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诸生学于太学 阅读答案
苏教版八下语文送东阳马生序 宋 濂

初中语文试卷灿若寒星整理制作送东阳马生序宋濂余幼时即嗜学。
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尊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
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
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
至舍,四肢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
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
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今诸生学于太学,县官日有廪稍之供,父母岁有裘葛之遗,无冻馁之患矣;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无奔走之劳矣;有司业、博士为之师,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
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不必若余之手录、假诸人而后见也。
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东阳马生君则,在太学已二年,流辈甚称其贤。
余朝京师,生以乡人子谒余,撰长书以为贽,辞甚畅达;与之论辩,言和而色夷。
自谓少时用心于学甚劳,是可谓善学者矣。
其将归见其亲也,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
一、解释下列句中加粗加斜的词语的古今异义。
1. 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 2.媵人持汤沃灌:3.走送之: 4.左备容臭:5.或遇其叱咄: 6. 其将归见其亲也:7.父母岁有裘葛之遗: 8. 日再食:9.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10.有司业、博士为之师11.卒获有所闻二、解释下列各句中的通假字。
1. 同舍生皆被.绮绣通,意思是。
2.四支僵劲不能动通,意思是。
3. 与之论辨通,意思是。
2024年各地九年级中考语文试卷【文言文阅读题及答案解析】汇集(二)

2024年各地九年级中考语文试卷【文言文阅读题及答案解析】汇集(二)(2024年苏州市中考语文)阅读下面的诗文,完成下面小题。
游虎丘以望后五日[明]王士性虎丘者,吴王阖闾葬以扁诸之剑,白虎之气腾上,而见怪于秦皇也。
墓今不知其处,或曰浮图①下,又云剑池下,剑池两崖如裂,侧立十仞,盖石溜天成,寒泉出其窦②而停滀焉。
墓不当在其下,意浮图者近之。
自阊门买舟,五里即达寺门。
初入,酌憨憨泉坐吴王试剑石摩挲石缝为凝睇而沉思久之。
再入,则清泉白石,龂腭③益奇。
钜坂④如砥,可罗胡床百座,号千人石。
石咬水处,为白莲池。
近池而灌葬塞焉者,为清远道士放鹤涧,循涧上,登大雄阁,右行过剑池石粱,望浮图而息焉。
既畅,复下可中亭,观生公点头石。
复右上而尝陆羽泉,石窦似慧山,而味劣之。
此地游踪成市,要以秋月为胜。
千人石古株轮囷,把酒问月,醉而枕之,仰视碧落⑥垂垂。
固恍如乘槎⑦泛斗牛⑧渚也。
若上浮图之巅,苍然平楚,远瞰湖天内捧一轮月色遍照苏州,又昔人所称绝景云。
(选自《王士性集》,有删减)【注释】①浮图:佛塔。
②窦:洞。
③龂腭(yín è):像露齿的样子。
④钜坂:坚硬的坡石。
⑤轮囷(q ūn):盘绕高大。
⑥碧落:天空。
⑦槎:木筏。
⑧斗牛:天上的星宿名。
虎丘寺[唐]张籍望月登楼海气昏①,剑池无底浸云根。
老僧只恐山移去,日暮先教锁寺门。
【注释】①海气昏:水汽迷蒙。
②云根:深山云起的地方。
86.根据提示,解释加点词的意思。
A.酌憨憨泉坐吴/王试剑石摩挲/石缝为凝睇而沉思/久之。
B.酌憨憨泉/坐吴王试剑石摩挲/石缝为凝睇而沉思/久之。
C.酌憨憨泉/坐吴王试剑石/摩挲石缝/为凝睇而沉思久之。
D.酌憨憨泉坐吴/王试剑石/摩挲石缝/为凝睇而沉思久之。
88.“剑池无底浸云根”中的“浸”字,有的版本作“镇”字。
