,当和爱德华医生滑雪看见爱德华医生坠落悬崖后,因良心上的不安所产生的罪恶感和羞耻感,认为一切都是自己的错,为了弥补过错,假装自己是爱德华医生,想以此赎罪,这也正是J.B为什么会顶替真正的爱德华大夫的原因所在。
二、自由联想精神分析学认为人之所以患上心理疾病,以及出现行为偏差,与其过往的经历有直接关系。
另外,一个人的所有经历中,其童年的经验对他(她)日后的行为和情绪情感有最重要的影响。
例如,彼得森大夫在影片中要求J.B回忆其童年时发生过的事。
而正是因为J.B在童年时误伤弟弟,将弟弟推下台阶使得弟弟跌落栅栏被刺死之后非常内疚留下严重心灵创伤并被隐藏于内心深处试图遗忘,当和爱德华医生滑雪看见爱德华医生坠落悬崖后,产生心理冲突,导致心理疾病。
产生犯罪情结,认为一切都是自己的错,为了弥补过错,假装自己是爱德华医生,想以此赎罪。
从而找到了J.B的犯罪情结。
三、解释解释是指工作者提示症状背后的无意识动机,消除阻抗和移情的干扰,使案主对其症状的真正含义得到领悟。
例如彼得森大夫在影片中如此对自己的病人解释什么是犯罪情结:“人们有时候会为自己没有做过的事情感到内疚,这要追溯到他们的童年时代。
《爱德华大夫》观后感(通用14篇)

《爱德华大夫》观后感(通用14篇)《爱德华大夫》观后感(通用14篇)《爱德华大夫》观后感篇1初次看著名影片《爱德华医生》,很精彩!该片讲述的是一个患有“犯罪情结”的精神病患者的经历。
故事从一位著名的心理学分析家爱德华失踪为线索,引出假爱德华即男主角约翰,一个患有犯罪情结的精神官能症患者。
故事中的女主角——彼德森,一个年轻的女心理学精神分析师,及其导师成功地从患者的梦中分析出爱德华的死因,找出凶手,使得约翰康复并解脱了杀人嫌疑。
整个故事贯穿了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
故事发生在一家心理诊所,老所长莫庆森即将退休,由年轻英俊的爱德华接任。
年轻的所长如期而至引起诊所内医生一阵兴奋。
就餐期间,彼德森热情与其交谈,为了能更清楚的表述,她用餐叉在洁白的桌布上划了一道曲线作比喻。
不料,竟引起了年轻所长的焦虑不安,之后,在晚上,所内一个患犯罪情结的病人自杀,在抢救过程中,大家心中神圣的年轻所长,竟再次焦虑,情绪失控而昏倒。
最终,他的身份引人怀疑。
在之后爱德华医生的女秘书上访,使其身份暴露,而被疑为杀人凶手。
从影片中,我们可看到,患者即男主角常因白色曲线而焦虑,频繁昏倒。
在逃亡期间,多是采用压抑,拒绝的方式回避女医生和治疗。
这便是弗络伊德的精神分析学中的犯罪情结的常见症状:焦虑,压抑,惊恐不安。
焦虑,在很多精神分析理论学家的著作中占有主要的地位,尽管焦虑的定义有多种,但大部分的研究者都认为,它首先是一种不愉快的情结体验。
当人体验到焦虑时,会感觉到担心,惊慌,害怕和恐惧。
所谓压抑——精神分析理论结构的基石。
是谴责的前期表现,处在逃避与谴责之间。
压抑本质是将某些东西从意识中移开并持续必须的距离。
在心理组织达不到这一阶段之前避开本能的冲动的任务是由本能可能的变化承担的。
譬如:转向反面或曲解自我。
这正是约翰误认为自己便是爱德华,模仿他。
以至于被揭开事实后,他出现恐慌,失忆的原因。
从精神分析中我们还可认识到,本能在压抑下摆脱了意识的影响,在黑暗中扩散,用极端的方式表达。
爱德华大夫结合心理学观后感

爱德华大夫结合心理学观后感《《爱德华大夫》结合心理学观后感》篇一看了《爱德华大夫》这部电影后,我那叫一个五味杂陈啊,就像打翻了五味瓶似的。
电影刚开始的时候,那气氛,真有点像我小时候走夜路,心里毛毛的。
女医生康斯坦丝一出场,我就感觉她像是那种超级学霸,聪明得有点“可怕”。
而这个所谓的“爱德华大夫”,怎么看都透着一股神秘劲儿,就像一个蒙着面纱的神秘人,你想揭开面纱看个究竟,却又有点害怕。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影片里的那些梦境分析可太有意思了。
我就想啊,人的梦真像一个神秘的迷宫,你以为你在里面瞎逛,其实背后都有潜意识这个神秘的大手在操控着。
就像我有时候做梦,梦到自己在考试,可我都毕业多少年了啊。