你觉得哪个字更贴合诗意?请联系诗、文的相关内容,陈述理由。
89.山并不会移动,但作者却故意说老僧是因担心山移去而锁寺门。
山东枣庄市台儿庄区2020-2022学年九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试题及答案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上册

山东枣庄市台儿庄区2020-2022学年九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试题及答案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初中语文九上期末试题(2022.1)温馨提示:1.不要在本试题卷上答题,答案写在“答题卡”指定的位置。
2.考试开始前,请将姓名、准考证号写在“答题卡”密封栏相应的位置;考试结束,应将答题纸交回。
一、(24分)积累与运用(10分)阅读下面文段,完成1-4题。
那对过众军汉见了,内心痒起来,都待要吃。
数中一个看着老督管道:“老爷爷,与我们说一声。
那卖枣子的客人买他一桶吃了,我们胡乱也买这桶吃,润一润喉也好。
其实热渴了,没奈何,这里冈子上又没讨水吃处。
老爷方便!”老督管见众军所说,自心里也要吃得些,竟来对杨志说:“那贩枣子客人已买了他一桶酒吃,只有这一桶,胡乱教他们买了避暑气。
冈子上端的没处讨水吃。
”杨志寻思道:“俺在远远处望,这厮们都买他的酒吃了,那桶里当面也见吃了半瓢,想是好的。
打了他们半日,胡乱容他们买碗吃吧。
”杨志道:“既然老督管说了,教这厮们买吃了便起身。
”众军健听了这话,凑了五贯足钱来买酒吃。
那卖酒的汉子道:“不卖了,不卖了!”便道:“这酒里有蒙汗药在里头。
”众军陪着笑说道:“大哥,值得便还言语。
”那汉子道:“不卖了,休缠!”这贩枣子的客人劝道:“你这个汉子,他也说得差了,你也忒认真,连累我们也吃你说了几声。
须不关他众人之事,胡乱卖与他众人吃些。
”那汉道:“没事讨被人疑心做甚么。
”这贩枣子客人把那卖酒的汉子推开一边,只顾将这桶酒提与众军去吃。
那军汉开了桶盖,无甚舀吃,陪个小心,问客人借这椰瓢用一用。
众客人道:“休要相谢,都是一般客人,何争在这百十个枣子上。
”众军谢了,先兜两瓢,叫老督管吃一瓢,杨提辖吃一瓢。
杨志那里肯吃。
老督管自先吃了一瓢。
两个虞候各吃一瓢。
众军汉一发上,那桶酒登时吃尽了。
杨志见众人吃了无事,自本不吃,一者天气甚热,二乃口渴难熬,拿起来,只吃了一半,枣子分几个吃了。
那卖酒的汉子说道:“这桶酒吃那客人饶两瓢吃了,少了你些酒,我今饶你众人半贯钱罢。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学情评估 附答案 (5)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学情评估一、积累与运用(共30分)1.阅读下面语段,回答问题。
(共6分)“风雅”一词最早来自《诗经》,后常被寄于诗情之中。
好读书乃是风雅之基础。
读书则有文气,有文气则有文心。
从《诗经》出发,风雅历经千年而不染纤.尘,浅唱低吟之间,古人月下舞剑、踏雪寻梅、江边独酌的身影似在眼前。
风雅有史可依,有情可寄,更是一种无须附庸、由内而外的“万物皆备于我”的风骨与情怀。
它必然是在案dú劳形之外,又有一点可以探究的闲情雅至。
这份闲情和贫富贵贱的干系不大,更在于心灵的归属,心有所向,便能从庸lù甚至混乱的生活中脱身,走过浪漫奇想的《楚辞》,聆.听“无名者”心声的汉乐府,一路厉经六朝、唐诗宋词元曲的洗礼。
(1)根据拼音写汉字,或给语段中的加点字注音。
(4分)案dú( ) 庸lù( )纤.( )尘聆.( )听(2)指出并修改语段中的两个错别字:________改为________ ________改为________(2分)2.古诗文默写。
(8分)在我国古代诗文创作中,热爱祖国、坚定理想信念是一个永恒的主题。
孟子在《鱼我所欲也》中告诉我们,当面临“生”和“义”的选择时,正确的做法是“______________”;李白在《行路难》(其一)中以“长风破浪会有时,________________”抒发了奋发进取的豪情;苏轼在《江城子·密州出猎》中愿挽弓劲射,报效国家的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辛弃疾在《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达建功立业的理想;龚自珍在《己亥杂诗》(其五)中以“________________,化作春泥更护花”表现了以身殉国的情怀。
这些诗文,都流淌着感人肺腑、振奋人心的旋律。
3.名著阅读。
(4分)2022年某视频平台的五四青年节短片中,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给全国青年朋友写了一封信,寄语年轻人“不被大风吹倒”。
高考文言文阅读模拟训练:韩愈《进学解》(附答案解析与译文)

高考文言文阅读模拟训练:韩愈《进学解》(附答案解析与译文)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国子先生晨入太学,招诸生立馆下,诲之日:“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方今圣贤相逢,治具毕张。
拔去凶邪,登崇唆良。
占小善者率以录,名一艺者无不庸。
爬罗剔抉,刮垢磨光。
盖有幸而获选,孰云多而不扬?诸生业患不能精,无患有司之不明;行患不能成,无患有司之不公。
”• •言未既,有笑于列者日:“先生欺余哉!暂为御史,遂窜南夷。
三年博士,冗不见治。
命与仇谋,取败几时。
冬暖而儿号寒,年丰而妻啼饥。
头童齿豁,竟• • • •死何裨。
不知虑此,而反教人为?”先生日:“吁,子来前!夫大木为亲,细木为桶,樽护、侏儒,稷、自白、店、楔,各得其宜,施以成室者,匠氏之工也。
玉札、丹砂,赤箭、青芝,牛漫、马勃,败鼓之皮,俱收并蓄,待用无遗者,医师之良也。
登明选公,杂进巧拙,纤馀为妍,卓荤为杰,校短量长,惟器是适者,宰相之方也。
昔者孟轲好辩孔道以■明辙环天下卒老于行荀卿守正大论是弘逃谗于楚废死兰陵是二儒者,吐辞为经,举足为法,绝类离伦,优入圣域,其遇于世何如也?今先生学虽勤而不繇其统,言虽多而不要其中,文虽奇而不济于用,行虽修而不显于众。
犹且月费俸钱,岁靡縻粟;子不知耕,妇不知织;乘马从徒,安坐而食。
踵常途之役役,窥陈编以盗窃。
然而圣主不加诛,宰臣不见斥,兹非其幸欤?动而得谤,名亦随之。
拨1闲置散,乃分之宜。
若夫商财贿之有亡,计班资之崇库,忘己量之所称,指前人之瑕疵,是所谓诘匠氏之不以杖为楹,而誉医师以昌阳引年,欲进其稀苓也J(选自韩愈《进学解》)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昔者孟轲好辩孔道/以明/辙环天下/卒老于行/荀卿守正/大论是弘/逃谗于楚/废死兰陵/B.昔者孟轲好辩/孔道以明/辙环天下/卒老于行/荀卿守正/大论是弘/逃谗于楚/废死兰陵/C.昔者孟轲好辩/孔道以明/辙环天下/卒老于行/荀卿守正大论/是弘/逃谗于楚/废死兰陵/D.昔者孟轲好辩孔道/以明/辙环天下/卒老于行/荀卿守正大论/是弘/逃谗于楚/废死兰陵/11.下列对文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太学,中国古代的最高学府,始于西周,汉以后是传授儒家经典、培养统治人才的场所。
2024中考模拟新题速练17文言文阅读(读书学习类)试卷(含答案解析)

【2024新题速练】文言文阅读(读书学习类)(全国版)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文言文阅读(2024·宁夏银川·一模)中华民族自古崇尚读书,有“耕读传家”的优良传统。
阅读下面三则材料,完成下面的题目。
【甲】余幼时即嗜学。
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
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选自宋濂《送东阳马生序》)【乙】王冕①者,诸暨②人。
七八岁时,父命牧牛陇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
听已,辄默记。
暮归,忘其牛。
或牵牛来责踏田者,父怒,挞③之,已而复如初。
母曰:“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冕因去,依僧寺而居。
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④读之,琅琅达旦。
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
冕小儿,恬若不见。
安阳韩性⑤闻而异之,为弟子,学遂为通儒。
(选自宋濂《宋学士文集》)注:①王冕:元末著名画家、诗人。
②诸暨:今浙江境内。
③挞:用鞭棍等打人。
④长明灯:佛像前昼夜不熄的灯。
⑤韩性:元末大学者。
【丙】许衡,字仲平。
幼有异质,七岁入学,问其师曰:“读书何为”师曰:“取科第耳!”曰:“如斯而已乎”师大奇之。