也许这就是我潜意识里对以前学生时代的一种纠结或者怀念吧。
电影里对爱德华大夫的梦境分析,那真叫一个抽丝剥茧,我就像个吃瓜群众,眼睛都不敢眨,生怕错过啥重要线索。
这里面的爱情元素也很有趣。
康斯坦丝对“爱德华大夫”那简直就是“迷妹”模式全开啊。
我就在想,爱情这东西有时候真的不讲道理。
她就这么相信一个身份不明的人,要是搁在现实生活中,可能得被人说“脑子进水”了吧。
不过呢,也许这就是爱情的魔力,就像中了魔法一样,啥理智都没了。
电影里那些关于心理创伤的描写也让我很有感触。
我记得有个情节,当真相一点点被揭开的时候,就好像在黑暗中突然点亮了一盏灯。
这让我想到自己有段时间压力特别大,感觉自己就像一只被困在笼子里的小鸟,怎么飞都飞不出去。
那时候我的心理状态可能就有点像电影里那些有创伤的人,只不过我的“创伤”没那么夸张罢了。
但是呢,我也有觉得电影有点扯的地方。
比如说,那个康斯坦丝怎么就凭借着自己的分析,一下子就认定了所有的事情呢?这是不是有点太神了?我就想啊,在现实的心理学领域,哪有这么容易就把一个复杂的心理问题解决得这么干净利落的呢?不过话又说回来,这是电影嘛,总得有点戏剧性。
总的来说,这部电影就像一场心理学的奇妙之旅,虽然有些地方让我忍不住吐槽,但它还是让我对心理学有了更深的认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爱德华大夫观后感
《爱德华大夫》是一部由希区柯克导演的以精神分析为主题的影片,故事中的主要人物有女主人公彼得森大夫、男主人公约翰·布朗、原院长莫奇森大夫、女主人公的老师高级精神分析师阿利克森。
影片讲述了爱德华大夫(即将接任精神分析医院院长)被杀后,罪犯(原院长莫奇森大夫)利用约翰·布朗曾经有小时候误杀弟弟的事故以至于丧失记忆的弱点,让因爱德华大夫被杀再度受到惊吓丧失这段记忆的约翰·布朗冒充爱德华大夫,进而嫁祸约翰·布朗。
女大夫彼得森在于约翰·布朗接触的第一天就爱上了他,然而第二天约翰·布朗的身份就遭到彼得森的怀疑,而约翰·布朗坚信自己杀了爱德华大夫,继而他的身份被爱德华大夫的助理揭穿,所幸的是爱德华大夫已经逃走。
深爱他的彼得森大夫相信约翰·布朗是无辜的,决定帮助他恢复记忆,还他清白。
彼得森找到约翰·布朗想尽办法帮助他恢复记忆,其中约翰·布朗也多次受到外界的刺激,恢复部分记忆,终于在彼得森大夫的老师阿利克森的帮助下,通过分析约翰·布朗的梦境帮助约翰·布朗恢复大部分记忆,但是约翰·布朗还是难逃被嫁祸的命运,最终,彼得森大夫发现了莫奇森大夫说话的漏洞,还约翰·布朗清白,莫奇森大夫自杀。
这部影片融合了许多心理学内容以及弗洛伊德的理论,用男女主人公的爱情贯穿整部电影,无论在心理教育上还是在艺术观赏上都达到了很高的造诣。
对我有很深的启发。
敞开心扉,互相交流是非常重要的。
电影在开始时有这样的句子:“错误并非命中注定,而应责归我们自己,要让病人说出深藏心中的苦恼,开启他们深锁的门,病人只有向医生说出心中的一切,才能从精神混乱中得到解脱。
”也就是说只有病人向医生敞开心扉,信任医生,让医生明白病人的所有想法和经历,才能用最好的办法治愈病人。
但是有很多病人或是为了面子或是已经形成了孤僻的习惯,有心理疾病却不愿意不愿意跟医生敞开心扉地交流,结果将自己封闭起来,最终导致情况越来越差。
影片一开始,有位女病人就对医生说,自己潜意识中就没有想要被医好,欺骗过彼得森大夫。
封闭自己,对周围的人内心中有防卫的意识,容易把别人幻想得很坏,彼得森大夫根本没有笑,病人却认定彼得森大夫嘲笑她,大骂彼得森大夫,还说自己受不了。
其实,不仅是病人跟医生之间是这样,大学生也应该敞开心扉互相交往这样才有利于大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和人际关系的发展。
一个人要敢于正视现实,正视自己,生活在现实中,不去逃避。
电影中有一个病人,坚信自己杀了自己的父亲。
彼得森大夫说:“每个人小时候都幻想一些令自己害怕的事,这些都不是真的,但是长大后还认为是真的。
”也就是说总是脱了现实得去幻想一些事情,会使人被错误的思想诱导,将虚幻的事情当成真的,受到精神上的折磨,难以自拔,成为精神病人。
约翰·布朗的失忆是主动性遗忘,在他的治疗过程中,他也经常因为想要逃避那段令他痛苦的故事,不敢正视现实,正视自己曾经所做的事而不能很快恢复记忆,但是最终在彼得森大夫和老师阿利克森的鼓励和帮助下,正视自己,正视现实,克服了自己的心理障碍,恢复了大部分记忆。
我们大学生也应该正视自己,正视现实,对自己有一个良好的自我定位,这样才不至于精神混乱,迷茫,焦虑,更好的做好自己的分内的事情,搞好自己的学习,养成良好的心理素质,为国家、社会做出自己的贡献,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在谈恋爱的过程中要把握分寸,互相鼓励,互相支持,互相帮助,着眼长远,不能沉溺于爱情,让彼此成为对方的负担。
彼得森曾经说过:“恋爱中的人都希望对方跟自己的父母一样。
”也就是说,谈恋爱应该作为一种互相奋进的动力,不是两个人整天黏在一起,浪费时光,最终失去美好的未来。
阿利克森也说过:“精神分析师在结婚之前是个医生,在结婚后就成了病人。
”这就告诉热恋中的人们要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要在恋爱中迷失自我,失去自己的原则,做事的准则和理性。
彼得森和约翰·布朗的爱情给我们树立的榜样,彼得森因为爱约翰·布朗,坚信他的无辜,宁愿和他一起受尽颠簸逃亡之苦,在约翰·布朗觉得痛
苦,想要退缩的时候,不断地给他鼓励,尝试帮助他恢复正常,甚至不惜生命的代价,也要唤醒他的记忆,最终在爱情神秘力量的帮助下约翰·布朗终于恢复了健康,得到了自由。
他们的爱情也有了一个圆满的结局。
阿利克森也说过:“失去恋人是痛苦的,但是你最终将会忘记,并恢复以前的生活。
”然而反观现在一些大学生沉溺于爱情,卿卿我我,两个人整天在一起玩乐,享受爱情的乐趣,但是却忘了自己的责任,自己上大学的目的,荒废学业,为了未知的爱情,心甘情愿的挥霍着自己的时间和金钱。
还有一些同学因为失恋而为情所困,看破红尘,结束自己的生命。
其实,恋爱可以有激情,但是不能没理性,为了长远的幸福,为了将来美满的爱情,现在相恋的双方都应该互相鼓励,互相支持,共同为了美好的明天共同奋斗。
失恋是痛苦的,但是还应该看到生活是光明的,或许自己还有更好的选择,有时候失去是另一种意义上的获得,应该看到爱情不是生活的全部,要摆脱失恋的阴影坚定自己的信念,为了自己的梦想奋斗。
自己的问题必须自己努力去解决,不能总是依赖别人。
影片中第一位女病人在心理治疗的时候曾经欺骗彼得森大夫,还承认自己在潜意识中没有想被医好,还辱骂医生。
作为一个病人不能正视自己的现状,自己不想被医好,或者自己想被医好却不配合医生的治疗,自己不为自己的心理疾病做出自己的努力,完全依赖医生是无法获得康复的。
而约翰·布朗虽然在治疗的过程中,曾经因为痛苦对彼得森大夫有抵触情绪,但是在彼得森的鼓励下,最终能够正视自己的问题,努力去配合治疗,最终重新获得了健康。
大学生也是这样,无论我们面临什么问题和困难,都应该自己积极努力去解决,不能完全依靠同学和老师的帮助,总是依靠别人的人永远不可能独立得生存。
做事要沉着冷静,注重细节。
在约翰·布朗入狱之后,彼得森大夫很失落,但是对莫奇森大夫无意中说漏的一句话感到怀疑,从中发现了破绽,并对约翰·布朗所做的梦的每一个细节进行分析,终于迫使莫奇森承认自己是杀人凶手。
并在他举枪的时候,能够沉着冷静,措辞有理有据,毫无畏惧,迫使莫奇森自杀,同时也维护了自己的生命安全。
重视细节,遇到问题沉着冷静这是我们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重要方法。
每个大学生也应该注重细节,从细节出发,去发现问题,同时也应该冷静地思考努力更好地解决问题。
总之,我觉得《爱德华大夫》是一部成功的影片,给了我许多的思考与启迪,使我很受震撼,也教给我许多生活中的做人、做事的道理,我将会牢记它的教育意义,并不断地将它运用到我的生活中,使自己做的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