每授书,又能问其旨义。
久之,师谓其父母曰:“儿颖悟不凡,他日必有大过人者,吾非其师也。
”遂辞去,父母强之不能止。
如是者凡更三师。
稍长,嗜学如饥渴,然遭世乱,且贫无书。
尝从日者①家见《书》疏义,因请寓宿,手抄归。
既逃难徂徕山,始得《易》王辅嗣②说。
时兵乱中,衡夜思昼诵,身体而力践之,言动必揆③诸义而后发。
《送东阳马生序》详解

《送东阳马生序》详解《送东阳马生序》详解1.①余幼时即嗜(喜欢,爱好)学。
家贫,无从(没有办法)致(得到)书以观,每假(借)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弯曲)伸,弗之怠(懈怠,放松)。
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超过约定的期限)。
以是(因此)人多以书假余,余因(于是)得遍观群书。
(1.层意:写借书之难。
)1.②既(已经)加冠(意思是到了成年),益慕圣贤之道,又患(忧虑,担心)无硕师名人与游(交游),尝(曾经)趋(奔向)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叩问)问。
先达(学术界的前辈)德隆望(名望,声望)尊,门人弟子填(塞,拥挤)其室,未尝稍降辞色。
余立侍左右,援(求教。
援:援引,提出)疑质(询问)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呵斥),色愈恭,礼愈至(周到),不敢出一言以复(辩解),俟(等待)其欣悦,则又请焉。
故余虽愚,卒(终于)获有所闻。
(2.层意:写求教之难(叩问只难)。
)1.③当余之从师(求师)也,负箧(书箱)曳(拖)屣,行深山巨谷中。
穷冬(严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皮肤因寒冷干燥而破裂)而不知。
至舍(馆舍、学校),四支(“支”通“肢”)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热水)沃灌(浇水),以衾(被子)拥(围着)覆,久而乃和(暖和)。
(3.层意:写行路之苦。
)1.④寓(寄居)逆旅(旅店),主人日(每天)再(两次)食(提供饭食),无鲜肥滋味之享。
同舍生皆被(“被”同“披”,披着)绮绣,戴朱缨(帽带)宝饰之帽,腰(挂在腰间)白玉之环,左佩刀,右佩容臭(香袋。
臭:气味),烨然(光彩耀眼的样子)若神人。
余则缊(旧絮)袍敝(破旧)处其间,略无(毫无)慕艳(羡慕,仰慕)意。
以(因为)中有足(足以)乐者(……的地方),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盖(大概)余之勤且艰若此。
(1.层意:写生活之苦。
)(以上是第一部分:叙述了自己年轻时求学之难和用心之艰。
)2.今诸(各,众)生学于太学,县官(指朝廷)日有廪稍(官家给的粮食)之供,父母岁(每年)有裘(皮衣)葛(葛布,指夏天穿的衣服)之遗(给予,赠给),无冻馁(饥饿)之患(忧虑,担心)矣;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无奔走之劳矣;有司业、博士为(做)之师,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送东阳马生序》

本文的文体:_赠__序___
序,文体名。本文是一篇赠序,赠序是古 代的一种文体,其中的“序”,并非“序 言”,而是“赠言”的意思。
作为文章的体裁,序有书序和赠序之分。 书序,即序言,相当于前言后记。
赠序是临别赠言性质的文字,内容多为 推重、勉励、称许之辞。它与书序的性质不 同,为文人之间的赠言。本文即属此类。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因为,介词 / 拿,把,介词。) 无从致书以观 (来,连词。) 每假借于藏书之家 (的,助词。) 走送之(代词,指借的书。)
之 当余之从师也(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盖余之勤且艰若此(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弗之怠(指抄书。)
词类活用:
①腰白玉之环。 腰:挂在腰间,名词活用为动词。
翻译课文
⑴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 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
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余:我 即:就
嗜:特别爱好
无从:没有办法 致书:得到书。这里指买书
以:连词,相当于“来”每:常常 假:借
于:向 之:结构助词的,的 手:动手
笔:用笔 录:抄写 以:连词,相当于“而”
【译文】我小时候就爱好读书。家里穷,
(16)东阳马生君则在太学已二年,流辈 甚称其贤。余朝京师,生以乡人子谒余。
流辈:同辈的人 甚:很
贤:贤能
朝:朝见
谒:拜见
东阳县的马君则在太学里读书已 经有两年了,同辈的人十分称赞他 的贤能。我到京城朝见皇帝,马生 以同乡晚辈的身份拜见我。
(17)撰长书以为贽, 辞甚畅达。与之论 辨,言和而色夷。自谓少时用心于 学甚劳,是可谓善学者矣。
司业、博士:官名,国子监的老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今诸生学于太学阅读答案
古代经考试录取而进入中央、府、州、县各级学校,包括太学学习的生员。
生员有增生、附生、廪生、例生等,统称诸生。
《后汉书·桓荣传》“荣大会诸生,陈其车马、印绶”。
送东阳马生序》“今诸生学于太学”,则是指在国子监学习的各类监生。
目录
基本信息
详细解释
相关词语
展开
编辑本段
基本信息
【词目】诸生
【拼音】zhūshēng
【注音】ㄓㄨㄕㄥ
【英译】[a student called a scholar who went to school in the Ming Dy- nasty]
【基本解释】
古代经考试录取而进入中央、府、州、县各级学校,包括太学学习的生员。
生员有增生、附生、廪生、例生等,统称诸
生。
也指在学读书的学生。
编辑本段
详细解释
含义
明代称考取秀才入学的生员为诸生。
诸生学于太学。
——明·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诸生许用德。
——清·邵长蘅《青门剩稿》
1.明清时期经考试录取而进入府、州、县各级学校学习的生员。
生员有增生、附生、廪生、例生等,统称诸生。
顾炎武《书吴潘二子事》:“当国变后,年皆二十以上,并弃其诸生,以诗文自豪。
”
《送东阳马生序》“今诸生学于太学”,则是指在国子监学习的各类监生。
2.指儒生。
《史记·曹相国世家》:“尽召长老、诸生,问所以安集百姓,如齐故(俗)诸儒以百数。
”
《汉书·叔孙通传》:“夫儒者难与进取,可与守成。
臣愿征鲁诸生,与臣弟子共起朝仪。
”
3.也指在学读书的学生。
韩愈《进学解》:“晨入太学,招诸生立馆下。
”
《通俗编·文学·诸生》:“诸生犹诸侯,虽一人亦得云诸。
”出处
(1).各种生物。
《管子·水地》:“地者,万物之本原,诸生之根菀也。
”《吕氏春秋·仲冬》:“阴阳争,诸生荡。
”(2).众有知识学问之士;众儒生。
《管子·君臣上》:“是以为人君者,坐万物之原,而官诸生之职者也。
”尹知章注:“谓授诸生之官而任之以职也。
生,谓知学之士也。
”《汉书·叔孙通传》:“夫儒者难与进取,可与守成。
臣愿徵鲁诸生,与臣弟子共起朝仪。
”南朝梁任昉《为范尚书让吏部封侯第一表》:“臣本自诸生,家承素业。
”鲁迅《汉文学史纲要》第五篇:“[始皇]又渐并兼列国,虽亦召文学,置博士,而终则焚烧《诗》、《书》,杀诸生甚众。
”
(3).众弟子。
唐韩愈《太学生何蕃传》:“岁举进士,学成行尊,自太学诸生推颂不敢与蕃齿,相与言於助教博士。
”《新唐书·高智周传》:“俄拜寿州刺史,其治尚文雅,行部,先见诸生,质经义及政得失,既乃录狱讼,考耕饷勤堕,以为常。
”宋王安石《取材》:“所谓诸生者,不独取训习句读而已,必也习典礼,明制度,臣主威仪,时政沿袭,然后施之职事,则以缘饰治道,有大议论则以经术断之是也。
”
(4). 明、清两代称已入学的生员。
明叶盛《水东日记·杨鼎自述荣遇数事》:“翌日,祭酒率学官诸生上表谢恩。
”《明史·文苑传二·罗玘》:“年四十困诸生,输粟入国学。
”明·王
铎《兵部尚书节寰袁公夫人宋氏行状》:“迩公(袁可立)方为诸生,嗛嗛苦不足以供笔研。
”清叶廷琯《鸥陂渔话·葛苍公传》:“应童子试,援笔立就如宿构,为诸生,以忠义自许。
”清陈康祺《燕下乡脞录》卷十四:“谢山先生年十四,补诸生,例谒学宫。
”
编辑本段
相关词语
补诸生
关键在这个“补”字上,一般指进入国学学习,类似于今天的免试入学。
国学也叫国子学,也叫国子监,都是皇亲国戚王公重臣子弟才有资格入学,不需要考试,相当于今天的中央党校。
民间极端俊异者,也可进入,但须由地方层层考试选拔推荐。
学习生活费用、往返省亲路费,国家负担。
“国子”就是国家之子,就是皇亲国戚王公重臣之子弟。